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兰与玉兰的混淆

论玉兰与玉兰的混淆

一、论玉兰与木兰的混淆(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0)在《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通常被认为是既雅且美的经典之作,实际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名园中现实的植物造景已经显现颇多问题。文章以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历史变迁为研究线索,结合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发现并梳理现存问题,继而提出相应保护与优化的策略。文章主要以文献史料与老照片相结合的方法对九个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变迁进行梳理,并以园主或朝代为依据划分为多个阶段,推测各时期的园林植物造景,以知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之沧桑变化。同时,文章结合实地勘察的方法,对九个园林现有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植物造景进行比对,按照植物的种类、生境、画境、意境、种植位置、视线以及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进行分类,由此梳理植物造景的现存问题。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文章对国内外园林保护宪章和国内外历史园林植物造景的保护修复策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以植物造景原则为指导,提出具有“国际标准”与“苏州特色”的园林植物造景保护与优化的策略。

章晨[2](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遥感城市森林树种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资源是地球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绿色发展等理念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其在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树种组成是建设稳定城市森林系统的基础,因此,研究树种类别、提取树木属性信息对城市森林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城市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耗时耗力,遥感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森林资源调查的时间,降低了调查的成本,无人机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获取平台,为城市森林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树冠是判别树木种类的重要部位,在树种研究中必不可少,通过无人机遥感平台获取树冠图像,实现树种的分类逐渐兴起,但城市森林树冠图像数据集的缺乏限制了新方法尤其是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为了实现深度学习方法在树冠图像上的分类识别,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无人机获取城市森林树冠影像,提出了一个具有10种树冠图像数据集TCC-10(Tree Canopy Classification),数据集包含简单背景树冠图像与复杂背景树冠图像两类图像数据,共19302张树冠图像。此外,数据集涵盖了不同季节、不同样地的树冠图像,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标准。实验采用调节亮度、旋转两种方式进行增强数据。(2)基于AlexNet、VGG-16和ResNet-50三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对数据集中两类图像数据进行实验,采用了直接训练的方式,证明深度学习方法在TCC-10数据集上的有效性,表明TCC-10数据集可作为未来城市森林树种研究的数据基准。相较于AlexNet和VGG-16,ResNet-50表现出更好的分类精度。(3)在ResNet-50的结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有效的残差网络模型,相同的训练步数,该模型的总体分类精度表现更优,达到了94.4%,且深度学习方法的分类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图像分类算法。在每一类别的分类准确率中,改进的残差网络也有更好的表现,10类树种中有7类分类准确率高于AlexNet、VGG-16和ResNet-50的分类结果,表明改进的残差网络在提升准确率上作用明显。

汪力[3](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研究》文中指出红花玉兰(Magnoliawufengesis)是木兰科玉兰属多年木本植物,因其优异的花形和花色特征,而成为重要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本研究以红花玉兰品种’娇红1号’(JH1)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花发育时期,利用转录组测序、HPLC色素分析、qRT-PCR表达分析、模式植物转基因等方法,探讨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基础,筛选并验证关键调控基因,为红花玉兰花色遗传改良提供依据。同时基于转录组数据,通过建立EST-SSR数据库,并结合公共数据库开发分子标记,开发针对红花玉兰品种开发和鉴定的综合分子标记体系,为开展红花玉兰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对红花玉兰JH1五个发育时期(S1-S5)的花色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花青素苷在S2时期显着上调,并在S3期达到顶峰;通过表皮细胞观察,发现花青素的积累来源于单细胞内花青素苷含量上升和红色细胞数增多;2、通过对红花玉兰花青素苷的液相-质谱定性分析,一共发现5个主要花青素苷类物质,分别为三个矢车菊素苷类物质;一个芍药素苷类物质;一个飞燕草素苷类物质。说明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包含了矢车菊素苷和飞燕草素苷两个途径;3、利用Illumina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红花玉兰不同发育阶段整花进行转录组深度测序,通过从头拼接(De novo)并利用Nr,SwissProt,GO和KEGG对拼接的基因(unigene)进行注释,获得高质量的红花玉兰转录组数据库;4、通过差异表达分析,首次揭示了红花玉兰花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生化过程的遗传基础,确定了 S2时期是红花玉兰花发育及花色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通过趋势聚类分析,筛选出两个重要的花青素苷次生代谢相关的表达模式;5、重点挖掘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相关途径的结构基因,较完整的阐释了发育过程中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各关键合成酶编码基因的调控过程,并发掘了大量bHLH,MYB家族的转录因子编码基因,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基因互作,全面了解红花玉兰花青素苷的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候选研究基因库;6、筛选出红花玉兰花青素调控相关的关键基因MwMYB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该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和启动子调控与元件,结合进化树比对和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为一个R2R2-MYB转录因子;7、阐明了R2R3 MYB基因MwMYB1的生物功能,验证该基因在红花玉兰本体的表达模式:花被片中该基因主要在S2期表达,并持续至S4;除去花被片,该基因还在红花玉兰心皮、幼叶和叶柄等器官有表达;通过MwMYB1过表达转基因烟草和拟南芥表型分析,表明MwMYBl具有促进植物花青素苷合成的重要功能,并可能参与花青素苷合成的光依赖途径,同时更可能通过与TT8基因互作产生生物功能;通过对MwMYB1启动子功能分析研究了MwMYB1的潜在调控途径,一方面证明MwMYB1的表达部位包括花萼,心皮和叶片;另一方面表明MwMYB1可能受到ABA信号调控;8、基于转录组数据库首次构建了红花玉兰EST-SSR分子标记体系,并分析了红花玉兰EST-SSR的基本特征。