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中的语法分析

释经中的语法分析

一、训诂学中的语法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1)在《《禅林宝训》五种古注本训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春波[2](2020)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备课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其成为难点的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也就是文言文备课阶段我们没有对教材进行较深入探究,在文言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在备课设计中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训诂,即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地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训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不仅有对古籍中字、词、句、篇章的训诂,还包含文字学、语法学、音韵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知识,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提高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特别是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备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备课结合起来研究,运用训诂学改进中学文言文备课,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本文以中学文言文备课为研究对象,以训诂知识和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训诂学运用于文言文备课中的适切性,通过分析发现训诂学运用于中学文言文备课中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不仅能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帮助师生积累文言知识。接着根据训诂学自身特点总结其运用于文言文备课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针对中学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备课时如何运用训诂学分析教材。中学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包括注释和正文,中学语文教师运用训诂学中的词义训诂对注释进行深入分析,弥补注释的一些不足,保证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词义的准确性。借助训诂学中的文意训诂这一内容对文言文正文中的语法、结构、修辞和文化进行分析和扩展,充实文言文教学内容,协助教师完成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文在第四部分研究将形训、义训、声训这三种训诂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备课设计中去,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更好地将文言文知识讲授给学生,提升课堂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本文将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备课结合起来,运用训诂学的知识指导文言文备课。训诂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高的学科,但它也是一门以语言实践为依托,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掌握一些训诂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那么,中学文言文教学会更有成效;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注重与语文教学实践联系,并且本文所举的实例皆出自于教学实践,所列举的书证均出自于中学语文课本,这对训诂学运用于中学文言文备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总之,本文致力于服务一线教师,将训诂学实用性发挥出来,指导中学文言文备课实践,解决文言文教学难这个问题。

黄灵辉[3](2020)在《《周礼》郑玄注直训研究》文中认为《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略的着作,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宝库,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郑玄为注经的集大成者,《周礼》郑玄注为随文释义注疏的典范,其训诂条例为历代注释家对古籍进行校注的通例。郑玄在为《周礼》做注时大量采用了直训的训释方式。本文以《周礼》郑玄注直训材料为研究对象,根据王宁先生的“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对《周礼》郑玄注直训材料中释词与被释词的语义关系进行整理,之后对高频出现的释词进行分析,进而尝试对直训元语言的特征进行描写。本文将传统训诂学、词汇语义学以及词典学理论接轨,希望对辞书编纂有所助益。本文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从直训的表述格式、释词与被释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三方面对直训的释义形式进行统计。《周礼》郑玄注直训材所使用的释义格式少于《说文》直训的释义格式,释词与训诂术语的选择与《说文》也有所差别。这体现出了相对于解释词义的专着而言,随文释义的注疏中,词义因受语境的制约,义值更加固定、指向更加单一、义值更加具体。接着,将直训材料分为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两部分。按照王宁先生提出的“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考察词义训释中释词和被释词的语义关系。本文认为《周礼》郑玄注直训材料中,词义训释包含等值训释和不等值训释两种情况。不等值训释中,释词与被释词又具有上下位属、同义、同源等多种语义关系。本文对文意训释进行分析时提出了确定文意训释的原则。同时也总结了词义训释与文意训释的关系,即文意训释以词义训释为基础,受词义训释制约并具有向词义训释转化的可能性。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对直训元语言的使用频率以及训诂术语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高频释词的特征。本文认为,直训元语言具有强大的训释功能,具有通用性和广义性的词义特征以及以书面语为主不避方言的风格特征。

罗璇[4](2020)在《《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玄是东汉着名的经学大师,他遍注群经,为后世理解上古语言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以《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为研究对象,对其复音词释义的特点及所揭示的复音词词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郑玄在词汇与词典释义方面的成就与价值。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并就先秦复音词、《礼记》复音词、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阐述本文判定复音词的标准。进而依据所属类别,对这些复音词进行分类。第三部分,《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从训释体例、训释方式两个方面就其释义进行较为详细地描写分析。第四部分,《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义分析。从郑玄的分类观、词义观两个方面,研究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从共时角度分析郑玄对单义词与多义词、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语言义与言语义的认识;从历时角度分析郑玄对本义与引申义、转喻与隐喻的认识。从探求两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无直接语义关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复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四种方式,研究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揭示。可以看出郑玄揭示《礼记》复音词词义时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第五部分,《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从词际关系、词类、复音词来源三个方面考察郑注复音词释义特点,探究郑玄释义对词典释义的补充和借鉴作用。第六部分,结语。对论文的研究做出简要的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

