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水解率的比较研究

长链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水解率的比较研究

一、长链脂肪乳剂及中/长链脂肪乳剂水解速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婷兰[1](2021)在《母乳脂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其代谢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母乳脂肪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的组成、结构与母乳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关系密切。母乳脂肪天然富含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而婴儿配方奶粉中类似母乳的MLCT种类、含量均很少,由此可能导致母乳与婴儿配方奶粉的代谢差异及其机制尚未被关注。为此,本论文系统地分析比较了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中MLCT组成和体外消化的差异,制备了母乳化MLCT结构脂,并采用动物实验探明其代谢特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研究了母乳脂中MLCT的种类、含量和结构特征,以及胎龄和哺乳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乳中的中链脂肪酸主要是月桂酸(La,4.64%)和肉蔻豆酸(M,5.33%),其次是癸酸(Ca,0.84%),辛酸(Cy)含量少于0.1%,这些中链脂肪酸基本是以MLCT形式存在,而非中链甘油三酯(MCT);母乳中MLCT总含量约占总甘油三酯的30.38%,主要是由月桂酸或肉蔻豆酸与棕榈酸(P)、油酸(O)、亚油酸(L)组成的单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L型)和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结构;哺乳期对母乳脂肪的MLCT的组成有显着影响,而胎龄对母乳脂肪的MLCT组成影响较小。其次,分析比较了不同中链脂肪酸来源的婴儿配方奶粉(植物油基、牛乳基、牛乳/植物油基、羊乳/植物油基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的MLCT组成及与母乳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奶粉的MLCT总含量和MLL含量都明显低于母乳;婴儿配方奶粉的特征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也与母乳不同,植物油基奶粉以Ca La M、La La P等甘油三酯为主,牛乳基奶粉特征的甘油三酯是由丁酸或己酸和较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分子;牛乳/植物油基和羊乳/植物油基奶粉特征的甘油三酯分子是Ca MP、Ca PO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的特征甘油三酯分子是Cy Ca Ca和Ca Ca Ca。同时采用模拟婴儿胃肠道体外消化模型,比较了3种婴儿配方奶粉(MCT添加量分为0、20和30%)和母乳的体外消化差异,结果表明,添加MCT的两种奶粉的胃、肠的脂解度和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于普通奶粉,而奶粉的胃肠消化终点(120 min)脂解度均比母乳低,表明中链脂肪酸可促进消化过程中奶粉的脂肪水解;奶粉胃肠水解释放的中链脂肪酸含量均高于母乳,3号奶粉胃消化过程中释放中链脂肪酸的含量相比初始酰基化的含量较低,且低于2号奶粉,推测与3号奶粉较高含量的MLCT(7.73%>1.90%)有关,表明MLCT可能抑制中链脂肪酸的大量释放。因此,婴儿配方奶粉的MLCT组成与母乳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可能造成体外消化的差异。再次,根据母乳MLCT组成特征,以精炼鱼油和椰子油为原料,采用酶法酯交换反应制备母乳化MLCT结构脂,然后采用分子蒸馏技术纯化酯交换产物。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底物比(鱼油/椰子油)1.5:1,反应温度60度,NS40086脂肪酶添加量8wt%,反应时间3 h,所得酯交换产物中的MLCT的含量为62.14%,其中MLL型含量为39.85%;在蒸馏温度200(?)下,酯交换产物达到较好的纯化效果,产物中甘油三酯含量为98.30%,MLCT含量为72.60%,其MLCT组成和母乳相似,氧化稳定性较好,固体脂肪含量较低,酸价和过氧化值达到并高于相关标准要求。最后,以母乳脂肪供能比为模型设计母乳化MLCT结构脂和物理混合油脂的奶粉油脂配方,通过小鼠试验评估高脂喂养不同种类的油脂(母乳化MLCT结构脂、物理混合油脂、高脂空白对照、低脂阴性对照)对于小鼠生长、能量代谢、血脂、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脂肪代谢以及肠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脂膳食显着增加了小鼠的体重、体脂、脂肪细胞大小、血脂以及肝功能水平,降低了小鼠呼吸熵、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和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和物理混合油脂组相比,母乳化MLCT结构脂组小鼠的昼夜间呼吸熵显着性增加,能量消耗有增加趋势,体重增加比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增加,附睾脂和肾周脂重、脂肪细胞大小以及肝脏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显着降低至低脂阴性对照组小鼠水平,肝脏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肠道的Firmicutes/Bacteroidota比和Desulfovibrionaceae等与肥胖相关的微生物丰度显着降低,Rikenellaceae和Muribaculaceae的丰度显着增加。说明母乳化MLCT结构脂可抑制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内脏脂肪的蓄积,改善肝功能损害,并降低一些与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有关菌群的丰度,调节机体的脂肪代谢。综上,论文明确了母乳脂肪的MLCT组成、结构及其与婴儿配方奶粉油脂的差异性,制备了母乳化MLCT结构脂,并明确了其代谢特征,发现其具有抑制小鼠内脏脂肪、改善肝功能、调节脂代谢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高度母乳化的婴儿配方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宋颖,吴秀萍[2](2020)在《脂肪乳剂在新生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脂肪乳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制剂,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肠外营养。本文旨在比较不同脂肪乳剂在组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脂肪乳剂在新生儿中的适用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并对脂肪乳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更合理的使用脂肪乳剂提供参考。

