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考试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原则(上)

“3+X”考试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原则(上)

一、“3+X”考试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原则(上)(论文文献综述)

池梦丹[1](2020)在《TIMSS数学课堂分析工具的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改理念和要求对课堂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最终,课程方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开展都发生在课堂里,教育质量的点滴提升总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为解释教学提供了机会,课堂教学研究承担了解释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与教育改革实施的责任,而课堂教学分析工具是其实现方式和途径,因而选择契合本土实践的课堂教学分析工具对解释教学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借鉴引用TIMSS国际数学课堂分析工具,采用文献研究、访谈和个案研究方法,回答了为什么对TIMSS课堂分析工具进行本土化以及能不能适应本国数学课堂分析、TIMSS课堂分析工具本土化的实施路径、TIMSS—L本土化课堂分析工具的实践效果三个研究问题,探讨了极具现实价值的TIMSS分析工具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被应用,实现教学研究工具对中国本土数学课堂的潜在适应。第一,论文从TIMSS工具有价值也有不足、本国课堂教学研究与工具的发展有不足且中国数学课堂有本土特色四方面论述选择TIMSS进行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研究以课堂教学分析理论、新课程理念以及TRU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框架为理论线索进行了TIMSS本土化改进。经个案编码拟合和访谈改进,最后得到TIMSS—L本土化工具。第三,为了检验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实践效果,研究与知名度高、应用广的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进行应用比较,从编码框架、程序及结果呈现三方面论证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实践应用价值。借鉴中变革而来的TIMSS—L本土化工具实现了对课堂的两轮编码分析。其中,第一轮编码将课堂分为15个课堂结构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二轮编码聚焦师生互动形式,按不同主体的言语和非言语4个维度共40个具体行为进行编码。本研究从什么课堂结构与师生互动是重要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对课堂分析工具本土化的讨论。

陈以波[2](2019)在《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并列组成的技术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新增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由来已久,在教学方面已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可以说,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是直接影响到高中技术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通用技术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教学能力又是通用技术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对于通用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了解目前国内通用技术研究情况以及国外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在职通用技术教师、用人单位的学校领导、研究通用技术领域的国内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不同视角下的通用技术研究者认为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在总结汇总问卷调查的结果后,结合新课程标准、借鉴已有的关于通用技术教师能力的研究及TPACK能力框架,构建出通用技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模型。该模型可以概括称为4+n+X模型,其中4指4种关键能力,依次是基础教育能力、课堂教学能力、通用技术学科专业能力、技术能力;n是指在4种关键能力下又细化的n种知识与能力的集合;X指专业任选方向,分别为职业生活方向和电子科技方向。笔者以此模型为主要出发点,将课程设置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通识教育公共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任选方向课程。根据主要课程的设置,结合学校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从而设计出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主要从目标与培养要求,修业年限、计划总学时、学分及授予学位,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主要课程(环节)与培养要求对应矩阵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楠[3](2019)在《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包含诸多方面,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地制宜地衡量和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比较合理。系统标准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缺乏,通用型的评价标准成为目前的研究热潮,但这有违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贵州省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采取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构建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含创新创业教育保障环节、过程环节和效果环节三个一级指标,政策支撑、机构设置、师资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学生表现和学生满意度七个二级指标和三十二个三级指标。运用评价体系对B1、B2、B3三所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最大隶属原则,B1、B2、B3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均属于一般水平,三所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环节、过程环节和效果环节上均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政策的知名度,提升学生的关注度,落实机构设置,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的准入与退出,合理配置师资结构,以完善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环节的建设;丰富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要求,以实现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环节的优化;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和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以保证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环节的产出。

张利福[4](2018)在《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人皆知,问题不管是对于无悔付出毕生精力的数学家还是正在高中课堂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提问是普遍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开启学生心智成长,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加是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数学十大难题,譬如P(多项式算法)问题对NP(非多项式算法)问题、几何尺规作图问题、“四色问题”等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数学家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这一批一批前赴后继的科学家我们众多高中生中的一员或者数员。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想法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抽象的难易理解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数学的课堂提问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在孜孜不倦地传授学生的知识的同时,更要授予他们数学的思想以及对数学的悟道,从数学的学习中感受乐趣,让学生进一步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学的开心,教师授课轻松写意,学生成绩稳步前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谨记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以问题来督促高中生思考,激发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实际课堂教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利于调动初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和元认知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法、教学实验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课题深入研究,首先基于“六何”提问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其次小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并根据“六何”的教学理念设计了高中数学课堂的“六何”提问框架;再次对两个班的被试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着重是从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问能力及数学考试成绩两方面去分析;最后是探究的结论、启示和展望。本文亮点在于构建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提问,教研合一,在真实的课堂予以实践。