通过筛选其中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EST-SSR分析了五个红花玉兰品种的遗传特性,证实EST-SSR的可靠性同时,也反应出了 EST-SSR与表型的良好关联性。同时,通过应用筛选出的EST-SSR于其他同科植物,证明了红花玉兰EST-SSR较好的跨物种通用潜力。9、基于鹅掌楸数据库,构建了应用于红花玉兰品种的SSR分子表标记系统;基于SRAP通用引物数据库,构建了应用于红花玉兰品种的SRAP分子标记系统;结合EST-SSR,建立红花玉兰的综合分子标记体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的关键时期为S2期,并由主要包含5个花青素苷类物质。本研究首次利用Illumnia测序技术对红花玉兰进行高通量测序,基于测序获得的相关序列,利用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合qRT-PCR技术分析基因的表达模式,最终筛选并验证了关键调控基因。最终,本研究全面解析了红花玉兰青素苷合成途径基本遗传和生化基础。同时,发掘转录组数据,首次开发了红花玉兰EST-SSR分子标记体系,构建红花玉兰综合分子鉴定体系。这些工作,均为花色改良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宝贵遗传信息和有效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曹英杰[4](2018)在《两晋汉文佛经中的色彩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佛经中的色彩观念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即佛经中的色彩是如何生成的。佛家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为“四大”,即地、水、火、风,因四大具有能造之功能,而又被称为“四大能造之种”。可以说,佛经中的色彩即产生于“四大”。并遵循这样的生成过程:“四大”生成“色境”,“色境”包含着显色这个概念,而“显色”又包含着被认为是根本显色的“青黄赤白”,四个根本显色通过“差别”的方式,生成更多其它颜色。四本色青、黄、赤、白,是两晋佛经以及整部大藏经中的基础性色彩,它们与其“差别色”绿、苍、缥、碧、绀、红、绛、雪、金、黑、紫,等等,在各种语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和观念意义,在性质上,具有装饰性、象征性、自然性、精神性等。佛经中色彩观念的的表达问题,有四个面向,即青黄赤白的连用形式、“以物表色”的颜色词语形态、颜色词语的惯用与颜色的固定运用,以及颜色词对佛教观念的表达参与。四本色的连用形式,实际即是色彩的一种省略性、概括性与列举式的集中运用形态,其所表现出的功能意义有:表示色彩繁驳斑斓之状态、表达不确定的的色彩指向、转喻某种佛教观念、作为某种区分标识等。而“以物表色”这种词语形式,既可以表达具体事物的色彩,也用以对某种空间进行渲染,有时又具有转喻作用和象征意义。颜色词语的惯用性表现为经典翻译者对某种色彩的习惯性使用,这种惯用色一般都是常见的或在佛教中具有特殊意义,或特定运用对象的色彩。如“绀青”、“紫磨金色”、“青瘀”等;颜色的固定表达,即是某种色彩与某种物象成固定搭配关系,而在不同经典中对同一物象用来描述其色彩的颜色词形式可能存在不同。佛经色彩对各种抽象佛教观念的表达,使其自身也具有了某种抽象性,因而多数颜色词仅有颜色之名,而表现着非颜色之义。“五色”是佛经色彩的另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它与和其相关的语词或概念“五正色”、“正色”、“五大色”以及“上色”等,在具体的色彩与功能表达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歧异之处,各种文献在这些词语概念的运用上亦无严格的界限,显示着“五色”运用的不确定性。而在密教经典中,“五色”在运用与表达上则显示出较强的规约性与结构性,具有制度化特征。佛经中的“五色”受到了中土五色之名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隋唐佛教经论,特别是密教经典中尤为明显。以不同佛学根本观念为发源点,经由一种共同的路径而生成的具体而丰富的佛教色彩,作为佛教世界中的一种假名物质以及佛学语言的表达元素,在具体经典的语境中,通过各种表达与运用方式,呈现出复杂的面相与含义,在对佛教种种事物名相以及概念、思想与观念的描写与叙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宝云,赵月梅[5](2018)在《基于ITS序列对辛夷及其混伪品种的鉴别》文中研究说明为准确鉴别中药材辛夷及其混伪品,应用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用来区分辛夷及其混伪品的基源植物。选用了21条ITS序列,经比对后用MEGA 5.0计算种间的K2P距离并基于该距离建立了NJ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种间最小的K2P距离(0.003)大于种内最大的K2P距离(0.002)。系统发育NJ树显示这几个物种可明显分开,辛夷玉兰与望春玉兰、黄山木兰的亲缘关系最近,其中二乔玉兰与荷花玉兰种内发生了变异,表明ITS序列可作为区分辛夷和其常见近缘种混伪品荷花玉兰、景宁玉兰等的参考DNA条形码。

姚敬文[6](2018)在《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研究》文中指出影戏作为我国一项悠久的民间艺术,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承载着千百年来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在众多文学艺术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滦州影戏作为我国各大影戏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历来受到较大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方面切入,对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展开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影戏”、“滦州影戏”、“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在梳理前人对滦州影戏剧本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较明确的了解目前滦州影戏剧本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使本文在之后的写作中能够有所侧重,较大程度地彰显滦州影戏的多彩性。第一章采用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第一手田野资料,对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的剧目进行了分析整理,为之后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历史题材剧本影戏在滦州影戏所有剧目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广受民众喜欢,故本章第一节从多方面对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基础进行了探讨研究。第二节则从个案着手,根据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矛盾双方的身份地位,将历史题材剧本分成了“忠奸斗争”剧、“君逼臣反”剧、“两雄争霸”剧和“英雄传奇”剧,并对各种类型的历史题材剧的演述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析。第二章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人物是剧中的灵魂,剧中精彩情节的展现以及主题思想的内涵都要凭借剧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本文选取了历史题材剧本中地位至高但形象被颠覆的皇帝一角,以及地位较低但却被赋予了重要功能作用的女性形象两种角色进行了分析探究,分别探讨剧本对两种角色所赋予的功用和价值。第三章则分析研究了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在创作上的文学艺术。通过对历史题材剧本与才子佳人剧本中儿女之事的比较、“二女抢一夫”和“忠奸朝堂打斗”舞台效果激烈情节的分析以及剧本频繁的重复叙事模式运用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在思想艺术上与家国兴衰紧密联系的特点,在审美趣味上对戏剧“闹热”艺术的追求以及突出的重复叙述艺术。第四章从剧本内容形式分析内容实质,在对历史题材剧本内容整体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题材剧本影戏所生成的历史观和审美意识进行了研究探析。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

