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疗效评价

晚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疗效评价

一、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术后腹腔内化疗的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豪[1](2021)在《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性评价在保留脾脏的胃癌根治术中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与原位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短期及长期结果,对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进行临床实践观察并统计脾门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在Meta分析部分,本研究通过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CBMdisc、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经过筛选的对比在保留脾脏的胃癌根治术中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与原位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研究,应用Rev Man5.4软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总数、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总数、脾门淋巴结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年及5年生存率等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临床实践观察部分,本研究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一单元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行全胃D2根治术联合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中脾血管腹侧淋巴结、脾血管背侧淋巴结的清扫情况,并分别统计相关淋巴结的转移率及阳性率。结果:本研究Meta分析部分共纳入10项回顾性研究,包含1127名患者。对比结果显示:相比于原位清扫组,拖出组术中出血量更少(WMD=-34.98;95%CI=-55.54~-14.43;chi-squared=48.84;P<0.05)、脾门淋巴结检出数目更多(WMD=1.04;95%CI=0.50~1.59;Chi2=32.42;P<0.05)、脾门淋巴结阳性率更高(WMD=1.64;95%CI=1.24~2.16;Chi2=0.21;P<0.05)但术后排气时间更晚(WMD=0.28;95%CI=0.18~0.37;Chi2=2.14;P<0.05)。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长(WMD=0.24;95%CI=-15.58~16.06;Chi2=197.87;P=0.98)、淋巴结清扫总数(WMD=0.12;95%CI=-1.27~1.52;Chi2=3.97;P=0.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WMD=1.64;95%CI=1.24~2.16;Chi2=0.21;P<0.05)等无显着差异。临床实践观察部分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31-75岁。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术中发现脾静脉损伤无法充分修补、止血,联合行脾切除术,少数患者出现胸腹腔积液、切口脂肪液化等术后并发症,均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平均淋巴结总检出数为42.4.±6.7枚,检出No.10淋巴结总数71枚,其中No.10a淋巴结43枚,No.10p淋巴结28枚。纳入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均为III期,平均No.10淋巴结5.9±3.5枚,转移率及阳性率分别为16.7%及8.5%;平均No.10a淋巴结3.6±2.1枚,转移率及阳性率分别为8.3%及4.7%;平均No.10p淋巴结2.3±2.1枚,转移率及阳性率分别为16.7%及14.3%。结论:本研究针对在保留脾脏的胃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方式得出以下结论:(1)淋巴结在脾门血管腹侧及背侧均有分布及转移的可能,具有清扫的临床价值。(2)相比于原位清扫,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能提高转移脾门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根治程度。(3)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连伟龙[2](2021)在《可切除的T4期胃癌的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新发病例第五位的肿瘤,位于肿瘤相关死亡的第四位。以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我国的胃癌患者有80%以上在首次确诊时就是进展期,其术后复发、腹膜转移的风险较大。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腹膜转移是其复发的主要方式,一旦出现,预后极差。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显示,腹腔灌注化疗药物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减少复发,但总体效果不理想。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主要针对腹腔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能够使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时间延长,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扩散,通过机械冲刷、热效应及与化疗药物的协同叠加效应杀伤肿瘤细胞。研究表明,HIPEC对多种腹腔恶性肿瘤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其复发及转移。在目前标准系统化疗模式下结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有望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近远期肿瘤学疗效,延长生存期。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对T4a-b、N0-3、M0的局部进展期可切除胃腺癌患者在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水平等肿瘤学疗效方面的作用,评估HIPEC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非转移性(M0)T4期胃腺癌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对纳入病例分成两组:HIPEC组施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标准方案化疗,对照组仅施行标准方案化疗。对比两组在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水平等肿瘤学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76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HIPEC组41例,对照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p T(病理T分期)、治疗前CA125(糖类抗原125)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临床病理资料两组间均衡。两组的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HIPEC组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IPEC组的CEA、CA19-9、CA72-4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CA125水平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HIPEC组治疗前后CEA、CA19-9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CA72-4、CA125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A19-9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CEA、CA72-4、CA125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HIPEC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0.71±10.50个月和32.29±10.85个月。两组均未获得中位生存期。两组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两组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体重指数)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年龄、TNM分期为Ⅲc期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可切除的T4期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不增加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年龄、BMI(体重指数)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年龄、TNM分期为Ⅲc期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生存分析未见明显获益,可能需要增加随访时间并进行一个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项研究的结论。

