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中VA诱导的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

烟草中VA诱导的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

一、VA诱导烟草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菁[1](2021)在《小豆抗锈病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及胼胝质沉积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严重影响小豆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作物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对小豆抗锈病的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小豆抗病资源的选育和利用。因此,本研究以抗锈性差异明显的小豆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锈菌夏孢子在抗、感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探明小豆抗病的组织细胞学事件;同时测定了不同抗性品种在锈菌侵染过程中,抗病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H2O2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小豆胼胝质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数量、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定位等信息,分析了该家族成员应答锈菌侵染的表达模式,并测定在锈菌侵染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胼胝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为解析小豆抗锈病的机理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了锈菌夏孢子在小豆抗、感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在感病品种中,病原菌接种后6 h就可产生附着胞,接种后24 h即可成功侵入寄主,至接种后48 h可在寄主细胞间隙产生大量侵染菌丝,接种后192 h即可产生夏孢子;而在抗病品种中,病菌于接种后12 h形成附着胞,比感病品种晚6 h,接种后24 h可侵入寄主,但入侵后形成的气孔下囊大量畸形,接种后120 h胞间仅形成少量侵染菌丝,且侵染菌丝的扩展范围明显小于感病品种。此外,抗病品种中,侵染菌丝周围寄主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胞壁沉积物,且叶片表面可见明显的细胞坏死。以上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对病原菌侵染结构发育的抑制、胞壁沉积物的形成及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其高抗锈病的重要原因。2.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锈病菌夏孢子在小豆抗、感品种叶片上生长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中,接种后120 h,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贴近寄主细胞生长时,寄主细胞生长正常,并未观察到细胞器的解体;而在抗病品种中,接种后120 h,菌丝周围寄主细胞内的细胞器逐渐解体,呈现坏死反应。由于亲和互作,感病品种中锈菌吸器形成时,诱导寄主植物产生管状结构,向吸器传输营养;而在抗病品种中,吸器体在寄主细胞内产生时,寄主细胞壁上产生的胼胝质乳突结构紧紧地将吸器围住,使其败育。当侵染菌丝靠近抗病寄主细胞时,寄主细胞壁的增厚和质壁分离也能限制锈菌的侵染。以上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锈菌侵染过程中通过胼胝质乳突的形成和过敏性坏死以抑制锈菌的侵染和扩展。3.采用生理生化技术,测定了小豆抗、感品种响应锈菌侵染过程中体内H2O2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锈菌侵染过程中,抗、感品种H2O2含量和PAL酶活性都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在锈菌整个侵染过程中,抗、感品种H2O2含量的变化均呈现明显的双峰变化趋势,分别于接种24 h和120 h后H2O2含量达到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时,感病品种H2O2含量高于抗病品种,而第二个峰值出现时,抗病品种H2O2含量显着高于感病品种。与H2O2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抗、感品种PAL酶活性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抗病品种中PAL酶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并在接种后24 h达到峰值,是感病品种的1.8倍。以上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通过调节体内H2O2含量和PAL酶活性以激活植物免疫反应,从而对锈病产生明显的抗性。4.细胞学中观察到,在抗病品种中,寄主细胞壁产生乳突结构使吸器败育,进而阻止病菌侵染,研究表明乳突能产生大量胼胝质,因此为深入解析胼胝质积累在小豆抗锈病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豆全基因组中胼胝质合成酶基因(Va GSLs)进行鉴定,共获得Va GSLs基因家族成员16个,归属于4个亚类,包括GSL-1、GSL-2、GSL-3和GSL-4。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Va GSLs成员的表达情况发现,Va GSL1、Va GSL2和Va GSL6在接种后24 h和48 h均显着上调,再进一步对抗、感品种接种后不同时间叶片胼胝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抗病品种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其胼胝质含量增长率都显着高于感病品种,最高可达73.2%(接种后24 h),此时感病品种胼胝质含量增长率只有19.1%,以上结果表明胼胝质的累积参与了小豆抗锈病的过程。

张明钰[2](2021)在《智能聪有效组分的筛选及抗病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毒几乎能侵染所有植物,且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由于植物没有完整的免疫系统,病毒病的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用量大、施药方式不科学,造成大量农药残留、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且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寻找作用范围广,安全高效的抗植物病毒制剂是当前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智能聪(ZNC)是近几年从野生沙棘植株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丝状真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经过发酵提取出来的一种超高活性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已有研究表明,ZNC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的能力。由于ZNC是一种混合物,具体是哪种组分对增强植物抗病性起到关键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马铃薯X病毒(PVX)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为防治对象,开展ZNC有效抗病毒组分的筛选及诱发植物抗病毒机制的研究,为植物免疫诱抗剂—ZNC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ZNC是由16种不同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将ZNC溶解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结果显示ZNC是由16种不同的组分组成,并进一步纯化得到16种组分溶液,分别编号为F1-F16。(2)Fraction 8为ZNC最佳有效抗病毒组分。将ZNC的16种不同组分配制成浓度为100 ng/m L溶液,分别喷施本氏烟草,2 h后摩擦接种带有GFP标签的PVX病毒(PVX-GFP),以dd H2O处理为对照,在接种后第5 d观察发现,喷施Fraction 2、6、8、10、11、15的烟草GFP荧光强度均弱于dd H2O处理的,其中喷施Fraction 8的烟草GFP荧光强度最弱。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进一步定量测定了各处理植株系统叶中PVX-CP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喷施Fraction 8处理的烟草体内病毒含量最低。从而确定Fraction 8为ZNC最佳有效抗病毒组分。(3)Fraction 8对病毒具有显着的预防效果。选取长势一致的本氏烟草,分别做先喷施Fraction 8后接种PVX-GFP和先接种病毒后喷施Fraction 8,观察GFP荧光现象并检测病毒积累量。结果发现:先接种病毒再喷施Fraction 8,PVX-CP的表达量略低于喷施dd H2O的烟草植株,但差异不显着;而先喷施Fraction 8再接种病毒,PVX-CP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喷施dd H2O的烟草植株。上述结果表明ZNC的Fraction 8组分对病毒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4)Fraction 8抗病毒最佳使用浓度为150 ng/m L。将Fraction 8配制成5个浓度梯度,以dd H2O处理为对照,分别喷施本氏烟草,2 h后摩擦接种PVX-GFP。接种后第5 d观察GFP荧光现象并检测病毒积累量。结果发现,随着Fraction 8浓度的提高,荧光强度和植株内病毒的含量逐渐降低,浓度为150 ng/m L处理的荧光强度和病毒含量达到最低;且当浓度达150 ng/m L以上时,其荧光强度和病毒的含量不再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从而确定Fraction 8抗病毒最佳使用浓度为150 ng/m L。(5)Fraction 8增强植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性。选取长势一致的本氏烟草,分别喷施dd H2O和Fraction 8,2 h后摩擦接种带有GFP标签的TMV(TMV-GFP)。接种后第8 d发现,喷施Fraction 8的本氏烟草荧光程度明显弱于dd H2O处理的本氏烟草。用q RT-PCR的方法检测不同处理下的本氏烟草植株中的TMV-CP基因表达量,结果与表型一致,表明Fraction 8对TMV也有同样的预防效果。上述结果说明,ZNC的Fraction 8组分可能对植物病毒病具有广谱抗性。(6)Fraction 8能够促进水杨酸的积累并激活SA信号通路。对Fraction 8和dd H2O分别处理不同时间的本氏烟草叶片进行液相色谱测定,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喷施Fraction 8的叶片中SA含量均明显高于dd H2O处理,且随着时间延长不断积累,并在4 h时达到最高。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SA信号通路的标志基因NPR1、PR1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说明Fraction 8能够促进SA积累,并激活SA信号通路。(7)Fraction 8能够促进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对喷施Fraction 8和dd H2O后的本氏烟草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DAB染色和NBT染色。DAB染色结果显示,Fraction 8处理的叶片的染色深度明显强于dd H2O处理,且随着时间延长,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在4 h时染色程度最深,表明Fraction 8试剂能够明显促进过氧化氢的积累。NBT染色结果显示,Fraction 8处理的叶片的染色深度与dd H2O处理的差异不明显,且随着时间延长,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Fraction 8不能促进超氧阴离子的积累。利用q RT-PCR的方法检测不同处理后本氏烟草中ROS合成与清除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植物中Rboh A和Rboh B等ROS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渐提高,4 h达到最高水平;同时CAT,SOD和APX等ROS清除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至较低水平,表明Fraction 8是通过促进ROS合成基因和抑制ROS清除基因的表达促进了ROS的积累。植物为了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细胞ROS信号与钙信号之间相互整合,并作出特异性响应。用荧光标记的Fluo-3AM对细胞内Ca2+进行评价,Fraction 8处理的保卫细胞中有显着荧光,表明Fraction 8可促进Ca2+内流,激活RBOHs进而产生ROS。综上结果表明,Fraction 8能够激活ROS信号通路,与增强植物抗病能力密切相关。(8)Fraction 8通过SA途径增强RNA沉默并诱发植物抗病毒。取转Nah G基因本氏烟草植株和非转基因本氏烟草,分别喷施Fraction 8和dd H2O,2 h后用p ROK-II::GFP瞬势侵染烟草叶片,在处理后的第3 d用Fusion FX SPECTRA多功能成像仪观察GFP的荧光强度。结果发现,非转基因本氏烟草植株经Fraction 8处理后的荧光强度明显弱于对照,而转Nah G基因本氏烟草植株经Fraction 8处理后的荧光强度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同时,对两种烟草分别喷施Fraction 8和dd H2O后接种PVX-GFP病毒,发现转Nah G基因本氏烟草在喷施Fraction 8后无明显预防效果。结果表明,Fraction 8可能通过SA信号途径增强RNA沉默并诱发病毒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从ZNC混合物分离纯化出16种不同组分,确定了ZNC最佳抗病毒组分为Fraction 8,其最佳使用浓度为150 ng/m L,对植物病毒病具有显着的预防效果,且具有广谱抗性。抗性机理的研究显示,Fraction 8能够激活ROS信号通路,并通过SA信号途径增强RNA沉默,从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该研究为智能聪(ZNC)在植物抗病毒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蔡璘[3](2021)在《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碳基纳米材料在环境治理、能源和医学抑菌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农业尤其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尿素为原料合成得到价廉易得、无毒、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g-C3N4纳米片,研究发现其具有光催化抑菌诱抗活性,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但是由于单一非金属纳米材料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在明确Zn ONPs亦可较好诱导植物抗性后,进一步合成得到g-C3N4@Zn ONPs的复合材料,在更低的剂量条件下研究其抑菌诱抗效果,并探究复合材料增效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尿素高温聚合而成的g-C3N4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细菌)的抑菌性能及机理。