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习成绩评价初探——兼论高考功能的拓展

成人学习成绩评价初探——兼论高考功能的拓展

一、成人学习成果评价初探——兼谈高自考功能的拓展(论文文献综述)

姜菲菲[1](2021)在《高中婉约词专题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聂威[2](2020)在《功夫哲学视野下的朱子敬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朱子的敬论来源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商周时期敬的思想是对德性的重视,主要是为了肯定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先秦时期,孔子、孟子通过突出道德本体的价值,教导人们主动用敬来实现道德人生;荀子对敬与怠的论述,表明敬的常惺惺之义在早期儒家经典中就有体现。宋朝时期,天理明确被本体化,二程论敬的不同特点在于:程颢对敬侧重敬义夹持而程颐重视敬以直内。朱子通过吸收商周、先秦、北宋时期敬的思想,把敬的思想丰富化、条理化、清晰化,强调敬的重要性,为敬的思想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与敬论紧密结合起来理解,可以明确“敬则天理明”的核心意义。敬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三个大部分中,以宇宙论为思想基础,以心性论为思想重点,以格物致知论为践行方法。天理由形而上通透下贯至主体之人、客观之物以及人物交接形成的事,顺着宇宙论到工夫论的路线看来,持敬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不放肆,才能契合天理。敬可以去除气质,恢复天命之性,使心中的性理完全朗现,让不杂人欲的人心与道心一样充满性理。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是从分殊处入手,由格物致知、积累、推理、贯通,将敬与致知结合,体认作为理一的天理。在功夫哲学的视角下看待朱子的敬论。功夫作为一个新视角是能包容通常所用的哲学视角,并不是否定哲学视角。功夫哲学主要从有效性上去衡量功夫,体现出与以追求真理、以分析为主要特点的哲学视角不同之处。功夫哲学的视角是把敬的践行作为核心,在践行中要心存敬畏、专注认真对待,要收敛身心、心主一、处理事情主一,常惺惺保持功夫不间断。虽说在哲学视角下看待敬的功夫,也是应当强调不放肆,但是在功夫视角中实际做到了敬畏、收敛、常惺惺就自然不会放肆,这就是功夫哲学视角所呈现的敬之义。朱子后学对朱子敬论的理解主要是偏重于实践。黄干最像朱熹,系统立论,踏实践行;陈淳则偏重于敬的教育方式、如何学习实践敬,其论述更清楚简易;胡居仁则是偏重于敬的综合理解、切近自身实践。到明朝中期,宋明儒学的主流形态由程朱理学的核心要义“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转变为陆王心学的“致良知”,敬的心性工夫便不如对心体用功重要。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邹守益比较重视敬的价值,就儒学哲学史的角度看,在王门后学逐渐流入肆意张狂的流弊之时,邹守益举起主敬大旗是儒家主敬思想的再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彰显。此后学者对敬的重视减弱,原因主要是朱子学思想逐渐教条化以及阳明学的消解,次之则是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影响。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朱子敬论对教育中的德育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文化,都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肖露[3](2019)在《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研究 ——以成都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不仅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中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阅读教学以及阅读评价是课程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其中,中考阅读测评是目前国内阅读评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变革中,中考阅读测评方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和完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的语文中考阅读测评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相较之下,PISA阅读测评作为国际先进的学能评估体系,在试题呈现、命题取向、文本材料等方面体现了注重社会现实生活、重视个人应用能力的价值取向等特征,其测评框架为我国语文中考阅读测评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PISA阅读测评框架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同时,梳理PISA阅读测评框架下中考阅读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第二章,对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具体内容与理论进行分析。首先介绍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具体内容;其次,介绍交际能力测评理论,分析PISA阅读测评框架是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建构的;最后对PISA阅读测评框架进行评析,主要目的是回答为什么要运用这一框架的问题。第三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的分项分析;第二部分是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评价的总体分析以及评价现状的原因分析。第四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第三章国内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评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质量的建议;第二部分,学习PISA阅读评价框架,完善我国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评框架;第三部分,探究测评改革对于我国国内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刘亮[4](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浦晗[5](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研究指明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孙博文[6](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自考学历教育需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需求整s体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空间分布状况,文章利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整体需求状况,重点考查了实考人次、实考科次,毕业生人数、首次报考人数、辍考人数等基本指标的变动状态。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考人次、实考科次和首次报考人数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需求呈减小趋势。