李芳芳[5](2018)在《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 ——以昆明市P区X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游戏与自主学习的理念便逐渐深入到了幼教界的心灵。目前我国幼儿园关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的可喜之处,亦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我国众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数学区域活动作为区域活动的一种,以注重教育者尊重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强调幼儿参与的主体性等为宗旨,成为了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本研究根据目的性取样的原则,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在查阅相关区域活动与幼儿数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自己编制及其修订改编的相关观察表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记录的方法,同时并结合文献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围绕着P区X幼儿园中班开展数学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所拥有的特点,探讨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主要成因,并尝试性地探寻出X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突破路径。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叙述了选题缘由、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等)。第二部分,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现状。从数学区域活动的教育资源、数学区域活动的设计、数学区材料来源与投放、教师在数学区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五大方面做了相应的现状描述。第三部分,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特点。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出X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教育资源、设计、材料来源及投放三大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第四部分,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主要成因分析。针对现状,探讨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主要成因。第五部分,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突破路径探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在整合数学区域活动的教育资源方面要做到“四变”、在优化数学区域活动的设计方面要做到“两完善”、“在改进数学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方面要做到“三让”、在改进教师指导方面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第六部分,研究结论及反思。一者主要总结了X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结论,二者主要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赵伊然[6](2017)在《留学生介词结构“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继赵元任先生引入“话题”的概念之后,话题句也已不再陌生。本文主要研究介词结构“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功能和意义,其中“关于”“对于”作为虚词的一种,具有和其他介词一样的普遍功能,而作为话题标记引导话题句,“关于”和“对于”也有其特殊的功能和意义。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关于”“对于”的基础研究、留学生“关于”“对于”的习得研究、介词结构“关于”“对于”的教学分析。基础研究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关于”“对于”作为话题标记的句法分布和功能意义。从句法结构上看,“X于”引导的话题句大致可以总结为“X于T,C”式(“T”指具体的话题,“C”指述题);从组合搭配的语义关系来看,“X于”结构可跟词、短语和小句等组合;从语用功能来看,“X于”结构也不可或缺,它可以起到突出、强化、对比话题以及衔接语篇的作用。考虑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相关内容,本文还会涉及“关于”和“对于”两个话题标记的比较以及中英文话题句的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试图选取两个新视角(“认知心理学”和“比较文化学”)对中西方话题句进行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可以解释人类学习和运用介词结构式话题句时选取的策略,从而探寻人类在语言认知方面的一些盲点;而比较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侧重于中西文化的对比,从对比研究中发现东西方人在表达时,习惯选用怎样的方式去突出话题和述题结构,从而构建句子和语篇。留学生“关于”“对于”的习得研究部分,主要探究留学生“关于”“对于”的使用情况,以及留学生对于教师教授“关于”“对于”的反应和态度。本人利用一年的教学实习机会,收集扬州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留学生使用“关于”“对于”的偏误,同时结合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的“关于”“对于”的偏误用例,对偏误产生者的国别进行分类。分类工作完成后,按照传统的偏误分析思路,对偏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偏误类型与偏误产生者国别之间的关联。介词结构“关于”“对于”的教学分析部分,根据课堂观察、教师访谈记录与教学调查,分析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结合偏误产生的原因,为新手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减少留学生的偏误发生几率。

朱琳[7](2017)在《基于发生教学法的线性空间概念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线性代数是大学本科最基础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经济学、医学等其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它课程不同,线性代数中充斥着大量的定义、定理、证明,学生往往还没有充分理解好一个概念,新的概念和定义、定理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学生表示,即使不理解概念,也能套用运算和证明的框架来进行解题。因此,理解学生在概念学习中遭遇的困难,并以此改进教学策略,在线性代数的教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线性代数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线性空间及其上的线性变换,可以说,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中的核心内容。在通常的教学中,线性空间的概念以形式化的抽象语言呈现,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重点关注线性空间概念的教学,试图探究学生对线性空间概念的理解,揭示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并以此来指导教学策略的设计,旨在不同情境下都能让学生建构起对线性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1)学生是如何理解线性空间概念的?学生在理解线性空间概念的过程中,会遭遇哪些困难?(2)发生教学法指导下的线性空间概念教学是怎样的?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线性空间概念的理解?本研究首先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初始的研究模型,包括分析学生概念理解的发生演变模型和概念认知模型,以及发生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模型。然后,研究者对沪上一所教育部直属985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按照分析与准备、设计与实施、结果与评价、反思与修正四个部分展开,通过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始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形成研究成果。本研究的结论为:(1)绝大部分学生属于概念意象和概念定义的弱关联型;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对象"和"图式"的心理认知阶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容易受到三维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旧有认知的干扰。(2)学生在学习抽象的线性空间概念时,容易遭遇包括抽象的困难、直觉的迷失、对术语理解的困难和概念之间缺乏关联的困难。(3)发生教学法下指导下的教学,可以基于历史发生分析、知识逻辑分析、心理认知分析、社会文化分析四种视角分析的基础,按照必要性、直观性、关联性、应用性、系统性五个原则进行设计,依照why-what-how to learn-how to use(简称WWHH)四个步骤进行教学。