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

论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

一、论现代包装设计之走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1](2021)在《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这个追逐情感与个性的时代,女性消费者的情感更为丰富,对商品包装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基本功能上。包装作为商品的外衣,直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层面的交流。女性消费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大多数家庭中的购买决策权也归女性所属,这使得商品包装应更多的注重女性的内心情感需求。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情感需求均是不同的,目前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朝着个性化、情感化的方向发展。简单说来,女性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由个性引发,商品包装应体现自身个性,满足独特的需求。以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作为基础,是涉及到消费、心理、情感层面的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并伴随着众多感性的因素存在,因此对于女性的情感需求研究,不仅采用文献研究,还结合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实际的女性情感做出调查。在分析女性的情感需求中,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将其从低到高进行划分,并提出女性情感多样化,同一时期存在多种需求并存的现象。对女性情感需求深入探究,对情感与个性的特征分析,以此作为推动力,指引包装更好的体现个性。在包装的个性体现中,依据“0.2秒理论”,提出商品包装应该抓住与消费者的共处时间,从包装的造型结构、材料以及视觉要素中透露出独特性。在个性包装的情感因素表达中,根据“情感化理论”,满足女性感官的体验,对女性消费者五种感官逐一分析,找寻包装中能够与之对应的情感表达方式。此外,在女性消费者本能、行为和反思层面的情感划分中,提出包装在本能层面应满足视觉感官和视觉要素,行为层面应满足实用性与品质、便利性与互动,而在反思层面,则应满足女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以及自身内涵品味的体现。包装设计的发展,仍旧离不开以人为本。包装的个性体现,也是紧密围绕着消费者这个主体。包装设计的方向,应跟随消费者个性与情感需求不断的变化。为更好的获取到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对当前包装所能体现出的情感表达,以情感词汇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此设置调查研究,验证前期所提出的关于女性情感需求的理论。女性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是具有模糊性的,将其转化为具象的内容,才能更清晰明确的促进包装设计展现个性。本文前四章节主要是理论层面的整合与分析,对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做出详细叙述,提出消费时代的转变,女性的情感需求呈现多样性,并由自身个性所引发。由于个体的个性与情感推动,对包装中的个性元素进行分析,从包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展开。之后,探究个性化包装对女性消费者感官情感的传递,以及对女性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的满足。第五章节通过各类途径搜集,筛选出合适的商品包装样本,并选取出表现情感的词汇,运用语义差异量表法,制定女性消费者问卷以此开展调查,经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女性情感需求,再转化成具象的情感词汇,由此,得出女性消费者对于商品包装的内心需求,以便为包装更好的体现个性做出参考。

刘娟[2](2020)在《“山”“水”元素在济南地域文化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礼尚往来”是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将“礼”作为相互交流沟通和维系情感的纽带。“礼”一词源自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人们用虔诚的态度及动作来祭奉神灵,将能表现对神的敬意的东西奉献于神灵。因此,“礼”的源头包含了物化成分,造成了“礼”以物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节日里,携带礼品去亲朋邻里间走动、问候,一来一回促进了人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传统节日的发展体现了一个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节日风俗记载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演变。由此,节日和礼品便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以文化创意设计提升城市地域文化形象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具体分三部分:首先,以济南为背景,分析地域文化特色。第二部分,调研市场上礼品包装的设计现状,分析济南礼品包装设计的地域风格表现。第三部分,结合专业实践设计方案,重点研究“山”“水”元素在济南地域文化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利用济南城市着名的“山”“水”元素进行造型设计和礼品包装设计,其法有三:首先,从形象、色彩、包装结构等方面,提高视觉吸引力与认知;其次,将“山”“水”元素造型设计应用在节日、地域、旅游景点礼品包装中,扩大设计方案的影响力和适用范围;最后,利用流动型简易包装形式,降低成本、提高应用率。总之,运用视觉符号宣传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礼品包装设计的品味和内涵,还对保护和传承济南地域特色文化有积极作用。

李林[3](2019)在《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插柳”这个极富寓意的苗寨村名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周边的大寨地区所构成的苗寨群令人向往。寨子始于清乾坤年间,依山而建伴水而居,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岁月的风雨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让游客们置身其中如痴如醉,顿生激情和回忆。插柳村尚不富裕,伴随着国家对人民的热忱关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插柳”逐步走向了“脱贫”的道路。随着“精准扶贫”的出,插柳村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等,插柳村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的驻村扶贫工作点,在湖南师范大学党支部的领导下、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插柳村的发展更具特色和持久生命力。大力修路,建房、建美术馆,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插柳村都焕然一新。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与之匹配的农副产品产品输出、品牌建设却出现了步调不一致的状况。本文通过对插柳的农副产品的发展、类别、品牌等进行归纳整理,和对现在国内外农副产包装缺乏创新、模式单一、包装材料功能落后的现状分析,再以手绘插画为视觉载体,对插柳村的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创造和包装。设计方法是将手绘插画作为切入点,对插柳生活场景、主要建筑物、动植物元素进行炼选取,尝试以活跃轻松的表现手法,选取合适的主题风格,之后再进行设计创作。笔者进行大量市场调研分析和走访各大城市市场发现,发展插柳村特色产品、插柳村跟随时代发展的文化潮流,致力于开发拥有插柳自己特色的农副产品包装至关重要。如今,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包装。人们开始追求其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手绘插画指引人们走进艺术与文化交融的殿堂,享受浓厚的艺术韵味。它独有的表达手法、色彩风格使得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再者,优秀的手绘插画的运用对于品牌形象和商品附加值都起到了升的效果,给商品带来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手绘插画与农副产品品牌包装结合的设计进行实践分析,开篇分析的手绘插画及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是对手绘插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及相关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实践里进行整理分析。第三部分是手绘插画的创作展示及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胡婷婷[4](2019)在《汽车造型设计的图解思维研究》文中提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一直是设计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设计思维研究回答设计本体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尼尔·克洛斯(Nigle Cross)提出了“设计师式认知”(designerly way of knowing),强调了设计思维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并认为设计思维是与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相并列的思维范畴。本文选题源于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同时也源于笔者参与的多个设计项目中,所发现的设计思维的独特性和设计团队沟通的冲突现象。研究聚焦于汽车造型设计领域,研究问题是:第一,在设计流程中,设计思维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发展,是否存在逻辑性和属性变异?第二,汽车造型设计的多学科性和多角色协作性,设计角色之间如何完成对话与交流,如何解决冲突和冲突协调问题?设计思维是一个宏大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聚焦在汽车造型设计的图解思维问题。研究主题为:汽车造型设计图解思维。