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

深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深圳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琳[1](2019)在《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向城市迁移,截至2017年,在福州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达19.5万人,占当年义务教育阶段总学生数(76.8万)的25.4%。在榕随迁子女数量大,增速快,给福州市义务教育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在福州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本文按照“调查现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市随迁子女入学最新的政策法规,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对福州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并结合“教育公平理论”、“公共政策合理性理论”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指出福州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存在受教育权不平等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指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全、学校规划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政府的责任缺位等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经费保障、扩大学位供给、扶持民办校发展和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等方面,提出政府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对策建议,力求推进该群体在福州能更好的接受义务教育。

肖生福,孙舒飞,卢邦柱[2](2019)在《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执行分析——以广州市Y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两为主"政策出台至今约20年,虽然在制度上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做了安排,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却大多没有实现。基于对广州市Y区"两为主"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的调研发现,政策执行资源的有限性、政策执行人员心理排斥政策受众、地方性政策不适用政策受众、政策执行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是影响当地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雷鸿斌[3](2019)在《吴兴区新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实现入学机会平等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兴区新居民在不断增加,表现为数量上逐年增加,结构上也在悄然变化。尤其最近这些年,新居民的流动规模很庞大,流动方式也在改变,由以往的个人,慢慢变为家庭式,而且这种变化逐渐成为趋势,新居民的到来,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具体到城市义务教育,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少,需求大。面对大量的新居民适龄子女,出现了在城市“平等入读公办学校难”的局面,这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平等,选择是令人纠结的,教育质量上乘,教学条件优越的吴兴区公立学校,相比较与民工子弟学校,优势很明显,新居民子女在头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读公立学校,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把梦想击得粉碎,必须为进入城市的新居民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公正的竞争机制,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问题的存在,让解决有了迫切需求,面对这些困阻,通过对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等众多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吴兴区新居民子女平等入学现状出发,试图更加全面的分析造成新居民子女不能平等入学的原因,采用访谈、问卷等研究方法,获取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详实的探讨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了教育的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原因有户籍制度,经费,资源配置,社会分层,内部原因有政策本身,政策操作,政策宣传,政策引导,概括出从5个方面来做,行政上保障,主导,改革;资源上投入,创新,合力;政策上价值,条件,人性化;民公学校上均衡,办好,鼓励民公;新居民上维护,树立,宣传,作用;在探索中找寻解决措施,期待吴兴区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平等入学的美好明天,愿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美好梦想。

李丽红[4](2019)在《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基于F市Y街道两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外来工子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其公平教育问题日渐突出并广受关注。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扶持和提供服务等措施,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教育支持,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有不足。基于社会支持理论,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的工具,对F市Y街道两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政策支持、经济支持、服务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外来工子女的政策支持存在着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缺乏实施细则,经济支持存在扶持项目单一、资助数额少、经费投入不均,服务支持存在着意识不强、形式较简单和专业服务欠缺等不足;平等与接纳的政策支持需求、期待与获得的经济支持需求和渴望与接受的服务需求非常强烈;这些不足和需求,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而是政府、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与学生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调查发现,提出社会工作在介入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时应在政策支持方面,做政策倡导者和落实的推动者角色:一是梳理服务需求,倡导出台各类服务支持政策;二是丰富参与主体,呼吁制定入学政策实施细则;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监督推动政策落实到位;四是打造多元平台,积极拓宽渠道开展广泛宣传。在经济支持方面,做资源的链接者和整合者角色:一方面筹措多方资金,鼓励各界参与帮助;另一方面链接慈善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此外可整合共享资源库,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在服务支持方面,做服务的设计者与提供者角色:首先通过提供咨询服务,疏导情绪,解除学生心理困境;其次设计举办七彩课堂,丰富生活,提升个人发展能力;同时可组织参观活动,走进社区,促进外来工子女城市融入;最后可策划开展亲职培训,改善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梁玉巧[5](2018)在《人口迁移背景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也持续走高,造成人类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量人口迁移。随着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入,对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输出与服务供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在义务教育方面,大批适龄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区,形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需求,给迁入地政府带来巨大的教育供给压力。