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和一只天鹅的故事

一对夫妇和一只天鹅的故事

一、一对夫妇和天鹅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邱伟龙[1](2021)在《菲律宾民间异类婚故事研究》文中认为

李泽萱[2](2021)在《《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疫情前,随着中国游客的收入提高,出国旅游越来越流行,日本的旅游景点也非常受欢迎。预计后疫情时代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对旅游书籍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笔者本次选择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いますぐ行きたくなる物语のある絶景』)一书作为翻译实践文本,该文本的目的是科普相关旅游知识,唤起读者对旅游的兴趣。该书主要介绍了日本全国四十处知名美景的基本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人们在游览热门景点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进程。语言表达虽简洁,但富有感染力。本次翻译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处,第一处是专有名词的处理。笔者基于交际翻译理论,根据语境采用了解释性翻译、文内与文外加注等翻译方法,补充了缺失的文化信息,促进了读者的理解。第二处是标题和旅游宣传语的美化处理,由于中日表达习惯的差异,如果不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写,就无法达到宣传的效果。因此笔者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对标题和旅游宣传语进行了美化处理,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写译文,使之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向中国游客传达了日本景点的魅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可以带给赴日游客崭新的体验,还可以推动中日旅游业的交流和发展,也为今后此类旅游类文本提供参考。

申育娟[3](2020)在《“狄更斯改写小说”与文化记忆 ——澳大利亚的国族身份重构》文中提出“狄更斯改写小说”(Dickensian rewriting)指当代澳大利亚作家通过挪用和/或戏仿狄更斯作品当中的人物、情节,他的创作风格或其生平而创作的小说。论文选取四位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创作的“狄更斯改写小说”—努南(Michael Noonan)的《麦格威奇》(Magwitch,1982)、博德(Carmel Bird)的《蓝鸟咖啡馆》(The Bluebird Cafe,1990)、凯里(Peter Carey)的《杰克·麦格斯》(Jack Maggs,1997)和弗拉纳根(Richard Flanagan)的《欲望》(Wanting,2008)—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参照后殖民文学理论和原住民文化相关研究,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考察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对狄更斯的“后殖民改写”。这里的文化记忆指人们借助文本、图象、节日、仪式等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式所形成的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特定时代的记忆。因澳大利亚曾为英国殖民地,本土作家对帝国经典的改写往往被归于“逆写帝国”一类。论文指出,以上四部改写作品并未囿于“逆写帝国”范畴,澳大利亚作家改写狄更斯作品并非意味着他们对狄更斯作品的否定。狄更斯作品既因其体现出的帝国情感结构成为抵抗对象,也凭借其经典身份成为崇敬和怀念的对象。改写作家与狄更斯之间属于对抗式对话的关系,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超越了狄更斯作品以英国身份为主体的故事结构,并突出他们对本土身份的重视。有鉴于此,论文论证澳大利亚作家通过讲述本土特殊历史揭示狄更斯作品以英国身份为主体的故事结构,改造对狄更斯其人、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呈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记忆,同时塑造本国独特历史文化记忆并以此重新建构澳大利亚国族身份。四部小说的改写对象虽同是狄更斯作品,但它们讲述澳大利亚不同群体的历史,并探讨这些群体与澳国族身份之间的关系。《杰克·麦格斯》与《麦格威奇》着眼于流放犯在澳大利亚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塑造白澳身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欲望》和《蓝鸟咖啡馆》分别呈现了被殖民时期原住民的悲惨境遇和后殖民时代原住民历史与文化被商业化的现状,并聚焦于原住民与澳国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凯里在《杰克·麦格斯》中将麦格威奇(小说中更名为麦格斯)这样的男性流放犯看作澳大利亚的建国之父,但小说以伦敦为主体的故事结构、麦格斯对英国身份的强烈认同以及澳文化对英国文化的传承等均说明澳国族身份难以摆脱英国的影响。凯里建构的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白澳身份具有矛盾性。与凯里塑造的男性流放犯神话不同,努南在《麦格威奇》中突出了流放地白人女性(包括女性流放犯和流放犯的女性后代)在流放地经济发展和思想风貌塑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她们同样为构建白澳身份作出重要贡献。《麦格威奇》与《杰克·麦格斯》关注狄更斯小说中边缘化的流放犯,弗拉纳根的《欲望》则将狄更斯作品中完全缺席的群体—澳大利亚原住民—置于文本中心。小说展现了原住民被殖民时期的历史与他们的独特文化,批判英帝国对原住民进行的殖民占领与文化压迫,并强调原住民历史文化是澳国族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德的《蓝鸟咖啡馆》同样关注原住民历史与文化,但该小说着重展现了白人开设的博物馆对原住民文化及其被殖民历史与当代历史的储存。换言之,从被殖民时期至今,原住民从未掌握展现自身历史文化的权力,他们尚未被纳入澳国族身份之内,而且自身独特的族群与文化身份也被剥夺。四位当代澳大利亚作家通过改写狄更斯的作品和传记,讲述了流放至澳大利亚的英国罪犯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历史,塑造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构建了以流放犯和原住民为主体的澳大利亚国族身份。

