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β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亚型中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

3个β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亚型中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

一、Beta肾上腺素能受体3种亚型基因的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贾林·阿布扎力汗[1](2021)在《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调控相关基因及新的变异位点,从基因/蛋白/环境多层次水平上研究其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与功能,为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高脂血症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策略。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疆地区人群中检测APLP2基因非同义突变位点,使用Methyltarget高通量测序法检测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2)探讨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新的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3)探讨APL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人群中血脂异常发生率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选取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60例研究对象,分析APLP2基因与血脂谱的关联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APLP2基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2)在细胞水平上,构建APLP2基因新变异体的真核过表达质粒,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研究APLP2蛋白表达、稳定性、降解等本身特点及对靶蛋白Apo E/LRP1、PCSK9/LDLR的影响,探究APLP2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和功能。3)选择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年龄≥35岁的人群1738例,利用Taqman技术对APLP2基因标签SNPs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阐述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中入选的60例血脂极高和极低人群进行APLP2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共发现11个新的未曾报道的非同义变异体(Q194E、G42E、G295S、M323I、D329N、S447N、R468C、H534Q、V535M、D573Y及P601A),其中Q194E、G42E、M323I、S447N、R468C、及P601A非同义变异体出现在LDL-C极高组人群中,其余的均出现在LDL-C极低组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2)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LP2相比,APLP2 G42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APLP2 Q194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然而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APLP2 G42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降解速度较快,APLP2 Q194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降解相对缓慢。野生型APLP2能够与ApoE相互作用,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 Q194E与ApoE的结合没有显着区别。APLP2野生型与LDLR有相互作用,并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Q194E与PCSK9介导LDLR的降解实验无明显结果差异。3)APLP2基因rs2054247多态性位点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关(P<0.05)。APLP2基因rs205424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P<0.05)。然而,rs2054247位多态性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关(P>0.05)。APLP2基因rs3740881多态性位点与血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无关(P>0.05)。APLP2 rs747180多态性位点只与TC、LDL-C水平相关(P<0.05)。结论:1)本研中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共筛选出APLP2基因1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新疆地区人群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对APLP2基因新变异体G42E和Q194E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后发现G42E和Q194E变异体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同时,该两个变异体不影响与ApoE/LRP1结合,也不影响PCSK9介导LDLR的降解。3)APLP2基因rs2054247和rs747180位点多态性在新疆人群中可能与高TC和高LDL-C水平相关。ApoE基因rs429358多态性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

刘刚刚[2](2020)在《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右美托咪定作为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其药效在人群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治疗不足和副作用增加。遗传学因素是药物效应在人群中产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观察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2A)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对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的影响,初步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个体差异的遗传学机制。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105例,ASAⅠ~Ⅱ级。术前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PCR-RFLP法进行ADRA2A启动子区域C1291G(rs1800544)基因分型。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麻醉完成后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10 min恒速泵注,维持剂量0.5μg/(kg·h),1小时后停止泵注。从用药开始至1 h,每隔5 min记录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改良的警觉/镇静评分(改良OAA/S评分)、BP、HR、SpO2、RR,并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结果105例患者中,ADRA2A基因rs1800544位点等位基因CC型16例、CG型52例、GG型37例,三种等位基因型患者年龄、BMI、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用药5 min开始,所有患者BIS开始下降;用药15~40 min,CG、GG型患者BIS高于CC型(P均<0.05)。自用药30 min开始,所有患者改良的OAA/S评分开始升高;用药35~50 min,CG、GG型患者改良的OAA/S评分低于CC型。CG、GG型患者在各时间点BIS、改良的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等位基因患者BP、HR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ADRA2A基因rs1800544位点存在CC、CG、GG三种等位基因,与CC型等位基因患者相比,CG、GG型等位基因患者对右美托咪定的镇静反应较迟缓。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之一。

