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汉学》宣言

让中国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汉学》宣言

一、让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国学”宣言(论文文献综述)

余谋昌[1](2020)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智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智慧是中国哲学的精华。关于宇宙和人生,它有深刻睿智的论述。《周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哲学,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佛家"万物悉有佛性"的中道缘起哲学,等等,表述了深刻的生态智慧。它们以"生"为基础,以"生"为标准,"和"是它的精髓,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这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宝库,是生态大智慧。历史上,它促成中国农业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指导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令中华民族站到世界巅峰。工业文明时代,由于中国农业文明的道路惯性,中国落后了。现在,人类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哲学生态智慧指引,中国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创造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陈国峰[2](2020)在《论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文中指出推动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传统的自然演进中断后如何重新激发传统的主动性和活力,进入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要求重点"回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而不是"接着"宋明理学讲。通过接纳并超越启蒙精神,采取中西互相解释的方式,不断回应现实需要,从而构建起适应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教育哲学。

白宗让[3](2018)在《儒学思维与新旧科技理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成果丰富。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主要是社会政治的原因,而不是学术思维层面的原因。儒学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科技理念。伴随着新科学时代的来临,儒学"身心合一"的主体思维、"万物一体"的联系思维、"诗乐风化"的艺术思维可以为未来的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而儒学对技术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单文晴[4](2018)在《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节气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的内在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民一整套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对农耕社会的人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节气文化的当代传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镜像。节气文化在网络的传播情况很大程度反映着节气文化在当代的传播程度和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程度。在媒介融合这一传播语境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国家、商业与个人三者用手中的传播权利赋予节气大异于传统内涵的新的文化质素。一方面,以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为主的节气祭祀仪式、节气民俗活动异化为被媒体观察的表演,祭祀活动的神圣意义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网络在对节气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当中大肆宣扬节气食俗文化与节气养生文化,而其他的节气文化、习俗在网络传播中渐被遗忘。除此之外,节气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发展出了新型的“在线仪式”,传播者跟随着循环的节气时间在网络上集体发声;最后是节气文化经济内涵的增值,尤其是以节气为元素的广告在网络中传播甚广。节气的文化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异于从前的传播特点。其一是媒介融合所导致的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的融合性,包括建构策略的多样化与传播主体多元化,也包括因节气民俗性造成的人际、组织、网络传播为一体的传播态势;其二是视觉传播潮流与人们阅读习惯共同导致的节气文化传播文本的视觉化倾向。节气文化的网络传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传播内容特别偏重于食俗与养生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力。由于经济力量主导,节气文化的传播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弘扬节气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加国人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增大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对节气文化进行传播是当今社会传播节气文化的有力途径。节气文化的网络传播应该着重发掘二十四节气的可视化成分,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新媒体互动并建立专业的数据库,以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并且要加强节气“在线仪式”的构建,根据节气时间的循环性使传播者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形成参与、观看和创作节气内容的习惯,实现节气文化的现代传承。还应该继续推动节气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之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又一文化符号,继而通过这一符号传递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张志会,宋正海[5](2017)在《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正海是我国着名的科技史学家.访谈主要从科技史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宋先生几十年来的学术脉络,以期如实反映他倡导整体论自然观,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以及发展历史自然学等学术旨趣.访谈中,他追忆了中学时代对自然科学的广泛兴趣,以及在北京大学学习综合自然地理的教育经历.他积极振兴海洋史和海洋文化研究,创建黄河学;倡导科学史理论研究,开创历史自然学,复兴自然国学,倡导整体论自然观,开展"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反思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将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科技创新;注重学术争鸣,保卫中医,重视民间科学,开展时空理论学术讨论.