主要包括三个研究目标:第一,汽车造型图解思维包含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映射与论证关系;第二,对比不同设计阶段中,设计师图解思维的属性差异;第三,不同设计角色间的对话特性,构建设计角色间的有效对话平台。本文以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为研究基础。在理论依据上,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学、信息学、管理学、设计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在事实依据上,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和问卷法,通过分析获得相应的数据支撑。实践设计项目主要有《东风柳汽景逸X5局部改型设计》、《柳汽X3、X5全新造型开发设计》以及《HNU-E概念电动车内外饰造型设计》。实验实证研究主要有《设计师与用户汽车造型意象认知调研》、《汽车造型创意设计的意象线索调研》、《设计师专家与新手设计思维差异实验》以及《二维图形向三维实体转换评价实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第一,构建了汽车造型设计的图解思维模型,确立了行为活动、表征内容和表征形式三大模块,作为本文的基本理论范围与框架。将设计图解思维的行为活动概括为视觉思维与视觉对话,其中视觉思维以设计问题和设计解的视觉图解活动为主,而视觉对话以设计意图解释和设计方案说服的对话活动为主;将表征内容概括为设计图像的对象性与表现性,其中对象性包括设计问题、设计信息的推理,以及设计形态和设计功能的推衍,表现性包括表现载体属性和表现力;将表征形式分为心理意象与外显表征。以此为基本理论框架,通过认知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图解思维的行为、本体和表征及其内在关联关系。第二,明确了汽车造型设计图解思维的属性差异。研究将设计流程归纳为设计创意和设计物化两个主要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流程细分为思维起点、创意引导与捕捉、概念生成、造型表现、形面塑造与逼近、以及造型完善与验证。通过设计案例与实验分析,从形态推导载体对比的角度,分别从表现性、多义性、并行性和衍变维度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设计创意阶段以模糊图解和二维图解为主,研究将二维图解概括为多维度、多通道的差异化求解,是通过衍生“找形”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设计物化阶段以三维图解为主,研究将三维图解概括为有限、微度的相似性求解,是通过试错“塑形与完形”的实体化思维活动。第三,对比分析了设计角色间的思维差异与冲突现象,提出了汽车造型设计角色间的对话内容、对话方式和对话模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发现设计角色之间存在基于二维图解和三维图解的对话方式,其中,研究将设计师与数模师阶段性的、共同推衍的实时交流,定义为“阶段性并行推衍”模式;将数模师与工程师之间阶段性的、非实时反馈的交流模式,定义为“阶段性延时推衍”模式;将设计师与油泥师之间持续性的、全程参与共同推衍的实时交流模式,定义为“持续性共行推衍”模式。针对思维惯性差异与角色冲突,从认知冲突、过程冲突与情感冲突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造型师“求变”与工程师“求用”的认知思维方式冲突,以及基于设计角色、设计对象和设计过程可信的情感和过程冲突。第四,构建了基于图解思维的设计推衍辅助模型,以及多角色对话平台。首先,基于不同外显表征的属性差异,提出不同图解表征互动推衍的设计策略,并构建了二维与三维表征互动推衍的设计模型与设计方法,其中包括心理意象外显化的意象线索设计辅助模型、二维图解快速衍生与三维图解精确衍变模型、以及体量原型前移与过程模型并行方法。其次,基于不同设计角色间的对话模式与问题冲突分析,提出多角色隐性知识外显与对话场景共建的设计策略,基于隐性知识外显化的方法,构建了多角色对话的基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多角色对话平台框架。本文研究具有“求真”和“求用”两方面的功用目的。首先,从“求真”的角度,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分析,提供了图解思维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汽车造型设计为载体,扩宽了图解思维研究的边界。其次,从“求用”的角度,本文构建了基于图解思维的设计推衍辅助模型,为设计师提供可操作的概念激发、概念衍生和概念验证方法,用于不同阶段的设计辅助需求。此外,本文所构建的多角色对话平台,为设计团队提供直观、易交流、可信和高效管理的设计对话和交流方法。

楚小庆[5](2018)在《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形态的变化,艺术形态的变化也及时回应着技术的变化。论文以技术作为艺术形态发展脉络的参照系,以技术的变化历程为时间坐标,对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历史轨迹做了梳理,着力思考在这个轨迹中,技术对于艺术的深刻影响以及艺术对技术发展的回应。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及其规律问题的探讨和展开,是以技术与艺术两者之间的辩证发展和相互影响关系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形态变化与门类拓展、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变化、技术进步推动新艺术形式的衍生与跨界整合三个维度予以分析概括,以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未来和展望归纳研究结论。论文从绪论到结论,是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绪论包括概念与范畴、目的与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现状分析四个部分,并由此作为铺垫,引出关于本研究选题的理论思考部分。第二章理论思考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内在本质特征:关联、多元、辩证、统一,西方理论比较:三个主要流派,社会现实意义:重要性、复杂性、艺术学宏观视角,理论基点与关键问题:普遍性、特殊性与中国实践。整篇论文以此四个方面的理论思考为立足点,展开了关于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论述、分析,其分析的脉络主干和主要依托为技术与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对这一延续上下五千年的宏大进程,论文又一分为二的从两个方面展开客观分析,也即技术对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对技术的影响。从章节上,关于两者的关系和影响,分别从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形态变化与门类拓展、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变化、技术进步推动新艺术形式的衍生与跨界整合这三个维度做了分析概括,而从具体的现象和形态领域梳理,则可分成以下八个方面,也即:艺术空间: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内涵变化,艺术语言:动态综合、主观体验与传播维度变化,艺术门类:新形态涌现、艺术扩容与门类拓展,艺术程式:作品呈现与欣赏场域、方式变化,艺术观念:作品创作工具、方法、观念变化,主客体关系:实践中作品创作与欣赏关系的变化,新艺术形式:与新技术环境融合共生,跨界整合:创作表现实践活动的新探索。以上述这八个方面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为基础,以前述四方面的理论思考为着眼点,以技术与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依托,以技术对艺术的作用与艺术对技术的影响的客观分析为关照和平衡尺度,论文经过上述系统的梳理、分析,得出了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未来与发展走向。对于技术与艺术共同未来具体内容的阐述,论文又从分析和展望两个方面具体入手,从发展规律与文化表现、辩证关系与社会影响、交互多元的文化景观三个方面做了深入地分析,从文化逻辑与美学观念、技术控制与文化自觉、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三个方面做了理论层面的宏观展望。在具体三点分析和三方面的展望之基础上,从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和阐述中得出核心观点,也即艺术审美活动的方向与精神文化坐标:以人为原点,携手传承与弘扬,创作生产技术与艺术相互协调统一的优秀作品。所以,全文结论为:技术与艺术共同携手面向美好未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技术与艺术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技术进步虽然与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等同对应关系,但艺术自身又确实存在着对技术的依存关系。艺术作品既是技术之物,是技术支撑的具体呈现,与技术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内在观念的显现和表达。在当代社会,技术进步对艺术的影响已拓展到艺术作品形式表现之外的广阔领域。技术从制作手段、材料载体、场景氛围和信息表达等方面对艺术作品形态的变化产生着影响。艺术则主要通过交流的方式、审美的途径、教化的功能、创意的驱动四个维度,展现着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艺术折射了社会文化中人与社会之间不断调整着的相互关系;同样,技术在自身发展中也以人为原点,关注并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手段。技术不断延长和拓展着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的思想、观念、方法,带来了艺术作品外在感受方式和欣赏者心理感知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精神品格和思想内涵的变化。技术进步逐步改变着整个艺术生态,在艺术形式表现中促使产生了新的形式特征,生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形成了新的艺术门类。技术进步推动着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随之变化,不仅产生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而且形成了对传统经典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认识的提升,由此生成的艺术精神则进一步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文化引领。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不同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特征。技术决定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并呈现出不同面貌;同时,技术变革更使隐含在艺术表象内部的艺术观念同步发生重要的变化。这在外部显现为创作工具、材料应用、表现载体以及创作手法的改变,在内部则折射出审美追求、认识方式与评价模式的变化。