白兴万[3](2021)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在局部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胃癌仍然是全球重要的癌症,将近超过一百万的新病例,在全球癌症每年发病率中排名第五位,在全球癌症每年死亡率中排名第四位。进展期胃癌易出现腹膜转移,死亡率高,预后差,其中腹膜转移是导致进展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腹腔热灌注化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腹腔游离癌细胞,预防腹膜转移和局部肿瘤复发,并得到了有关研究的证实。本研究旨在探索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应用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方案优化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化疗,一组单纯行新辅助化疗DSOX(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替吉奥),一组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SOX(奥沙利铂+替吉奥)+多西他赛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短期疗效(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1.1评估新辅助化疗2周期后的肿瘤缓解情况;根据肿瘤退缩分级TRG(0-3级)评估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情况)及安全性(毒副反应评定按NCI-CTC 3.0标准,分为0-4级)。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了(HIPEC+SOX)组与(DSOX)组的性别(P=1.000)、年龄(t=-0.270,P=0.788)、BMI(t=0.359,P=0.721)、肿瘤Borrmann分型((5=-0.315,P=0.752)、肿瘤病理分化程度((5=-0.631,P=0.528)、术后Lauren分型(P=1.000)、肿瘤位置(2=1.392,P=0.8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结果(1)在短期疗效方面,按照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1.1,HIPEC+SOX组在肿瘤变化方面优于DSOX组((5=-2.066,P=0.039),HIPEC+SOX组有效率高于DSOX组(2=-,P=0.022),两组肿瘤退缩HIPEC+SOX组比DSOX组退缩明显((5=-2.265,P=0.024)。(2)根据NCI-CTCAE3.0版对HIPEC+SOX组跟DSOX组化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两组在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黏膜炎、外周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IPEC+SOX组与DSOX组相比,HIPEC+SOX组短期疗效优于DSOX组,经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行增强CT评估,HIPEC+SOX组缓解率更高,术后评估肿瘤退缩更明显。(2).HIPEC+SOX组与DSOX组在毒性反应方面相当,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的毒性反应均在可控范围之内。

赵侃侃[4](2021)在《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胃癌病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9年胃癌病人数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是否行HIPEC,分成HIPEC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和生存率,以及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系统检索英文和中文数据库有关预防性HIPEC对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生存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中,一共纳入163例胃癌患者,其中HIPEC组48例,对照组1 15例。HIPEC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并存症,肿瘤部位、分期、分级、术前肿瘤指标等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HIPEC组全流时间为术后4.87天,术后住院时间为9.85天;对照组全流时间为术后4.6天,术后住院时间为9.07天,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HIPEC组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的比较也无显着差异:发热(10.4%vs 7%,P=0.528);吻合口瘘(2.1%vs 0.9%,P=0.504);肠梗阻(4.2%vs 1.7%,P=0.582);切口感染(2.1%vs 1.7%,P=1);术后30天内死亡率(2.1%vs 0.9%,P=0.504);术后30天内再手术率(2.1%vs 1.7%,P=1);Ⅱ级及以上肝毒副反应(6.2%vs4.3%,P=0.694);Ⅱ级及以上肾毒副反应(2.1%vs 0%,P=0.694);呼吸衰竭(2.1%vs0.9%,P=0.504)。HIPEC组与对照组相比,复发率无显着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淋巴结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HIPEC组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术前CA19-9水平以及淋巴结分期是总生存的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中,一共纳入17篇随机对照研究,HIPEC不增加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吻合口瘘(RR=0.95,95%CI,0.45-2.21;P=0.98);肠梗阻(RR=0.72,95%CI,0.34-1.53;P=0.4);十二指肠残端瘘(RR=1.17,95%CI,0.34-4.06;P=0.8);切 口感染(RR=1.02,95%CI,0.45-2.30;P=0.96);骨髓抑制(RR=1.16,95%CI,0.86-1.57;P=0.34)。1年复发率HIPEC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年复发率,HIPEC组低于对照组(RR=0.45,95%CI,0.32-0.64;P<0.00001);5 年复发率,HIPEC 组低于对照组(RR=0.48,95%CI,0.30-0.77;P=0.002);腹腔复发率:HIPEC 组低于对照组(RR=0.45,95%CI,0.34-0.61;P<0.00001)。HIPEC 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1 年生存率(RR=0.64,95%CI,0.47-0.88;P=0.005);3 年生存率(RR=0.62,95%CI,0.54-0.71;P<0.00001);5 年生存率(RR=0.80,95%CI,0.70-0.92;P=0.001)。结论:1.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不增加胃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行。2.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远期预后的影响,有待于高质量、大样本,各项结局指标定义清楚的随机对照研究。3.腹腔热灌注化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具体方案,尤其是药物选择,有待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刘捷[5](2021)在《T3-4期进展期胃癌术后紫杉醇腹腔化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T3-4期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联合紫杉醇腹腔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福建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癌术后T3-4期患者240例,其中80例为实验组(IVIP组),采用FOLFOX方案术后辅助化疗并联合紫杉醇腹腔灌注化疗;通过1:2配对,收集对照组160例(IV组),仅予FOLFOX方案治疗。两组均完成至少8个周期的静脉化疗,实验组完成至少4个周期腹腔化疗。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DFS的预后因素来进一步证实腹腔化疗的作用。通过分层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腹腔化疗的获益人群。结果:两组DF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其中IVIP组的3年DFS、5年DFS分别是64.6%和47.5%,中位DFS为51.4个月(95%CI:39.9~62.8个月);IV组的3年DFS、5年DFS分别是50.0%和21.0%,中位DFS为37.0个月(95%CI:30.5~43.5个月);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67;其中IVIP组的3年OS、5年OS分别是81.3%和67.7%,平均OS为56.2个月(95%CI:52.0~60.4个月);IV组的3年OS、5年OS分别是74.1%和56.0%,平均OS为51.6个月(95%CI:48.1~55.2个月);中位OS两组均未达到。