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

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

一、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云南旅游事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闫晓燕[2](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常莉[3](2021)在《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研究 ——以云南旅游收购文旅科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为了让企业的资本结构更恰当,优良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整合利用,从而发展壮大企业自身的规模,都会选择以重组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通过企业重组,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强优质资源的整合,使资源分配和业务布局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公司的发展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根据国泰安数据库的统计,2019年上市公司企业重组共15557例,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37%,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实现企业的发展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行企业重组。企业重组可以采取的形式有很多种,41184项重组交易事项统计数据显示,其中采用股权收购交易方式进行的重组交易事项超过了64%,选择公司资产收购的交易只达到了19.25%,数据说明,股权收购比较受上市公司的青睐,在其企业重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收购方式。在影响重组是否成功的众多因素中,税收因素与重组的每一环节都密不可分,其对重组的影响是极大的。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完善股权收购方面的税收法律法规,在重组过程中如果能利用好税收政策进行好相关环节的税收筹划,则能大大减轻重组双方的成本和相关的税务风险。在市场环境的超大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重组活动的税收筹划,其焦点在于怎样充分利用好税收政策,结合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最佳的税收筹划方案。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绪论部分简要地说明了选择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梳理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与股权收购税收筹划有关的研究成果,在对税收筹划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的基本理解上,通过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实际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归纳研究方法对我国现阶段颁布的各项税收政策进行归纳整理,结合税收政策,以各税收相关环节为主体进行业务重组,归纳总结税收筹划方法。并提出筹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管控研究。

陈元祥[4](2021)在《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困境与政府应对研究 ——基于Y、R、L三县的分析》文中指出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发展问题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研究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困境,并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振兴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的Y、R、L三县的人才发展情况进行个案分析,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其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并对其人才发展趋势进行了交互分析。结合走访调研情况,建立了数学分析模型,借助数学分析工具,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人才转化”的概念,定义了“人才转化率”,论证了其与“人才增长率”的关系,以及在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运用人才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总结出了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困境的基本特征:一是人才资源总量少,地区人才密度低。主要表现为“人才转化率”低、引进增量小、减量大;二是人才结构不优,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专业、能级结构和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三是人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不高和高端人才少;四是人才贡献率低,增长缓慢。主要问题:一是育才引才留才难。主要包括育才成本高、渠道单一,高层次人才难引,紧缺人才难寻,回流人才少;二是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包括岗位需求与编制分配失称,职称评审管理失序,行业分化与供给不足冲突;三是人才发展投入不足。主要包括市场配置与人才投入失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缓慢,职业技术培训不足;四是人才效能不高。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从政府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公共政策现代化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局之策:一是重视边疆贫困地区的发展。主要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扭转地方政府的治理偏好,转化主流社会的刻板印象;二是改善边疆贫困地区的传统劣势。主要是改善地缘劣势和提升人文环境,包括构建和谐政治文化和加快推进城市化;三是强化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政策供给。主要是推动差异聚才:包括发展边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育才,发扬边疆贫困地区民族文化聚才,承接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聚才。实施共享聚才:包括“两权分离”用才和强化人才信息化建设。强化政策激励:包括完善普惠性激励政策和强化特惠性激励政策。加强对口培养:包括“走出去”与“请进来”培养。最后,总结了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得出了“发展是解决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困境的根本举措”,“人才是实现云南边疆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两个基本结论。

陆保一[5](2020)在《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环境系统是区域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互为关联的耦合共生关系不仅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与关联性较强的“朝阳产业”,通过带动住宿、餐饮、商贸、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改善旅游地相关环境要素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而旅游环境作为包含社会、经济、生态、服务等诸多环境要素的复杂系统,其相关要素的优化升级能够丰富旅游有效供给并逐步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云南省边境地区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促进旅游产业及相关环境要素健康发展是其务实参与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因而在推动区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内在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增加优质旅游供给,探寻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的支持下,以位于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八个市州为研究案例,在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耦合发展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耦合作用机理等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及调研资料,从量化角度细致分析了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分维度发展现状,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熵值—功效评价法、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重心耦合模型、灰色预测分析等多种模型与方法,对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发展态势、协调发展趋势预测进行综合探究,结合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系统剖析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方面:1)2007—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总体发展形势向好,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其绝对差异均表现为逐步拉大,相对差异均表现为渐趋缩小,其各自发展结构均较为合理,相关发展要素在区域内集中适当;2)旅游产业系统发展的极化态势较为显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旅游环境系统发展总体形成了红河—文山、德宏—保山两大高值集聚区,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为双核布局态势。