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和艺术作品的虚拟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影响下艺术创作对于新材料、新介质以及新的存在、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以及个人审美精神领域中一种新的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艺术的发展变化始终伴随着技术进步的步伐。技术不断以各种方式介入艺术创作并影响着艺术的形态,而在艺术创作和作品表现形式中,也无不凸显出技术在视觉体验、界面形态变化和不同维度改变等方面的作用。艺术作品形态的蜕变,受制于艺术观念的更新,更深层是技术在创作中推动作品外在形式表现变化与内在观念创新的体现。由于介质的改变以及艺术题材、外在形式等表现空间范畴的拓展,技术在实际上不断丰富着艺术的感知效果和体验维度;同时,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有了明显提升,艺术场域依托于技术进步得到了极大扩展,作品创作和艺术精神都实现了对于原有地理空间、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主、客观隔阂的有效跨越。技术进步加速了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跨界融合,顺应了高技术应用及其与有关艺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新趋向,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拓展了新的存在空间,并日渐成为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历史上,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进步之间始终是相互适应的。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特别是具体的创作实践活动,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对艺术创意自由舒展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思维的惯性束缚,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在网络信息时代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促使艺术创作中实际操作的入门条件降低,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并可在二者之间轻易实现转换。技术进步自然突破和消解了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继而从精神层面扞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接受过程之间相互渗透、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文化新景观。艺术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艺术欣赏者发现自然山川的美、体会社会生活的美、感受精神心灵的美。在艺术作品中追求和体现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并以美感人、以文化人,最终提升社会大众的精神品格和审美境界,引领社会风尚是艺术的实践追求和文化价值的核心问题所在。在当前这个高新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流行与普遍存在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必然。在技术给予我们更多帮助和机会的同时,我们着眼更多的应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经典作品创作理念和艺术审美标准的坚守。以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为中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会创造出精美的作品,而且会在现代化传媒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汇中,催生出以人为原点的理论价值体系。创作实践与理论评论的磨合、驱动,会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应以此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水准,涵养国民艺术精神。我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对于技术的规范、引导、超越、提升,就一定能够促使艺术最终成为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持续动力,以及不断超越现实、启蒙思想、开创未来、实现美好社会生活的智慧源泉。

高珊珊[6](2018)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我国家庭消费结构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的儿童食品包装不单单起着保护商品的作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基于食品包装实体元素与视觉元素有序协调的配合,从而孕育出一系列包装自身的个性化、品牌内涵、文化形象甚至是为消费者带来互动享受的过程。本文以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组织语言中分析和探讨儿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元表达方式,同时基于儿童认知方式特殊性的特点,总结出具有乐趣化特征的儿童食品包装传达方法和设计原则等,赋予儿童食品包装新的生命活力,也为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乐趣化特征研究开拓新的理论空间。本论文主要分为六大章节。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乐趣化设计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运用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对现如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进一步概述;第二章开始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对各个视觉语言中乐趣化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相关概念做进一步阐述说明;第三章重点研究了包装设计元素的设计原则,并总结归纳出具有相关乐趣化特征的一般原则规律,总体说来,此章节分析总结了包装乐趣化设计氛围下各个视觉元素的运用原则;第四章同样也是本文重点,主要探讨了儿童食品包装图形、色彩、文字等的乐趣化设计方法,从相应的设计思维引导中得出重要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的运用价值,重点分析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章节,并在文章最后附上笔者真挚的感谢。本文通过对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乐趣化特征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进一步构建以乐玩、好学、善想为一体的“品味愉悦获启迪”的包装传达效果,延伸为具有娱乐性、互动性、益智性的“探求体验得真知”的设计意味,以此引起儿童消费者参与体悟包装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架构“喜闻乐见”的多元性设计元素,传达“寓教于乐”的包装理念,把表达方式与受众需求二者“融会贯通、相映成趣”,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设计目的,彰显儿童食品包装的视觉层次感和文化附加值。以此通过对乐趣化特征的研究探析,不断推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完善与发展。

王凡[7](2017)在《插画设计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消费商品市场丰富,插画作为紧密联系包装与商品的设计表现形式,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与深刻的内涵意义正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与喜爱,使它在商品包装和销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促进销售。具有现代表现特征的包装插画,一方面它不仅通过凸显商品的视觉信息内容影响到商品的销售量,而且对于企业深层次的品牌文化和企业形象有着无可比拟的铸就力,让品牌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它使得艺术文化自然地灌注到了商品中去,形成了一种审美引导并引发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美育过程。在这个最具有大众化的设计领域中,对于艺术审美的引导和教育,不同的手法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风格,让商品呈献给消费者不一样的感受。本文研究了插画的表现形式、表达风格、优势和重要性等,以此来探究现代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应用研究。分析具有时代性的包装设计所确立的价值本质,说明它设计语言运用的特点。结合目前最前沿的案例资料,对包装插画设计的绘画风格和设计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说明。在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中,对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整理分析,对现代商业插画设计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不同形式的插画设计包装形象所传达出的商业气息与深层内涵。基于对现代包装插画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探讨,提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再思考。插画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的趋势和走向,在对设计者或对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美育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何冰[8](2017)在《当代东方女性视角下的中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化妆品市场不断受到日、韩品牌的冲击,本土品牌陷于困境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温饱型消费观念的地位已被撼动,逐步向小康型消费观念过渡,更有部分追求富裕型消费观念,消费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致使消费者在满足于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更加开始注重精神层面所带来的享受感。