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的理性思考

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的理性思考

一、对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韩娟[1](2016)在《银川市BRT一号线服务水平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项目之一,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交通压力加大且拥堵日益加剧,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刻不容缓。城市快速公交BRT,是建立在普通公交之上,具有运量大、快速、便捷、准时,却又具备相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周期短、投资少的特点,因此被我国城市作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举措。为了整体把握快速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城市公交系统,有必要对快速公交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快速公交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快速公交的定义、快速公交系统构成、快速公交的适用形式;其次快速公交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参与、涉及广泛、多指标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仅从某一主体出发建立评价指标具有片面性,因此本文从服务对象(乘客)、服务提供者、服务监管者三个主体出发,利用针对性、科学性、客观全面性等原则,从安全性、快速性、便捷性、运营收益、公交优先等11个方面建立了快速公交17个指标,通过最熟悉的、简洁明了的、能够正确反映评价对象目的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建立的17个指标进行遴选,最终构建快速公交13个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快速公交系统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建立后,要将相互制约且相互联系的指标进行评价后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对于多种评价方法的研究,最终确定本文中选择灰色聚类分析法对快速公交服务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在银川交通现状基础上介绍银川快速公交BRT情况,最后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银川2015年快速公交BRT-1号线服务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灰色聚类分析法找出快速公交BRT-1号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银川快速公交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为以后的城市公交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促进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甚至是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最终建立具有银川特色的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相结合的城市公交系统。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城市的BRT评价提供实践经验,也可以为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张仁博[2](2012)在《城郊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类进行政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最深刻的地方,也是土地利用最集中的地方。城郊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自发独立性与附属性相结合的地区。城郊城市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着的地方。这类城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整个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全新的视野选取了天津市武清区的城区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天津市武清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和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较得出了工业、居住、道路等用地比重偏大,商服用地比重偏低,且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然后对土地利用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分析。本文从用地规模和理性、用地经济有效性、用地结构适宜、生态环境安全性、城郊城市用地管理科学性五个方面选择了32个因素进行参评,共同形成了适宜天津市武清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土地利用持续性情况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天津市武清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出现的的问题,从经济规律和现有政策方面提出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控制住宅用地,抑制型推动房地产业,大力推进土地置换,推进城中村的改造,改善城市土地生态环境等建议和对策。

胡嘉[3](2011)在《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区域空间网络是区域中的城镇节点通过空间媒介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复杂图景,是区域中人口、资源、经济、产业相互叠加、拟合后形成的结果。本文以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空间及空间网络研究的主要成果,界定了城镇区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城镇复合空间网络、城镇经济空间网络的相关概念。并通过对银川平原城镇区域近千年来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生成的探讨,得出了其空间网络演进的自组织规律。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分形理论共同探讨了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空间网络相互发展协调的关系。认为城镇区域的节点的等级分布状态决定了整个空间网络的发展状态,对于空间网络的状态的调控需要在遵循空间网络发展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政策来调控城镇区域内节点的等级分布状态。通过分形和系统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银川平原城镇区域资源空间分布与城镇空间网络的相互关联性。认为空间网的存在的基础是空间网络的基质,对于银川平原地区来说,空间网络的基质主体为资源,资源与城镇空间网络的产业形成、集聚及其人口的空间聚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银川平原城镇区域正是以资源为其存在基础,进行城镇空间网络演替发展的。通过对银川平原产业的分类研究并结合网络关联分析法和空间引力理论,得出了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的活力与企业、产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合理的产业链布局能有效促进空间网络整体活力的提升,有助于空间网络向着更高层级跃进式发展。研究表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的发展演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其空间网络的发展状态,在空间上表现为网络中节点的聚集状态;对于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银川平原来说,资源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网络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其空间网络存在的基础;而空间网络上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其空间上通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关联产生的经济联系。城镇区域中空间网络的发展演替是人口、资源、经济之间的竞争与协同的结果。