钟桂凤[3](2019)在《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制备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肠外营养制剂,由互不相容的两相制成的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其物理性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乳滴聚集,而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被列为高风险制剂。为了降低该制剂的制备和用药风险,本文采用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理念,优化并制备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并对其质量控制方法、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第一章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QbD评价随着药品质量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QbD理念被广泛运用于药物研发、仿制药研究与申报等制药领域。本章采用了QbD这一理念,对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优化处方和工艺,提高药品质量,缩短研究周期并降低生产成本。首先,建立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质量目标;根据其自身性质和质量分析工具确定关键的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主要包括:药物含量、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大于5μm的大乳粒值(The volume-weighted percentage of fat greater than 5μm,PFAT5)、流变学性质、溶血磷脂和重金属含量;采用风险评估确定影响质量的关键可变因素为:油相、乳化剂、稳定剂、高压均质和灭菌工艺;对关键因素进行实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开发控制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并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工艺,确保质量的稳定性。第二章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制备基于上述QbD评价,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技术制备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对影响脂肪乳质量的处方和工艺变量进行单因素考察。处方上,选用10%(w/v)注射用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酯(1:1,w/w)作为油相,采用Lipoid E-80为乳化剂,加入0.03%(w/v)的油酸钠作为稳定剂。在工艺方面,采用微射流均质机Mini DeBEE制备脂肪乳,121oC高压8 min为灭菌工艺。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可知,Lipoid E-80用量、均质压力和次数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进行实验设计,以平均粒径、PDI和PFAT5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的处方工艺为:1.2%(w/v)的Lipoid E-80为乳化剂,均质压力为10,000 psi,均质次数3次。第三章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为保证药品质量,对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效液相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限,线性范围,检测时间和成本进行比较,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可同时测定脂肪乳中的四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了脂肪乳的粒径、Zeta电位、大乳粒PFAT5值、溶血磷脂含量、流变学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粒径约217 nm,PDI值为0.125,Zeta电位为-35 mV,PFAT5小于0.05%,溶血磷脂小于0.5 mg mL-1,粘度小于21 mPa·s,重金属小于0.1 ppm(0.1μg mL-1),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满足脂肪乳的质量要求。第四章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安全性研究在安全性研究方面,进行了体外溶血性试验,结果表明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在3小时内不发生红细胞溶血和凝聚,制剂可供注射使用。并且,对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溶媒稳定性和器材相容性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脂肪乳中药物的含量,并考察粒径和PFAT5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在溶媒和输液器中24小时内药物含量、粒径和PFAT5值均无明显变化,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第五章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稳定性研究对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物理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放样试验可知,在40oC、60oC高温条件下,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外观不变,在指标范围内,pH值降低,药物含量降低,粒径增大;在4,000 lux强光10天、25±2oC加速12个月和6±2oC长期18个月试验期间,各指标满足质量标准要求,表明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稳定性良好。最后,本实验考察了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在不同生物介质中的稳定性,以粒径及PDI值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模拟生物介质中,葡萄糖和白蛋白对粒径和PDI值无影响,盐含量和粘度的增加可使脂肪乳的粒径和PDI值增大。结论:为了降低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风险,本文运用QbD理念,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技术结合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和制备脂肪乳。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四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增加溶血磷脂、PFAT5、流变学和重金属含量项目的测定,提升脂肪乳的质量标准。此外,通过溶血性试验,溶媒稳定性试验,器材相容性试验,制剂稳定性试验和生物介质稳定性试验,进一步地提高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张乐[4](2019)在《2%丙泊酚对长时间手术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两种浓度丙泊酚对长时间全身麻醉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神经外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中应用1%中/长链丙泊酚脂肪乳诱导和维持麻醉和B组:术中应用2%中/长链丙泊酚脂肪乳诱导和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3h(T1)、麻醉诱导后6h(T2)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浓度,比较两组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0时比较,A组TC、HDL、LDL、ApoA、ApoB在T1、T2时点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在T1、T2时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点比较,B组TC、HDL、LDL、ApoA、ApoB在T1、T2时点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在T1时点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B两组在T0时点TC、TG、HDL、LDL、ApoA、Apo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T1、T2时点的TG浓度显着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点的HDL、ApoA浓度显着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血浆甘油三酯随之升高,2%丙泊酚对患者血脂代谢影响更小,提示2%丙泊酚具有更加广阔的适应症。