(4)发生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下,可以丰富学生的概念意象,使得学优生完成从程序到对象、图式阶段的提升,实现从概念定义和概念意象的弱关联到灵活转换型的转变:中等生实现从行动阶段到程序阶段的转变;学差生实现从概念定义和概念意象的分离型向弱关联型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线性空间概念的理解。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首先,关注具体的数学概念学习过程,利用APOS的发生演变理论、概念意象和概念定义、概念图理论,在实证的基础上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概念理解的发展变化予以描述和分析。其二,在发生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了适合于本土国情、适合于大学生认知特点、适合线性代数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模型。不仅可以研究学生的学,还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龙泉[8](2017)在《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是作为教学科目的地理学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用。深入研究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地理教育质量。本研究从价值哲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特点和内涵,界定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类型与层次,构建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尔斐法优化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理论框架,并开发了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记录表。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的分析,以及开展大规模学生问卷调查,归纳了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包括以下基本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研究的主要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说明了本研究期望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规划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重要梳理了学科育人价值和课堂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这些文献中归纳了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评述,理清了困扰本研究的几个疑点,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地理学科的属性与功能。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其育人价值的源泉,地理学科特殊的学科属性和思维方式等是其独特育人价值的基础。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点的综合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既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要素,也包括社会要素,研究方法上也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使地理学科在认识复杂世界具有独特价值。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最具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科所能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构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参考。第三章的重点是构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构建部分。本章从价值哲学角度深入探讨了地理学科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个体性与多样性、历史性与发展性的特点。理解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有必要厘清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一般价值与独特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从满足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需求角度可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划分为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三大类。本章还结合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深入探讨了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从学科育人价值视角审视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为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本章首先构建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理论框架”,然后通过特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最后以该理论框题为依据,开发了相关观察表和问卷,分别开展课堂观察和学生问卷。通过对23份教学设计、3节不同内容的课堂实录和4600余份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归纳了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在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第五章重点是提出促进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课堂教学策略。本章以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为基础,有选择性的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教学策略。在认识价值实现方面,重点阐释了概念同化、任务驱动、决策教学、时空结合等教学策略;在道德价值实现方面,重点阐释了角色扮演、道德讨论等教学策略;在审美价值实现方面,重点阐释了明理探源、文化寻踪等教学策略。第六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反思。对本研究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讨论。

任玉霜[9](2016)在《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中国农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农民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他们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文综合以上观点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构想。研究围绕“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形成的平台以及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区分了农民、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对职业农民培育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评述,具体包括社会分工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收入差距等理论。第二,对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进行研究,介绍了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种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并对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简单评述,在论述目前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时,从培育主体、培育平台、培育主体自身意愿进行分析,并从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第三,分析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内生性环境因素和外生性环境因素,内生性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机械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 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变化,并用多元回归解释了三种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外生性环境因素包括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呼唤,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农产品安全的需求。