因此,需要通过推动城市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城市现有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改善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需求。本文以东莞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分析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义务教育方面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东莞市义务教育政策、财政投入情况、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水平、在校师生情况等这些数据,结合对东莞市民的问卷调查信息的分析,探讨东莞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并指出东莞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以下问题: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稀缺;教师供给不足;民办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供给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等等问题。根据东莞市实际情况,探索构建适应当前人口迁移背景下迁入地政府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这对维护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义务教育供给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风[6](2018)在《社会资本变迁中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基于广东省N区的实地调查》文中提出我国30多年来的人口流动过程,亦是流动人口不断分化与融合的过程。在流动人口分化与融合过程中,社会资本成为支撑其不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获得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资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流动人口,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发展情况,通过解析社会资本的变迁,来讨论流动人口从边缘到中心的迁移以及流动人口主体性地生成。在不同角度下,学者对社会资本做出不同解释,且论述的核心相似。即,社会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收益的一种资本形态。无论布迪厄提到的制度化的网络资源,还是科尔曼认为的人和人之间尚需偿还的关系,抑或是帕特南关注的信任、网络或规范要素,奥斯特罗姆强调的在互动模式中呈现的理解、期望、共享知识、规范和规则,又或者是福山论述的有助于个体间可说明的、相互合作的非正式规范,这些解释视角意涵了社会资本两个重要的类型:制度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这两类资源为个体或社会在获得价值或收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和制度资源可作为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行动中得以变迁,成为当今研究我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理论视角之一。本文将个体置于制度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中,考察制度与社会关系网络对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发展的具体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资本是流动人口从社会关系网络和制度环境中所可能获得的各类关系资源和制度资源。那么,在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称为关系资本,把流动人口的制度资源称作制度资本,以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这两个社会资本类型为主要分析理路,将流动人口自身携带的或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的社会资本分为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两类。制度资本主要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制度资源,例如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出来的相关政策规范、地方政策以及创新性规则等;关系资本则主要意涵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内部到外部、由非专业到专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例如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以及与社会组织建立起来的具有成员资格的组织关系。鉴于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分属于以国家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两个不同层面的主体,二者之间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发生联系,产生互动关系,于是在二者之间引入行动视角,建立一个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互为型塑的分析框架,继而从行动者的行动出发,借由“过程——事件”的分析逻辑,以广东省N区为分析场域,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处于社会边缘空间的流动人口是如何利用各类社会资本,实现自我的主体性,进而完成比较华丽的转型。从制度资本的视角来看,对于流动人口而言,他们没有掌握更多地权力,也不是制度的设计者或者具体的政策法规的执行者,他们是在现代社会从事生产、尝试生活、试图发展的群体。他们有的居于底层,有的游走于边缘,有的向上迁移,有的成为群体中的精英。流动人口各式各样的状态,源于他们在一个规则明确的社会中生产、生活与发展,现有的宏观制度不断阻隔着其获得与流入地居民同等的社会对待,致使他们采取多样化的行动去争取权益。比如,流动人口通过钻制度或者政策法规的漏洞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从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需要一个相对健全的法治环境、具有明确规则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通俗来讲,他们需要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在当下的社会中暂时不能实现,流动人口则会使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有效的办法去谋取利益。也就是说,如若有比较明确的、合理的制度资源能够支持流动人口实现其目标,因流动人口而产生社会问题的发生率则会相应递减,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创造的价值则会更大。宏观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流动人口实现最优社会融合的重要制度性原因,其产生的影响深远且力度大,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央权力不断下放给地方,制度改革被逐渐提上日程,地方政府尤其是处于改革前沿、敢于创新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后出台一系列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政策,创新各项有利于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的规则。制度政策环境从约束到开放的转变,为制度资本的变迁、制度资本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从而也为流动人口在规范的制度资本环境中,创造和投资各类关系资本提供了可能性。从关系资本的视角来看,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增加了流动人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流动的勇气,为流动人口进入完全陌生的社会搭建熟人圈子的桥梁,让流动人口能够获得相对具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毋庸置疑,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流动人口维持人情、面子的关键关系网络,为促使其进入流入地的落脚区打下基础。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社会规则不断解构原本牢固的熟人圈子时,具有传统社会特征的人情、面子以及各类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都被揭开面纱,露出其中的无力感和困顿,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被需要。因为只有重新建构适应现代社会特征的关系网络,才能实现流动人口较为长远的目标以及扞卫更为重要的、多元的权益。