冯蒸[5](2020)在《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训诂学界多认为训诂学没有理论,这从近百年来出版的75部训诂学通论性着作中可见一斑。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文章在确立训诂学新体系应该是:"古籍训解学+古汉语语义学与词汇学+古汉语音义学"三分的框架下,首次确认了训诂学的三十一个理论及其名称,并对每个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做了论述。

李栋[6](2020)在《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话语层面思考课程是西方概念重建学派的重要思想,其核心精神就是“话语”与“理解”的语言逻辑思维,即何种样态的课程话语造就何种样态的课程理解。这一课程理论前提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课程言说或课程话语的建构最终是为课程理解服务的;第二,课程世界是一个由各家之言组成的“万花筒”。这构成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创生一种课程话语,寻得一种课程理解的方式。这一思路同时也暗合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的话语精神,最终能为我国课程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或启示。课程话语的言说现状,特别是当今课程话语的表述问题是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话语体系应遵循的现实逻辑。当今课程市场正像培根在其四大隐喻中提到的“市场隐喻”一样,充斥着诸多语言问题。其中,课程表述的二元对立问题、课程理论、学派间缺乏沟通的问题、不同课程言说主体自说自话的问题、近来对课程思辨体系拒斥的问题、固守课程表述精确性的问题等都是当今国内外课程领域的显性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特别是这些问题的哲学言说逻辑,发现这些表述问题或多或少地受近代以来的实体哲学思维影响的,因为实体哲学思维推动了认识论哲学,同时也影响到了一切以认识论为依托的学科、理论等,当然包括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二级学科。要对以上实体思维导致的话语问题进行超越与消解,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基于以上的考量,本研究将回顾大量的文献,包括国内外“语言意义”、“话语”、“课程话语”三个方面的研究,意在为研究提供一种背景性深度;并对课程中的“话语”进行“思想考古”,意在理清话语在课程世界中的“自觉”之路;考察课程话语意义的重要来源——哲学,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过程哲学进行深刻研究。为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构建与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通过对课程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课程目标话语”、“课程知识话语”、“课堂话语”及“课程评价话语”的过程哲学赋义,以达到过程哲学课程话语“落地”的效果,因为任何课程话语,只要它不能形下化为具体的表述,它都将是空疏无用的;最后,将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与几种经典的课程话语,比如“主智主义课程话语”、“经验本位课程话语”、“实践范式课程话语”、“人本主义课程话语”、“现象学派课程话语”及“后现代课程话语”进行一种理论上的比较,以期发现过程哲学课程话语在课程理解上的优劣势。

张涵潇[7](2020)在《《仪礼郑注句读》训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清一代实学思潮渐兴,以《仪礼》笺注为代表,诸儒专注考据,研究重心回归经典。张尔岐所着《仪礼郑注句读》论列详明、采摭群言、自得理趣,以分析细密、不尚空谈见长。本文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影本为底本进行研究,采用分类描写法、归纳法与文献考证法对《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内容展开论述。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部分:一、第一章为《仪礼郑注句读》训诂术语研究。将《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术语归纳为辨字注音、释义和校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二、第二章为《仪礼郑注句读》训诂内容研究。采用总体论述与例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释义、注音、分析语法、说明修辞、考证名物五个方面对《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内容进行概述,较为全面客观地展现《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内容。三、第三章为《仪礼郑注句读》训诂方法研究。对《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方法进行分类整理,从声训和义训两个方面进行爬梳。第一节声训,从音同假借、音近假借两方面探索张尔岐研求声训的训诂方法;第二节义训,分为代语、界说、类别、描述、比较、参证六个部分,较为详细地举例论证《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方法。四、第四章为《仪礼郑注句读》训诂特色研究。本章采用宏观论述与举例细察的方式,从体式严谨、治学简明、纠正先贤误说、征引先贤时儒之说四方面分析《仪礼郑注句读》的训诂特色。结语部分主要对《仪礼郑注句读》进行诠释性解读,概括张尔岐的训诂成就,并较为全面的体现张氏的治学特徵,借此引起学术界对张尔岐训诂成就的关注。