而女性作为影响中国消费观念的先导性消费群体,对其审美心理的研究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我国化妆品包装设计师们不但要注重形式美,更要意识到东方女性审美视角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运用的必要性,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加之在当朝局势的影响下,对我国未来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塑造不容忽视。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对该论题的来源背景、研究现状、目的和意义、创新点、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的深入做铺垫。第二章通过分析性别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结合对当代女性消费市场的分析,指出了性别差异化设计的必然性。根据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及所形成的美学观、国民性格等背景进一步研究东方女性审美视角的共性和差异性的成因及在审美情趣上呈现的特点。第三章以东方女性视角作为切入点,从容器造型、材料、平面要素三个方面对当代化妆品包装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中日韩三国在当代化妆品包装设计风格上的差异,一定的丰富了性别视角与化妆品包装设计之间关联研究的内容。第四章概述了中国、韩国、日本的化妆品包装现状,并分别选取三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和大众化妆品品牌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找出当代我国化妆品与日韩化妆品在包装设计本质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化妆品包装设计跨区域研究提供一条可参考的途径。结语部分对我国未来化妆品包装设计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得到了四点启示:应重视女性审美视角在化妆品包装设计运用的必要性、应注重未来我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民族性、创新性和人性化设计,并提出了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几点不足。希望在日韩化妆品品牌的进攻下、在外资化妆品品牌的挤压下夹缝求生的本土化妆品品牌能从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发展成功的经验中吸取精华,学习其中值得借鉴的理念,摆脱固有陈旧设计观念的束缚,为中国化妆品包装设计找到最有效、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王丽英[9](2015)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这势必带来包装设计艺术在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影响下,中国的包装设计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出来的呢?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元素、色彩、字体、材料等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论述,展示自己本土精神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从而强调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冯晓[10](2014)在《商业意识形态笼罩下的90年代文学批评》文中提出如果说40至80年代的批评家主要面对的是政治意识形态给文学批评带来的难题,那么,进入90年代,批评家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型考验,即商业意识形态对文学批评施加的巨大压力。90年代文学的俗化发展,对90年代的文学批评家构成了双重挑战,一方面纯文学的审美主义批评话语体系面临“失语”的危机,另一方面其自身的精英主义知识分子文化中心地位面临崩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90年代的文学批评迅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批评家坚持文化批判的立场对文学的俗化倾向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一部分批评家顺应时代文化的俗化潮流直接做起了商业的帮闲,还有一部分批评家选择回归学院“躲进小楼成一统”。文学批评话语的分化导致9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也空前地混乱,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来多是缘于对文学(批评)观念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其背后却又往往蕴含着争夺文化权力的意味。如何客观地分析这些纷乱无序的文学批评现象并厘析出其潜在的文化涵义,这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属于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批评,在对1990至1999年发表的批评论文及着作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批评文本和话题,通过细致的批评文本分析和追根溯源式的现象考察,以期以点带面式地描绘出90年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精神风貌。本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首先对“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些关键词作了概念阐释,然后从整体上对90年代的文学批评生态作了介绍。第一章围绕“严肃文学’危机’论”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批评”两个问题展开。通俗畅销书给90年代的文学批评家带来了深重的职业焦虑,本章主要考察批评家对之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批评姿态,其中重点分析精英立场的审美主义批评和商业帮闲式的印象主义批评。第二章围绕“金庸小说经典化”问题展开,主要分析90年代文学批评家精英群体内部发生的立场转移以及价值论争。金庸小说经典化事件暴露出90年代文学批评的市侩气质,同时也表明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后现代文化观念已入侵90年代的文学批评场域。第三章围绕“《废都》批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雅俗共赏’观批判”、“’新市民文学’批判”、“’闲适文学’批判”、“’中产阶级文学’批判”等相关话题展开。如何看待严肃文学与商业的关系?如何应对严肃文学的俗化挑战?通过梳理90年代批评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我们看到批评家们凭藉文化批判话语在积极寻求着对商业意识形态压力的突围。第四章围绕“’学院派’批评”和“文化研究”这两个问题展开,主要对新型文学批评范式做了发生学的研究。本文认为建立新型批评范式,是90年代文学批评家在对自身的边缘位置确认后的一种学术自觉,这背后涌动着批评家扩张学术话语权力的强烈动机。

二、论现代包装设计之走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包装设计之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第2章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个性
    2.1 她经济时代的女性消费者
    2.2 女性消费者的心理
    2.3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与“需求层次理论”
    2.4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与个性特征
    2.5 情感与个性影响商品包装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品包装中的个性元素体现
    3.1 商品包装与“0.2 秒理论”
    3.2 包装造型结构中的个性体现
    3.3 包装材料中的个性体现
    3.4 包装视觉要素中的个性体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个性包装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表达
    4.1 满足女性感官表达与“情感化理论”
    4.2 女性消费者本能层面的情感表达
    4.3 女性消费者行为层面的情感表达
    4.4 女性消费者反思层面的情感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商品包装实验
    5.1 实验的基本流程
    5.2 情感需求的信息收集与调查
    5.3 包装样本与情感词汇的选取
    5.4 运用SD法收集包装的情感表达
    5.5 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包装的情感需求
    5.6 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2)“山”“水”元素在济南地域文化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济南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元素
    2.1 济南的历史文化背景
    2.2 济南地域民情民风
    2.3 济南得天独厚的山水地貌特色
第3章 礼品包装设计的应用范畴与现状
    3.1 传统节日礼品包装的品类、特色及包装设计现状
    3.2 地域风格礼品包装的特色
    3.3 旅游景点即时包装的品类与现状
第4章 “山”“水”元素在济南礼品包装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4.1 “山”“水”元素的地域性装饰造型设计
    4.2 “山”“水”元素在济南礼品包装中的应用设计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毕业设计

(3)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手绘插画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农副产品包装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特色与作用
    第一节 手绘插画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第三章 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第一节 “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品牌命名与市场