黎仕明[4](2004)在《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宁青三省区在历史上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当时中国政治中心偏居西北的有利形势等原因,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获得了较大发展,“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历在目:不绝于途的商旅使团,熙来攘往的繁华都市,如有“河西四郡”之称的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而唐宋以降,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中心南移及自身自然条件日益恶化,甘宁青三省区辉煌不再;与东南地区相比,发展明显滞后了。 近代,特别是清末新政以来,甘宁青三省区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也迈开了早期现代化的缓慢步伐。随着现代经济(包括现代农牧业、工商业、交通通讯等)的出现与初步发展,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三省区城市也相应得到一定的发展:城市职能由过去单一政治军事中心向多种职能转换,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得到加强。尽管三省区城市出现了早期现代化的趋势,但城市数量少、规模偏小,城市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工业、交通以及第三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促使甘宁青三省区城市也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能日趋完善、空间布局渐趋合理。从整体来看,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为界点表现出前缓慢后迅猛的特征。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在此时期得已形成并得到相应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特点;同时又面临着诸如环境恶化、城市增长乏力、技术劳动力资源缺乏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 世纪之交,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甘宁青三省区的发展。我们要通过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城市这个“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甘宁青三省区全面、协调发展。通过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关键词:20世纪甘宁青三省区区域中等城市发展

古德福[5](2001)在《对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工作的理性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银川化肥厂 1999年被列入全区重点改制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改制工作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国有资产的性质没有任何变化,现代企业制度没有通过改制建立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结果进行反思。

二、对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银川市BRT一号线服务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快速公交系统基本理论研究
    2.1 快速公交系统的定义
    2.2 快速公交系统分析
    2.3 快速公交系统适应性分析
        2.3.1 快速公交系统的优点
        2.3.2 快速公交系统的缺点
        2.3.3 快速公交的适用形式
    2.4 快速公交系统的评价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RT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BRT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必要性及原则
        3.1.1 必要性
        3.1.2 原则
    3.2 AHP方法简介
    3.3 多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3.4 基于AHP的BRT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遴选
        3.4.2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3 评价指标的量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RT服务水平的灰色聚类评价
    4.1 灰色聚类分析法
    4.2 灰色聚类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川市BRT-1 服务水平评价
    5.1 银川市BRT-1 简介
        5.1.1 城市现状发展现状
        5.1.2 城市交通发展状况
        5.1.3 公交现状分析
        5.1.4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的挑战
        5.1.5 BRT运营现状概述
    5.2 银川市BRT-1 服务水平综合评价
    5.3 银川市BRT-1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5.3.1 银川市BRT-1 存在的问题
        5.3.2 银川市BRT-1 改进措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城郊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理论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
    2.2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概念
    2.3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目标
    2.4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影响因素
    2.5 城郊城市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研究现状
第三章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空间结构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2 天津市武清区城市用地结构分析
第四章 城郊城市的土地利用持续性的评价
    4.1 城郊城市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的原则与目标
    4.2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城郊城市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4.4 城郊城市土地利用持续性综合评价计算
第五章 天津市武清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建议与对策
    5.1 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利用
    5.2 控制住宅用地,抑制型推动房地产业
    5.3 大力推进土地置换
    5.4 推进城中村的改造
    5.5 改善城市土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3)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城市与区域空间网络研究综述
        1.2.2 国内空间网络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基本框架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4.1 研究特色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镇区域的内涵
        2.1.2 城镇区域空间网络
        2.1.3 城镇复合空间网络
        2.1.4 城镇经济空间网络
    2.2 城镇生态空间理论
    2.3 自组织空间理论
    2.4 网络城市理论
    2.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 基于自组织过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研究
    3.1 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的历史进程及规律
        3.1.1 原始社会时期—孤立散点状分布
        3.1.2 秦汉时期—空间网络团状分布雏形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空间网络团状发展拓展
        3.1.4 隋唐时期—空间网络带状延伸发展
        3.1.5 西夏时期—空间网络支状结构延伸
        3.1.6 元时期—空间网络发展的严重衰落
        3.1.7 明清时期—空间网络进一步成型
        3.1.8 解放后—空间网络分布趋于完善
    3.2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的构成
        3.2.1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边界
        3.2.2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节点
        3.2.3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媒介
        3.2.4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基质
    3.3 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形态特征
        3.3.1 空间网络的Boyce-Clark形状指数
        3.3.2 空间网络紧凑度
        3.3.3 网络节点(城镇)密度
        3.3.4 网络节点集中性
        3.3.5 网络基质多样性
    3.4 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变动因
        3.4.1 自然条件与资源条件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3.4.2 河流分布和水利建设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3.4.3 人口迁移和屯田经济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3.4.4 政治文化因素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3.5 自组织过程下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的机制
        3.5.1 混沌到有序(原始社会—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竞争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发形成及维持
        3.5.2 复杂度增长(隋唐时期—西夏时期):协同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组织聚散
        3.5.3 突变型集聚(元时期):渐变-突变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组织能力的聚集
        3.5.4 层次性跃升(明清时期—至今):竞争-协同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组织型进化
    3.6 小结
第四章 银川平原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协调研究—节点—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发展的状态
    4.1 人口概述
    4.2 人口发展史
        4.2.1 新中国成立以前
        4.2.2 新中国成立以后
    4.3 银川平原人口分布下的空间网络节点特征
        4.3.1 传统人口指标下空间网络节点特征
        4.3.2 人口分布分形视角下的空间网络节点特征
    4.4 银川平原人口空间分布与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关联分析
        4.4.1 银川平原人口变化预测分析
        4.4.2 人口空间优化分布与银川平原空间网络协调发展的建议
    4.5 小结
第五章 银川平原资源空间分布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关联研究—基质—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存在的基础
    5.1 银川平原的资源构成及空间分布概述
    5.2 银川平原的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形成的影响
        5.2.1 基于分形视角下的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5.2.2 资源空间分布与产业聚集形成关联分析
        5.2.3 资源空间分布与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发育形成的关系—以石嘴山为例
    5.3 宁东石化基地对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发展变化的探讨
        5.3.1 宁东石化基地概述
        5.3.2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主要城市空间网络演变模式
        5.3.3 宁东石化基地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影响的预测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优化研究—媒介—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的活力
    6.1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及构成概述
    6.2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与空间分布的特征
        6.2.1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圈层结构
        6.2.2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层级结构
        6.2.3 银川平原产业链结构
    6.3 产业链视角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研究(企业层面)
        6.3.1 资源型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6.3.2 装备加工制造业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6.3.3 农业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6.3.4 建筑建材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6.3.5 服务业空间网络支撑的城镇空间网络
        6.3.6 以五大产业链为基础的复合城镇空间网络的构建
    6.4 空间引力模型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经济层面)
        6.4.1 对传统空间引力模型的改造
        6.4.2 基于空间引力模型的城镇经济空间网络
    6.5 银川平原城镇复合空间网络和经济空间网络的协调关系
        6.5.1 复合空间网络与经济空间网络的差异性分析
        6.5.2 复合空间网络与经济空间网络的协调性分析
        6.5.3 协调发展的建议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遗留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生成果
致谢