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技术(XRD)、红外光谱(FT-IR)和电势测定(Zeta)对g-C3N4纳米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g-C3N4纳米片为银耳形状,由大量不规则的单层折叠纳米片聚集堆积在一起,且纳米片层中存在大量且形状不规则的面内空隙。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的抑菌作用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性和可见光照射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相比,0.5 mg/m L浓度的g-C3N4纳米片可显着抑制野火病菌和控制野火病。抑菌机制研究发现,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纳米片产生大量ROS,包括细菌细胞内和细胞外的ROS。处理2 h后,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的胁迫导致生物膜形成和运动性被抑制,进一步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质泄漏和DNA损伤,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另一方面,g-C3N4纳米片在细菌表面的附着是一种物理抑菌的协同途径。转录组测试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处理烟草野火菌1 h后,病菌细胞的500个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抗氧化活性”和“膜运输”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细菌趋化性”、“生物膜形成”、“能量代谢”和“细胞运动”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该结果在基因水平补充解释了g-C3N4纳米片抑制野火病菌的机制。2.研究了g-C3N4纳米片对辣椒疫霉(卵菌)的抑菌效果及机制。首先利用转录组分析了光照条件下0.5 mg/m L g-C3N4纳米片处理辣椒疫霉3个代表性生长阶段的样品,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处理后,辣椒疫霉的抗氧化活性和结构成分相关基因显着上调,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下调,包括ATP生成、自噬破坏、膜系统紊乱等复杂的适应过程基因。后续试验证明,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纳米片显着抑制了辣椒疫霉的所有生命周期,包括菌丝体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数。同时,在光照下g-C3N4纳米片处理产生大量ROS的作用下、以及在纳米片本身锐利结构的帮助下,g-C3N4纳米片还损害了辣椒疫霉菌丝体生长的形态、超微结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这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中包含“膜组分”基因富集结果。鉴于g-C3N4纳米片的抑菌活性源于光催化ROS生成和物理损伤,并且不仅限于单种病原体靶标,这一复杂机制使g-C3N4纳米片可能还具有抑制其他卵菌的能力,这表明g-C3N4纳米片作为控制农作物卵菌病害的新型非金属抑菌剂具有巨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除了抑制辣椒疫霉的致病性外,g-C3N4纳米片还能促进寄主辣椒植株的生长,这也进一步增加了g-C3N4纳米片的应用前景。3.揭示了g-C3N4纳米片诱导本氏烟抗病性的机理。0.25 mg/m L的g-C3N4纳米片喷施在本氏烟上,24 h后在本氏烟上接种TMV/辣椒疫霉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t DC3000,发现g-C3N4纳米片能增强本氏烟对这3种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但是尿素没有类似诱抗效果,表明g-C3N4纳米片结构是增强本氏烟抗病性的原因。诱抗机制研究显示,喷施g-C3N4纳米片能激活本氏烟一系列的抗性生理反应,包括活性氧类物质和胼胝质的积累、MAPK激酶磷酸化、PR1等多个抗病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通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植物内源激素测定和沉默本氏烟相关基因等方法,证实了g-C3N4纳米片激发的本氏烟抗病性依赖水杨酸、油菜素内酯、乙烯和脱落酸等多个信号途径协同调控。对g-C3N4纳米片处理12 h、24 h和36h的本氏烟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响应g-C3N4处理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处理后24 h内转录组富集到大量与抗病相关的基因上调差异表达,验证了g-C3N4纳米片激发的抗病性依赖的多个信号通路;处理36 h时,这种应激响应逐渐回归正常。从g-C3N4纳米片处理7 d促进本氏烟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可知,g-C3N4纳米片从免疫调控转化为营养调控。因此,g-C3N4纳米片处理本氏烟24 h能触发植物免疫类似于PAMP分子触发的PTI反应,36 h后抗性应激性逐渐下降,转化为植物营养调控,促进植株生长。4.为了筛选能和g-C3N4纳米片复合的材料,使用淀粉绿色合成法得到Zn ONPs,并研究其诱导本氏烟植株产生抗TMV的抗病机理。通过动态光散射(DLS)、TEM测定,Zn ONPs为直径20 nm的球形颗粒,并有部分聚集,在去离子水中有稳定粒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Zn ONPs对植物抗病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经Zn ONPs或Si O2NPs预处理2 h后,TMV颗粒在体外发生大量聚集和断裂。将这些混合物接种到烟草植株上,虽然接种2 d的接种叶病毒积累量低于对照组,但是接种7 d后,病毒的系统侵染和积累没有差异。接种病毒前连续叶面喷施纳米材料12 d可显着抑制TMV的积累,诱抗机制分析发现,Zn ONPs处理后,本氏烟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活性显着上调、病程相关抗性基因PR1和PR2均上调。且水杨酸和脱落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62%和517%。同时,与对照相比,Zn ONPs也促进了本氏烟的干重和鲜重。电镜分析进一步发现Zn ONPs被本氏烟叶片吸收并在整个植株中运输,这可能也是其提高本氏烟抗病性的原因之一。因此,Zn ONPs具有较好的诱抗促生长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g-C3N4纳米片的杂化材料。5.采用静电吸附Zn ONPs的方法构建g-C3N4@Zn ONPs异质结构来提升g-C3N4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并研究它的抑菌诱抗增效活性及机制。由于g-C3N4的性能尤其是抑菌效果仍存在受电荷迁移缓慢、巨激子效应和电导率低等瓶颈的制约,而本研究已证实Zn ONPs具有较好的植物诱抗活性且能促进植株生长,因此本章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方法,以g-C3N4纳米片作为光催化载体修饰Zn ONPs,获得g-C3N4@Zn ONPs复合材料,极大提高了g-C3N4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采用XRD、TEM和FT-IR进行表征,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和Zn ONPs之间存在牢固的连接,且是由于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异质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进一步探究了g-C3N4@Zn ONPs的抑菌抗病毒效果和增效机制。结果显示,g-C3N4@Zn ONPs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比g-C3N4纳米片更多的ROS,且g-C3N4@Zn ONPs吸附在菌体表面,通过物理性膜损伤和金属及ROS的化学损伤协同抑菌;且加入的Zn ONPs导致g-C3N4@Zn ONPs在不依赖可见光照射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烟草野火菌转录组结果显示,有463个共同的基因在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处理后表达呈下降趋势,表明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的抗烟草野火菌机制存在部分重合的情况;而g-C3N4@Zn ONPs具有显着强于g-C3N4纳米片的抑菌作用,分子机理主要是加强了g-C3N4对该细菌膜结构合成、运动性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强度。g-C3N4@Zn ONPs不仅影响阻碍了辣椒疫霉菌丝的营养生长,对它的生殖生长(孢子数量、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的破坏和抑制作用也显着强于g-C3N4纳米片。结合转录组结果可知,其抑制辣椒疫霉机制主要是破坏膜结构和抑制能量代谢。对3种材料处理的本氏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可知,连续喷施3天后,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激活植物抗病反应并上调了植物内源激素合成,而Zn ONPs则主要对光合相关、各种生长代谢通路产生影响。且3种处理都能显着富集于植物生长相关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包括激活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通路,而抑制响应外界胁迫激素,表明3种纳米材料连续3 d处理后有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g-C3N4@Zn ONP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也更多的富集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通路,说明g-C3N4@Zn ONPs具有比Zn ONPs和g-C3N4纳米片更好的持续诱导植物抗病能力。因此,g-C3N4@Zn ONPs相比g-C3N4纳米片,具有更低剂量的高效抑菌活性,更强的诱导抗病和促进光合效果,更有利于其安全地发挥抑菌性和诱抗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用尿素高温聚合得到g-C3N4纳米片,证实它具有光催化抑制烟草野火菌和辣椒疫霉的作用,其机制是光依赖下的化学和物理损伤多途径协同作用导致。诱导抗病机制研究发现g-C3N4纳米片可以激发本氏烟产生依赖于ROS、MAPK激酶磷酸化和植物激素(SA、ABA、ET和BR)通路激活的类似PTI的抗病性;g-C3N4纳米片处理本氏烟7 d,由诱抗状态转变为营养调控阶段,主要促进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明确了Zn ONPs具有诱抗促生效果。进一步以Zn ONPs作为g-C3N4纳米片的复合材料,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获得光催化活性更好的g-C3N4@Zn ONPs,具有更高效、低剂量抑菌诱抗以及促进光合作用的能力。研究结果为光催化纳米单体及其复合材料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科学参考。

王军[4](2020)在《大麦黄矮病毒(BYDV)对陇燕1号燕麦光合生理、酶活性及总酚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燕麦在被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危害后的生理响应,本文以陇燕1号燕麦为试验材料,在室内对燕麦三叶期植株进行BYDV接种,并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间(0 d,7 d,14 d,21 d,28 d,35 d)内燕麦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了BYDV对燕麦抗氧化防御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总酚含量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BYDV侵染对燕麦光合生理影响显着。燕麦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在接种后35 d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4.90%、63.14%和57.40%(P<0.05)。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接种后35 d较对照高55.90%。Chl a/Chl b先上升后稍有下降,接种后21 d,蚜虫+BYDV和蚜虫处理的Chl a/Chl b均增加至最大值,分别较CK高57.37%和32.78%(P<0.05);Pn和WUE下降,Ci、Gs和Tr上升;同时Fm、FV/F0、FV/Fm、qP、Yield和ET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q N上升。从各个指标的变化幅度来看,蚜虫+BYDV处理与蚜虫处理相比,对燕麦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造成的损伤更严重,其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幅更大。(2)燕麦在被BYDV为害后,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引起膜脂分子的氧化损伤。MDA含量明显上升,蚜虫+BYDV处理在接种后35 d MDA含量达到对照的1.4倍;P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35 d较对照高14.36%,而SOD和CAT活性总体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接种后21d和14 d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8.78和1.73倍;PAL和PPO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35 d分别较对照高36.33%和203%。和蚜虫处理相比,蚜虫+BYDV处理造成的损伤更大,MDA、抗氧化防御酶及PAL和PPO活性变化更剧烈。(3)BYDV侵染后燕麦总酚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接种后35 d,蚜虫+BYDV处理较对照的总酚含量高38.96%(P<0.05)。可溶性糖含量随为害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在接种后21 d,蚜虫+BYDV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蚜虫处理,且较对照高41.59%;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在接种后28 d和35 d,蚜虫+BYDV处理下燕麦可溶性蛋白含量较蚜虫处理分别降低了20.40%和15.81%;脯氨酸含量总体逐渐升高,接种后1421d,蚜虫+BYDV处理脯氨酸含量持续升高达到最大值,较蚜虫处理高27.02%(P<0.05)。和蚜虫处理相比,蚜虫+BYDV处理造成的损伤更大。综上,燕麦被BYDV侵染后,叶片内发生了显着的生理生化变化,其光合性能下降、MDA含量上升、防御酶活性增强、酚类物质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和蚜虫为害相比,BYDV造成的生理损伤更大。