杨慧敏[4](2020)在《大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禁忌主题是民间故事中一个重要的故事类型,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文学中释放着光彩夺目的文化能量。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白族的民间故事,发现大量的禁忌主题故事,笔者将这些禁忌主题置于白族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多角度、多方面地研究民间故事对禁忌的表述和反映,揭示禁忌主题丰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以所搜集的白族禁忌主题故事为研究对象,运用故事学的主题及类型的研究方法,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从多角度研究分析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绪论中,笔者简要阐述了写作缘由、研究现状、写作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根据禁忌主题的情节类型,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分为祖婚型禁忌主题、天鹅处女型禁忌主题、窥视型禁忌主题、宝物型禁忌主题、神谕型禁忌主题五个类型。第二章对五个禁忌主题进行文化解读,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第三章探讨白族民间故事中禁忌主题的功能和价值,禁忌主题具有对白族禁忌民俗的传播、对民众的教化、协调等重要功能,还发挥着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在结语中再一次归纳了白族民间故事中禁忌主题的文化内涵及价值,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和不足。解读白族的禁忌主题故事,探讨禁忌民俗与民间故事的转化关系,挖掘禁忌主题的文化价值,对白族民间文学以及民俗学的学习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阮鸿璜[5](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认为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赵跃[6](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宋倩[7](2020)在《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文中提出童话是浩瀚的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凭借其曲折奇特的情节,生动活泼的想象,趣味横生的语言陶冶和优化着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童话以相当可观的选编数量入选教材,表明教材编写者对童话艺术价值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彰显了童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童话阅读教学对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童话进入课堂之后,其魅力被理性的分析所掩盖,基于此,本研究以儿童本位理念为依据,以教科书中的安徒生童话作品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阅读教学现状认真剖析症结所在,结合名师课例中所彰显的儿童本位的理念精华,为部编版教科书中新增篇目的阅读教学提供思路,使童话魅力在课堂中得以真正地回归与彰显。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对儿童本位理念、童话阅读教学以及文学领域与教育领域中的安徒生童话作品进行文献综述,并叙述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理论探源。对儿童本位理念追本溯源,阐述理念的内涵,并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寻求理论支撑,进而论述童话世界与儿童内心世界的契合,从中证明儿童本位理念是童话阅读教学的根基。第二章:现实考察。从传统篇目和新增篇目两个层面论述安徒生童话作品与语文教育的结缘,通过对作品选编的梳理及解读,来论述安徒生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化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当今安徒生童话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中认识到儿童本位理念缺失的实然困境。第三章:课例研究。重点研读特级教师的课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李吉林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周益民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深入剖析并提炼课例中儿童本位理念的闪光点,为童话阅读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借鉴与启发。第四章:实践探索。对部编版教科书中的新增篇目展开一次教学实践,结合儿童本位理念与上述研究中得出的策略,对《拇指姑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两篇童话进行教学设计,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第五章:研究启示。从整体上论述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首先在教学内容的优化维度:关注儿童的阅读期待;突出作品的幻想性与文学性;设定童话阅读教学阶段目标。其次在教学策略的选取维度:创设童话情境,唤醒儿童的审美灵性;开展多元对话,为儿童搭建思维阶梯;发挥想象作用,丰富儿童的认知;聚焦童话精神,深化儿童的生命体验。最后在课外阅读的开展维度:打造“童话文学圈”,优化儿童阅读环境;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素养;运用教育戏剧助力童话课外阅读,多维度立体呈现。

尹妃妃[8](2020)在《论瓦格纳《罗恩格林》对神话题材的歌剧化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罗恩格林》作为瓦格纳最后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在国内较少有人关注。即便如此,它在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历程中也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本论文以《罗恩格林》中的德国中世纪神话题材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历史学、比较学和音乐学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瓦格纳对德国中世纪神话题材的歌剧化(脚本改编、戏剧音乐)处理,揭示《罗恩格林》在瓦格纳歌剧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过渡作用,证明《罗恩格林》是其整体艺术观念的初步体现,表达了他对德国中世纪神话题材中永恒精神的追求。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论文背景知识的概述,重点交代本文的理论基础即瓦格纳歌剧整体艺术观,其次介绍歌剧脚本内容及其题材来源。第二、三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讲歌剧脚本改编对德国中世纪神话题材的处理,分别从戏剧场景和人物角色的改编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戏剧音乐对德国中世纪神话题材的处理,主要从歌剧的外在结构整体性和内在织体整体性进行论述,包括对咏叹调、前奏曲、管弦乐队、主导动机等的分析论证。通过对德国中世纪神话题材的歌剧化处理研究,最终得出《罗恩格林》是瓦格纳整体艺术观念的初步体现,在瓦格纳歌剧改革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表达了瓦格纳对永恒价值观的追求。

