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例

民俗文化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例

一、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21)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之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丹寨排莫村作为苗族蜡染发源地,有着“东方第一染”之美称,是研究蜡染文化与技艺的重要地区,当地白领苗族也被称作是最后的鸟图腾部落。蜡染服饰更是其千百年历史、文化传承和流变的见证者,是其蜡染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媒介和展现载体,具有深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以生态美学为视角,以丹寨小镇、排莫、排倒村等地的白领苗蜡染服饰为样本,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跨学科研究法等,重点围绕丹寨苗族蜡染服饰生成的生态文化环境、材料与工艺、图案与色彩、装饰与形制进行考察分析,探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乐知天命的人生态度、敬天地尊伦序的生态智慧与观物比德的审美方式,从而揭示丹寨苗族蜡染服饰造物建构之生态审美文化特征。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进一步挖掘和激活生态美学理念与丹寨蜡染组合方式进而活化应用,提升设计价值。丹寨蜡染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装饰载体,凝聚了民众对多子多孙的情感渴望,其蜡染手工艺作为一种生活传统及本土经验性呈现,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中传达生态美的本质,于生态整体系统之构建中确认生态美的价值,凝聚着“和谐共生、崇生尚美、敬物尚俭、惜物节用”的生态美学关系的思考实践。研究表明,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丹寨苗族蜡染服饰的创新设计研究,需要生态美学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究,从而确认迈向绿色可持续文化的丹寨苗族蜡染服饰生态美学设计实践对于构建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存在观、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观具有运用与启示意义。

张瑞青[2](2021)在《东亚武学视域中跆拳道的生成研究》文中提出

王雨辰[3](2021)在《商至汉时期饮食器具中“鸟”形象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意欣[4](2021)在《“足衣”纳底布鞋品牌与产品开发设计》文中认为纳底布鞋是中国鞋履的灵魂。随着人们的观念更加趋向自然健康,手工纳底布鞋的回归自然成了现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纯情,怀旧与返朴成了现代追赶的潮流之一,从而唤起了每个人记忆里那一双温暖的纳底布鞋。手工纳底布鞋具有文化性、绿色养生的内涵,是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瑰宝。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布鞋几乎全部为机械化生产,也随之失去了手工艺品本身带来的温度和饱含的情感。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纳底布鞋这门工艺。目前对于纳底布鞋的研究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研究角度及方向还存在着许多空白。本文首先阐述了纳底布鞋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和工艺调研的分析,在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纳底布鞋品牌化的原因及意义,依托于企业为纳底布鞋品牌建立以及品牌产品开发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其次,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调研了以云南地区为主,华北地区为辅的纳底布鞋,对云南部分地区的手艺人、居民、游客以及消费人群进行问卷和访谈,深入了解纳底布鞋产品开发以及品牌化的市场。从纳底布鞋的市场、品牌化市场、产品开发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从纳底布鞋的形制、纹样、工艺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提炼、转化其符合现代化审美的纹样需求,为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与品牌化研究提供灵感与素材,为纳底布鞋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实践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进而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多样化发展和创新传承。

王恒源[5](2021)在《契丹式器物造型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德馨[6](2021)在《满族服饰的装饰语言和传承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舒娱[7](2021)在《闽东畲族服饰“线”形研究与创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韬[8](2021)在《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文中研究表明至今,设计学仍是一个较年轻的学科,探赜设计研究的策略、构建未来学科研究的体系与路径是新时代设计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设计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从交叉学科的观念出发,它的“间性特质”反映在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的众多学科之间。草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所倡导的经典策略。这一策略并不是实体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路径(Lead),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草根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定性研究领域众多路径中的一种,但与其他路径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的目的是溯源赓续地从经验资料中生成新理论并运用于学科实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描述和阐释研究现象本身,或是针对被研究者的叙事视域、言语特征或日常生活史进行单层线性的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崇尚设计研究中的历史观与学科视野,能“发现”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并尝试新的实验跨界与嫁接,这对明日的设计学科的设计研究来说毋庸置疑是有价值的;当然,就这一方法论本身而言,其过程又是从原生资料中“自下而上”、不断地“向史而新”的。本文主要依据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中的重要要素、特征及研究程序,交叉建构一种可行的设计研究方法:从“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的胚胎期出发,历经“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的孕育期磨练,力求“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之成熟期。最后,置身于设计研究的“实验场”从最初对研究对象的实践兴趣到实质理论“自然呈现”再到形式理论的演化生成,借鉴草根理论策略形成的理论则区别于一般的宏大而脱离语境的总结性推论,它更强调的是形成的过程和对于设计操作的导向性,以及检验其指导再设计的合理性与前瞻性。设计的转型实质是设计理念的转型。其中的机遇就隐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无比多样与绚烂的文化中,对于设计思维和策略的研究正是我们不断探索与挖掘这些机遇的有效手段,而在这样的探究之旅中,试图再观察、再聚焦希望凝缩出关联设计的新问题与新理念为未来的设计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参考。