殷忠勇[6](2015)在《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身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它是关于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心和身在本质上是可以统一的还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心身关系是哲学中的心与物、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在医学领域中的展现,因此,心身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医学的哲学问题,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医学的哲学思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和片面的,因此,凡是有所争执的东西往往都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目的基础上的一种认识、一种说法、一种解释。古今中外,关于心身问题本质及其关系的认识,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语境和情境。因此,理解心身关系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中国古代先贤关于心身关系这一心灵哲学的研究往往是建立在解决人生哲学、生活哲学、政治哲学问题的基础上的,心理思想往往融合、糅杂在哲学思想体系之中,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先秦时期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着有《神灭论》的南朝的范缜提出的“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堪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心身一元论的杰出典范。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前苏格拉底的米利都学派坚持一元的原子唯物论思想,虽然受到自然哲学的影响,但也逐步认识到物质和精神的差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神赋予的二种精神实体,是人身上最接近神性的部分;柏拉图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而又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灵魂是永恒不朽的;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灵魂和躯体不能分离,灵魂依存和寄寓在躯体之中。近代以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的唯物主义的心身二元思想影响深远,这种二元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直到现当代的心灵哲学也未能逃离其心身二元论的思想藩篱,并造成了西方医学的发展困境。现代以后,西方哲学界对心身问题的认识在不断的变换角度、重组概念,然而却始终未能摆脱笛卡尔以来的二元思想的影响,其根源在于首先将笛卡尔的二元论作为前提,因而所有的探寻都是无终的。而东西方宗教尽管没有最终体现出唯物主义心身一元论的立场,但其客观存在的社会控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身调节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心与身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乃至社会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全面探讨和表达,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心身一元的哲学思想始终广泛、深厚地贯穿、弥漫和蕴涵在中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中,围绕着塑造和回答医学目的、医患关系、医学发展方式、医疗模式等问题,在健康的内涵及其维护,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以及医学发展模式改进和完善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表现出视各种因素为一个系统的和谐、共生、平衡的思想。现代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和深刻的程度远没有达致中医学的水平和境界,以至于心身医学本身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和机会。但是中医学心身一元的发展思维并不意味着中医学可以作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的代表,在经历了心身二元分裂后的医学重新回归之时,其心身统一的质量和水平必定是提升了一个“螺距”的,这是我们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的。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具体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本体论角度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形与神俱的生理身体观、以人为贵的生命价值观;认识论角度下的医患相得的医患关系观、仁爱遵道的道德伦理观、不失人情的患者情境观;实践论角度下的位育中和的生命健康观、修身养心的德性养生观、形神同治的临床治疗观。这些内涵显示出中医学以普遍的、联系的、运动的视角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中西医学哲学观、科学观的差异自然是建立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之上的,我们从时间与空间、元整体观与合整体观、关系中心论与实体中心论等三个角度对此做出了探析,以期对造成中西医学心身思想差异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文化差异做出辨析。由于受到一定的科学政策、群体规范、利益分配和权力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作为追求真理手段的科学,其社会功能也会出现干扰和异化,因此,我们在科学主义和技术权力视域下阐述了中西医学心身分离的发展困境,并提出要在历史主义和语境论科学观下对中医心身一元思想的做出理解与解释,以获得对中医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合法性的支持。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而产生出的作为一种价值信仰、作为一种思维范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的理论价值,在获得广泛的社会信任和文化认同后,将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实现这一价值,需要消除文化认同歧视,促进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复兴;需要消除价值评价歧视,促成社会建制的表达和安排。同时,通过对现有医学模式以及医学科学与人文关系、医学技术权力的反思,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内涵将最终转识成智、转智成策,为实现在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做出现实的贡献。

朱漂漂,杨秀英[7](2014)在《论海洋文化框架内的中国古代涉海自然科学——以海洋潮汐学发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面旗帜。海洋潮汐学在我国古代千年赓续,形成了"元气自然潮论"、"天体构造潮论"等重要潮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和观潮审美文化,体现着涉海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频繁互动,深深地烙上了海洋文化的印迹。潮汐文化所代表的古代涉海自然科学,已经融汇到了整个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古代涉海自然科学的有力注入。