辛军彩[3](2020)在《重度抑郁症相关遗传数据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及抗抑郁药物的重定位》文中指出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常见的精神疾病。MDD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研究表明MDD是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贡献率大约为40%。因此,研究MDD的遗传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而且也可为MDD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前,通过与MDD相关的各种遗传研究,如MDD的遗传因素分析、MDD的药物遗传学研究、MDD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等其他精神障碍的遗传关系研究等,已经积累了很多与MDD遗传特性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对MDD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如何基于这些遗传数据,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并探索MDD的分子机制,仍然是MDD研究中面临的难题。同时,现有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以单个或少数分子为对象的研究模式在MDD这样的复杂疾病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从更系统全面的层面探索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因此,本文基于MDD相关的遗传研究数据,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统计学及图论等模型,从不同层面对MDD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探究这些遗传数据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发现MDD的分子机制及与SCZ之间分子层面的关联,理解目前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可能原因及抗抑郁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抗抑郁药物重定位进行分析,筛选可能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本文首先基于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探究422个MDD相关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发现与神经系统、药物成瘾、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细胞功能调节等相关的通路在MD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这些通路间的关系,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与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相关。这表明MDD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是多个相互影响的生物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或多种通路异常可能会导致其他通路或功能的障碍,并最终导致MDD的发生发展。此外,鉴于MDD和SCZ存在共患病状态,通过生物学功能和网络分析,我们发现331个SCZ相关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与神经系统、药物成瘾、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癌症、代谢和内分泌等相关。通路关系分析表明,这些通路间大致形成三个模块,分别与免疫系统、信号转导以及神经系统、药物成瘾、内分泌系统等相关。另外,利用节点加权施泰纳最小树算法从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N)中构建SCZ特异蛋白子网络,以此预测了可能与SCZ相关的潜在风险基因,如PPP1CC、DLG2和HSPA5等。同时,我们的结果表明与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和内分泌等相关通路在MDD、SCZ共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共同的生物学通路,可能是导致两种疾病共病的原因及生物学基础。抗抑郁药物是减缓或治疗MDD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在治疗MDD时疗效有限,并且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抗抑郁药物反应不充分或存在个体差异。针对抗抑郁药物的这种治疗现状,我们分别从抗抑郁药物和患者的遗传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抗抑郁药物,我们计算了MDD相关基因和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在PPIN中的网络拓扑量值及分布距离,发现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具有较小的平均节点度和节点度分布,而且两者在PPIN中的关系并不密切。另外,MDD相关基因和抗抑郁药物靶基因中的共同基因对应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神经系统功能相关,而MDD的发病过程与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原因。另外,为探究抗抑郁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我们收集了与抗抑郁药物反应显着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数据,通过功能分析发现13个非同义替换SNPs(nonsynonymous SNPs,ns SNPs)中的rs1065852、rs3810651和rs117986340导致的氨基酸替换可能会影响相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rs1065852会引起与抗抑郁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2D6中P34S替换。随后针对CYP2D6的原始和突变蛋白结构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表明,与天然的CYP2D6结构相比,突变蛋白的F-G loop的灵活性降低了,F-G loop作为底物的通道入口组成部分,可能通过阻碍底物的识别和获取而导致酶活性的降低。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CYP2D6中P34S(rs1065852)替换的脯氨酸(P)在治疗MDD时比丝氨酸(S)更有利,为开发新的抗抑郁药物和MDD的个性化医疗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基于MDD与SCZ的共病机制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PPIN和通路的药物重定位方法来筛选可能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首先,基于PPIN我们评估了每种抗抑郁药物与已知通路之间的关系,以识别与每种抗抑郁药物显着相关的通路。然后,将SCZ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识别的与SCZ显着相关的生物学通路,与每种抗抑郁药物相关的通路比较,并通过超几何分布检验来筛选潜在的可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最后,我们的方法识别了7种可能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每一种抗抑郁药物都有一些基于文献的证据表明其在治疗SCZ方面的潜在益处。总之,本文对MDD相关的遗传数据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系统的分析与比较,为探究MDD、SCZ的分子机制及其共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MDD和SCZ的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理解目前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可能原因及抗抑郁药物存在个体反应差异的原因提供了线索。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提出的抗抑郁药物重定位方法,不仅提高了抗抑郁药物的利用价值,也为SCZ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候选。另外,我们的分析方法对理解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病间共病机制以及其他具有共病基础疾病的候选药物筛选具有重要价值。

邢秀芳[4](2020)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策略和发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由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次激活引起,临床上常表现为单侧分布的簇状丘疹水疱并伴有相应皮区的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HZ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0%。PHN常表现为持续的自发性疼痛、阵发性射击样或电击样疼痛以及异常性疼痛。持续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中老年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但是PH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一旦发生治疗较为困难。因此,目前亟需寻求可有效预防PHN发生的治疗措施并探索PHN可能的发生机制。其一,本文就HZ急性期不同的额外镇痛措施和额外镇痛措施不同的开始使用时间对PHN发生率的影响展开临床研究以探索可预防PHN发生的急性期疼痛管理策略。其二,临床上发现HZ发生后只有小部分患者发展为慢性疼痛,然而根据当前已知的PHN预测因素只能部分解释个体间发生PHN的差异性的原因。近期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疼痛的敏感性、对药物的反应性以及发生慢性疼痛的易感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疼痛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解释其中的某些变异,因此本文就遗传变异对PHN发生易感性的影响进行关联研究以提高对PHN高风险患者的预测能力并为了解PHN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其三,疼痛的变异性与疼痛调节有关的脑区活动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通过功能神经影像技术对PHN患者进行影像遗传学分析可在神经系统水平上进一步探索遗传变异引起PHN易感性改变的生物学机制。由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章带状疱疹急性期使用额外镇痛措施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目的:研究在HZ急性期使用额外镇痛措施是否可以降低PHN的发生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MEDLINE及EMBASE数据库中关于HZ急性期使用额外镇痛措施包括系统辅助镇痛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及阿米替林等)和介入治疗(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及经皮电刺激等)对PHN预防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2月。两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对急性期使用额外镇痛措施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抗病毒联合口服镇痛药)3个月后PHN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757例患者(治疗组888例,对照组867例)。