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变形对齿形简支梁挠度的影响

剪切变形对齿形简支梁挠度的影响

一、剪切变形对齿状简支梁挠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鹏[1](2021)在《基于界面力学模型的铝合金筋嵌入式补强混凝土梁承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役钢筋混凝土结构常因各种不利因素出现劣损致使结构承载性能下降。因此,亟需寻求一种高效经济的补强加固方法。嵌入式加固技术(Near Surface Mounted,NSM)是一种新兴的结构补强手段,结合延性加固材料铝合金,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铝合金嵌入式补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方法。为研究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本文开展了7根嵌入式补强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研究,建立了基于界面力学模型的嵌入式加固梁承载力计算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了嵌入式补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对比研究加固筋种类、加固量对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加固梁的破坏模式及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铝合金筋加固混凝土梁相比GFRP筋/铝合金筋混合加固梁以及PSB筋加固梁有更好的变形能力;因高强铝合金与结构胶弹性模量存在差异,导致加固筋-混凝土界面成为加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致使在不采取附加锚固的情况下加固梁仍未能避免发生剥离破坏。(2)根据裂缝间距对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梁沿纵向进行分段建立界面分析单元,结合已有界面粘结应力分布模型,确定每个单元的粘结应力分布情况,并考虑混凝土-加固筋界面相对滑移的影响,提出了界面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通过限定边界条件对界面粘结应力控制方程重新求解,提出了简化后的界面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收集了19根发生界面剥离破坏的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梁的试验数据,与三种嵌入式加固梁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根据裂缝间距对加固混凝土梁沿纵向进行分段的界面剥离承载力预测模型与所提出简化剥离承载力预测模型均有较高的精度。(3)基于静力平衡条件和应变协调关系,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嵌入式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在纵筋屈服前,基于有效惯性矩法建立了预测混凝土加固梁截面弯曲刚度的计算方法;纵筋屈服后,基于刚度解析法提出了混凝土加固梁截面的二次刚度计算式,建立了嵌入式加固梁跨中挠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加固梁荷载-跨中挠度简化全过程分析模型,并通过已有试验数据与理论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吻合良好。

许晓梁[2](2020)在《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考虑踏步作用的挠度计算及设计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对于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考虑踏步作用的现有研究,均是建立在理想匀质弹性材料的基础上,其适用性尚缺乏全面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验证。以踏步单元为研究对象,根据应力扩散假定及应变能等效原则,推导了梯板等效厚度理论公式。利用ABAQUS软件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验证了等效厚度理论公式对于钢筋混凝土材料是适用的。经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表明理论公式具有很高的精度并略偏于安全。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该公式进行挠度计算,使楼梯设计更为合理。

史红艳[3](2020)在《基于滑移线场和断裂力学的切削过程分析》文中认为塑性材料的切削过程是包含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摩擦和热场等物理现象的复杂过程。目前,分析塑性金属材料切削过程的主要理论是剪切滑移理论,剪切滑移理论对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接触长度、变形系数等参数可以较好地解释和预测;断裂力学可以有效地解释切削中的分流点、斧劈效应、断裂等现象。切削过程具有动态复杂性,单独使用剪切滑移理论或断裂力学理论解释切削过程时,由于两种理论适用条件和观测尺度的不同,因此解释切削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综合剪切滑移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合理解释切削过程不同阶段的物理现象就显得十分必要,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对切削过程进行分析时互为补充,进而全面揭示切削过程的力学规律,进一步深入认识切削过程,为改进刀具设计、优化工艺参数提供更合理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典型的塑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弹性阶段的力学模型、塑性阶段的滑移线场模型、裂纹开裂的断裂模型和裂纹动态扩展的切屑梁模型和塑性铰模型。通过正交实验和高速摄像的实验平台,分析了切削过程的滑移线场接触长度、切屑形态、切屑滑移带和切出阶段的断裂现象。揭示了滑移场的演变规律、切削过程中钝圆前部的开裂机理和三种切屑形态的转变规律。通过对切削过程不同阶段的研究,以切屑梁模型构建了剪切滑移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之间的桥梁,将两种理论有机结合进而合理解释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首先,以刀具和工件的接触状态为研究基础,采用弹性力学和赫兹接触理论,分析了点接触、钝圆接触、钝圆-前刀面接触状态下的弹性理论解,揭示了刀具位移和接触长度的变化的规律;建立切削力在弹性状态下的理论解,揭示切削力与刀具几何参数和工艺参数的非线性关系,为塑性分析、滑移线场构建和断裂分析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依据建立的前刀面和钝圆上的力场分布,建立点接触、钝圆接触、钝圆-前刀面接触共存的滑移线场;随着刀具的进给,滑移线场不断扩展,经历了钝圆接触、均匀进给、材料累积和稳定状态四个阶段;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区域稳定后,形成的滑移线场不会发生变化;分析了刀具几何参数和工艺参数等对滑移线场的影响规律。