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与发展

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与发展

一、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及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潘长青,朱小伟,杨文锋,李绍龙,曹宇[1](2021)在《大型曲面工件机器人激光随形清洗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工程应用中大型曲面工件的低成本、实时随形清洗的难题,以STM32为主控芯片设计了机器人激光清洗控制系统。机器人末端安装有二维扫描式激光清洗头用以实现激光扫描,STM32与机器人控制器通过以太网实现通信,并借助激光测距仪实现两者的协同工作,完成了曲面随形聚焦和分块扫描清洗的功能。将一大型曲面工件按S形进行分块扫描清洗的路径规划,并对其进行激光清洗测试,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分块拼接完整、清洗效果好的特点,清洗效率可达0.396 m2/h。

庄明塔[2](2021)在《阳极氧化制备铝基仿生表面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硫化过程中的模具积污是橡胶成型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会降低成型制品的综合性能,增加清洗模具的生产时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资源消耗。本论文启发于自然界中的荷叶、猪笼草等植物的防污自清洁功能,提出了一种新的和有前景的防污缓蚀策略。仿照荷叶与猪笼草的表面形貌及其低表面能特性,本文利用阳极氧化技术在7050铝合金表面制备了两种仿生表面——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以及液体浸润多孔光滑表面(简称SLIPS),并对两者的疏水性能、耐蚀性能、自清洁性能及其在硫化条件下的防污行为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通过调控阳极氧化参数,以及经低表面能物质修饰,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采用接触角测试仪、SEM、EDS、FTIR等技术对所获得的仿生表面进行表征,研究其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和疏水性;并进行电化学腐蚀测试、自清洁测试以及硫化试验。结果表明:微纳多尺度结构与低表面物质的协同作用赋予铝合金超疏水性能,最佳疏水角达152°。经修饰的微纳多尺度结构具有优异的电荷屏蔽效果,耐蚀能力有了显着地提高,且表现出极低的黏附力以及优异的自清洁性能。但,所制备的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并不适于硫化条件下的防污工作。2、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启发于猪笼草的结构,在超疏水表面载入低表面张力的润滑剂,制备微纳结构SLIPS表面。通过耐高温测试、全浸泡测试、防污测试、电化学腐蚀测试以及ZSimp Win电路拟合等,研究SLIPS表面的稳定性、耐蚀性能、自清洁以及硫化条件下的防污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超疏水表面,SLIPS表面在高温以及全浸泡条件下更具稳定性;SLIPS表面的耐蚀性能最佳,具有更高的自腐蚀电位与更小的腐蚀电流密度。此外,SLIPS表面的自清洁机理有别于超疏水表面,且表现优异。硫化条件下,SLIPS表面能发挥防污功能,且效果较为持久。3、纳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在铝合金表面,采用两步阳极氧化工艺构筑纳米结构,再通过化学修饰与真空负压载油技术制备纳米结构SLIPS表面。采用剪切测试,研究层次结构对剪切条件下的SLIPS表面静态接触角、滑动角滞后以及润滑油存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层次结构能够影响SLIPS表面的稳定性,且其保存润滑剂的能力并不等同于维持SLIPS表面特性的能力。其中,微纳结构能最有效地保存润滑剂,保油能力是光滑表面的4.4倍;而纳米结构能形成稳定且平整的润滑膜,以继续保持极低的滑动角滞后(即<2°)。此外,经15次硫化试验表明,纳米结构SLIPS表面能够更持久发挥硫化防污性能。

吴亮[3](2021)在《类金刚石薄膜压阻性能及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摩擦、光学等性能。此外,DLC作为微技术应用中的压阻材料有很大的潜力,相比于金属薄膜,具有更高的压阻灵敏系数。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调控沉积参数及元素掺杂复合等技术手段,调控DLC薄膜电学、力学、表面摩擦及亲和性等特性,系统组合不同特性的DLC薄膜构建集压阻传感和表面硬质防护一体化碳基薄膜传感器。主要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类金刚石压阻层制备与性能研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调节偏压,调控粒子能量,获得不同碳结构的DLC薄膜。研究碳结构对DLC薄膜压阻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Si含量的掺入,对DLC薄膜压阻性能的影响。厚度对DLC薄膜压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压为200V制备的DLC薄膜,sp3含量最高,电阻率最大,压阻灵敏系数Kp值也最大。同时薄膜中的孔洞缺陷对压阻灵敏系数有很大影响。Si掺入,薄膜中sp3含量增加,导电的sp2团簇减少,薄膜压阻灵敏系数Kp值减小,但是Kp值相对更稳定。DLC薄膜随着膜厚的增加,sp2含量增加,电阻减小,压阻灵敏系数Kp值减小。DLC薄膜经过重复性加载多次后,会根据载荷的大小,发生不同程度的石墨化,这也是DLC薄膜Kp值重复性不好的原因。(2)类金刚石绝缘层制备与研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研究了不同O含量对绝缘层SiOX-DLC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绝缘层电阻率可达到9.42×10-8Ω·cm,主要是因为Si和O以SiO2的形式固溶在C-C的网状结构中,而SiO2是绝缘的,从而增加涂层的电阻。同时降低涂层应力,可作为过渡层,提高导电层与基体的结合力。(3)耐磨抗黏附类金刚石表层制备与研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研究了F含量对表层F-DLC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F-DLC涂层中,由于C-C网状结构被掺入的F局部中断,导致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降低。表层F-DLC涂层随着F含量的增加,-CF2官能团增加,接触角增大,最大可达109°。(4)碳基整体器件的制备与研究:将绝缘层SiOx-DLC涂层、导电层DLC薄膜、表层F-DLC涂层整合在一起,绝缘层与导电层之间镀上Cu电极,成功制备整体器件。镀上绝缘层后,电信号传输更稳定,故整体器件的压阻稳定性更好。