张洁[8](2020)在《《新序》反义词研究》文中认为刘向所撰《新序》是“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目前,关于《新序》的研究多从版本校勘、成书性质、文本内容、取材来源、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等角度切入研究成果显着,但从语言词汇角度仅从复音词、介词、副词、单音节谓语动词切入进行了研究,在该方向仍有较大研究空间。通过检索,以语言学视角研究刘向《新序》仅有4篇硕士论文和一篇期刊文章,在反义词的关注上可以说是空白的。缘此,本文选取以刘向《新序》反义词为研究课题,对书中反义词进行封闭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分析,进而从分类、存在方式、义位对应关系、语用角度上展示出《新序》反义词的全貌、语义关系及其特点作用等,愿求对古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本论文就《新序》反义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关研究。绪论部分。简介刘向《新序》及语料价值,概述《新序》研究现状及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描写与解释结合的研究方法,穷尽式的统计归纳出该书反义词词组,着重对《新序》反义词的判定标准和原则做出界定。第二部分从词性、反义逻辑关系、内容角度详细描写了《新序》反义词的分类,并从反义连文、反义对文、标签式反义词、语境反义词几方面论述《新序》反义词的存在方式。第三部分从语义上从义位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用四种类型概括了《新序》中反义词,分别为双边单义、双边多义、多边单义、多边多义。第四部分从语用上分析总结《新序》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得出《新序》反义词数量上丰富繁多,其中单音词反义词的数量远超双音节反义词,在《新序》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反义词出现使用的频率次数较高,一直为后世沿袭至今;反义词在词性分布、义位对应关系、音节分布上不平衡性明显;比较稳定,多为语言反义词;言语反义词占一定比例。其次,主要从构词、表意、修辞与辨析词义几方面来论述《新序》反义词作用。结语部分。

吴祺[9](2019)在《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文中提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是竹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困难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训诂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竹书的进一步研究。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训诂方法,则是开展竹书训诂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结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训诂方法,并根据战国竹书自身的特殊情况,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战国竹书训诂研究的方法,以期爲战国竹书的训诂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分爲五章:第一章爲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应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据古训,举例论述了正确利用古训对於战国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爲破通假,分别从古音上的沟通、文献对读对通假的提示作用、传世古书中的词汇例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节爲据境求义,举例论述战国竹书上下文文义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四节爲据古书文例,举例论述正确辨析同义连文、反义连文、同义对文、反义对文、类义对文、俪偶等古书文例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五节爲分析语法,指出在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应注意辨析词性、句法结构以及虚词。第六节爲考异文,分别从通假关系的异文、同义替换的异文以及)字三方面举例论述战国竹书训诂研究应注意辨析异文。第七节爲明句读,指出正确的句读在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战国竹书的句读方法。第八节爲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具体分爲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词语的同义替换、排比归纳法、词义的“同步引申”、利用方言材料、利用古代典章制度、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等六种方法。根据各类训诂方法的不同情况,部分方法的论述会有进一步的细分。第二章主要论述战国竹书的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详细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文字的考释方法,以及字形正确考释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通假研究中应注重吸收上古音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节讨论战国竹书通假释读中应注意寻找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第四节论述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的关系,举例论述战国竹书拼合与编联成果在竹书训诂中的具体运用。第五节爲战国竹书)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指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要注意辨析)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等文字现象。第六节爲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主要讨论正确辨析战国竹书重文符号及合文符号对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七节讨论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举例论述在战国竹书通假释读时应考虑竹书用字习惯。第八节论述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句读中的运用,以及正确句读对於竹书训诂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在利用传统训诂方法进行战国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与古训有关的问题、与通假有关的问题、词语搭配的问题、误解上下文义、不识古书文例、误解虚词、误解异文、错误句读以及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等九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则是讨论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进行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竹书拼合与编联错误、不识)字及以不)爲)、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是我们学习以及研读战国竹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别对上博竹书以及清华竹书中部分字词的训诂提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训诂论证的有理有据。

