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压力形态的影响

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压力形态的影响

一、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矿压显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邰阳[1](2021)在《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坚硬顶板临空巷道变形破坏严重是煤矿最为常见的强矿压问题之一,定向造缝切顶卸压是有效的控制手段。目前对切顶工作面覆岩三维破断特征的研究尚属空白,更缺乏一种揭示采场覆岩三维破断运移及应力场演化规律的研究方法,因此难以准确掌握覆岩三维破断运移与采场矿压规律的内在联系。此外,现有造缝切顶技术难以实现裂缝面的定向和连续。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泰森随机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模拟新方法,并结合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分析了造缝切顶对采空区覆岩三维破断特征、结构特征以及采场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了切顶工作面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机制,研发了坚硬顶板定向精准造缝卸压技术,优化了造缝工艺流程及参数,并在塔山矿8311工作面成功进行了工业试验,论文取得如下结论及创新点:(1)针对采场三维岩层破断运移过程和应力场演化规律难以掌握问题,结合采场覆岩结构、三维板结构和岩石破断机理,提出了基于泰森随机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模拟新思路,开发了三维岩层垮落新程序,并从多个层面验证了其可靠性,为研究覆岩三维破断运移规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2)基于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建立了固支、简支和自由9种组合边界条件下坚硬岩层三维破断力学模型,探明了切顶方式对基本顶初次破断和周期破断规律的影响,揭示了切顶改变基本顶破断特征控制采场强矿压的机理。(3)基于开发的三维岩层垮落新程序,掌握了基本顶破断与采场矿压强的关系,获得了“边界悬板+中部不规则堆积+上部铰接板”的采空区覆岩三维结构特征及采场矿压分布规律,揭示了切顶改变覆岩破断特征诱发采场应力场演化的规律。(4)揭示了坚硬顶板定向造缝切顶煤柱卸压机理,确定了岩层切割范围,优化了造缝工艺流程及参数,首次成功实施了链臂锯及复合爆破定向连续造缝切顶,有效的降低了煤柱应力。(5)提出了采空区稳定距离的确定方法,探明了增加切顶深度可以加快采空区稳定的规律,揭示了采空区侧煤柱应力“双峰值”显现机理,为坚硬顶板小煤柱开采的掘进时机和巷道布置以及无煤柱开采临时支护设备回撤距离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有图132幅,表22个,参考文献216篇。

匡铁军[2](2021)在《特厚煤层覆岩结构及远近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同矿区石炭系特厚煤层覆岩结构及其矿压作用机理与控制技术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在地表变形实测基础上,反演了高位覆岩的纵向断裂特征;基于特厚煤层大尺寸三维物理相似模拟,直观再现了覆岩“纵-横”断裂形态的转变;结合覆岩断裂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证实了特厚煤层覆岩具有层位结构;并且统一构建了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大空间采场矿压作用机理;提出了特厚煤层覆岩井上下协同控制思路,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覆岩远近场分类控制技术实施工艺。(1)特厚煤层顶板断裂形态具有方向性,由煤层近场覆岩的横向“O-X”断裂,向上发展成纵向“O-X”断裂形态,确定了顶板断裂转向临界层的存在,并从理论上给出了临界层判别指标,求得了覆岩分区断裂高度。(2)特厚煤层覆岩具备“低-中-高”层位结构。高位顶板结构对应覆岩纵向断裂区;“低-中”位结构分别对应着覆岩横向断裂区中的不规则和规则垮落带。层位顶板间运动不同步,层间离层显着,同层位移曲线呈现阶跃变化。(3)建立了特厚煤层采场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覆岩层位结构复杂矿压作用机理,得到了采场覆岩给定载荷及支护体受力表达式,找到了大空间采场矿压有效控制途径,提出了特厚煤层覆岩井上下协同控制思路。(4)研发了地面钻孔重复爆破技术,开展了地面钻孔水力压裂工程实践,丰富了特厚煤层覆岩远场控制方法;归类分析了覆岩近场控制技术及适用性,并结合具体工程环境进行应用实践,顶板超前预裂卸压效果显着。覆岩层位结构模型具有普适性,适用一般煤层厚度条件,丰富了采场矿压理论;基于煤矿许用型水胶液体炸药的研发,为覆岩地面钻孔重复爆破提供了条件,拓宽了覆岩控顶技术层面;链臂锯连续切割机充分实现了坚硬顶板的机械化切顶作业。该论文有图148幅,表24个,参考文献128篇。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3](2021)在《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夏康祺[4](2020)在《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工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填采煤技术采用充填法管理顶板,其矿压显现及岩层运动规律发生显着变化,矿压显现程度明显弱化。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的科学问题,采用现场调研、力学计算、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充填开采矿压显现弱化的内涵,分析了充填开采矿压显现弱化的表征,研究了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规律及其控制策略。取得了如下成果:(1)提出了充填开采矿压显现弱化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由充填体致密性或充实率减轻矿压显现的现象即是充填体对矿压的弱化效应,具体的弱化程度受地质条件、系统布置、充填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2)理论分析了充填体对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充填采场Winkler弹性地基力学模型,计算得出充实率越高,采场顶板挠度、弯矩和应变能密度都显着减小,60%充实率条件下的基本顶应变能密度是90%充实率条件下的11.7倍,同时开采范围越大,顶板的下沉量和弯矩值越大,区段煤柱的留设可以有效缓解顶板的下沉、应力和能量积聚。(3)给定了全采全充条件下充填体弱化采场矿压显现的表征指标。充实率越大充填体垂直应力也越大,从垮落法开采到采场充实率增加至为90%,煤壁峰值应力减弱了48.5%,煤壁应力集中系数随工作面推进始终维持在1.3左右,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垮落法以及低充实率条件,说明致密充填体可以显着降低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从而弱化采场矿压显现。