杨丙文[4](2020)在《基于锰基尖晶石结构热敏薄膜电阻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负温度系数(NTC)的热敏电阻显示出电阻随温度升高呈指数下降的特性。NTC热敏电阻广泛应用于电路保护,温度监控和温度补偿等领域。NTC热敏电阻具有可靠性高,制造成本低,响应速度快,易于更换且适用温度范围广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和医疗设备。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化合物AB2O4(A,B=Mn,Ni,Cu,Co,Fe,Cr等)是最为热门的NTC材料,并且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在尖晶石结构化合物中,金属阳离子位于氧四面体位中心和氧八面体中心位置上。通常采用如下方程表示NTC材料的电性能,R=R0exp(Ea/KbT),B=Ea/Kb,其中R0是在正无穷大温度下的电阻,T是绝对温度值,Ea是导电活化能,Kb是玻尔兹曼常数。B值是活化能Ea与玻尔兹曼常数Kb的比值。此外,一些宏观物理量,例如R25,B值常数,活化能和响应时间,代表NTC热敏电阻器件的主要特性,是NTC热敏电阻的生产和研究所注重的参数。本论文的研究以锰基NTC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固相反应法制备了 MnCoNi三元,MnCoNiCu四元,MnCoCu三元,MnCoCuRu四元的NTC热敏电阻材料,通过改变组成成分、制备工艺等条件,研究上述NTC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价态分布、电阻率、活化能、温度电阻特性等。此外通过一系列半导体工艺,镀膜、光刻、刻蚀等,制备了薄膜NTC传感器。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不同元素配比MnCoNi三元NTC热敏电阻材料,研究了组成成分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离子分布和电性能的影响。随着Co含量的增加,材料的B值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室温电阻率也有下降。通过对Mn1.4Co0.9Ni0.7O4三元NTC经过280℃高温老化,MCN片式热敏器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电性能变化,验证了 MnCoNi三元NTC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研究退火温度对Cu掺杂MnCoNi的影响,发现在1200℃下,当退火温度为1200℃时,样品XRD图像特征峰明晰,其B值为3184 K,25℃的电阻率为260Ω·cm,Cu的掺杂可以降低B值和25℃的电阻率。(2)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Mn1.5CoNi0.5O4的NTC材料为基础,制备了 NTC材料的片式块体器件。利用Mn1.5CoNi0.5O4陶瓷靶材,通过半导体工艺制造了具有不同膜厚的薄膜MCN热敏电阻器件,并研究了厚度对所制备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元素分布,响应时间和电性能的影响。片式MCN热敏电阻的响应时间为5.13 s;薄膜厚度为528 nm,610 nm和677 nm的薄膜MCN热敏电阻分别为0.43 s,0.46 s和0.52 s。MCN热敏电阻响应时间比片式MCN热敏电阻低大约一个数量级。(3)通过固态反应方法制备了掺有RuO2(0.1、0.2、0.3)的Mn1.6Co0.4CuO4粉末,运用第一性原理对RuO2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DOS)的模拟分析,解释了 RuO2对MCCR低电阻率的影响,价带顶(VBM)和导带底(CBM)部分重叠,并且跨越穿插费米能级,RuO2具有金属的导电特性。Ru02的添加导致晶体结构的价态和阳离子位置发生变化,Cu2+离子价态改变为Cu+离子,Mn2+离子和Mn3+离子向Mn4+离子的转化。掺杂RuO2后,电阻率,活化能和B值降低,最小电阻率为0.13Ω·cm,活化能为0.115 eV,B值为1329K。(4)选择x=0.1的RuO2掺杂Mn1.6Co0.4CuO4块体靶材,通过一系列的半导体工艺制造MCCR薄膜热敏电阻,包括磁控溅射镀膜,光刻胶涂胶,光刻机曝光,显影,湿法刻蚀等工艺流程制备了 MCCR薄膜热敏电阻,并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电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构的影响。不同退火温度的MCCR薄膜热敏电阻传感器在25℃下的电阻为47.31、27.4、18.9和13.56Ω。同时,这些传感器的热时间常数分别为0.78 s、0.97 s、1.05 s和1.24 s,响应时间优于块体片式传感器。

张清华[5](2020)在《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般来说,长期用于轮胎硫化过程的模具内表面都会附着一层牢固的有机、无机物污染物,主要成分为硅油、炭黑、氧化物和硫化物等。这些污染物沉积在轮胎花纹死角区,对硫化轮胎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轮胎模具清洗成为轮胎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将直接影响到轮胎成型后的质量等级。轮胎模具激光清洗工艺具有高效快捷、成本低、产生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很小,因此不会损伤模具、绿色无环境污染等优势。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工艺如果能在实际生产中大量投入使用,将实现我国轮胎模具清洗工艺突破性变革,对轮胎模具清洗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Abaqus、Visual Studio、IVF XE2013软件相关联,运用有限元思想进行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数值模拟,建立了激光清洗过程中模具传热模型以及三种有限差分法求解模型,即显式计算模型、隐式计算模型和混合计算模型。其中,显式计算模型对材料性能参数、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的选择有要求,隐式计算模型和混合计算模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稳定的,但求解步骤更复杂,计算量更大,但是混合计算模型得到的近似解收敛性最好,结果更加精确。所以,可根据具体实际工艺要求选择相应有限差分法求解模型进行求解。建立了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得到了轮胎模具吸收激光能量产生的温升和激光光源能量密度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温度和激光光源能量密度在模具表面及内部均存在分布梯度,模具表面中心部分会出现热流密度累积现象,导致起始和结束部分的温升低于中间部分,随着时间的推进,结点温度呈现迅速多阶梯式上升趋势,随后较缓慢下降,路径温度先上升再下降,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结点以及路径的整体温度、可达到的最高温度、加热速率均随之上升,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结点和路径的整体温度、可达到的最高温度均随之下降并且结点开始温升时刻和阶梯式温升过程所用的时间随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得到了轮胎模具吸收激光能量产生的位移分布变化规律,随着清洗过程的进行,表面最大位移逐渐变大并且存在分布梯度,当位移达到此激光清洗参数下可允许最大位移后不变,但产生范围会持续增大,当清洗过程完成后,模具表面进入热弹性应变恢复阶段,结点位移随着时间的进程首先保持不变,随后呈现多级阶梯式增大趋势,最后缓慢下降,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结点整体位移、最大位移、加速度均随之上升,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结点整体位移、最大位移均随之下降,结点开始产生位移时刻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向前推移,位移阶梯式增大过程所用的时间也随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热弹性应变恢复阶段作用时间逐渐增加。得到了轮胎模具表面最高温度、表面最大位移随激光能量密度变化呈直线分布的规律及其拟合方程,当扫描速度在3m/s到10m/s范围内时,轮胎模具表面最高温度随扫描速度变化近似呈反比例分布的规律及其拟合方程,确立了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数值模拟在扫描速度v=5m/s条件下能量密度的清洗阈值为4.58J/cm2,损伤阈值为22.72J/cm2,在能量密度φ=20.70J/cm2条件下扫描速度的损伤阈值为4.5657m/s,确立了能量密度φ=20.70J/cm2,扫描速度v=5m/s为目前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合理工艺参数,揭示了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主要机理为基体热振动效应机理和烧蚀效应机理并提出了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工艺质量评价体系。

