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中纪委开办培训班

冒充中纪委开办培训班

一、冒名中纪委 开办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褚楚[1](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马骞[2](2018)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文中指出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社会事务方方面面的意见,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自由便捷的表达。近年来教育领域重大舆情事件频出,一些片面的情绪化的观点、意见、甚至是谣言时常在各类媒介中迅速传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致使相关教育舆情难以消解,严重影响当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舆情工作,无论对于教育事业的政策运行过程、教育环境和谐稳定、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舆情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日益关注,成为热点。然而目前教育舆情相关研究并不成熟,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规范化的研究范式,这导致教育舆情缺乏共识性的分析思路和科学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相关成果也出现了一定同质化的现象。本研究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全年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主题、时间关联度、载体、话语倾向性、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了分类统计,通过对比研究法,尝试从实践中归纳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性,即多元性、广泛深刻性、情绪性、即时性与易逝性、周期性与反复性等,并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刺激教育舆情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以及专业化新闻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对教育舆情的影响方式,尝试梳理教育舆情工作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认为教育舆情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闻媒体机构、教育舆情监测机构等对象提出提高认识、动态治理、健全机制、紧密协作、加强研究等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陈国创[3](2016)在《川陕苏区的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第二大苏区。在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苏区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广泛的廉政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成就显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考察和探究川陕苏区的廉政建设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廉政建设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具体措施,总结其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对于新时期我国的廉政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本选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论述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政建设方面的理论;第三部分比较全面地叙述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第五部分总结归纳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张玉强[4](2011)在《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中国网民的大量存在和普遍参与,使众多的公共事件在网络上被迅速集结和持续放大,我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系列网络舆情危机的挑战。网络舆情危机类属于公共危机,同时又是网络负面舆情的一种极化状态,具有发生几率高、爆发周期短、影响范围广、后果危害深、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政府必须作出反应,但目前我国政府的反应却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度的问题,要么回应缓慢,延误时机,要么行为过激,违法侵权。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和一再被演绎,严重损害和破坏了政府的形象。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护政府的形象,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危机带来的机遇效应,提升政府的形象,政府必须做到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适度反应。那么,什么是政府的适度反应?怎样衡量?又如何实现呢?这三大问题将是本论文所要着重研究的关键所在。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对网络舆情危机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首先,分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时代背景——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研究了网络舆情危机的两大理论基础:网络舆情理论和公共危机理论;其次,分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表现;最后,结合“上海市钓鱼执法事件”分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第二部分,是关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反应构成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影响网络舆情危机的因素,即主体因素(政府、网民、媒体、意见领袖)和客体因素(事件、环境、传播技术);其次,从政府本质、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社会公共秩序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政府反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影响的内在机理;最后,重点研究了政府反应行为的构成,即由反应主体、反应客体、反应内容、反应手段和反应结果几个因素所构成,从而为研究政府适度反应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三部分,重点解决什么是政府适度反应的问题。首先,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和心理学中寻找政府适度反应的理论根源;其次,提出政府适度反应是把网络舆情危机看做是政府形象管理的一种机遇,通过快速、公开和有效的解决网络舆情事件,以适度的反应过程,满意的处理结果,显示政府为民服务和依法行政的姿态和能力,从而维护和提升政府良好形象的政府反应模式。进而,从政府反应与网络自由度、与网络舆情危机程度、与政府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政府的适度反应;最后,分析了我国当前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理性需要和现实缺失问题,从而表明政府适度反应研究和实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四部分,重点解决怎样评价政府适度反应的问题。首先,将政府适度反应的评价划分为四个维度和十一个指标,即反应态度维度三个指标(认知度、重视度、宽容度),反应速度维度两个指标(信息公开速度、事件处理速度),反应程度维度三个指标(广度、深度、力度),反应效度维度三个指标(经济效率、社会效益、政治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观测变量,并构建政府适度反应的评价模型;其次,通过社会调查,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而提出评价政府适度反应的基本指标和回归方程。第五部分,重点解决如何实现政府适度反应的问题。首先,研究实现政府适度反应要遵循的外部原则,包括均衡、满意原则,合法、合理原则,边界、回应原则,快速、公开原则,民本、引导原则等;其次,提出政府适度反应在反应态度、反应速速、反应程度和反应效度方而的内在规定;最后,为实现政府适度反应提出若干政策性的建议,包括加强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反应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的危机预警机制,建立一般与分类相结合的危机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反应的协作联动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危机非适度反应的惩处机制,以及实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专门性建议。总之,网络公共领域内,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为模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和提升政府形象的基本途径。因而,必须努力加强政府适度反应的研究,保障政府反应过程的适度性和合理性,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与网络舆情力量的平衡、互动和双赢。