袁耀辉[9](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董舒心[10](2018)在《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讨论汉魏六朝婚恋小说,正文分为五章,另加两个附录。第一章探讨古典婚恋小说的起源问题。婚恋神话代表了民间故事从源头上对婚恋小说的影响,和婚恋有关的神话传说早在形成阶段就已经蕴含了后世婚恋小说中常见的一些母题。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为代表的杂史文学对于婚恋小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宫廷美人题材或者说帝王妃子故事上,这是由史书和杂史的内容决定的。杂传文学以《列女传》《孝子传》为代表,它们模塑和反映了汉代的感情观,汉代不提倡男女深情,而是大力倡导专一贞节和孝道至上的封建女德。汉魏情赋、乐府诗与婚恋小说的产生也有关系,因为婚恋主题是宫廷文艺的内容之一,赋体文学、乐府诗、古小说对婚恋主题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宫廷文艺环境的影响,同时这也导致不同文体之间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互相影响。第二章考察以异性人神(仙)之间的邂逅和交往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人神恋”小说,将相关文本分为与民间故事相关的小说、仙道小说和文人小说三类进行观照。有相当一部分人神恋小说的文本和母题来源于民间故事,按照民间故事类型的归纳,可以分为天鹅处女型、螺女型、仙窟艳遇型和仙女下凡型故事四类。六朝道教人士创造的仙道小说中有不少人神遇合故事,其中,西王母下凡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这一时期和西王母仙话有关的小说众多,有些文本在内容上有明显的承袭痕迹,但寓意又有所不同。而神女降真故事则以《真诰》中的人神遇合故事为代表,在《真诘》中,神女降真用宿命姻缘来诱导凡人向道求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启迪手段,并体现出上清派强烈的禁欲倾向。六朝时期还有一部分成于文人之手的人神恋小说,文人作者主体意识对小说的渗透是有过程的,《成公智琼》《杜兰香》等代表了早期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拾遗记》《洞冥记》作为方士小说和文人小说的混合体,其中的宫廷美人故事呈现出明显的向人神恋转化的倾向;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稽神异苑》和《八朝神怪录》是第一批纯粹的文人小说,在艺术手法和主旨精神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影响重大。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以“女神男人式”占绝大多数,女神主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朝时期民间信仰对女性神只的认识、唐前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神女”文学传统的影响等。第三章讨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人鬼恋小说,人鬼恋小说可以分为“幽婚小说”和“亡魂小说”两类,前者指至少一方为鬼的婚恋故事,人与鬼或鬼与鬼之间的婚恋行为是“幽婚”小说中必备的要素;而“亡魂”小说中的婚恋行为在主人公生前发生,主人公去世后虽然以亡魂的形式参与生者的生活,但通常没有人鬼婚恋的展开。“幽婚小说”按照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可分为登门自荐型、再续前缘型、路遇入冢型和幽冥邂逅型四类,其中有些作品在艺术上比较成熟,比如《卢充》《王敬伯》等。“亡魂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可以分为亡魂眷恋型、亡魂告别型、亡魂责罚型和亡魂报恩(仇)型,亡魂小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魂魄、情性和生命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死而复生”母题、“人鬼生子”母题和“随葬重现”母题是人鬼恋小说中三个重要母题。“死而复生”母题表现为形体复活和亡魂重返两种形式,前者与房中术和“宝精”思想有关;“人鬼生子”母题具有推进情节发展的文学功能和表达生命意识的文学意义;“随葬重现”母题的产生与汉魏六朝时期盗墓活动的盛行有重要关系,也与古代男女交往方式有关。人鬼恋小说的产生与冥婚民俗、鬼魂信仰和盗墓活动有关,其中女鬼小说多于男鬼小说,原因在于女性的生存状况特别是未婚而卒少女对婚姻的需求、传统阴阳观及“阳精崇拜”心理、作者的男性中心立场等。第四章研究的“人妖恋”小说以“精怪化形为人与凡人婚媾”为基本内容,它分为两种类型:“男妖女人式”和“女妖男人式”。男妖女人式小说可以分为男妖摄妇型、假冒骗情型和惑乱闺门型三类,女性在情欲和感情上受到的压抑是“男妖女人式”小说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在根本上,男妖小说要反映的不是性爱生活,其主题在于家庭伦理的破裂与寻求秩序的重建。“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可分为“女妖登门型”和“男人外出型”两类,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解释了现实中在男人身上发生的身心及感情异动。人妖恋小说中有些妖精原形非常重要,后来发展成妖怪强宗的狐妖就是在汉魏六朝时期奠定了其“妖媚”的形象特点,而有些不常见的动物如虎、蛟等能进入人妖恋小说之中,主要是受到了佛经文学的影响。人妖恋小说中有些独具的母题,如变形、生子、除魅等。变形母题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叙述都非常简略,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学塑造,不如说是一种巫风弥漫时代下的集体潜意识表现更近实质。此时期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出现不多,但却十分耐人寻味,其中以妖怪原形为水族的故事居多,这主要是受到了以龙感生神话为代表的水神感生神话的影响。猴妖小说和狐妖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不同民族之间通婚融合的艰难过程。除魅母题则与人妖恋小说的起源直接相关,在巫术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将现实社会中的婚恋问题归咎于妖怪作乱,并邀请方士除魅,就产生了人妖恋故事。第五章讨论婚恋双方都是凡人的世俗婚恋小说,按照主角身份分为宫廷婚恋故事、贵族士人婚恋故事和民间男女婚恋故事三类。