因为一方面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多元化发展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也让人们更多地关注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经济回报率,从而导致高自考学历教育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再考虑到高自考学生辍考科率以及辍考人率逐步下降,可以判断出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在提高。在考察基本指标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首次报考人数与实考人数、辍考人数和总报考人数的关系,研究发现,首次报考人数与实考人数呈正相关,与非首次报考人数呈负相关,与辍考人数关系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回归模型,以便预测高自考个体实际需求。其次,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描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需求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中部突起的分布格局。局部空间关联分析发现,高自考需求“高-高”空间聚集分布状态主要出现于中部与东部,“低-低”空间聚集分布状态出现在西部边疆。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需求既受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也受到高考招生率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后,论文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内容、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区域教育合作、区域人口、经济发展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求、促进高自考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万水[7](2016)在《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对学界"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呼应,本文从活跃于1980年代并且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份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思潮》入手来考察1980年代我国文学观念的演变历程。这份刊物在当时影响巨大,它所刊发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共22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共9篇。本文认为在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联和作协是文学体制的执行性实体机构。《当代文艺思潮》作为甘肃省文联主办的刊物,其性质当属文学体制的一部分。本文将《当代文艺思潮》刊发的文章大致分为四个类别:理论文本、史论文本、评论文本与方法论文本。在理论文本方面,内容十分丰富。首先,关于左翼文学理论的讨论,通过开辟"马列文艺思想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纪念《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等专栏,刊发了相当一部分对已有结论提出商榷和另辟蹊径的文章,这些文章给传统左翼文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一个多元共生局面的形成。其次,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用"启蒙人道主义"代替了"阶级论",迅速突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抑或"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窠臼,将人道主义认同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以是否表现了完整的"人性"为标准来对当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但是,《当代文艺思潮》所倡导的"人道主义"难以突破"启蒙人道主义"的局限。再次,关于文学"主体性"和"向内转"的讨论,《当代文艺思潮》所刊发的文章体现了对创作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重尊重,体现了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以及对文学研究本体性的回归。又次,关于"实践美学"的讨论,《当代文艺思潮》所刊发的文章体现了人学、人类学本体论研究思路和以审美活动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以上讨论构成了一个倡导"人的觉醒"的系列。今天来看,《当代文艺思潮》所刊发的高扬人的价值的文章,无疑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使之朝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文章也几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元对立思维的窠臼。最后,关于"现代主义"的讨论,《当代文艺思潮》通过开设"国外文艺思潮之窗"栏目以及刊发如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等文章推动了 "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史论文本方面,《当代文艺思潮》通过《就当代文学问题答<当代文艺思潮>编辑部问》和《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回顾与展望——评论家笔谈、答问》以及围绕它们所组织的一系列文章参与了"进化论"和"断裂论"的文学史观在1980年代的形成与传播。在新时期文学应该承续五四文学还是"十七年"文学的问题上,《当代文艺思潮》刊发的文章各执一词,特别是主张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跌入了"本质主义"和"整体主义"的陷阱。在评论文本方面,《当代文艺思潮》表现出比同时期的同类刊物更加大胆的特点。但也留下了缺乏时间距离而产生的"沉淀"性不足的缺憾。但是,对以王蒙的作品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的肯定,对以刘索拉、徐星的作品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深入分析,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寻根文学"的关注,对新锐批评家的重视,对青年批评家的提携,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它们都体现了文学观念在1980年代中期发生的巨大变革。在方法论文本方面,《当代文艺思潮》通过开设"文艺学与社会科学"、"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化问题"、"文艺学、美学与其他科学"、"文艺学与现代科学"、"文艺新百科"等栏目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文章,给予庸俗社会学研究方法以沉重的打击,打破文学艺术研究方法单一的局面,唤醒了文艺研究的"方法论"意识。但也存在着生硬"横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过高估计方法的作用的弊端。通过对《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我们发现:1980年代的文学观念远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单质化、纯粹化。至少是左翼文学观念与"新启蒙"文学观念并存。"新启蒙"文学观念应该处于主潮的位置,它在1980年代的形成是"体制"内变革的结果。作为"新启蒙"文学观核心观点的文学的人学属性和文学的自律性,在1980年代中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却缺乏反思。传统左翼文学观并没有对"新启蒙"文学观形成打压之势,相反,持左翼文学观的人士在对待"新启蒙"文学观的时候,大多数是采取交流和探讨的态度,而且对"新启蒙"文学观的一些核心观点,他们也是接受的。