王晨宇[7](2018)在《基于形态、孢粉学和SSR标记的玉兰亚属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兰亚属(subgenus Yulania)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 L.)的分支,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重要的园林树种和药材来源。玉兰亚属植物具有的原始特征,对研究木兰科属系统进化具有重要价值。但木兰科属存在种间杂交、形态重叠等现象,引发众多学者对亚属、种的分类的争议。本研究从我国北京、杭州、广州、西安等地采集玉兰亚属植物重要种质,从形态学标记、孢粉学标记以及SSR分子标记3种方式,分析14个玉兰亚属植物及9个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构建DNA指纹图谱,综合探究玉兰亚属分类分组问题,为解决木兰科属系统分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筛选形态学标记指标33个,经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为可用指标,其中雄蕊数目、小枝粗细、叶形指数,其载荷量均在0.731以上,主成分贡献率较大,为重要分类依据指标。经Q型聚类构建玉兰亚属部分种质亲缘关系树状图。在遗传距离17.99处,将14份玉兰亚属植物聚为望春玉兰组(section Buergeria)、玉兰组(sect.Yulania)、紫玉兰组(sect.Tulipastrum)个组。(2)利用8个花粉形态指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构建玉兰亚属亲缘关系聚类树状图。在遗传距离6.13处,得到与表型标记相一致的分类分组结论。并通过花粉表面纹饰得出所试玉兰亚属种质的进化演变顺序:玉兰组相对比较原始,望春玉兰、紫玉兰组相对比较进化。玉兰、日本辛夷、星花木兰相对较原始,望春玉兰、武当木兰、紫玉兰相对比较进化,天目木兰、红花玉兰、黄山木兰进化程度较高。(3)筛选出18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14份玉兰亚属、4份木兰亚属、5份含笑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STR检测结果显示,23份材料均能被很好扩增。18对引物共得到251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比率达100%。PIC含量变化范围为0.7508~0.9482,平均0.879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大为0.4998,最小为0.0430,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1057~0.6929,平均值0.2135。所试材料种均存在一定遗传差异,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4)利用18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构建了23份玉兰亚属植物及其近缘种的指纹图谱,可明显区分23份材料和判别倍性信息,完善了玉兰亚属指纹图谱数据库。根据图谱,所试含笑属、木兰亚属均为二倍体物种,与玉兰亚属界限清晰,认为当前Dandy(1964)和刘玉壶(1984)的系统分类是合理的。(5)SSR标记亲缘关系聚类结果显示,区分明显的几个类群是含笑属、木兰亚属及玉兰亚属中的玉兰组,每个类群具有形态相似度较高、花期相近、倍性一致的共同点。玉兰亚属与含笑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木兰亚属植物较远,但属与亚属间界限明显,不建议将含笑属与玉兰亚属合并。天目木兰与黄山木兰亲缘关系较近,紫玉兰与望春玉兰组亲缘关系较近,源自美洲的渐叶木兰品种’黄鸟’玉兰与中国的各种玉兰亲缘关系较远。(6)本研究基于将形态学、孢粉学和SSR分子3种标记的聚类结果综合比较分析,玉兰亚属可大致分为4个组,在紫玉兰组、玉兰组、望春玉兰组基础上,支持增加朱砂玉兰组(Sect.soulangeana),将新种红花玉兰归并到玉兰组,而不建议紫玉兰组与望春玉兰组合并。

郭乐[8](2014)在《望春玉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是木兰科木兰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干燥花蕾是中药材“辛夷”的正品,有消炎、驱风寒、抗过敏、通鼻窍的功效,花瓣可提炼浸膏做香精。望春玉兰树姿高大优美,花色鲜艳,也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加强对木兰科植物的研究,对古代植物区系、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对来自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地界毗邻的7个地区的35份野生单株望春玉兰花被片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旨在为望春玉兰的形态变异理论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进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保育措施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最终确定了适合望春玉兰基因组DNA扩增的最佳ISS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PCR最佳反应体系(总体积20uL):引物1.0mmol·L-1,DNA模板80ng·ul-1,Taq mix (Takara)10.0ul,剩余用dd H20补足。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48-59℃(温度因引物不同而异)退火60s,72℃延伸60s,38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2、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布的100条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10条稳定且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54条谱带,多态带144条。由POPGENE32软件检测PPB达到93.5%,引物U808、U816、U825的多态性高达100%,数据说明望春玉兰多态性较丰富。3、用Ntsys-pc(version2.1)软件分析35份望春玉兰整体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55—0.87之间,这表明它们既有相似的遗传背景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就不同地区的平均相似系数来看,湖北地区平均相似系数最大(0.7123)>河南地区(0.6871)>陕西地区(0.5916)。从以上数据基本可推断,以河南中原地区为中心,望春玉兰由西向南部演变、分化,西部地区(陕西)资源多样性最丰富,越向南,例如河南(中部地区)、湖北(中南地区)延伸,遗传多样性丰富度降低。4、由POPGENE32软件分析望春玉兰遗传多样性并得出相应指数值:在供试材料望春玉兰的物种水平上,等位基因数(Na)1.9351、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527、Nei’s遗传多样度(H)0.2747,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0.4274。以上数据说明望春玉兰遗整体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不同地区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291,即总变异的12.91%存在于三个地区的群体之间,87.09%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群体内部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同一个地区内部均存在遗传分化,且地区内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相对较大。5、UPGMA聚类分析将35份供试材料分为四大类,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与花色并无绝对关联,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基本支持聚类分析的结果。基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Mantel检测显示,望春玉兰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关系与它们的地理来源并无严格的一致性关系。6、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望春玉兰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但不同地区望春玉兰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较低原因也不相同,故应采取不同的防御和治理办法防止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流失。