周飞[5](2018)在《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说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是一类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既可快速高效地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不造成脂肪累积,又可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而成为油脂研究领域的焦点。本研究以资源丰富、至今未被充分利用的天然中碳链油脂—樟树籽仁油和大宗油料—大豆油为原料,在无溶剂体系下通过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通过比较三种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酯交换效果,确定Novozym 435脂肪酶为最合适的催化剂。影响酯交换反应的条件有:底物摩尔比(樟树籽仁油/大豆油)、加酶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BBD响应面实验,优化并确定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Novozym 435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下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是:樟树籽仁油/大豆油(mol/mol)为1.2、加酶量为总底物的10.5%(wt/wt%)、反应温度为65°C和反应时间为10.6h,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下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最高产率为74.82%。经过放大实验,然后将酯交换产物经过二级分子蒸馏方法得到纯度为94.92%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纯化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主要甘油三酯成分为COC/CPC(37.28%)、CLC/CLn La/CLn Ln(18.67%)、La LL/La OLa/La PLa(11.62%)、CLL(7.83%)以及La LL/La LLa/La Ln L(9.26%)。进一步比较了樟树籽仁油、大豆油、物理混合、酯交换产物、纯化后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总脂肪酸包含61.37%的中碳链脂肪酸和38.63%的长碳链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8.99%,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1.01%。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分子的sn-2位主要富含油酸(16.59%)和亚油酸(33.47%),sn-1,3位主要富含癸酸(43.80%)和月桂酸(31.34%)。另外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然后分析酯交换反应中Novozyme 435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研究表明保持80%以上的酶活至少可以重复使用15次。由于这种构型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对人体有益,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添加剂,在功能性油脂、保健品、医疗食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林海冠[6](2016)在《静脉用脂肪乳剂与免疫调节》文中提出脂肪乳乳剂作为肠外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能量和脂肪酸。因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促炎作用,引发人们对脂肪乳剂影响免疫功能的担忧,但并无大量研究证实其不良免疫特性,目前各种新型脂肪乳通过改变脂肪乳剂中多不饱和酸、单不饱和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及来源,期望减少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用量。本文就目前常用脂肪乳剂与相关免疫调节作一综述。

翁琰,潘澄,曹瑞,马娜,王艳华,奚苗苗,文爱东[7](2015)在《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脂肪乳剂是全胃肠外营养(TPN)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TPN在临床营养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脂肪乳剂也逐渐由长链脂肪乳(LCT)发展至中/长链脂肪乳(MCT/LCT)。MCT具有水解、氧化快而完全,不依赖肉毒碱转运,对免疫系统影响少,且不易在肝内和外周组织中浸润等优点。但其中仍含有一定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受体内自由基的攻击而产生脂质过氧化,进而损害脂质、DNA和蛋白质,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因此,许多学者主张在MCT/LCT剂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E,以防止脂肪乳剂脂质过氧化的发生,从而保证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脂肪乳剂进行营养治疗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以下主要对含维生素E的MCT/LCT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作一综述。