张德[6](2020)在《烧结方法和Co、Ni对Nd2Fe14B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磁性材料是铁基为主,以钕铁硼(Nd2Fe14B)为例,密度较铝合金大,同时Nd2Fe14B脆性明显,断裂韧性值与陶瓷近似,且加工性能差,室温导电导热性能差。现代轨道交通等用磁性器件应具有轻量化特征以实现高速和节能、高强韧特征以实现安全使用、易加工特征以实现异型器件的高效加工、高导热导电以实现电机等能量转换磁性器件的高效安全运转等。课题研发的高磁高强韧铝基复合材料拟解决现有磁性材料“重和脆”等主要问题,新材料兼具易加工和高导热导电的性能,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以Nd2Fe14B和纯Al作为强化相和基体,设计采用“球磨混粉-磁场冷等静压-微波烧结(MWS)”及“球磨混粉-放电等离子烧结(SPS)”两种制备流程,并分别加入Co、Ni成分,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纳米压痕等检测方法,研究MWS、SPS烧结方法和Co、Ni元素对Nd2Fe14BP/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致密度、力/磁性能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研究Co含量对MWS和SPS-Nd2Fe14B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MWS过程中,部分Co进入Nd2Fe14B中取代Fe原子,生成Nd2(Fe,Co)14B相,是材料磁性能增强的重要因素。优化的MWS-Nd2Fe14Bp/Al-5%Co试样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致密度、硬度、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为94.5%、107.4HV、139.81MPa和210.84MPa,实验范围内力学性能最低,对应的磁性能为Br=0.37T、Hc=0.65T、(BH)max=45.12 kJ/m3,实验范围内磁性能最优;对于加Co的SPS试样,因过程加压作用其致密度较MWS显着提高,硬度强度提升明显并与致密度变化规律一致,颗粒分布均匀。力学性能较优的SPS-Nd2Fe14Bp/Al-2.5%Co试样的致密度、硬度、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最高分别为99.1%、132.8HV、162.72MPa和276.68MPa,较MWS-5%Co提高,说明SPS有利于提高力学性能;磁性能较优的SPS-Nd2Fe14Bp/Al-5%Co试样磁性能为Br=0.31T,Hc=0.60T,(BH)max=42.12 kJ/m3,较MWS-5%Co降低,说明SPS不利于提高磁性能。研究Ni含量对MWS和SPS-Nd2Fe14B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WS过程中,加Ni后,部分Ni和Al反应生成Al-Ni相,Ni的加入不会改变Nd2Fe14B的结构,优化的MWS-Nd2Fe14Bp/Al-7.5%Ni试样组织均匀,含Ni相弥散分布在Al基体中,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致密度、硬度、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95.7%、110.8HV、146.93MPa和223.64MPa,较MWS-5%Co试样提高,说明加Ni有利于提高力学性能;对应的磁性能为Br=0.29T,Hc=0.65T,(BH)max=34.32 kJ/m3,较MWS-5%Co试样降低,说明Co比Ni更利于改善磁性能;对于加Ni的SPS试样,优化的SPS-Nd2Fe14Bp/Al-5%Ni致密度、硬度、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99.3%、145.1HV、171.16MPa和278.84MPa,实验范围内力学性能最高,对应磁性能为Br=0.22T,Hc=0.57T,(BH)max=30.45 kJ/m3,实验范围内磁性能最低。对比来看,MWS试样中Nd2Fe14B结构完整,有利于磁性能发挥,但致密度较低不利于力学性能;SPS过程加压可提高致密度和力学性能,因会破坏Nd2Fe14B结构而不利于改善磁性能;加Ni后改善Ni-Al、Nd2Fe14B-Al的界面润湿性和界面强度,有助于力学性能提高;加Co后可生成Nd2(Fe,Co)14B强磁相,极利于改善磁性能。力学性能最优和最差试样分别是SPS-5%Ni和MWS-5%Co,而磁性能最优和最差试样分别是MWS-5%Co和SPS-5%Ni。基于制备高强韧高磁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目标,认为SPS-5%Co是力/磁综合性能优化的试样。

