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养鸭小群测量及规模化推广效果分析

在线养鸭小群测量及规模化推广效果分析

一、网上养鸭小群测定与大面积推广的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强[1](2020)在《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环境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鸭生产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密闭式叠层笼养是当前肉鸭养殖的一种新方式,通过监测同一叠层笼养鸭舍不同季节环境参数变化,为优化肉鸭叠层笼养环境参数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为养殖生产的环境关键控制点和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本研究以新泰市天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一栋鸭舍为试验对象,监测了舍内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NH3、CO2、粉尘、光照强度)变化,并进行不同季节、笼层、纵向、横向之间的比较,对环境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测定了鸭粪中含水率变化规律。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5个测定面,每个测定面选择3列笼架,垂直方向分为4层,分别测定舍内温度,舍外设点一个记录舍外温度;鸭舍内按对角线等距离设4个测定点,每个测定点在走道第2、3笼层之间测定,舍外设点一个记录舍外湿度;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5个测定面,垂直方向分为4层,分别测定风速,测定点为笼内鸭背高度,纵向测定;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3个测定面,横向选择一侧的3列笼架,垂直方向在第1和第3层笼架处通道测定NH3、CO2及粉尘颗粒;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5个测定面,横向选择一侧的3列笼架,垂直方向分为4层,分别测定光照强度,测定点为笼内鸭背高度。在夏季选择舍内中部两列笼具,在每列笼具的末端采样,每列笼具在第1、2、3层分别取样。根据时间间隔,分别在清粪0.5h、2h、3.5h、5h、6.5h后在采样点取粪样,每个时间点取3份粪样,65℃烘干,测定鸭粪中含水率。结果发现,舍内温度由进风口处向出风口处逐渐增大,横向没有显着差异,垂直方向第3、4笼层温度高,第1、2笼层温度低;舍内风速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由进风口处向出风口处逐渐增大,垂直方向第4笼层风速最大,第3笼层风速最小;舍内NH3、CO2浓度纵向和垂直方向差异不显着,季节性差异显着,冬季NH3浓度较高,夏季CO2浓度较低,舍内中间位置粉尘数量最多;鸭粪含水率随清粪时间延长逐渐增大,不同笼层之间的鸭粪含水率差异不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舍内风速与温度、相对湿度、NH3浓度呈负相关,温度与相对湿度、NH3浓度呈正相关,与CO2浓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NH3浓度呈正相关。

敖星海[2](2019)在《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找红树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红树林保护的前提。自2005年以来,红树林中不受控制的海鸭养殖对我国的红树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引发了对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讨论。为了保护红树林,我国管理人员正在考虑全面禁止红树林中的海鸭养殖。海鸭养殖是否真的与红树林保护相冲突?目前关于海鸭养殖对红树林的各种潜在不利影响的科学资料很少,本研究对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海鸭养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试图寻找一种红树林友好的海鸭养殖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红树林的经济效益,同时不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红树林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目的,为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这项工作为缓解红树林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尖锐矛盾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沿海生态和经济之间的权衡提供了机会。从2011年至2018年,本研究对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海南、广东、广西(共占我国红树林面积的80%以上)的重点海鸭养殖村镇进行走访及入户调查,并对红树林区所有的海鸭养殖情况进行了反复调研,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养殖户(一般养殖多年,主要通过养殖海鸭来改善生计)进行了拜访,并全面调查了海鸭品种、养殖规模、养殖时间、经济效益、饲料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鸭子是否被圈养,养殖数量和密度的不同确定了四种海鸭养殖模式:传统养殖,集约化养殖(以东寨港为例),半集约化养殖(以儋州湾为例)和准生态养殖(以钦州湾为例)。研究了集约化、半集约化和准生态三种不同海鸭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找到一种红树林保护与利用并存的养殖模式(其中传统养殖对提高经济收入的作用有限,仅限于农户家的自给自足,且中国红树林区的传统养殖并不普遍,我们只收集了相关经济利润方面的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海鸭养殖模式对红树林产生的影响不同。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模式严重破坏了成年红树植物和幼苗,减少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而准生态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的影响较小,对红树林的影响是可控的。2.海鸭养殖可以为养殖户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集约化养殖年收入10万元,半集约化养殖年收入8万元,准生态养殖年收入5万元。但准生态养殖的投资回报率(100%)大于集约化养殖(40%)和半集约化养殖(62.5%)。3.从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分析来看,钦州湾准生态养殖海鸭的主要食物来源主要包括四大类:谷类,软体动物,蟹类,碎石屑。4.按照红树林提供食物来源的环境容量来看,我们可以得出钦州湾大风江的养殖容量为0.02只/m2。钦州湾准生态养殖的养殖密度为0.015只/m2,小于钦州湾大风江的养殖容量。所以准生态养殖对红树林的影响是可控的,是一种红树林友好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本研究表明集约化养殖模式虽然经济效益显着,但已经被证明会对红树林造成巨大破坏,应该明令禁止,根据《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1 1)》第二十条规定,禁止在海南省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从事海鸭养殖。不可控的海鸭养殖已经对红树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尤其是儋州湾和新英湾。准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既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又能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可以在无法开展生态旅游的非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展,不能简单取缔。另外,对养殖模式和养殖容量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郭靖[3](2018)在《非专一性天敌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及其互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作为一种世界性有害入侵生物,引入我国已有30余年的历史,现已在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市形成大面积的入侵分布,对这些地区的水稻生产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目前,对福寿螺的防控以化学手段为主,但化学杀螺剂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探寻福寿螺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已是当务之急。众所周知,生物防控不失为替代化学防控一种新的技术途径。然而,国内外除广泛利用稻田养鸭来控制福寿螺外,能够有效控制福寿螺危害的生防资源及相关研究极为缺乏。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本研究首先筛选了防治福寿螺的不同类型生物资源(包括观赏动物、经济动物和生物防治植物),对这些生防物种的控螺效果及其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探讨。