翁琰,郭超,朱艳荣,关月,奚苗苗,文爱东[8](2014)在《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脂肪乳剂是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TPN在临床营养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脂肪乳剂也逐渐由长链脂肪乳(LCT)发展到了中/长链脂肪乳(MCT/LCT)。MCT/LCT具有水解、氧化快而完全,不依赖肉毒碱转运,对免疫系统影响少且不易在肝内及外周组织中浸润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营养支持中,但其中仍含有一定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受体内自由基的攻击而产生脂质过氧化,进而损害脂质、DNA和蛋白质,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因此,许多学者主张在中/长链脂肪乳剂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E,以防止脂肪乳剂脂质过氧化的发生,从而保证临床安全、合理使用脂肪乳剂进行营养治疗的同时,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主要对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彭玉璇,封小美,陈冰,李娟,薛庆生,于布为[9](2012)在《羟乙基淀粉130/0.4、长链及中长链脂肪乳缓解布比卡因心脏毒性作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羟乙基淀粉130/0.4、长链及中长链脂肪乳剂预先给药缓解布比卡因大鼠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00~350g,随机均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NS组)、羟乙基淀粉130/0.4组(H组)、长链脂肪乳剂组(L组)和中/长链脂肪乳剂组(M组)。四组分别输注0.9%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130/0.4、20%长链脂肪乳及20%中/长链脂肪乳,输注速率均为3ml·kg-1·min-1;5min后均静脉输注0.75%盐酸布比卡因10mg·kg-1·min-1,直至心跳停止后30s。记录出现心跳停止的时间及心跳停止时布比卡因的用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跳停止时血浆及心肌组织中布比卡因浓度。结果与NS组比较,其它三组出现心跳停止时间延长,且心跳停止时布比卡因用量增加(P<0.05),而L组与M组较H组时间更长、用量更大(P<0.05);L、M组心跳停止时血浆布比卡因浓度高于NS、H组;而L组心跳停止时心肌布比卡因浓度高于M组。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长链脂肪乳及中/长链脂肪乳预先给药均可减轻布比卡因致大鼠心脏毒性,依次为长链脂肪乳>中/长链脂肪乳>羟乙基淀粉130/0.4。

须星,郝艳茹[10](2012)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国内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以贝朗集团生产的力保肪宁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为主的同类产品在国内临床上的相关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其在肝功能不全患者、儿科病人、肺功能不全病人、危重病人等的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临床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以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药。