于是,业缘关系、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组织关系纷纷登场,并显示出更多的优势,帮助流动人口从无力感和困顿中走出。业缘关系与组织关系突出了流动人口工具理性选择的特点,为流动人口的合理性流动以及获得身份认同与向上流动的机会提供了更加稳固且丰富的关系资源,增加了流动人口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新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关系资本引领下,流动人口得以创造更多财富,获得更多权益,实现向上流动,逐渐摆脱边缘性地位,完善主体性意识,完成社会融合。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其关系资本与制度资本是互为型塑的。制度资本离不开关系资本,关系资本也必须在制度资本的制约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故而,关系资本与制度资本只有在相互影响中,才会发挥最优的效果。行动是连接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的内在逻辑链条:流动人口通过行动来表达自身的需求,促使政府与社会发挥制度资本的正面效应;政府与社会通过行动来推动各项制度资源的合理化,确保流动人口可以搭建更多具有工具理性特点的社会关系网络,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互为型塑的过程,完成了流动人口与现代社会及现代社会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换与合作,实现了不同主体间的社会融合,反过来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加快实现流动人口的主体性生成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旨在强调:第一,社会资本变迁的过程,即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逐渐发挥积极的效应,推动着流动人口不断表达自身的需求,激发流动人口从“外围”意识向“内核”意识转变,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渐提高;第二,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两个主要类型,二者具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消极效应阻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积极效应推动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代化、城镇化改变了现代社会固有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出现倒挂、社会分层逐渐调整,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环境的转变,促使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的消极效应日渐式微,转而发挥更多积极效应,从而推动流动人口获取更多权益。第三,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相互依赖,单方面的资本功能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也不能解决流动人口所有的社会问题,只有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第四,行动要素不可忽视,其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产生的能量较大。行动主体之间只有通过不断地互动、交往,才能够表达最真实的意愿,获得最精准的信息,从而规划最合理的制度,搭建最有效的关系网络。行动对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这两种社会资本类型具有粘合性效应。总的来说,社会资本的变迁过程是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由被排斥到融合的过程逻辑,投资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在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生成具有前瞻性意义。

王慧[7](2018)在《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 ——以南京主城区为实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加,作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简称外来工),其就业空间已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的典型样本与关键路径。本文在对外来工、就业空间等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外来工就业空间演变理论进行构建,并进一步以南京市外来工为实证,探讨外来工就业空间演变规律及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空间发展策略。外来工就业空间演变理论的构建。首先归纳了对本文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若干理论。其后,运用上述理论工具,结合我国外来工就业特征和大城市就业空间发展特征,建构外来工就业空间的演变机理。最后,对我国大城市外来工就业空间的演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初步从就业空间结构(集聚)、就业空间生态(分异)和个体就业轨迹(迁移)三方面描述其特征,建构外来工就业空间的分析框架。选取南京市(主城区,2009-2015年)为案例对象,从就业空间结构、就业空间生态和个体就业轨迹三方面对南京市外来工就业空间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工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采用截面数据(2009年和2015年),通过“就业空间分布的演化”以及“就业空间中心的演化”两方面描述外来工就业空的结构性特征。其中,就业空间分布的演变分析通过总体格局、集聚特征和梯度特征三个维度判断外来工就业空间整体上的演变特征;就业空间中心的演化分析中则提出了针对性的外来工就业中心的定义和识别方法,用以描绘和分析外来工的就业中心的演变过程。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工就业空间生态的演变。首先探讨了传统空间生态分析方法(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外来工就业空间生态分析的适用性;其次,从获取数据的现实出发,选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因子对外来工就业空间生态进行分析;最终抽取影响外来工城市就业空间分异的差异轴,并从就业空间分异差异轴的因子演变、差异轴的空间演变以及就业空间生态结构特征演变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剖析外来工就业空间的内部差异和特征变化。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工个体就业轨迹的分析。首先会借鉴相关个体时空轨迹分析的理念,构建外来工就业迁移轨迹分析的“时间-空间-社会”路径分析方法;其次,运用“时间-空间-社会”框架,分维度探讨外来工就业迁移的轨迹特征,并着重探讨外来工个体就业轨迹变化中所受到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层面上的制约;最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时间和空间在外来工就业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外来工就业空间优化策略的探讨。重点关注大城市外来工就业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遵循外来工就业空间演变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和大体建议。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为大城市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工相关政策制定起到支撑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祝佳峰[8](2017)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将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严重的深圳,外来工规模十分庞大,加速城市化转型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外来工市民化则是其必然趋势。