同时,从“天敌-猎物”和“草食者-植物”角度,深入研究了天敌或生防植物对福寿螺的控制机制及福寿螺应对天敌的响应机制与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了具有一定控螺效果的3类共6种生物资源,包括观赏动物(绿河鲀(Tetraodon nigroviridis)、海伦闭螺(Clea helena))、经济动物(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巴西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生防植物(浮萍(Lemna minor))。其中,绿河鲀对微咸水生境中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控制潜力;在淡水和微咸水(约4.5 ppt)条件下,绿河鲀(体长约5 cm)与福寿螺(50只,1/5达到性成熟)共处7 d时间后,福寿螺的存活率降到25%以下,且微咸水条件下绿河鲀的控螺效果更为明显。海伦闭螺(0.47 g)与福寿螺(0.66 g)共存7 d时,可导致福寿螺53.3%的死亡率。宽体金线蛭比较适宜控制稻田中福寿螺的危害,稻田生境中20条宽体金线蛭(2–7 g)与福寿螺共存15 d后,超过80%的福寿螺(80只,1/2达到性成熟)死亡,水稻秧苗受损率降低50%以上。泥鳅的控螺效果有限,1尾泥鳅每天约能捕食2只新出生幼螺。巴西红耳龟对不同大小的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在生产应用时,需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浮萍引入稻田后能够减少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在浮萍与水稻(Oryza sativa)共存情况下,无论水稻日龄是15 d,还是23 d和30 d,均有60%以上的福寿螺选择取食浮萍;在模拟稻田生境中,引入浮萍3d后,水稻受福寿螺的啃食危害率降低10%以上。(2)进一步开展了天敌及生防植物对福寿螺的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的几种生防生物可对福寿螺的生长生存和活动行为造成直接的、间接的和多样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捕食致死机制。天敌通过咬食福寿螺(如绿河鲀)或吸食螺软体组织(如宽体金线蛭、海伦闭螺)等方式导致福寿螺死亡;(2)直接致损致残机制:天敌(如绿河鲀、巴西红耳龟)通过破坏壳或咬食螺肉而增大福寿螺死亡的可能性与风险;(3)间接致死机制:福寿螺长时间在一定强度的捕食风险下死亡,如幼龄福寿螺(7–12 mm)在巴西红耳龟制造的捕食风险下25 d后存活率降至26.7%;(4)行为直接干扰机制:天敌通过扰动或咬食福寿螺而降低后者的活动频率,如福寿螺在绿河鲀存在下几乎无法摄食、爬行和交配;(5)行为间接干扰机制:捕食风险能够抑制福寿螺的活动行为,如福寿螺在巴西红耳龟和宽体金线蛭制造的捕食风险下,其摄食量和个体生长均受到抑制;(6)替代控制机制:生防植物(如浮萍)因其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可以诱集福寿螺取食,进而减少福寿螺对水稻等作物的危害。(3)为了进一步摸清天敌对福寿螺的防控有效性及福寿螺成功入侵的机制,本研究又从猎物对天敌的响应与防御角度,即从生存、生长、繁殖、行为、形态、生理等方面系统探究了福寿螺应对天敌的响应机制与策略。结果表明,福寿螺在天敌存在的情景下,也会主动地采取相应的响应与防御策略,主要包括:(1)逃逸避敌策略:福寿螺在感受天敌胁迫下,会快速爬出水面或钻入土中而逃逸躲避,如新出生幼螺在泥鳅和海伦闭螺捕食下爬出水面个体分别占存活个体的25%和40%以上;(2)原位避敌策略:超过95%的福寿螺在绿河鲀存在下紧闭厣甲;(3)生长-繁殖权衡机制:雌性成螺以减少自身生长为代价,在巴西红耳龟制造的捕食风险下雌螺的产卵时间提前,并增加其在繁殖方面的投入;(4)行为-形态防御权衡机制:雄性成螺壳防御能力强于雌螺,但雌螺在捕食风险下逃逸反应更快;(5)繁殖-防御权衡机制:雌性成螺减少自身螺壳钙的投入,以满足卵壳建造和后代孵化前的壳形成的钙需要;雄性成螺繁殖投入相对较低,其壳强度在捕食风险下增长程度要高于雌螺;(6)生理响应机制:幼螺和雄性成螺在捕食风险下抗氧化系统被激活,且遭受捕食风险带来的过氧化损伤,而雌性成螺抗氧化系统未被激活。本论文以筛选的具有一定控螺效果的6种生物为重点,深入探究了生防资源(天敌动物和生防植物)与福寿螺的互作机制,一方面,摸清了天敌和生防植物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及机制,另一方面,揭示了福寿螺应对天敌的系列响应机制与策略。论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将福寿螺的生物防控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及对其控螺潜力与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马玉红[4](2018)在《观音机场周边环境与鸟类群落结构的关系及鸟击防范的研究》文中认为自高速运行的的交通工具问世以来,鸟击问题一直困扰着包括飞机、高铁、磁悬浮列车在内的交通工具。而在这些交通工具中鸟击对飞机的飞行安全危害最大,鸟击最常出现在飞机起飞、滑行、降落阶段,因此机场附近是鸟击最容易发生的区域。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1997年正式通航,现有航班30余条,是规模较大的民用机场。观音机场所在地区气候适宜,鸟类资源相对较丰富,因此对观音机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鸟类群落结构和环境结构进行调研非常有必要,通过调研结果分析观音机场及其附近区域可能会导致鸟击事件发生的因素,找出对应防范措施,提高观音机场的飞行安全系数。本研究于2016年7月开始,对以观音机场为圆心5km范围内地区鸟类群落结构和环境结构等与鸟击相关的内容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样带法、样点法、样方法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如下:1.在观音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共记录到鸟类75种,分属14目,35科。雀形目19科39种,鸻形目3科7种,鹤形目1科5种,其余11目共24种;留鸟26种,夏候鸟24种,旅鸟17种,冬候鸟8种;古北界35种,东洋界9种,广布种31种。2.观音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春季记录到鸟类41种,夏季记录到鸟类45种,秋季记录到鸟类44种,冬季记录到鸟类35种。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苗圃>水域>农田>林地>草地>养殖区>居民区。平均密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3.鸟类相对重要值:最重要的鸟共11种,分别是麻雀(Passer monta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喜鹊(Pica pica)、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大山雀(Parus major)、乌鸫(Turdus merula)、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家燕(Hirundo rustica)、白鹡鸰(Motacilla alba)、戴胜(Upupa epops);重要鸟类有10种,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等;较不重要鸟类有22种,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等,最不重要鸟32种,短耳鸮(Asio flammeus)、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等。4.根据观音机场实际情况,选出7个较为重要的衡量因子对所有鸟类进行鸟击综合风险值计算。得出鸟击综合风险值较高的有珠颈斑鸠(R=0.7678)、山斑鸠(R=0.7419)、喜鹊(R=0.7377)、白头鹎(R=0.7190)、麻雀(R=0.7188)、家燕(R=0.7083)、灰喜鹊(R=0.6743)、灰椋鸟(R=0.6151)等。5.根据观音机场2014-2017年鸟击记录得出:鸟击发生集中在3-11月,高发阶段为6-9月;一天中鸟击高发时间段为下午到傍晚;撞机次数最多的鸟类依次为燕子、斑鸠、其他鹰类;蝙蝠的撞机率也较高,仅次于燕子。6.机场草坪内昆虫4月份开始出现,5-7月逐渐增多,8-9月种类和数量均达到最大值,在昆虫调查中共计发现昆虫18种,密度最大的为稻蝗(Oxya chinensis)。7.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对观音机场及周边地区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不同鸟种提出对应鸟击防范措施。