        一、品牌命名
        二、品牌目标人群定位
        三、品牌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设计
        一、“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视觉元素分析
        二、“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炼
        三、“插柳好食”农副产品标志设计
        四、手绘插画创作风格表现与色彩炼
        五、插画的具体创作
    第三节 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呈现
        一、“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内容
        二、“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包装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三、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版式设计
        四、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效果展示
    第四节 手绘插画在宣传衍生品设计中的运用
        一、宣传海报设计(宣传物料)
        二、赠品视觉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汽车造型设计的图解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设计研究背景
        1.1.1 设计与设计思维研究简述
        1.1.2 论文研究的概念,术语和关键问题
    1.2 图解思维研究文献综述
        1.2.1 设计师式认知与图像偏好性
        1.2.2 图解思维的研究
        1.2.3 知识的内隐与外显性研究
    1.3 选题背景
        1.3.1 论文研究的国家科研项目背景
        1.3.2 论文研究的设计项目背景
        1.3.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组织思路
        1.4.1 论文研究目标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组织思路
第2章 汽车造型设计图解思维要素与框架
    2.1 概述
    2.2 知觉系统与视觉思维
        2.2.1 知觉系统
        2.2.2 心理意象与认知活动
        2.2.3 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
    2.3 设计领域的图解思维研究
        2.3.1 视觉化外显表征
        2.3.2 交互式意象
        2.3.3 视觉思维与视觉对话
        2.3.4 视觉推衍与形态衍生
    2.4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图解思维与认知调研实验
        2.4.1 汽车造型意象认知要素与认知结构
        2.4.2 设计师与用户汽车造型意象认知调研
        2.4.3 汽车造型设计思维流程与对象衍变
        2.4.4 汽车造型设计图解思维模型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汽车造型设计创意的二维图像思维
    3.1 概述
    3.2 设计创意的思维起点
    3.3 创意引导的思维锚点与思维线索
        3.3.1 思维锚点与设计线索
        3.3.2 语义线索与图像线索
        3.3.3 图像线索实验调研
    3.4 概念生成的思维推衍、表达与思维差异
        3.4.1 汽车造型设计概念推衍案例分析
        3.4.2 汽车造型设计概念思维表达
        3.4.3 汽车造型师的设计思维差异实验
    3.5 汽车造型设计衍生内涵
        3.5.1 汽车造型设计的衍生对象
        3.5.2 汽车造型设计的衍生结果
        3.5.3 汽车造型设计的衍生意义
        3.5.4 汽车造型设计衍生案例分析
    3.6 造型表现设计案例分析
        3.6.1 汽车造型效果图的表现属性
        3.6.2 汽车造型效果图的表现策略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汽车造型设计物化的三维形面思维与思维转换
    4.1 概述
    4.2 形面的塑造与逼近
        4.2.1 数字模型的并行与表现性案例分析
        4.2.2 二维图形向三维实体转换的评价实验
        4.2.3 数字模型是汽车造型形面的试错塑形与不断逼近
    4.3 造型的完善与验证
        4.3.1 油泥模型的并行性与表现性案例分析
        4.3.2 截面调整、由面及线的逆向油泥思维方法
        4.3.3 实体模型是汽车造型思维的完善、评价与验证
    4.4 设计对话与对话角色的案例分析
        4.4.1 对话角色:设计师、数模师、工程师与油泥师
        4.4.2 角色对话方式与对话内容案例分析
        4.4.3 角色对话模式分析
    4.5 汽车设计的思维转换和形态推导
        4.5.1 形态推导与求解载体差异
        4.5.2 思维转换与角色冲突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图解思维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5.1 概述
    5.2 基于视觉化外显表征的设计方法
        5.2.1 心理意象外显化的意象线索设计辅助模型
        5.2.2 二维图解的快速衍生与三维图解的精确衍变
        5.2.3 体量原型的设计辅助方法
    5.3 基于图解思维的设计对话策略与对话模型
        5.3.1 多角色研究对象
        5.3.2 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模型:设计角色的对话基础
        5.3.3 设计角色对话平台
    5.4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5)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概念和范畴
        一、本研究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
        (一)关于“技术”、“艺术”基本概念的界定
        1.关于“艺术”的概念
        2.关于“技术”的概念
        (二)关于“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等概念的界定
        1.关于“形态”的概念
        2.关于“生态”概念
        3.关于“形式”的概念
        (三)关于“生态”“形态”“形式”的概念区分
        二、本论文研究中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界定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创新目标
        (二)创新价值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体系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解决方案
    第四节 有关本论文选题与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国内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一)从宏观的艺术学理论视野展开分析
        (二)从微观的门类艺术学视野展开分析
        1.设计学学科研究层面
        2.美术学学科研究层面
        3.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研究层面
        4.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研究层面
        5.其他学科及交叉研究层面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一)艺术原理性研究成果
        (二)门类艺术的典型个案研究成果
        (三)其他相关的人文类理论研究成果
        三、国内高校部分硕博士论文中有关研究的概述分析
        (一)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检索分析概述
        (二)关联程度密切的重点论文成果分析
        (三)涵盖其他相关论文成果的总体状况分析
第一章 技术与艺术之关系发展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关于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的内在本质特征
        一、技术与艺术相互关系中内在的辩证统一性
        (一)技术与艺术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二)技术发展对艺术影响的多元性
        二、技术与艺术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影响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文化问题同样体现在技艺关系上
        (二)艺术在技术影响下对自身独立精神与美学品格的坚守
        1.艺术作品的精神属性是区别于技术的最大特征
        2.艺术在接受与选择技术中始终保持自身独立
        3.优秀艺术作品均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第二节 西方理论界有关技术与艺术问题的讨论
        一、西方理论界相关研究历史脉络
        (一)基本脉络
        (二)主要表现
        二、关注技术与艺术问题的主要流派及其学术观点
        (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二)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
        (三)媒介文化研究学术群体
        三、主要学术群体之间围绕技术艺术问题研究的理论比较与借鉴意义
        (一)关于技术的作用
        (二)关于技术的目的
        (三)关于技术的后果
    第三节 关于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技术与艺术都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下开展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一)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基础性与复杂性
        (二)技术自身并非与艺术一样具备意识形态属性
        三、当下开展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艺术对技术的影响研究是目前的普遍欠缺