环境分析不仅了解职业农民培育的迫切性也为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本文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种形式,每种平台都从现状、培养模式、形成途径、相关建议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以龙头职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现有“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弊端,解释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更具有经济效应,并搜集了 2013年中国农垦年鉴中139家龙头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选取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财力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四个指标,得出了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分工理论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和类型划分,在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介绍了家庭农场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第五,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形成的经验,选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研究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背景、经验和效果,总结了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发分别从职业农民立法、教育体系、产业链的拓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进行完善和提升。第六、提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扶持政策,主要观点如下: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并根据耕地的特点,分区域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杨亚平[10](2016)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旨在将STEM领域的核心内容置于真实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数学和(或)科学内容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工程设计和(或)技术手段,同时,通过强调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学科的价值,培养21世纪新技能及对STEM学科的积极态度、投身STEM事业的热情。整合性STEM教育有助于我国工程类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化到数学学科,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不仅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态度、促进其对数学和工程关系的理解,使数学教育真正服务于工程专业。本研究以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设计研究为方法论指导,借鉴设计研究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型——“形成性研究”的具体方式,经过教学模式原型的提出、三轮迭代实施和修正,最终得到了可行的、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简称"ste-M-hve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开启整合性STEM教育在我国高职领域的新篇章。围绕“如何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建构适合我国高职工程类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一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子问题:1、如何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2、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修正教学模式?3、该教学模式能够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中所界定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内涵及核心要素,参考优质的整合性STEM教学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第二,在教学实施中修正教学模式原型,得到稳定可行的教学模式。笔者进入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将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设计了三轮教学,并在教学(每轮3周左右)实施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反馈、课堂观察等,反复修正教学模式。小到语义误解,大到教学环节的顺序等,笔者都进行了调整。第三,评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从数学成绩、数学态度和“其他”三方面考察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数学成绩和数学态度主要通过教学前后的定量数据分析,并辅以学生访谈佐证。“其他”方面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笔者通过扎根学生访谈,建立编码框架对该部分进行质性分析。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构建了可行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教学环节:创设工程情境环节;研究问题并初步构想环节;教师引导数学化环节;分析改进环节;拓展情境中的数学内容——数学内部和数学应用环节;作品展示评价和反思环节。其中第2、3、4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循环系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堂分析、访谈和测试表明,ste-M-hve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实验班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两方面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学生,但在数学基础计算方面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别),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态度有所促进。同时,ste-M-hve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

二、“3+X”考试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原则(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X”考试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原则(上)(论文提纲范文)

(1)TIMSS数学课堂分析工具的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育质量提升亟需课堂教学研究
        二、数学课堂变革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三、TIMSS分析工具本土化的现实诉求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基于视频的课堂教学研究
        二、TIMSS课堂视频分析的相关研究
        三、初中数学课堂的特征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性
        二、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章 TIMSS分析工具本土化的必要性
    第一节 TIMSS课堂分析工具的价值
        一、TIMSS分析工具的目标探析
        二、TIMSS分析工具的开发程序
        三、TIMSS分析工具的框架结构与发展
    第二节 TIMSS课堂分析工具的不足
        一、数据分析单元问题
        二、数据分析议题偏好问题
        三、专业操作门槛高
    第三节 我国课堂分析工具发展的思考
        一、中外课堂分析工具发展的现实差距
        二、发展差距的现实反思
    第四节 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特点
        一、从传统课堂到新课程课堂
        二、具有学科特性的数学课堂
第三章 TIMSS课堂分析工具本土化的研制
    第一节 理论线索:课堂研究的理论借鉴
        一、课堂教学分析理论
        二、新课程理论
        三、TRU理念框架
    第二节 实践视角:TIMSS—L本土化工具试建
        一、一轮编码:课堂结构分类
        二、二轮编码:课堂互动分类
    第三节 工具的信效度
        一、信度检验——试编码
        二、效度检验——专家访谈
    第四节 TIMSS—L本土化工具修订与完善
        一、TIMSS—L本土化工具的改进
        二、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完善
第四章 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实践效果
    第一节 TIMSS—L的分析应用
        一、一轮编码:课堂结构分析
        二、二轮编码:课堂互动形式分析
    第二节 iFIAS的分析应用
        一、iFIAS的应用步骤
        二、编码统计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实践效果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课标分析与通用技术教师知识能力调查
    3.1 通用技术2017 年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3.2 问卷的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依据
    3.3 问卷的试测与正式发放
    3.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通用技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4.1 模型构建的目的
    4.2 模型构建的依据
    4.3 通用技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模型概述
    4.4 通用技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模型的具体解析
第五章 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方案的设计
    5.1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5.2 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方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1.2.2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1.2.3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创新创业教育