林勇[5](2017)在《不同饲养模式对鸭生产性能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养鸭产业是我国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自本世纪初以来,肉鸭普遍采用简易大棚结合网上或垫料平养方式进行饲养,蛋鸭饲养则习惯沿用水域放牧方式。以上饲养模式落后与粗放,因缺乏有效的粪污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设施,已对我国水资源与土壤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因饲养环境差常导致疫病多发,药物使用频繁而直接威胁食品质量安全。发酵床饲养模式与蛋鸭笼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在探索解决水禽规模饲养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公共食品质量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发酵床饲养模式两个主要问题:发酵床饲养模式对肉鸭、蛋鸭生产性能与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传统与新养鸭模式间细菌耐药等微生物安全特性的差异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改善发酵床养鸭与蛋鸭笼养模式条件下的配套设施、饲养管理技术、生物安全性,以及为建立复杂饲养环境下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以下5个部分:1发酵床饲养对肉鸭、蛋鸭生产性能影响与环境经济学分析本试验均以依水圈养为参照,系统研究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与饲养密度条件下(2.7、3.6、4.4只/m2)发酵床饲养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表现,以及发酵床旱养对苏邮1号蛋鸭生产性能、蛋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依水圈养组相比,全年各季节发酵床肉鸭平均成活率达97.04%、出栏重为2.76kg,分别显着提高1.29%与1.85%(P<0.05),饲料报酬为2.18,显着下降2.24%(P<0.05);夏季两饲养模式肉鸭总成活率、出栏重与采食量均为最低,秋季肉鸭总成活率、出栏重与总料重比为最优;不同饲养密度条件下,发酵床可显着提高肉鸭成活率和料重比(P<0.05),且生产性能随饲养密度降低而提高。此外,冬季发酵床旱养蛋鸭5%与50%产蛋率日龄分别为106日龄、133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显着提前12天(P<0.01)和10天(P<0.05),鸭蛋平均蛋重显着提高(P<0.05),腿肌亮度值显着下降(P<0.05),腿肌红度值显着提高(P<0.05),胸肌剪切力显着提高(P<0.05),胸肌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显着降低(P<0.05),腿肌滴水损失显着提高(P<0.05)。研究结果揭示不同季节和饲养密度条件下,发酵床均可改善肉鸭成活率与料重比;肉鸭生产性能随饲养密度降低而改善;发酵床旱养不影响苏邮1号蛋鸭产蛋性能,未对鲜蛋与咸蛋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发酵床可适度提高肉鸭与蛋鸭饲养经济收益,有效解决规模养鸭的环境污染问题。2抗菌药、重金属累积对肉鸭发酵床内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特定试验条件下,系统了解发酵床饲养肉鸭过程中抗菌药、饲料源重金属累积特性,以及细菌耐受抗菌物质能力演变特性,评估发酵床使用年限。本试验选取刚制作完成发酵床鸭舍(0批次),饲养4批次、8批次肉鸭时的鸭舍进行垫料采样,检测发酵床内已使用抗菌药与饲料源重金属含量,可培养细菌耐药数量,借助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系统发育与 Eric-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sequencePCR)分型技术,研究以上各阶段大肠杆菌菌群对抗菌物质与重金属的耐受特性。结果显示:抗菌药与饲料源重金属于发酵床内持续累积。发酵床内耐受16mg/L,100mg/L强力霉素三种可培养细菌数与比例至饲养8批次肉鸭时均为显着上升,耐受8 mg/L,50 mg/L氧氟沙星三种可培养细菌数至饲养4批次肉鸭时均为显着上升。各阶段发酵床共分离得到147株大肠杆菌,耐受氨苄西林、四环素与强力霉素比例均已达到极高水平;耐受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氧氟沙星与庆大霉素比例于8批次时均有上升。另外,与0批次大肠杆菌分离株相比,4与8批次菌株耐受Zn、Cu与Cd水平,以及B2型菌株检测比例均有上升,且各阶段大肠杆菌分离株系统进化分型主要为共生型。8批次较4批次同Eric-PCR分子分型菌株耐药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批次不同鸭舍间同Eric-PCR分子分型菌株耐受抗菌物图谱存在差异。本试验揭示发酵床重复饲养多批次肉鸭后,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处置床体内抗菌药与饲料源重金属的持续累积,将适于细菌耐药性进化。3不同饲养模式鸭场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分子分型比较新养鸭模式与传统依水圈养模式相比在饲养环境、设施与管理上存在一定差异,对重要致病菌耐药性进化与基因分型是否存在显着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试验于2013年至2015年期间,分别选择特定试验条件下的肉鸭发酵床养殖场、蛋鸭笼养养殖场与肉鸭传统依水圈养养殖场进行比较试验,每饲养模式鸭场采样6批次,分别进行发酵床垫料、蛋笼污物、传统塑料与池塘水中的各型细菌数量检测,并尽量分离大量不同基因分型的大肠杆菌,将获得的大肠杆菌纯菌株进行8类抗菌药敏感性试验、系统进化与Eric-PCR分子分型。蛋鸭笼养养殖场总菌数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高于其余鸭场。发酵床垫料、蛋鸭笼污物、传统垫料与池塘水分离大肠杆菌数分别为116,38,59与29株,其中发酵床源大肠杆菌耐受各类受试抗菌药的比例均为最高。各饲养模式鸭场环境大肠杆菌优势进化分型均为A型,并且耐受头孢噻呋,恩诺沙星与氧氟沙星的水平要高于其余各型;发酵床饲养模式鸭场环境B2型菌株分离率为12.9%,高于其余饲养模式鸭场。依水圈养模式鸭场垫料、池塘分别分离到与蛋鸭笼养养殖场同系统进化与Eric-PCR分型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中一对菌株耐药表型一致。本试验所有B2型菌株耐受四环素,其中8/15发酵床源菌株耐受恩诺沙星或氧氟沙星,4株其它饲养模式环境来源的B2菌株均为敏感。本试验肉鸭发酵床大肠杆菌菌群耐药性与致病性要强于其它养鸭模式。4不同饲养模式鸭场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PMQR基因检测及分析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饲养模式鸭场环境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的流行特点及相互差异。选择肉鸭发酵床养殖场(87株)、蛋鸭笼养养殖场(10株)与肉鸭依水圈养养殖场(14株)已分离的氟喹诺酮耐受大肠杆菌菌株进行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qepA和oqxAB)检测,并结合6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与系统发育分型结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饲养模式鸭场氟喹诺酮耐受大肠杆菌菌株耐受氨苄西林、四环素、氟苯尼考水平极高(80-100%);肉鸭发酵床氟喹诺酮耐药菌株oqxAB、qnrS与aac(6’)lb基因检测率最高,肉鸭依水圈养养殖场qnrS与aac(6’)lb基因最为常见,而蛋鸭笼养养殖场仅发现qnrS基因;肉鸭发酵床养殖场、肉鸭依水圈养养殖场氟喹诺酮耐药菌株携带2种或2种以上PMQR基因比例分别为42.5%与28.6%;相比于其它系统发育分型,A型菌株检测PMQR基因种类(6种)与多PMQR基因组合方式均为最多(7种)。此外,qnr基因阳性菌株整体耐受恩诺沙星水平要低于qnr阴性菌株。本试验揭示了三类饲养模式鸭场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中qnr最为流行,其中肉鸭发酵床养殖场PMQR基因流行种类与携带多PMQR因子的菌株比例均为最高。

孔爱菊[6](2016)在《适用于鸭稻共作技术的野外自动化鸭舍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鸭稻共作技术的特点是根据水稻和鸭子共生共长的特性,将雏鸭投放到插秧返青后的稻田中,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实现控草、控虫的作用;鸭子的田间活动增加了土壤中的溶氧量并促进有机质分解;其排泄物还田可增加稻田的有机养分。在鸭稻共作期间不施农药和化肥,有利于稻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养鸭种稻的有机结合,“以鸭育稻,以稻养鸭”,实现稻、鸭双丰收。但是,依靠人工在稻田里养鸭,每晚将鸭子从稻田赶回鸭舍和补喂饲料,既费时费力,劳动条件又差。针对这个问题,对鸭稻共作的技术特点和共作环境的分析基础上,设计了集成唤鸭回舍、喂水、喂料、回舍鸭子数量统计及反馈控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稻田鸭舍,研究了声训和图像识别鸭群等关键技术及系统控制问题,实现稻田养鸭的自动化。研究成果对促进鸭稻共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开发了多模块集成的适用于鸭稻共作的稻田鸭舍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分为自动门模块、喂料模块、喂水模块、声训模块、通信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电源模块等七个部分。综合考虑稻田养鸭的技术特点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根据天体运行规律,按照时间顺序对开关门、饲料补给、声训唤鸭回舍等功能进行控制,满足了稻田养鸭的技术要求;利用自动检测和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鸭舍自动供水、防夹鸭、鸭群回舍数量反馈控制等功能,保证了稻田养鸭的可靠性。(2)重点针对声训问题探索了环境因素对声音强度的影响规律、鸭子听阂动态曲线以及适合鸭子返舍的最优声音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建立了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风速对声音强度的影响规律;以雏鸭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复试验拟合了声压级和频率共同作用的鸭子听阈曲线,确定了可刺激鸭子听力的最低声音参数;基于LabView声训系统,通过回归正交试验,建立了鸭群回舍时间及时间差与声压级和频率等声音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揭示了鸭群回舍速度及一致性与声音参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综合考虑鸭群回舍时间与回舍时间差,利用MATLAB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当声压级为89dB,声音频率为15.89kHz时,鸭群回舍效果最佳,对应的鸭群回舍时间为20.51s、鸭群回舍时间差为9.18s。