2、在两大系统重心耦合测评结果方面,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发展重心在研究期内均位于普洱市境内,且二者重心在研究初期与研究末期的空间距离均呈现为渐趋缩短,均衡化发展态势明显,但二者重心的迁移方向却明显相异,其中旅游产业系统重心总体表现为向西北方向迁移,偏移速度渐趋减慢,旅游环境系统重心总体表现为向东北方向迁移,偏移速度逐渐加速,这与相关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聚集过程关系密切。受两大系统发展重心迁移方向和偏移速度的综合影响,二者间的空间耦合性相对较弱。3、在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方面:1)2007—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渐趋提升,绝对差异在渐趋扩大,相对差异在渐趋缩小,其耦合协调度在边境地区内部结构相对合理、集中适当;2)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格局与其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地域耦合性,高度及较高协调层级市州呈现多极核分布态势,一般协调层级的市州则主要表现为“趋同俱乐部”分布态势;3)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较弱,相关旅游要素流在边境地区内部的扩散与渗透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演化,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空间异质性在渐趋缩小;4)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相对不明显,局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也在持续降低。4、在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方面,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仍会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且呈现出渐趋加速增长的特征,其空间格局将会相对稳定,“核心—边缘”式的空间结构特征仍较为显着,耦合协调度在边境地区内部的空间发展差异未有明显改善。5、在两大系统耦合发展动力机制方面,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受到多种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不同驱动力间存在较强的交互驱动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驱动力、资源禀赋驱动力、区域交通驱动力、旅游需求驱动力、旅游设施驱动力、城镇化驱动力、市场规模驱动力、人才支撑驱动力等,而政策调控力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信息化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因素目前则主要发挥阻滞作用,正向驱动效应尚不明显。6、提出了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一带、三圈、四廊、六轴)、加强边境地区旅游环境相关要素建设(经济、生态、社会、服务)、合理开展政策调控,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旅游科技成果运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优化策略。

刘艾吉[6](2020)在《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怒江州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在现代社会巨大的旅游业竞争中,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开拓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产业融合形态,对于怒江州提升旅游支柱性产业地位,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怒江州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提出了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模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与功能,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2)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游客对二者融合发展的满意度、重游推荐意愿度分析;(3)对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依据研究构建其融合发展的模式;(4)提出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得出研究结论,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论:怒江州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先天条件;怒江州主要的居住地沿怒江沿岸分布,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过于分散,投入资金量大,开发建设周期长;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发展模式和规划尚不完整;怒江州主要依靠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具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扶贫的融合发展模式必要条件;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急需大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怒江州旅游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创新;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多样化渠道宣传,扩大了怒江旅游的影响力;怒江州政府要组建相应的民族体育旅游管理机构,协调和处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建议加大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保留其原始生态元素、为其保护和传承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怒江州境内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需求;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整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努力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综合服务人才;综合利用传统媒体,现代网络、社交平台、州县旅游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旅交会等多种渠道强化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舆论引导力度;依托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建设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开放思想观念,创新创造更多符合游客需求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地方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对民族体育旅游做科学地、长期地、可持续地旅游发展规划。

张红梅[7](2020)在《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是各行各业稳定生产的基础环境,旅游安全既是区域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居民出游的首要前提。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旅游业态,担负着柔性外交、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等诸多功能,同时因其具有地缘环境特殊、旅游活动丰富、关联行业众多等特点,在运营管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旅游安全风险,因此边境旅游安全要兼顾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考验,抵御风险、保障安全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开展研究,选择云南边境地区作为研究案例点,在基于系统理论进行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基础上,进行客观环境和主观感知两方面的旅游安全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旅游安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第一、二章在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国内外有关地缘环境、旅游安全评价、边境旅游安全等的研究成果,理清地缘环境、边境旅游、边境旅游安全、边境旅游安全事件等基本概念。