肖华[5](2020)在《金针菇毒素FTX的原核表达体系构建及其对TMV的抗病性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烟草花叶病毒(TMV)是一种寄主众多、传染性强和抗逆性强的植物病毒,至今尚未有一种方法能对TMV进行根除。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是抑制病毒的方法之一。Flammutoxin(FTX)与其仅相差20个氨基酸的前体物质TEER-decreasing protein(TDP)是仅仅产生于金针菇子实体发育与生长阶段的蛋白质。研究发现,FTX或TDP具有抗TMV特性,但目前还没确认在抗TMV过程中到底是哪种蛋白发挥作用或主要作用。为了确认不同蛋白的抗TMV效果及分析可能的抗病机制,本实验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成功构建了 FTX和TDP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随后通过诱导表达获得TDP-pET32a和FTX-pET32a重组蛋白并利用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IMAC)进行纯化。结果显示,采用1mM浓度的诱导剂IPTG,于37℃诱导8h蛋白可以得到较多的蛋白,且pET32a标签蛋白、重组蛋白 FTX-pET32a 和 TDP-pET32a 在 250mM、200mM 和 250mM Elution buffer洗脱下能获得更多的纯化蛋白。以K326普通烟草为研究对象,从蛋白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两个方面研究了 FTX和TDP蛋白的抗病毒机制。蛋白的保护作用是先在烟草K326上分别喷洒FTX和TDP蛋白,12h后接种病毒TMV,随后测定了烟草在1-9天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以及多酚氧化酶(PPO)等与防御有关的防御酶的酶活性。结果发现经过蛋白FTX和TDP处理的烟草在接种TMV后,在1-9天内,其酶活性相对于三组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第7天,POD的酶活性测定中,TDP为26.8U/g,FTX为24.4U/g,相比于三组对照组的数值(18.6U/g,21.3U/g和19.5U/g)酶活性更高。实验结果说明TDP和FTX可诱导普通烟草的抗TMV活性且TDP的诱导抗性效果高于FTX。治疗作用则是先在K326烟草接种TMV,12h后分别喷洒FTX和TDP蛋白,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烟草在喷洒蛋白FTX和TDP后的1-9天内TMV含量变化,以高度保守的β-actin基因为内参,结果发现,在1-9天内,相对于两组对照组,蛋白TDP处理组和FTX处理组体内TMV的含量明显比对照低,而蛋白TDP处理的烟草比FTX要高,说明两种蛋白均能抑制病毒在烟草体内增殖,两者在第7天的抑制率甚至达到了 70%,并且TDP比FTX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本研究获得了 FTX及TDP的原核表达产物,确定了两种原核表达产物与其直接提取物一样具有较强抗病毒效果,可进一步开发成低成本的生物农药。我们推测最初从金针菇中纯化的蛋白可能就是FTX及TDP的混合物。研究结果还表明TDP相对FTX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效果,而不管是FTX还是TDP,它们既能诱导普通烟草产生抗性来抑制TMV的侵染,又能直接抑制TMV在寄主体内的增殖,其抗TMV机理可能是多方面的。

商艺纷[6](2019)在《番茄E3泛素连接酶CTI1和RHE分别在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及镉胁迫抗性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近30年来我国设施园艺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保障蔬菜供给,提高国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期连作和过量施用化学投入品,导致设施土壤土传病虫害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我国设施园艺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因此,研究并寻求克服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及污染的有效方法,对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E3泛素连接酶是组成泛素—蛋白酶体(UPS)降解系统的关键酶之一,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的各个进程。本文研究了E3泛素连接酶CTI1(CSN-Interacting-Protein 1)介导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抗性机制;并初步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RHE(Root-High-Expression Protein)在番茄镉胁迫抗性中的重要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RING家族E3泛素连接酶CTI1(Solyc01g105620)介导番茄对RKN(Root-Knot Nematode)的抗性机制。当RKN侵染番茄根系后,番茄根系中E3泛素连接酶CTI1的基因表达被迅速诱导。利用CRISPR/Cas9技术得到的CTI1基因敲除突变体cti1相较于野生型(WT)表现出对RKN的敏感性,而CTI1过表达株系对RKN的抗性增强。RKN处理后,cti1植株中茉莉酸(JA)、茉莉酸-异亮氨酸结合物(JA-Ile)的含量和JA相关基因的表达低于WT植株,而过表达植株中JA、JA-Ile的含量和JA相关基因的表达高于WT植株,表明CTI1通过JA途径调控番茄RKN抗性。此外,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我们发现CTI1与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CSN4和CSN5A分别在体内和体外相互作用。这些结果表明,E3泛素连接酶CTI1通过激活茉莉酸信号通路,与COP9复合物互作,参与番茄RKN的基础抗性。2)发现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CSN4和CSN5A介导RKN抗性的机制。RKN侵染后能迅速诱导番茄根系中CSN4和CSN5的基因表达与蛋白积累。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将CSN4和CSN5基因沉默后植株表现出矮化表型;RKN侵染后,根系中根结数量相较于WT显着增加,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加重。同时,在CSN4和CSN5基因沉默植株中,JA含量的积累和JA合成和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在RKN侵染根系中也受到了明显抑制。此外,蛋白互作实验表明,CSN4和CSN5B能与JA抑制因子JAZ2互作,并且CSN4或CSN5基因沉默植株中,RKN诱导的JAZ2表达也受到了抑制。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CSN4和CSN5在依赖于JA信号途径的RKN基础防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发现RING家族E3泛素连接酶RHE(Solyc09g089890)介导番茄镉抗性。通过转录分析,我们发现E3泛素连接酶基因RHE对镉胁迫具有高表达响应。通过构建番茄RHE基因的过量表达和突变体材料发现,在RHE过表达材料中,植株镉抗性相较于WT显着提高,镉积累显着减少,同时20S蛋白酶体活性显着增加;而rhe突变体正好表现出相反的表型。与此同时,RHE过表达植株中镉胁迫介导的活性氧(ROS)积累得到抑制,并且植株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而rhe突变体植株中镉胁迫下ROS积累和损失程度显着高于对照,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此外,与WT相比,RHE过表达植株中的镉累积量有所下降,rhe突变体植株中镉累积量显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Calcium/proton exchanger 3(CAX3)、Iron transporter protein 1(IRT1)、Heavy-metal-translocating ATPase(HMA)在RHE过表达植株和在rhe突变体的表达差异有关。总之,RHE过表达植株增强镉耐受性很可能是通过Ub/26S蛋白酶体清除镉破坏的蛋白和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应激来实现的;RHE过表达植株低镉累积量可能归因于CAX3的高表达,IRT1和HMA-A/B的低表达。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得到结论如下:1)番茄RING家族E3泛素连接酶CTI1正调控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通过与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CSN4和CSN5A互作调控RKN介导的JA信号;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CSN4和CSN5A是RKN侵染后JA合成和信号通路所必需的,且JAZ2与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CSN4/CSN5B互作参与CSN介导的RKN抗性。2)番茄E3泛素连接酶RHE通过提高26S蛋白酶体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调控镉胁迫抗性,并受镉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松伟[7](2019)在《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PeFOCl分离纯化及其诱导植物免疫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发子是一类具有诱导植物产生免疫防御反应的物质,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诱导植物抗病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激发子在诱导植物抗虫,抗逆境,促进作物生长和改善品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应对外界环境逆境胁迫,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进化出一套有效的免疫系统来感知逆境和病原微生物。植物利用其细胞表面识别受体将感知信号转化为传导信号,通过细胞级联反应将受体信号传导至植物细胞核内,调节植物细胞核内相关抗性基因表达,诱导细胞次生代谢物质积累,激活植物免疫防御系统性抗性。目前,蛋白激发子与植物免疫互作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其诱导植物免疫防御及互作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论文利用硫酸铵沉淀技术和蛋白分离纯化技术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性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蛋白激发子,并命名为:the first Protein Elicitor from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PeFOC1,该蛋白激发子能够诱导烟草过敏反应,通过质谱鉴定,获得该蛋白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克隆、转化和原核表达技术,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激发子,使用蛋白处理烟草叶片和悬浮细胞,确定新型重组蛋白激发子PeFOC1具有引起烟草早期免疫反应的能力,如活性氧爆发和NO积累,应用qRT-PCR技术检测烟草植株内抗性基因表达情况,使用PeFOC1处理烟草植株,诱导烟草拮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丁香假单孢杆菌(P.syringae),使用蛋白激发子PeFOC1喷雾处理水稻,结果表明其能够诱导水稻抗旱性,同时使用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香蕉幼苗,结果表明能够诱导香蕉幼苗抵御香蕉枯萎病菌抗性。这些研究表明重组蛋白PeFOC1能够诱导植物广谱系统性抗性。利用转录组RNA-seq和蛋白组Label-free技术,研究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水稻系统性免疫抗性机制,利用蛋白激发子PeFOC1喷雾处理水稻幼苗,以牛血清蛋白(BSA)为对照,分别取处理8 h,16 h,24 h后水稻叶片样品,并分别提取水稻样品总RNA和总蛋白,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明确了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涉及到的免疫通路,使用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技术,筛选出涉及到的关键显着差异基因或蛋白,分析了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免疫反应中的激素相关通路,转录因子,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保素类次级代谢,光合作用和糖类代谢通路等,从整体上探究植物应对蛋白激发子产生免疫防御反应的作用机制。通过qRT-PCR验证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水稻相关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可靠性,通过生物学实验验证PeFOC1诱导水稻免疫相关酶活性,激素和木质素积累,以及水稻根系活力增强。通过研究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植物免疫防御反应机制,进一步揭示了植物自身免疫防御系统的机制机理,为研究植物和病原菌免疫互作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植物免疫诱导剂奠定物质基础。