黄剑[7](2019)在《环氧树脂电子封装模具清模胶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清模胶料(MCR)清模已成为环氧树脂封装模具清洗的主要方法之一。环氧树脂封装模具的污垢具有粘附力强、去除困难等特点,在模具上堆积后会造成元件表面瑕疵、离型困难等问题而影响元件质量。MCR与传统手工清模及化学浸泡清模相比,具有不需拆卸模具、操作方便、污染小、速度快、清洗效果好等特点。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MCR清模机理的研究报道很少,更缺乏对其清模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本文对于清模胶料清洗环氧树脂模具的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清模胶的清模过程为清模剂释放、溶胀或软化环氧树脂等模具表面污垢,随后清模胶粘合这些污垢并将其带离模具型腔的过程。为此,可从清模剂的释放机理、清模剂对环氧树脂的溶胀程度、清模胶对环氧树脂的粘合强度等方面来评价清模胶的清模效果。采用TG热失重曲线、红外光谱分析和溶胀率测定等方法对清模剂的热失重特性、及其对环氧树脂的溶解特性和溶胀特性等进行了表征,从而为清模剂的选择与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清模剂对环氧树脂无明显溶解作用,其主要作用为溶胀。研究表明,N-甲基吡咯烷酮、苯甲醇对环氧树脂的溶胀作用最大,其对黑色环氧树脂塑封料的平衡溶胀率分别为7.06%和3.55%。清模剂类型是影响清模胶清模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对清模胶配方及硫化工艺等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了胶种、硫化体系、清模剂类型和用量、补强填充剂类型和用量、硫化工艺条件等对清模胶物理机械性能、脱模工艺性能及清模特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清模胶选用NR/BR(1/1)为清模胶、BIPB/TAIC(2/3)过氧化物为交联体系时,有利于改善胶料对环氧树脂的粘合强度和清模剂的散逸特性;适当提高补强填充剂用量也有利于改善清模效果。硫化工艺采用185℃×7.5min时,胶料的脱模工艺指数最佳;适当延长清模硫化时间有利于提高清模胶对环氧树脂的粘合强度、从而改善清模效果。

高远昊[8](2019)在《橡胶模具表面防粘涂层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橡胶模具在硫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粘模问题,不仅造成制品表面出现缺陷,影响产品质量,而且频繁的清理模具还会降低生产效率,损坏模具表面,降低模具尺寸精度。常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模腔内喷涂脱模剂,这种方法不仅会增加成本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容易造成接痕,影响产品质量;二是采用模具表面防粘处理,主要有气相沉积、镀硬铬和特氟龙涂层等,其中镀硬铬污染环境且只能部分解决粘模问题;目前来说,特氟龙涂层是最好解决模具粘模的方法,但是使用过程中易脱落、耐磨性差以及寿命短。因此对橡胶模具表面防粘涂层制备工艺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粉末氟树脂涂料为涂层材料,配合液体底漆对橡胶模具防粘涂层制备工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在研究涂层附着机理基础上,研究了基体表面不同处理工艺对涂层附着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涂层喷涂工艺和烧结工艺参数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定了一整套橡胶模具表面防粘涂层制备工艺,并进行了应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外橡胶模具脱模剂的应用、橡胶模具表面清理技术、模具表面处理技术以及氟树脂涂料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对涂层与基体附着机理和固体表面润湿机理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橡胶模具表面防粘涂层材料以及涂层制备工艺研究方案。(2)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和物理机械表面处理方式参数变化对涂层附着强度的影响。首先选用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基体表面进行处理,然后分别进行了粗糙度测试、涂层制备以及附着强度测试;研究了物理机械表面处理后基体表面粗糙度对涂层附着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喷砂处理的效果要好于其他处理效果,并且采用60目砂粒并在0.4-0.5MPa气压下对基体进行喷砂处理能够获得最大的涂层附着强度。(3)研究了静电喷涂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性能指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研究了静电喷涂工艺参数对粉末的一次上粉率、涂层厚度均匀性以及涂层外观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出最佳喷涂工艺条件参数为喷涂距离150mm,供气气压0.5MPa,静电电压80kv时,既能保证获得较高的一次上粉率又能获得较好的厚度均匀性,同时也保证了涂层的外观质量。(4)研究了涂层烧结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涂层烧结工艺参数对涂层光泽度、表面形貌、涂层附着强度以及接触角指标的影响规律,通过综合平衡法确定了最优涂层烧结工艺参数为:烧结温度380℃,烧结时间30min,随炉冷却。(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橡胶模具表面涂层制备工艺进行了应用研究。按照上述研究结果对橡胶密封圈和注射模具表面进行了防粘涂层制备,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涂层具有较好的脱模性和防粘性,能有效的防止模具粘模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制品表面质量,且使用寿命能达到400模以上,并且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10%。

胡卫卫[9](2017)在《车载机场跑道指引灯干粉清洗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场跑道指引灯在夜间、低能见度或者恶劣天气条件下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提供目视引导信号,保证飞机的安全起降。国际民航组织对跑道灯发光强度有严格标准,为达到要求,要进行定期清洗和维护,随着飞机起降密度的增加,留给跑道灯清洗的时间越来越短,传统的手工清洗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接受机场委托开发新型车载干粉清洗系统。首先,分析了跑道灯表面污垢的形成机理,对比了现有的清洗方法,优化选择了以经过特殊处理小苏打粉末作为清洗介质的干粉清洗。根据微磨料射流的基本理论,设计出用于跑道灯清洗的前混合车载干粉清洗系统,主要包括供压系统、冷凝系统、供料系统、车载系统和喷射系统五个部分。总体布置方案选择牵引式结构,根据喷射气体体积流量、干粉磨料质量流量的计算结果,对空压机和冷凝器进行选型,然后对供料罐进行计算设计;对喷射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实现了跑道灯干粉清洗的系统功能。其次,在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上,以扁平和圆锥两种喷嘴结构为对象,运用Fluent中的DPM模型对喷嘴内外流场分析。通过对比作用在透光镜表面的压力分布、喷嘴内表面的磨损,优化选择了扁平喷嘴。分析了扁平喷嘴的扁平宽度、扁平高度和扁平长度对清洗效率的影响,选出高效的喷嘴结构参数;通过改变操作因素参数,分析得出:喷射角度为45°,喷射压力为7bar时,清洗经济高效;通过改变磨料因素参数,分析得出:磨料粒径越小,磨料在喷嘴内部加速越快,在喷嘴外部衰减越快,磨炼磨料流量为0.006kg/s时,清洗效率较高。最后,根据设计优化结果进行了供料系统和喷射系统的试制,将试制产品与选型部件进行总体装配。运用所开发的车载干粉清洗系统对嵌入式跑道灯进行清洗试验,以透光镜表面的清洁度为评判标准,判断出清洗系统能够有效的清洗掉污垢。同时,开展了扁平喷嘴和锥形喷嘴的清洗实验,结果验证了扁平喷嘴效率较高。优化了喷射角度、喷射压力、磨料粒径、磨料流量等参数。干粉清洗设备具有环保、高效、在线清洗的优点,得到机场委托方的认可。