第三章基于系统理论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分析,认为边境旅游安全与一般旅游安全相比在旅游主体、安全设施、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特征,认为边境地区旅游安全受自然环境、地缘文化、边境社会、旅游管理、网络管理等五方面因素影响;第四章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从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五大影响因素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环境评价模型,并从时空分异角度分析云南边境市州旅游环境安全变化规律;第五章基于风险感知理论构建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测度游客对影响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不同因素的感知差异和空间差异;第六章依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观点,将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与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联系起来,从针对旅游环境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提出了旅游安全管理的系列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兼具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属性,旅游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呈现出时空分异特征。从时空演化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2013—2017年间云南边境8个市州的旅游安全状况越来越好;同时,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得分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红河、普洱、保山、德宏、西双版纳、文山、临沧、怒江;但是各边境市州安全得分的差异逐年缩小。从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五类影响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因素中,边境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两个因子的影响比重逐年增加。2)云南边境地区的游客主观感知评价是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云南边境地区游客的安全评价,呈现出以下规律:除了婚姻这一变量之外,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特征统计变量对边境旅游安全评价呈现出显着差异;从空间上分析,边境游客对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评价几乎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从影响因素上分析,游客对五类旅游安全影响因素的安全评价有如下规律:除了边境地区社会安全评价、网络信息安全评价、游后反馈行为等因素存在地域空间差异,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呈现出一致性;从游客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一致性的差异性上分析,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安全环境因素的认知评价对其安全行为意向的作用呈现出如下规律:游客对“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前准备行为越充分;游客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中防范行为越明显;游客对“边境社会安全”、“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评价越高,游后反馈行为越明显。3)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要从旅游环境安全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着手。关于边境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有:从旅游环境安全角度,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关于边境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有: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楚冰倩[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国家,从2006年中越两国启动“两廊一圈”的合作,到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越两国在良好的发展契机下,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在两国的跨境合作中,旅游合作占很大比重。而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是中越两国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重要省份。滇越跨境旅游线路的开通、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等,都为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机遇下,云南和越南双边地区能够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地。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着滇越跨境旅游合作的迅速发展,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不均、利益诉求存在冲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滇越跨境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嵌入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在对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情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博弈关系展开研究。首先,针对滇越跨境旅游合作中涉及的云南和越南核心利益相关者,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重要性,并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博弈冲突点进行阐述。接着,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来找出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各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的博弈关系,以及在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情况下博弈双方应当采取的策略,为指导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共享,构建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策略提供方向。最后,结合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博弈冲突点、博弈关系分析以及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的实际情况,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策略,以期实现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

李鹤[9](2019)在《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步伐,推进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增强我国旅游经济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企业众多,探索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加快云南省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步伐,推动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经济新常态下旅游混合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项目编号2017-TR-05)课题研究为支撑,在对企业进行调研并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撰写。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运用治理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结合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对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并通过对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案例的研究,提出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以及推进云南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有: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大型旅游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未上市旅游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农村地区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包括成立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等;(2)推进云南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有:政府要完善云南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构建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机制(包括建立旅游企业混改工作协调机制、混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投资者退出保护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制定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配套政策(包括制定民营旅游企业参与混改的政策、国有旅游企业改制重组的政策、旅游资产证券化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营造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包括营造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等;旅游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混改后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混改后旅游企业文化融合、加强混改后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旅游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等。