(4)分析了全采局充等其他三种典型充填系统下矿压显现的弱化规律及主控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充填采场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应力集中系数以及支承应力影响范围均随充实率降低而逐渐变大;当密实充填体达到一定强度以上时,适当改变采场布置如减少充填段长度也可带来类似的矿压控制效果,可为矿井减少充填成本和缓解采充接续紧张问题;提高充垮比和煤柱宽度同样可以弱化工作面矿压显现程度。(5)现场实测了唐山矿铁三区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数据显示采空区顶板顶板累计沉降量为1084mm;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10m左右,增压系数仅为1.15,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作用明显,最后针对唐山矿充填工作面提出了充填采场矿压控制建议。论文有图66幅,表12个,参考文献84篇。

高学鹏[5](2020)在《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运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西部地区煤炭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弱胶结软岩采场煤壁严重片帮、支架泄液、顶板下沉及超前底鼓等问题凸显,对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在11301首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理论推断、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结构、运动特征及采场矿压调控等开展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现场实测方式,获取11301工作面推采过程中支架工作阻力变化及煤壁片帮分布特征,得到11301工作面直接顶垮落步距为9.3~13.9m,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53.7~64.1m,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为11.9~18.6m。工作面在300~340m推采范围内,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初步推断为砾岩层发生破断运动造成。(2)利用理论推导方式,建立考虑采空区顶板支承作用的“传递岩梁+岩板”结构力学模型,探究砾岩层在触矸前后的运动结构参数,揭示砾岩层对采场剧烈矿压显现的主控影响作用。(3)通过相似模拟试验,获取顶板覆岩破断运动特征及裂隙带演化规律,发现基本顶的破断形态与传递岩梁破断结构形态一致,砾岩层破断具有先弯曲下沉再破断特征。砾岩层破断前,采场覆岩裂隙带为梯形拱状,高度约25m;砾岩层破断后,上覆岩层发生明显的离层和弯曲下沉,裂隙带以约55°角度向上扩展。砾岩层破断期间,采场支承压力峰值及影响范围均达到最大值,验证了砾岩层对采场剧烈矿压显现的主控影响作用。(4)在分析采场矿压显现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以推采速度为核心的矿压显现调控思路,并利用UDEC软件获取推采速度对覆岩破断位置的影响,提出用于描述覆岩破断位置进入采空区程度的覆岩破断系数ζ,确定工作面最优推采速度为10m/d。现场应用及实测结果表明,推采速度优化后的工作面矿压显现较弱,推采速度优化起到了较好的矿压调控效果。

薛龙志[6](2020)在《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关键层运移特征及其对矿压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厚及特厚煤层储量丰富,其探明煤炭储量及产量已占到了煤炭资源的四成以上,这更加突出了其开采价值和应用前景。煤层采高增大时,上覆岩层破裂高度随之增加,工作面矿压显现也更趋于强烈。本文以同忻矿8203、82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研究特厚煤层开采工作面覆岩多个关键层的运动特征及其对采场矿压显现的影响。根据8203工作面内部岩移实测与支架阻力曲线对比发现,特厚煤层开采时不仅第1层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影响矿压,而且远场主关键层与近场关键层同步破断运动也会对矿压造成影响,且矿压显现更为强烈。对照8203工作面地面钻孔电视窥视结果发现,特厚煤层开采地面钻孔错断堵孔位置呈现“台阶跃升”现象,且错断位置多发生在关键层与下部软弱岩层的交界面。对照8202工作面地面钻孔电视窥视结果发现,当工作面推过钻孔前,钻孔内岩层错动的整体趋势是自上而下;工作面推过钻孔后,孔内错动、离层和塌落的主趋势是自下而上。数值模拟分析了主关键层与煤层不同间距时的覆岩运移特征,得出层间距越大,上覆岩层块体的离层及回转变形越小,主关键层对工作面矿压显现产生的影响越小。物理模拟研究揭示了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关键层呈现分步破断和同步破断特征,同时验证了特厚煤层开采覆岩运移呈现台阶跃升的动态发展过程。上述研究成果为后续类似条件下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40幅,表11个,参考文献82篇。

秦冬冬[7](2020)在《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文中指出新疆作为我国第十四个亿吨级煤炭基地,是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区内准东、伊犁和吐哈等大型整装煤田均赋存有巨厚煤层。本文基于新疆开发集中的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测试、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针对巨厚煤层大尺度开采空间扩展与多频次应力扰动的开采特点,围绕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及采场矿压控制展开系统研究。主要成果有:(1)根据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掌握了煤层顶板岩层力学参数,明确了70 m巨厚煤层多煤层合并和分叉的空间形态特点,将巨厚煤层赋存条件分为单一巨厚煤层(含极近距离煤层群)和近距离煤层群两类。(2)掌握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前期下位坚硬岩层破断岩块梁式铰接—中期下位铰接结构弱化失效,梁式铰接结构梯次上移—后期采出空间持续增大,远采场岩层横O-X破断,破断岩块挤压成壳”的破断铰接特征,揭示了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覆岩结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壳式结构”的演变过程。(3)研究了梁式结构稳定条件、位置确定方法和厚基本顶分层破断特性,明确了壳式结构形成条件、铰接块体的尺寸参数与稳定机理,得出了基于分层采厚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应力拱高度计算公式,提出了以分层采厚和失稳岩层碎胀系数为关键参数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或应力拱结构”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判别方法。(4)建立了巨厚煤层大开采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的“煤壁—支架—覆岩”力学模型,明确了不同开采阶段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和需控岩层变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公式,掌握了分层开采全过程中支架载荷“随着顶板承载结构逐渐上移,前期缓慢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液压支架合理的工作阻力和初撑力。(5)基于“避免出现悬臂梁结构,保障近采场顶板承载结构稳定”的采场矿压控制原则,提出了巨厚煤层“开采前期基本顶和切眼侧坚硬岩层预裂”、“开采后期减小工作面长度+降低分层采厚+快速推进”和“采空区及离层区注浆”等采场矿压控制技术措施。论文共有图184幅,表24个,参考文献164篇。