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使用额外镇痛措施可显着降低3个月后PHN的发生风险(RR:0.53,95%CI:0.34-0.81,P=0.004,I2=71%),进行敏感性分析后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RR=0.65,95%CI:0.47-0.90,I2=30%)。对治疗措施进行亚组分析后显示:早期使用系统辅助镇痛药物治疗对3个月后PHN的发生风险无显着影响(RR:0.76,95%CI:0.46-1.26,P=0.290,I2=0);早期使用介入治疗可以显着降低3个月后PHN的发生风险(RR:0.45,95%CI:0.26-0.80,P<0.001,I2=80%),进行敏感性分析后结果亦无显着变化(RR=0.53,95%CI:0.31-0.91,I2=35%)。结论:研究表明在HZ早期使用额外介入措施治疗疼痛可以显着降低PHN的发生风险,而使用额外系统辅助镇痛药物治疗对PHN的发生风险无显着影响。因此,对于没有介入治疗禁忌症的患者,早期使用额外介入措施治疗HZ急性期疼痛可能是首选,但证据尚不充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来证实这些结果。第二章额外镇痛措施开始使用时间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影响目的:探索对于HZ急性期伴有中重度疼痛的中老年患者,额外镇痛措施开始使用时间是否会影响PHN的发生风险。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5月13日至2018年8月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疼痛门诊就诊的HZ患者的急性期疼痛治疗情况并根据患者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判断其是否发生了PHN。使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索额外镇痛措施开始使用时间对PHN发生风险的影响。额外镇痛措施定义为至少使用了阿片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神经阻滞这三类治疗方式中的一种治疗措施。另外,根据患者额外镇痛措施的开始使用时间,将其分为早期治疗组(开始使用时间≤疱疹出现后14天)和晚期治疗组(开始使用时间>疱疹出现后14天)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134名年龄≥50岁、急性期伴有中重度疼痛(疼痛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分)的HZ患者,其中74名患者未发生PHN,60名患者发生了PHN。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额外镇痛措施开始使用时间>14天(OR:4.11,95%CI:1.69-9.92,P=0.002)及急性期严重的皮损(OR:2.93,95%CI:1.22-7.01,P=0.016)是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额外镇痛措施的开始使用时间,将其分为早期治疗组(n=62)和晚期治疗组(n=72),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疼痛均有所缓解,但早期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更为迅速,疼痛持续时间更短。结论:疱疹出现至开始使用额外镇痛措施之间的时间间隔显着影响HZ患者的预后,间隔时间短的患者疼痛缓解的可能性更大、发生PHN的风险更低。因此,对于存在中重度急性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在疱疹出现后的14天内尽早使用额外镇痛措施控制疼痛以降低PHN的发生风险。第三章疼痛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疼痛相关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对PHN易感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70名PHN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11名未发生PHN的HZ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每位受试者的唾液用于提取基因组DNA,使用KASP TM基因分型测定法对12个疼痛相关基因(IL1B,SCN9A,KCNK9,TRPV1,P2X7R,HTR1A,HTR2A,ADRB1,ADRB2,BDNF,COMT和OPRM1)中的24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候选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索基因多态性对PHN发生风险的影响。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决定系数(R2)评估将遗传变异加入由HZ相关临床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中对PHN预测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12个候选基因中仅P2X7R与PHN发生风险相关。P2X7R rs7958311 AG基因型携带者在超显性模型中比GG/AA基因分型携带者发生PHN的风险更低(OR=0.40,95%CI:0.21-0.77,P=0.005)。将患者P2X7R rs7958311多态性加入到由HZ相关临床特征构建的模型后回归模型的AUC为0.698(95%CI:0.620-0.776),回归模型对结局变异的解释度(R2)增加了5%,达到15%。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嘌呤能受体P2X7R rs7958311可能与PHN的易感性相关,将遗传变异与疱疹相关的临床特征相结合可提高对PHN高危患者的预测能力。此初步发现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第四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静息态自发性脑活动与P2X7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P2X7R rs7958311基因多态性对PHN患者局部自发性脑区活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31名受试者(PHN患者13例,健康对照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2X7R rs795831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完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评估大脑自发性活动,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探讨P2X7R rs7958311基因多态性对PHN患者脑活动(ALFF)的影响。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PHN患者在右侧颞叶、右侧小脑后叶、双侧顶叶及右侧额叶的ALFF值存在异常;P2X7R rs7958311的AG基因型携带者和AA/GG基因型携带者在右侧顶叶、右侧枕叶及小脑后叶、右侧额叶和右侧颞叶的ALFF值存在显着差异;PHN与P2X7R rs7958311基因多态性对脑活动的影响在右侧颞叶、右侧小脑后叶及右侧额叶存在交互作用:在右侧小脑后叶PHN患者中AG基因型携带者较AA/GG基因型携带者ALFF增加,而健康受试者中AG基因型携带者较AA/GG基因型携带者ALFF降低;在右侧颞叶及右侧额叶PHN患者中AG基因型携带者较AA/GG基因型携带者ALFF增加,而基因多态性在该脑区对健康受试者无显着影响。结论:P2X7R rs7958311基因多态性对PHN易感性差异的影响可能与其对PHN患者右侧颞叶、右侧小脑后叶及右侧额叶自发性脑活动的特异性改变相关。

曹静[5](2020)在《甘南藏族人群GRK4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压盐敏感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甘南藏族人群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4(GRK4)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压盐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期间,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甘南藏族地区1447名藏族成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7名为病例组,血压正常的660名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项目组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和生活习惯),按照标准方法进行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我国改良后的急性盐负荷试验方法进行盐敏感性判定。采集外周静脉血6 mL,提取DNA,利用Sequenom MassARRAY法检测GRK4基因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使用卡方检验分析GRK4基因各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之间的分布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GRK4基因和盐敏感性及其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根据血压和盐敏感性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盐敏感性高血压组、盐不敏感性高血压组、盐敏感性正常血压组与盐不敏感性正常血压4组,利用卡方检验比较GRK4基因各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不同组间的分布情况,在高血压人群和血压正常人群中分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GRK4基因与藏族人群盐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在四组人群中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GRK4基因与藏族人群盐敏感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1.基本特征比较:共调查1447名,其中高血压组787名(盐敏感者554名,盐不敏感者233名),正常血压组660名(盐敏感者423名,盐不敏感者237名)。2组人群在盐敏感性、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基因分型及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GRK4基因检测了6个SNPs(rs2488815、rs12506119、rs1419043、rs1801058、rs2471338和rs3733219)。