董恩林[8](2013)在《“国学”之争检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国学概念的缘起与属性、新世纪国学概念的新认识及有关国学价值的争论等三个方面,疏理了有关国学概念、国学价值的四类错误判断。在事实判断和学理论证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华"国学",从微观角度、个别部分来看有其糟粕,需要扬弃;但从宏观角度、整体来看是中华民族生存至今的活水源头、命脉根系,具有永恒生命力,绝不应该被否定、遭抛弃,否则中华民族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宋正海[9](2012)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1000讲学术历程回顾》文中认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建于1990年的北京,到2012年3月10日完成1000讲,是一个由天文学研究、地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人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中老年学者组成和主持的民间性质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潮流中,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综合学术研究,发掘中国古代自然国学整体论思维的资源,对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关注人地关系的矛盾及解决,是一个全开放、纯公益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二十余年来,围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国自然国学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的复兴、民间科学研究的振兴、科学观念辩证、复杂系统的整体论科学思维的发展、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等主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探索。讲座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保存一方学术净土;种一块整体论与还原论优势互补的试验田。

胡冬玲,白亚军[10](2012)在《国学热评议》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国学热这一问题的梳理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并在输理过程中帮助人们建立一种科学的观念。

二、让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国学”宣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国学”宣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智慧是中国大慧
    (一)什么是生态智慧?
        1. 耐斯:“生态智慧T”
        2. 象伟宁:生态哲思和生态实践的完美结合
        3. 佘正荣:生态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4. 科尔曼:生态哲学
    (二)中国古代哲学充满生态智慧
        1. 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
        2.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化生”说
        3. 中国“生”的哲学是生态哲学
二、中华文明光辉成就是生态智慧的成果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中国古代技术和工艺的伟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
三、中华农业文明是世界农业文明的最高成就
    (一)中华有机农业创造
    (二)桑基鱼塘,古代生态农业的伟大创造
    (三)修筑梯田,中国农民保持水土的伟大创造
四、中华农业文明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明
    (一)中国等级制社会形成
    (二)“三纲五常”是等级制社会国家管理的核心观念
    (三)“三纲五常”价值观的形成
    (四)“三纲五常”与中华文明
五、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智慧问题
    (一)关于“李约瑟问题”的讨论
    (二)中国生态智慧指引生态文明建设

(2)论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他在”状态转向“自由”状态
二、“接着讲”还是“回过去讲”
三、中国的大学和中国的教育哲学
    1.创造性转化的目标是接纳启蒙精神并超越启蒙精神
    2.创造性转化的方法是中西互相解释
    3.创造性转化的动力是回应现实

(3)儒学思维与新旧科技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学与中国古代科学面貌
二、儒学与新科学理念的会通
三、儒学与技术
四、总结

(4)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节气文化的相关研究
        二、节气文化的媒介传播研究
        三、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理论依据
        一、研究思路
        二、样本采集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节气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及传播意义
    第一节 历史语境下节气文化的古典内涵
        一、节气文化的时令内涵
        二、节气文化的哲学内涵
        三、节气文化的民俗内涵
    第二节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的现代语境及传播意义
        一、节气文化网络传播面临的困境
        二、节气文化网络传播面临的机遇
        三、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的意义:建构认同的载体
第二章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实践:传播路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路径
        一、网站
        二、移动客户端
    第二节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内容
        一、传统节气文化知识
        二、传统节气食俗文化
        三、传统节气养生文化
        四、节气文化与景色变化
    第三节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特点
        一、传播方式融合化
        二、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传播文本视觉化
第三章 网络建构下节气文化内涵的变迁
    第一节 节气文化传统内涵的消解——以冬至节气为例
        一、冬至节气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饺子节”:冬至节气文化内涵的消减
        三、冬至节气传统祭祀仪式成为表演
    第二节 节气传统仪式的重塑——“在线仪式”的产生
        一、节气“在线仪式”的表现
        二、节气“在线仪式”对节气传统仪式内涵的置换
    第三节 网络信息时代节气文化经济内涵的增值
        一、节气广告
        二、节气文化网络传播与注意力经济
        三、节气文化网络传播与意义经济
第四章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传播策略
    第一节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存在问题
        一、节气文化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节气文化网络传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第二节 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策略
        一、发掘节气文化的可视化成分
        二、强调立体化、多方位的新媒体互动
        三、加强节气文化的“在线仪式”化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5)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求学生涯和偶入科学史所
2 科学史新方向的拓荒者
3 拓展科学史理论研究, 拓荒整体论科学
4 推动传统文化服务现代科技创新
5 保卫中医和民间科学, 推进学术争鸣
6 由历史来评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7 建议研究所发展自然国学