(3)在图像处理识别鸭子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前景像素数与鸭子数量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自动检测鸭子是否全部回舍并实现多次开启安全门系统。利用分块直方图分析的方法建立鸭舍背景模板,并实现了背景模板的实时更新;联合应用对称差分图像与背景差分图像,提取图像前景,得到运动鸭群的二值化图像,建立前景运动目标模板;采用闭运算去除差分图像的噪声、填平图像上的空洞,从而提取运动鸭群的图像;应用透视校正模型对图像中的鸭子归一化处理,通过训练集建立了前景像素总数与鸭子只数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模型,根据统计的图像中鸭子数量,系统决定是否再次开门。通过验证试验检验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为保证鸭子全部回舍提供理论依据。(4)研究了自动喂水系统,采用双重迭代法建立了喂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原理,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系统进行识别与性能分析。试验结果的非线性回归及MATLAB对系统动态模拟分析表明,该系统为典型的一阶惯性系统,从低液位上升至高液位系统所需时间为210s,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能够满足鸭子喂水需要。(5)应用研制的自动化鸭舍进行田间试验,验证了自动化鸭舍的可靠性和鸭稻共作技术在辽宁地区的可行性;研究了鸭稻共作技术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明确了自动化鸭舍对鸭稻共作技术的适用性。田间试验建立了声压级、声音持续时间、自动门延迟时间与鸭群回舍率之间的数学模型,据此确定鸭群回舍对应的最优使用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喂水系统平均故障率和时间利用系数达到了设计要求;自动化鸭舍饲养与人工饲养效果相同,鸭子增重无显着差异;理论与实际给料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喂料系统工作可靠。基于研制的自动化鸭舍,采用鸭稻共作和常规插秧两种种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自动化鸭舍可满足鸭稻共作的工作需要,鸭稻共作起到调控土壤养分,促进水稻生长,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熊军陵[7](2012)在《荆江鸭种质资源的现状分析及选育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荆江鸭作为江汉平原四大地方品种之一,是经百多年选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蛋用型麻鸭品种,因其集中分布于荆州长江两岸而定名为“荆江鸭”。荆江鸭主产区位于荆州市监利县,是我省优良的蛋用型地方品种,具有觅食力强,性成熟早,产蛋较多、耐粗饲等优点,因其饲养成本低,易于管理,效益明显,一直我市主要的蛋鸭饲养品种。但自进入本世纪来,市场经济日益繁荣,跨国跨地区之间的物致荆江鸭与外来品种混养,造成本地鸭品种血缘混杂,纯种荆江鸭数量急剧减少,将荆江鸭推向濒临灭绝的边缘。而引进的外来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的养殖环境或养殖方式,或开展无目的杂交,导致生产性能不同程度下降,给我市水禽产业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荆江鸭是一个优良的鸭品种基因库,可为各种商业化育种、经济杂交提供育种材料和亲本,开发出特色鲜明的荆江鸭新品系,与外来鸭种杂交配套,还可开发肉鸭、蛋鸭新品系,因此开展荆江鸭保种和新品系选育工作是维护品种资源多样性的需要,是水禽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开展荆江鸭保种和新品系选育,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以荆江鸭为母本,引进外血杂交选育出的荆江鸭配套系的推广,让养殖场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可以杜绝落入象某些“洋品种”炒种的陷阱,也不会出现饲养某些“洋品种”一阵风过后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开展荆江鸭保种和选育是实现我市水禽产业“3613”目标的基石,实现全省蛋鸭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最重要的一环。如何开展荆江鸭这一本地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目的的选育和新品系开发工作,是促时当地畜牧业,特别是水禽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其工作已迫在眉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荆州市畜牧兽医局经多年努力筹备,于2007年正式实施荆江鸭种质资源保护场建设项目,组建荆江鸭核心群,开展荆江鸭的提纯复壮工作。在荆江鸭保种基础上,联合国家水禽产业体系武汉实验站、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农科院及长江大学动科院的专家教授开展荆江鸭新品系工作,通过对荆江鸭不同时期、不同世代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开展有目的的经济杂交,以选育出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的荆江鸭配套系,使荆江鸭这一历经百年的优良地方良种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再作新贡献。本次研究主要是对荆江鸭近几十年来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探讨荆江鸭群体的有效大小和其遗传资源受威胁的程度;选择几个典型时期的荆江鸭的外貌特征、生长发育、繁殖特性、胴体品质进行分析,对各个时期的荆江鸭优缺点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在荆江鸭品种的选育提高方面,主要对荆江鸭品种的核心保种场的几个世代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品种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性状;利用荆江鸭与山麻鸭、青壳Ⅱ号、金定鸭、莆田黑鸭、白鸭、康贝尔鸭6个品种进行杂交,以期培育出优良杂交组合。通过对荆江鸭近几十年的数量变化来看,荆江鸭的养殖量年年下降,2011年纯种荆江鸭更是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且存在近交较为严重的现象。从荆江鸭的危机状况分析来看,荆江鸭一直处于严重威胁状态,且Ne数值逐年下降,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分析几个时期的各个性状,如生长发育性状,与前几次测定体重基本相近,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增长,在繁殖性状上,荆江鸭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年产蛋量及平均蛋重等重要繁殖性状,几个时代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荆江鸭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因而使得总体繁殖性能没有明显差异,表明荆江鸭保持了较好的品质;屠宰性状明显降低,活重、全净膛、半净堂屠宰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产蛋性状却有所提高,产蛋数量增加。说明荆江鸭各生长发育性状比较稳定。从荆江鸭核心保种场各世代的性能分析来看:各世代体重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体重逐渐增大;其喙长和喙宽、颈长和颈围、胸宽及胸宽和龙骨长、半潜水长及体斜长和胫长、骨盆宽而逐渐增加,到第三世代各性状趋于稳定,说明随着提纯扶壮工作开展,荆江鸭基因逐步提纯,相关性能逐步恢复并趋于稳定从荆江鸭与其他品种鸭的杂交效果来看:不同组合平均体重间差异极其显着,各杂交组合体重均低于荆江鸭纯繁组合;不同组合的杂交组合的开产日龄、开产蛋重、40周的产蛋率和产蛋重均高于荆江鸭纯繁组。综合分析,金定鸭、莆田黑鸭、青壳2号与荆江鸭杂交组合不论是从受精、孵化率、体型体重,还是产蛋性能方面,均表现出了杂交优势,基本上为荆江鸭配套系选育指明了方向。

赵艳萍,卢勇[8](2012)在《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农为本的中国自农业发生以来,虫害问题是最大的障碍之一,数千年来劳动人民与虫害斗争,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除虫技术。时至今日,除虫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效、纯熟的地步,大规模化学药剂的使用将虫害的影响降至最低,可人类却因此陷入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中,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现代学者探寻先人留