rs2488815位点检测出CT、CC、TT三种基因型,rs12506119位点检测出GG、GA、AA三种基因型,rs1419043位点检测出CG、CC、GG三种基因型,rs1801058位点检测出CT、CC、TT三种基因型,rs2471338位点检测出CA、CC、AA三种基因型,rs3733219位点检测出CT、CC、TT三种基因型。其中rs12506119、rs1419043、rs2471338和rs3733219四个SNPs在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均P>0.05),rs2488815和rs1801058在两组中的分布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均P<0.05)。3.GRK4基因多态性和盐敏感性及其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卡方检验结果显示GRK4基因位点rs12506119和rs1419043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rs2471338和rs3733219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中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的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与rs1419043位点的GG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G+CC基因型)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OR=0.13,95%CI=0.050.35,P<0.01),rs1419043与盐敏感性的交互作用导致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增加(OR=4.07,95%CI=1.2413.33,P=0.02)。4.GRK4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盐敏感性的关系分析4.1高血压组:GRK4基因位点rs1419043的等位基因(C和G)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和盐不敏感性高血压两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SNPs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和盐不敏感性高血压两组中的分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的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高血压组中未发现与盐敏感性有关的GRK4基因位点(均P>0.05)。4.2正常血压组:GRK4基因的4个SNPs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盐敏感性正常血压和盐不敏感性正常血压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的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正常血压组中未发现与盐敏感性有关的GRK4基因位点(均P>0.05)。5.GRK4基因多态性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关系分析GRK4基因位点rs12506119和rs141904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四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2471338和rs3733219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四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盐不敏感性正常血压组作为参照,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的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rs1419043位点的GG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G+CC基因型)是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保护因素(OR=0.45,95%CI=0.240.84,P=0.01)。结论:1.在甘南藏族人群中,GRK4基因位点rs1419043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rs1419043与盐敏感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2.在甘南藏族人群中,GRK4基因位点rs1419043可能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范光锐[6](2020)在《端粒酶基因多态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TER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 10078761、rs12696304、rs 2853669、rs 16847897、rs 2736100、rs 10069690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的相关性。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共将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或健康检查的150例BPH患者和150例正常老年男性纳入研究。留取所有受试者正常临床检验后剩余的全血标本,储存于-80℃冰箱,同时记录受试者BPH患者组的年龄、既往病史、身高、体重、平均动脉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score,QOL)评分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尿流率峰值(Qmax)、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排尿后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VR)、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病理表现以及是否存在反复血尿、反复尿路感染、急性尿潴留、膀胱结石和肾功能异常等疾病相关数据。对于正常老年男性受试者,仅收集年龄数据进行统计学校正。提取全血标本的DNA,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多重PCR检测多态性位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目标人群是否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实验纳入群体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为稳定遗传的群体。通过单位点分析rs 10078761、rs 12696304、rs 2853669、rs 16847897、rs 2736100、rs10069690与临床型BPH风险无独立的相关性。但通过单倍型分析共发现4种单倍型(TCTGGT、TCTGTC、TGCCTC、TGTGTC)与临床型BPH的风险有关。接受病理检查的亚组人群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rs 2853669是平滑肌型增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另外,rs 2736100、rs 10078761和rs 10069690与BPH的临床进展性相关,且这3个SNP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结论:端粒酶是参与细胞增殖的重要酶,其关键基因TERT基因在人群中的多态性rs 2853669、rs 2736100、rs 10078761、rs 10069690以及部分单倍型与临床型BPH的临床进展性、病理类型以及发生风险相关。rs 2853669的C等位基因是平滑肌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s 2736100、rs 10078761、rs 10069690连锁的等位基因共同增加了BPH的临床进展性。四种的单倍型TCTGGT、TCTGTC、TGCCTC、TGTGTC(等位基因顺序:rs10069690、rs2736100、rs16847897、rs2853669、rs12696304、rs10078761)与临床型BPH风险相关。综上,TERT基因多态性在BPH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晋[7](2019)在《细胞色素P450 4A11酶促血压调节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细胞色素P450 4s(CYP4s),在人体多个器官有表达,能通过羟化作用将体内花生四烯酸(AA)代谢为脂肪酸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ETE)。CYP4s表达或活性改变可引起机体20-HETE量的变化。有研究认为,20-HETE可能作用影响血压调节的不同部位。20-HETE既是非常有效的血管收缩剂,它也能促进肾近曲小管和髓袢升支粗段的尿钠排泄,抑制钠重吸收而起到降血压作用。CYP4s是否有效调节血压且通过20-HETE,其效果及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本课题为探索CYP4s促血压调节的效果及机制,且是否可能经20-HETE实现。为选择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EH)更相关的CYP4s,首先考察了中国南方汉族EH人群与CYP4s家族中CYP4A11、CYP4F12、CYP4F2、CYP4F3及相关泛素连接酶Cullin3(CUL3)和Kelch样家族成员3(KLHL3)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最后发现CYP4A11、CYP4F3及CUL3和KLHL3有显着影响EH发病的SNPs,可能显着增加EH致病风险的有CYP4A11,故选其做目标酶深入考察,并通过动物、动物器官和细胞实验等3个不同角度去验证CYP4A11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以及是否通过20-HETE发挥该作用。首先是构建带绿色荧光的CYP4A11小鼠同源且功能也相似的Cyp4a10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经测序、比对及在两种细胞系中转染验证,确定载体完整度及可用性。随后将载体经尾静脉注射稳定转染至C57BL/6J与eNOS(-/-)两种同源雄性小鼠体内,以建立Cyp4a10稳定过表达小鼠模型,并从荧光显色、免疫组化、多个重要器官中Cyp4a10蛋白和mRNA水平评价转染效果,结果证实Cyp4a10在小鼠体内过表达。