方大凤[9](2013)在《关中地区木兰属植物品种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木兰属(Magnolia)种类的调查,对其形态特征和开花习性进行记录,初步明确关中地区木兰属种类的数量及来源,并建立检索表。主要结论如下:(1)据调查统计,关中地区木兰属有41种(含种以下类群),其中,栽培种20种,品种21种;品种包括自育的6个玉兰芽变品种和4个二乔玉兰芽变品种,合育的2个杂交品种和1个美丽紫玉兰新品种,引种的8个品种。(2)初步明确关中地区木兰属品种来源,品种的最初来源基本是玉兰和紫玉兰。木兰属品种的育种工作,从以前对玉兰和二乔玉兰的自然芽变选育,种间杂交,逐步开始转向木兰科内属间杂交品种选育。品种经过自然芽变选育,再经过二次杂交,使得一些品种的亲缘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很有必要理清木兰属品种的来源。(3)初步建立了关中地区木兰属种类检索表,可以进行较好的识别。园林景观中广泛应用的品种主要有红霞(M.×soulangeana ‘Hongxia’)、紫霞(M.×soulangeana‘Zixia’)、飞黄(M.‘Yellow river’)、玉灯玉兰(M. denudata ‘Lamp’)等品种。关中地区木兰属种类存在明显的开花先后次序,玉兰亚属(Subgen. Yulania)的种开花较早,木兰亚属(Subgen. Magnolia)的种开花最晚。

刘秀丽[10](2012)在《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兰亚属植物(Magnolia Subgenus of Yulania)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花卉。本研究重点对我国玉兰亚属及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的栽培品种资源开展了详细的整理与调查工作,获得了玉兰品种和玉兰亚属部分种的现状情况;建立了玉兰亚属部分种和玉兰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各品种间形态学上的差异,结合孢粉学和AFLP分子生物学手段,梳理了玉兰亚属种和玉兰品种的分类情况,探讨了其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和演化情况。结论如下:1、经调查和整理,目前有记载的玉兰亚属植物共52种,明确认定18种,近来文献提及的新种24个,尚存有争议的10种;我国作为玉兰亚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与现代分布中心,共有48个本地种(包括文献提及及有争议种,另4个为国外种)。经调查整理,初步调查到我国白玉兰和二乔玉兰(M×soulangeana)品种40个,其中白玉兰类26个,二乔玉兰类14个。根据形态学比较分析,本研究提出将‘黄脉’和‘玉蝶’等12个具典型特征的玉兰类型暂作为新品种处理。运用形态学数量聚类分析将其中37个玉兰类型很清晰地划分为呈间隔分布的5个白玉兰和二乔玉兰品种群,在印证了二乔玉兰与白玉兰在许多外部性状上均存在着广泛交叉和逐渐过渡情况的同时,也表明形态学聚类分析是一种开展玉兰品种分类研究较好的方法。R型聚类显示,30个性状的量化处理较为合理,保证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贡献率大小确定了小枝粗细、叶芽颜色、花被颜色等18个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以后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中国玉兰品种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对37个样本35个玉兰品种的孢粉学研究显示,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相似,均为左右对称,异极,具单沟,超长球形(P/E>2),大小(52.9-61.3μm)×(21.3-27.6μm),属于NPC花粉分类系统中的N1P3C3类型,与玉兰业属植物花粉共同的典型特征一致,但表面纹饰的细微形态结构(穿孔和孔穴的分布密度、纹饰类型等)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的外壁纹饰可以作为区分玉兰品种的参考依据。孢粉学的数量聚类图中,供试玉兰品种可以较清晰的划分出白玉兰类群与二乔玉兰类群,说明孢粉学性状可以作为种一级的分类方法,但用于对玉兰品种一级的分类并不十分敏锐,可以作为品种分类辅助的参考标准。3、建立了玉兰业属16个种和玉兰39个样本37个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和聚类关系图,确定了DICE (Jaccard)和SM算法是分别适用于种和品种的高信度聚类途径。16个种的聚类结果支持将天目玉兰(M. amoena)和望春玉兰归为同一组;厚叶玉兰(M. crassifolius)和红花玉兰(M. wufengensis)亲缘关系相近,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建议将景宁玉兰(M. sinostellata)单独作为种的分类处理,并建议将景宁玉兰、天目玉兰与望春玉兰同归于望春玉兰组;不支持将伏牛山玉兰(Mfuniushanensis)并入望春玉兰及作为宝华玉兰的变种处理;AFL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以萼片状花被片、花被片颜色作为玉兰亚属分组依据存在欠缺和不足。39个样品大部分能被较为准确地聚类为白玉兰和二乔玉兰两大类,该结果支持了将种源作为玉兰品种的一级分类标准;聚类结果显示,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与花型的相关性较小。AFLP聚类结果还显示出同一地区的品种聚于一起,可能的原因是玉兰品种大多由当地习用的种或品种育成。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充分了解种或品种种质形成渊源的基础上,AFLP技术是开展玉兰亚属种或品种分类鉴定有效的辅助和参考手段。4、形态及孢粉数量分类法和AFLP技术均能将供试的玉兰品种较为清晰地区分为白玉兰和二乔玉兰两大品种群,因此,三种方法均是开展玉兰亚属种或品种分类、鉴定有效的辅助和参考手段。5、同花色玉兰品种在孢粉学及AFLP聚类图中大部分能聚于一处,而多瓣类玉兰品种在AFLP聚类图和孢粉学聚类图中则呈间隔分布,表明对于玉兰品种的分类实践来说,花色性状是居于花型(重瓣)性状更高一层次分类等级的位置,但花色、花型性状是否能作为玉兰品种二级分类标准,尚需要更多的品种参与及更深入的研究。6、玉兰最早在我国2500年前就已开始栽植,并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玉兰花文化,发展出了包括诗词、绘画和民俗等在内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花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以上研究为掌握我国玉兰植物资源现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之间的亲缘关系,完善玉兰业属种和玉兰品种分类系统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并为玉兰植物资源保护、收集和新种质创制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论玉兰与木兰的混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玉兰与木兰的混淆(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是既美且雅的典范之作
        1.1.2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存问题较多
        1.1.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历史价值
        1.3.2 理论与文化价值
        1.3.3 实践与应用价值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2.1 本土原则
    2.2 生态原则
        2.2.1 适地适树
        2.2.2 合理配置
        2.2.3 以少胜多
    2.3 文化意象原则
        2.3.1 情感载体
        2.3.2 诗画意境
        2.3.3 主题思想
    2.4 艺术统一原则
第三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及现存问题
    3.1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变迁
        3.1.1 拙政园植物造景变迁
        3.1.2 留园植物造景变迁
        3.1.3 沧浪亭植物造境变迁
        3.1.4 狮子林植物造景变迁
        3.1.5 网师园植物造景变迁
        3.1.6 耦园植物造景变迁
        3.1.7 艺圃植物造景变迁
        3.1.8 退思园植物造景变迁
        3.1.9 环秀山庄植物造景变迁
    3.2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分析
        3.2.1 植物优势科、种分析
        3.2.2 植物产地分析