姜桂芹,黄太送,吴静汶[8](2015)在《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回归自学考试本身,从其产生来看,它的基本功能是国家通过考试形式,评价社会个体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是否达到设定的要求,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过探究它的产生,区别它的基本功能和其延伸功能的关系,探索它最内在、最本质的领域,理论上完善对自学考试的认识,并在设计和运行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自考的基本功能,同时更有效地彰显其社会功能,进而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高福勤,李佳[9](2014)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检验制度及其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应当有国家承认的教育质量标准和学历检验制度,以确保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研究从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代表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以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为代表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质量比较入手,分析了各种教育形式的质量标准和存在的问题,从维护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出发,提出基于自学考试建立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检验制度,包括体系结构和价值导向两个方面。

袁川[10](2014)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文中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迫切需要,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主流价值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破解这一议题的时代需要和社会责任。实际上,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既要关注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的体制机制和文化传统;又要分析中观的高校层面的大学精神和培养模式;也要审视微观的师生层面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都尤为关注与重视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之所以能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家社会层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法案的推动、多元资金的支持、紧密的社会配合以及创新的文化理念;在高校层面主要建立了“学术自由”的人才培养理念、“学习自由”的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创新自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生层面主要有教师的教学自主、学生的学习自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借鉴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需要确立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建成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创新多元开放的培养模式以及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正处于探索、改革和试验性阶段。以湖北省七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为.: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着力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但在高校层面和师生层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层面的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中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和谐性;师生层面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师创新能力不强,学生价值取向偏颇,学生主动学习不够。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国家体制的障碍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原因,培养模式的落后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原因,师生互动的不足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直接原因。因此,我国的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客观环境进行制度创新,在宏观方面完善国家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管理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制度、加强校社互动交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体现文化育人作用;在中观方面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大学内部治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在微观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师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学生学习形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师生互动机制。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从社会学视角对我国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分析;从国家体制、培养模式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剖析。本研究不足主要是:对许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不够深入;以湖北省的七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问卷设计上存在维度不够全面等。