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拾遗记》中的相关故事为代表,这三部也是此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杂史小说。以贵族士人婚恋故事为题材的古小说主要集中在六朝志人小说中,以《世说新语》和《妒记》为代表。《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名士”群体挑战礼教、纯情放任的婚恋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士族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提高和局限性。《妒记》以妒妇故事为题材,它的产生有反妒妇的动机和目的。汉魏六朝时期以平民阶层人物为主角的婚恋小说数量比较少,有些叙事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和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等,此时期对平民婚恋生活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志怪小说实现的,特别是“殉情”母题的艺术表现和精神意蕴都值得挖掘。汉魏六朝婚恋小说产生了不少流传后世的经典题材,比如“王昭君”故事、“赵飞燕”故事、“绿珠”故事、“秦罗敷”故事、“秋胡戏妻”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能成为经典,与艺人群体有重要关系,一些婚恋故事正是通过艺人的演绎和传播才得以成为经典的。附录一对作者和成书时间等存在争议的唐前小说集进行了辨析,附录二收录三篇与美人赋相关的论文,因是与婚恋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三个案例,故专辟一章,附于文末。

二、一对夫妇和天鹅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对夫妇和天鹅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2)《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
第2章 翻译过程简介
    2.1 翻译内容概述
    2.2 翻译进度安排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文本类型
    3.2 文本特点
    3.3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1 解释性翻译
        4.1.2 文内与文外加注
    4.2 标题的美化处理
    4.3 旅游宣传语的美化处理
        4.3.1 译入语的增释
        4.3.2 译入语的整编
第5章 总结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译着、论文以及从事的口笔译实践活动
致谢

(3)“狄更斯改写小说”与文化记忆 ——澳大利亚的国族身份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经典改写
    二.澳大利亚的“狄更斯改写小说”
    三.理论框架—文化记忆
    四.澳大利亚的“狄更斯改写”与文化记忆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流放犯形象重塑与白澳身份
    第一节 《杰克·麦格斯》:流放犯形象重塑
    第二节 单向的英国身份认同与英国绅士身份祛魅
    第三节 白澳身份建构及其矛盾性
第二章 流放地白人女性与白澳身份
    第一节 《麦格威奇》中边缘化的男性流放犯
    第二节 女性形象重塑
    第三节 《麦格威奇》中的反记忆话语
第三章 “逆写帝国”: 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展现
    第一节 《欲望》:经典作家与边缘人物的并置
    第二节 “英国性”及其内在矛盾
    第三节 认知暴力下的原住民
第四章 殖民主义在当代的延续及其新形式
    第一节 《蓝鸟咖啡馆》:殖民历史的当代回响
    第二节 博物馆记忆
    第三节 博物馆的商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4)大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的可行性
        (二)选题的必要性
        (三)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文化意义
        (二)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民间故事研究现状
        (二)白族民间故事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禁忌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理论
        (一)田野调查法
        (二)母题(主题)学研究方法
        (三)类型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禁忌主题故事的界定及类型
    第一节 禁忌与禁忌主题的界定
        一、禁忌的界定
        二、禁忌主题的界定
    第二节 白族禁忌主题的故事类型
        一、禁忌主题故事的类型划分
        二、禁忌主题故事的类型阐释
第二章 禁忌主题在白族民间故事中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祖婚型禁忌主题
        一、兄妹婚
        二、人兽婚
    第二节 天鹅处女型禁忌主题
    第三节 窥视型禁忌主题
    第四节 宝物型禁忌主题
    第五节 神谕型禁忌主题
        一、梦兆式
        二、精灵告式
第三章 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功能和价值
    第一节 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功能
        一、白族禁忌主题故事对禁忌民俗的传播功能
        二、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教化功能
        三、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协调功能
    第二节 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价值
        一、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文化价值
        二、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文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东亚文化圈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小结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一、章节问题