魏璐晖[8](2019)在《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大采高采煤方法已成为我国各大矿区尤其是陕北侏罗纪煤田各矿区的重要采煤方法。然而对于大采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结构及运移规律的研究并不透彻。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发现部分液压支架安全阀开频繁启,为了更好的管理该工作面,所以本文对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来压规律开展相关研究。小纪汗煤矿主要开采2号煤层,煤层平均倾角2°,煤层均厚4.56m,其一侧为11213工作面采空区、一侧为规划的11217实体煤工作面,各工作面间区段煤柱宽度为20m,11215大采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板会先后存在两种边界支撑条件,即三边固支,一边简支的前段和两边简支,两边固支的后段。本次研究以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首先基于对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结构的分析,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分析其基本顶及关键层层位,并计算出当前模型下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其次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前、后两段工作面覆岩运动破断过程及围岩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运算得到工作面在不同边界支撑条件下基本顶的周期破断情况和来压步距;最后对前、后两段回采期间工作面来压强度、来压步距、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等进行了现场矿压观测,总结分析工作面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矿压显现规律。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前、后两段工作面矿压显现的规律的对比,得知后段工作面回采时工作面中下部压力水平增高、来压更为剧烈,建议考虑提高该区域液压支架的支撑强度。该研究不仅对该矿井的工作面部顶板管理和安全高效回采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同时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矿井的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韩红凯[9](2019)在《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影响规律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开采后必然引起覆岩移动,导致覆岩载荷发生转移,从而引起应力场的重新分布而在采场围岩形成支承压力,这是采场围岩产生变形与冒落、来压与动力显现的根源。现有关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未考虑覆岩关键层的影响,缺乏考虑覆岩关键层影响的支承压力计算方法。本文重点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数值模拟、物理相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手段,开展了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影响规律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覆岩关键层的支承压力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亭南、海孜、高家堡以及顾桥煤矿不同覆岩关键层条件下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并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和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覆岩关键层赋存条件下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发现覆岩关键层对支承压力的分布影响显着。利用关键层理论和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发现采场上覆岩层载荷可通过不同层位裂隙带关键层破断块体以及弯曲下沉带关键层向采场两侧实体煤岩体转移并形成支承压力,揭示了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机理。利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将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不同层位关键层视为多个相互作用的弹性地基梁,上部关键层的载荷将通过相邻的下部关键层及其载荷岩层组成的弹性地基以非均布载荷的方式作用于相邻的下部关键层。在考虑覆岩中所有关键层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关键层的支承压力计算力学模型,推导了不同采动程度下任意断面采场支承压力的计算方程,得到了基于覆岩关键层的支承压力计算方法,实现了根据具体地层钻孔柱状、工作面开采参数计算采场的支承压力分布。给出了各个计算参数的取值方法,尤其是不同开采尺寸时采空区弹性地基系数的确定方法,并得到了现场实测和模拟结果的验证。研究掌握了不同开采尺寸下覆岩关键层厚度、刚度、层位和层数变化对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发现不同的覆岩关键层赋存条件下支承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发现关键层的厚度越小或刚度越低或距离煤层越远,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程度越小,提出了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临界关键层位置确定方法。利用研究成果掌握了亭南煤矿巨厚坚硬关键层条件下支承压力的演化规律,提出207工作面应留设不少于286m宽的大巷保护煤柱;确定了亭南煤矿和顾桥煤矿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临界关键层位置,得出亭南煤矿需要考虑覆岩主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而顾桥煤矿却可忽略覆岩主关键层的影响;得出了高家堡煤矿一盘区和二盘区间煤柱上支承压力的叠加应力分布,提出可在煤柱中大巷的高应力集中区开展卸压爆破并加强支护,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该论文有图92幅,表17个,参考文献233篇。