李宗涛[9](2011)在《湖北省鸭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产业的升级以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管理已经成为世界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一股新的潮流。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事关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兴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企业的成功、产业的升级不仅依靠技术本身,而且依靠技术管理的能力。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技术集成战略管理工具和决策工具,在国外已经兴起和发展了40多年了,被许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和不断发展,并已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工具。技术路线图虽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理念和方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近几年,我国国内众多学者已经对技术路线图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许多地方和部门还将技术路线图的理念运用到了具体实践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迅速,作为畜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鸭产业更是以远超畜牧业平均水平的速度飞速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鸭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我国的鸭生产、加工和销售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近年国内鸭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作为“九省通衢、千湖之省”,具有悠久水禽生产传统的大省,湖北省的鸭产业发展却跟鸭制品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湖北省的企业每年要从省外购进大批原料。另外,一直以来鸭产业的发展都是依靠规模扩张的简单扩大再生产模式发展,技术研发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本文以推动技术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为出发点,引进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运用技术路线图这一先进的技术集成战略管理工具,在充分考察湖北省实际的基础上,尝试着绘制出湖北省鸭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全文遵循着“分析湖北省条件资源——分析市场需求——制定战略目标——分析技术壁垒——分析研发需求——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对湖北省鸭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的绘制进行了研究。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侯水生[10](2010)在《2009年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一、重点任务取得的研究进展(一)水禽新品种选育(二)水禽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三)水禽肉蛋类加工、冷藏和保鲜技术的研究(四)水禽疾病检测、疫苗研制及免疫程序的研究(五)技术培训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二、基础性工作取得的研究进展(一)水禽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二)水禽经济性状相关遗传参数数据库研究(三)水禽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技术的研究(四)水禽营养需要量研究

二、网上养鸭小群测定与大面积推广的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养鸭小群测定与大面积推广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环境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鸭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肉鸭养殖模式的发展
        1.2.1 传统肉鸭养殖方式
        1.2.2 新型肉鸭养殖方式
    1.3 禽舍环境对家禽健康和生产的影响
        1.3.1 温度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1.3.2 湿度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1.3.3 风速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1.3.4 有害气体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1.3.5 光照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1.3.6 粉尘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1.4 肉鸭养殖中的环境问题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2 测定鸭舍建筑结构及参数
    2.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 试验仪器
    2.5 试验设计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温度变化规律
        3.1.1 舍外平均温度变化
        3.1.2 舍内平均温度变化
        3.1.3 舍内昼夜温差变化
        3.1.4 舍内垂直方向温度比较
        3.1.5 舍内纵向温度比较
        3.1.6 舍内横向温度比较
    3.2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湿度变化规律
        3.2.1 外界平均湿度变化
        3.2.2 舍内平均湿度变化
        3.2.3 舍内湿度纵向比较
    3.3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风速变化规律
        3.3.1 舍内风速的时间变化规律
        3.3.2 舍内垂直方向风速变化规律
        3.3.3 舍内风速纵向比较
    3.4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氨气变化规律
        3.4.1 不同季节氨气浓度比较
        3.4.2 舍内氨气浓度纵向比较
        3.4.3 舍内氨气浓度垂直比较
    3.5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二氧化碳变化规律
        3.5.1 不同季节二氧化碳浓度比较
        3.5.2 舍内二氧化碳浓度纵向比较
        3.5.3 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比较
    3.6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内粉尘数量变化规律
        3.6.1 不同季节粉尘数量比较
        3.6.2 舍内粉尘数量纵向比较
    3.7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光照强度变化规律
        3.7.1 垂直方向光照变化规律
        3.7.2 舍内纵向光照变化规律
        3.7.3 舍内横向光照变化规律
    3.8 鸭舍环境参数相关性分析
    3.9 肉鸭粪便含水量变化规律
        3.9.1 肉鸭饮水量变化
        3.9.2 不同笼层粪便含水率变化
        3.9.3 不同时间粪便含水率变化
    3.10 肉鸭生产性能分析
4 讨论
    4.1 养殖模式对舍内环境的影响
    4.2 笼养家禽主要环境参数与影响
    4.3 肉鸭养殖的环境控制
    4.4 养殖环境对肉鸭生产的影响
5 结论
6 课题创新与研究展望
    6.1 课题创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1.2 红树林的开发利用
        1.2.1 红树林旅游
        1.2.2 民间利用
        1.2.3 水产养殖
        1.2.4 蜂养殖
        1.2.5 家禽养殖
    1.3 海鸭的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介绍
    1.4 海鸭养殖快速发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方选择
        2.2.2 红树植物群落调查
        2.2.3 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2.2.4 环境因子测定
        2.2.5 胃含物分析
        2.2.6 稳定同位素分析
        2.2.7 统计分析和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成年红树植物的影响
    3.2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幼苗的影响
    3.3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3.4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3.5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对比
    3.6 基于胃含物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钦州湾海鸭的食性