二、长链脂肪乳剂及中/长链脂肪乳剂水解速率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链脂肪乳剂及中/长链脂肪乳剂水解速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母乳脂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其代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母乳甘油三酯简介
        1.1.1 母乳甘油三酯的组成
        1.1.2 母乳甘油三酯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2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定义、分布和制备
        1.2.1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定义
        1.2.2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天然资源分布
        1.2.3 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制备
    1.3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消化吸收代谢特性
        1.3.1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吸收性质
        1.3.2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3.3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肝脏代谢
        1.3.4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血脂的调节
    1.4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健康功能
        1.4.1 中长链甘油三酯食用油
        1.4.2 脂肪乳剂
        1.4.3 其他食品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母乳脂肪的中链脂肪酸和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循证分析
        2.2.4 乳脂的提取
        2.2.5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2.6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总结文献数据分析母乳脂肪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特征
        2.3.2 不同哺乳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脂肪的中链脂肪酸组成
        2.3.3 不同哺乳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脂肪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种类数和总含量
        2.3.4 不同哺乳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脂肪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婴儿配方奶粉与母乳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体外消化差异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乳脂的提取
        3.2.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5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3.2.6 模拟婴儿体外消化
        3.2.7 消化产物脂质的组成分析
        3.2.8 消化产物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分析
        3.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链脂肪酸组成差异比较
        3.3.2 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差异比较
        3.3.3 甘油三酯体外消化差异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酶法合成、纯化及理化性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酶法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
        4.2.4 分子蒸馏纯化酯交换产物
        4.2.5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2.6 sn-2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2.7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4.2.8 脂质组成的测定
        4.2.9 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4.2.10 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4.2.11 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4.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法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
        4.3.2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纯化
        4.3.3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脂肪酸组成
        4.3.4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甘油三酯组成
        4.3.5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理化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对小鼠生长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和饲料
        5.2.4 动物饲喂及分组
        5.2.5 代谢监测实验
        5.2.6 样品采集
        5.2.7 体重变化、摄食量、脏器指数计算
        5.2.8 血清脂质水平检测
        5.2.9 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5.2.10 脂肪组织和空肠细胞形态学观察
        5.2.11 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测定
        5.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摄食量
        5.3.2 小鼠的能量代谢
        5.3.3 小鼠的脏器指数
        5.3.4 小鼠的脂肪组织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
        5.3.5 小鼠的血脂组成
        5.3.6 小鼠肠道形态学分析
        5.3.7 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对小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动物和饲料
        6.2.4 动物饲喂及分组
        6.2.5 样品采集
        6.2.6 肝功能指标检测
        6.2.7 肝脏组织形态学分析
        6.2.8 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
        6.2.9 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6.2.10 血清脂质组学分析
        6.2.11 数据统计与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小鼠的肝脏指数
        6.3.2 小鼠的肝功能水平
        6.3.3 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水平
        6.3.4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
        6.3.5 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
        6.3.6 小鼠血清脂质组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实验结果有关图表
附录II: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制备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QbD评价
    1 目标药品的质量概况
    2 关键质量属性
    3 制剂的风险评估
        3.1 处方变量的风险评估
        3.2 工艺变量的风险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制备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单因素考察
        2.2 中心复合设计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考察
        3.3 中心复合设计
        3.4 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3.5 验证试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含量测定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全波长扫描
        2.2 色谱条件
        2.3 溶液的配置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属性实验
        3.2 标准曲线和定量限
        3.3 稳定性
        3.4 精密度与回收率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质量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脂肪乳的质量研究
        2.1 粒径和电位测定
        2.2 PFAT5测定
        2.3 透射电镜
        2.4 溶血磷脂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测定
        2.5 流变学测定
        2.6 重金属含量测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溶血性试验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溶媒稳定性和器材相容性实验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LC-MS/MS方法学
        2.2 溶媒稳定性和器材相容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学
        3.2 含量测定
        3.3 粒径和PFAT5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的稳定性研究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制剂稳定性试验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影响因素试验
        2.2 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
        3 结果和讨论
        3.1 影响因素试验
        3.2 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在介质中的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生物介质
        2.3 实验参数
        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2%丙泊酚对长时间手术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丙泊酚对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由来和概述
    1.2 MLCT的理化性质与代谢特性
    1.3 MLCT的制备
        1.3.1 化学法
        1.3.2 酶法
    1.4 MLCT的产品与应用
        1.4.1 MLCT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1.4.2 MLCT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MLCT
    2.1 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酯交换反应
        2.2.2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2.2.3 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2.4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 酯交换反应的工艺优化
        2.3.1 脂肪酶的筛选
        2.3.2 单因素实验
        2.3.3 响应面试验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脂肪酶的筛选
        2.4.2 单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4.3 响应面数据分析
        2.4.4 甘油三酯的组成分析
        2.4.5 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脂肪酶催化酯交换的放大试验
        3.2.2 二级分子蒸馏纯化
        3.2.3 纯化后MLCT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3.2.4 纯化后MLCT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5 纯化后MLCT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纯化后MLCT甘油三酯的组成分析
        3.3.2 纯化后MLCT总脂肪酸和sn-2 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酶的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理化性质的测定
        4.2.2 脂肪酶操作稳定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化性质的实验结果
        4.3.2 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止脂质过氧化症状
2对肝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治疗
3 对肺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治疗
4 对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营养治疗
5 对病人免疫系统损害的营养治疗
6 对创伤及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治疗
7 对儿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治疗
8 结语

(9)羟乙基淀粉130/0.4、长链及中长链脂肪乳缓解布比卡因心脏毒性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四、长链脂肪乳剂及中/长链脂肪乳剂水解速率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母乳脂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其代谢特征[D]. 袁婷兰. 江南大学, 2021
  • [2]脂肪乳剂在新生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宋颖,吴秀萍.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20(06)
  • [3]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制备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D]. 钟桂凤.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2%丙泊酚对长时间手术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D]. 张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D]. 周飞. 南昌大学, 2018(02)
  • [6]静脉用脂肪乳剂与免疫调节[J]. 林海冠.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6(01)
  • [7]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J]. 翁琰,潘澄,曹瑞,马娜,王艳华,奚苗苗,文爱东.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5(02)
  • [8]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A]. 翁琰,郭超,朱艳荣,关月,奚苗苗,文爱东.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2014
  • [9]羟乙基淀粉130/0.4、长链及中长链脂肪乳缓解布比卡因心脏毒性作用比较[J]. 彭玉璇,封小美,陈冰,李娟,薛庆生,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07)
  • [1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国内临床应用进展[J]. 须星,郝艳茹.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02)

标签:;  ;  ;  ;  ;  

长链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水解率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