他永全[8](2019)在《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组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筛选出对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具有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通过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qPCR),对来源于青海省察尔汗盐湖的中度嗜盐菌抑制PVY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8株中度嗜盐菌菌株中,56株菌株对PVY具有抑制活性。其中,抑制率大于90%以上的菌株共计7株;抑制率介于70%-90%之间的菌株共计15株;抑制率介于50-70%之间的菌株共计12株。为了挖掘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菌株抑制PVY活性的潜力,通过单因子单次实验方法对菌株E40203a2的最佳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进行筛选,并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面法(RSM)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E40203a2的最佳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牛肉膏、K2HPO4和KH2PO4。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16 g/L、牛肉膏16.35 g/L、MgSO4·7H2O10 g/L、CaCl2·2H2O 0.4 g/L、KCl 5 g/L、KH2PO4 10.51 g/L和K2HPO4 12.49 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E40203a2对PVY的抑制率达到74.36%。与原培养基配方相比,抑制率提高了38.36%。此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E40203a2为泛酸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pantothenticus。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对菌株E40203a2进行大量发酵,对其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PVY的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丁醇提取物对PVY的抑制活性比乙酸乙酯提取物高,抑制率分别为99.70%和96.43%。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处理烟草后,烟草植株体内PVY总核酸及P1、HC-Pro、P3、6K1、VPg、N1a、N1b和CP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下调;烟草中与PVY抗性相关基因eIF4E、NtTCTP、F-box和Cullin的表达量上调;烟草中与PVY病程相关基因PSII、XTH、Cp和LHC的表达量下调。综上所述,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具有抑制PVY的生防效果,有望从中分离得到对PVY具有抑制活性的纯品化合物,从而为开发新型微生物源抗病毒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丁玉梅[9](2019)在《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文中研究说明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e)是南瓜属一年或多年生瓜类作物,对瓜类枯萎病有较强抗性,已作为嫁接砧木有效控制了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中国是全球瓜类生产大国,枯萎病是影响瓜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镰孢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瓜类种植区普遍发生,一般使瓜类减产20%60%,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最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有关瓜类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瓜类-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利用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上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一方面,可以较系统分析抗性基因和抗性蛋白的差异表达特性,有助于从整体水平上揭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信号传导和分子调控网络,深入解析黑籽南瓜-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为阐明瓜类寄主响应枯萎病菌胁迫的抗性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可获得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的全景图,有利于筛选和鉴定起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为瓜类抗枯萎病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克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并分析不同抗性品种中NBS同源片段的表达差异,结合枯萎病症状的表现确定抗性基因表达丰度较高的取样时间。在此基础上,选取抗病材料,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通过多点时序比较,构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胁迫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分析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和分子调控网络;锁定和鉴别黑籽南瓜NBS类关键抗病基因,构建NBS类基因的VIGS沉默载体进行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NBS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的简并引物,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分离了8条RGAs,其中HQRGA2(GenBank ID:MG946756)包含NBS类抗病基因的4个保守模块:P-loop、Kinase-2、Kinase-3a和GLPL区,且具有NB-ARC(nucleotide-binding adaptor shared by APAF-1,R proteins and CED-4)结构,为CC-NBS-LRR类抗病基因序列。HQRGA2与部分抗病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87%99%,与中国南瓜抗病蛋白基因SQRGA-13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6.6%,与其余抗病基因同源性在16.6%43.8%之间。Q-PCR分析显示3个黑籽南瓜品种中HQRGA2的表达均受枯萎病菌胁迫(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诱导,其中感病白皮品种呈多个升-降的表达趋势,中抗花皮品种呈多个降-升的趋势,抗病绿皮品种HQRGA2的表达水平增加迅速且持续能力强,呈增加-降低的表达特点。结合接种后枯萎病出现和发展特征,确定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取样时间为接种枯萎病菌后48h(无肉眼可见症状的潜伏期)和96h(病症扩展期)。2.以抗病绿皮品种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加灌根法接种枯萎病菌,对接种后48h、96h和对照(伤根加无菌水灌根后48h)的黑籽南瓜叶片进行RNA-Seq高通量测序,用Trinity软件对Clean reads进行组装,组装获得的Unigene在NR、SWISSPROT、KOG、GO、KEGG数据库中比对得到注释结果,FPKM法计算Unigene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Pathway富集分析,研究黑籽南瓜响应枯萎病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同一时间点及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构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表达谱。主要结果如下:(1)黑籽南瓜转录组测序经组装后共获得62,169条Unigene,N50为1,640bp,最长Unigene为15,877bp,最短Unigene为301bp,平均长度为1,160bp。将Unigene和NR、SWISS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47,521条Unigene(76.44%)的生物信息学注释结果,其中11,676条Unigene(29.40%)能与甜瓜基因组比对上,11,674条Unigene(29.39%)能与黄瓜基因组比对上。另有14,648条Unigene(23.56%)未被注释到,推测该部分序列可能是新转录本,或者是黑籽南瓜区别于其他瓜类作物的特有基因。本研究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可为研究其他瓜类抗病机制的基因注释提供参考。(2)通过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为可靠。结果显示:(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被诱导的大多数Unigene的功能都是常见的,几乎涵盖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共有25,020条Unigene被富集到25个分子功能家族,其中4,437条Unigene被富集到仅一般功能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是富集基因数最多的一类,其次2,744条Unigene富集到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蛋白质周转(Protein turnover)和分子伴侣(Chaperones),2,368条Unigene富集到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而富集到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运输及分解(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与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上的基因数分别是837条和228条。(2)枯萎病菌激活的黑籽南瓜差异表达基因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接种后48h和96h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939和2,021个,且下调基因的数量大于上调基因,其中有大量转录因子和抗病R基因发生了上调或下调表达。并集分析显示有72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时间点中共同差异表达,355个基因上调表达,366个基因下调表达;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的有444个,238个持续上调表达,206个持续下调表达。(3)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接种后48h时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细胞程序性死亡(Necroptosis)、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硫胺素代谢(Thiamine metabolism)、淀粉和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细胞凋亡(Apoptosis)、糖酵解/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溶菌酶(Lysosome)、细胞色素P450代谢(Cytochrome P450 metabolism)、丙酮酸盐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等抗病相关代谢途径。接种后96h,除上述代谢途径外,还激活了P53信号、VEGF信号和TNF信号等抗病相关信号途径,枯萎病菌激发了黑籽南瓜体内多种抗病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防御反应及信号转导等,显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3.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同处理的材料,利用iTRAQ技术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表明:(1)总共鉴定到的可信蛋白数量为1,907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567个,CK-VS-48h处理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13个,其中60个差异蛋白通过KEGG富集到55个代谢通路;CK-VS-96h处理组有329个,198个富集在82条通路;48h-VS-96h有125个。发现在差异表达蛋白中有4个未知功能蛋白,其中的1个上调蛋白CL11145contig1是gpi锚定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对于抵抗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另一个上调蛋白CL9717contig1为未知蛋白。2个下调的未知蛋白CL29643contig1和CL4168contig1均为假定的Csa蛋白,功能有待研究。(2)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并集分析找到3个处理组中有13个共性差异蛋白,其中与抗性相关的是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1和SAM2),推测SAM合成相关基因也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与KEGG通路之间的互作分析表明,接种后48h的基因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差异比96h大,上调表达的互作基因和蛋白数量比96h多。(3)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蛋白关联性分析表明,接种后48h和96h与转录组差异基因关联表达的差异蛋白分别有11个和39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相关调节基因富集到20个代谢途径,主要参与了核糖体、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碳固定、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途径。研究结果为确定需深入研究的代谢通路及鉴定关键抗性蛋白提供依据。4.综合黑籽南瓜接种枯萎病菌后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中的pathway富集分析数据,提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抗病信号转导网络,初步明确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调控和信号传导途径,为黑籽南瓜抗病基因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黑籽南瓜通过膜锚定的枯萎病菌受体蛋白识别真菌诱导子/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诱导下游信号传导。(2)钙通道的激活和胞质钙的增加触发NADPH氧化酶的激活,导致H2O2的产生和活性氧(ROS)爆发。(3)黑籽南瓜去除根尖后,枯萎病菌快速入侵,病菌的效应因子/无毒基因(AVR)使黑籽南瓜相关基因作出误判,从而导致木质素合成降低、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壁降解、光合速率下降、蜡质合成下降等过程,植株的物理抗性并未发挥作用。(4)随着病原菌的增多,黑籽南瓜通过特定的病原体受体(PRRS)和NBS类抗病蛋白识别病菌效应因子,从而激活MAPK信号转导途径。(5)ABA途径在MYB和NAC等转录因子的参与下,通过提高丙酮酸盐、介导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来防御病菌。(6)茉莉酸(JA)途径主要是通过茉莉酸甲酯的增加来促进相关转录因子或基因的表达,但其中的基因有上调或下调,预测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了后期的防御;(7)水杨酸(SA)途径作为主要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通过WRKY和BZIP转录因子激发了PR1蛋白的表达,从而开启系统性防御过程(SAR),调动硫胺素、溶菌酶、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吞噬体等过程来清除病菌;(8)产生的ROS通过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循环(ASA-GSH)循环来清除。(9)过氧化物酶体在抗病过程中通过CAT来调节和平衡ROS的产生。5.针对NBS-LRR类基因在黑籽南瓜抗病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二代转录组Unigene和全长转录组Unigene结合方法对NBS类基因进行了鉴别和筛选。