从实践来看,附加在户籍制度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已经成为制约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因而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研究深圳外来工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民化”、“外来工市民化”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系统阐述了理论基础——公平正义理论和推拉理论,并论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外来工市民化的关联性;其次基于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三,基于上述现状分析基础,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角度研究深圳外来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的因素;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提出了具体的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外来工市民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之义,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外来工市民化提供政策支持,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2)深圳市外来工市民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摸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推广阶段,深圳市外来工市民化取得了不错成绩,样本意义明显;(3)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市外来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四方面:公共就业服务非均等化、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社会保险非均等化和住房保障非均等化;其制约因素分别是经济因素: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成本较高;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的不利影响继续凸显;政策因素:“积分入户”政策不完善;自身因素:外来工的自身素质及能力水平不高;(4)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提供均等化的就业服务、提供均等化的义务教育、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险、提供均等化的住房保障,进而推进外来工市民化。

雷海红[9](2017)在《福建省晋江市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晋江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营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外来工来晋江就业。大量的外来工给晋江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工作者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晋江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在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晋江市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来保障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就读晋江中小学的外来工子女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大多数读晋江市公办学校。但晋江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管理难、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客观反映了晋江市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提出政府要转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外来工子女教育;加大政府投入,促进晋江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外来工子女特点加强学校管理;加强企业、社区服务功能,多位一体关爱外来工子女教育。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事关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心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是晋江市委、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晋江要将外来工子女纳入教育规划,加强管理,让外来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健康的成长。

冯金玲[10](2017)在《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模式研究 ——以坪山来深建设者家庭互助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日益扩大。深圳,作为珠三角洲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吸引和集聚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了流动人口集中的典型地区。伴随着流动人口浪潮的出现,家庭化流动日趋普遍,深圳的“外来工家庭”越来越多。随迁子女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难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外来工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步地成为了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初,深圳坪山区政府为推动外来工均等化社工服务,替外来工子女及家庭购买了首个专项社工项目,为在亲子教育、子女成长方面出现困扰的外来工家庭,提供咨询、支援、疏导、增能等专业服务,缓解外来工家庭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亲子沟通、资源缺乏、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社会问题。笔者参加了这一社工项目,协助外来工家长组建了家庭互助会,通过家庭互助会开展各种促进家庭和睦、亲子成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立足深圳坪山外来工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深圳坪山外来工家庭教育的需求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研究社会组织服务运作模式。通过精神分裂症辅导案例、公益汇演案例阐述社会组织服务运作模式的流程,分析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和特点,从而提炼和总结出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问题的新模式—综合互动模式。结合综合互动模式的运作情况,探讨其优劣之处,提出其运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对策和建议,为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和意义。

二、深圳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进城务工人员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三、义务教育入学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公共政策合理性理论
        三、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现状、保障措施及成效
    第一节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现状
        一、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总体情况
        二、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现状
        三、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升学情况
        四、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学”接收情况
    第二节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保障措施及成效
        一、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保障措施
        二、福州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取得的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研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关于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调查及分析
    第二节 关于随迁子女就读公办校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第三节 关于随迁子女就读民办校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一、随迁子女家庭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二、民办校办学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三、随迁子女就读意愿及满意度的调查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不平等