同时对造模后小鼠与对照小鼠收缩压进行监测,考察Cyp4a10转染对血压的影响,是否受HET0016(20-HETE合成及Cyp4a酶特异性抑制剂)影响及小鼠体液中20-HETE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Cyp4a10表达与血压正相关,且能被HET0016阻止,Cyp4a10表达与小鼠体液中的20-HETE也正相关,因此,Cyp4a10可能会促小鼠血压上升,且20-HETE发挥了作用,推测同源且功能接近的CYP4A11也可能有此作用。其次是通过上述模型小鼠离体主、肾动脉考察Cyp4a10对血管张力的影响及与20-HETE可能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限制内皮功能后,Cyp4a10过表达后小鼠的主动脉被肾上腺素诱导收缩后弹性恢复明显弱于野生型小鼠的主动脉。同时考察Cyp4a10过表达后主动脉、肾动脉中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1(ACE1)、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R)、内皮素-1(ET1)、内皮素-1受体(ETAR)、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肾动脉额外考察了腺苷三磷酸酶alpha(ATPaseα))等多个血管张力调节因子的蛋白与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离体器官中显着上调血管收缩因子并下调血管舒张因子,且与20-HETE正相关,可以推测,同源且功能接近的CYP4A11酶可能显着改变小鼠主、肾动脉的张力表现,且对血管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是促血管收缩。最后是细胞试验,获取CYP4A11转染质粒并设计合成、筛选沉默CYP4A11表达的siRNA,随后各自转染以构建过度或沉默CYP4A11表达的4种细胞模型,再考察CYP4A11在人源EA.hy926与HK-2细胞系中过表达或沉默后细胞系中上述多个血管张力调节因子的变化,结果发现CYP4A11与多种血管张力调节因子的蛋白、mRNA表达正相关,在细胞中显着上调血管收缩因子并下调血管舒张因子,且证实是通过20-HETE发挥作用。经过动物整体、离体器官与细胞试验,本课题发现CYP4A11可以显着促血压调节,当其表达增加时,可促血管收缩与血压上升,且这个调节作用很可能是通过20-HETE实现的,也可能是CYP4A11的SNP与EH显着相关的机制所在。本课题为完善CYP4A11调节血压机制打下了一定基础,为EH的诊疗与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

吴杏起[8](2019)在《百色地区36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百色地区36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oceptor,β2-AR)基因的rs6879202、rs2053044位点,分析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AR基因是否存在多态性,并寻找百色地区壮族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随机选取了36名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6名百色地区壮族正常对照者,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血脂等相关生化指标,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测序法测定β2-AR基因rs6879202、rs2053044位点多态性。(2)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EH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生化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EH组与对照组之间β2-A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比较采用x2检验;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百色地区壮族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1)EH组的男女比例、饮酒率、吸烟率与对照组的相近,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EH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尿素氮、肌酐、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的平均水平,EH组的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EH组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AR基因rs6879202、rs2053044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4)EH组β2-AR基因rs6879202位点CC、CG、GG基因频率为8.33%,55.56%,36.11%,对照组的β2-AR基因rs6879202位点CC、CG、GG基因频率为11.11%,63.89%,25.00%;两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1.08,P=0.058)。(5)EH组β2-AR基因rs2053044位点GG、GA、AA基因频率频率为41.60%,38.89%,19.44%,对照组的β2-AR基因rs2053044位点GG、GA、AA基因频率为38.89%,52.78%,8.33%;两组的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2.39,P=0.32)。(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百色地区壮族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1)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AR基因rs6879202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EH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统计学意义,即未发现β2-AR基因rs2053044位点多态性与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2)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AR基因rs2053044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EH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统计学意义,即未发现β2-AR基因rs2053044位点多态性与百色地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3)年龄、肌酐是百色地区壮族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王晓红[9](2019)在《THRSP基因变异对猪脂肪沉积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猪肉消费的大国,人民对猪肉的品质及其风味越来越关注。猪肉脂肪含量与猪肉的品质及其风味密切相关。THRSP作为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对脂肪代谢中相关酶系与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调控作用,影响猪机体内的脂肪沉积,是调节脂肪合成分解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检测安徽省8个猪群,涉及3个地方品种、3个引入品种和2个杂交商品群共1078头供试猪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多态性以及背膘厚,分析调控区启动子单倍型以及与背膘厚的关联性;比较猪THRSP基因启动子区进化与系统发育树,预测启动子多态性与转录因子的关系,利用报告基因技术研究THRSP基因启动子型对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利用RNAseq技术,研究THRSP基因启动子型对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筛查关联候选基因,并通过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不同启动子型的生物学功能。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不同品种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目的片段存在5个SNP位点,其中CDS上游-95A/T、-98G/A、-376 A/G、-400T/C和-459C/T在不同脂肪沉积能力猪群中的分布存在特异性,共检测出5种联合基因型:CCTCGAGAAT(频率0.2078)、CCTCGAGGAA(0.1364)、CCTTGGGGAA(0.2403)、CTTCGAGAAT(0.1558)和CTTCGAGGAA(0.2597),表现出地方猪种单倍型CAA与引入猪种单倍型TGG之分布差异;比较猪、牛、羊、鸡的THRSP基因启动子区域同源性,猪牛的同源性达到了100%,而猪羊和猪鸡同源性较低。(2)地方猪种肝脏中THRSP基因表达水平(72.717)显着高于引入猪种(8.718);不同品种猪的脂肪沉积能力与THRSP表达水平和单倍型存在显着的关联性。(3)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发现TCAGA、CCAGA、CTAGA、CTGAT和CTGGA启动子型的启动效率呈显着的递增趋势(p<0.01),检测TTCCAAGGAA、CCCCAAGGAA与CCTTGGGGAA基因型猪的THRSP表达水平也呈现相似的差异性(P<0.01),表明THRSP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对基因的表达效率有着明显的调控作用。(4)CCTTGGGGAA(A组)、CCCCAAAATT(D组)与CCTCGAGAAT(F组)猪肝组织RNAseq分析表明,A组与D组之间有130个基因差异显着,A组与F组之间有42个差异显着基因,而D组与F组之间有56个基因差异显着。FDPS,CYP7A1,FADS2和FADS1等与脂肪代谢有关联的基因均参与PPAR信号通路起作用。