张斌[10](2019)在《《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分别是清代王念孙、俞樾校释《逸周书》的杰出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训诂内容和训诂方法两个方面,挖掘和分析蕴含在《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中的训诂材料,论述两部着作对校勘)误、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释语法等训诂内容以及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语境寻义等训诂方法的阐释与运用。《逸周书杂志》174条、《周书平议》80条材料中,王念孙、俞樾在对《逸周书》中脱、衍、误、倒等)误进行校勘的同时,也阐释了不少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逸周书杂志》用“句法参差”“句法不协”的术语表达句法观念;以“义不可通”“义不相属”揭示词的语义搭配关系问题;以联系上下文词义的训释、区别读音、运用术语等方式区别词性;通过引用字典辞书及结合上下文义,解释词的概括义和语境义;通过分析比喻、对文等修辞现象,校释书中字词。运用“因声求义”、同源互训方法及转语理论推求词义,体现了很高的语言学、文献学理论水平。《周书平议》主要以“文法正同”表达文法观念,以“义不相属”论述词义搭配关系;运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及转语和右文说理论推求语源,训释词义;善於利用上下文义、文化背景、文章辞例等语境,注重阐发文章义理。由於王念孙、俞樾二人治学目的不同,其校释《逸周书》各有侧重。王念孙以小学家严谨的治学作风详加论证,客观周密,其结论真实可信,内容以校勘爲主。俞樾善於阐发义理,结论较爲主观,多有存疑,内容更注重训释。二人校释侧重点有所不同,所校篇目亦呈现互补状态。这些对深入研究《逸周书》具有重要价值。