        一、随迁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机会不平等
        二、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难
        三、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困难
    第二节 公办教育资源承载能力不足
        一、“大班额”现象严重
        二、教师缺编严重
    第三节 民办教育收费贵质量普遍偏低
        一、多数民办校收费贵务工人员负担吃力
        二、部分民办校办学质量差
    第四节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宣传、执行存在薄弱环节
        一、入学政策宣传不足
        二、入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户籍制度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现行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二、接受地财政难以保障随迁子女就学需要
    第三节 学校规划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
    第四节 政府责任赤字
        一、缺乏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缺乏科学制定政策的基础性工作
        三、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没有完全树立
        四、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监督奖惩机制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解决的政府对策
    第一节 积极推进有利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方向的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 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建立各级政府合理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二、建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三、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调节机制
    第三节 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给
        一、调整完善教育规划布局
        二、整合开发公办教育资源扩容新增就学员额
        三、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房企主动建设楼盘配套学校
        四、多措并举增加师资供给
    第四节 探索实施随迁子女就学员额多元供给模式
    第五节 规范和扶持民办校发展
        一、规范民办校发展
        二、加大对民办校的扶持力度
        三、强化民办校师资队伍建设
    第六节 完善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一、加强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宣传
        二、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方案
    第七节 建立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一、构建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构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执行分析——以广州市Y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样本
    (三) 资料收集
三、广州市Y区执行“两为主”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一) Y区“两为主”政策执行历史简况
    (二) Y区“两为主”政策执行现状
四、“两为主”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 政策执行资源的有限性
    (二) 政策执行人员心理排斥政策受众
    (三) 地方性政策不适用政策受众
    (四) 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 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五、保障“两为主”政策有效执行的建议
    (一) 优化积分项目, 剔除不合理细则
    (二) 建立经费筹措保障机制,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三) 地方政府要明晰责任和义务, 公平公正地对待外来工子女
    (四) 完善激励机制, 坚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
    (五)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3)吴兴区新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实现入学机会平等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1.3.2 新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1.3.3 新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研究
        1.3.4 国外关于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核心概念
        1.4.1 新居民
        1.4.2 随迁子女
        1.4.3 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湖州市吴兴区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实施现状
        1.5.2 湖州市吴兴区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问题成因分析
        1.5.3 提高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建议
    1.6 研究方法
        1.6.1 问卷法
        1.6.2 访谈法
2 新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研究视角
    2.1 教育公平视角
    2.2 教育资源配置视角
    2.3 教育政策视角
3 吴兴区新居民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平等现状分析
    3.1 总体概述
    3.2 2016年吴兴区中小学校招收新居民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实施方案
    3.3 问卷调查与访谈
    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 吴兴区新居民随迁子女平等入学问题原因分析
    4.1 教育外部的原因
        4.1.1 户籍制度的制约
        4.1.2 教育经费的影响
        4.1.3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4.1.4 社会分层的影响
    4.2 教育内部的原因
        4.2.1 教育政策有制约
        4.2.2 教育政策操作不给力
        4.2.3 公办学校入读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4.2.4 政策下的公办学校学位少
5 解决吴兴区新居民子女平等入学问题的对策
    5.1 针对行政的对策
        5.1.1 政府行政行为保障促进入学公平
        5.1.2 政府主导促进入学公平
        5.1.3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入学公平
    5.2 针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
        5.2.1 加强经费投入促进入学公平
        5.2.2 创新经费流动方式实现入学平等
        5.2.3 合力办学促进入学公平
    5.3 针对教育政策的改进
        5.3.1 教育公平是平等入学的首要价值
        5.3.2 合理确定入学条件
        5.3.3 人性化管理促进平等入学
    5.4 针对民公学校平等的对策
        5.4.1 实现校际均衡
        5.4.2 办好每所公办学校
        5.4.3 鼓励和规范民办校发展
    5.5 针对新居民的对策
        5.5.1 维护中低阶层新居民利益
        5.5.2 新居民要树立正确子女教育观念
        5.5.3 强化对新居民的宣传
        5.5.4 社区对新居民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州市吴兴区外来孩童入读公办学校调查表
致谢

(4)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基于F市Y街道两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城市化进程衍生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2.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为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提供了介入可能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丰富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