然后,以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死区和破坏区的判别条件,裂纹的产生利用裂纹张开位移理论来进行判别;裂纹开裂后将切屑作为梁模型,依据上下塑性区的边界,分析形成塑性铰的条件,结合断裂理论与塑性铰,分析锯齿状切屑形成的原因和临界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切削过程形成“刀具进给-裂纹张开-裂纹扩展”或“刀具进给-裂纹张开-裂纹扩展-塑性铰”的动态平衡状态。最后,针对典型的塑性材料紫铜和铝合金211Z,在刨床上开展正交切削实验,采用高速相机拍摄切削过程,将切屑收集后制样。利用金相显微镜将切屑的形貌和滑移带拍照。采用C#和Emgu CV编程实现轮廓的提取,将轮廓的点坐标输入到Solid Works中,对其轮廓进行拟合。通过高速摄像技术,分析切削紫铜时刀具-工件开始接触到形成稳定的切削过程中滑移线场的变化规律,验证了滑移线场发展的四个阶段;捕捉切出阶段的水平裂纹和斜向裂纹,验证钝圆前部张开裂纹的存在。通过图形分析技术,分析切削铝合金形成的切屑形貌,揭示了切屑的五段形貌和切削过程六阶段的对应关系。对切削过程的分析,在变形区域采用滑移线场分析,在刀具钝圆前部破坏区域采用断裂力学分析,通过切屑梁模型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更好的解释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分析表明:塑性材料的切削过程中存在滑开裂纹和张开裂纹两种裂纹,并不是只有剪切滑移现象,不同的材料,两种断裂现象所起的作用不同;刀具钝圆在切削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切削力、切屑变形、切屑形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切屑梁模型得出的切屑内表面发生的褶皱,可以很好的解释切屑内表面的张开裂纹;将塑性铰判据和裂纹扩展速度做为切屑三种形貌转化的判断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将剪切滑移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对切削机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为刀具设计和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新的视角。

厉文涛[4](2020)在《轨道摄影机器人的振动分析与抑振结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广电行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炫酷的电视制作包装技术给原本枯燥乏味的电视节目注入了新的生机,如绚烂夺目的开场画面及贯穿节目的各种可爱俏皮的字幕等等。而在所有的节目制作技术当中,我们不得不说的一项技术就是包括摄影机器人在内的虚拟演播室技术。故本文简述了国内外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发展状况,并详细介绍了其核心部分摄影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基于轨道摄影机器人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产生噪声以及画面抖动的问题,本文利用相关理论对其三个主要振动源—轮轨系统、行走小车传动系统以及云台系统的振动特性做了详细分析。首先基于现有的轨道摄影机器人产品及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噪声问题,建立了小车轮系—轨道振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最终得到轮轨系统的耦合振动方程;为了在求解方程时保证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度和稳定性,对比分析了现有的数值积分法,包括各数值积分法的求解原理、针对不同系统的求解结果及其对比;而后对实际产品作算例分析并实施了实际振动测试,以达到验证模型的作用;最后基于建好的模型,分析了轮轨系统在不同的结构和运动学参数下系统的振动响应。分析了轮轨系统的振动特性之后,为了很好地分析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首先简单介绍了扭振系统的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接着基于现有产品的传动结构,建立了传动系统扭振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同样采用实际机器人产品的参数做算例分析;最后,分析传动系统在不同的结构参数下的振动响应。作为摄影机器人的末端机构,云台系统是像机的支撑部件并提供像机pan、tilt两个自由度,故云台系统的振动特性对拍摄画面质量的影响最直接。基于实际云台的装配结构,其振动源为内部的蜗轮蜗杆减速器,故建立了蜗杆减速器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在求解实际算例之前,计算了蜗轮蜗杆的内部激励参数,包括刚度激励和误差激励;接着仿真计算得到蜗轮蜗杆的振动特性并绘制了伯德截面图;最后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下蜗杆减速器的振动特性,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综合了摄影机器人各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结果,并考虑到实际加工、安装条件,对主要结构做了优化设计,并再次做仿真对比分析,验证结构优化的有效性。

陆小蕊[5](2019)在《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增量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体外无粘结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因其具有结构形式独特、受力性能良好、外在形态美观、腹板不易开裂等特点,近年来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广泛。现阶段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受力特性上,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方面的研究较少。考虑到体外预应力筋对桥梁结构的抗弯承载力影响较大,进行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宁夏交通科技项目,以宁夏叶盛黄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关于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体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研究现状,简单归纳了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2)开展了体外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试验,对试验加载过程中梁体的挠度、锚下有效预应力、顶底板与腹板的应变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具有良好的延性,梁体破坏经历了弹性阶段、开裂阶段和塑性阶段;当梁体进入塑性阶段,梁体结构刚度迅速降低,挠度变形增大,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增长较快;光纤光栅传感器和振弦式压力传感器测试的锚下力发展规律相同,测试数据的误差最大值为4.11%,验证了光纤光栅技术的可行性,突破了振弦式传感器监测测点少的局限性。