隋春飞,蔡坚,石振东[10](2017)在《干冰表面处理技术在系统级封装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电子元器件表面材料的质量是影响电磁屏蔽镀层和封装材料表面结合力的主要因素,封装元件在切割分离过程中侧壁表面粘附的Cu杂质对屏蔽膜的质量有不利影响。为了提高电子封装体的表面质量,提出一种可应用于高精密电子加工领域的新型表面技术——干冰处理技术。方法通过实验设计深入研究干冰技术的关键参量(喷射压力、喷射角度和清洗速度)对电子材料表面杂质去除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干冰处理封装材料表面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干冰作用与传统去离子水处理所获得的电磁屏蔽膜质量。结果作用机理为干冰的物理冲击和微爆破产生的冲击力将粘附到侧壁上的杂质剥离而去除,实验得到最优作用条件,即在喷射压力为0.20.4 MPa,作用速度为4050 mm/s,喷射角度为40?70?时,封装元件PCB侧壁表面质量明显改善,表面PCB区域铜杂质的含量由30%降至2%,阻焊层破损率可控,且有效地提高了电磁屏蔽镀层结合力的等级。结论干冰技术工艺操作简单,作业效率高,且在最优工艺参数下无其他不良产生,可作为未来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表面处理的技术支撑。

二、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及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曲面工件机器人激光随形清洗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组成与原理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STM32控制器与机器人控制器的通信机制
    2.2 激光清洗头的对齐
    2.3 激光清洗头的对焦
3 大型曲面工件清洗测试
    3.1 操作流程
    3.2 清洗测试
4 总结