        3.2.3 古树名木分析
        3.2.4 特殊植物分析
    3.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存问题
        3.3.1 植物种类与群落
        3.3.2 生境退化
        3.3.3 画境残缺
        3.3.4 意境消减
        3.3.5 形式单一
        3.3.6 视线阻障
        3.3.7 采光不佳
        3.3.8 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
第四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保护与优化策略
    4.1 国内外园林保护修复理念解读
        4.1.1 国际历史园林保护修复相关宪章解读
        4.1.2 国内园林保护修复相关法规解读
        4.1.3 国内外保护修复理念的适用性分析
    4.2 国内外园林植物造景保护与修复策略
        4.2.1 法国园林
        4.2.2 日本园林
        4.2.3 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九州景区植物景观的恢复)
        4.2.4 国内外园林植物保护对比与适用分析
    4.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优化提升的策略
        4.3.1 制定长远的更换计划
        4.3.2 增加植物种类
        4.3.3 维护植物群落
        4.3.4 植物造景画境的保护
        4.3.5 植物造景意境的保护与延续
        4.3.6 维护植物与其他要素的和谐关系
        4.3.7 空间的维护
        4.3.8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
    4.4 以几处园景为例进行植物造景的优化
        4.4.1 拙政园倚玉轩
        4.4.2 退思园退思草堂
        4.4.3 留园又一村
第五章 结论
    5.1 植物造景变迁
    5.2 植物造景现存问题
    5.3 植物造景的保护与优化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附录

(2)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遥感城市森林树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树种分类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无人机系统及应用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无人机遥感城市森林树种分类总体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方案设计
        2.2.1 研究技术路线
        2.2.2 研究技术方法
    2.3 精度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采集
    3.1 研究区概况
    3.2 无人机数据采集与制作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集制作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树冠图像分类模型研究
    4.1 模型方法
        4.1.1 Alex Net
        4.1.2 VGGNet
        4.1.3 Res Net
    4.2 简单背景树冠图像分类研究
    4.3 复杂背景树冠图像识别研究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不同模型分类结果分析
        4.4.2 单类别分类结果分析
        4.4.3 落叶乔木夏季与秋季树冠图像分类
        4.4.4 不同研究区域分类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树冠图像分类模型研究
    5.1 模型结构设计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
致谢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花玉兰研究基础
    1.2. 植物花色的遗传生化基础
        1.2.1. 植物花色的种类
        1.2.2.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
        1.2.3. 花青素苷的遗传调控
        1.2.4. RNA-seq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 植物分子标记研究
        1.3.1. SSR研究进展与应用
        1.3.2. 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的EST-SSR开发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红花玉兰不同发育时期花青素苷成分及含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处理
        2.1.2. 总花青素和总黄酮提取
        2.1.3. 总花青素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2.1.4. 花青素苷成分的定性分析
        2.1.5. 红花玉兰花被片表皮细胞的显微观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花玉兰不同花发育阶段的花器官特征
        2.2.2. 红花玉兰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被片表皮细胞特征
        2.2.3. 红花玉兰不同花发育阶段花被片花青素苷积累
        2.2.4. 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定性分析
    2.3. 小结
3. 不同花发育时期红花玉兰转录组测序及关键基因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采集及处理
        3.1.2.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3.1.3. 原始数据筛选
        3.1.4. De novo序列组装
        3.1.5. 功能注释
        3.1.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7. 差异表达基因趋势表达分析
        3.1.8. 主成成分分析
        3.1.9. 实时荧光定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序列组装结果分析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3.2.3. Unigene高级注释结果
        3.2.4. 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关键基因的筛选
        3.2.5. 花青素苷合成相关基因qRT-PCR验证
    3.3. 小结
4. 红花玉兰MwMYB1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RNA提取及cDNA合成
        4.1.3. 基因克隆
        4.1.4. 染色体步移启动子克隆
        4.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4.1.6. 载体构建
        4.1.7. 植物转基因
        4.1.8. 亚细胞定位
        4.1.9. 总花青素含量测定
        4.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4.1.11. 烟草光照处理
        4.1.12. ABA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wMYB1 ORF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分析
        4.2.2. MwMYB1启动子区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MwMYB1的红花玉兰的表达模式分析
        4.2.4. MwMYB1过表达转基因功能分析
        4.2.5. MwMYB1启动子功能分析
        4.2.6. DR5人工启动子调控MwMYB1功能研究
        4.2.7. MwMYB1亚细胞定位结果
        4.2.8. MwMYB1花青素调控通路预测
    4.3. 小结
5. 基于红花玉兰转录组数据的分子标记系统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红花玉兰品种材料