3)基于变形理论,考虑“剪切变形”和“二次效应”的影响,推导了弹性阶段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在不同荷载和布筋形式下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开展了参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效应”对体外预应力增量的影响为0.2%,可以忽略不计;混凝土弹性模量和梁高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呈正相关;钢腹板厚度与梁高的比值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很小。4)采用Abaqus建立了非线性数值模型,模拟了试验梁全过程结构响应。结果表明:弹性阶段,模型梁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分别与挠度和荷载呈线性关系;随着荷载的增大,梁体进入开裂阶段,此时梁体刚度折减,但底板受拉区的普通钢筋没有屈服,仍处于线弹性范围,所以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分别与挠度和荷载呈近似线性关系;当受拉区的普通钢筋屈服,梁体进入塑性阶段,此时梁体刚度迅速降低,挠度和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急剧增大,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与挠度和荷载呈近似曲线关系。5)对36个非线性数值模型开展参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呈正相关;受拉区普通钢筋配筋率和强度、初始有效应力和体外预应力筋面积与剪跨比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呈负相关;波形钢腹板厚度和屈服强度、加载点到支座的最近距离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很小;跨中加载与三分点加载方式下极限应力增量比值为0.74,等效塑性铰长度和中性轴高度比值的均值为19.53。6)基于Pannell模型,得到等效塑性铰区长度与中性轴高度的比值,提出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极限应力增量的建议公式,并进行了公式验证,建议公式与试验结果有较好地一致性,可用于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体外预应力设计。

杨涛[6](2019)在《胶合木廊桥整体结构与T梁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合木结构具有力学性能优异、抗震性好、绿色环保等优点,近年来我国逐步应用现代胶合木建筑,效果良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木结构廊桥值得继承发扬。针对制约我国木结构建筑和工程承重构件的设计建造技术难题,为我国自主建造大跨重型工程木结构桥梁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廊桥整体结构和胶合木梁的力学性能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湖南洞口雪峰山3跨木连续梁廊桥,因环境影响,廊桥可能承受较大的风、雪荷载,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开展了木连续梁廊桥结构内力分析和传力机理研究。同时根据廊桥桥面结构尺寸,选用落叶松木层板和聚氨酯结构胶加工制作出缩尺比例约为1/4的胶合木T梁,针对胶合木T梁的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胶合木T梁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态及机理。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考虑廊屋和桥面结构之间的受力变形耦合效应,建立整体结构模型,分析胶合木廊桥的静力与稳定特性。计算廊桥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结构内力和变形,按最不利荷载组合,验算廊桥结构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结果表明廊桥设计方案科学合理。2)对胶合木梁进行静力弯曲破坏试验,通过分析胶合木正交T梁、平行T梁和矩形梁的挠度、应变、承载能力等实测数据及试件破坏形态,揭示了胶合木梁破坏机理,及T梁翼板正应力横向分布规律,并评价正交胶合木T梁这一新构件形式的适用性。3)基于刚度等效原则,提出了将正交T梁等效为平行梁、然后采用Rammer公式来计算其弯曲剪切强度的策略,扩展了 Rammer公式的适用范围。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表明,两者较符合。4)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与试验对应的胶合木梁模型,分析相应荷载作用下每组试件梁跨中挠度、应力应变等数据,从理论分析上进一步揭示了胶合木T梁的试验破坏机理。

姚雪峰[7](2017)在《钢-木组合梁抗弯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像木材这样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又从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木组合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木组合结构的质量更轻;相同质量下,木组合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力。木组合梁是木组合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结构构件,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混凝土-木组合梁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但是对于钢-木组合梁的应用以及结构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与钢-混凝土组合梁相比,钢-木组合梁的质量更轻;施工速度快、节约建筑成本;另外螺栓连接的钢-木组合梁拆除时更加简便,同时材料也可以回收再利用。本文通过弯曲试验研究了钢-木组合梁的抗弯力学性能,比较了两种不同木梁宽度钢-木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对于整个组合梁的截面而言,平截面假定并不适用,但是对于单独两个组成部分而言,平截面假定适用,在弹性阶段应变仍然呈线性分布;对于部分剪力连接组合梁,交界面会产生滑移,在纯弯段组合梁的滑移为零,在支座处滑移最大;组合梁的横向应力与组合梁的弯矩关系密切。本文也建立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总结了四种部分剪力连接组合梁的理论计算公式,分别为γ方法、折减刚度法、组合系数法和弹塑性方法。并将木组合梁弯矩和挠度理论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结果以及其它文献中的试验结果比较,分析和验证了四种组合梁计算理论的准确性。