二、成人学习成果评价初探——兼谈高自考功能的拓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学习成果评价初探——兼谈高自考功能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2)功夫哲学视野下的朱子敬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一、朱子敬论的思想渊源
    (一)经典中敬的思想
        1、《书》中之敬
        2、《诗》中之敬
        3、《易》中之敬
    (二)孔孟荀之敬
        1、孔子之敬
        2、孟子之敬
        3、荀子之敬
    (三)宋代敬的思想
        1、程颢的敬义夹持思想
        2、程颐的敬以直内思想
        3、张栻对敬的理解
    (四)其他与敬有关的思想
        1、周敦颐的主静思想
        2、老子守静的思想
二、朱子敬论的哲学基础
    (一)敬与理气论
        1、理生气:由敬之理到敬之实现
        2、理气动静:释活敬与死敬
        3、理一分殊:万物皆可成为敬的对象
    (二)敬与心性论
        1、持敬去除气质,恢复天命之性
        2、心具众理,故人能持敬见性
        3、未发时用敬涵养心之体
        4、主宰之心——敬的发动
        5、持敬以人心合道心
    (三)敬与格物致知论
        1、格物与致知
        2、用敬与致知
    (四)朱子的主静与主敬
        1、朱子论静
        2、以敬统静
三、朱子敬论的功夫诠释
    (一)功夫与功夫之知
        1、功夫哲学的功夫
        2、功夫之知
    (二)朱子敬论的功夫内涵
        1、敬畏是对专注、谨慎的锻炼
        2、持敬收敛身心
        3、常惺惺的心性修炼
    (三)功夫哲学特点下的朱子敬论
        1、以语言的作用解读敬
        2、主体转化——获得敬的艺术人生能力
        3、敬的道德评价与功夫评价
    (四)敬与人生境界
        1、“如在”境界中敬的精神
        2、天理与持敬的境界
四、朱子敬论的后续发展与现实意义
    (一)朱子后学对敬的继承
        1、黄干的《敬说》
        2、陈淳的《北溪字义》之敬
        3、胡居仁的敬论
    (二)阳明学中的敬论
        1、王阳明论敬
        2、阳明后学中与敬有关的工夫
    (三)敬与敬业的现实意义
        1、敬的现实意义
        2、敬业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研究 ——以成都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1.1 为提高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质量提供建议
        1.1.2 为提高中考阅读命题质量提供新参照
        1.1.3 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供新视角
        1.1.4 为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供新思路
    1.2 关键词界定
        1.2.1 PISA
        1.2.2 PISA阅读测评框架
        1.2.3 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
        1.2.4 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研究
        1.5.2 关于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研究
        1.5.3 PISA与我国中考阅读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1.5.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和反思
2 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分析
    2.1 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具体内容
        2.1.1 PISA阅读文本情境的框架
        2.1.2 PISA阅读文本结构的框架
        2.1.3 PISA阅读试题题型的框架
        2.1.4 PISA阅读认知水平的框架
    2.2 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理论基础
        2.2.1 交际能力测评理论
    2.3 对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评析
        2.3.1 强调个人语用能力
        2.3.2 测评方式力求科学
        2.3.3 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2.3.4 有利于引导阅读教学
3 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分析
    3.1 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的分项分析
        3.1.1 基于PISA“文本情境”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选材分析
        3.1.2 基于PISA“文本结构”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分析
        3.1.3 基于PISA“试题题型”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类型分析
        3.1.4 基于PISA“认知水平”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的考查分析
    3.2 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的总体分析
        3.2.1 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的总体情况
        3.2.2 原因分析
4 建议与启示
    4.1 提高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质量的建议
        4.1.1 更新阅读评价理念
        4.1.2 规范阅读测评的关键环节
        4.1.3 建构与国际对标的阅读能力测评框架
    4.2 借鉴PISA阅读测评理念,完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框架
        4.2.1 丰富和优化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4.2.2 完善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的内容与指标框架
    4.3 PISA阅读测评框架和中考能力评价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4.3.1 明确告知能力训练标准,重视自主评价
        4.3.2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4.3.3 丰富阅读情境,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5 小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6)我国高等教育自考学历教育需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高自考)
        (二)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需求
        (二)区域
    三、理论基础
        (一)经济地理学
        (二)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理论
        (三)教育需求理论
    四、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整体发展的研究
        (二)成人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三)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特征研究
        (四)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六、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需求变化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需求规模分析
        (一)报考人数分析
        (二)报考科次数分析
        (三)毕业生人数分析
        (四)辍考人率分析
        (五)辍考科率分析
        (六)平均每人实考科次分析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求动态变化
        (一)首次报考人数及环比增长率
        (二)在档新生年增长率
        (三)首次报考人数(在档新生数)与辍考人(科)率的关系
        (四)首次报考人数与实考人数、辍考人数的关系
        (五)首次报考人数占报考总人数的比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探索性统计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确定空间权重矩阵
        (二)全局空间关联性指数
        (三)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数
        (四)散点图
        (五)样本数据与指标选择
    二、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求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考人次地理空间分布
        (二)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考科次地理空间分布
        (三)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考人次全局关联性分析
        (四)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考科次全局关联性分析
        (五)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六)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七)我国高自考需求的空间交叉关联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7)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当代文艺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体制内的革新者——《当代文艺思潮》概况
    第一节 《当代文艺思潮》发生场域
    第二节 《当代文艺思潮》的来龙去脉与编者、作者群体
    第三节 《当代文艺思潮》的"风雨人生"
    第四节 《当代文艺思潮》的编刊思路与栏目设置
第二章 左翼文学理论探讨——《当代文艺思潮》之理论文本研究(一)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马列文论研究的趋势
    第二节 反映论文学观与典型理论的作用和时代命运
第三章 人的觉醒——《当代文艺思潮》之理论文本研究(二)
    第一节 人道主义讨论
    第二节 "主体性"与"向内转"
    第三节 实践美学与凡俗的文学观
第四章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命运——《当代文艺思潮》之理论文本研究(三)
    第一节 中国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知识谱系
    第二节 《当代文艺思潮》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第五章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革新——《当代文艺思潮》之方法论文本研究
    第一节 1982-1984:"方法论热"的预热
    第二节 1985-1987:"方法论热"的升温及其余绪
第六章 断裂进化与继承传统——《当代文艺思潮》之史论文本研究
    第一节 "进化论"与"断裂论"的文学史观
    第二节 左翼传统与五四传统
第七章 作家、作品、批评家评论——《当代文艺思潮》之评论文本研究
    第一节 作家、作品评论
    第二节 对评论家的评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当代文艺思潮》总目录(1982-1987,共三十三期)
附录二:《当代文艺思潮》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文章一览表
后记