杨少衡[5](2010)在《官方遗传》文中研究说明开篇深夜,苏宗民已经上床,电话铃忽然响起。"你他妈的,鸟人!"沈达在电话里大骂,"居然还能睡觉!"苏宗民立刻追问:"这么晚了,还在哪里喝?""关你屁事?"沈达回答,"你来不来?过来!"苏宗民问:"要我干什么?""给我喝酒。坦白交代。""交代什么?""彻底交代。你老爸到底说什么?我要听。""我不说。"苏宗民答道,"我也不去。""想来也不行,三百公里。"对方感叹,"没救了。"

杨少衡[6](2010)在《两代官》文中研究说明开篇深夜,苏宗民已经上床,电话铃忽然响起。"你他妈的,鸟人!"沈达在电话里大骂,"居然还能睡觉!"苏宗民立刻追问:"这么晚了,还在哪里

纪莹[7](2010)在《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信息资源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有效地将信息化建设与党务工作结合起来。电子党务正是适应这一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立足于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的实际,以调研和文献参阅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总结,对大连市电子党务成效和问题给予客观分析,提出加快推进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的对策和保障措施。首先,本文在综合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电子党务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并对传统党务与电子党务、电子政务与电子党务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以大量数据、资料为依托,分析大连市电子党务的现状,展现了目前大连市电子党务的成效,对整体规划欠缺、网络优势挖掘不够、信息安全有待加强、复合型人才匮乏、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再次,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注重党务人才培训、完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具体对策,并从思想、制度、监督、资金、技术等方面为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田芬[8](2004)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宏观系统的分析,阐述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分析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研究,并提出一些基本设想与思路。研究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并吸收教育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是: 第一章,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与理解。本文所讨论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发展和学校发展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缩小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差异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水平差异,从而使基础教育不仅迈进与地区发展的和谐状态,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形成相互助长的关系。这种特定的内涵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点,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点之后,提出衡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标准,在此基础上澄清目前存在的理论误区,并阐述均衡发展与教育平等、教育效率、教育公平的关系。然后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章,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此处用大量的数据以及事实材料来说明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指出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发展处于严重非均衡的态势。 第三章,分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产生的社会效应。本文指出非均衡发展是一种着眼于局部利益和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发展需要。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在完成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后,它的积极作用在削减,而给社会发展、区域发展、教育系统发展以及人的发展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从四个层面对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原因分析。首先是思想层面,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中,一些片面的思想倾向、伪平等或不平等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次是政策层面,教育政策向优倾斜的导向是导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再次是体制层面,中央政府以及较高级别的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基础教育经费明显太少,难以平衡地区差距。投资体制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是执行层面,由于教育政策的落实、教育法的执行、教育投资的监督活动均存在很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五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政策研究。本文指出,要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教育投入体制进行制度变革。在梳理、分析与借鉴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投资经验,并综合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与设想。 第六章,指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需相应的微观政策措施手段来跟进和支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改造与扶持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大力扶持处境不利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等等。