王海军[10](2020)在《8.8m大采高超大采场覆岩破断规律与围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能源供给,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给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富源辽阔,煤炭储量巨大,尤其在神府东胜煤田和新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其中神府东胜煤田开发技术成熟,产能稳定,煤层赋存条件好,成为我国煤炭供应的最重要产区。随着煤炭开采装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8m综采工作面的投产代表了我国煤炭开采的最高水平。由于8.8m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会伴随着煤层厚度差异性较大、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在开采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技术问题亟待解决:(1)采场地下空间大,顶板控制难度增加,工作面来压后顶板存在较大冒顶安全隐患;(2)围岩破坏失稳机理不清楚,覆岩运动过程、高帮煤壁片帮破坏机理和围岩控制原则等需进行深入研究;(3)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运动与采动应力动态演化过程尚未掌握;(4)应对特殊条件下的超大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不成熟,尚未提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适用于大采高超大采场围岩控制的方法。针对前述问题,本文以实体工程作为依托,采用室内物理力学实验、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对覆岩破断规律、“三带”发育特征、薄基岩顶板结构及其稳定性、超高煤壁破坏特征及其内在机理、液压支架选型方法和新型支架研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8.8m大采高超大采场覆岩破断规律与围岩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为类似条件浅埋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示范。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8.8m大采高超大采场进行现场观测和分析研究,得出了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45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2.1m;受采动影响后覆岩发育特征分别为冒落带发育高度48m,为采高的5.45倍,裂隙带发育高度108m,为采高的12.27倍,工作面推进期间,基岩较薄处覆岩只存在冒落带和裂隙带,弯曲下沉带随着基岩厚度的变化而改变;工作面每推进80~100m,地表会出现相对较大的裂缝,靠近两顺槽位置裂缝宽度变窄,地表对应工作面上下顺槽为台阶裂缝,裂缝宽度一般不超过20cm,台阶落差不超过30cm。(2)建立了大采高超大采场顶板结构力学模型,得到了顶板滑落式失稳和回旋式失稳的发生条件,分析了液压支架控顶距大小对顶板失稳的影响情况,当控顶距离较大时发生自由落体式失稳,否则发生回旋式失稳;针对两种失稳模式,提出了不同失稳模式下顶板动载冲击力确定方法,研制了ZY26000/40/88D型液压支架,实现了大采高采场顶板稳定性控制;通过对浅埋煤层高帮煤壁破坏机理和煤壁稳定性进行分析,构建了考虑支架刚度和护帮结构的煤壁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当浅埋采场高帮煤壁内出现拉应力时,其值随着煤壁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最终煤壁发生脆性拉伸破坏,解释了8.8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煤壁抛掷型破坏发生机理。(3)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揭示了8.8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破断规律、岩层移动和地表下沉特征,在模拟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基本顶的初次来压步距为54m,周期来压步距为13~30m,主关键层的初次破断距79m;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揭示了采场应力分布和演化特征、顶板冒落特征、覆岩移动特征、地表下沉特征等,研究发现随着工作面推进,工作面前方煤层中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均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程度随着工作面推进范围的增加而增大,得到了覆岩移动和地表沉降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规律。(4)根据所提出的不同失稳模式下顶板动载冲击力确定方法,对顶板压力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工作面约有10%的支架在来压期间具有压架风险,提出了8.8m大采高工作面矿压预测预报方法和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并采用三维激光测量系统对煤壁治理效果进行了实测,治理后煤壁破坏裂隙明显减少,煤壁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

二、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矿压显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矿压显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创新点
2 基于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的基本顶造缝切顶三维破断特征及煤柱卸压机理.
    2.1 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2.2 基本顶初次破断特征理论计算
    2.3 基本顶周期破断特征理论计算
    2.4 基本顶破断特征汇总
    2.5 采空区侧煤柱切顶卸压机理
    2.6 本章小节
3 基于泰森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计算方法