        (二)从宏观艺术学视角重新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三)依托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建构
    第四节 关于技术与艺术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点和关键问题
        一、需要坚守的理论基点
        (一)立足于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艺术话语体系
        (二)关注技术促进艺术形态演进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需要关注和区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别
        (二)分析把握艺术创意表现与新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三)技术是否应视作独立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力量
        (四)社会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创作实践中的实际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形成及相互影响
    第一节 历史进程: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及阶段性表现
        一、原始的技艺之美涵盖且统一了技术与艺术因素
        (一)技术与艺术的原始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同一规律
        (二)人类社会技术发展初始阶段中艺术仍创造了自身辉煌
        1.中国
        2.西方
        (三)社会宗教道德伦理对于技艺创造能力空间的束缚
        二、技术与艺术分化之后各自拥有了不同诉求
        (一)学科自身成熟发展的不同路径
        (二)个人精神价值追求的不同选择
        (三)艺术家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实际选择
        三、技术发展促使人类创造第二自然并引发自我审美精神观照
        (一)技术直接指向和进入艺术本体影响了创作呈现
        (二)技术进步影响了审美文化倾向和精神价值观念
        (三)技术启发和培育了创作思潮、价值思索和启蒙精神
        四、信息时代艺术创作审美观念与形式探索的根本性改变
        (一)技术逻辑带动人文思潮、审美观念与艺术作用的变化
        (二)现代技术通过创作引发对世界的全新认知体悟和艺术描述
        (三)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工具对于人类审美精神限阈的挑战
    第二节 技术对艺术表现形态的正向影响
        一、制作工艺呈现:技术作为艺术创作形式表现的呈现手段
        (一)艺术作品制作工艺受到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二)技术呈现作为艺术创作外在形式表现的必要手段
        二、材料载体变化:技术引导创作形式演变趋势及观念转换
        (一)艺术创作载体与作品材料的升级推动了创意的实现
        (二)技术推动实现了艺术表达的观念化、隐喻性和时空性
        三、情境氛围营造:技术作为艺术场域精神展现的营造要素
        (一)营造情境作为技术不断介入艺术创作的有效方式
        (二)技术进步推动审美价值取向与艺术风格的时代转向
        (三)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塑造、观念表达与个性情感抒发
        四、信息媒介表达:技术作为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媒介依托
        (一)技术进步打造了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媒介依托
        (二)促使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精神场域氛围特征的新变化
        (三)技术信息工具已融入艺术形态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第三节 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一、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应用的延伸
        (一)中西方艺术的文化交流创新推动了整个文化发展进程
        (二)缺乏文化底蕴与艺术思想的技术应用创造不出完美作品
        (三)艺术文化交流促进了技术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应用和延伸
        二、艺术的审美属性促使技术存在与呈现的细化
        (一)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时尚化保障艺术审美的个性化追求
        (二)技术在服务艺术中完善自身实现对未知领域的有效探索
        (三)艺术不断规范和驱动技术进步并促成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三、艺术的教化属性改善了技术理性和技术伦理的异化倾向
        (一)建筑艺术是艺术教化属性改善技术伦理的典型代表
        (二)技术为艺术教化功能服务的同时文化改变了技术伦理
        (三)技术应用与文化观念、审美意识、艺术风格的互动统一
        四、艺术创意创新思维驱动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一)艺术的创意表现需求直接促使技术进步与革新的产生
        (二)艺术创意引导和促使实现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
        (三)技术媒介的作用与艺术技术之间跨界衍生的新艺术形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推动艺术形态表现变化与门类拓展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文化生态变化
        一、技术造就了艺术作品展现和存在空间的广延化
        (一)技术对艺术存在状态与展示空间拓展创新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的创意创新本性引领了对技术发展程度和模式的突破
        二、技术推动了经典艺术世俗化与大众文化崛起的进程
        (一)机械复制技术和艺术产业化运营对社会文化生态结构的影响
        (二)技术化创作和现代大众媒介铺垫了多元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三、技术拓展出了非物质化的艺术空间新形态
        (一)非物质化对于视觉文化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非物质化推动形成了新的审美文化形态和社会文化生态
        (三)新兴技术条件下传统艺术精神和美学内涵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艺术语言表达与作品传播维度出现了新的形式特征
        一、技术影响下艺术感受的非理性化趋向
        (一)作品外在感受方式和艺术欣赏心理的变化
        (二)作品内在意蕴、精神品格和思想内涵的变化
        (三)日常生活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始终不可缺失
        二、技术影响下艺术元素的动态化趋向
        (一)技术影响下电影艺术元素的动态化趋向
        (二)技术影响下摄影艺术元素的动态化趋向
        (三)创作元素的动态化是传媒时代艺术表达的必然要求
        三、技术影响下艺术语言的综合化趋向
        (一)技术的内在推动作用
        (二)艺术的外在形式表现
        四、技术影响下艺术传播的虚拟化趋向
        (一)传播平台的改变
        (二)传播方式的改变
        (三)传播途径的改变
    第三节 新艺术现象与新艺术形态推动形成了新艺术门类
        一、技术推动出现了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
        (一)新艺术现象及其表现方式促成了新的艺术形态
        (二)新的技术和艺术方式生成了新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三)新艺术形态展现了艺术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二、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积聚生成了新的艺术门类
        (一)新技术与新艺术形态共同塑造了新的内在文化结构
        (二)当代艺术传播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成为外部主因
        (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新艺术类型与门类的社会基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推动艺术创作领域产生新变化
    第一节 艺术表现程式与作品呈现场域、接受方式的新变化
        一、技术促使艺术程式随时代而变
        (一)艺术程式作为作品创作表现的基本形式规范
        (二)艺术程式的变化和接受的文化影响展现多元
        (三)技术推动艺术程式变化产生革命性突破
        二、技术导致艺术呈现形态虚拟化
        (一)技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造就了虚拟化呈现
        (二)虚拟化突破了创作与欣赏的界限强化了艺术存在
        三、技术造就了艺术作品欣赏与接收方式的便利化
        (一)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二)新技术媒介成就了艺术欣赏便利化的现实基础
        (三)技术突破了艺术展演传统场域并融合生成了新形态
    第二节 艺术作品创作观念与工具、方法的变化
        一、技术理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观念之间相互促进制约的关系
        (一)技术精神和实践理性思维影响了艺术创作观念
        (二)技术理性思维影响下出现了艺术发展的双面效应
        二、技术对艺术作品创作的影响及其形式表现
        (一)技术对于艺术创作工具的影响
        (二)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情感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三)技术对艺术创作观念和方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2.负面影响
        三、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对技术理性和自身困境的超越