        5.1.2. 红花玉兰品种花青素总量和总黄酮的提取和测定
        5.1.3. DNA提取
        5.1.4. EST-SSR发掘
        5.1.5. EST-SSR引物设计
        5.1.6. EST-SSR的PCR及毛细管电泳
        5.1.7. SSR及SRAP引物筛选
        5.1.8. SSR及SRAP的PCR程序及聚丙烯凝胶电泳
        5.1.9. PCR结果的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红花玉兰EST-SSR的发掘及特性分析
        5.2.2. 红花玉兰花青素合成相关EST-SSR的筛选和验证
        5.2.3. 基于公共数据库的SSR和SRAP分子标记体系建立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2.1. 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积累规律
        6.2.2. 红花玉兰花转录组数据库及功能注释的评价
        6.2.3. 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发掘
        6.2.4. 红花玉兰MwMYB1的基因功能
        6.2.5. 红花玉兰分子标记体系
    6.3. 创新点
    6.4. 展望
7.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两晋汉文佛经中的色彩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佛经色彩研究的现状与文献
    三、本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构建
    四、佛经传译与色彩呈现
第一章 佛经中色彩的发生观念与“色”的展开
    第一节 佛教中“色”的基本阐述
    第二节 “色境”所含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色境”在不同经论中的概念形态
        二、色境所含概念的内涵
    第三节 显色与“余显”
        一、显色及“青黄赤白”的“差别”特性
        二、“青黄赤白”差别生成“余显”的方式
    第四节 作为本色的“青黄赤白”及其相关问题
        一、“青黄赤白”“差别”生色的机制
        二、佛经中色彩生成的相关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晋佛经中的四本色——青黄赤白
    第一节 青
        一、含“青”词语
        二、经文中“青”的意义与功能
    第二节 黄
        一、含“黄”词语
        二、经文中“黄”的意义与功能
    第三节 赤
        一、含“赤”词语
        二、经文中“赤”的意义与功能
    第四节 白
        一、含“白”词语
        二、经文中“白”的意义与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晋佛经中的差别色
    第一节 青的差别色
        一、青色系色名
        二、青的差别色之色相与意义
    第二节 黄的差别色
        一、黄色系色名
        二、黄的差别色之色相与意义
    第三节 赤的差别色
        一、赤色系色名
        二、赤的差别色之色相与意义
    第四节 白的差别色
        一、白色系色名
        二、白的差别色之色相与意义
    第五节 差别色之黑、紫、褐
        一、黑色及表“黑”色义的色名
        二、含“紫”词语及紫的功能意义
        三、含“褐”词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晋佛经中色彩观念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青黄赤白”的连用
        一、四本色“青黄赤白”的连用
        二、本色、差别色混合连用
    第二节 “以物表色”及其它表色词语
        一、“以物表色”的词语形式
        二、其它色彩词语形式
    第三节 颜色词语的惯用与颜色的固定表达
        一、颜色词语的惯用
        二、颜色的固定表达
    第四节 颜色在佛教观念表述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经中的“五色”
    第一节 “五色”之名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 经文语境中的“五色”义解
        一、五色绳与五色水
        二、“五色”的非颜色义
    第三节 “五色”与“五正色”及“正色”
        一、“五色”与“五正色”
        二、“五色”与“正色”
    第四节 密教经典中的“五色”
        一、密教“五色”的运用方式
        二、密教“五色”的制度性表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ITS序列对辛夷及其混伪品种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DNA提取、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内、种间序列比对分析
    2.2 辛夷及其混伪品的K2P遗传距离分析
    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6)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滦州影戏剧本研究现状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基础与分类概况
    第一节 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基础
        一、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丰富多元的说唱文学传承
        三、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史传统
    第二节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概况
        一、以“忠奸斗争”为主干的剧本
        二、以“君逼臣反”为主干的剧本
        三、以“两雄争霸”为主干的剧本
        四、以“英雄传奇”为主干的剧本
第二章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中的人物形象设定及其价值内涵
    第一节 历史题材剧本中在位皇帝形象定位
        一、沉溺酒色,荒怠朝政
        二、宠信奸臣,屈害忠良
    第二节 昏君形象设定的价值解读
        一、激化矛盾,保持情节的曲折及发展
        二、弱化皇帝的光环,突出英雄的的光辉形象
        三、观众的逆向选择
    第三节 历史题材剧本中女性的形象定位
        一、深闺淑女
        二、马背佳人
        三、无德恶妇
    第四节 女性形象设定的价值解读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女性地位的被压制
第三章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英雄侠女”模式渲染出浓郁的家国思想艺术
        一、从男女角色定位的转换来看
        二、从男女结交过程的不同来看
        三、从婚姻阻力的改变来看
        四、从反抗婚姻阻力的一方来看
    第二节 “抢斗”情节烘托出强烈的“闹热”艺术
        一、“闹热”艺术的体现
        二、俗趣十足的“闹热”特质形成的原因与意义
    第三节 大量的言语和事件重复凸显出鲜明的重复叙事艺术
        一、言语重复叙事的表现及益处
        二、事件重复叙事的表现及益处
        三、影戏剧本重复叙事的缺点
第四章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中的传统史观与审美意识探究
    第一节 论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呈现的历史观
        一、天命观
        二、英雄史观
        三、“成王败寇”观
    第二节 论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蕴含的审美意识
        一、“大团圆”意识
        二、平民意识
        三、重武轻文意识
        四、以史为鉴意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故事来源梳理表
    附录二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部分剧目分类表
    附录三 :相关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故事梗概