    3.1 现有覆岩破断运移研究方法的缺陷
    3.2 三维岩层垮落模拟方法思路的提出
    3.3 泰森多边体单元理论
    3.4 数值模型的构建
    3.5 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
    3.6 本章小节
4 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数值分析
    4.1 坚硬顶板造缝切顶方案
    4.2 采空区岩层破断特征
    4.3 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
    4.4 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4.5 工作面强矿压机理及煤柱卸压机理
    4.6 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机制
    4.7 坚硬顶板切顶范围选取
    4.8 本章小节
5 坚硬顶板定向精准切缝卸压技术及参数优化
    5.1 复合爆破定向造缝技术及参数优化
    5.2 链臂锯连续精准切割技术及参数优化
    5.3 切顶巷道临时支护设备
    5.4 两种技术优点及适用条件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链臂锯小煤柱切顶卸压
    6.3 复合爆破小煤柱切顶卸压
    6.4 协同切顶无煤柱留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特厚煤层覆岩结构及远近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2 特厚煤层开采覆岩断裂演化实测分析
    2.1 特厚煤层实测工作面地质概况
    2.2 特厚煤层实测工作面地表下沉
    2.3 特厚煤层覆岩断裂演化特征
    2.4 特厚煤层覆岩层位结构分析
    2.5 小结
3 特厚煤层开采覆岩结构相似模拟分析
    3.1 覆岩结构模拟基础力学参数测试
    3.2 高位岩层水平断裂形态相似模拟
    3.3 开采扰动下的覆岩运动相似模拟
    3.4 煤层推进方向上的顶板断裂特征
    3.5 小结
4 特厚煤层开采层位顶板结构力学分析
    4.1 特厚煤层顶板断裂分区特征
    4.2 特厚煤层顶板断裂分区计算
    4.3 特厚煤层顶板结构力学模型
    4.4 覆岩层位结构厚度计算实例
    4.5 小结
5 远场覆岩矿压作用机理与控制技术
    5.1 远场覆岩结构矿压作用机理
    5.2 远场覆岩地面压裂工艺设计
    5.3 远场地面水力压裂工艺实施
    5.4 远场覆岩地面水力压裂效果
    5.5 小结
6 近场覆岩控顶技术分类及应用
    6.1 近场覆岩控顶技术分类
    6.2 液体炸药深孔爆破技术
    6.3 近场水力压裂控顶技术
    6.4 链臂锯机械化切割控顶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综放技术40年发展
    1.1 初期试验阶段
    1.2 发展成熟阶段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
        1.2.3 软厚煤层综放开采
        1.2.4 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
    1.3 智能化开采发展阶段
        1.3.1 大同矿区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1.3.2 王家岭煤矿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1.3.3 其他矿井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2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2.1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2.1.1 普通机采高度(2.0~3.5 m)
        2.1.2 大机采高度(3.5~5.0 m)
    2.2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3 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分析
    3.1 顶煤放出机理
        3.1.1 顶煤体内应力场分布规律
        3.1.2 顶煤破碎机理
    3.2 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
    3.3 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
4 放顶煤开采工艺
    4.1 常规的综放工艺研究
    4.2 特殊开采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4.2.1 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4.2.2 具有冲击倾向性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4.2.3 瓦斯突出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4.2.4 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
    4.3 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
5 综放工作面“三机”装备研究进展
    5.1 综放液压支架装备发展
        5.1.1 综放支架放煤口位置及结构的发展
        5.1.2 综放支架架型结构的发展
        5.1.3 智能化综放支架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
    5.2 综放采煤机装备发展
        5.2.1 综放采煤机装备研究现状
        5.2.2 滚筒采煤机
        5.2.3 发展趋势
    5.3 刮板输送机装备发展
        5.3.1 研究现状
        5.3.2 浮煤清理装置
        5.3.3 发展趋势
6 结语与展望

(4)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工程概况
2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内涵分析
    2.1 充填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调研
    2.2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概念与临界
    2.3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影响因素
    2.4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全采全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定量表征
    3.1 充填开采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3.2 充填开采应力场演化规律
    3.3 充填开采位移场演化规律