        2.为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工子女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3.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工子女的服务质量
    (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理论
    (四)研究现状评述
        1.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研究现状
        2.外来工子女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五)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F市Y街道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现状与需求
    (一)F市Y街道两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概况
        1.基本信息
        2.办学条件
        3.教学环境
        4.师资力量
    (二)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现状
        1.政策支持方面:政策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缺乏实施细则
        2.经济支持方面:扶持项目单一,资助数额少,经费投入不均
        3.服务支持方面:服务意识不强,形式较简单,专业服务欠缺
    (三)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需求
        1.政策支持的需求:平等与接纳
        2.经济支持的需求:期待与获得
        3.服务支持的需求:渴望与接受
    本章小结
三、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不足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
        1.重物质帮扶轻精神关怀
        2.政策设计欠缺科学合理
        3.基层政府政策执行不力
        4.监督机制缺乏有效保障
        5.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二)学校与教师层面
        1.学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
        2.对教育支持的理解不够充分
        3.整体欠缺整合资源的能力
    (三)家长和学生层面
        1.社会资源获取意识与能力偏低
        2.环境改变使得学生需求不强烈
    本章小结
四、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对策
    (一)做政策的倡导者与落实推动者
        1.梳理服务需求,倡导出台各类服务支持政策
        2.丰富参与主体,呼吁制定入学政策实施细则
        3.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监督推动政策落实到位
        4.打造多元平台,积极拓宽渠道开展广泛宣传
    (二)做资源的链接者与整合者
        1.筹措多方资金,鼓励各界参与帮助
        2.链接慈善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整合共享资源库,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三)做服务的设计者与提供者
        1.提供咨询服务,疏导情绪,解除学生心理困境
        2.举办七彩课堂,丰富生活,提升个人发展能力
        3.组织参观活动,走进社区,促进外来工子女城市融入
        4.开展亲职培训,改善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人口迁移背景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2 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义务教育资源
        2.1.2 政府供给侧改革
        2.1.3 公共服务与教育公共服务
        2.1.4 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3 东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现状
    3.1 东莞市义务教育供给政策
        3.1.1 东莞市义务教育供给政策方案
        3.1.2 东莞市义务教育入学条件
    3.2 东莞市义务教育供给水平
        3.2.1 东莞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情况
        3.2.2 在校学生情况
        3.2.3 义务教育师资力量
4 东莞市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及原因
    4.1 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
        4.1.1 教育资源供给紧张
        4.1.2 义务教育供给过程中存在不公平问题
        4.1.3 私营教育资源供给监管问题
    4.2 影响东莞市义务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的原因
        4.2.1 义务教育经费制度
        4.2.2 未能建立义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5 改进东莞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对策和建议
    5.1 加大投入,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数量和质量
    5.2 健全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体系
    5.3 建立义务教育资源有效配置机制
        5.3.1 统一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5.3.2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和合作培训机制
        5.3.3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5.4 完善义务教育政策,实现教育公平
        5.4.1 建立多元化供给主体的义务教育供给机制
        5.4.2 继续完善积分制入学制度
        5.4.3 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6)社会资本变迁中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基于广东省N区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研究的缘起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关系网络及人口迁移研究
        二、制度视角下的人口流动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个案概观
        一、研究思路及拓展
        二、个案概观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资本:一个多元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制度资本:具有“制度”属性的社会资本
        二、关系资本:呈现“关系”属性的社会资本
        三、关系资本和制度资本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制度资本、关系资本的相互作用: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一、在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之间:行动视角的引入
        二、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互为形塑: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框架
第三章 社会资本内卷化:流动人口的边缘境遇
    第一节 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制度:流动人口安居他乡的阻碍
        一、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制度释义
        二、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制度的“追阻”:N区流动人口面对的结构性壁垒
        三、“月是故乡明”:在陌生人社区的无着落感
    第二节 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流动人口“远走”他乡的内部依靠
        一、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内涵解析