(8)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
    (一)从目的看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
    (二)从类别和属性看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
    (三)自学考试基本功能与延伸功能的的关系
二、自学考试的现状
三、自学考试基本功能的实现
    (一)探索命题管理新方法和新手段,研究建立开放的考试标准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考试系统
    (三)建立专业的考试机构、考试队伍,进行考试改革尝试

(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检验制度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 二) 继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 三) 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历检验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历检验制度
        1. 严格的准入准出制度
        2.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3. 统一的大学英语统测制度
    ( 二) 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标准
        1. “宽进严出”的质量要求
        2. 生源的竞争致使某些教育形式降低质量要求
        3. 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历检验制度
    ( 一) 法律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学历检验制度
    ( 二) 领导批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学历检验制度
    ( 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管理规范是学历检验制度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检验制度的发展前景
    ( 一) 高自考学历检验制度的广阔发展前景
        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
        2.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
    ( 二) 立足学历检验制度,建立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 体系结构
        2. 价值导向
五、结语

(10)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课题的问题提出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校
        (二) 人才培养
        (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
        (四) 社会学分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一) 从功能论视角认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重价值
        (二) 从冲突论视角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矛盾
        (三) 从互动论视角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社会学分析
        (一)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家体制与文化传统
        (二) 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大学精神与培养模式
        (三)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与教学互动
第三章 国外部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社会学分析
    一、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高校案例
        (一) 美国的哈佛大学
        (二) 英国的牛津大学
        (三) 日本的东京大学
    二、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二) 中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三) 微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三、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启示
        (一) 确立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
        (三) 建成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
        (四) 创新多元开放的培养模式
        (五)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
第四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经验——基于七校的调查
    一、七所高校的调查
        (一)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 调查的内容与对象
        (三) 调查的思路与方法
        (四) 调查的主要结论
    二、三个案例的分析
        (一) 基础学科型: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国学班
        (二) 精英培养型: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农科班
        (三) 实践创新型:湖北经济学院金融计划金创班
    三、七校的经验总结
        (一) 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二) 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 加强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
        (四) 着力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
第五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基于七校的调查
    一、中观层面(高校)的主要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养目标的多元性
        (三) 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
        (四) 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中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和谐性
    二、微观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教学投入不足
        (二) 教师创新能力不强
        (三) 学生价值取向偏颇
        (四) 学生主动学习不够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国家体制的障碍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原因
        (三) 培养模式的落后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原因
        (三) 师生互动的不足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直接原因
第六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一、宏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完善国家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管理制度
        (二) 健全社会支持制度,加强校社互动交流
        (三)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体现文化育人作用
    二、中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大学内部治理
        (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三、微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教师教学方式
        (二)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学生学习形式
        (三)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师生互动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主要不足
    四、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成人学习成果评价初探——兼谈高自考功能的拓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婉约词专题教学研究[D]. 姜菲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功夫哲学视野下的朱子敬论研究[D]. 聂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评价研究 ——以成都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卷为例[D]. 肖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5]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6]我国高等教育自考学历教育需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孙博文. 苏州大学, 2017(04)
  • [7]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当代文艺思潮》研究[D]. 万水.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8]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J]. 姜桂芹,黄太送,吴静汶. 继续教育, 2015(11)
  • [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检验制度及其发展前景[J]. 高福勤,李佳. 考试研究, 2014(05)
  • [10]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 袁川.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成人学习成绩评价初探——兼论高考功能的拓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