IVIP组腹膜转移率为16.3%,而IV组为31.3%,P=0.0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P=0.010)、N分期(P=0.001)、Lauren分型(P=0.025)、腹腔化疗与否(P=0.006)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术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入组人群中的T4分期、N1-3期、Lauren分型弥漫型/混合型的患者术后使用辅助全身+腹腔化疗能够显着改善DFS。安全性方面,两组3-4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外周神经毒性,IVIP组腹痛发生率高于IV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未出现治疗相关的腹腔感染及肠梗阻。结论:对于T3-4期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辅助紫杉醇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比单纯静脉化疗能够延长无病生存期,并使腹膜转移发生率降低。而且安全性好,操作方便,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宁[6](2021)在《胃癌术后早期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行腹腔热灌注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速度的影响。方法:收集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107例,根据术后是否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后早期使用洛铂和氟尿嘧啶进行2次腹腔热灌注治疗,对照组未行腹腔热灌注治疗,两组都在快速康复外科管理路径下进行管理,对比术后肿瘤标志物、胃肠道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组患者术后肿瘤标志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状态恢复相关的早期评估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炎性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4、研究组术后腹痛腹胀的发生率51.43%显着高于对照组29.17%(P=0.025),其他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术后早期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可以降低肿瘤标志物,能够提高预后,且对肿瘤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2、腹腔热灌注治疗不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速度及炎性指标,可以应用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3、腹腔热灌注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增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张意男[7](2021)在《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对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患者分别采取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及开腹胃癌根治术的早期恢复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及可行性情况。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属于老年胃癌患者(年龄≥65周岁),并且在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相关手术治疗,统计手术患者的数量共有84人,其中男性患者48人,女性患者36人。按照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共42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17人。另一组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共42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19人。前者作为研究组(腹腔镜组),后者作为对照组(开腹组)。两组患者的术者均为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统计相关手术指标、术后肛门恢复通气时间、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情况、术后腹腔感染情况、术后发生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以及术后疼痛等情况等,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统计各项相关数据,腹腔镜组胃癌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5.35±29.26)ml;手术时间为(201.91±34.65)min;肛门恢复通气时间为(3.48±0.26)d;术后住院时间为(8.51±0.29)d;而开腹组胃癌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4.25±41.39)ml;手术时间为(245.61±36.72)min;肛门恢复通气时间为(4.75±1.09)d;术后住院时间为(14.06±0.46)d。两组相对应项目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对比淋巴结清扫情况,腹腔镜组平均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46±8.21)枚,所清扫淋巴结中阳性数目为(2.59±1.06)枚,开腹组平均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2.72±7.35)枚,所清扫淋巴结中阳性淋巴结数为(2.75±1.66)枚,分别对比两组手术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情况评分方面,腹腔镜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后2h、12h和24h三个时间段进行评分,结果分别为(3.25±0.49)分、(2.13±0.26)分、(1.12±0.21)分,而开腹组在上述各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分别为(5.93±0.84)分、(4.16±0.97)分、(3.26±0.32)分,各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相对于开腹组16.67%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在手术根治性与手术安全性等方面与开服胃癌根治术具有着相同的效果,在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优于开腹胃癌根治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龙渡[8](2021)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胃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给我国卫生、经济系统造成了极大负担,胃癌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腹腔镜手术自1994年由Kitano首次应用于胃癌以来,由于其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手术切口更加美观等优势在胃癌中得到了广泛开展,胃癌的外科治疗逐步进入了微创治疗的新时代。腹腔镜进行I期胃癌远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已经通过日本的JCOG0703和JCOG0912以及韩国的KLASS-01等研究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的长期结果表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应用于I期胃癌从肿瘤学角度是安全可行的。目前,I期胃癌的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已经被《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5版所认可。然而,由于常规胃镜体检的普及度不高,我国大多数胃癌病例在确诊时已分期较晚。根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2014-2017年的数据,我国进展期胃癌的比例高达80.3%,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占70.5%。因此,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日本的JLSSG0901研究从手术技术的角度证实了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可行,韩国的KLASS-02研究、我国的CLASS-01研究也证实了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中长期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目前有关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主要以浆膜未受侵犯的T2-T3期病例为主,浆膜受侵犯的T4a期病例较少。