二、训诂学中的语法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训诂学中的语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备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训诂学运用于文言文备课的适切性和基本原则
    (一)训诂学运用于中学文言文备课的适切性
        1.训诂学是教师进行文言文备课的必备参考
        2.训诂学能够解决文言文备课中的疑难问题
        3.训诂学可以帮助师生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
    (二)训诂学运用于文言文备课的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2.适量性原则
        3.现代性原则
二、词义训诂与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分析
    (一)匡正课本注释有误之处
    (二)弥补课本注释未注之处
    (三)辨清一词多种注释正误
    (四)完善课本注释欠妥之处
    (五)补充课本注释未详之处
三、文意训诂与中学教材文言文文本分析
    (一)参照语法说明分析词法和句法
    (二)参考篇章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三)运用修辞表达的说明充实课堂教学
    (四)根据古代名物制度的说明传承中华文化
四、训诂方法与中学文言文备课设计
    (一)形训在中学文言文备课中的运用
    (二)义训在中学文言文备课中的运用
    (三)声训在中学文言文备课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周礼》郑玄注直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周礼》郑玄注研究综述
        二、直训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方法、理论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直训的确定标准与选材依据
        一、直训的确定标准
        二、选材依据
第二章 直训的释义形式
    第一节 直训的表述格式
        一、单一释词的直训
        二、多个释词的直训
    第二节 释词与被释词统计
        一、只作为释词者
        二、只作为被释词者
        三、作释词也作被释词者
    第三节 直训训诂术语探析
        一、谓、言
        二、之(为)言
        三、犹
        四、曰、谓之
        五、貌
        六、属
第三章 直训的语义类型
    第一节 词义训释
        一、等值训释
        二、不等值训释
    第二节 文意训释
        一、释词与被释词均为名词
        二、释词与被释词均为动词
        三、释词与被释词均为形容词
        四、释词与被释词非同一词性
    第三节 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的关系
        一、词义训释是文意训释的基础
        二、文意训释可对词义训释进行补充
        三、文意训释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词义训释
第四章 直训元语言
    第一节 关于元语言理论
    第二节 对直训元语言的统计
        一、释词的使用频率
        二、训诂术语的使用频率
        三、释词的词性统计
    第三节 直训元语言的特征
        一、功能特征
        二、词义特征
        三、风格特征
第五章 结语
    一、本论文的基本工作
    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
    第一节 复音词的判定原则
    第二节 复音词的类别分布
第二章 《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
    第一节 释义体例
        一、释义术语
        二、校勘词形术语
        三、注音术语
    第二节 释义方式
        一、直训
        二、义界
        三、综合式
第三章 《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义分析
    第一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
        一、郑玄的分类观
        二、郑玄的词义观
    第二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分析
        一、从词义共时角度
        二、从词义历时角度
    第三节 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分析
        一、探求两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
        二、探求无直接语义关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
        三、探求复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
        四、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
第四章 《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
    第一节 从词际关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等值释义
        二、不等值释义
        三、文意补充释义
    第二节 从词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名词的释义
        二、动词的释义
    第三节 从复音词来源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凝固而来的复音词
        二、直接拼合的复音词
    第四节 郑玄复音词释义对后代词典释义的补充
        一、增补词条
        二、补充书证
        三、补充义项
        四、提前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训诂学理论
二、当前训诂学通论性着作缺失“训诂学理论”现状的反思
三、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
四、训诂学三分新体系框架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述要
    (一)训诂结构理论(冯蒸)
    (二)声训与义训性质不同说及声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说(龙宇纯、王力)
    (三)《广雅》中存有汉代经师故训说([清]王念孙、虞万里)
    (四)训诂术语的内涵及其体系理论([清]段玉裁、[清]阮元、齐佩、蒋礼鸿、王力)
    (五)形义关系理论一(形1):“形训”和“因形求义”理论指六书前三书说([汉]许慎、[元]戴侗、洪成玉、朱宗莱)
    (六)形义关系理论二(形2):形声字、声训、同源词三种词义为核心义说(王云路)
    (七)形义关系理论三(形3):古汉语“同类词”理论与“义近形旁通用”说([汉]许慎、王力、高明)
    (八)音义关系理论(音):假借字/本字说与“因声求义”理论([清]王引之、[清]段玉裁)
    (九)一词多义、义项排列、义项划分与义项数量理论([元]熊忠、[清]陈澧、王力)
    (十)古汉语词义三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与四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别义)理论([清]段玉裁、[清]朱骏声)
    (十一)训诂体式中小学家之训诂与经学家之训诂性质不同说([清]段玉裁、黄侃)
    (十二)训诂学视角下的古汉语常用词汇/基本词汇理论与先秦儒家经典用字理论(王力、张世禄)
    (十三)古汉语名物词汇与一般词汇性质与研究方法不同说(《尔雅》编者、王国维、黄金贵)
    (十四)《说文》同义词及其辨析与《说文》同义词按语音分类理论([清]段玉裁、冯蒸)
    (十五)段玉裁的“古今字”说和“字义行废”说([清]段玉裁、石云孙)
    (十六)古汉语有三种复音词(重言词、联绵词、复合词)理论(王力、张世禄、王显、周法高、王国维、李添富、[清]王引之)
    (十七)训诂学视角下的古汉语词汇意义分类与类义词理论(《尔雅》编者、黎锦熙、张世禄)
    (十八)训诂学视角下的古汉语虚词理论([清]王引之)
    (二十)音义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理论([唐]陆德明、周祖谟、方孝岳)
    (二十一)同源词理论一(音):构词音变论———古汉语派生新词有11种语音模式说(俞敏、王力)
    (二十二)同源词理论二(形1):徐灏、王力的古今字说与龙宇纯、郑张尚芳的新转注字说均为同源字说([清]徐灏、王力、龙宇纯、郑张尚芳、洪成玉)
    (二十三)同源词理论三(形2):右文说(声符表义说)与声符原则上即语根说(沈兼士、郑张尚芳)
    (二十四)同源词理论四(语法1):声训的名事(动词、形容词)义同源且名词义源自动词义说(黄侃、蒋礼鸿)
    (二十五)同源词理论五(语法2):古汉语别义异读词语法形态构词论(周祖谟、周法高、王力、唐纳、梅祖麟、潘悟云、黄坤尧、万献初、金理新、沈建民、孙玉文、王月婷、杨秀芳等)
    (二十六)章太炎的同源词理论(“语根”说与“孳乳、变易”说)与“重文/变易字”亦为同源词说(章太炎、沈兼士)
    (二十七)《经典释文》音义匹配理论(岳利民)
    (二十八)汉代声训多为俗词源说(俞敏)
    (二十九)四声别义与四声圈发法始于汉代光大于六朝唐宋说(周祖谟)
    (三十)汉代“譬况”非最早注音法乃是别义形态手段说(方平权、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
    (三十一)“义同换读”说与“同形异字”说(沈兼士、戴君仁)