二、冒名中纪委 开办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冒名中纪委 开办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舆情研究文献综述
        1.2.2 教育舆情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2.1 关于舆情
        2.1.1 舆情的定义
        2.1.2 舆情与舆论
        2.1.3 网络舆情
        2.1.4 舆情与新闻报道
    2.2 关于教育舆情
        2.2.1 教育舆情的内涵界定
        2.2.2 教育舆情的组成要素
第三章 教育舆情分布统计与内容分析——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样本
    3.1 多维度分类及其分布统计
        3.1.1 主题类别
        3.1.2 样本的时间分布统计
        3.1.3 载体分类及分布统计
        3.1.4 话语情绪特点分布统计
        3.1.5 样本影响力
    3.2 分布统计分析
        3.2.1 教育管理类频次高政策法规类影响大
        3.2.2 新闻媒体重渐进社交媒体多突发
        3.2.3 教育舆情话语情绪平衡健康
        3.2.4 全国性传统媒体和地方性传统媒体在统计中的优势领域
    3.3 教育舆情热点
        3.3.1 不同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热点信息
        3.3.2 教育舆情热点关键词
第四章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点
    4.1 教育舆情的特性
        4.1.1 教育舆情的多元性
        4.1.2 教育舆情的广泛深刻性
        4.1.3 教育舆情的情绪性
        4.1.4 教育舆情的即时性与易逝性
        4.1.5 教育舆情的周期性与反复性
    4.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两种议程设置
        4.2.1 议程设置理论与适用性简述
        4.2.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专业媒体议程设置和网民议程设置
    4.3 对研究样本局限性与科学性的思考
第五章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5.1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困境
        5.1.1 教育舆情工作的被动滞后
        5.1.2 对教育舆情工作认识存在不足
        5.1.3 处理负面的教育舆情难题手段不足
        5.1.4 教育舆情研究规范尚未成熟
    5.2 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5.2.1 充分认识转变态度积极引导教育舆情
        5.2.2 将动态治理思维贯穿教育舆情工作全过程
        5.2.3 健全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机制科学引导教育舆情
        5.2.4 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全社会的协作联系
        5.2.5 加强教育舆情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川陕苏区的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难点
    四、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研究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
        (二)文献引证法
        (三)历史的方法与辨证的方法相结合
    六、概念界定
        (一)川陕苏区
        (二)廉政和廉政建设
第二章 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廉政建设的理论
        (一)普选公职人员
        (二)“廉价政府”理论
        (三)权力监督理论
    二、列宁关于廉政建设的理论
        (一)注重思想教育建党
        (二)从严治党
        (三)健全法制
        (四)强化监察监督
第三章 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川陕苏区党组织的建立
    二、川陕苏区政权的建立
    三、川陕苏区产生的主要腐败现象
        (一)贪污公款、侵吞公物
        (二)滥用职权、生活腐化
        (三)官僚主义、强迫命令
    四、川陕苏区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旧官僚思想是贪污腐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为贪污腐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制度的缺失使腐败现象由可能变为事实
第四章 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廉政组织机构建设
        (二)加强政治教育,在思想上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建立和健全川陕苏区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四)重视法制建设,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五)规范财经制度,严格财经纪律
    二、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打击经济犯罪,节省经济,保障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了苏区干部严于律己,形成了苏区干部优良作风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五章 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实行多方位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四、完善法制,依法治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舆情危机: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
    第一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一个时代背景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公共危机:两大理论基础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
        二、公共危机的理论概述
    第三节 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特点与分类研究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三、网络舆情危机的分类
    第四节 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舆情危机规律探索
        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选取的原则和标准
        二、"上海市钓鱼执法事件"的案例分析
        三、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第二章 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反应构成研究
    第一节 影响网络舆情危机的因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
        二、客体因素
    第二节 网络舆情危机下政府反应的必然性分析
        一、政府的本质决定了网络舆情危机反应的职能化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反应的常态化
        三、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决定了政府反应的合理化
    第三节 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反应构成分析
        一、政府反应的主体
        二、政府反应的客体
        三、政府反应的内容
        四、政府反应的手段
        五、政府反应的结果
第三章 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提出与缺失研究
    第一节 政府适度反应的理论来源
        一、哲学中的中庸思想和质量转化规律
        二、经济学中的供需平衡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
        三、政治学中的公民权理论
        四、管理学中的适度控制理论
        五、法学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理论
        六、心理学中的心理弹性理论
    第二节 政府适度反应的内涵、特征和要件
        一、政府适度反应的内涵
        二、政府适度反应的特征
        三、政府适度反应的要件
    第三节 政府适度反应:网络舆情危机政府反应的理性选择
        一、政府适度反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为模式