王强[8](2017)在《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截面优化设计和剪力键疲劳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恰到好处地将混凝土与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钢腹板的抗剪性能,这是桥梁界的一大进步。随着波纹钢腹板箱梁桥在我国快速发展,其截面参数取值的规范化、剪力键的设计及其疲劳性能等问题亟待研究。依托30m双箱单室波纹钢腹板简支箱梁桥,通过反复改变截面参数,建立多个有限元模型,对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并以该桥剪力键为原型,设计5个推出试件模型,进行疲劳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结构力学单位荷载法,求解了波纹钢腹板纵向等效弹性模量和等效直钢板厚度。并结合薄壁杆件结构力学推导了波纹钢腹板箱梁单室剪力流计算公式,证明了波纹钢腹板中剪应力沿竖向基本均匀分布,且混凝土顶底板承担相当一部分剪应力。基于初等梁理论,得到任意集中荷载作用下考虑剪切变形后波纹钢腹板箱梁的挠度公式,通过与现有文献对比,印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2)详细介绍了建模过程中的节点耦合、网格粗细划分及体外预应力模拟等问题。以截面腹板厚度、直腹板长度、折叠角度、混凝土顶底板厚度比及高跨比为变量,通过反复建模,分析组合箱梁桥的抗弯、抗剪和抗扭性能,确定了各参数的具体优化取值。(3)介绍了疲劳分析的基础理论,归纳总结了剪力键的疲劳荷载幅值的确定方法:最不利截面分析法、疲劳应力历程模拟法、极限承载力分析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Twin-PBL剪力键的推出实验,并制定详细的静载实验方案和疲劳实验方案。(4)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剪力键的静载特性和疲劳特性,其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相互验证了有限元法和试验方案的准确性。试验确定了Twin-PBL剪力键静载破坏和疲劳破坏形态,并拟合出该剪力键的疲劳寿命公式。为Twin-PBL剪力键的抗疲劳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余果[9](2016)在《小格拉悬索桥钢桁梁施工过程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钢桁梁悬索桥以其跨越能力大,建造成本低、施工环境适应性强成为山区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本文以云南小格拉钢管桁架加劲梁悬索桥为研究对象,为提高其计算的精度和效率,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对其桁架加劲梁施工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钢桁架加劲梁各部分构造的组成进行研究及功能分析,引入等效抗弯刚度的概念,采用“悬臂梁法”思想计算小格拉加劲梁竖向抗弯和横向抗弯刚度,并通过建立同等大小抗弯刚度的简支梁加以验证,根据“拟腹板”思想,推导了小格拉悬索桥钢桁加劲梁竖向抗弯刚度简化计算公式,并探讨了桥面板对抗弯刚度的影响。(2)针对小格拉悬索桥加劲梁梁段的焊接过程,考虑焊接平台等施工荷载的累积影响,运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施工全过程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焊接顺序下施工荷载对焊接完成后加劲梁内力与线形产生的效应,针对产生的影响,采用“对加劲梁应力集中梁段进行切断再焊接从而使应力释放”的方法,解决了实际成桥状态与理论成桥状态偏离过大的问题。(3)阐述了小格拉悬索桥加劲梁临时连接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考虑临时连接在施工中与梁段的耦合作用,通过Midas Civil建立梁段吊装分析模型,与不考虑临时构造作用的模型相对比,分析临时连接在加劲梁吊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临时连接在吊装过程中的开口规律及受力状况,分析该结构失效的可能性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建议。

曾德光[10](2012)在《钢—混凝土组合梁考虑滑移时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内容是推导了考虑截面滑移时,简支钢-混组合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滑移公式和挠度公式。计算出钢-混组合梁的弹性刚度矩阵。并利用自己编制的程序计算了组合梁的变形,以及钢筋混凝土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首先,分析了钢-混组合梁弹性工作时在不同抗剪连接刚度时的截面内力情况,以及组合梁的变形情况,并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在对组合梁塑性分析时,考虑了中和轴位置不同时,对梁截面内力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建立了钢-混组合梁界面滑移微分方程,根据边界条件推导出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界面滑移公式。并推导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组合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其次,推导出材料非线性问题的基本方程。针对一维弹-塑性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牛顿-拉斐逊迭代法为基础,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迭代法来计算非线性有限元问题。计算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弹性刚度矩阵,以及承受轴力和弯矩的梁的单元刚度矩阵。最后,利用自己编制的程序,对简支组合梁以及连续组合梁进行了弹性理论计算,计算了在不同抗剪连接件刚度以及不同抗剪连接件间距的情况下,组合梁的界面滑移,挠度。对单一材料的梁进行了塑性计算,并对塑性问题中的单元应力计算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对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了分析,以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为例,计算了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塑性铰转动角度,以及其塑性铰的转动限制。

二、剪切变形对齿状简支梁挠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剪切变形对齿状简支梁挠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界面力学模型的铝合金筋嵌入式补强混凝土梁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应用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铝合金筋嵌入式补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1.1 试件基本参数
        2.1.2 试件制作及尺寸
        2.1.3 试验装置及数据采集
        2.1.4 材料性能
    2.2 主要试验结果
        2.2.1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2.2.2 特征荷载及对应挠度对比分析
        2.2.4 荷载-挠度曲线对比分析
        2.2.5 荷载-加固筋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2.2.6 试验梁裂缝发展记录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固梁界面粘结性能及剥离承载力研究
    3.1 引言
    3.2 剥离破坏机理研究
        3.2.1 界面粘结性能影响因素
        3.2.2 界面破坏模式