杜潇春[10](2019)在《云南旅游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大众以往因传统民意表达不畅而被限制和压抑的表达欲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与宣泄,网络舆论也逐渐被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下的主流社会舆论形式。近年来,由于网络舆论高速发展,网民数量迅猛增多,社会热点事件频频爆发,使得很多地方性或是个人性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迅速成为全国性话题,网络上超百万级点击率的热点事件越来越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愈发凸显。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近五年来云南旅游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搜集调查,选取“丽江恶性打人抢劫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事件从曝光、爆发到消退整个过程的舆情研究,以此探讨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要素及形成规律,并对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首先以文献研究为起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理论成果的梳理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而对云南旅游热点事件“丽江恶性打人抢劫事件”进行个案分析,再对所涉及的舆情数据及所搜集的语料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网络舆论形成要素:事件、网民、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舆论形成模式的维度,运用“背景系统”、“媒介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四个主要系统对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进行验证,最后就网络舆论引导及监管进行思考和探讨。研究发现,网络舆论的形成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系统中进行,而是通过舆论形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热点事件为舆论生成的导火索,微博为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阵地,网民为舆论的推动者,意见领袖为舆论的引导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再加上以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科技文化为代表的外部动因,及以利益需求和心理因素为代表的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网络舆论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其中,在网络舆论形成阶段,有四个系统在产生影响并对其进行控制,分别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构筑的环境系统,以媒介环境所构筑的媒介系统,以公众需求及群体心理所构筑的动力系统,还有以政府公权力、信息环境所构成的制动系统,这四个系统贯穿了舆论生成到消退的全过程,并共同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主张,旅游事件频发会严重影响云南作为旅游大省的声誉及形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舆情应急机制,密切监测舆情动向,完善舆情预警工作,同时能够及时、积极、有效地对公众舆论进行回应,重视网络意见领袖,注重对公众及网络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提升,以此树立政府权威形象及公信力,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而不断努力。

二、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云南旅游事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云南旅游事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3)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研究 ——以云南旅游收购文旅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上市公司
        二、企业重组
        三、股权收购
        四、税收筹划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税收协同效应理论
        二、有效税收筹划理论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发展情况及相关税收政策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发展情况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相关税收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
        二、个人所得税
        三、其他税种
        四、业绩承诺及补偿的法规政策
第三章 案例分析——云南旅游收购文旅科技案例
    第一节 重组背景及目的
        一、重组背景
        二、公司概况
        三、重组目的
    第二节 重组过程
    第三节 税收筹划
        一、目标企业选择的税收筹划
        二、支付方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三、融资方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四、重组配套协议的税收筹划
    第四节 案例总结
第四章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基本思路及方法
    第一节 目标企业选择筹划
        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目标企业
        二、根据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目标企业
        三、根据财务状况选择目标企业
    第二节 支付方式选择筹划
        一、股权支付方式
        二、非股权支付
        三、综合支付方式
    第三节 融资方式选择筹划
        一、债务融资的税收筹划
        二、权益融资的税收筹划
    第四节 企业股权收购配套协议筹划
        一、现金补偿
        二、股份补偿
        三、混合补偿
第五章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风险管控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风险
        一、政策风险
        二、经营风险
        三、操作风险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风险管控
        一、企业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二、设立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充分尽职调查,增加风险管控
        四、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困境与政府应对研究 ——基于Y、R、L三县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维度
        (二)典型理论
        (三)学科范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理论层面
        (二)实践层面
        (三)宏观层面
        (四)微观层面
        三、文献简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题
        一、研究内容
        (一)论文名称的界说
        (二)概念与理论工具的选用
        (三)困境的识别与概括
        (四)成因的析出与困境的解决
        二、研究主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实证分析法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人才
        二、边疆
        三、贫困地区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经济人”假设
        三、“中心-外围”理论
第三章 Y、R、L三县人才发展个案分析
    第一节 人才发展概况
        一、县情简介
        二、人才发展总体趋势
        三、人才发展核心指标变化情况
        (一)人才资源总量变化情况
        (二)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
        (三)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
        (四)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五)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六)人力资本投资
        (七)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
        (八)人才贡献率
    第二节 交互分析
        一、交互分类
        二、卡方检验
第四章 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困境
    第一节 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困境的基本特征
        一、人才资源总量少,地区人才密度低
        (一)“人才转化率”低
        (二)人才引进增量小
        (三)人才减量大
        二、人才结构不优,分布不合理
        (一)专业、能级结构不合理