(6)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提升呼唤教育话语的创生
        (二)话语的建构功用应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得到深化
        (三)过程话语利于教育难题的消解并开创出新的课程世界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话语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
        (一)国外“语言意义”研究概况
        (二)国内“语言意义”研究概况
    二、关于“话语”的研究
        (一)国外“话语”研究概况
        (二)国内“话语”研究概况
    三、关于“课程话语”的研究
        (一)国外“课程话语”研究概况
        (二)国内“课程话语”研究概况
第三章 话语与课程世界
    一、话语在课程世界中的“面相”及“自觉”之路
        (一)话语即行动——话语“沉溺”在课程的语言游戏中
        (二)话语即修辞——话语被窄化为一种语法
        (三)话语即工具——话语沦为无意义的课程表述结构
        (四)话语即话语——话语在课程中的本体地位得以显现
    二、话语之于课程要素的重要性
        (一)话语与课程思维
        (二)话语与课程理论
        (三)话语与课程知识
        (四)话语与课程意义
        (五)话语与课程权力
        (六)话语与课程理解
        (七)话语与课程实施
        (八)话语与课程研究
    三、话语意义的课程来源
        (一)课程主体
        (二)课程问题
第四章 哲学与课程话语――课程话语理论基础考察
    一、哲学之课程话语“先在性”身份
        (一)“课程”概念本身是由哲学辨明及丰富的
        (二)课程话语的“搭建”需借用哲学“脚手架”
    二、哲学之课程话语逻辑衍生“母体”身份
        (一)话语逻辑
        (二)哲学的言说逻辑
        (三)哲学如何影响课程话语逻辑
    三、哲学在课程话语中的谱系——以英美和欧陆哲学为视角
        (一)英美哲学对课程话语的“塑形”与“赋义”
        (二)欧陆哲学对课程话语的“塑形”与“赋义”
    四、为什么是过程哲学
        (一)过程哲学的应景性——从哲学研究的世情上看
        (二)过程哲学体系
第五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意在改善的言说问题
    一、意在改进实体哲学层面下课程表述问题
        (一)表达逻辑问题:课程表达的主-谓模式(主客)
        (二)话语定位问题:简单定位谬误,语言的乌托邦
        (三)表达程式化问题:囿于结构主义言说方式
    二、意在改进解构性后现代下的课程表述问题
        (一)失衡问题:思辨性课程话语体系式微
        (二)范式问题:课程话语的范式之争
第六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建构思路
    一、课程概念体系:建构过程哲学式的课程要素话语
        (一)课程思维:“主体-超体”逻辑
        (二)课程理论:有观点更要有体系
        (三)课程知识:广狭义并重
        (四)课程意义:要明确意义的语境
        (五)课程权力:拓展权力的关系力量
        (六)课程理解: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并存
        (七)课程实施:自由与纪律相结合
        (八)课程研究:基于经验,重视思辨
    二、课程结构体系:运用过程哲学思维优化课程言说
        (一)课程目标话语: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节奏
        (二)课程内容话语:超越镜像知识
        (三)课程实施话语:让生成话语焕发课堂活力
        (四)课程评价话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第七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同类比较——一种基于课程理解的考察
    一、“课程话语”与“课程理解”的关系逻辑
        (一)“课程话语”来自于“课程理解”
        (二)“课程话语”造就“课程理解”
        (三)两者通过意义不断地互相“重塑”
    二、“课程理解”概念解读
        (一)“课程理解”的哲学原理
        (二)“课程理解”的方式机制
        (三)“课程理解”的取向
        (四)“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三、课程话语的比较——以几种主流的视角为例
        (一)主智主义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二)经验本位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三)实践范式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四)人本主义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五)现象学派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六)后现代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结语
    一、对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研究总结
    二、对未来中国课程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仪礼郑注句读》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张尔岐与《仪礼郑注句读》简介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分类描写法
        二 归纳法
        三 文献考证法
第一章 《仪礼郑注句读》训诂术语
    第一节 辨字注音术语
    第二节 释义术语
        一 释词义术语
        二 释句义术语
        三 释章节意术语
    第三节 校勘术语
        一 当作、疑当作、当是、字之误
        二 多、羡文、衍
第二章 《仪礼郑注句读》训诂内容
    第一节 释义
        一 词义
        二 句意
        三 篇章
    第二节 注音
    第三节 分析语法
    第四节 说明修辞
        一 互文
        二 变文
    第五节 考证名物
第三章 《仪礼郑注句读》训诂方法
    第一节 声训
        一 音同假借
        二 音近假借
    第二节 义训
        一 代语
        二 界说
        三 类别
        四 描述
        五 比较
        六 参证
第四章 《仪礼郑注句读》训诂特色
    第一节 体式严谨
        一 义疏类
        二 章句类
    第二节 治学简明
    第三节 纠正先贤误说
    第四节 征引先贤时儒之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仪礼郑注句读》承袭《仪礼经传通解》注音条目
附录B 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自注条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新序》反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新序》选题缘由及语料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新序》反义词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新序》反义词的判定和统计
    第五节 《新序》反义词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序》反义词的分类
    第一节 按词性分类
    第二节 按逻辑关系分类
    第三节 按照内容分类
第二章 《新序》反义词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反义对文
    第二节 反义连文
    第三节 标签式反义词
第三章 《新序》反义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新序》反义词的义位对应关系
    第二节 《新序》反义词的词义分析
第四章 《新序》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 《新序》反义词的特点
    第二节 《新序》反义词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序》反义词词表
    附录2 :《新序》反义词按照反义逻辑关系分类
    附录3 :《新序》反义词按照内容分类
后记