        二、词序倒置问题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四、心挂在树梢上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七、狼和鹤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雁衔龟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小结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小结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故事
        二、活猴肝故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越语文献
后记

(6)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于儿童本位的童话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儿童本位理念
        一、探本溯源:从“儿童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
        二、“儿童本位”内涵阐释
        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本位”
    第二节 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的交融
        一、童话的概念界定
        二、童话对儿童天性的关照
        三、童话阅读对儿童的深层影响
    第三节 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以呵护儿童童话思维为基础
        二、以实现儿童身心自由为路径
        三、以引领儿童眺望远方为超越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中的安徒生作品及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节 安徒生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化
        一、《丑小鸭》之“丑”与“美”的转化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悲”与“幸”的依存
        三、《皇帝的新装》之“假”与“真”的交锋
    第二节 部编版教科书中安徒生作品的新面貌
        一、尊重经典,选篇数目增加
        二、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童话并存
        三、课内外相结合,联结整本书阅读
    第三节 安徒生作品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单篇阅读教学的调查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传统篇目名师课例分析
    第一节 窦桂梅《丑小鸭》
        一、“朗读”与“炼字”中显现语言的张力
        二、“对比”与“延伸”中启迪儿童的心智
    第二节 李吉林《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情境”助推“情切”
        二、“想象”填补“空白”
    第三节 周益民《皇帝的新装》
        一、“对话”中彰显“生气”
        二、“思辨”中追求“高致”
    第四节 儿童本位理念的共同坚守
        一、儿童语言的运用
        二、儿童审美的鉴赏
        三、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四章 新增篇目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拇指姑娘》:“拇指小人式”童话群文阅读
        一、作品解读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反思
    第二节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迈向高阶思维的“提问梯”
        一、作品解读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反思
第五章 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建构
    第一节 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儿童兴趣
        一、关注儿童的阅读期待
        二、突出作品的幻想性与文学性
        三、设定童话阅读教学阶段性目标
    第二节 完善教学策略,陪伴儿童成长
        一、童话情境创设,唤醒审美灵性
        二、多元对话交流,搭建思维阶梯
        三、想象作用开拓,丰富认知过程
        四、聚焦童话精神,深化生命体验
    第三节 链接课堂内外,点亮儿童世界
        一、打造“童话文学圈”,优化儿童阅读环境
        二、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素养
        三、运用教育戏剧助力童话课外阅读,多维度立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论瓦格纳《罗恩格林》对神话题材的歌剧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歌剧《罗恩格林》创作背景
    第一节 瓦格纳整体艺术观
    第二节 脚本内容及题材来源
    第三节 《罗恩格林》创作缘由
第二章 脚本改编对神话题材的处理
    第一节 戏剧场景改编分析
    第二节 人物角色改编分析
第三章 戏剧音乐对神话题材的处理
    第一节 外在结构的整体性
    第二节 内在织体的整体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古典婚恋小说的孕育和产生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上)
        一 牵牛织女神话
        二 禹娶涂山女神话
        三 伏羲女娲神话
        四 嫦娥奔月神话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下)
        一 感生神话
        二 “神女”神话
    第三节 先秦两汉杂史文学与婚恋小说
        一 《汲冢琐语》和《穆天子传》
        二 汉代杂史文学中的婚恋故事
        三 《西京杂记》《汉武故事》和宫廷爱情故事
    第四节 汉代杂传文学与婚恋小说
        一 《列女传》《列士传》《孝子传》的文体性质
        二 《列女传》《孝子传》与汉代的感情观
    第五节 汉魏“情赋”、汉乐府与婚恋小说
        一 汉魏“情赋”与婚恋小说的关系
        二 汉魏乐府诗与婚恋小说
        三 “谈情说爱”的宫廷文艺环境
第二章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民间故事与人神恋小说
        一 天鹅处女型故事
        二 螺女型故事
        三 仙窟艳遇型故事
        四 仙女下凡型故事
    第二节 六朝仙道小说中的人神恋
        一 六朝小说中的西王母叙事
        二 《真诰》中的人神之恋
    第三节 六朝文人小说中的人神恋
        一 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
        二 宫廷美人题材的人神恋转化
        三 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