        (二)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
        三、人才素质不高
        (一)受教育程度不高
        (二)高端人才少
        四、人才贡献率低,增长缓慢
    第二节 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困境的主要问题
        一、育才引才留才难
        (一)育才成本高、渠道单一
        (二)高层次人才难引
        (三)紧缺人才难寻
        (四)回流人才少
        二、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岗位需求与编制分配失称
        (二)职称评审管理失序
        (三)行业分化与供给不足冲突
        三、人才发展投入不足
        (一)市场配置与人才发展投入失衡
        (二)教育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三)职业技术培训不足
        四、人才效能不高
第五章 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困境的成因
    第一节 主观原因
        一、思想原因
        (一)边疆贫困地区重视不足
        (二)主流社会的刻板印象
        二、政策原因
        (一)国家政策的推引
        (二)上级政策的依赖
    第二节 客观原因
        一、地缘环境
        (一)地理生态脆弱
        (二)自然资源禀赋低缺
        (三)基础设施薄弱
        二、人文环境
        (一)政治文化失谐
        (二)城市化进程缓慢
第六章 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人才困境的破局之策
    第一节 重视边疆贫困地区的发展
        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二、扭转地方政府的治理偏好
        三、转化主流社会的刻板印象
    第二节 改善边疆贫困地区的传统劣势
        一、改善地缘劣势
        二、提升人文环境
        (一)构建和谐政治文化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
    第三节 强化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政策供给
        一、推动差异聚才
        (一)发展边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育才
        (二)发扬边疆贫困地区民族文化聚才
        (三)承接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聚才
        二、实施共享聚才
        (一)“两权分离”用才
        (二)强化人才信息化建设
        三、强化政策激励
        (一)完善普惠性激励政策
        (二)强化特惠性激励政策
        四、加强对口培养
        (一)“走出去”培养
        (二)“请进来”培养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
        二、人才是第一资源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一、理论层面
        二、技术层面
    第三节 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处理
        三、文献甄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卡方分布表
致谢

(5)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边境旅游已成为国家沿边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促进边境旅游发展是助推沿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1.3 优化旅游环境是推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分析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1.5.3 时空地理分析法
        1.5.4 GIS空间辅助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边境地区
        2.1.2 边境旅游
        2.1.3 旅游产业
        2.1.4 旅游环境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核心—边缘”理论
        2.2.2 旅游供需理论
        2.2.3 旅游区位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作用机理
        2.3.1 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旅游环境优化
        2.3.2 旅游环境优化保障旅游产业升级
        2.3.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效应
第3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发展测评
    3.1 研究区概况
    3.2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环境
        3.2.3 人文环境
        3.2.4 旅游资源
        3.2.5 社会经济
        3.2.6 政策保障
    3.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3.1 测评维度、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3.3.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3 旅游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第4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发展关系
    4.1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
        4.1.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历时性分析
        4.1.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发展态势
        4.2.1 研究方法
        4.2.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重心耦合动态
        4.2.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历时性分析
        4.2.4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特征
    4.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灰色预测结果分析
第5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潜在动力因素遴选
    5.2 研究方法
        5.2.1 障碍度模型
        5.2.2 地理探测器
    5.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5.3.1 动力因素的表征指标判定
        5.3.2 动力因素的负向驱动效应分析
        5.3.3 动力因素的正向驱动效应分析
        5.3.4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机制阐释
第6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6.1 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6.1.1 一条边境跨境旅游经济辐射带
        6.1.2 三大跨境旅游合作圈
        6.1.3 四条国际旅游走廊
        6.1.4 六大旅游发展轴线
    6.2 加强边境地区旅游环境相关要素建设
        6.2.1 经济环境方面
        6.2.2 生态环境方面
        6.2.3 社会环境方面
        6.2.4 服务环境方面
    6.3 合理开展政策调控,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
    6.4 强化旅游科技成果运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6.5 推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规划
        1.1.2 关于促进体育休闲健身的指导意见
        1.1.3 建立旅游扶贫攻坚的大格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关于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
        2.2.1 民族体育旅游的早期及产业化发展研究
        2.2.2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的研究
        2.2.3 对民族体育旅游开发条件的研究
        2.2.4 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2.5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3.2 旅游
        2.3.3 体育旅游
        2.3.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2.3.5 融合发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怒江州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背景
    3.2 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3.2.1 怒江州主要少数民族及其传统体育项目
        3.2.2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3.2.3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分析
    3.3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3.3.1 根本动因一市场需求的増强
        3.3.2 内在动力—两大产业自身及相互发展的需要
        3.3.3 外部推力一新技术的推动和政府的扶持