曹广安[10](2019)在《NTRK2、DRD4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NTRK2、DRD4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碱基突变类型及频率,探讨NTRK2、DRD4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及其亚型之间的关联,为ADHD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调查了就诊于武汉市两所医院的212名ADHD儿童和某小学265名健康儿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儿童人口统计学特征、出生史、行为及家庭信息;Vanderbilt父母评定量表用于评估ADHD症状,并将ADHD分为注意缺陷型(predominantly inattentive subtype,ADHD-I)和多动/冲动及混合型(predominantly hyperactivity/implulsity or combined,ADHD-HI/C)。采集儿童静脉血样本,并对NTRK2、DRD4、DAT1、SLC6A2和HTR1B的SNP位点检测分型。采用t/χ2检验、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ADHD的主要危险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校正混杂因素后,与NTRK2 rs10780691 CC基因型儿童相比,携带CT基因型的儿童ADHD发生风险降低61%(OR=0.39,95%CI:0.17-0.91),显性模型下,NTRK2 rs10780691 CT/TT基因型个体ADHD、ADHD-HI/C发生风险较CC基因型儿童分别降低63%(OR=0.37,95%CI:0.16-0.81)和69%(OR=0.31,95%CI:0.10-0.95);且在加性模型下,儿童在NTRK2 rs10780691位点上每多携带一个T等位基因,其发生ADHD、ADHD-I和ADHD-HI/C的风险均显着下降。在DRD4 rs3758653位点上,携带CT基因型的儿童ADHD发生风险是TT基因型儿童的3.02倍(OR=3.02,95%CI:1.29-7.05),显性模型下,DRD4 rs3758653 CC/CT基因型个体发生ADHD、ADHD-HI/C风险较TT基因型儿童分别升高1.81倍(OR=2.81,95%CI:1.25-6.34)和2.23倍(OR=3.23,95%CI:1.04-10.01);且在加性模型下,儿童在该位点每多携带一个C等位基因,其ADHD发生风险增加73%(OR=1.73,95%CI:1.01-2.96)。累积效应分析结果表明:NTRK2 rs10780691 CC和DRD4 rs3758653 CC/CT危险基因型均携带的儿童其ADHD发生风险较不携带者升高了5.28倍(OR=6.28,95%CI:1.86-13.47),但χ2线性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儿童ADHD发生风险与危险基因型数量在统计学上无线性趋势相关性。DAT1 rs27048、NET rs2242447和HTR1B rs6296多态性与儿童ADHD不具有统计学关联。结论:NTRK2 rs10780691和DRD4 rs375865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DHD及亚型具有统计学关联,为后续儿童ADHD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提供科学线索;不同ADHD症状亚型在遗传易感性上存在差异,所以儿童ADHD发病机制应根据其症状亚型分类进行探究。

二、Beta肾上腺素能受体3种亚型基因的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eta肾上腺素能受体3种亚型基因的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人群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新突变位点的筛查及甲基化水平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APLP2 基因新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APLP2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实验材料
    3 麻醉及镇静方法
    4 生命体征、镇静效果、不良反应观察方法
    5 ADRA2A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2 基因多态性对患者BIS值的影响
    3 基因多态性对患者改良OAA/S评分的影响
    4 基因多态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5 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重度抑郁症相关遗传数据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及抗抑郁药物的重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重度抑郁症的遗传机制研究
        1.1.2 重度抑郁症的药物遗传学研究
        1.1.3 重度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遗传关系研究
        1.1.4 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药物重定位研究
    1.2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与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探究
        2.2.1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
        2.2.2 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的功能特征分析
        2.2.3 重度抑郁症相关通路间关系评估
    2.3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的功能特征
        2.3.1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分析
        2.3.2 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2.3.3 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
        2.3.4 重度抑郁症相关通路间关系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物学功能和网络探究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机制
    3.1 引言
    3.2 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及与重度抑郁症关联机制探究
        3.2.1 基础数据集
        3.2.1.1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集
        3.2.1.2 蛋白质互作网络数据
        3.2.2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3.2.3 精神分裂症相关通路间关系分析
        3.2.4 基于生物网络预测精神分裂症潜在的风险基因
        3.2.5 基于生物学功能的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机制分析
    3.3 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及与重度抑郁症的共病机制
        3.3.1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分析
        3.3.2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3.3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生物学通路
        3.3.4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通路间关系网络
        3.3.5 精神分裂症潜在的风险基因
        3.3.6 基于生物学功能的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比较
        3.3.6.1 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分析与比较
        3.3.6.2 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通路的分析与比较
        3.3.6.3 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共病网络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PIN和生物学功能的抗抑郁药物药效有限的原因探究
    4.1 引言
    4.2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和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的比较
        4.2.1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
        4.2.2 基于PPIN的比较
        4.2.3 基于生物学功能的比较
    4.3 抗抑郁药物药效有限的原因分析
        4.3.1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分析
        4.3.2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和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在PPIN中的关系
        4.3.3 相同基因涉及的生物学功能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度抑郁症中与抗抑郁药物反应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5.1 引言
    5.2 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相应蛋白结构和功能影响分析
        5.2.1 与抗抑郁药物反应相关的SNPs的收集
        5.2.2 nsSNPs的功能分析
        5.2.3 nsSNPs导致的突变蛋白稳定性变化分析
        5.2.4 nsSNPs的进化保守性分析
        5.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5.3 抗抑郁药物存在个体反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5.3.1 与抗抑郁药物反应显着相关的SNPs
        5.3.2 nsSNPs对相应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5.3.3 nsSNPs引起突变蛋白的稳定性变化
        5.3.4 nsSNPs的进化保守性分析
        5.3.5 CYP2D6原始和突变蛋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4 本章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PIN和通路的方法筛选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抑郁药物
    6.1 引言
    6.2 基于PPIN和通路的药物重定位方法
        6.2.1 相关数据集
        6.2.1.1 KEGG中与人类相关的通路
        6.2.1.2 抗抑郁药物的靶基因
        6.2.1.3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
        6.2.2 与每种抗抑郁药物显着相关的通路识别
        6.2.3 与精神分裂症和心血管疾病显着相关的通路检测