浆膜受侵犯的病例分期晚,预后差,存在更高的肿瘤复发转移风险;而D2淋巴结清扫对于腹腔镜操作具有相当难度,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彻底程度仍令人心存顾虑;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腹腔镜操作和二氧化碳气腹的效应会增加肿瘤细胞向临近器官扩散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浆膜受侵的患者。因此,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开展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较少,此类患者能否应用腹腔镜手术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关于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中临床疗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患者中的适用范围,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治疗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检索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5年总体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终点为5年无病生存率、术后恢复情况、复发情况等。从各项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逆方差法计算连续变量的加权均数差、生存数据的HR值以及相应的95%CI,率的比值比以及相应的95%CI使用Mantel-Haenszel法计算,并绘制森林图,使用I2统计量来评价异质性。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行腹腔镜及开腹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病理分期为p T4a N0-3b M0,年龄在18–80岁之间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或相关病史、术前接受了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措施,行探查手术、非根治性手术或急诊手术以及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收集入组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随访截止至2019年12月。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Match It‖软件包对基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使用IBM SPSS 2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曲线使用Graph Pad Prism 8软件通过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log-rank法比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forestplot‖软件包绘制亚组分析森林图。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通过x2检验比较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差异。P<0.05(双侧)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了本研究方案(KY201983)。结果荟萃分析共检索出2930篇文献,按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后共纳入5项研究。汇总结果表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开腹组,而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则与开腹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均无显着差异。3项研究均表明两组间无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2项研究指出腹膜种植转移是最常见的复发转移类型,两组病例在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上无显着差异。回顾性研究共纳入90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7月,失访率14.0%。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存在显着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有334例病例,两组之间各基线情况较为均衡。匹配后,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出血量更少(121.3±35.0 vs.205.2±59.7 m L,P=0.000),手术时间更长(239.0±36.2 vs.212.2±35.8 min,P=0.000),而两组病例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31.7±8.0 vs.30.6±8.9,P=0.106)。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手术切口更短(6.5±3.6 vs 17.8±3.8 cm,P=0.000)、术后排气时间(3.2±1.1 vs.4.2±1.4天,P=0.000)、术后进食时间(3.0±1.0 vs.4.2±1.1天,P=0.000)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9±1.3 vs.3.3±1.5天,P=0.000)均较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5±3.4 vs.10.0±3.8天,P=0.000)。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和21.6%(P=0.036),Clavien-Dindo III级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和3.9%(P=0.524),腹腔镜手术与更低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有关(3.6%vs.7.2%,P=0.040)。年龄、BMI以及手术方式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腹腔镜和开腹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3%和34.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6.4%和3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TNM分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之间的总体及无病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的大小和N分期以及胃切除范围是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手术方式则不是。亚组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ASA评分为3分的患者腹腔镜手术预后较好,而在其他亚组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无显着生存差异。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相较开腹手术后患者更倾向于接受辅助化疗(87.5%vs.82.8%,P=0.101);而年龄≥60岁的患者中接受化疗的差异更显着(82.1%vs.70.3%,P=0.037)。总体肿瘤复发率为47.9%,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49.1%vs.46.7%,P=0.536)。两组的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也无显着差异。肿瘤大小、N分期以及手术切除范围是肿瘤种植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关于两种手术方式长期预后的研究,仅有的少数研究也存在病例少、随访不充分等不足。2.本研究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手术无显着差异,术中出血显着少于开腹手术,且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本研究通过对所有病例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5年总体、无病生存率以及复发率均无显着差异,且复发类型相同。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手术可能因其微创优势使患者具有更好的化疗依从性,从而表现出生存优势。4.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较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本研究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蒋璐剑[9](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杨嘉欣[10](2021)在《健脾益胃方防治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了解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及化疗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探索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及普外科就诊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及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研究信息,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术前CEA水平、原发灶部位、分化程度、肿瘤最长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比率、术后TNM分期、有无神经侵犯、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癌结节、手术切缘情况、化疗周期数、中医辨证分型、健脾益胃方干预情况。