    附录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7)基于形态、孢粉学和SSR标记的玉兰亚属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木兰科木兰属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1.1.1 木兰科植物资源及分类系统
        1.1.2 木兰属植物资源及分类系统
    1.2 玉兰亚属分类研究进展
        1.2.1 玉兰亚属系统分类研究现状
        1.2.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争议
    1.3 玉兰亚属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1.3.1 形态学标记研究
        1.3.2 孢粉学标记研究
        1.3.3 分子标记技术标记研究
    1.4 微卫星标记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
        1.4.1 微卫星标记技术
        1.4.2 毛细管电泳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基于形态学表型标记的玉兰亚属亲缘关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玉兰亚属表型性状的R型聚类分析
        2.2.2 玉兰亚属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3 玉兰亚属表型性状的Q型聚类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可作为玉兰亚属分类依据的表型性状选择
        2.3.2 形态学和数量分类法分析玉兰亚属亲缘关系的有效性
        2.3.3 玉兰亚属进化特征分析
        2.3.4 传统形态学分析结果与分子技术结果关联性
3. 基于孢粉学标记的玉兰亚属亲缘关系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扫描电镜下玉兰亚属花粉形态特征
        3.2.2 玉兰亚属植物花粉聚类结果分析
        3.2.3 基于系统分类学玉兰亚属亲缘关系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玉兰亚属亲缘和分类关系
        3.3.2 玉兰亚属进化趋势
        3.3.3 孢粉学手段鉴别玉兰亚属的可靠性及意义
4. 基于SSR标记的玉兰亚属亲缘关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毛细管电泳结果及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4.2.2 玉兰亚属及其近缘种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4.2.3 构建玉兰亚属及其近缘种的指纹图谱
        4.2.4 玉兰亚属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SSR引物的多态性
        4.3.2 SSR分子标记与表型标记、孢粉学标记的相关性
        4.3.3 基于SSR标记的玉兰亚属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4.3.4 综合分析下玉兰亚属、木兰亚属、含笑属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望春玉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望春玉兰概述
        1.1.1 形态学特征
        1.1.2 生物学特征
        1.1.3 生长分布区
    1.2 木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1.2.1 辛夷、木兰实名新考及玉兰花文化研究
        1.2.2 木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及在木兰属中的应用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3.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1.3.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在木兰科植物中的应用
    1.4 分子标记法在木兰科植物中的应用研究
        1.4.1 系统进化及分类学研究
        1.4.2 遗传多样性研究
        1.4.3 指纹图谱研究
        1.4.4 亲缘关系分析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望春玉兰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2.1 供试野生望春玉兰样本收集
        2.1.1 采样地点
        2.1.2 调查路线
        2.1.3 望春玉兰花形态变异
    2.2 望春玉兰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试验步骤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望春玉兰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3.1.1 DNA 提取方法比较
        3.1.2 不同植物器官 DNA 提取比较
    3.2 望春玉兰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1 模板浓度对 ISSR-PCR 扩增结果的影响
        3.2.2 引物浓度对 ISSR-PCR 扩增结果的影响
        3.2.3 循环次数对 ISSR-PCR 扩增结果的影响
        3.2.4 延伸时间对 ISSR-PCR 扩增结果的影响
        3.2.5 ISSR-PCR 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的建立
    3.3 ISSR 引物的筛选及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3.3.1 ISSR 引物的筛选
        3.3.2 引物退火温度的筛选
    3.4 望春玉兰种质 ISSR-PCR 最优体系结果验证
    3.5 望春玉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 ISSR 分析
        3.5.1 望春玉兰遗传多样性分析
        3.5.2 望春玉兰遗传关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望春玉兰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2 体系优化对望春玉兰 ISSR—PCR 体系的影响
        4.2.1 DNA 模板对 ISSR—PCR 扩增的影响
        4.2.2 引物浓度对 ISSR—PCR 扩增的影响
        4.2.3 退火温度对 ISSR—PCR 扩增的影响
        4.2.4 循环次数和延伸时间对 ISSR—PCR 扩增的影响
        4.2.5 其它因素对 ISSR—PCR 扩增的影响
    4.3 望春玉兰的遗传多样性
    4.4 望春玉兰的遗传分化
    4.5 基于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4.6 野生望春玉兰资源的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关中地区木兰属植物品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木兰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1.2.2 我国木兰属种类资源
        1.2.3 木兰属植物应用
        1.2.4 木兰属园林品种中分类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4 预期结果
        1.3.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类数量与来源
    2.1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及品种的数量与来源
    2.2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类的开花次序比较
    2.3 关中地区木兰属原种及引种的生态适应性
第三章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类的特征与分类
    3.1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及品种的特征与分类
        3.1.1 木兰属种及品种的特征
        3.1.2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品种的形态特征比较
    3.2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品种)的分类
        3.2.1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及品种的分类