    第四节 六朝人神恋小说中女神主导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 六朝时的女神崇拜
        二 小说作者的男性本位
        三 “神女”文学意象的形成和影响
第三章 汉魏六朝人鬼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幽婚”小说
        一 女鬼自荐型
        二 再续前缘型
        三 路遇入冢型
        四 幽冥邂逅型
    第二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亡魂”小说
        一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类型
        二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意义
    第三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一 “死而复生”母题
        二 “人鬼生子”母题
        三 “随葬重现”母题
    第四节 人鬼恋小说及女鬼导向的成因
        一 人鬼恋小说产生的缘由
        二 人鬼恋小说中女鬼导向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汉魏六朝人妖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上) ——“男妖女人式”人妖恋小说
        一 男妖摄妇型
        二 假冒骗情型
        三 惑乱闺门型
    第二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下)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
        一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的故事类型
        二 “女妖男人式”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三 人妖恋小说中妖怪原形的性别分配
    第三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妖精类型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狐狸精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虎妖
        三 人妖恋中的龙与蛟妖、蛇妖
    第四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变形母题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
第五章 汉魏六朝世俗婚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
        一 《汉武故事》:政治渗透与神异化的凸显
        二 《西京杂记》:容貌才能等具体细节的补充
        三 《拾遗记》:接近传奇的小说体式和幻化色彩
        四 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地记中的宫廷婚恋故事
    第二节 汉魏六朝贵族士人婚恋小说
        一 《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
        二 虞通之《妒记》和六朝士族婚姻中的嫉妒故事
    第三节 汉魏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书写
        一 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
        二 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
        三 六朝志怪小说对平民婚恋生活的侧面反映
        四 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中的“殉情”母题
    第四节 汉魏六朝经典婚恋故事的产生和传播
        一 “王昭君”故事
        二 “绿珠”故事
        三 “采桑女”故事
余论: 从汉魏六朝婚恋小说到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
附录一: 汉魏六朝小说疑目辩证
    第一节 《神异经》考辨
    第二节 《西京杂记》的作者和成书
    第三节 《汉武故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考辨——《五岳真形序论》与《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之成书
    第五节 《洞冥记》《拾遗记》成书辨析
    第六节《述异记》考辨
附录二: 汉魏美人赋与婚恋小说之关系
    第一节 “巫山神女”故事原型新探
        一 《高唐赋》产生于汉代
        二 “巫山神女”原型旧说驳论
        三 楚之云梦非高禖祭典之所
        四 《高唐赋》主旨和“巫山神女”的现实原型
    第二节 汉魏“情赋”考论
        一 “闲情赋”谱系
        二 “神女赋”谱系
        三 “好色赋”谱系
    第三节 论“感甄”故事的产生
        一 “感甄”故事定型的时间
        二 甄后形象的神异化
        三 “感甄”故事情节来源
        四 “感甄”故事和唐人的“期待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一对夫妇和天鹅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菲律宾民间异类婚故事研究[D]. 邱伟龙.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翻译实践报告[D]. 李泽萱.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狄更斯改写小说”与文化记忆 ——澳大利亚的国族身份重构[D]. 申育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大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研究[D]. 杨慧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9)
  • [5]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7]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D]. 宋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论瓦格纳《罗恩格林》对神话题材的歌剧化处理[D]. 尹妃妃. 武汉音乐学院, 2020(06)
  •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10]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D]. 董舒心. 山东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一对夫妇和一只天鹅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