纳入患者按照是否有健脾益胃方干预超过6个月分为中药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采用面谈或电话随访等方式,记录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具体时间。将收集的病例资料信息整理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调整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控制偏倚。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复发转移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估算两组1年、3年、5年生存率,中位无病生存期(mDFS)及中位总生存期(mOS),Log-rank法进行显着性检验。分析中医证型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分别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的显着性水准为α=0.05。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96例患者,中药联合治疗组92例,单纯化疗组104例,总体随访时间为8.1-9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2个月,其中12例患者中途失访,140例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复发率为71.4%,84例为肿瘤相关性死亡,死亡率为42.9%。起初两组患者在术前CEA水平、化疗周期数、癌结节方面比较有显着差异,基线不均衡,故利用SPSS 25.0软件以0.01的卡钳值进行了 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成功匹配63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衡可比。2.匹配后两组各有63例患者,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组复发转移42例,复发率66.7%,其中早期复发转移(术后2年内复发)10例(23.8%),晚期复发转移(2年以上复发)32例(76.2%);单纯化疗组复发转移51例,复发率81.0%,早期复发转移27例(52.9晚期复发转移24例(47.1%),经检验x2=11.408,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患者局部复发、血行转移、种植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依次为 42.9%vs39.2%,69%vs76.5%,26.2%vs43.1%,33.3%vs43.1%,均以血行转移模式最为常见,其中以肝转移发生率最高,两组复发转移模式及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复发模式种类均以同时出现2种复发转移模式最为常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3.匹配后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期比较,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组mDFS为33.9个月,单纯化疗组为24.4个月,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1年、3 年、5 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 3.2%vs11.2%、52.0%vs84.9%、74.1%vs90.7%。4.匹配后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比较,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组mOS为61.6个月,单纯化疗组为52.8个月,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1年、3 年、5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vs100%,90.9%vs76.4%,57.2vs35.8%。5.在纳入的92例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组患者中,总体分为6大类证型,其中肝气犯胃证3例,胃热伤阴证22例,脾胃虚寒证17例,气滞血瘀证14例,痰湿凝结证24例,气血两虚证12例。肝气犯胃证患者有2例(66.7%)复发,胃热伤阴证患者有11例(50%)复发,脾胃虚寒证患者有13例(76.5%)复发,气滞血瘀证患者有9例(64.3%)复发,痰湿凝结证患者有14例(58.3%)复发,气血两虚证患者有12例(100%)复发。肝气犯胃证因病例数偏少剔除后,比较不同证型间复发转移率,经检验x2=11.162,P=0.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胃热伤阴证、脾胃虚寒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凝结证、气血两虚证患者mDFS依次为42.0个月、35.1个月、33.4个月、38.3个月、26.0个月,Log-rank检验P=0.07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HR=0.365,P<0.001)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阳性淋巴结比率高(HR=6.057,P<0.001)、病理分期为Ⅲ期(HR=2.799,P<0.001)、脉管癌栓阳性(HR=1.784,P=0.005)、手术切缘阳性(HR=2.332,P=0.005)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发现阳性淋巴结比率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0.16,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0.3%和77.6%,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将纳入患者按此临界值重新分组,分为<0.16组和≥0.16组,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8.5个月vs24.0个月,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单纯化疗组Ⅲ-Ⅳ级白细胞减低(19.2%vs7.6%)、中性粒细胞减低(30.8%vs8.7%)、血小板减低(18.3%vs3.3%)、周围神经毒性(28.8%vs5.4%)发生率高于中药联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P=0.001,P=0.007)。结论:1.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患者与单纯化疗患者在复发转移模式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2.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延长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提高5年生存率,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3.健脾益胃方联合治疗能减轻化疗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化疗完成率,避免因术后治疗不足而导致复发转移风险增加。4.中医辨证分型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相关性,气血两虚证、脾胃虚寒证等虚证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但不同证型间患者无病生存期比较无显着差异。5.病理分期Ⅲ期、脉管癌栓阳性、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比率高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6.探索性研究发现阳性淋巴结比率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0.16,阳性淋巴结比率≥0.16的患者无病生存期较<0.16者明显缩短,对评估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术后腹腔内化疗的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术后腹腔内化疗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资料提取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文献特征及质量评价
        2.2.3 Meta分析结果
        2.2.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移
    2.3 讨论
        2.3.1 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2.3.2 脾门淋巴结清扫总数分析
        2.3.3 脾门淋巴结阳性率分析
        2.3.4 研究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实践观察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脾门淋巴结清扫方式
        3.1.4 观察指标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进展期近端胃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及争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和致谢