        3.2.3 NSM增强RC梁破坏模式
    3.3 界面粘结性能理论模型
        3.3.1 界面粘结应力分布模型
        3.3.2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3.4 剥离承载力分析研究
        3.4.1 基本假设
        3.4.2 基于直接拉拔试验梁段模型
        3.4.3 剥离承载力计算
    3.5 计算流程
    3.6 简化计算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固梁界面剥离承载力预测模型验证及对比
    4.1 加固梁分段模型准确性验证
        4.1.1 算例
        4.1.2 NSM加固混凝土梁适用性验证
    4.2 NSM增强RC梁剥离承载力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2.1 现有模型
        4.2.2 试验数据与不同模型预测值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加固梁正截面承载力及挠度分析
    5.1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5.1.1 基本假定
        5.1.2 加固梁弯曲破坏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3 加固梁剥离破坏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4 配筋率设计建议
        5.1.5 试验值理论值对比
    5.2 加固梁挠度计算
        5.2.1 挠度计算方法
        5.2.2 梁截面短期刚度计算式推导
    5.3 特征值验证
        5.3.1 开裂荷载及屈服荷载对比验证
        5.3.2 挠度对比验证
    5.4 加固梁荷载-跨中挠度全过程简化分析方法
        5.4.1 截面刚度变化规律
        5.4.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嵌入式加固梁试验资料
致谢

(2)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考虑踏步作用的挠度计算及设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推导
    1.1 基本假定
    1.2 梯板等效厚度
2 有限元验证与对比分析
    2.1 材料及本构关系
    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2.3 荷载及挠度设定
    2.4 算例设置
    2.5 有限元计算结果
    2.6 几种等效厚度计算方法对比
3 设计建议
4 结论

(3)基于滑移线场和断裂力学的切削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滑移线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滑移线场模型
        1.2.2 切削滑移线场分析模型的特点及局限性
    1.3 切削过程中断裂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断裂能
        1.3.2 刀尖前部裂纹
        1.3.3 剪切带裂纹
        1.3.4 切削过程中断裂分析模型的特点和局限性
    1.4 剪切滑移理论与断裂理论在分析切削过程中的应用结合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刀具切入过程的力学模型
    2.1 刀具钝圆顶点接触模型
        2.1.1 极坐标下的位移方程
        2.1.2 直角坐标下的位移方程
        2.1.3 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2.2 刀具钝圆接触模型
        2.2.1 接触表面的接触参数
        2.2.2 均布载荷的应力分布
        2.2.3 均布载荷下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2.2.4 非均布载荷下的应力分布
    2.3 钝圆-前刀面接触共存模型
        2.3.1 刀具前刀面与工件接触模型
        2.3.2 钝圆-前刀面接触模型
    2.4 切削力和接触长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切削过程中的滑移线场模型
    3.1 滑移线场基本理论
    3.2 滑移线场的建立
    3.3 滑移线场的影响因素
    3.4 滑移场变化的四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切削过程的断裂分析
    4.1 钝圆区的起裂条件和位置
    4.2 断裂基础理论和钝圆区的裂纹扩展
        4.2.1 断裂基础理论
        4.2.2 刀具钝圆前裂纹
    4.3 切屑梁模型和塑性铰
        4.3.1 梁的弯曲
        4.3.2 塑性铰
        4.3.3 断裂理论与塑性铰的结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切削过程的实验及分析
    5.1 紫铜滑移线场分析
    5.2 铝合金211Z的切屑形貌分析
        5.2.1 切削实验流程和图形处理
        5.2.2 切屑形貌的拟合
        5.2.3 工艺参数对前四阶段所占比例的影响
        5.2.4 工艺参数对卷曲半径的影响
    5.3 切削过程的断裂分析
        5.3.1 斜向断裂
        5.3.2 水平裂纹
    5.4 切屑的滑移带
        5.4.1 紫铜的滑移带
        5.4.2 铝合金切屑的滑移带
    5.5 实验结果的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4)轨道摄影机器人的振动分析与抑振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工程应用价值
    1.2 轨道摄影机器人技术简介
        1.2.1 轨道摄影机器人结构组成
        1.2.2 轨道摄影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2.3 轨道摄影机器人的性能需求
    1.3 轨道摄影机器人振动特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3.1 轨道摄影机器人振动特性分析的内容
        1.3.2 轨道摄影机器人振动特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小车—轨道垂向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2.1 小车—轨道垂向耦合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2.1.1 小车和轨道的物理模型
        2.1.2 小车和轨道的数学模型
        2.1.3 小车-轨道垂向耦合系统模型
    2.2 小车-轨道垂向耦合系统振动方程的求解
        2.2.1 显式积分法
        2.2.2 隐式积分法
        2.2.3 针对不同系统求解精度对比分析
    2.3 小车-轨道垂向耦合系统的算例分析与振动测试
        2.3.1 系统的结构与动力学参数
        2.3.2 轨道摄影机器人的振动系统响应分析
        2.3.3 振动测试
    2.4 小车在不同运动学及结构参数下的振动响应
        2.4.1 不同小车参数下的系统响应对比分析
        2.4.2 不同轨道参数下的系统响应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小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特性分析