(2)阳极氧化制备铝基仿生表面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橡胶模具抗黏附研究现状
        1.2.1 橡胶模具清洗技术及脱模剂使用
        1.2.2 仿生表面的防污机理与应用
    1.3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研究现状
        1.3.1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1.3.2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应用
    1.4 SLIPS表面研究现状
        1.4.1 SLIPS表面的机理
        1.4.2 SLIPS表面的制备与应用
    1.5 本论文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仿生表面的制备及实验方案
        2.2.1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2.2.2 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
        2.2.3 纳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
        2.2.4 实验方案流程图
    2.3 材料的表征
        2.3.1 接触角测试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激光共聚焦表面粗糙度测试
    2.4 电化学耐蚀性能测试
        2.4.1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
        2.4.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5 防污性能测试
        2.5.1 自清洁测试
        2.5.2 硫化试验
    2.6 剪切测试
第三章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阳极氧化法快速制备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
        3.2.1 阳极氧化电流密度对表面形貌及疏水性能的影响
        3.2.2 阳极氧化时间对表面形貌及疏水性能的影响
        3.2.3 草酸浓度对表面形貌及疏水性能的影响
        3.2.4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成分分析
    3.3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电化学耐蚀性能研究
        3.3.1 3.5wt.%NaCl溶液环境的电化学耐蚀性能测试
        3.3.2 不同pH溶液环境的电化学耐蚀性能测试
    3.4 微纳多尺度超疏水表面的防污性能研究
        3.4.1 自清洁性能测试
        3.4.2 硫化防污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
    4.3 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稳定性研究
        4.3.1 耐高温测试
        4.3.2 全浸泡测试
    4.4 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电化学耐蚀性能研究
        4.4.1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
        4.4.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4.5 微纳结构SLIPS表面的防污性能研究
        4.5.1 自清洁性能测试
        4.5.2 硫化防污测试
        4.5.3 硫化防污持久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结构SLIPS表面的制备
    5.3 纳米结构SLIPS表面的稳定性研究
        5.3.1 剪切测试
        5.3.2 抗剪切力演化机理
    5.4 纳米结构SLIPS表面硫化防污持久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3)类金刚石薄膜压阻性能及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压阻薄膜传感器制备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类金刚石(DLC)压阻薄膜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压阻效应理论基础
    1.5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1.6 DLC薄膜的介绍
        1.6.1 DLC薄膜的种类
        1.6.2 DLC薄膜的结构
        1.6.3 DLC薄膜的导电机制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涂层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涂层沉积设备及沉积前处理
        2.1.1 涂层设备的选择
        2.1.2 实验基体的选择及前处理
        2.1.3 拼接靶材设计
        2.1.4 涂层制备工艺
    2.2 涂层表面形貌、元素化学状态、分子结构表征
    2.3 涂层碳结构的表征
    2.4 涂层力学性能表征
        2.4.1 硬度和弹性模量测试
        2.4.2 划痕测试
    2.5 压阻性能测试
    2.6 摩擦磨损实验
    2.7 接触角测试
第三章 DLC压阻薄膜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基体偏压对DLC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1 涂层制备
        3.2.2 基体偏压对DLC薄膜碳结构的影响
        3.2.3 基体偏压对DLC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基体偏压对DLC薄膜导电性的影响
        3.2.5 基体偏压对DLC薄膜压阻性能的影响
    3.3 Si掺入对DLC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1 涂层的制备
        3.3.2 Si掺杂对类金刚石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Si掺杂对类金刚石薄膜导电性的影响
        3.3.4 Si掺杂对类金刚石薄膜压阻性能的影响
    3.4 DLC薄膜的尺寸效应研究
        3.4.1 涂层的制备
        3.4.2 厚度对DLC薄膜的碳结构的影响
        3.4.3 厚度对DLC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 厚度对DLC薄膜导电性的影响
        3.4.5 厚度对DLC薄膜压阻性能的影响
    3.5 失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涂层的制备
    4.3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成分、碳结构和物相结构
        4.3.1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成分
        4.3.2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碳结构
        4.3.3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物相结构
        4.3.4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官能团结构
    4.4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导电性
    4.5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摩擦学性能
    4.6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力学性能
    4.7 不同O含量绝缘层SiO_X-DLC涂层的接触角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层防护层F-DLC涂层的制备与研究
    5.1 引言
    5.2 涂层的制备
    5.3 不同F含量表层F-DLC涂层的成分
    5.4 不同F含量表层F-DLC涂层的官能团结构
    5.5 不同F含量表层F-DLC涂层的力学性能
    5.6 不同F含量表层F-DLC涂层的接触角
    5.7 不同F含量表层F-DLC涂层的摩擦系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基整体器件的制备与研究
    6.1 引言
    6.2 整体器件结构示意图
    6.3 整体器件压阻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4)基于锰基尖晶石结构热敏薄膜电阻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TC热敏电阻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热敏电阻的发展趋势
    1.4 锰基尖晶石热敏电阻材料的结构与电性能分析
        1.4.1 尖晶石晶体结构
        1.4.2 尖晶石热敏电阻导电机理
    1.5 常见的NTC元器件制备方法
        1.5.1 固相反应法
        1.5.2 厚膜工艺方法
        1.5.3 薄膜工艺方法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6.1 NTC材料和热敏电阻器件目前存在的问题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处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样品制备用到的仪器
    2.3 核心实验仪器
        2.3.1 溅射镀膜机
        2.3.2 接近式曝光机
        2.3.3 湿法刻蚀平台
    2.4 样品测试与表征
        2.4.1 粉末粒度分析
        2.4.2 热分析
        2.4.3 X射线衍射仪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5 X射线能谱分析
        2.4.6 三维光学轮廓仪
        2.4.7 高精度恒温油槽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第三章 MCN热敏组成成分、烧结温度对电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Mn_(2-2x)Co_(3x)Ni_(1-x)O_4 (x= 0.1-0.45)材料的固相反应法合成
        3.2.2 Mn_(2-2x)Co_(3x)Ni_(1-x)O_4 (x= 0.1-0.45)材料和器件的表征与电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CN材料的物相分析
        3.3.2 MCN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与元素分布分析
        3.3.3 MCN材料中的Mn、Co、Ni、0元素的光电子能谱分析
        3.3.4 Mn_(2-2x)Co_(3x)Ni_(1-x)O_4 (x=0.1-0.45)片式器件的电学性能分析
        3.3.5 Mn_(1.4)Co_(0.9)Ni_(0.7)O_4 (x=0.3)片式热敏器件的老化分析
        3.3.6 烧结温度对于Cu掺杂MnCoNi材料电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_(1.5)CoNi_(0.5)O_4薄膜和块体热敏电阻的形貌、电性能和灵敏度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片式热敏电阻及NTC靶材的合成
        4.2.2 制备薄膜NTC热敏电阻
        4.2.3 表征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过程中球磨混合氧化物的粒度分析
        4.3.2 制备靶材中固相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4.3.3 NTC粉末和薄膜的物相分析
        4.3.4 NTC薄膜层的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分析
        4.3.5 NTC薄膜热敏器件的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分析
        4.3.6 MCN薄膜层和MCN块体的光电子能谱分析
        4.3.7 薄膜NTC器件和片式NTC器件的电性能分析