(2)可切除的T4期胃癌的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评估指标
    2.5 随访方法
    2.6 数据分析
结果
    3.1 HIPEC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
    3.2 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3.3 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3.4 生存分析
    3.5 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热灌注化疗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在局部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胃癌的病因
    1.3 胃癌的诊断
    1.4 胃癌的治疗
    1.5 腹膜转移
    1.6 胃癌的预后
    1.7 腹腔热灌注化疗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及目标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一般资料选择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退出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腹腔镜探查联合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
        2.3.2 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
        2.3.3 研究分组(随机分组)
    2.4 疗效评估
        2.4.1 实体瘤疗效评定
        2.4.2 术后病理肿瘤退缩情况评定
        2.4.3 安全性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进展期胃癌相关治疗
        4.1.1 GC的手术治疗
        4.1.2 GC的新辅助/辅助治疗
        4.1.3 GC的免疫治疗
        4.1.4 GC腹膜转移及HIPEC治疗
    4.2 腹腔热灌注化疗
        4.2.1 HIPEC的发展
        4.2.2 HIPEC治疗机制
        4.2.3 HIPEC的药物选择
    4.3 展望与局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预防性 HIPEC 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相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4)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热灌注治疗仪器
        2.3 热灌注化疗的禁忌症
        2.4 研究方法
        2.5 结局指标
        2.6 随访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人的基线资料
        3.2 并发症的比较
        3.3 胃肠道肿瘤指标分析
        3.4 生存分析
        3.5 复发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质量评价
        2.4 资料提取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4 并发症的发生率
        3.5 预防性HIPEC对生存率的影响
        3.6 预防性HIPEC对复发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T3-4期进展期胃癌术后紫杉醇腹腔化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结果
    2.2 生存情况分析
    2.3 针对D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4 针对生存情况的进一步分层分析
        2.4.1 按浸润深度(T分期)分层
        2.4.2 根据Lauren分型分层
        2.4.3 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层
    2.5 首次复发或转移部位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腹腔化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胃癌术后早期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参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胃癌的诊疗现状
    1.2 腹腔热灌注治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1.3 快速康复外科的优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治疗方法
        2.3.1 手术操作
        2.3.2 HIPEC相关操作
    2.4 研究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
    3.3 肿瘤标志物
    3.4 炎症指标
    3.5 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A 图表
附录B 综述 预防性腹腔热灌注治疗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胃癌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及开腹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荟萃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远期疗效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手术在胃癌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10)健脾益胃方防治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胃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2.胃癌危险因素
        3.胃癌综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健脾益胃法防治胃癌研究进展
        1.脾胃亏虚与胃癌的关系
        2.健脾益胃法治疗胃癌的理论基础
        3.健脾益胃法治疗胃癌在临床中的应用
        4.健脾益胃法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及内容
        3.统计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随访情况
        2.临床特征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情况
        3.生存分析
        4.辨证分型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性分析
        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因素分析
        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讨论
        1.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运用
        3.健脾益胃方防治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疗效分析
        4.中医证型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性分析
        5.其他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术后腹腔内化疗的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D]. 李冠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可切除的T4期胃癌的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D]. 连伟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在局部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白兴万. 青海大学, 2021(01)
  • [4]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D]. 赵侃侃.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5]T3-4期进展期胃癌术后紫杉醇腹腔化疗疗效分析[D]. 刘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胃癌术后早期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D]. 王宁. 青海大学, 2021(02)
  • [7]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对比性研究[D]. 张意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龙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健脾益胃方防治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杨嘉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晚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疗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