        6.2.4 抗抑郁药物重定位
    6.3 基于PPIN和通路的抗抑郁药物重定位
        6.3.1 相关基因集
        6.3.2 与抗抑郁药物显着相关的通路
        6.3.3 与精神分裂症和心血管疾病显着相关的通路
        6.3.4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抑郁药物重定位
    6.4 本章讨论
    6.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策略和发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带状疱疹急性期使用额外镇痛措施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额外镇痛措施开始使用时间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影响
    2.1 前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疼痛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2X7R基因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静息态自发性脑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甘南藏族人群GRK4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压盐敏感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样本量估计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2.调查内容
    3.基因SNP多态性检测
    4.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1.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2.基因SNP分型
    3.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4.各研究变量的赋值
    5.GRK4 基因多态性、盐敏感性及其交互作用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分析
    6.GRK4 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盐敏感性的关系分析
    7.四组人群中GRK4 基因多态性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讨论
    1.GRK4 基因多态性和盐敏感性及其交互作用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2.GRK4 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盐敏感性的关系
结论
优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6)端粒酶基因多态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SNP与 BPH的关系
        1.2.1 性激素及受体基因SNPs与 BPH的关系
        1.2.2 肾上腺素受体SNPs与 BPH的关系
        1.2.3 炎症及氧化应激基因SNPs与 BPH的关系
        1.2.4 代谢相关基因SNPs与 BPH的关系
        1.2.5 与前列腺癌相关的SNPs
    1.3 端粒、端粒酶与疾病
        1.3.1 端粒的结构及功能
        1.3.2 端粒酶的结构及功能
        1.3.3 全血中的白细胞端粒的代表性
        1.3.4 端粒长度与年龄相关疾病
    1.4 端粒酶、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标本采集与受试者临床资料收集
        2.1.2 SNP位点的选择及网络资源
        2.1.3 主要试剂以及材料
        2.1.4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基因组DNA
        2.2.2 多重PCR
        2.2.3 琼脂糖电泳
    2.3 结果统计与分析
        2.3.1 预关联分析
        2.3.2 BPH疾病关联分析
        2.3.3 统计方法以及遗传模型的选用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人群的一般资料统计
    3.2 SNP总检出情况
    3.3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3.4 连锁不平衡检验
    3.5 单位点与BPH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3.6 单位点与BPH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3.7 单位点BPH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8 单位点BPH疾病进展性的相关性分析
    3.9 单倍型与BPH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BPH与遗传的关系
    4.2 BPH的增殖特点与端粒酶的关系
    4.3 端粒酶与BPH临床进展性的相关性
    4.4 端粒酶在BPH和 PCa之间的角色
    4.5 单倍型与BPH风险的相关性
第五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伦理审查批件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细胞色素P450 4A11酶促血压调节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
        1.1.1 CYP概述
        1.1.2 CYP功能
    1.2 高血压及危险因素
        1.2.1 高血压定义
        1.2.2 高血压危险因素
    1.3 血管张力调节因子
    1.4 CYP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1.4.1 原发性高血压(EH)
        1.4.2 继发性高血压
        1.4.3 高血压合并其它疾病
        1.4.4 人种、性别、体重指数(BMI)的影响
    1.5 CYP、内源性物质与高血压内在联系
        1.5.1 内源性物质经CYP影响血压
        1.5.2 高血压经CYP影响内源性物质表达
        1.5.3 CYP参与内源性物质诱导的高血压
    1.6 CYP4s及其代谢产物与血压调节的关系
        1.6.1 CYP4s代谢特点
        1.6.2 CYP4s代谢物20-HETE病生功能
    1.7 高血压啮齿动物模型
        1.7.1 常见非基因模型
        1.7.2 常见基因模型
        1.7.3 与CYP相关的高血压模型
    1.8 血压调节研究技术
        1.8.1 血压与血管张力测定技术
        1.8.2 分子生物学技术
    1.9 本课题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9.1 本课题目的、意义
        1.9.2 本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CYP4s基因多态性与人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仪器与耗材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溶液
    2.3 试验方法
        2.3.1 目标SNPs选择
        2.3.2 病例选择与样本采集
        2.3.3 血液DNA提取与浓度测定
        2.3.4 DNA SNPs位点检测
        2.3.5 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目标SNPs选择
        2.4.2 试验对象选择
        2.4.3 全血DNA提取与测定
        2.4.4 DNA位点扩增与检测
        2.4.5 DNA位点SNPs与高血压关联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YP4A11 对模型小鼠血压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对象
        3.2.2 主要仪器与耗材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溶液、培养基和饲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构建小鼠Cyp4a10 慢病毒载体与验证
        3.3.2 小鼠Cyp4a10 慢病毒稳定转染验证实验
        3.3.3 Cyp4a10 与小鼠血压相关性研究
        3.3.4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构建Cyp4a10 慢病毒载体与初步验证
        3.4.2 小鼠Cyp4a10 慢病毒稳定转染验证
        3.4.3 Cyp4a10 与小鼠血压相关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YP4A11 影响血管张力及相关调节因子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仪器
        4.2.1 实验对象
        4.2.2 主要仪器与耗材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溶液与培养基
    4.3 试验方法
        4.3.1 Cyp4a10 对小鼠血管张力影响
        4.3.2 HET0016 对肾动脉、主动脉张力的影响
        4.3.3 Cyp4a10 对小鼠器官血压调节蛋白影响的蛋白检测
        4.3.4 Cyp4a10 对小鼠器官血压调节蛋白影响的mRNA检测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小鼠血管张力测定
        4.4.2 小鼠器官血管张力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检测
        4.4.3 小鼠器官血管张力相关因子mRNA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YP4A11 影响血管张力调节因子的细胞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对象
        5.2.2 主要仪器与耗材
        5.2.3 实验试剂
        5.2.4 实验溶液与培养基
    5.3 试验方法
        5.3.1 CYP4A11 siRNA筛选与验证
        5.3.2 细胞系血管张力调节因子蛋白表达检测
        5.3.3 细胞系血管张力调节因子mRNA检测
        5.3.4 细胞上清20-HETE检测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YP4A11 siRNA筛选与验证