(4)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理论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甘宁青三省区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 甘宁青三省区的地理条件与民族构成
        一、自然地理
        二、资源蕴藏
        三、气候生态状况
        四、民族构成
    第二节 甘宁青三省区历史沿革与区域、城市发展
        一、甘宁青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二、甘宁青区域与城市发展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发展
        一、清末民初甘宁青城市的发展
        二、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甘宁青城市的衰退
        三、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甘宁青城市的复兴
        四、40年代后期甘宁青城市的衰败
    第二节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一、农牧业与甘宁青城市发展
        二、商业贸易与甘宁青城市的兴衰
        三、现代工矿业的兴起与甘宁青城市发展
        四、交通通讯的演变与甘宁青城市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发展特点与原因分析
        一、城市数量少,规模偏小,发展迟滞
        二、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日渐突出
        三、城市发展受战争灾害影响较大,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
        四、城市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但水平低下
第三章 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甘宁青三省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城市发展
        二、甘宁青城镇体系的规模、空间、职能变迁
    第二节 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城市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因素始终是这一时期影响甘宁青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工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三、农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着
        四、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明显
        五、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日渐加强
    第三节 三省区中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特点
        三、甘宁青中等城市与东部中等城市经济与社会事业比较
        四、甘宁青中等城市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世纪之交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实施“一线两翼”发展战略,促进三省区协同发展
        一、甘宁青三省区发展的理论诠释
        二、新亚欧大陆桥城市带与三省区经济发展
        三、构建黄河上游经济区,促进区域与城市发展
    第二节 加快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强化城市功能,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兰州的发展
        二、完善城市功能结构,促进区域中等城市快速发展
        三、实施政府市场双重导向,积极培育新兴中等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声明
后记

四、对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川市BRT一号线服务水平评价研究[D]. 韩娟.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2]城郊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D]. 张仁博. 天津大学, 2012(07)
  • [3]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D]. 胡嘉. 西北大学, 2011(08)
  • [4]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 黎仕明. 四川大学, 2004(02)
  • [5]对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工作的理性思考[J]. 古德福. 宁夏党校学报, 2001(S1)

标签:;  ;  ;  ;  ;  

银川化肥厂企业改制的理性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