        (一)技术理性与机械复制带来艺术风格变化与文化的危机
        (二)艺术创作坚守精神属性直指心灵超越了技术理性思维
    第三节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一、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创作主体突出和着重于“物”的表现
        (一)传统手工艺时代以“物”为基础背景的群体分化
        (二)技术支撑了艺术创作中客观“物”的审美形式表现
        (三)艺术创作者以“物”为基础托物言志表达精神追求
        二、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大众化和波普化凸显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
        (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方式和批量复制美学观念的普遍影响
        (二)艺术创作在技术理性中的突围彰显了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三)大众艺术创作与消费领域中的流行化和过度娱乐化问题
        三、新的传播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造就了主客体多元互动的新景观
        (一)新兴技术普及使大众顺利融入艺术创作与欣赏进程
        (二)技术使艺术创意和创作构思表达更加高效便捷
        (三)技术拓展了经典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服务效能
        (四)技术使传统艺术作品的概念关系模式彻底改变
        (五)技术推动实现了艺术地位提升作用扩大功能拓展产业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推动新艺术形式的衍生与跨界整合
    第一节 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新艺术形式衍生及其形态表现
        一、印刷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及外在形态的影响
        (一)印刷技术应用初期艺术审美与功能应用统一在工艺装饰中
        (二)工业化阶段新的社会文化需求使艺术与功能实现新的统一
        二、影像技术对写实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一)技术对摄影艺术写实性创作实践的影响
        (二)技术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发展的影响
        三、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的演变与新生
        (一)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和形式特征
        四、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表现的新特征
        (一)基础于新技术形式的时代的产物
        (二)艺术形态新特征表现的文化分析
    第二节 新技术应用推动艺术作品创作实践趋向跨界整合
        一、技术推动形成艺术创作表现形态的先锋性
        (一)新技术条件作为“先锋”观念形成的基础
        (二)技术进步带动了各艺术流派的探索创新
        二、技术推升了艺术创作语言形式刺激的阈限
        (一)技术升级带动视听奇观与文化逻辑的改变
        (二)技术的普及与攀比加剧了娱乐化创作追求
        三、技术延展了艺术自身存在和交往的空间
        (一)技术改变了艺术空间形式与社会文化结构
        (二)技术主动介入创作促成了艺术消费方式的多元
        (三)技术强化了艺术欣赏感受延伸了作品存在空间
        (四)技术加速多媒体信息方式与虚拟空间文化构建
        四、技术加速了不同艺术表现形态的跨界整合
        (一)跨界艺术创作是技术推动产生的新艺术形态
        (二)新技术媒介方式创新是艺术作品跨界呈现的基础
        (三)跨界作品有利于彰显精神营造境界引领文化风尚
        (四)跨界整合的艺术表达能力与现场性优势成为风尚导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与艺术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艺术与技术在包容与坚守、回归与超越中共同成长
        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与文化表现
        (一)技术进步支撑艺术本体的开拓
        (二)艺术制约并赋予技术价值追求
        (三)新技术与艺术融合形成新文化形态
        二、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与社会影响
        (一)技术与艺术在相互促进中创新形式表现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不同创作审美追求
        (三)艺术新形态的不断涌现造成新的门类
        (四)技术带动创作特征新变引领文化新风尚
        三、技术与艺术交互形成多元文化景观
        (一)艺术个性化表现与精神追求突破了技术理性
        (二)新技术带来创作欣赏的角色互换与多元互动
        (三)技术推动艺术形态表现与审美价值理念创新
        (四)多元化新技术媒介挑战文化繁荣发展主动权
    第二节 艺术理论思维引领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价值方向
        一、技术促发艺术先锋思想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也带来异化倾向
        (一)技术进步对传统观念方式的冲击与深刻影响
        (二)技术以经济效率利益为中心改变了艺术节奏
        (三)技术垄断造成文化逻辑与传统美学观念变异
        二、艺术活动对技术理性与技术控制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技术理性、技术控制与艺术的过度娱乐化
        (二)新技术造成社会大众参与和艺术创作个性张扬
        (三)技术与艺术的深度交互亟需艺术批评启蒙与理论的反思引领
        三、技术服从和服务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表达与人类社会精神价值追求
        (一)艺术作品创作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最直接体现
        (二)技术最终服务于表达作品的审美境界与精神追求
        四、技术与艺术共同在携手创新中引领发展、面向美好未来
        (一)技术艺术的协调统一是优秀作品的内在要求
        (二)以人为原点展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绘表达
        (三)扎根传统紧跟时代创新形式携手传承与弘扬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致谢

(6)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具体体现
    2.1 乐趣化图形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1.1 独具魅力、亲切互动的人物图形
        2.1.2 幽默诙谐、增情益智的动物图形
        2.1.3 美轮美奂、刺激创造的植物图形
    2.2 乐趣化色彩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2.1 先声夺人、特别可感的冷暖对比
        2.2.2 跳跃灵动、独具美感的面积对比
        2.2.3 动感活泼、喜闻乐见的纯色对比
    2.3 乐趣化文字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3.1 稚嫩亲切、易懂易识的圆润可爱型字体
        2.3.2 别具匠心、开阔思维的创意图形化字体
        2.3.3 惟妙惟肖、浮想联翩的意象联想型文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乐趣化特征的原则
    3.1 乐趣化图形研究的设计原则
        3.1.1 一目了然、乐于参与的鲜明性
        3.1.2 另辟蹊径、迸发热情的新颖性
        3.1.3 开门见山、愉悦体验的简洁性
    3.2 乐趣化色彩研究的设计原则
        3.2.1 明朗清晰、谆谆善诱的可辨性
        3.2.2 五彩缤纷、寄情于物的联想性
        3.2.3 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易记性
    3.3 乐趣化文字研究的设计原则
        3.3.1 表现活泼、积极向上乐观性
        3.3.2 讲究节奏、协调统一和谐性
        3.3.3 挖掘潜力、彰显个性独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乐趣化特征的方法
    4.1 乐趣化图形研究的设计方法
        4.1.1 “妙趣横生、先声夺人”的夸张法
        4.1.2 “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同构法
        4.1.3 “活灵活现、平易近人”的仿生法
    4.2 乐趣化色彩研究的设计方法
        4.2.1 冷暖交错、对比穿插交错法
        4.2.2 违反常规、出奇制胜超常法
        4.2.3 提炼升华、和而不同综合法
    4.3 乐趣化文字研究的设计方法
        4.3.1 打散文字的巧妙笔画打散法
        4.3.2 重置文字的艺术结构重置法
        4.3.3 颠覆文字的自由创意颠覆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乐趣化特征的价值
    5.1 乐趣化特征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5.1.1 提升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收藏价值
        5.1.2 实现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品牌价值
        5.1.3 满足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鉴赏价值
    5.2 乐趣化特征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
        5.2.1 创造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情感价值
        5.2.2 传承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人文价值
        5.2.3 融合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和谐价值
    5.3 乐趣化特征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5.3.1 丰富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意境美价值