    3.4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定量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其他典型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控制
    4.1 全采局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
    4.2 局采全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
    4.3 局采局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
    4.4 典型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主控因素分析
    4.5 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唐山矿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
    5.1 T_3292工作面布置
    5.2 工作面设备与工艺
    5.3 矿压显现弱化实测分析
    5.4 唐山矿后续充填开采矿压控制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运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结构力学模型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实测
    2.3 覆岩破断运动结构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运动规律模拟研究
    3.1 相似模拟方案
    3.2 覆岩破断结构演化规律
    3.3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演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矿压调控
    4.1 矿压显现影响因素分析
    4.2 采场矿压显现调控方法
    4.3 现场应用实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关键层运移特征及其对矿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特厚煤层试验工作面基本条件
    2.1 试验矿井概况
    2.2 覆岩物理力学性能及关键层位判别
    2.3 本章小结
3 特厚煤层开采覆岩运移规律及其对采场矿压的影响
    3.1 8203工作面内部岩移与采场矿压耦合作用关系
    3.2 8203工作面地面钻孔电视窥视覆岩运移特征
    3.3 8202工作面地面钻孔电视窥视覆岩运移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主关键层与煤层间距对覆岩运移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不同主关键层层位的数值计算模型
    4.2 不同层间距时覆岩运移特征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关键层结构运动对覆岩运移特征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
    5.1 特厚煤层开采主关键层模拟实验方案
    5.2 关键层破断对覆岩运移特征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新疆巨厚煤层赋存特征与分类
    2.1 分布特征与开采现状
    2.2 巨厚煤层赋存特征
    2.3 赋存条件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特征
    3.1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物理模拟
    3.2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数值模拟
    3.3 覆岩结构演变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1 覆岩梁式结构稳定性
    4.2 覆岩壳式结构稳定性
    4.3 应力拱结构稳定性
    4.4 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5.1 采场“支架—围岩”力学模型
    5.2 工作面液压支架合理参数确定
    5.3 采场矿压显现实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控制
    6.1 采场矿压控制机理
    6.2 大井矿区采场矿压控制技术
    6.3 巨厚煤层开采工艺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采场矿压理论综述
    1.3 大采高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小纪汗煤矿11215综采面地质技术条件分析
    2.1 矿井概况
    2.2 11215综采面概况
        2.2.1 11215工作面工程地质情况
        2.2.2 工作面地质构造
        2.2.3 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
        2.2.4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2.2.5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
        2.2.6 工作面设备布置
    2.3 本章小结
3 大采高工作面动压影响下采场覆岩运移规律理论
    3.1 大采高采场关键层运动分析
        3.1.1 大采高采场关键层“悬臂梁”结构分析
        3.1.2 关键层“悬臂梁”运动对矿压显现的影响
        3.1.3 上位关键层破断对矿压显现的影响
    3.2 基本顶来压步距
        3.2.1 力学分析
        3.2.2 老顶承受载荷q的确定
        3.2.3 小纪汗矿11215工作面来压步距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1.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1.3 模拟方案及过程
    4.2 11215工作面正常推进过程中覆岩运动变形规律
    4.3 11215工作面通过11213工作面采空区时覆岩运动变形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小纪汗矿11215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观测研究
    5.1 11215大采高综采面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5.1.1 工作面矿压监测测站布置
        5.1.2 工作面矿压观测周期
        5.1.3 支架来压特征值
    5.2 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观测研究
        5.2.1 11215大采高工作面前段采动来压特征数据统计及分析
        5.2.2 11215大采高综采面后段采动来压特征数据统计及分析