    3.4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3.4.1 怒江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3.4.2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旅游发展的资源现状
        3.4.3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市场的现状
    3.5 游客对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满意度、重游推荐意愿度分析
        3.5.1 怒江州旅游人群特点、出游考虑因素以及旅游目的
        3.5.2 游客对怒江州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喜欢偏好以及其传统体育的认知
        3.5.3 游客参观过的景区,景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
        3.5.4 怒江州旅游景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的问题调查
        3.5.5 怒江州旅游发展中游客满意度、支持意愿和重游推荐意愿的相互影响
        3.5.6 旅游满意度、旅游支持度、重游推荐意愿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6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6.1 怒江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
        3.6.2 怒江州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活动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6.3 怒江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3.6.4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统一标准,游客安全防护体系不健全
        3.6.5 节庆文化促融合发展方式单一,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宣传力度不够
    3.7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3.7.1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宏观模式
        3.7.2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微观模式
第4章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
    4.1 怒江州要建立健全融合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4.2 继续推动并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4.3 增加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
    4.4 强化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体系
    4.5 走生态可持续的融合发展之路
    4.6 加强融合发展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4.7 构建全面的融合发展方式体系,满足游客多样需求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二、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地缘环境研究
        二、旅游安全评价研究
        三、边境旅游安全研究
        四、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区域选择
        一、研究区域范围
        二、研究对象确定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七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地缘环境
        二、边境旅游
        三、边境旅游安全
        四、边境旅游安全事件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风险评估理论
        二、风险感知理论
        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四、安全系统理论
第三章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分析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特殊性分析
        一、旅游主体特殊
        二、旅游安全设施特殊
        三、旅游环境特殊
        四、旅游安全管理特殊
    第二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识别
        一、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类型
        二、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特征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第二节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取依据
        一、变异系数法
        二、熵值法
        三、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模型构建
        一、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二、基于熵值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三、构建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综合评价
        一、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时间演化分析
        二、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各市州变化分析
        三、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动态评价
第五章 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分析
        一、问卷设计过程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三、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四、问卷的修正与确定
    第三节 基于回归模型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三、基于空间分析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四、边境游客安全认知—行为回归分析
    第四节 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章 完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建议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
        二、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三、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第二节 针对边境地区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
        三、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8)“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跨境旅游合作的研究
        二、旅游合作中的利益共享研究
        三、博弈论应用于旅游业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跨境旅游合作
        二、利益相关者
        三、利益共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利益共享理论
        三、博弈论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情况分析
    第一节 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发展基础分析
        一、互为重要国际客源国市场
        二、双边地缘优势明显
        三、双边交通区位优越
        四、双边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五、双边旅游合作基础坚实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现状
        一、跨境旅游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但利益共享机制尚需完善
        二、跨境旅游合作初见成效,但深层次的合作还需开发
        三、边境居民旅游增收有所改善,但在合作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四、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但“一带一路”为其发展带来契机
        五、互联互通建设力度加大,但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仍然缺乏
第四章 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诉求情况分析
        一、政府部门
        二、旅游企业
        三、边境居民
        四、旅游者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博弈冲突
        一、中越两国政府部门诉求的博弈冲突
        二、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诉求的博弈冲突
        三、旅游企业与边境居民诉求的博弈冲突
        四、边境居民与旅游者诉求的博弈冲突
第五章 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
    第一节 中越两国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
        一、博弈假设
        二、博弈分析
        三、博弈结论
    第二节 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
        一、博弈假设