        二、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进城”:N区流动人口的关系网络实践
        三、抱团发展:把“他乡”作“故乡”
    第三节 表达性行动缺失:边缘化社会空间的生成
        一、社会排斥与流动人口边缘化
        二、边缘化社会空间的生成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社会资本去内卷化:流动人口的分化
    第一节 地方政策:流动人口逐步被接纳的制度性支撑
        一、地方政策的扩展意义
        二、地方政策的“补位”:N区流动人口获得制度性保障
        三、地方政策的合理性支持
    第二节 业缘关系:流动人口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的选择
        一、业缘关系的建构过程
        二、业缘关系“扎寨”:N区流动人口的社会行动
        三、业缘关系与流动人口的工具理性选择
    第三节 表达性行动重构:流动人口分化的样态
        一、流动人口群体分化的类别
        二、流动人口群体分化的可及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社会资本拓展:流动人口的融合
    第一节 创新性规则: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推力
        一、创新性规则的重要性
        二、创新性规则“登场”:N区流动人口的适应性调整
    第二节 组织关系: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专业服务网络
        一、组织关系的专业化发展
        二、组织关系“助力”:N区社会组织与流动人口的互动
    第三节 工具性交换:流动人口的融合形态
        一、流动人口的工具性交换行动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优形态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社会资本整合:流动人口主体性生成
    第一节 制度资本的整合:流动人口主体性的制度书写
        一、从国家到社会:完善人口流动的相关制度
        二、从传统到现代:跨社会结构融合
    第二节 关系资本的整合:流动人口主体性的关系叙事
        一、从内部“他者”变成局内人
        二、从边缘到中心:跨地域类型适应
    第三节 合作互惠:流动人口主体性的生成理路
        一、双向互动与主体性生成
        二、共同在场与主体性生成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社会资本变迁的行动逻辑
        一、表达:社会资本变迁的前置条件
        二、交换:社会资本变迁的关键要素
        三、合作:社会资本变迁的终极推力
    第二节 投资社会资本的路径与重要意义
        一、投资社会资本的路径
        二、投资社会资本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 ——以南京主城区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外来务工人员
        1.2.2 就业空间
    1.3 研究综述
        1.3.1 外来工职业流动相关研究
        1.3.2 城市就业空间相关研究
        1.3.3 “外来工就业空间”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数据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理论的构建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介绍
        2.1.1 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1.2 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相关理论
        2.1.3 外来工就业相关理论
        2.1.4 经济空间演变动力相关理论
        2.1.5 小结
    2.2 外来工就业空间的演变机理
        2.2.1 分析层次架构
        2.2.2 空间耦合关系
        2.2.3 外来工就业空间演变的核心过程
    2.3 外来工就业空间的演变阶段和主要特征
        2.3.1 阶段一:蛹化阶段(1992年以前)
        2.3.2 阶段二:分化阶段(1992-2008年)
        2.3.3 阶段三:极化阶段(2008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基本概况
    3.1 案例城市选取及概况
        3.1.1 案例城市选取
        3.1.2 就业空间概况
    3.2 研究设计
        3.2.1 调研方案
        3.2.2 研究范围
        3.2.3 问卷设计
        3.2.4 数据采集
        3.2.5 单元划分和数据转换
    3.3 基本概况
        3.3.1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3.3.2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结构的分异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聚: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结构演变
    4.1 分析单元和数据转换
        4.1.1 总体转换思路
        4.1.2 分析单元转换
        4.1.3 应用数据转换
    4.2 南京市外来工就业空间分布的演变
        4.2.1 总体格局
        4.2.2 集聚特征
        4.2.3 梯度特征
        4.2.4 小结
    4.3 南京市外来工就业空间中心的演变
        4.3.1 中心定义
        4.3.2 识别方法
        4.3.3 识别过程
        4.3.4 识别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异: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生态演变
    5.1 因子生态分析研究及其应用
        5.1.1 因子生态分析研究的方法
        5.1.2 因子生态分析研究的应用
    5.2 指标体系选取和分析单元转换
        5.2.1 指标体系选取
        5.2.2 分析单元转换
        5.2.3 应用数据转换
    5.3 南京市外来工就业差异轴的因子演变
        5.3.1 差异轴的因子静态特征
        5.3.2 差异轴的因子动态演变
    5.4 南京市外来工就业差异轴的空间演变
        5.4.1 差异轴的空间静态特征
        5.4.2 差异轴的空间动态演变
    5.5 南京市外来工就业空间生态结构演变
        5.5.1 就业空间生态结构的静态特征
        5.5.2 就业空间生态结构的动态演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迁移: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时空的个体轨迹
    6.1 外来工就业轨迹分析方法
        6.1.1 相关研究方法梳理
        6.1.2 外来工就业轨迹的研究方案设计
    6.2 外来工就业迁移数据处理和基本概况
        6.2.1 外来工就业迁移的数据处理
        6.2.2 外来工就业迁移的基本概况
    6.3 外来工就业轨迹“时间-空间-社会”分析
        6.3.1 就业迁移的“时间-空间”轨迹特征
        6.3.2 就业迁移的“时间-社会”轨迹特征
        6.3.3 就业迁移的“空间-社会”轨迹特征
        6.3.4 小结:“时间-空间-社会”框架下的外来工就业轨迹特征
    6.4 时间、空间作用下的外来工向上流动
        6.4.1 生命历程与社会向上流动
        6.4.2 空间类型与社会向上流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优化策略探讨
    7.1 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工就业空间的现存问题
        7.1.1 三大矛盾之一:外来工就业空间需求和城市空间发展不同步
        7.1.2 三大矛盾之二:外来工就业空间占有和所需空间配套不匹配
        7.1.3 三大矛盾之三:外来工向上流动空间与城市空间管制的不相容
    7.2 大城市外来工就业空间发展引导建议
        7.2.1 合理架构外来工就业布局,营造“双类中心”空间结构
        7.2.2 系统应对各类群体空间需求,提供符合特性的空间配套
        7.2.3 积极推进外来工向上流动,构建多类型的空间孵化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理论研究结论
        8.1.2 实证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均等化
        2.1.2 外来工
        2.1.3 外来工市民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正义理论
        2.2.2 推拉理论
    2.3 外来工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联性
        2.3.1 外来工市民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之义
        2.3.2 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外来工市民化提供政策支持
第三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发展现状