(1)以NB-ARC作为参考氨基酸序列,从黑籽南瓜CDS中鉴定了43条CfNBS(NBS-type gene from C.ficifolia)类基因序列,分属于TNL、CNL、TN、RPW8-N和N类六个亚基因家族,典型的TNL和CNL类分别有2个和13个。进化树分析表明,CfNBS类基因可以分为4大类群,黑籽南瓜的NBS类抗病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分化比其它瓜类物种丰富。(2)与二代转录组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显着富集在防卫反应、谷胱苷肽转运、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通路最多的是与TMV抗性蛋白同源的2个基因(CL19588contig1和CL21402contig1),表明这2个基因在抗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种枯萎病菌后的Q-PCR验证表明,有10个基因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根、茎和果皮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是CL34065Contig1、CL52011Contig1和CL19588Contig1。6.从黑籽南瓜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HQRGA2片段的全长基因,其Unigene编码为CL7398Contig1,经实体克隆测序该基因全长4,303bp,命名为CfRFN2(Gene Bank ID:MK618462),ORFfinder分析发现其有一个完整的编码框,长度4,092bp,编码1,363个氨基酸。(1)CfRFN2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突变体X1同源基因。CfRFN2与其他瓜类抗病基因核苷相似性在87%98%之间,保守结构域分析该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推导该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在1920个氨基酸之间且不属于分泌蛋白;CfRFN2蛋白与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的RPS2蛋白同源性亲缘关系最近。(2)从克隆载体pEASY-CfRFN2片段3中扩增415bp的CfRFN2基因片段,连接入VIGS载体pTRV2,构建完成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以含有沉默载体和共转化载体pTRV1的农杆菌同时侵染黑籽南瓜幼苗,28d后以共侵染的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处理,以野生型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对照,接种7d后,处理植株较对照发病严重,Q-PCR分析显示处理植株中CfRFN2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48h和96h比对照分别减低34.75%和98.27%,初步表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

何海燕,张丹,李斌[10](2016)在《真菌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一种具有寄主范围广、抗逆性强、在农业生产上造成危害大和难以防治等特点的植物病毒.从真菌中筛选并获得具有抑制TMV的活性物质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真菌中活性物质抑制TMV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3个方面:具有抑制TMV活性物质的真菌种类,主要为侧耳、白蘑、红菇等科中的真菌;具有抑制TMV作用的活性物质成分,主要为真菌多糖和蛋白质;抑制TMV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通过钝化病毒和封闭侵染位点抑制病毒的侵染,干扰病毒蛋白质合成和病毒离子装配抑制病毒增殖或扩散,提高防御酶活性和激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此外对真菌提取物抗TMV田间应用缓慢的原因进行了讨论.随着对真菌中抗TMV的作用物质及其结构、理化性质、表达基因及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深入,人们对环境与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化学农药的使用限制,真菌源抗TMV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VA诱导烟草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诱导烟草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小豆抗锈病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及胼胝质沉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豆锈病研究进展
        1.1.1 小豆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豆锈病的防治
    1.2 植物抗病的组织细胞学与生理生化
        1.2.1 结构抗病性
        1.2.2 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
        1.2.3 胼胝质与植物抗病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和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常用贮备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小豆植株的培育
        2.2.2 豇豆单胞锈菌夏孢子接菌
        2.2.3 抗性不同品种应答锈菌侵染的组织学观察
        2.2.4 抗性不同品种应答锈菌侵染的细胞学观察
        2.2.5 生理生化分析样品的制备与测定
        2.2.6 胼胝质合成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豆抗锈病的组织学观察
        3.1.1 锈菌夏孢子在抗、感小豆品种上的萌发差异
        3.1.2 锈菌在小豆抗、感品种上的侵入特征
        3.1.3 锈菌在小豆抗、感品种上的扩展差异
        3.1.4 锈病在抗、感不同品种上的症状表现
    3.2 锈菌在小豆抗、感品种上的超微结构变化
    3.3 小豆抗锈病的生理生化研究
        3.3.1 不同抗性品种接种锈菌后PAL活性的变化
        3.3.2 不同抗性品种接种锈菌后H_2O_2含量的变化
    3.4 胼胝质在小豆抗锈病中的作用
        3.4.1 小豆胼胝质合成酶基因家族分析
        3.4.2 小豆GSLs基因家族在小豆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4.3 锈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中胼胝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豆抗锈病的组织细胞学机理
    4.2 小豆抗锈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4.3 胼胝质在小豆抗锈病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智能聪有效组分的筛选及抗病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病毒病
        1.1.1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
        1.1.2 植物病毒病的种类
        1.1.3 植物病毒防治策略
    1.2 植物诱导抗性
        1.2.1 植物免疫系统
        1.2.2 植物诱导抗性的作用机制
        1.2.2.1 组织病理学机制
        1.2.2.2 生理生化机制
        1.2.2.3 分子机制
    1.3 植物免疫诱抗剂
        1.3.1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概述
        1.3.2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
    1.4 RNA沉默与植物防御病毒的研究
        1.4.1 RNA沉默的发现
        1.4.2 RNA沉默的途径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免疫诱抗剂—智能聪
        2.1.2 病原及植物材料
        2.1.3 质粒、菌株
        2.1.4 酶及各种生化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工具软件与数据库
        2.1.7 PCR引物
    2.2 材料准备及处理
        2.2.1 本氏烟草的种植与处理
        2.2.2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烟草
        2.2.3 马铃薯X病毒的活化与保存
        2.2.4 本氏烟草的处理和取材方法
        2.2.5 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智能聪各组分的分离纯化
        2.3.2 植物总RNA的提取
        2.3.3 反转录合成cDNA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5 水杨酸检测
        2.3.6 长波紫外灯的使用
        2.3.7 活性氧检测
        2.3.7.1 DAB染色检测过氧化氢的积累
        2.3.7.2 NBT染色检测超氧阴离子的积累
        2.3.8 钙离子信号的检测
        2.3.8.1 本氏烟草叶片细胞内Fluo-3AM的装载
        2.3.8.2 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的使用流程
        2.3.9 荧光强度的量化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ZNC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
    3.2 ZNC的有效抗病毒组分的筛选
    3.3 不同浓度Fraction8 对病毒的防治效果
    3.4 Fraction8 不同处理方式对病毒的防治效果
        3.4.1 先接种病毒后喷施Fraction8 的防治效果
        3.4.2 先喷施Fraction8 后接种病毒的防治效果
    3.5 Fraction8 增强植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性
    3.6 Fraction8 诱导植物抗病毒机制研究
        3.6.1 Fraction8 能够促进水杨酸的积累并激活SA信号通路
        3.6.2 Fraction8 能够促进ROS的积累
        3.6.3 Fraction8 能够促进Ca~(2+)内流
        3.6.4 Fraction8 可能通过SA途径增强RNA沉默并诱发抗病毒性
4 讨论
    4.1 Fraction8 对病毒具有显着的预防效果
    4.2 Fraction8 诱发植物抗病毒的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3)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1.2 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合成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
        1.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3 纳米材料的合成
    1.3 纳米材料作为植物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材料抑制植物真菌
        1.3.2 纳米材料抑制植物细菌
        1.3.3 纳米材料作为免疫激发子的研究现状及潜力
        1.3.4 纳米材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分子免疫系统简介
        1.4.2 常见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概述
    1.5 光催化纳米材料在抑菌诱抗领域的研究
    1.6 课题设计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 G-C_3N_4纳米片的抑菌诱抗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g-C_3N_4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
        2.1.2 模拟可见光照射处理
        2.1.3 g-C_3N_4抗烟草野火菌试验方法
        2.1.4 g-C_3N_4抑制辣椒疫霉试验方法
        2.1.5 g-C_3N_4诱抗机制研究的试验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材料表征
        2.2.2 g-C_3N_4纳米片抑制烟草野火菌活性及机制
        2.2.3 g-C_3N_4纳米片抗辣椒疫霉菌机制研究
        2.2.4 g-C_3N_4纳米片诱本氏烟抗病效果及其机制
    2.3 本章小结
        2.3.1 g-C_3N_4纳米片抗烟草野火菌机制
        2.3.2 g-C_3N_4纳米片抑制辣椒疫霉菌机制
        2.3.3 g-C_3N_4纳米片诱导本氏烟抗病的机制
第三章 ZNONPS对 TMV的诱抗作用及初步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1.2 植物栽培及处理设置
        3.1.3 TMV接种
        3.1.4 直接抗病毒活性测定
        3.1.5 保护作用
        3.1.6 定量验证TMV含量
        3.1.7 ELISA
        3.1.8 DAB染色
        3.1.9 RNA提取和定量实时PCR
        3.1.10 对烟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3.1.11 植物激素测定
        3.1.12 植物解剖学观察
        3.1.13 元素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材料和NP表征
        3.2.2 纳米材料直接钝化TMV
        3.2.3 保护作用
        3.2.4 抗氧化系统反应
        3.2.5 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植物激素含量
        3.2.6 植物生长反应
        3.2.7 植物组织中Zn ONPs的吸收,转运和分布
    3.3 小结
第四章 G-C_3N_4@ZNONPS的合成及抑菌诱抗增效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g-C_3N_4@ZnONPs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
        4.1.2 g-C_3N_4@ZnONP和 g-C3N4 纳米片的光催化产生ROS性能比较
        4.1.3 烟草野火菌菌株和培养条件
        4.1.4 g-C_3N_4@ZnONPs的烟草野火菌体外光催化抑菌实验
        4.1.5 烟草野火菌SEM观察细菌形态
        4.1.6 烟草野火菌LIVE/DEAD试剂盒检测
        4.1.7 g-C_3N_4@ZnONP对烟草野火病的治疗效果
        4.1.8 烟草野火菌总RNA提取、m R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4.1.9 转录组数据分析
        4.1.10 辣椒疫霉菌株和培养条件
        4.1.11 RNA提取、测序和数据分析