    3.1 扭振系统的理论基础
        3.1.1 扭振计算
        3.1.2 简化原则
    3.2 传动系统扭振模型
        3.2.1 传动系统扭振的物理模型
        3.2.2 传动系统扭振的数学模型
        3.2.3 轨道机器人传动系统的结构参数计算和响应分析
    3.3 传动系统在不同运动学及结构参数下的响应分析
        3.3.1 不同运动模式下的系统响应对比分析
        3.3.2 构件1和2 之间传动带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云台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4.1 云台减速器的振动分析模型
        4.1.1 蜗杆副的物理模型
        4.1.2 蜗杆副的数学模型
    4.2 机器人云台减速器的激励参数计算和响应分析
        4.2.1 各激励源参数计算
        4.2.2 响应分析
    4.3 不同参数下云台减速器的振动响应分析
        4.3.1 输入转速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4.3.2 蜗杆副误差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4.3.3 轴承接触角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轨道摄影机器人的抑振结构优化
    5.1 各子系统的结构问题分析
        5.1.1 小车-轨道系统
        5.1.2 传动系统
        5.1.3 云台减速系统
    5.2 各子系统关键构件的结构优化设计
        5.2.1 小车-轨道系统关键构件的优化设计
        5.2.2 传动系统关键构件的优化设计
        5.2.3 云台减速器关键构件的优化设计
        5.2.4 云台结构辅助优化方案
    5.3 抑振结构优化设计对比分析
        5.3.1 小车-轨道系统
        5.3.2 传动系统
        5.3.3 云台减速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增量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体外无粘结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结构
        1.1.2 体外无粘结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特点
        1.1.3 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中的发展
    1.2 国内外预应力梁桥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体外预应力梁桥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体外预应力梁桥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体外预应力波形钢腹板桥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模型试验研究
    2.1 模型试验目的
    2.2 模型试验梁设计及制作
        2.2.1 模型试验梁的尺寸构造
        2.2.2 模型试验梁的制作及安装过程
    2.3 模型试验梁静载试验
        2.3.1 模型试验加载方案
        2.3.2 模型试验测点布置
        2.3.3 模型试验加载
    2.4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荷载-挠度关系
        2.4.2 体外预应力筋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变化
        2.4.3 模型试验梁应变的分布
        2.4.4 模型试验梁裂缝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性阶段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研究
    3.1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模型
    3.2 不同荷载形式下挠度公式计算推导
    3.3 弹性阶段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推导
    3.4 弹性阶段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验证
    3.5 弹性阶段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影响因素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数值模型
    4.1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有限元模型
        4.1.1 有限元模型建立难点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3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有限元模型验证
    4.2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影响因素的参数分析
        4.2.1 材料的强度
        4.2.2 普通钢筋的配筋率
        4.2.3 体外预应力筋面积及初始张拉力
        4.2.4 波形钢腹板的厚度及屈服强度
        4.2.5 加载点到最近支座的距离和梁高
        4.2.6 加载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建议公式
    5.1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极限应力增量建议公式
    5.2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极限应力增量建议公式验证
    5.3 建议公式在宁夏叶盛黄河公路特大桥中的应用
        5.3.1 工程背景
        5.3.2 体外预应力极限应力增量建议公式验证
        5.3.3 叶盛黄河公路大桥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验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胶合木廊桥整体结构与T梁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廊桥的定义和特点
        1.2.1 廊桥的定义
        1.2.2 廊桥的特点
    1.3 廊桥的发展概况
        1.3.1 国内发展概况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木廊桥和胶合木梁研究现状
        1.4.1 木廊桥研究现状
        1.4.2 胶合木梁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 胶合木廊桥有限元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上部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2.2.1 Midas Civil软件简介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3 荷载工况