        3.2.2 关中地区木兰属种及品种的检索表建立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玉兰花文化与栽培历史的研究
        1.1.2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资源与分类
        1.1.2.1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资源及分类现状研究
        1.1.2.2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
        1.1.3 玉兰亚属植物品种选育与繁殖栽培研究进展
        1.1.3.1 品种选育
        1.1.3.2 繁殖栽培
        1.1.4 玉兰亚属植物的研究热点
        1.1.4.1 分类系统的研究
        1.1.4.2 种群生物学特性、致濒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1.1.4.3 新品种的选育与培育
        1.1.4.4 玉兰亚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
        1.1.5 玉兰亚属及玉兰品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的内容
        1.2.2.1 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
        1.2.2.2 玉兰品种的形态学数量分类研究
        1.2.2.3 玉兰品种的孢粉学研究
        1.2.2.4 构建部分玉兰亚属种及玉兰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并开展亲源关系分析
        1.2.2.5 基于形态学、孢粉学、数量分类学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的玉兰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1.2.2.6 玉兰花文化研究
        1.2.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
2 中国玉兰亚属种质资源与玉兰品种资源调查及数量分类研究
    2.1 中国玉兰亚属种质资源调查与整理
        2.1.1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2.1.1.1 调查范围及依据
        2.1.1.2 调查方法
        2.1.2 调查与整理结果
        2.1.2.1 种类
        2.1.2.2 中国原产玉兰亚属种质资源分布概况
        2.1.3 讨论
    2.2 我国玉兰品种资源调查及数量分类研究
        2.2.1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2.2.1.1 调查范围
        2.2.1.2 调查方法
        2.2.2 调查结果
        2.2.3 玉兰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2.2.3.1 材料与方法
        2.2.3.2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3 小结
3 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及数量分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兰品种的花粉大小与形状
        3.2.2 玉兰品种的花粉萌发孔特点
        3.2.3 玉兰品种的花粉外壁纹饰
        3.2.4 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数量分类分析
    3.3 讨论
        3.3.1 玉兰品种的花粉粒形状
        3.3.2 玉兰品种花粉形态的可能演化趋势
        3.3.3 玉兰品种花粉形态与形态学比较
        3.3.4 玉兰品种的亲缘关系
    3.4 小结
4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玉兰亚属及玉兰品种系统分类学研究
    4.1 AFLP分子标记技术简介及应用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玉兰亚属和玉兰品种植物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1 主要仪器
        4.2.2.2 主要试剂
        4.2.3 AFLP的流程及方法
        4.2.3.1 植物DNA的提取(CTAB法)
        4.2.3.2 模板DNA的电泳检测
        4.2.3.3 模板DNA的酶切
        4.2.3.4 DNA片段接头的连接
        4.2.3.5 DNA片段的预扩增
        4.2.3.6 AFLP的选择性扩增
        4.2.3.7 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的制备
        4.2.3.8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拍照
        4.2.3.9 AFLP数据整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DNA的电泳检测
        4.3.2 基因组DNA的酶切及接头的连接
        4.3.3 DNA片段的预扩增
        4.3.4 选择性扩增的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拍照
        4.3.5 结果与分析
        4.3.5.1 数据的校验与选择
        4.3.5.2 玉兰亚属种的AFLP聚类结果
        4.3.5.3 玉兰品种的AFLP聚类结果
    4.4 讨论
        4.4.1 玉兰亚属部分种的AFLP聚类分析
        4.4.2 玉兰品种AFLP聚类分析
        4.4.3 形态学、孢粉学和AFLP分子标记聚类结果讨论
    4.5 小结
5 中国玉兰栽培历史及其文化研究
    5.1 花文化的概念
        5.1.1 文化的概念
        5.1.2 花文化的概念
    5.2 中国花文化的研究现状
    5.3 玉兰的栽培历史及其文化研究
        5.3.1 玉兰花文化渊源与表现形式
        5.3.1.1 玉兰的栽培起源
        5.3.1.2 玉兰的得名
        5.3.1.3 玉兰花文化的表现形式
        5.3.2 玉兰花文化的美学价值
        5.3.2.1 玉兰自身的形态之美
        5.3.2.2 意境之美
        5.3.3 玉兰在园林中的应用
        5.3.3.1 玉兰在古园林中的应用
        5.3.3.2 现存玉兰古树名木
        5.3.3.3 玉兰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论玉兰与木兰的混淆(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D]. 张莉. 苏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遥感城市森林树种分类研究[D]. 章晨.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研究[D]. 汪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4]两晋汉文佛经中的色彩观念研究[D]. 曹英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5]基于ITS序列对辛夷及其混伪品种的鉴别[J]. 高宝云,赵月梅.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5)
  • [6]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研究[D]. 姚敬文. 贵州大学, 2018(05)
  • [7]基于形态、孢粉学和SSR标记的玉兰亚属分类研究[D]. 王晨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望春玉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D]. 郭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关中地区木兰属植物品种分类研究[D]. 方大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10]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 刘秀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标签:;  ;  ;  ;  

论玉兰与玉兰的混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