        4.1.12 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囊形成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
        4.1.13 菌丝和孢子囊的SEM观察
        4.1.14 游动孢子数和发芽率统计
        4.1.15 游动孢子的TEM观察
        4.1.16 诱抗效果测定
        4.1.17 转录组分析
        4.1.18 蛋白质谱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C_3N_4@ZnONPs的表征及ROS检测
        4.2.2 g-C_3N_4@ZnONPs抑制烟草野火菌的增效机制
        4.2.3 g-C_3N_4@ZnONPs的抗辣椒疫霉增效机制
        4.2.4 g-C_3N_4@ZnONPs的诱抗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获得授权的专利
博士期间所获奖项和荣誉
博士期间参与的社会工作贡献

(4)大麦黄矮病毒(BYDV)对陇燕1号燕麦光合生理、酶活性及总酚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病毒侵染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2 病毒侵染对植物酶系统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1.1.3 病毒侵染对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1.1.4 病毒侵染对主要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YDV侵染对燕麦光合生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2.2.2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2.2.3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2.3 讨论
        2.3.1 蚜虫和BYDV侵染对燕麦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2 蚜虫和BYDV侵染对燕麦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3 蚜虫和BYDV侵染对燕麦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BYDV侵染对燕麦抗氧化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MDA含量的变化
        3.2.2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SOD活性的变化
        3.2.3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POD活性的变化
        3.2.4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CAT活性的变化
        3.2.5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PAL活性的变化
        3.2.6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PPO活性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YDV侵染对燕麦总酚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总酚含量的变化
        4.2.2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2.4 不同处理下燕麦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4.3 讨论
        4.3.1 总酚含量变化与BYDV侵染的关系
        4.3.2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与BYDV侵染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金针菇毒素FTX的原核表达体系构建及其对TMV的抗病性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TMV的危害
    1.2 TMV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生物农药抗TMV的机制研究
        1.3.1 对TMV的钝化作用
        1.3.2 对寄主的保护作用
        1.3.3 对寄主的治疗作用
    1.4 FTX和TDP蛋白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FTX和TDP的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pET32a载体图谱
        2.1.3 主要药剂及试剂盒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FTX和TDP基因引物的设计
        2.2.2 金针菇的总RNA提取
        2.2.3 RT-PCR扩增FTX和TDP基因cDNA序列
        2.2.4 重组载体FTX-pET32a和TDP-pET32a的构建
        2.2.5 重组质粒FTX-pET32a和TDP-pET32a转入表达菌株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TX和TDP蛋白cDNA的RT-PCR结果
        2.3.2 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
        2.3.3 FTX和TDP蛋白cDNA序列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各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3.2.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诱导表达最适温度的确定
        3.3.2 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蛋白FTX和TDP
        3.3.3 FTX和TDP蛋白的纯化结果
        3.3.4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FTX和TDP对感染TMV烟草的保护作用
    4.1 试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试剂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TMV的提纯
        4.2.2 摩擦接种烟草花叶病毒
        4.2.3 各蛋白诱导作用试验处理
        4.2.4 防御酶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试验组烟草症状图
        4.3.2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4.3.3 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4.3.4 几丁质酶活性变化
        4.3.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蛋白对TMV的治疗作用
    5.1 试验材料
        5.1.1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各蛋白诱导作用试验处理
        5.2.2 引物设计
        5.2.3 普通RT-PCR扩增检测引物的特异性
        5.2.4 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TMV含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普通RT-PCR扩增检测引物的特异性
        5.3.2 qRT-PCR动力学溶解曲线
        5.3.3 FTX和TDP处理后烟草中TMV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番茄E3泛素连接酶CTI1和RHE分别在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及镉胁迫抗性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根结线虫概述
        1.1.1 根结线虫的寄生过程
        1.1.2 植物对根结线虫的抗性机制
        1.1.2.1 PTI
        1.1.2.2 ETI
        1.1.2.3 激素信号途径
        1.1.2.4 UPS调控的蛋白泛素化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
    1.2 植物镉胁迫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转运
        1.2.2 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
        1.2.2.1 细胞壁和根系分泌物固定
        1.2.2.2 液泡隔离解毒
        1.2.2.3 植物螯合素(PCs)具有抗Cd胁迫的作用
        1.2.2.4 金属硫蛋白(MTs)在Cd耐受中起作用
        1.2.2.5 UPS依赖的蛋白酶体活性参与Cd胁迫
    1.3 E3 泛素连接酶及其在胁迫中的作用
        1.3.1 E3 泛素连接酶
        1.3.2 RING家族E3 泛素连接酶在植物激素信号和胁迫中的作用
    1.4 COP9 信号复合体的概述
        1.4.1 COP9 信号复合体的发现
        1.4.2 CSN的结构
        1.4.3 CSN在植物病原响应中的作用
        1.4.3.1 R基因介导的对病原体的抗性
        1.4.3.2 JA介导的防卫反应
        1.4.3.3 SA介导的防卫反应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番茄E3 泛素连接酶CTI1 介导的南方根结线虫抗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生长条件
        2.1.2 南方根结线虫的培养与接种
        2.1.3 根结品红染色与数量统计
        2.1.4 番茄CTI1 过表达载体和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遗传转化
        2.1.4.1 培养基的配置
        2.1.4.2 无菌苗的培养
        2.1.4.3 预培养
        2.1.4.4 共培养与分化培养
        2.1.4.5 生根培养与移栽培养
        2.1.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2.1.5.1 PCR法在DNA水平上检测转基因植株
        2.1.5.2 番茄CTI1 过表达阳性植株Western Blot蛋白水平的检测
        2.1.6 总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
        2.1.7 JA、JA-Ile含量测定
        2.1.8 蛋白相关实验
        2.1.8.1 蛋白提取
        2.1.8.2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2.1.8.3 体外泛素化实验
        2.1.8.4 烟草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
        2.1.8.5 免疫共沉淀反应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TI1 在番茄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2.2.2 CTI1 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2.2.3 CTI1 的自身泛素化活性分析
        2.2.4 CTI1 过表达载体和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构建
        2.2.4.1 CTI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2 CTI1 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构建
        2.2.5 CTI1 过表达和CRISPR/Cas9 敲除植株的获得
        2.2.6 CTI1 过表达和CRISPR/Cas9 敲除植株的鉴定
        2.2.6.1 CTI1 过表达植株的鉴定
        2.2.6.2 番茄CTI1 CRISPR/Cas9 敲除植株的鉴定
        2.2.7 CTI1 过表达和敲除植株对RKN的抗性分析
        2.2.7.1 番茄根系中CTI1 受根结线虫诱导
        2.2.7.2 番茄CTI1 过表达和敲除植株对根结线虫抗性分析
        2.2.8 CTI1 在响应RKN侵染反应的JA信号通路是必需的
        2.2.8.1 根结线虫侵染对CTI1 过表达和敲除植株的JA和 JA-Ile含量的影响
        2.2.8.2 根结线虫侵染对CTI1 过表达和敲除植株中JA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2.9 番茄CTI1与CSN4/CSN5A互作
        2.2.9.1 BiFC验证CTI1与CSN4/CSN5A互作
        2.2.9.2 Co-IP验证CTI1与CSN4/CSN5A互作
    2.3 讨论
        2.3.1 CTI1 编码的蛋白具有E3 泛素连接酶活性
        2.3.2 CTI1 在基础防御中的作用
        2.3.3 CTI1 调控JA介导的番茄对RKN的抗性
3 番茄COP9 信号复合体介导的南方根结线虫抗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生长条件
        3.1.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载体构建和病毒侵染
        3.1.2.1 VIGS载体构建
        3.1.2.2 农杆菌介导的病毒侵染
        3.1.3 南方根结线虫的培养与接种
        3.1.4 根结品红染色与数量统计
        3.1.5 根提取物中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3.1.6 总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
        3.1.7 JA、JA-Ile含量测定
        3.1.8 蛋白互作验证分析
        3.1.8.1 酵母双杂
        3.1.8.2 烟草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系统
        3.1.9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番茄COP9 复合体各亚基系统进化树分析
        3.2.2 CSN番茄植株防御反应中的表达谱分析
        3.2.3 CSN在番茄植株防御反应中的蛋白积累分析
        3.2.4 沉默CSN4和CSN5 后抗RKN的表型分析
        3.2.5 沉默CSN4和CSN5 抑制RKN诱导的CSN4和CSN5 蛋白积累
        3.2.6 CSN4和CSN5是RKN侵染反应中JA合成和信号通路所必需
        3.2.7 CSN4和CSN5与JA负调控因子JAZ2 的相互作用
        3.2.7.1 CSN4和CSN5与JA负调控因子JAZ2 在酵母系统中互作
        3.2.7.2 BiFC验证JAZ2和CSN4/CSN5B互作
        3.2.8 JAZ2 参与CSN介导的RKN抗性
    3.3 讨论
        3.3.1 CSN4和CSN5 调节植物对RKNs的基础防御
        3.3.2 JA生物合成和信号响应需要CSN4和CSN5
        3.3.3 CSN4和CSN5 影响JA共受体COI1/JAZ2 的稳定性
        3.3.4 CTI1与CSN4/CSN5B互作对RKN抗性的机制