    2.3 廊桥的受力变形分析
        2.3.1 雪荷载组合工况分析
        2.3.2 雪荷载组合工况分析
    2.4 结构验算
        2.4.1 结构强度和刚度验算
        2.4.2 结构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胶合木T梁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落叶松清材试验
        3.2.1 含水率试验
        3.2.2 顺纹抗拉试验
        3.2.3 顺纹抗压试验
    3.3 落叶松胶合木T梁设计和制作
        3.3.1 落叶松胶合木T梁设计
        3.3.2 落叶松胶合木T梁制作
    3.4 试验内容和测点布置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破坏形态与机理
        3.5.2 荷载-挠度曲线
        3.5.3 荷载-竖向应变曲线
        3.5.4 T梁翼板应变的横向分布
        3.5.5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胶合木T梁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软件的分析功能
    4.3 基本假定及木材本构模型
        4.3.1 基本假定
        4.3.2 木材本构模型
    4.4 胶合木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4.4.1 单元类型选择
        4.4.2 结构非线性分析
        4.4.3 Abaqus有限元模型建立
    4.5 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结果对比
        4.5.1 胶合木梁变形
        4.5.2 胶合木梁应变结果与破坏原因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钢-木组合梁抗弯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况
    1.2 木组合梁的连接
    1.3 木组合梁的特点
    1.4 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组合梁现有抗弯计算理论
    2.1 γ 方法
    2.2 弹塑性方法
    2.3 折减刚度法
    2.4 组合系数法
    2.5 本章小结
3 钢-木组合梁试验
    3.1 木材的材料试验
        3.1.1 层板胶合木的密度、含水率和弹性常数
        3.1.2 胶合木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
    3.2 螺栓和H型钢的材料试验
        3.2.1 螺栓和H型钢拉伸试验
    3.3 推出试验
        3.3.1 推出试件
        3.3.2 加载方案
        3.3.3 试验结果
    3.4 钢-木组合梁试验
        3.4.1 钢-木组合梁试件与测点布置
        3.4.2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3.4.3 试验现象
        3.4.4 平截面假定
        3.4.5 交界面滑移
        3.4.6 木梁横向应变
        3.4.7 木梁跨中截面的纵向应变分布
        3.4.8 抗弯承载力与挠度分析
        3.4.9 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有限元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截面优化设计和剪力键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截面设计及分析
        1.3.2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剪力键疲劳性能分析
        1.3.3 存在的若干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内容
第2章 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理论分析基础
        2.2.1 波纹钢腹板纵向刚度和抗弯刚度
        2.2.2 波纹钢腹板剪切刚度及剪应力计算
        2.2.3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变形计算
    2.3 剪力键模型疲劳分析基础理论
        2.3.1 疲劳应力和疲劳强度
        2.3.2 疲劳S-N曲线
        2.3.3 荷载谱和应力谱
        2.3.4 剪力键的疲劳荷载幅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截面优化设计分析
    3.1 概述
    3.2 基础模型梁构造概述
    3.3 空间有限元仿真模拟
        3.3.1 有限元精细化建模分析
        3.3.2 边界条件的模拟
        3.3.3 加载工况
    3.4 波纹钢腹板箱梁截面参数优化分析
        3.4.1 波纹钢腹板厚度分析
        3.4.2 波纹钢腹板直腹板长度分析
        3.4.3 波纹钢腹板折叠角度分析
        3.4.4 波纹钢腹板抗扭性能分析
        3.4.5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顶底板厚度比分析
        3.4.6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高跨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剪力键疲劳性能研究分析
    4.1 概述
    4.2 模型试验的整体流程
    4.3 剪力键试验方案
        4.3.1 推出试验方案
        4.3.2 推出试验Twin-PBL键的设计
        4.3.3 测点分布
        4.3.4 试验模型的制作
        4.3.5 试验加载方案
    4.4 试验现象及结果
        4.4.1 静力试验现象及结果
        4.4.2 疲劳试验现象及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win-PBL剪力键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Twin-PBL剪力键有限元仿真模拟
        5.2.1 Twin-PBL剪力键建模基本步骤
        5.2.2 极限承载力分析步骤及结果
        5.2.3 疲劳分析基本步骤及结果
    5.3 静载试验与有限元结果比较分析
    5.4 疲劳试验与有限元结果比较分析
    5.5 剪力键疲劳寿命公式拟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小格拉悬索桥钢桁梁施工过程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悬索桥概论
        1.1.1 悬索桥简介
        1.1.2 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2 悬索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1.2.1
        1.2.2 对钢桁梁承受偏心荷载的处理
    1.3 钢桁梁悬索桥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依托工程背景
        1.4.2 问题的提出