        4.3.8 薄膜NTC器件和片式NTC器件的响应时间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uO_2掺杂Mn_(1.6)Co_(0.4)CuO_4对其微观形貌、离子价态和电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固相反应法制备Mn_(1.6)Co_(0.4)CuO_4/xRuO_2材料和器件的过程
        5.2.2 Mn_(1.6)Co_(0.4)CuO_4/xRuO_2材料的分析表征与器件的电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过程中球磨混合氧化物的粒度分析
        5.3.2 制备MCCR材料固相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5.3.3 MCCR粉末材料的物相分析
        5.3.4 MCCR块体材料的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
        5.3.5 Mn_(1.6)Co_(0.4)CuO_4/xRuO_2陶瓷中MnCoCuRu元素的XPS光电子能谱分析
        5.3.6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RuO_2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仿真模拟
        5.3.7 Mn_(1.6)Co_(0.4)CuO_4/xRuO_2陶瓷中电性能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阻值Mn_(1.6)Co_(0.4)CuO_4/0.1RuO_2薄膜热敏电阻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MCCR粉体的制备与靶材的制备
        6.2.2 MCCR薄膜器件的制备
        6.2.3 MCCR薄膜器件的分析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CCR粉体和薄膜层的物相分析
        6.3.2 不同退火温度下MCCR粉薄膜层的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
        6.3.3 不同退火温度下MCCR薄膜层的元素结合能与元素价态分析
        6.3.4 不同退火温度下MCCR粉薄膜层的电学性能
        6.3.5 MCCR材料的薄膜器件与片式器件的响应时间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主要研究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轮胎模具污染物清洗方法介绍
        1.2.1 机械清洗法
        1.2.2 化学溶剂清洗法
        1.2.3 超声波清洗法
        1.2.4 干冰清洗法
        1.2.5 激光清洗法
    1.3 激光清洗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激光清洗技术发展历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轮胎模具激光清洗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经费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激光与材料作用理论
    2.3 激光清洗过程中模具传热模型的建立
        2.3.1 热传导模型的建立
        2.3.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2.4 模具表面温度模型
    2.5 有限差分法求解模型的建立
        2.5.1 显式计算模型
        2.5.2 隐式计算模型
        2.5.3 混合计算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温度场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空间模型的建立
        3.2.2 激光光源模型的建立
    3.3 模拟方案
    3.4 轮胎模具温度分布
        3.4.1 表面温度分布
        3.4.2 x-z截面温度分布
        3.4.3 y-z截面温度分布
    3.5 热流密度矢量分布
        3.5.1 表面热流密度矢量分布
        3.5.2 x-z截面热流密度矢量分布
        3.5.3 y-z截面热流密度矢量分布
    3.6 结点温度变化
    3.7 特定路径温度分布
        3.7.1 表面路径温度分布
        3.7.2 截面路径温度分布
    3.8 能量密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3.8.1 结点温度变化
        3.8.2 表面路径温度分布影响
    3.9 扫描速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3.9.1 结点温度变化
        3.9.2 表面路径温度分布影响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胎模具激光清洗位移场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位移分布模型
    4.3 轮胎模具位移分布
        4.3.1 表面位移分布
        4.3.2 x-z截面位移分布
        4.3.3 y-z截面位移分布
    4.4 结点位移变化
    4.5 特定路径分布
        4.5.1 表面路径位移分布
        4.5.2 截面路径位移分布
    4.6 能量密度对位移分布的影响
        4.6.1 结点位移变化
        4.6.2 表面路径位移分布影响
    4.7 扫描速度对位移分布的影响
        4.7.1 结点位移变化
        4.7.2 表面路径位移分布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橡胶颗粒与模具表面作用力模型
        5.2.1 橡胶颗粒与模具材料表面作用方式
        5.2.2 范德瓦尔力计算模型
        5.2.3 电位差静电作用力计算模型
        5.2.4 库伦作用力计算模型
        5.2.5 吸附力计算模型
        5.2.6 清洗力计算模型
    5.3 清洗阈值的确立
        5.3.1 能量密度清洗阈值的确立
        5.3.2 模具表面最大位移与表面最高温度的关系
    5.4 损伤阈值的确立
        5.4.1 能量密度损伤阈值的确立
        5.4.2 扫描速度损伤阈值的确立
    5.5 轮胎模具激光清洗合理工艺参数确立
    5.6 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机理分析
        5.6.1 基体热振动效应机理
        5.6.2 烧蚀效应机理
    5.7 轮胎模具激光清洗工艺质量评价体系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烧结方法和Co、Ni对Nd2Fe14B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1.1.1 铝镍钴系永磁合金
        1.1.2 永磁铁氧体
        1.1.3 钐钴合金永磁材料
        1.1.4 Nd2Fe14B永磁材料
    1.2 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
        1.2.1 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 铝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1.3 先进铝基复合材料烧结技术
        1.3.1 微波烧结
        1.3.2 放电等离子烧结
    1.4 磁性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1 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方法和设备
        2.3.1 差热分析(DSC)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4 纳米压痕测试
        2.3.5 透射电镜测试
    2.4 性能测试
        2.4.1 致密度测试
        2.4.2 硬度测试
        2.4.3 压缩性能测试
        2.4.4 磁性能测试
第三章 Co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影响
    3.1 加Co后 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粉末的DSC分析
    3.2 加Co后 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的XRD物相分析
    3.3 Co含量对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3.4 Co含量对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
    3.5 Co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3.6 Co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3.7 Co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3.8 Co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影响
    4.1 Co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4.2 Co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
    4.3 Co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4.4 Co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5 Co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影响
    5.1 加Ni后 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粉末的DSC分析
    5.2 加Ni后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的XRD物相
    5.3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5.4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
    5.5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5.6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5.7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强度的影响
    5.8 Ni对 MW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i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影响
    6.1 Ni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6.2 Ni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
    6.3 Ni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6.4 Ni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6.5 Ni对 SPS-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6.6 烧结方式、Co和 Ni对 Nd_2Fe_(14)B_p/Al复合材料力/磁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未来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7)环氧树脂电子封装模具清模胶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电子封装用环氧树脂
        1.2.1 环氧树脂种类
        1.2.2 IC环氧树脂的基本组成
        1.2.3 环氧模塑料成型工艺
    1.3 电子封装模具的污染与清洗
        1.3.1 电子封装模具的污染
        1.3.2 电子封装模具的清洗
        1.3.3 清模胶清模效果的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重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清模胶的制备
        2.2.1 天然胶的塑炼
        2.2.2 并用胶的制备