4 番茄E3 泛素连接酶RHE耐镉胁迫的功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4.1.2 番茄RHE过表达载体和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遗传转化
        4.1.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1.3.1 PCR法在DNA水平上检测转基因植株
        4.1.3.2 番茄RHE过表达阳性植株Western Blot蛋白水平的检测
        4.1.4 总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
        4.1.5 镉含量测定
        4.1.6 镉胁迫下光合参数Fv/Fm的测定
        4.1.7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4.1.8 H_2O_2 含量测定
        4.1.9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4.1.10 体外泛素化实验
        4.1.11 20 S蛋白酶体活性测定
        4.1.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HE在番茄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4.2.2 RHE的亚细胞定位
        4.2.3 RHE是具有E3 泛素连接酶活性的蛋白
        4.2.3.1 RHE蛋白的原核诱导与纯化
        4.2.3.2 RHE蛋白体外泛素化活性分析
        4.2.4 RHE过表达载体和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遗传转化
        4.2.4.1 RHE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2.4.2 RHE 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构建
        4.2.5 RHE过表达和CRISPR/Cas9 敲除植株的获得
        4.2.6 RHE过表达和CRISPR/Cas9 敲除植株的鉴定
        4.2.6.1 RHE过表达植株的鉴定
        4.2.6.2 RHE CRISPR/Cas9 敲除植株的鉴定
        4.2.7 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镉胁迫表型分析
        4.2.8 镉对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镉含量的影响
        4.2.9 镉对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
        4.2.10 镉对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2.10.1 镉对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H_2O_2 含量的影响
        4.2.10.2 镉对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4.2.11 镉对RHE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镉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过表达RHE提高蛋白酶体活性可能通过清除镉损伤蛋白增强镉耐受性
        4.3.2 提高RHE表达和蛋白酶体活性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提高镉耐受性
        4.3.3 提高RHE表达和蛋白酶体活性通过调控镉转运体基因的表达增强镉耐受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7)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PeFOCl分离纯化及其诱导植物免疫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香蕉枯萎病菌概述
    1.2 激发子概述
        1.2.1 激发子的定义
        1.2.2 激发子的分类
        1.2.3 激发子的生物学功能
        1.2.3.1 激发子诱导植物抗病性
        1.2.3.2 激发子促进植物生长
        1.2.3.3 激发子增强植物抗逆性
    1.3 植物免疫概述
        1.3.1 植物免疫系统
        1.3.1.1 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1.3.1.2 病原效应因子抑制PTI(ETS)
        1.3.1.3 病原效应因子诱导植物免疫反应(ETI)
        1.3.2 植物免疫受体
        1.3.3 植物免疫信号传导
        1.3.4 植物免疫防御反应
        1.3.4.1 植物免疫防御反应早期事件
        1.3.4.2 植物免疫防御反应主要体现
    1.4 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1.4.1 转录组学
        1.4.1.1 转录组学概念
        1.4.1.2 RNA-seq技术
        1.4.2 蛋白组学
        1.4.2.1 蛋白组学概念
        1.4.2.2 Label-free技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植物和载体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3 培养基与缓冲液
        2.1.4 分析工具与数据库
    2.2 菌株培养
    2.3 植物栽培
    2.4 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
        2.4.1 尖孢镰刀菌诱导培养
        2.4.2 粗蛋白提取
        2.4.3 蛋白激发子生物活性测定
        2.4.4 蛋白激发子的分离纯化
    2.5 蛋白激发子鉴定
        2.5.1 蛋白激发子质谱鉴定
        2.5.2 蛋白激发子序列分析
    2.6 激发子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2.6.1 尖孢镰刀菌总RNA提取
        2.6.2 cDNA第一链合成
        2.6.3 目的基因序列PCR扩增
        2.6.4 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转化及验证
        2.6.5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6.6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2.6.7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
        2.6.8 重组蛋白理化性质测定
    2.7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早期反应
        2.7.1 烟草悬浮细胞制作
        2.7.2 PeFOC1诱导烟草叶片H_2O_2积累
        2.7.3 蛋白激发烟草悬浮细胞活性氧积累
        2.7.4 PeFOC1诱导细胞外质碱化
        2.7.5 PeFOC1诱导烟草叶片胼胝质积累
        2.7.6 诱导烟草悬浮细胞酚类物质积累
    2.8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系统性抗性
        2.8.1 PeFOC1诱导烟草抗性基因表达
        2.8.2 PeFOC1诱导烟草拮抗TMV
        2.8.3 PeFOC1诱导烟草拮抗丁香假单胞杆菌
        2.8.4 PeFOC1诱导烟草SA含量变化
        2.8.5 PeFOC1诱导烟草JA含量变化
        2.8.6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抗旱性
        2.8.7 PeFOC1诱导香蕉对枯萎病抗性
    2.9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2.9.1 水稻样品处理
        2.9.2 水稻样品RNA提取
        2.9.3 RNA样品检测
        2.9.4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2.9.5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2.9.6 参考序列比对与基因定量分析
        2.9.7 差异基因筛选及聚类
        2.9.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9.9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10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LABEL-FREE蛋白组研究
        2.10.1 水稻总蛋白提取
        2.10.2 水稻提取总蛋白测定
        2.10.3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
        2.10.4 肽段除盐
        2.10.5 LC-MS/MS检测与分析
        2.10.6 差异蛋白GO与KEGG分析
        2.10.7 差异蛋白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1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获得系统性抗性检验
        2.11.1 差异基因qPCR验证
        2.11.2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SA和JA
        2.11.3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根活力验证
        2.11.4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防御关键酶的活性
        2.11.5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木质素的积累
3 结果与分析
    3.1 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与鉴定
        3.1.1 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
        3.1.2 蛋白激发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3.2 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克隆与原核表达
        3.2.1 尖孢镰刀菌总RNA提取
        3.2.2 PeFOC1基因克隆
        3.2.3 蛋白激发子克隆连接与转化
        3.2.4 蛋白激发子原核表达和纯化
        3.2.5 重组蛋白活性检测及理化性质鉴定
    3.3 蛋白激发子诱导植物早期反应
        3.3.1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活性氧积累
        3.3.2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悬浮细胞PH变化
        3.3.3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叶片细胞胼胝质积累
        3.3.4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悬浮细胞酚类物质积累
    3.4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抗性机理研究
        3.4.1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抗性基因表达
        3.4.2 蛋白激发子引起烟草激素水平变化
        3.4.3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TMV抗性
        3.4.4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丁香假单胞杆菌抗性
        3.4.5 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水稻抗旱性
        3.4.6 PeFOC1诱导香蕉对枯萎病菌抗性
    3.5 水稻差异转录组分析
        3.5.1 水稻样品RNA-seq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
        3.5.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3 差异基因分析
        3.5.4 聚类分析
        3.5.5 GO分析及KEGG富集
        3.5.6 Pathway通路分析
    3.6 水稻差异蛋白分析
        3.6.1 蛋白提取
        3.6.2 蛋白定量结果统计
        3.6.3 蛋白鉴定样品总体分析
        3.6.4 差异蛋白筛选
        3.6.5 差异蛋白分析
        3.6.6 差异蛋白GO分析
        3.6.7 差异蛋白KEGG分析
    3.7 转录组与蛋白组联合分析
        3.7.1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分析
        3.7.2 基因/蛋白韦恩图
        3.7.3 基因/蛋白整体GO富集分析
        3.7.4 差异基因/蛋白整体酶活功能相关分析
        3.7.5 差异基因/蛋白整体GOG分析
        3.7.6 8 h差异基因/蛋白KEGG分析
        3.7.7 16 h差异基因/蛋白KEGG分析
        3.7.8 24 h差异基因/蛋白KEGG分析
        3.7.9 差异基因/蛋白整体KEGG分析
    3.8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免疫抗性相关途径分析
        3.8.1 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
        3.8.2 植物转录因子调控
        3.8.3 病程相关及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
        3.8.4 抗生素和植保素类物质合成
        3.8.5 光合作用和糖类积累相关途径
    3.9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引起系统性抗性验证
        3.9.1 差异基因qRT-PCR验证
        3.9.2 PeFOC1诱导水稻防御关键酶活性
        3.9.3 PeFOC1诱导水稻木质素积累
        3.9.4 PeFOC1诱导水稻SA和JA积累
        3.9.5 PeFOC1增强水稻根活力
4 讨论
    4.1 PeFOC1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与重组表达
    4.2 PeFOC1重组蛋白具有激发子特性
    4.3 PeFOC1蛋白激发子具有诱导烟草系统性抗性
    4.4 PeFOC1蛋白激发子诱导植物广谱抗性
    4.5 PeFOC1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系统性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1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KEGG富集分析
    附表1.2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GO富集分析
    附表1.3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GOG富集
    附表1.4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KEGG富集
作者简介
致谢