马林[9](2021)在《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等的巨大冲击,传统民居在现代化的、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消失,传统民居破坏严重,地方文化渐渐丧失,承载着历史文脉、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的古民居亦正在面临被改造的命运,即将面临瓦解的危险。如何正确保护传统民居,守正创新,实现健康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与资源节约的有效利用,已经为当今社会发展进程带来无尽的焦虑与思考。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民宿建筑无疑是改善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民宿建筑所追求的本土化、民族化、以及个性化正满足了我们重拾传统民居及民居文化的诉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于再生理念,以“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为对象,来探索创新性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民宿设计思路、方法及实践,以期为今后的民宿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生。本文基于再生理论的视角对鼓鸣寨地区“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再生理论和民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程度以及未来趋势,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所在。第二章对再生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再生理论在民宿空间设计中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再生理念的民宿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为“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项目的调研与设计做出了理论上的准备。第三章对鼓鸣寨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空间现状等问题展开调查与研究,为“大明山居”民宿空间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的在鼓鸣寨地区展开设计实践,为鼓鸣寨地区旅游民宿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存的环境,从而更加精准的规划再生设计原则与策略。第四章在对鼓鸣寨地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提出鼓鸣寨地区民宿再生设计的可行性,实现鼓鸣寨地区的传统民居风貌再生、功能再生、空间再生、文化再生等。第五章对鼓鸣寨地区“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进行设计实践,在对鼓鸣寨地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鼓鸣寨地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生民俗,基于再生理念指导下,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符合现代审美的高品质民宿,从而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导入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提高本地居民收入,促进地方旅游业健康发展,实现鼓鸣寨乡村烟火味,从而活化乡村。

张永瑾[10](2021)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文中研究表明马家窑彩陶的出现为史前生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展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观出审美意识的萌芽。甘肃彩陶不仅仅是在陇原大地上农耕时代的特有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更是泥与火的艺术产物,是史前先民把握世界、认识世界的反映方式。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分析马家窑文化各个分期中,从纹饰的起源、分类、构成要素和形式法则,在具体的纹饰中探析史前审美意识发展脉络。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源头梳理,对彩陶中具体的纹饰的变化做个案分析,从而探析崇拜意识、巫术行为、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彩陶作为一种器具首先要满足实用性的需要,其次纹饰的宗教意义要大于他的装饰意义,要通过它来更深入认识史前的审美意识不仅从宏观梳理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审美规律和原始思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对比研究。马家窑彩陶的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研究现代设计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抽象语言、图案装饰法则、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等设计理念历久弥新,在马家窑彩陶的发展脉络中反观现代设计,寻找史前先民审美意识对中华民族审美观以及在现代设计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美学视域下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之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丹寨苗族蜡染的生成环境
    2.1 地理沿革与自然环境
    2.2 人口分布
    2.3 生产活动
    2.4 村寨社会组织
3 丹寨排莫村白领苗族蜡染服饰田野考察
    3.1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概况
    3.2 丹寨蜡染服饰之材料与工艺
    3.3 丹寨蜡染服饰之纹样与色彩
    3.4 丹寨蜡染服饰之形制与装饰
4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中的生态美学表达
    4.1 生态美学概述
    4.2 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
    4.3 乐知天命的人生态度
    4.4 敬天地尊伦序的生态智慧
    4.5 观物比德的审美方式
5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的生态美学与创意设计
    5.1 生态美学之创新设计实践分析
    5.2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5.3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创新立足于本土与现代的必要性
    5.4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创新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6 丹寨苗族蜡染服饰的创新设计方案
    6.1 设计理论指导
    6.2 总体设计方案
    6.3 制作过程与成品演示
    6.4 设计制作中的不足与展望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4)“足衣”纳底布鞋品牌与产品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课题来源
        2.纳底布鞋概述
        3.项目依托企业状况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思路与框架
一、纳底布鞋现状调研分析及品牌化的提出
    (一)纳底布鞋发展现状
        1.纳底布鞋市场现状
        2.纳底布鞋制作技艺传承现状
    (二)纳底布鞋制作工艺特征
        1.纳底布鞋的制作工艺
        2.纳底布鞋的形制
        3.图案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三)纳底布鞋产品品牌化的提出
        1.品牌化的概念
        2.品牌化提出的原因
        3.纳底布鞋产品品牌化的意义
二、纳底布鞋品牌与产品开发调研分析
    (一)纳底布鞋市场调研分析
        1.消费者对纳底布鞋认知程度调研分析
        2.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的市场调研分析
        3.纳底布鞋艺术形式区域代表对比分析
        4.小结
    (二)纳底布鞋品牌化调研分析
        1.品牌案例对比分析
        2.品牌化市场调研分析
    (三)纳底布鞋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市场可行性
        2.技艺可行性
        3.经济可行性
    (四)本章小结
三、“足衣”纳底布鞋品牌的建立
    (一)“足衣”品牌的构成要素分析
        1.显性要素
        2.隐性要素
    (二)“足衣”纳底布鞋品牌设计
        1.足衣纳底布鞋品牌定位
        3.足衣纳底布鞋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案
    (三)“足衣”纳底布鞋品牌营销推广策略
        1.体验营销
        2.媒体网络营销
        3.品牌线上线下推广
四、“足衣”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与实践
    (一)“足衣”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1. “足衣”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的原则
        2. “足衣”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的方法
    (二)设计元素提取
        1.视觉元素
        2.触觉元素
        3.情感元素
    (三)产品开发设计实践
        1. “古风”系列—蝶恋
        2. “地道”系列—线曲
        3. “礼”系列—情暖
    (四)设计总结与反思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对纳底布鞋的认知调查问卷
    针对消费者的纳底布鞋产品开发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二:笔者对该研究的调研记录