        2.1.2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1.3 教育质量评价
    2.2 相关理论
        2.2.1 创新理论
        2.2.2 学生参与度理论
        2.2.3 教育评价理论
3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3.1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1.1 保障、过程与效果相结合原则
        3.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3.1.3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3.2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确定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调查法
    3.3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1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环节指标说明
        3.3.2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环节指标说明
        3.3.3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环节指标说明
    3.4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1 层次分析法
        3.4.2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4.3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4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设计
        4.2.1 调查内容设计
        4.2.2 调查对象选取
        4.2.3 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
        4.2.4 调查结果统计
    4.3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过程
        4.3.1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单因素评价
        4.3.2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4.4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
        4.4.1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环节评价结果分析
        4.4.2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环节评价结果分析
        4.4.3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环节评价结果分析
5 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环节
        5.1.1 着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政策的关注度
        5.1.2 加大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建设
        5.1.3 严控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的准入与退出,合理配置师资结构
    5.2 优化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环节
        5.2.1 规范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多样化设置
        5.2.2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要求
    5.3 保障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环节
        5.3.1 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
        5.3.2 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致谢

(4)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1.2 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方法、思路、创新点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方法
        1.2.5 研究思路
        1.2.6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综述与思考
    2.1 关于“课堂提问”
    2.2 关于“六何”课堂提问模式
        2.2.1 “模式”是何?
        2.2.2 为何要建构“模式”?
        2.2.3 “六何”提问模式
    2.3 相关研究现状
        2.3.1 “课堂提问”在国外的研究
        2.3.2 “课堂提问”在国内的研究
        2.3.3 “六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2.3.4 “六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3 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的建构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最近发展区理论
        3.1.2 元认知理论
        3.1.3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3.2 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框架的建构
    3.3 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的建构原则
        3.3.1 教师为主导
        3.3.2 学生为主体
        3.3.3 问题为主线
4 “六何”提问模式的实施策略
    4.1 基本方法策略
        4.1.1 利用探究欲望设计“六何”提问
        4.1.2 利用新旧知识联系设计“六何”提问
        4.1.3 利用梯度变式设计“六何”提问
    4.2 模式应用课例
        4.2.1 案例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4.2.2 案例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4.2.3 案例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5 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实验研究
    5.1 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5.1.1 实验的目的
        5.1.2 实验的假设
    5.2 实验方法
        5.2.1 被试
        5.2.2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过程
        5.4.1 实验准备阶段
        5.4.2 实验工具
        5.4.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前后两个班对数学提问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5.5.2 实验前后两个班对数学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5.5.3 访谈设计
        5.5.4 问题提出能力量表作答情况
    5.6 实验结论
6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 ——以昆明市P区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幼儿园开展数学区域活动与《指南》所倡导的游戏精神相契合
        三、对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相关研究存在着不足
        四、个人研究兴趣使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
        三、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现状
    第一节 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教育资源
        一、人力资源
        二、信息资源
        三、环境资源
    第二节 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过程
        二、目标与内容设计
    第三节 中班数学区域的材料来源与投放
        一、数学区域材料的来源
        二、数学区域材料投放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中班教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
        一、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程序
        二、教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
    第五节 中班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表现
        一、参与积极性表现
        二、交往能力表现
        三、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坚持性表现
        四、幼儿情绪表现
第三章 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物尽其用资源观,合理开发现意识
        一、一种信息资源观:有效整合利用班级所拥有的信息资源
        二、一种环境开发观:注重创建有助于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的软、硬环境
    第二节 设计过程显民主,学科视角现理念
        一、数学区域活动设计过程充满民主哲学色彩且强调教师的锻炼机会与合作意识..