    3.1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现状
    3.2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发展阶段
        3.2.1 摸索阶段
        3.2.2 起步阶段
        3.2.3 发展阶段
        3.2.4 推广阶段
    3.3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特征及表现
第四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4.1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4.1.1 外来工公共就业服务非均等化
        4.1.2 外来工的义务教育非均等化
        4.1.3 外来工的社会保险非均等化
        4.1.4 外来工的住房保障非均等化
    4.2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4.2.1 经济因素: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成本较高
        4.2.2 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的不利影响继续凸显
        4.2.3 政策因素:“积分入户”政策不完善
        4.2.4 自身因素:外来工的自身素质及能力水平不高
第五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5.1 提供均等化的就业服务,推进外来工市民化
        5.1.1 建立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
        5.1.2 建立规范化的外来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5.1.3 全方位保护外来工合法劳动权益
    5.2 提供均等化的义务教育,推进外来工市民化
        5.2.1 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环境
        5.2.2 提高公办学校的办学潜力
        5.2.3 改善对外来工子女入学的歧视
    5.3 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险,推进外来工市民化
        5.3.1 完善外来工社保异地转移衔接机制
        5.3.2 构建深圳特色的外来工社会保障体系
    5.4 提供均等化的住房保障,推进外来工市民化
        5.4.1 实施公平的住房保障政策
        5.4.2 构建外来工参与的住房保障体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福建省晋江市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晋江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晋江积极为外来工子女就学制定政策
    第二节 晋江外来工子女上学人数逐年增加
    第三节 晋江外来工子女上学以公办学校为主
    第四节 晋江外来工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
第二章 晋江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学籍管理难规范
    第二节 领导决策不科学
    第三节 教育资源较紧缺
    第四节 心理问题难疏导
第三章 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制约
    第二节 政策制定的滞后
    第三节 教育投入的不足
    第四节 外来工子女自身的局限
第四章 解决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重视外来工子女教育
    第二节 积极推进外来工子女入学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节 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教育投入
    第四节 重视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模式研究 ——以坪山来深建设者家庭互助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与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对专业社会工作组织服务社区的理论研究
        (二)对外来工服务模式方面的研究
        (三)对外来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四)对外来工家庭教育实务模式的研究
        (五)文献小结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组织
        (二)外来工家庭
        (三)家庭教育
第二章 外来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外来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二) 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为主
        (三) 家庭教育知识匮乏
        (四) 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以传统教育行为为主
        (五)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不良
    二、外来工家庭教育需求分析
        (一)教育形式方面:互动性大、灵活性高、专业性强
        (二)教育内容方面:亲子沟通与技巧
第三章 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家庭互助会的概述
    二、社会组织的服务模式情况
        (一) 综合互动模式的定义
        (二) 社会组织服务模式的构建
        (三) 社会组织服务模式的运用
    三、家庭互助会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家庭教育意识
        (二)促进家庭沟通,改善家庭亲子关系
        (三)丰富家庭生活,营造家庭和谐氛围
第四章 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与社工价值观相符,凸显社会链接
    二、政府主导,社工支持,家长骨干参与
    三、弥补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足
    四、服务机制的完善,促进社会多方的联动
    五、服务中缺乏专职的工作人员
    六、服务中忽视了家庭成员身上的经验世界和自我概念
    七、“社工+家长骨干”的角色定位思考:赋权还是控制
第五章 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设置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服务模式提供保障
    二、政府职能转移,发挥社会组织承接和购买服务的作用,拓宽资源准入渠道
    三、明确“社工+家长骨干”的角色定位,做到职责分明
    四、培养骨干成员领袖能力,提升服务技巧
    五、推动服务的多元化,深化外来工家庭服务的其他方面
第六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外来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四、深圳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D]. 陈琳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执行分析——以广州市Y区为例[J]. 肖生福,孙舒飞,卢邦柱. 教育导刊, 2019(05)
  • [3]吴兴区新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实现入学机会平等的策略研究[D]. 雷鸿斌. 宁波大学, 2019(06)
  • [4]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基于F市Y街道两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调查[D]. 李丽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人口迁移背景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梁玉巧. 暨南大学, 2018(02)
  • [6]社会资本变迁中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基于广东省N区的实地调查[D]. 刘风.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 ——以南京主城区为实证[D]. 王慧. 东南大学, 2018(05)
  • [8]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深圳外来工市民化研究[D]. 祝佳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9]福建省晋江市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研究[D]. 雷海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社会组织服务外来工家庭教育模式研究 ——以坪山来深建设者家庭互助会为例[D]. 冯金玲. 湖北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深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