(8)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背景
    二、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方法与策略
    五、创新价值
    六、研究脉络
第一章 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
    第一节 设计研究“胚胎期”
        一、兴趣点与逻辑追寻
        二、契合:“非强制性”搜集方式
    第二节 访谈记录与文本剖析
        一、对话访谈
        二、书写绘制
        三、资料阈限性
    第三节 民族志互补兼容
        一、互惠:资料可信性与质量
        二、沉浸:田野资料汇集
第二章 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
    第一节 开放性:原生编码
        一、词/行/事件
        二、逻辑梳理
        三、编码互文建构
    第二节 关联性:聚焦编码
        一、联结:线性/非线性交互
        二、敏感性:以问题为导向
    第三节 选择性:轴心编码
        一、多维化:类属与亚类属
        二、人本化:沉浸式的情感/情境
        三、核心化:文本解码为概念
第三章 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
    第一节 备忘策略:概念练习
        一、释放设计想象力:以自然思维思考
        二、情境地图构建:集聚思维
    第二节 “局外人”视角:举反例与“切片”法
        一、举反例
        二、“切片”法
    第三节 理论“深度”与饱和
        一、思辨思维:“深度”法
        二、往复比较:类属饱和
第四章 孵化器: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
    第一节 形式理论的三种模式
        一、单区域形式理论
        二、多区域形式理论
        三、直接构建形式理论
    第二节 赋能:形式理论的抽象化
        一、批评:争鸣的启迪
        二、演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顿悟:作为形式理论的表达
    第三节 建构设计研究形式理论评价标准
        一、反身性:“形式理论”方法论思考
        二、格拉泽的评价原则
        三、以往设计研究评价标准提要
第五章 实验场:草根理论策略在设计研究中的专题
    第一节 文字的意蕴:汉字设计字形思维解读
        一、古文字功能的映射:原生状态
        二、汉字字形思维凭借:深度分析
        三、汉字设计“法式营造”:现代呈现
    第二节 迷失的玩具——音画幻灯的原生形态与设计迁延探赜
        一、音画幻灯介入现代家庭娱乐活动:个体身份溯源
        二、由跨界的视觉娱乐到明治维新后的新媒介:地域时尚思潮
        三、地域性辐射全球化视野的未来愿景:设计动力基因
    第三节 为设计赋能——“谱伦”绘画图式中的设计哲思
        一、“尤罗韦司小组”中“谱伦”的缩影:概念源头
        二、从“经典”绘画图式指向“一般”设计路径:实质理论
        三、秩序的隐喻驱动“形式理论”生成:为设计赋能
结论
致谢
附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梳理
    二、原着《草根理论的发现:定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与设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理论研究现状
        1.2.2 民宿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案例分析
    2.1 再生理念的相关理论
        2.1.1 再生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2.1.2 再生理念在民宿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2.1.3 再生理念在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2.2 民宿设计相关理论
        2.2.1 民宿的起源与发展
        2.2.2 民宿的类型
        2.2.3 民宿设计的价值潜力
    2.3 再生理念应用于民宿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2.3.1 One House
        2.3.2 鱼乐山房
        2.3.3 原舍·揽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鼓鸣寨“大明山居”民宿设计调研与分析
    3.1 基本概况
    3.2 “大明山居”场地自然环境分析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条件
        3.2.3 周边距离及交通可达性分析
        3.2.4 服务受众潜力分析
    3.3 “大明山居”场地人文环境分析
        3.3.1 历史沿革
        3.3.2 地方民俗文化
    3.4 鼓鸣寨民宿现状问题分析
        3.4.1 鼓鸣寨村落民居现状分析
        3.4.2 鼓鸣寨旅游民宿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基于再生理念的“大山明居”民宿空间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节能环保原则
        4.1.3 彰显地域文化原则
    4.2 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策略
        4.2.1 本土物质形态的延续与再生
        4.2.2 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再生
        4.2.3 空间功能的优化与再生
        4.2.4 传统建造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4.2.5 地域风貌和村落肌理的再生
        4.2.6 艺术情感化的再生
        4.2.7 地域文化特质的保留传承与再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述
        5.1.1 项目选址依据
        5.1.2 “大明山居”民宿名称的由来
        5.1.3 项目功能与定位
    5.2 “大明山居”民宿建筑空间分布再生设计
        5.2.1 建筑外观形态的再生
        5.2.2 建筑空间功能的再生