        二、基于学科视角的数学区域活动设计策略
    第三节 自制与创意齐飞,文化与传承尽显
        一、教师自制现智慧,数美生结合显创意
        二、巧放民间游戏材料,传承民间游戏文化
第四章 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主要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中班数学区域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数学区域活动教育资源的不足之处
        二、数学区域活动设计的不足之处
        三、数学区域材料来源与投放的不足之处
        四、教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指导的不足之处
        五、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表现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中班数学区域活动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数学区域活动教育资源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成因分析
        二、数学区域活动设计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成因分析
        三、数学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成因分析
        四、教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成因分析
        五、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表现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成因分析
第五章 X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突破路径探寻
    第一节 整合数学区域活动资源建设
        一、变懈怠为奋勉,鼓励教师加强每次数学区域活动后的自主交流意识
        二、变一元主导为多元对话,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数学区域活动
        三、变被动为主动,紧抓专家莅临指导的机会
        四、变墙面资源简单利用为充分利用,保证数学区域活动环境资源最优化
    第二节 优化数学区域活动设计
        一、完善教师数学区域活动认知及幼儿园管理,促进目标、内容的系统性
        二、完善数学区目标设计,避免学习品质目标的遗漏
    第三节 改进数学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
        一、让趣味创意性踵事增华,凸显材料对幼儿游戏化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二、让低结构性材料占据一席之地,引发幼儿多样探究的数学学习行为
        三、让材料适宜性落到实处,关注幼儿游戏化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性
    第四节 提升教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
        一、活动开始时:重视导入,方式多样
        二、活动过程中:介入合宜,支持钻探
        三、活动结束时:评价改进,注重多元与均衡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范围
        二、可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
        三、可进一步改进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留学生介词结构“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思路及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话题句与话题标记
        一、汉语话题与话题句
        二、话题标记“X于”
    第二节 从三个平面分析“关于”“对于”式话题句
        一、“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句法结构
        二、“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语义组合关系
        三、“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语用功能
    第三节 “关于”“对于”的搭配和位置比较
        一、“关于”“对于”的搭配对象
        二、“关于”“对于”在句中的位置
    第四节 新视角下的中英话题句的比较分析
        一、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比较中英话题标记
        二、从比较文化学视角比较中西方引出话题的方式
第二章 “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习得情况分析
    第一节 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样本分析
        一、语料分类处理统计
        二、偏误类型与偏误产生者国别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问卷结构分析
        二、留学生“关于”“对于”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第三节 留学生使用“关于”“对于”的偏误分析
        一、偏误类型分析
        二、偏误成因分析
第三章 “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教学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一、“关于”“对于”课堂教学实录
        二、课堂观察记录量表与分析
        三、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分析
    第二节 “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教学建议
        一、针对教师的教学建议
        二、针对学习者的教学建议
    第三节 “关于”“对于”话题句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对于”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二、“关于”“对于”的教学内容设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发生教学法的线性空间概念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高等代数思维的特点
    2.2 概念学习理论
        2.2.1 什么是概念?
        2.2.2 概念教学的原则
        2.2.3 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
        2.2.4 APOS理论
        2.2.5 概念图理论
    2.3 线性代数教与学的研究
        2.3.1 学生理解的困难与原因
        2.3.2 教学研究与设计
        2.3.3 我国的线性代数课程发展与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发生教学法的原理
    3.2 发生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3.3 发生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4. 研究过程与方法
    4.1 时间进程与研究流程
    4.2 研究对象
        4.2.1 学校
        4.2.2 课程与教材
        4.2.3 教师及研究人员
        4.2.4 学生
        4.2.5 专家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收集
5. 前期准备阶段
    5.1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5.1.1 学生对向量的概念意象
        5.1.2 学生对线性空间的概念意象
        5.1.3 学生对线性代数学习的态度和信念
    5.2 专家访谈的结果
        5.2.1 线性代数的学科特点
        5.2.2 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
        5.2.3 专家对线性空间、向量的概念意象
        5.2.4 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5.2.5 对线性代数和线性空间的教学建议
    5.3 初始模型的建立
        5.3.1 概念教学的原则
        5.3.2 教学设计的步骤
        5.3.3 概念认知模型
        5.3.4 发生演变模型
6. 研究的第一阶段
    6.1 分析与准备
        6.1.1 历史视角分析
        6.1.2 知识的逻辑结构分析
        6.1.3 学生的心理认知分析
        6.1.4 社会-文化视角分析
    6.2 设计与实施
        6.2.1 教学内容与顺序
        6.2.2 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
        6.2.3 教学实施过程
    6.3 结果与评价
        6.3.1 学生对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理解
        6.3.2 学生对基的理解
        6.3.3 学生对线性空间的理解
        6.3.4 学生对向量的理解
        6.3.5 教学前后学生的理解对比
    6.4 反思与修正
7. 研究的第二阶段
    7.1 分析与准备
    7.2 设计与实施
        7.2.1 教学顺序
        7.2.2 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
        7.2.3 教学实施过程
    7.3 结果与评价
        7.3.1 学生对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理解
        7.3.2 学生对基的理解
        7.3.3 学生对线性空间的理解
        7.3.4 学生对向量的理解
    7.4 教学反思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1.1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8.1.2 学生遭遇的困难
        8.1.3 发生教学法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8.1.4 教学框架的可行性
    8.2 研究启示与局限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期末问卷调查
附录2 第一阶段研究后测问卷
附录3 第二阶段研究后测问卷1
附录4 第二阶段研究后测问卷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二、地理课堂教学
        三、地理教学策略
    第三节 研究架构
        一、主要问题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综述
    第一节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一、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二、课堂主体的研究
        三、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
        一、教学规律研究思路的研究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的研究