(9)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战国竹书的发现与公布
    第二节 战国竹书训诂方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第一节 据古训
    第二节 破通假
    第三节 据境求义
    第四节 据古书文例
    第五节 分析语法
    第六节 考异文
    第七节 明句读
    第八节 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
        一、词语的同义替换
        二、排比归纳法
        三、词义的“同步引申”
        四、利用方言材料
        五、利用古代典章制度
        六、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
第二章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成果的吸收
    第三节 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
    第四节 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
    第五节 战国竹书讹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
    第六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
    第七节 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
    第八节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句读中的运用
第三章 利用传统训诂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与古训有关的问题
    第二节 与通假有关的问题
    第三节 词语搭配的问题
    第四节 误解上下文义
    第五节 不识古书文例
    第六节 误解虚词爲实词
    第七节 误解或不识异文
    第八节 错误句读
    第九节 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
第四章 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竹简拼合编联错误
    第三节 不识讹字及以不讹爲讹
    第四节 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
    第五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
第五章 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第一节上博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第二节 清华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逸周书》简介
    二、王念孙与《逸周书杂志》
        (一)王念孙生平简介
        (二)《逸周书杂志》简介
        (三)《逸周书杂志》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俞樾与《周书平议》
        (一)俞樾生平简介
        (二)《周书平议》简介
        (三)《周书平议》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四、选题缘由及意义
    五、本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逸周书杂志》训诂研究
    第一节 《逸周书杂志》的训诂内容
        一、校勘)误
        二、解释词义
        三、分析句读
        四、阐释语法
        五、说明修辞
    第二节 《逸周书杂志》的训诂方法
        一、因声求义
        二、语境寻义
第二章 《周书平议》训诂研究
    第一节 《周书平议》的训诂内容
        一、分析句读
        二、解释词义
        三、阐释语法
        四、校勘讹误
    第二节 《周书平议》的训诂方法
        一、以形索义
        二、因声求义
        三、语境寻义
第三章 《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之差异
    第一节 徵引材料之差异
        一、徵引材料数量不同
        二、对待类书态度不同
    第二节 校释内容之差异
        一、校释篇目互补
        二、校释侧重点不同
        三、以韵例校勘的数量不同
    第三节 校释方法之差异
        一、因声求义方式不同
        二、运用文例范围不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训诂学中的语法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禅林宝训》五种古注本训诂研究[D]. 张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备课中的运用[D]. 李春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周礼》郑玄注直训研究[D]. 黄灵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D]. 罗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J]. 冯蒸. 辞书研究, 2020(03)
  • [6]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D]. 李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仪礼郑注句读》训诂研究[D]. 张涵潇. 郑州大学, 2020(02)
  • [8]《新序》反义词研究[D]. 张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D]. 吴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研究[D]. 张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释经中的语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