        5.2.3 再生概念下的院落空间规划
        5.2.4 与古为新的功能定位
        5.2.5 基于景观美学的庭院营造
    5.3 “大明山居”民宿室内空间再生设计
        5.3.1 设计理念
        5.3.2 总体空间布局设计
        5.3.3 人流路线分析
        5.3.4 采光通风分析
        5.3.5 艺术化装饰的介入
        5.3.6 地域特征的陈设设计
        5.3.7 就地取材的材质设计
        5.3.8 内外协调的色彩设计
    5.4 “大明山居”空间设计方案展示
        5.4.1 建筑设计展示
        5.4.2 庭院设计展示
        5.4.3 室内设计展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重点
    1.3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的研究现状
2 甘肃彩陶文化概况
    2.1 甘肃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
    2.2 甘肃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
        2.2.1 马家窑彩陶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
        2.2.2 马家窑彩陶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
        2.2.3 马家窑彩陶文化晚期——半山类型
        2.2.4 马家窑彩陶文化晚期——马厂类型
    2.3 甘肃彩陶文化-齐家文化
    2.4 甘肃彩陶文化-辛店文化
    2.5 甘肃彩陶文化-寺洼文化
    2.6 甘肃彩陶文化-沙井文化
3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与形式法则
    3.1 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
        3.1.1 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线条
        3.1.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色彩
    3.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
        3.2.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对称
        3.2.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适应器型
        3.2.3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从具象到抽象
4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审美意识的萌芽
    4.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葫芦形纹
    4.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蛙纹
    4.3 马家窑彩陶纹饰——鸟纹
        4.3.1 鸟纹中的审美意识
    4.4 马家窑彩陶纹饰——旋涡纹
    4.5 马家窑彩陶纹饰——四大圆圈纹
5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与原始思维
    5.1 日月崇拜
    5.2 雷云电雨崇拜
    5.3 女性崇拜
    5.4 生殖崇拜
    5.5 “近取诸身”
    5.6 巫术说
    5.7 图腾说
6 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探析史前审美意识
    6.1 “圆”的启示
    6.2 “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6.3 美是感观的愉悦
    6.4 崇拜心理刺激美的产生
    6.5 “虚”与“实”的美学哲学
    6.6 美能观照着人的本质
    6.7 社会背景与上层建筑
7 彩陶纹饰下史前审美对现代审美的影响
    7.1 彩陶纹饰抽象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7.2 彩陶纹饰装饰规律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7.3 彩陶纹饰“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7.4 彩陶纹饰作为表现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体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美学视域下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之创新设计研究[D]. 刘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东亚武学视域中跆拳道的生成研究[D]. 张瑞青.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3]商至汉时期饮食器具中“鸟”形象的设计研究[D]. 王雨辰. 江南大学, 2021
  • [4]“足衣”纳底布鞋品牌与产品开发设计[D]. 张意欣.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1)
  • [5]契丹式器物造型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恒源.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6]满族服饰的装饰语言和传承创新设计研究[D]. 赵德馨. 江南大学, 2021
  • [7]闽东畲族服饰“线”形研究与创新设计[D]. 肖舒娱. 青岛大学, 2021
  • [8]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D]. 林韬.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基于再生理念的“大明山居”民宿空间设计应用研究[D]. 马林. 河北大学, 2021
  • [10]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D]. 张永瑾.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民俗文化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