        三、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评述
        一、课堂主体研究评述
        二、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评述
        三、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研究评述
        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评述
        五、教学规律研究的思路选择研究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理学科的属性与核心素养
    第一节 地理学科的性质
        一、作为自然科学的地理
        二、作为社会科学的地理
        三、作为综合学科的地理
    第二节 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
        一、历史演变: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思维:地理观察世界的方法
        三、综合思维:地理理解世界的方式
    第三节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三、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相关概念辨析
        一、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
        二、一般价值与独特价值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二节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特点
        一、客观性与主体性
        二、个体性与多样性
        三、历史性与发展性
    第三节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
        一、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类型划分
        二、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类型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教学现状审视
    第一节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诊断工具开发
        一、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
        二、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理论框架的专家问卷
        三、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指标体系解读
    第二节 基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研究框架的构建
        二、基于教学设计的分析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分析
        四、基于教学行为的分析
    第三节 基于学生学习质量的调查
        一、“学生学习质量调查”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数据整体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类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实现地理认识价值的核心教学策略
        一、概念同化,侧重地理知识形成
        二、任务驱动,提高地理操作技能
        三、决策教学,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四、时空结合,认识地理事物发展
    第二节 实现地理道德价值的核心教学策略
        一、角色扮演,提高社会认知水平
        二、道德讨论,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第三节 实现地理审美价值的核心教学策略
        一、明理探源,感受自然之科学美
        二、文化寻踪,理解文化地理内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主要理论观点
        二、主要实践观点
    第二节 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理课程目标中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表述
附录二: 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 教学设计样本的来源
附录四: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实录
附录五: 《城市化》课堂实录
附录六: 《巴西》课堂实录
附录七: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八: 我国地理课程目标中对认识价值的要求
附录九: 我国地理课程目标中对道德价值的要求
附录十: 我国地理课程目标中对审美价值的要求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9)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土地撂荒严重
        二、粮食进口增加
        三、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化
        四、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
        五、乡土情结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二、国内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二、农民工
        三、新型职业农民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转移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推拉理论
        五、收入差距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以及必要性
    第一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政府推动型职业农民模式
        二、学院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三、市场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二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农民培育施教主体不明确
        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不足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四、农民自身培训意愿不足
    第三节 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农民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职业农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性”环境分析
        一、农村耕地变化分析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
        三、农业机械化分析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生性”环境分析
        一、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三、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第一节 龙头企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龙头企业的经营现状
        二、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模式分析
        三、龙头企业为平台培育职业农民的因子分析
        四、效率实证分析的结论以及启示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职业农民形成的途径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第三节 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二、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组织的比较
        三、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以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美国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日本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三节 德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四节 三种典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立法保障
        二、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三、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10)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2 高职数学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3 整合性STEM教育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高职数学教学新途径
        1.3.2 加快我国高职阶段的STEM教育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职数学教育
        2.1.2 关于国内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小结与启示
    2.2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2.1 STEM教育的提出背景
        2.2.2 STEM教育的发展进程
        2.2.3 STEM教育的多元理解
    2.3 关于整合性STEM教育与教学的研究
        2.3.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目标
        2.3.2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整合途径
        2.3.3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方法
        2.3.4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原则
        2.3.5 小结
    2.4 整合性STEM教育国内外的研究
        2.4.1 美国社区大学的整合性STEM教育
        2.4.2 国内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4.3 小结
    2.5 关键概念界定
        2.5.1 整合性STEM教育
        2.5.2 工程和工程类专业
        2.5.3 教学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何为设计研究?