        5.4.2 细胞系血管张力调节因子蛋白表达检测
        5.4.3 细胞系血管张力调节因子mRNA检测
        5.4.4 细胞上清的20-HETE检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评语

(8)百色地区36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耗材及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试剂溶液的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百色地区壮族EH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电泳结果
    2.3 β2-AR基因直接测序结果
    2.4 百色地区壮族EH组人群β2-AR基因rs6879202、rs2053044位点遗传平衡检验
    2.5 百色地区壮族对照组β2-AR基因rs6879202、rs2053044位点遗传平衡检验
    2.6 百色地区壮族EH组与对照组β2-AR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
    2.7 百色地区壮族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9)THRSP基因变异对猪脂肪沉积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动物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1.1 动物脂肪概述
        1.2 动物脂肪细胞的生成过程
    2 调控脂肪分化的主要转录因子
        2.1 PPAR-γ
        2.2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2.3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3 脂肪代谢过程中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3.1 脂肪酸合成酶
        3.2 脂蛋白脂酶
        3.3 激素敏感脂酶
    4 THRSP基因的研究进展
        4.1 THRSP基因结构
        4.2 THRSP基因参与脂质代谢
        4.3 THRSP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动物脂肪沉积的关系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THRSP基因多态性与猪脂肪沉积能力之关联性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及群体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多态性检测
        1.4 猪背膘厚的测定
        1.5 猪肝脏THRSP基因q PCR检测
        1.6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RNA质检结果
        2.2 猪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多态性
        2.3 猪的脂肪沉积能力与THRSP表达量的关联性
    3 讨论
        3.1 猪脂肪沉积能力及其关联基础
        3.2 THRSP基因的T-400C/G-376A位点
    4 结论
第三章 THRSP基因近端启动子变异的功能预测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肝DNA组织提取
        1.2 近端调控区引物设计及其PCR扩增
        1.3 PCR产物测序
        1.4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1.5 近端调控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物种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的比较
        2.2 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的变异
        2.3 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3 讨论
        3.1 猪THRSP基因启动子多态性
        3.2 猪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变异引起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变化
    4 结论
第四章 猪THRSP基因近端启动子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主要试剂、设备和软件
        1.3 猪肝脏组织DNA提取
        1.4 引物设计
        1.5 目标片段的扩增
        1.6 PCR产物纯化和基因型筛选
        1.7 pGL3-Basic-THRSP-promoter重组质粒的建立
        1.8 293T细胞培养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猪的THRSP表达比较
        2.2 同一品种不同基因型的THRSP表达比较
        2.3 构建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
        2.4 不同基因型启动子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近端启动子型与THRSP基因表达的关联性
    3 讨论
        3.1 THRSP基因的多态性与猪脂肪沉积的关联
        3.2 启动子SNP多态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
    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THRSP基因近端启动子变异的转录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肝脏总RNA提取
        1.2 总RNA质量检测
        1.3 cDNA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1.4 测序结果的评估
        1.5 比对情况分析
        1.6 基因定量分析
        1.7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1.8 差异基因的GO和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概况
        2.2 差异基因(DEGs)表达情况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2.4 KEGG通路分析
        2.5 与脂肪沉积的相关候选基因的鉴定
    3 讨论
        3.1 测序结果的评估以及差异显着基因的筛选
        3.2 THRSP基因的多态性与脂肪代谢的关联及其候选基因的筛选
    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THRSP基因5'近端调控区序列
附录 B 显着性差异基因在A与D组的统计
附录 C 显着性差异基因在A与F组的统计
附录 D 显着性差异基因在D与F组的统计
个人简介

(10)NTRK2、DRD4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研究内容
    2.7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比较分析
    3.2 HWE检验
    3.3 NTRK2、DRD4 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DHD的关系
    3.4 NTRK2、DRD4 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DHD亚型的关系
    3.5 易感性SNPs累积效应分析
4.讨论
    4.1 儿童基本特征与ADHD
    4.2 NTRK2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DHD
    4.3 DRD4和DAT1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DHD
    4.4 SLC6A2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 ADHD 的关联
    4.5 HTR1B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 ADHD 的关联
5.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1.创新点
    2.局限性
    3.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Beta肾上腺素能受体3种亚型基因的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D]. 贾林·阿布扎力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的影响[D]. 刘刚刚. 青岛大学, 2020(01)
  • [3]重度抑郁症相关遗传数据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及抗抑郁药物的重定位[D]. 辛军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策略和发生机制研究[D]. 邢秀芳. 浙江大学, 2020(01)
  • [5]甘南藏族人群GRK4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压盐敏感性的关系研究[D]. 曹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端粒酶基因多态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性研究[D]. 范光锐. 兰州大学, 2020(01)
  • [7]细胞色素P450 4A11酶促血压调节相关研究[D]. 李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百色地区36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D]. 吴杏起.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9]THRSP基因变异对猪脂肪沉积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 王晓红. 安徽农业大学, 2019
  • [10]NTRK2、DRD4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性研究[D]. 曹广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3个β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亚型中5位点SNP的基因型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