        2.2.3 清模胶的制备
    2.3 硫化试片的制备
    2.4 清模剂的性能测试
        2.4.1 热失重性能
        2.4.2 溶胀率SR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5 清模胶的性能测试
        2.5.1 硫化特性
        2.5.2 邵氏A硬度
        2.5.3 清模胶的拉伸性能
        2.5.4 清模胶的撕裂强度
        2.5.5 清模胶对环氧树脂的粘接强度
        2.5.6 脱模工艺指数
第3章 清模剂的配制研究
    3.1 引言
    3.2 清模剂的选择
        3.2.1 清模剂的初步筛选
        3.2.2 清模剂对环氧树脂的溶解特性
        3.2.3 单一清模剂对环氧树脂的溶胀特性
        3.2.4 复合清模剂对环氧树脂的溶胀特性
        3.2.5 清模剂对环氧材料的化学作用
    3.3 清模剂的热失重特性
    3.4 清模剂对清模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氧树脂清模胶的配制研究
    4.1 清模胶的配方设计
        4.1.1 胶种的选择
        4.1.2 填充剂的选择
        4.1.3 添加剂的选择
        4.1.4 硫化体系的选择
    4.2 胶种对清模胶性能的影响
    4.3 交联体系对清模胶性能的影响
        4.3.1 过氧化物交联剂对清模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4.3.2 硫磺交联体系对清模胶特性的影响
        4.3.3 硫磺与过氧化物并用体系对清模胶特性的影响
    4.4 清模胶配方优化试验
        4.4.1 正交试验配方设计
        4.4.2 正交试验结果
        4.4.3 胶料硫化特性的正交结果分析
        4.4.4 清模胶外观的正交结果分析
        4.4.5 胶料脱模工艺的正交结果分析
        4.4.6 硫化胶力学性能的正交结果分析
        4.4.7 影响清模效果(拉伸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分析
        4.4.8 正交试验基本结论
        4.4.9 正交试验优化配方
        4.4.10 优化配方与进口清模胶性能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氧树脂清模工艺的研究
    5.1 清模胶的清模机理
    5.2 清模胶清模效果的评价方法
        5.2.1 清模胶的失重特性
        5.2.2 清模胶的粘接强度
        5.2.3 环氧树脂溶胀特性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橡胶模具表面防粘涂层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橡胶模具脱模剂及模具清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脱模剂的研究现状
        1.2.2 橡胶模具清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橡胶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氟树脂涂料发展和研究现状
        1.4.1 氟碳涂料结构与性质
        1.4.2 氟树脂涂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涂层与模具表面粘附机理及与制品不粘机理的研究
    2.1 涂层附着力定义及附着机理
        2.1.1 涂层附着力定义
        2.1.2 涂层附着机理
        2.1.3 涂层附着力主要影响因素
    2.2 固体表面润湿性理论基础
        2.2.1 表面润湿性对粘附性的影响
        2.2.2 表面润湿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橡胶模具表面预处理技术及方法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及流程
        3.2.1 涂层制备工艺概述
        3.2.2 基体材料预处理
    3.3 涂层性能测试
        3.3.1 粗糙度测试
        3.3.2 拉伸附着强度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预处理对涂层与基体附着强度的影响
        3.4.2 砂纸粒径对涂层与基体附着强度的影响
        3.4.3 喷砂粒径对涂层与基体附着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橡胶模具防粘涂层静电喷涂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4.3.1 涂层厚度测试
        4.3.2 一次上粉率的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喷涂工艺参数变化对粉末一次上粉率的影响
        4.4.2 喷涂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厚度均匀性的影响
        4.4.3 喷涂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外观质量的影响
        4.4.4 最佳喷涂工艺参数组合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橡胶模具表面涂层烧结工艺及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及流程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流程
    5.3 性能测试及表征
        5.3.1 涂层附着强度的测试
        5.3.2 涂层形貌的测试
        5.3.3 涂层光泽度的测试
        5.3.4 静态接触角测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烧结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光泽度的影响
        5.4.2 烧结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5.4.3 烧结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附着强度的影响
        5.4.4 烧结工艺参数变化对涂层接触角的影响
        5.4.5 最优烧结工艺参数的确定
    5.5 涂层应用研究
        5.5.1 实验设备及制品制作工艺
        5.5.2 制品外观及模具外观分析
        5.5.3 制品生产效率及涂层寿命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车载机场跑道指引灯干粉清洗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任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跑道灯清洗研究现状
        1.2.2 气动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跑道灯清洗方法分析
    2.1 污垢形成机理
    2.2 清洗方法的选择
    2.3 干粉清洗分析
        2.3.1 干粉属性
        2.3.2 干粉颗粒的运动控制方程
        2.3.3 干粉颗粒在气流中的受力
        2.3.4 干粉去除污垢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干粉清洗系统的设计
    3.1 车载干粉清洗系统的设计方案
    3.2 总体布置方案评估
        3.2.1 牵引式
        3.2.2 整车式
        3.2.3 布置方案的优选
    3.3 功能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3.3.1 喷射气体体积流量计算
        3.3.2 磨料质量流量的计算
        3.3.3 供压系统
        3.3.4 冷凝系统
    3.4 供料系统的设计
        3.4.1 供料方式
        3.4.2 供料罐尺寸计算
        3.4.3 关键部件的设计
        3.4.4 系统建模
    3.5 喷射系统
        3.5.1 操作控制方式
        3.5.2 喷嘴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粉清洗喷射过程仿真优化
    4.1 喷嘴结构对比分析
        4.1.1 创建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1.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2 喷嘴结构参数对喷射清洗效率的影响
        4.2.1 扁平宽度
        4.2.2 扁平高度
        4.2.3 扁平长度
    4.3 操作因素对喷射清洗效率的影响
        4.3.1 喷射角度
        4.3.2 喷射压力
    4.4 磨料因素对喷射清洗效率的影响
        4.4.1 磨料粒径
        4.4.2 磨料流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试制与装配
    5.1 供料系统试制
    5.2 喷射系统试制
        5.2.1 喷嘴的试制
        5.2.2 喷射系统的装配
    5.3 车载系统总体装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粉清洗实验验证
    6.1 干粉清洗系统清洗效果验证
        6.1.1 实验方案
        6.1.2 实验结果及评价
    6.2 不同喷嘴结构清洗效率验证
    6.3 工艺参数的优化
        6.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清洗参数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干冰表面处理技术在系统级封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设备和材料
    1.2 干冰处理切割侧壁试验
    1.3 清洁侧壁电磁屏蔽膜质量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清洁前产品切割侧壁状态
    2.2 干冰喷射压力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2.3 干冰作用速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2.4 干冰喷射角度对杂质含量的影响
    2.5 干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处理效果对比
3 结论

四、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及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曲面工件机器人激光随形清洗控制系统设计[J]. 潘长青,朱小伟,杨文锋,李绍龙,曹宇. 应用激光, 2021
  • [2]阳极氧化制备铝基仿生表面及其耐蚀防污性能研究[D]. 庄明塔.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类金刚石薄膜压阻性能及传感器研究[D]. 吴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锰基尖晶石结构热敏薄膜电阻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丙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轮胎模具脉冲激光清洗数值模拟研究[D]. 张清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烧结方法和Co、Ni对Nd2Fe14Bp/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磁性能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张德. 江苏大学, 2020(02)
  • [7]环氧树脂电子封装模具清模胶料的研制[D]. 黄剑.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9(09)
  • [8]橡胶模具表面防粘涂层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D]. 高远昊.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9]车载机场跑道指引灯干粉清洗系统的开发[D]. 胡卫卫. 厦门理工学院, 2017(01)
  • [10]干冰表面处理技术在系统级封装的应用[J]. 隋春飞,蔡坚,石振东. 表面技术, 2017(03)

标签:;  ;  ;  

橡胶模具的清洗技术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