        3.6.1 胃含物分析结果
        3.6.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海鸭养殖与红树植物的关系
    4.2 海鸭养殖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关系
    4.3 海鸭养殖不同模式的对比
    4.4 胃含物分析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比较
    4.5 钦州湾海鸭养殖容量的估算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植物群落及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5.1.2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分析的钦州湾海鸭食性
        5.1.3 钦州湾海鸭养殖容量
        5.1.4 海鸭养殖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3)非专一性天敌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及其互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福寿螺的天敌资源
        1.1.1 腹足纲
        1.1.2 蛭纲
        1.1.3 昆虫纲
        1.1.4 软甲纲
        1.1.5 硬骨鱼纲
        1.1.6 爬行纲
        1.1.7 鸟纲
        1.1.8 哺乳纲
    1.2 福寿螺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2.1 引入天敌的风险
        1.2.2 天敌生境的局限性
        1.2.3 天敌研发利用的效益常不明显
        1.2.4 天敌对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
        1.2.5 福寿螺应对天敌的防御策略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观赏动物绿河鲀和海伦闭螺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与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绿河鲀对福寿螺存活和受损的影响研究
        2.2.3 绿河鲀对福寿螺行为节律的影响研究
        2.2.4 海伦闭螺对福寿螺和石田螺存活的影响研究
        2.2.5 海伦闭螺对幼龄福寿螺存活和分布的影响研究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绿河鲀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捕食潜力
        2.3.2 绿河鲀对福寿螺行为活动的影响
        2.3.3 绿河鲀对福寿螺摄食的影响
        2.3.4 绿河鲀对成年福寿螺的捕食潜力
        2.3.5 海伦闭螺对福寿螺和石田螺存活的影响
        2.3.6 海伦闭螺对幼龄福寿螺存活和分布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绿河鲀对福寿螺的捕食效果及其控制机制
        2.4.2 绿河鲀对福寿螺行为节律的影响与控制机制
        2.4.3 海伦闭螺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与机制
    2.5 小结
第3章 经济动物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直接捕食效应研究
        3.2.3 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间接干扰效应研究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直接捕食效应
        3.3.2 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间接干扰效应
    3.4 讨论
        3.4.1 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直接控制效果与机制
        3.4.2 巴西红耳龟对福寿螺的间接控制效果与机制
        3.4.3 巴西红耳龟控制福寿螺的可行性
    3.5 小结
第4章 经济动物宽体金线蛭和泥鳅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与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宽体金线蛭对福寿螺的直接控制效果研究
        4.2.3 宽体金线蛭对福寿螺的间接控制效果研究
        4.2.4 泥鳅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研究
        4.2.5 福寿螺在泥鳅养殖中的生态学效应研究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宽体金线蛭对福寿螺和水稻存活的影响
        4.3.2 宽体金线蛭对福寿螺的间接控制
        4.3.3 泥鳅在水族箱生境中对福寿螺存活和分布的影响
        4.3.4 泥鳅在模拟稻田生境中对福寿螺和水稻的影响
        4.3.5 福寿螺在泥鳅养殖中的生态学效应
    4.4 讨论
        4.4.1 宽体金线蛭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与机制
        4.4.2 泥鳅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与机制
        4.4.3 福寿螺在泥鳅养殖中的生态学效应
    4.5 小结
第5章 本地植物浮萍诱集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福寿螺对浮萍和水稻的偏好性研究
        5.2.3 浮萍存在条件下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情况调查
        5.2.4 不同大小福寿螺摄入浮萍量调查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福寿螺对浮萍和水稻的选择偏好性
        5.3.2 浮萍存在条件下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情况
        5.3.3 不同大小福寿螺摄入浮萍量
    5.4 讨论
        5.4.1 利用植物源材料控制福寿螺危害的可行性
        5.4.2 稻田养萍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潜力分析和机制
    5.5 小结
第6章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响应机制与策略—以巴西红耳龟为例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生长和繁殖响应研究
        6.2.3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壳形态响应研究
        6.2.4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行为响应
        6.3.2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繁殖响应
        6.3.3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生存和生长响应
        6.3.4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生理响应
    6.4 讨论
        6.4.1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生长响应机制与策略
        6.4.2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繁殖响应机制与策略
        6.4.3 天敌胁迫对福寿螺生存的影响与控制机制
        6.4.4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壳形态响应机制
        6.4.5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6.5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结论
        7.1.1 生防资源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与机制
        7.1.2 福寿螺应对天敌胁迫的响应机制与策略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观音机场周边环境与鸟类群落结构的关系及鸟击防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鸟击概况
    1.2 鸟击研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驱鸟方式
        1.3.1 恐吓法
        1.3.2 光线、超声波干扰法
        1.3.3 鸟网
        1.3.4 生态防治
        1.3.5 动物辅助法、天敌法
        1.3.6 猛禽机器人、无人机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
    2.1 气候
    2.2 观音机场概况
        2.2.1 观音机场外环境概况
        2.2.2 观音机场内环境概况
    2.3 观音机场现用驱鸟措施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样线法
        3.1.2 样方法
        3.1.3 其他方法
    3.2 观音机场生境划分和样带设置