        1.4.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格拉钢管桁架加劲梁结构静力特性研究
    2.1 悬索桥钢桁架构造研究
        2.1.1 钢桁架加劲梁立面-主桁
        2.1.2 钢桁梁加劲梁横断面—横向联接系
        2.1.3 钢桁梁加劲梁水平面—水平联结系
    2.2 加劲梁系统的计算
    2.3 小格拉加劲梁抗弯刚度研究
        2.3.1 概述
        2.3.2 悬臂梁模型的建立
        2.3.3 等效抗弯刚度的计算
        2.3.4 等效抗弯刚度的计算验证
        2.3.5 桥面板对其抗弯刚度的影响
    2.4 小格拉等效抗弯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2.4.1 推导思路
        2.4.2 计算公式的推导
        2.4.3 计算公式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格拉加劲梁梁段刚接过程中的施工荷载影响
    3.1 小格拉钢桁架加劲梁施工过程
    3.2 加劲梁节段连接方式分析
        3.2.1 不同连接方式介绍
        3.2.2 连接方式对非线性的影响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 两种方案模型的内力及线形分析
        3.4.1 焊接完成后的线形及内力
        3.4.2 不作处理的成桥状态内力及线形预测
        3.4.3 经处理后成桥状态内力及线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格拉悬索桥加劲梁吊装过程临时连接分析
    4.1 临时连接构造及模拟
        4.1.1 小格拉悬索桥临时连接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4.1.2 临时连接在模型中的处理
    4.2 临时连接对结构的影响
        4.2.1 加劲梁线形节段的确定
        4.2.2 吊装过程中临时连接对结构的影响
    4.3 临时连接受力分析
        4.3.1 临时连接参与作用过程
        4.3.2 临时连接受力分析结果
        4.3.3 临时连接失效的可能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钢—混凝土组合梁考虑滑移时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混组合梁的一般概念
        1.1.1 一般概念
        1.1.2 组合梁的工作原理
        1.1.3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类型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和现状
        1.2.1 国外的的研究和发展
        1.2.2 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1.3 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组合结构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钢-混组合梁的设计计算理论
    2.1 组合梁的弹性分析计算
        2.1.1 组合梁的截面换算
        2.1.2 混凝土翼板的计算宽度和换算宽度
        2.1.3 换算截面的几何特征
        2.1.4 刚性连接的组合梁截面内力计算
        2.1.5 部分刚性连接的组合梁截面内力计算
        2.1.6 组合梁界面滑移计算
        2.1.7 组合梁考虑滑移的变形计算
    2.2 组合梁截面的塑性分析计算
第三章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解法
    3.1 概述
    3.2 弹性问题的有限元方程
    3.3 材料非线性问题的基本方程
        3.3.1 增量理论表示的基本方程
        3.3.2 全量理论表示的基本方程
    3.4 一维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3.4.1 一维弹-塑性问题的平衡方程
        3.4.2 位移模式、形函数矩阵和应变矩阵
        3.4.3 应力-应变关系
    3.5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
        3.5.1 牛顿-拉斐逊迭代法
        3.5.2 修正的牛顿-拉斐逊迭代法
        3.5.3 改进的牛顿-拉斐逊迭代法
        3.5.4 基于牛顿-拉斐逊迭代法和荷载增量法的混合迭代法
第四章 刚度矩阵的计算
    4.1 刚度矩阵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4.2 钢-混组合梁刚度矩阵的计算
    4.3 承受轴力和弯矩结构的单元刚度矩阵计算
第五章 钢-混组合梁的弹性计算和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
    5.1 钢-混组合梁的弹性计算
        5.1.1 简支组合梁的弹性计算
        5.1.2 连续组合梁的弹性计算
    5.2 单一材料的塑性计算
        5.2.1 塑性问题中单元应力的计算
        5.2.2 单一材料梁的塑性计算
    5.3 塑性内力重分布在结构设计分析中的应用
        5.3.1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调幅法
        5.3.2 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的计算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
附录B 主程序框图

四、剪切变形对齿状简支梁挠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界面力学模型的铝合金筋嵌入式补强混凝土梁承载性能研究[D]. 崔鹏. 长安大学, 2021
  • [2]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考虑踏步作用的挠度计算及设计建议[J]. 许晓梁. 建筑结构, 2020(13)
  • [3]基于滑移线场和断裂力学的切削过程分析[D]. 史红艳. 贵州大学, 2020(04)
  • [4]轨道摄影机器人的振动分析与抑振结构优化设计[D]. 厉文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增量设计方法[D]. 陆小蕊. 山东大学, 2019(09)
  • [6]胶合木廊桥整体结构与T梁受力性能研究[D]. 杨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钢-木组合梁抗弯力学性能研究[D]. 姚雪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8]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截面优化设计和剪力键疲劳性能研究[D]. 王强.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9]小格拉悬索桥钢桁梁施工过程关键问题研究[D]. 余果.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10]钢—混凝土组合梁考虑滑移时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D]. 曾德光.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剪切变形对齿形简支梁挠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