        3.1.2 为何采用设计研究?
    3.2 研究设计构思
        3.2.1 研究整体设计
        3.2.2 教学所选数学内容分析
    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3.3.1 学校
        3.3.2 教师
        3.3.3 学生
        3.3.4 教材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工具
        3.4.2 数据分析方法及编码框架
    3.5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3.5.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5.2 研究伦理
第四章 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4.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核心要素
        4.1.1 学科整合
        4.1.2 工程情境
        4.1.3 问题解决驱动并以学生为中心
        4.1.4 支持数学和(或)科学的学习
        4.1.5 核心要素小结
    4.2 ste-M-hve教学模式原型
        4.2.1 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施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三角学
    5.1 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
        5.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5.1.2 三角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5.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5.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5.2.1 教学实施的基本结构
        5.2.2 教学实施的进程分析
        5.2.3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5.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5.3.1 工程情境的调整
        5.3.2 教学环节的调整
        5.3.3 评价的反思和调整
    5.4 三角学小结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导数
    6.1 教学模式具身化
        6.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6.1.2 导数教学的设计思路
        6.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6.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6.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6.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6.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6.3.1 工程情境反思和调整
        6.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调整
        6.3.3 评价体系反思和调整
    6.4 导数小结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不定积分
    7.1 教学模式具身化
        7.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7.1.2 不定积分教学过程的设计
        7.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7.1.4 小结
    7.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7.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7.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7.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展望
        7.3.1 工程情境的反思和展望
        7.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展望
        7.3.3 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展望
    7.4 不定积分小结
第八章 教学效果总述
    8.1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1 学生数学知识前测分析
        8.1.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3 结果与讨论
        8.1.4 小结
    8.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态度的影响
        8.2.1 态度调查问卷概况及其设计理由
        8.2.2 态度调查问卷预测分析
        8.2.3 数学态度的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
        8.2.4 结果讨论
        8.2.5 小结
    8.3 ste-M-hve教学模式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8.3.1 工程思维
        8.3.2 技术与其它潜在目标
    8.4 本章总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ste-M-hve教学模式
        9.1.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9.1.2 教学环节
        9.1.3 实施建议
    9.2 反思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工程类高职学生数学态度调研
    附录2 学生水平初测试卷
    附录3 数学知识测试卷
    附录4 三角学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5 导数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6 不定积分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8 评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建造行业数学学术水平标准及频数
    附录10 实训楼B座外墙面平面图测
    附录11 三角学头脑风暴单
    附录12 三角学设计草案书
    附录13 三角学方案改进书
    附录14 水平角观测手簿
    附录15 手持测距仪观测手簿
    附录16 三角学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17 三角学项目评价标准
    附录18 团队成员自评、互评表
    附录19 团队成员工作总结表
    附录20 幕墙建筑公司定价决策
    附录21 导数头脑风暴单
    附录22 导数初步决策单
    附录23 导数研究索引
    附录24 导数决策改进书
    附录25 导数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26 导数小组报告评分表
    附录27 玻璃幕墙立柱选材设计
    附录28 不定积分初步决策单
    附录29 不定积分研究索引
    附录30 不定积分决策改进书
    附录31 不定积分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32 不定积分报告评分标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3+X”考试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原则(上)(论文参考文献)

  • [1]TIMSS数学课堂分析工具的本土化研究[D]. 池梦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2]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D]. 陈以波. 聊城大学, 2019(01)
  • [3]贵州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 李楠.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4]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研究[D]. 张利福.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 ——以昆明市P区X幼儿园为例[D]. 李芳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留学生介词结构“关于”“对于”式话题句的教学研究[D]. 赵伊然. 扬州大学, 2017(01)
  • [7]基于发生教学法的线性空间概念的教学研究[D]. 朱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8]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D]. 龙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9]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 任玉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10]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D]. 杨亚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3+X”考试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原则(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