    3.3 数据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观音机场及周边鸟类组成与分析
        4.1.1 观音机场及周边鸟类居留型分析
        4.1.2 观音机场及周边鸟类区系分析
        4.1.3 观音机场及周边鸟类密度、相对重要值、鸟击综合风险值
        4.1.4 观音机场及周边各季节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分析
        4.1.5 观音机场及周边各生境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分析
        4.1.6 观音机场飞行区上跑道鸟类种类与数量分析
    4.2 观音机场鸟击事件记录、拦鸟网清理记录、草坪管理及昆虫调查
        4.2.1 观音机场鸟击事件记录
        4.2.2 观音机场拦鸟网鸟类上网率记录与分析
        4.2.3 观音机场草坪管理记录与分析
        4.2.4 观音机场草坪昆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观音机场及周边农田主要昆虫和农药使用情况调查
第五章 建议
    5.1 重点防范鸟种
    5.2 季节驱鸟
    5.3 生境驱鸟
        5.3.1 机场周边环境控制
        5.3.2 飞行区环境控制
    5.4 驱鸟措施
        5.4.1 拦鸟网
        5.4.2 其他驱鸟措施
    5.5 开展鸟害评估工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不同饲养模式对鸭生产性能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国养鸭产业发展现状
        1 中国鸭产业生产与消费概况
        2 传统养鸭模式存在问题
        3 新养鸭模式发展概况
        3.1 发酵床养鸭模式
        3.2 蛋鸭笼养模式
        4 不同饲养方式对养禽业的影响
        5 不同饲养密度对养禽业的影响
    第二章 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流行
        1 抗生素与耐药性
        1.1 抗生素起源、作用原理与应用
        1.2 耐药基因的起源与进化
        2 耐药细菌流行与抗生素研究困境
        2.1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2.2 禽大肠杆菌危害与耐药现状
        2.3 抗生素研究现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进化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性形成诱导因素
        1.1 抗生素的直接诱导
        1.2 抗生素与重金属的共选择
        1.3 重金属在饲料中应用
        2 细菌耐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2.1 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
        2.2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
        3 细菌耐药性形成环境因素
    第四章 畜牧业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1 畜牧业细菌耐药性传播方式
        2 畜牧业副产物与细菌耐药性传播
        3 畜牧业副产物处理现状与困境
    第五章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本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部分
    第一章 发酵床饲养对肉鸭、蛋鸭生产性能影响与环境经济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肉鸭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1.2 蛋鸭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发酵床养殖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发酵床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3 不同饲养模式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2.4 不同饲养模式对蛋鸭蛋品质性状的影响
        2.5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6 发酵床养鸭经济与生态效益
        3 讨论
        3.1 不同季节条件下发酵床养殖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发酵床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发酵床对苏邮1号蛋鸭产蛋率日龄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3.4 发酵床对苏邮1号蛋鸭鲜蛋与咸蛋品质的影响
        3.5 不同饲养模式对苏邮1号蛋鸭肉质性状的影响
        3.6 发酵床养鸭经济与生态效益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抗菌药、重金属累积对肉鸭发酵床内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2 材料
        1.3 发酵床抗菌药与金属含量测定
        1.4 发酵床源细菌抗菌药敏感性检测
        1.5 微量元素敏感性检测
        1.6 系统进化分析和Eric-PCR分型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与发酵床内抗菌物质累积特性
        2.2 发酵床耐药细菌数量的变化
        2.3 不同饲养阶段发酵床源大肠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变化
        2.4 发酵床使用过程中大肠杆菌金属敏感性的变化
        2.5 大肠杆菌系统进化分型
        2.6 大肠杆菌Eric-PCR分型
        3 讨论
        3.1 发酵床内饲用抗菌药与重金属累积特性
        3.2 发酵床内耐药细菌数量
        3.3 发酵床源大肠杆菌抗菌物质耐受水平
        3.4 发酵床源大肠杆菌分子分型与耐药表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饲养模式鸭场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分子分型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2 材料
        1.3 细菌计数与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1.4 抗菌药敏感性检测
        1.5 系统进化分析和Eric-PCR分型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饲养模式鸭场环境细菌数的变化
        2.2 各饲养模式鸭场源大肠杆菌抗菌药敏感性
        2.3 各饲养模式鸭场源大肠杆菌系统进化分型
        2.4 各饲养模式鸭场源大肠杆菌Eric-PCR分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饲养模式鸭场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PMQR基因检测及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2 材料
        1.3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抗菌药敏感性检测
        1.4 PMQR检测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饲养模式鸭场氟喹诺酮耐受大肠杆菌抗菌药敏感性
        2.2 不同饲养模式鸭场大肠杆菌PMQR检测结果
        2.3 不同饲养模式鸭场大肠杆菌携带多个PMQR检测结果
        2.4 不同系统发育分型大肠杆菌PMQR检测结果
        2.5 大肠杆菌PMQR与恩诺沙星MIC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体讨论与全文结论
        1 养鸭模式发展
        1.1 传统养鸭模式
        1.2 新养鸭模式
        2 新养鸭模式研究与运用现状
        2.1 发酵床旱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2.2 发酵床旱养对蛋鸭产蛋性能与蛋肉品质影响
        2.3 不同养鸭模式环境细菌耐药性研究
        2.4 不同养鸭模式经济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
        3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适用于鸭稻共作技术的野外自动化鸭舍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动化鸭舍的研究意义
    1.2 鸭稻共作技术的研究概况
    1.3 鸭稻共作自动化鸭舍的研究
    1.4 动物行为训练的研究
    1.5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的研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动化鸭舍的结构分析及试验研究
    2.1 总体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鸭舍框架结构与模态分析
    2.3 自动门结构及性能试验研究
    2.4 喂水系统及液位识别研究
    2.5 喂料装置