(6)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溯源与审视:东西方文化中的心身关系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中的心身关系
        1、远古先秦时期的心身思想
        2、汉唐时期的心身思想
        3、近古时期的心身思想
    第二节 西方文明中的心身关系
        1、古希腊时期的心身思想
        2、近现代的西方心身思想
        3、心身一元:突破与重陷
    第三节 宗教视野中的心身关系
        1、宗教的心身观念
        2、宗教的功能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考察与解读: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哲学体认
    第一节 心身关系:医学的哲学问题
        1、心身关系是医学关注的基本问题
        2、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中医心身思想的哲学基础
        1、气一元论:本原、运动、变化
        2、阴阳学说:对立、互补、统一
        3、五行学说:依存、制约、转化
    第三节 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哲学归途
        1、形神合一:唯物主义的心身一元思想
        2、心身医学的本质与趋向:心身关系的一元回归
第三章 辨识与诠释: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哲学内涵辨识
        1、本体论角度下的自然观、身体观、生命观
        2、认识论角度下的医患观、伦理观、心理观
        3、实践论角度下的健康观、养生观、治疗观
    第二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诠释
        1、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和谐与倡导
        2、人与社会的关系:技术活动的局限与控制
        3、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而不同的尊重与共存
        4、人与自我的关系:德性身体的追求与超越
第四章 歧出与变革:中西医学心身思想的一元回归
    第一节 中西医心身医学思想差异的认识和比较
        1、时间与空间
        2、元整体观和合整体观
        3、关系本体论和实体本体论
    第二节 科学和技术背景下中西医学心身思想的统一
        1、科学主义和技术权力视域下中西医学心身分离的发展困境
        2、理解与解释:历史主义和语境论科学观下的中医心身一元思想
第五章 重塑与超越: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实现
    第一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理论和实践价值
        1、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
        2、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实践价值
    第二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价值实现的策略与途径
        1、消除文化认同歧视: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复兴
        2、消除价值评价歧视:社会建制的表达和安排
尾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灵魂的重量—代“致谢”
作者简介

(7)论海洋文化框架内的中国古代涉海自然科学——以海洋潮汐学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国学的提出和启发
二、海洋潮汐文化是人文与科技的融合
三、海洋潮汐学理论的赓续发展
四、海洋潮汐文化的价值和遗存
五、潮汐理论等古代涉海自然科学的研究展望

(8)“国学”之争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学”概念的缘起与属性
二 新世纪有关“国学”概念的新认识
三 新世纪有关国学价值的争论

(9)天地生人学术讲座1000讲学术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和发展
    1.张衡学社成立及其研究活动
    2.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综合研究
二、原则。
    1.自然灾害综合研究
    2.复兴自然国学
    3.弘扬传统文化
    4.复兴中医
    5.推动民间科技事业
    6.推动爱因斯坦相对论学术争鸣
    7.伪科学问题世纪大辩论
    8.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整体论思维
    9.中国科技创新性体制
三、成功原因
    1.天时:科学文化学术潮流综合时代的到来
    2.地利:北京
    3.人和:公益、全开放、百家争鸣、“四不”原则

四、让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国学”宣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智慧[J]. 余谋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论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J]. 陈国峰.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1)
  • [3]儒学思维与新旧科技理念[J]. 白宗让. 吕梁学院学报, 2018(03)
  • [4]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研究[D]. 单文晴.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J]. 张志会,宋正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6]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 殷忠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论海洋文化框架内的中国古代涉海自然科学——以海洋潮汐学发展为例[J]. 朱漂漂,杨秀英.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01)
  • [8]“国学”之争检讨[J]. 董恩林. 中国文化研究, 2013(03)
  • [9]天地生人学术讲座1000讲学术历程回顾[J]. 宋正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0]国学热评议[J]. 胡冬玲,白亚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3)

标签:;  ;  ;  ;  

让中国科技传统走向未来——《自然汉学》宣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