        5.3.2 突出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实用美价值
        5.3.3 构建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形式美价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插画设计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插画设计基本理论
    2.1 插画设计基本理论
        2.1.1 插画设计的艺术溯源
        2.1.2 插画设计的形式
        2.1.3 插画设计的特点
    2.2 插画设计的创意表现
        2.2.1 插画设计的风格采集
        2.2.2 插画设计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 插画设计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重要性
    3.1 插画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优势
    3.2 插画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作用
第四章 插画设计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应用
    4.1 手绘插画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应用
        4.1.1 水墨效果的应用
        4.1.2 水彩效果的应用
        4.1.3 彩铅效果的应用
        4.1.4 手绘插画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意义
    4.2 商业插画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应用
        4.2.1 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价值
        4.2.2 商业插画视觉张力
        4.2.3 商业插画包装设计准则
    4.3 插画的情感表现在包装中的应用
        4.3.1 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情感化
第五章 设计实践
    5.1 案例分析
    5.2 实践案例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8)当代东方女性视角下的中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论题来源
        二、调研数据分析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论题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性别差异化设计及中日韩女性审美视角分析
    第一节 性别差异化设计
        一、性别差异的分类
        (一) 生理性别差异
        (二) 社会性别差异
        二、性别差异化设计的定义
        三、性别差异化设计的必要性
        (一) “她经济”的兴起
        (二) 性别诉求上的差异
    第二节 中日韩女性审美视角异同
        一、共同性表现
        二、差异性表现
        (一) 中国女性审美视角的成因及特点
        (二) 日本女性审美视角的成因及特点
        (三) 韩国女性审美视角的成因及特点
第三章 东方女性视角下的当代中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
    第一节 化妆品的概念及功能划分
    第二节 东方女性视角下的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
        一、容器造型设计中女性生理尺度的体现
        二、容器造型设计中女性心理尺度的体现
        三、容器造型设计部分案例
    第三节 东方女性视角下的化妆品包装材料设计
    第四节 东方女性视角下的化妆品包装设计平面要素
        一、文字设计
        (一) 主体文字
        (二) 说明文字
        二、图形设计
        (一) 具象图形
        (二) 抽象图形
        三、色彩设计
        (一) 性别与色彩定位
        (二) 年龄与色彩定位
        (三) 地域与色彩定位
    第五节 中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风格对比研究小结
第四章 中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品牌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现状
        一、包装设计水平匮乏
        二、模仿国外品牌的包装设计
        三、对体现化妆品定位的包装设计的探索
        四、过度包装的误区及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节 韩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现状
        一、强调针对性的系列化设计
        二、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包装设计
        三、不断推陈出新的化妆品包装
    第三节 日本化妆品包装设计现状
        一、追求简约的设计理念
        二、强调绿色、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
        三、人性化和趣味化的包装设计
    第四节 中日韩化妆品品牌案例分析
        一、中日韩高端化妆品品牌对比研究
        (一) 中国化妆品品牌:佰草集
        (二) 韩国化妆品品牌:雪花秀
        (三) 日本化妆品品牌:资生堂
        二、中日韩大众化妆品品牌对比研究
        (一) 中国化妆品品牌:相宜本草
        (二) 韩国化妆品品牌:ETUDE HOUSE(伊蒂之屋)
        (三) 日本化妆品品牌:FANCL(芳珂)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对未来我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思考
        一、重视女性审美视角在化妆品包装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二、未来我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民族性
        三、未来我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创新性
        四、未来我国化妆品包装设计的人性化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图形的意念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 传统色彩的氛围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3 字体的韵味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4 传统材料的选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0)商业意识形态笼罩下的90年代文学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学批评话语的裂变
    第一节 严肃文学“危机”论
        一 80-90年代文学发展背景概述
        二 危机意识与批评姿态
    第二节 畅销书时代的文学批评——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批评谈起
        一 审美主义批评:逆大众文化潮流而行
        二 印象式批评:“抵抗最小的路”
        三 从文化先锋到商业帮闲
第二章 文学批评权威的沉落——以金庸小说经典化讨论为核心
    第一节 为大众文化英雄加冕
        一 大师“登堂入室”
        二 “莫名惊诧”的批评界
        三 高调的“金学”家
    第二节 经典如何生成
        一 “重写文学史”思潮的自觉实践
        二 大众文化意志的胜利
        三 “金学”家们的实用主义批评观
        四 哪里有纯粹的批评!
第三章 纯文学批评的突围——文学俗化倾向批判
    第一节 《废都》批评
        一 论商业化包装
        二“危险”的性话语叙事
        三 穿越颓废:知识分子的自警意识
    第二节 论“雅俗共赏”观
    第三节 “新市民小说”批判
    第四节 “闲适文学”批判
    第五节 “中产阶级文学”批判
第四章 文学批评价值立场的转移——从知识分子到职业学者
    第一节 在“边缘”重返自身
        一 对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反思
        二 对后现代文化语境的确认
    第二节 换一种形式“在场”
        一 “缺席”论之辩
        二 “学院派”批评
        三 文化研究
结语 批评家与商业时代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四、论现代包装设计之走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D]. 王新.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2]“山”“水”元素在济南地域文化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手绘插画在《插柳好食》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研究[D]. 李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汽车造型设计的图解思维研究[D]. 胡婷婷. 湖南大学, 2019(07)
  • [5]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D]. 楚小庆. 东南大学, 2018(05)
  • [6]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研究[D]. 高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7]插画设计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应用与研究[D]. 王凡.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 [8]当代东方女性视角下的中日韩化妆品包装设计对比研究[D]. 何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 王丽英. 中国包装工业, 2015(06)
  • [10]商业意识形态笼罩下的90年代文学批评[D]. 冯晓.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论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