        5.2.3 前段采动与后段采动来压特征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影响规律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覆岩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机理研究
    2.1 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案例分析
    2.2 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物理模拟研究
    2.3 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2.4 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覆岩关键层的支承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3.1 基于关键层的支承压力计算模型及方法
    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3.3 计算实例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覆岩关键层赋存条件对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
    4.2 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临界关键层位置确定方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覆岩关键层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应用研究
    5.1 亭南煤矿巨厚坚硬岩层下采场支承压力的演化规律
    5.2 亭南煤矿和顾桥煤矿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临界关键层位置确定
    5.3 高家堡煤矿盘区边界煤柱应力的叠加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8.8m大采高超大采场覆岩破断规律与围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规律研究现状
        1.2.2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3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控制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浅埋8.8m大采高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2.1 工作面开采条件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工作面及设备参数
        2.1.3 工作面煤岩力学性质
    2.2 顶板压力分布特征
    2.3 高帮煤壁破坏特征
    2.4 微震事件分布特征
    2.5 覆岩三带发育特征
    2.6 地表沉陷与裂隙发育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浅埋8.8m大采高采场围岩破坏失稳机理
    3.1 薄基岩的定义
    3.2 覆岩结构运动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3.2.1 关键块回转过程
        3.2.2 关键块稳定性分析
    3.3 支架阻力的确定
    3.4 支架阻力的工作面长度效应
    3.5 浅埋煤层高帮煤壁破坏机理
        3.5.1 煤壁简化力学模型
        3.5.2 煤壁拉伸破坏条件
        3.5.3 煤壁结构屈曲失稳条件
    3.6 采高对煤壁稳定的影响
        3.6.1 煤壁破坏范围确定
        3.6.2 煤壁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3.6.3 采高效应室内实验验证
    3.7 浅埋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控制原则
        3.7.1 缓解煤壁载荷
        3.7.2 降低煤壁集中力
    3.8 大采高采场液压支架选型原则
    3.9 本章小结
4 浅埋8.8m大采高采场岩层运动与采动应力动态演化过程
    4.1 相似材料选取和模型设计
    4.2 相似材料实验模型铺设
    4.3 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4 数值模型建立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1 采动应力分布和演化特征
        4.5.2 覆岩移动特征
        4.5.3 覆岩冒落特征
        4.5.4 地表下沉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浅埋8.8m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方法与应用
    5.1 煤壁稳定性控制
    5.2 顶板稳定性控制
        5.2.1 支架适应性分析
        5.2.2 采场来压预测方法
    5.3 回撤期间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矿压显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D]. 邰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特厚煤层覆岩结构及远近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D]. 匡铁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J].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3)
  • [4]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工程实践[D]. 夏康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弱胶结软弱覆岩破断运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调控研究[D]. 高学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6]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关键层运移特征及其对矿压影响研究[D]. 薛龙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D]. 秦冬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D]. 魏璐晖.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关键层对支承压力分布影响规律的理论研究[D]. 韩红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8.8m大采高超大采场覆岩破断规律与围岩控制研究[D]. 王海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  ;  ;  

大采高采场整体力学模型及采场压力形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