(8)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Y病毒概述
    1.2 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2.1 生防真菌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2.2 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2.3 生防放线菌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3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抑制病毒侵染
        1.3.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3.3 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1.4 发酵培养基设计优化策略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供试植物及病毒
        2.2.4 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嗜盐菌发酵液及去菌体发酵液的制备
        2.3.2 抑制PVY活性菌株的筛选
        2.3.3 quan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PVY含量体系建立
        2.3.4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抑制PVY活性菌株筛选实验的RNA提取结果
        2.4.2 抑制PVY活性菌株筛选实验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菌株
        3.2.2 供试碳、氮源及无机盐
        3.2.3 供试培养基
        3.2.4 供试植物及病毒
        3.2.5 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E40203a2 的形态学鉴定
        3.3.2 菌株E40203a2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3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液及去菌体发酵液的制备
        3.3.4 去菌体发酵液抑制PVY活性的测定
        3.3.5 最佳碳、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3.3.6 响应面优化设计
        3.3.7 响应面优化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形态学鉴定
        3.4.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4.3 荧光定量体系检测结果
        3.4.4 不同碳源对菌株E40203a2 抑制PVY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氮源对嗜盐菌E40203a2 抑制PVY活性的影响
        3.4.6 不同无机盐对嗜盐菌E40203a2 抑制PVY活性的影响
        3.4.7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4.8 二阶回归模型的拟合及方差分析
        3.4.9 响应面分析
        3.4.10 优化验证试验
    3.5 讨论
第四章 嗜盐菌E40203a2 活性组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供试植物及病毒
        4.2.4 仪器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液有机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4.3.2 发酵液不同提取物抑制PVY活性的测定
        4.3.3 发酵液不同提取物对编码PVY功能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发酵液不同提取物对寄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4.4.2 活性菌株的不同提取物抑制PVY的活性
        4.4.3 发酵液活性组分对编码PVY功能蛋白及寄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4 发酵液活性组分对寄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黑籽南瓜利用与研究进展
        1.1.1 黑籽南瓜栽培与资源利用概况
        1.1.2 黑籽南瓜遗传多样性
        1.1.3 黑籽南瓜抗逆性及其生理基础
        1.1.4 细胞生物学及细胞工程
        1.1.5 基因克隆
        1.1.6 总结与展望
    1.2 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枯萎病致病机制
        1.2.2 尖孢镰刀菌基因组测序及致病相关基因
        1.2.3 寄主枯萎病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
        1.2.4 瓜类—枯萎病菌互作分子机制
        1.2.5 总结与展望
    1.3 转录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4 蛋白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5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联合研究
    1.6 植物NBS类抗病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1.6.1 抗病基因(蛋白)的类型
        1.6.2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6.3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对效应分子的识别
        1.6.4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3.2.4 实验方法
        3.2.5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2.6 黑籽南瓜室内抗性鉴定
        3.2.7 NBS类抗病基因序列表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籽南瓜RGAs的克隆
        3.3.2 RGAs聚类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3.3.3 HQRGA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3.3.4 HQRGA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3.3.5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6 3种黑籽南瓜枯萎病抗性鉴定
        3.3.7 枯萎病菌胁迫下3种黑籽南瓜NBS同源序列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及接种方法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序数据的处理
        4.2.4 Unigene功能注释
        4.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2.7 Q-PCR验证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统计
        4.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4.3.3 蛋白编码区预测(CDS)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7 抗性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分析
        4.3.8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TF家族分析
        4.3.9 差异基因R基因家族分析
        4.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及转录组与Q-PCR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枯萎病菌胁迫下黑籽南瓜的转录组测序
        4.4.2 关于的生物信息学注释问题
        4.4.3 硫胺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4.4.4 过氧化物酶体与抗病的关系
        4.4.5 ABA和SA介导黑籽南瓜主要的抗枯萎病信号传导途径
    4.5 小结
第5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蛋白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4 蛋白组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检测
        5.3.2 蛋白质基本鉴定信息
        5.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5.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5.3.6 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5.3.7 差异表达蛋白表达模式聚类
        5.3.8 差异蛋白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分析
        5.3.9 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的鉴别与关键基因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黑籽南瓜三代转录组测序
        6.2.3 全长转录组的数据分析
        6.2.4 NBS类抗性基因的鉴别
        6.2.5 进化分析
        6.2.6 CfNBS类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鉴定
        6.2.7 差异表达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2.8 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与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fNBS类基因的鉴定
        6.3.2 CfNBS类基因的分类
        6.3.3 黑籽南瓜CfNBS类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6.3.4 黑籽南瓜CfNBS类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6.3.5 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3.6 黑籽南瓜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
        6.3.7 CfNBS类关键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NBS类抗病基因CfRFN2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材料
        7.2.2 菌株及载体
        7.2.3 仪器及试剂
        7.2.4 黑籽南瓜总RNA提取及反转录PCR
        7.2.5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的克隆
        7.2.6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分析
        7.2.7 接种枯萎病菌后CfRFN2表达量检测、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2.8 CfRFN2基因的VIGS体系功能初步验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黑籽南瓜总RNA的提取
        7.3.2 黑籽南瓜CfRFN2基因的扩增及拼接
        7.3.3 CfRFN2的核苷酸相似性分析
        7.3.4 CfRFN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7.3.5 CfRFN2的亲疏水性分析
        7.3.6 CfRFN2的信号肽分析
        7.3.7 CfRFN2的蛋白跨膜域预测
        7.3.8 CfRFN2蛋白进化树分析
        7.3.9 黑籽南瓜CfRFN2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3.10 黑籽南瓜CfRFN2的VIGS载体构建
        7.3.11 VIGS侵染黑籽南瓜的体系有效性验证
        7.3.12 VIGS侵染黑籽南瓜植株的PCR检测
        7.3.13 pTRV2-CfRFN2沉默植株观察和Q-PCR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缩写词表
致谢

(10)真菌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具有抑制TMV作用的真菌种类
2 真菌提取物抑制TMV的活性物质
    2.1 多糖类
    2.2 蛋白质类
33 抗抗TTMMVV作用的真菌源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
    3.1 抑制病毒侵染
    3.2 抑制病毒增值或扩散
    3.3 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4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四、VA诱导烟草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豆抗锈病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及胼胝质沉积的初步研究[D]. 徐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智能聪有效组分的筛选及抗病毒研究[D]. 张明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D]. 蔡璘. 西南大学, 2021(01)
  • [4]大麦黄矮病毒(BYDV)对陇燕1号燕麦光合生理、酶活性及总酚含量的影响[D]. 王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5]金针菇毒素FTX的原核表达体系构建及其对TMV的抗病性机制分析[D]. 肖华. 南昌大学, 2020
  • [6]番茄E3泛素连接酶CTI1和RHE分别在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及镉胁迫抗性的功能研究[D]. 商艺纷. 浙江大学, 2019(04)
  • [7]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PeFOCl分离纯化及其诱导植物免疫抗性机理研究[D]. 李松伟. 海南大学, 2019
  • [8]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组分的研究[D]. 他永全. 青海大学, 2019(04)
  • [9]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D]. 丁玉梅. 西南大学, 2019(01)
  • [10]真菌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研究进展[J]. 何海燕,张丹,李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1)

标签:;  

烟草中VA诱导的细胞内防御酶系统与TMV抗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