        二、博弈分析
        三、博弈结论
    第三节 旅游企业与边境居民之间的博弈
        一、博弈假设
        二、博弈分析
        三、博弈结论
    第四节 边境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博弈
        一、博弈假设
        二、博弈分析
        三、博弈结论
第六章 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策略的构建
    第一节 完善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一、改善利益分配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构建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第二节 双边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加强深层次合作
        一、政府部门联手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提升获利空间
        二、旅游企业合作组建跨国旅游企业集团,加强联合营销
    第三节 提高边境居民参与跨境旅游合作的能力与层次
        一、加强宣传,提高边境居民参与跨境旅游开发的意识
        二、提高管理,保障边境居民参与跨境旅游开发的权益
    第四节 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一、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二、旅游企业遵守规范,诚信经营
        三、旅游者应正当合理维权
    第五节 依托“一带一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依托“一带一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二、依托“一带一路”加强软件设施建设
    第六节 搭建跨境旅游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一、共建跨境旅游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二、共建跨境旅游合作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第七节 积极开展旅游人才培养合作
        一、合作进行专业化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
        二、合作进行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9)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由公有制经济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云南省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云南省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节 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有模式
        一、战略重组
        二、战略合作
        三、战略投资
        四、增资扩股
        五、跨行业投资
    第三节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思想观念落后
        二、企业价值合理评估困难
        三、管理机制落后
        四、法律风险
第四章 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典型案例研究
    第一节 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背景
        一、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的背景
        二、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
        三、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业务板块与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调研实录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总结
    第三节 对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评析
        一、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
        二、对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看法
        三、战略重组模式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需权衡利弊
第五章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
    第一节 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第二节 大型旅游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
    第三节 未上市旅游企业推行员工持股
    第四节 农村地区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
第六章 推进云南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一节 完善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配套政策
        一、完善云南旅游企业产权制度
        二、制定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政策
        三、营造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建立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机制
        一、建立旅游企业混改工作协调机制
        二、建立混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三、建立投资者退出保护机制
        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第三节 云南旅游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确立混改后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促进混改后旅游企业文化融合
        四、加强混改后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五、加强旅游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成果

(10)云南旅游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
    第一节 “丽江恶性打人抢劫事件”舆情概述
        一、事件简介
        二、舆情发展过程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形成要素
        一、热点事件为舆论导火索
        二、微博为舆论的主要阵地
        三、网民为舆论的推动者
        四、意见领袖为舆论的引导者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第三章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
    第一节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环境系统
        一、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
        二、经济发展带动文化需求增长
        三、政府公信力缺失
    第二节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媒介系统
        一、网络媒体的发展
        二、网络媒体的特性
    第三节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动力系统
        一、公众表达与参与需求
        二、公众个体心理因素
        三、公众群体心理动因
    第四节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制动系统
        一、政府官方推动舆论事件解决
        二、信息环境转移网络公众注意
第四章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引导
    第一节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一、提高网民综合素养
        二、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第二节 推动媒介意见整合互动
        一、多方联动引导网络舆论
        二、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三、积极发挥“把关人”职责
    第三节 提升政府舆论应变能力
        一、健全大数据舆情应急机制
        二、树立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三、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云南旅游事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税收筹划研究 ——以云南旅游收购文旅科技为例[D]. 常莉.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的人才困境与政府应对研究 ——基于Y、R、L三县的分析[D]. 陈元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D]. 陆保一.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刘艾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张红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越跨境旅游合作利益共享策略研究[D]. 楚冰倩.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李鹤.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云南旅游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D]. 杜潇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