    2.6 太阳能供电系统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鸭舍声训系统试验研究及参数确定
    3.1 鸭舍声训系统的总体方案
    3.2 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研究
    3.3 声音参数对鸭群回舍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3.4 系统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舍内鸭群图像处理与数量检测
    4.1 背景减除法检测运动鸭群目标原理
    4.2 鸭舍背景建模与运动鸭群目标提取
    4.3 二值化运动鸭群目标的形态学处理
    4.4 基于像素统计的鸭群计数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鸭舍控制系统研究
    5.1 系统功能要求
    5.2 控制方案的确定
    5.3 控制系统硬件集成
    5.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化鸭舍田间试验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鸭群声训系统田间试验
    6.3 喂水系统田间试验
    6.4 喂料系统田间试验研究
    6.5 鸭子增重的效果
    6.6 鸭稻共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7 鸭稻共作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8 应用野外自动化鸭舍的经济性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7)荆江鸭种质资源的现状分析及选育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荆江鸭的形成历史及品种种质资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荆江鸭数量的调查与方法
    2.2 畜禽品种资源的危机状况分析方法
    2.3 不同时期荆江鸭的性能比较
    2.4 荆江鸭核心保种场各世代的性能分析得材料与方法
    2.5 荆江鸭与其他鸭杂交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荆江鸭种质资源的数量分析及危机状况分析
    3.2 不同时期荆江鸭的性能比较
    3.3 荆江鸭核心保种场各世代的性能分析
    3.4 荆江鸭与其他鸭杂交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与小结
    4.1 分析小结
    4.2 荆江鸭保种及开发利用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鸭治蝗技术的发明及其在清民国时期的改进和推广
二.传统养鸭治蝗技术推广条件的分析
    1、家鸭个体食蝗能力考察
    2、鸭群放养技巧考察
    3、农民蓄养能力考察
三.改进传统养鸭治蝗技术的思考及其现代启示
    1、政府支持, 统筹管理, 开展规模化的经营模式
    2、积极研发、全面推广, 普及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技术
    3、全民动员, 变害为宝, 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治蝗工程

(9)湖北省鸭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路线图的概念与进展
        1.1.2 我国与湖北省鸭产业的发展现状
    1.2 本文的意义和思路
2. 市场需求分析
    2.1 产业现状与地位分析
        2.1.1 产业背景分析
        2.1.2 产业地位分析
        2.1.3 产业技术现状分析
        2.1.4 产业关联度分析
        2.1.5 产业资源现状分析
        2.1.6 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分析
        2.1.7 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分析总结
    2.2 产业的SWOT分析
        2.2.1 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驱动力
        2.2.2 产业发展的不足和劣势
        2.2.3 SWOT分析表
    2.3 本章小结
3. 产业目标分析
    3.1 产业目标内容
        3.1.1 产业发展目标
        3.1.2 相关产业目标要素
    3.2 产业目标要素排序
    3.3 市场需求要素与产业目标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技术壁垒分析
    4.1 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掌握该项技术的组织
        4.1.1 产业链涉及的技术领域
        4.1.2 技术领域里的关键技术
    4.2 产业链的主要技术壁垒
        4.2.1 技术壁垒分析
        4.2.2 技术壁垒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4.3 产业目标与关键技术难点关联分析
        4.3.1 产业目标要素与关键技术难点关联分析
        4.3.2 关键技术难点排序
    4.4 本章小结
5. 研发需求分析
    5.1 研发需求分析
        5.1.1 技术研发需求列表
        5.1.2 最优先(顶级)研发需求分析
    5.2 技术发展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
    6.1 技术路线图的内容
    6.2 技术路线图得出的关键结论
    6.3 加速发展湖北省鸭产业的几点建议
        6.3.1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依靠科技提升产业水平
        6.3.2 深入开展鸭制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6.3.3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带动能力
        6.3.4 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6.3.5 加强院企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
        6.3.6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7. 对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两个关系的探讨
    7.1 对养殖规模、方式与环境承载力关系的探讨
        7.1.1 问题产生的原因
        7.1.2 解决养鸭业污染问题的几种技术
        7.1.3 解决养鸭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措施
    7.2 对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探讨
        7.2.1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几种模式
        7.2.2 现行几种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7.2.3 对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议
    7.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7.3.1 本文的创新点
        7.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网上养鸭小群测定与大面积推广的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环境参数研究[D]. 朱永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D]. 敖星海. 厦门大学, 2019(09)
  • [3]非专一性天敌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及其互作机制研究[D]. 郭靖.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观音机场周边环境与鸟类群落结构的关系及鸟击防范的研究[D]. 马玉红.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3)
  • [5]不同饲养模式对鸭生产性能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D]. 林勇.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适用于鸭稻共作技术的野外自动化鸭舍设计与应用研究[D]. 孔爱菊.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7]荆江鸭种质资源的现状分析及选育利用的研究[D]. 熊军陵. 长江大学, 2012(01)
  • [8]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J]. 赵艳萍,卢勇. 农业考古, 2012(01)
  • [9]湖北省鸭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D]. 李宗涛.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6)
  • [10]2009年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展[A]. 侯水生. 2010中国鸭业发展峰会会刊——把脉 谋变 破局, 2010

标签:;  ;  ;  ;  

在线养鸭小群测量及规模化推广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