        二、政府适度反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政府适度反应是有效避免和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必然要求
        四、政府适度反应是维护和提升政府形象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缺失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缺失的现实表现
        二、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缺失的后果研究
        三、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第一节 态度视角下的政府适度反应评价模型
        一、反应态度——政府反应的心理维度
        二、反应态度的考察指标和变量选取
        三、政府反应态度评价模型
    第二节 速度视角下的政府适度反应评价模型
        一、反应速度——政府反应的时间维度
        二、反应速度的考察指标和变量选取
        三、政府反应速度评价模型构建
    第三节 程度视角下的政府适度反应评价模型
        一、反应程度——政府反应的量化维度
        二、反应程度的考察指标和变量选取
        三、政府反应程度评价模型构建
    第四节 效度视角下的政府适度反应评价模型
        一、反应效度——政府反应的质化维度
        二、反应效度的考察指标和变量选取
        三、政府反应效度评价模型构建
    第五节 政府适度反应的综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一、综合模型的理论构建
        二、社会调查和统计
        三、模型的验证
第五章 实现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建议
    第一节实现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外在原则
        一、均衡、满意原则
        二、合法、合理原则
        三、边界、回应原则
        四、快速、公开原则
        五、民本、引导原则
    第二节 实现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内在要求
        一、反应态度方面
        二、反应速度反面
        三、反应程度方面
        四、反应效度方面
    第三节 实现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反应的规范化建设
        二、建立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的危机预警机制
        三、建立一般与分类相结合的危机引导机制
        四、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反应的协作联动机制
        五、建立非适度网络舆情危机反应的监督惩处机制
    第四节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实现
        一、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性
        二、实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政府适度反应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2 电子党务概述
    2.1 党务工作及电子党务基本概念
    2.2 传统党务与电子党务的关系
        2.2.1 传统党务与电子党务的联系
        2.2.2 传统党务与电子党务的区别
    2.3 电子政务与电子党务的关系
        2.3.1 电子政务与电子党务的联系
        2.3.2 电子政务与电子党务的区别
    2.4 国内外电子党务的初步实践
        2.4.1 国外电子党务的实践分析
        2.4.2 国内电子党务的现状
3 大连市电子党务现状分析
    3.1 大连市电子党务的成效
        3.1.1 党建网站的应用
        3.1.2 干部绩效考核评价系统的应用
        3.1.3 干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3.1.4 党内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3.2 大连市电子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2.1 整体规划欠缺
        3.2.2 网络优势挖掘不够
        3.2.3 信息安全有待加强
        3.2.4 复合型人才匮乏
        3.2.5 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4 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4.1 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
        4.1.1 健全领导体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
        4.1.2 发挥网络优势,推进服务创新
        4.1.3 提高保密意识,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4.1.4 注重培训,提高党务人才信息化水平
        4.1.5 完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4.2 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保障措施
        4.2.1 机制保障
        4.2.2 技术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第三节 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
    第四节 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校差距
    第五节 基础教育发展的群体差距
第三章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对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原因分析
    第二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原因分析
    第三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体制原因分析
    第四节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执行层面分析
第五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
    第一节 世界各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投资经验
    第二节 改革和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体制
第六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微观政策研究
    第一节 改造与扶持薄弱学校
    第二节 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第三节 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
    第四节 扶持处境不利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研究--江苏南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个案分析
    江苏南北基础教育发展的区域比较
    江苏省南北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江苏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江苏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记

四、冒名中纪委 开办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D]. 马骞. 西北大学, 2018(01)
  • [3]川陕苏区的廉政建设研究[D]. 陈国创.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4]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 张玉强.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5]官方遗传[J]. 杨少衡. 中国作家, 2010(11)
  • [6]两代官[J]. 杨少衡.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0(03)
  • [7]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 纪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8]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 田芬. 苏州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冒充中纪委开办培训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