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肉果蔬汁粘度特性的初步研究

带肉果蔬汁粘度特性的初步研究

一、带肉果蔬汁的粘度特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克坤[1](2019)在《家禽消化道食糜流变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次通过物性学测试手段探明不同种类、不同条件下家禽肠道食糜的流变特性,从流变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以找出肠道是食糜流变性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为饲料加工和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分三部分:(1)不同日龄的肉鸡、蛋鸡和肉鸭肠道食糜流变特性比较研究选择不同日龄的肉鸭、肉鸡和蛋鸡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肠段的食糜进行流变特性研究。其目的是找出不同种类的家禽,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各个肠段食糜的都呈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并且在剪切速率扫描和应力扫描过程中,其表观粘度、剪切应力和线性粘弹区各不相同。动态流变学试验表明,家禽食糜是粘弹性体,食糜的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表现出半固体的流变特性。在39.6-43.6℃的范围内,食糜动态模量的变化不大,说明在此范围内温度对其内部的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大,家禽正常的生理活动对食糜的流变特性影响很小。在频率扫描过程中,家禽肠段中十二指肠的稠度指数K值较小,流动特性指数n值较大,食糜流动性较好,强度较小,粘性较好,其流体类型接近牛顿流体。(2)不同日龄同一种类的家禽肠道食糜流变特性比较以14日龄肉鸡和蛋鸡、35日龄肉鸡和180日龄蛋鸡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肉鸡和蛋鸡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剪切速率扫描的过程中,成年阶段肉鸡和蛋鸡肠道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表观粘度大于其幼龄阶段。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肉鸡和蛋鸡肠道食糜均呈现出剪切变稀现象,属于假塑性流体。幼龄肉鸡和蛋鸡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流动特征指数都比成年阶段大,表明其食糜的流动性较好,更接近牛顿流体。(3)15日龄肉鸡和蛋鸡肠道食糜流变特性的比较以15日龄的肉鸡和蛋鸡为研究对象,对其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剪切速率扫描的过程中,15日龄肉鸡肠道中十二指肠的表观粘度大于15日龄蛋鸡,空肠的粘度则相反。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15日龄肉鸡和15日龄蛋鸡肠道食糜均呈现出剪切变稀现象,属于假塑性流体。15日龄肉鸡肠道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弹性受温度影响较小,15日龄蛋鸡肠道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在频率扫描过程中,样品的粘弹性随频率的增大而呈不同程度增加。15日龄蛋鸡十二指肠的流动特征指数大于15日龄肉鸡,表明其流动性较好。

侯金瑛[2](2016)在《煤泥悬浮液流变性及其对沉降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煤泥水处理是我国湿法选煤厂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选煤的其他分选及辅助工艺环节效能的发挥。煤泥水系统是由煤泥颗粒以及多种矿物与水组成的悬浮液,悬浮液的流变性不仅与分散颗粒、分散介质性质有关,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特性对煤泥水沉降和脱水效果有较大影响。本文主要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悬浮液流变性的变化规律,得出流变方程,并对不同类型絮凝剂条件下流变性及沉降脱水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颗粒性质及环境条件下,煤泥悬浮液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具有剪切变稀特性,属塑性流体;分别用Herschel–Bulkley方程、Casson方程、宾汉方程对其流变曲线进行拟合,宾汉方程拟合效果均较好,所得参数动切力可反映随剪切增大,分散颗粒由无规则运动到定向重排作用程度;(2)煤泥颗粒粒度对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包括粒度分布与粒径两方面,颗粒粒度分布越窄,颗粒粒径越小,悬浮液表观粘度越大;随颗粒密度减小,固含量增加,煤泥悬浮液流变性变差;煤泥悬浮液表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水质硬度的增加而增大;(3)煤泥经双氧水氧化处理,随双氧水浓度升高,煤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逐渐增多,悬浮液表观粘度逐渐降低;对长焰煤、焦煤、无烟煤三种变质程度煤泥悬浮液流变性进行研究,得长焰煤煤泥悬浮液流变性最好,无烟煤次之,焦煤最差,其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长焰煤最多,无烟煤次之,焦煤最少;(4)对麻家梁长焰煤煤泥水中添加不同类型聚丙烯酰胺进行研究,分析煤泥水沉降脱水效果与流变性之间的关系,得出: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影响较小,且可较好改善沉降、过滤效果。其他类型聚丙烯酰胺,当添加量较小时,可改善悬浮液流变性,同时,其沉降、过滤特性较好;随添加量增大,煤泥悬浮液表观粘度显着增大,沉降、过滤特性变差。阳离子与两性聚丙烯酰胺对煤泥水作用效果相近,其流变特性及沉降、过滤特性变化规律一致,且相差不大。添加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煤泥水表观粘度介于非离子与阳离子之间,但过滤特性却为最差。

焦艺[3](2014)在《不同桃品种鲜食和制汁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55个桃品种为原料,分别从感官品质、理化与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三个方面测定其品质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筛选核心品质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分别建立4类桃品种的鲜食及其制汁的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旨在为选育优良的鲜食桃品种和制汁用桃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为桃的综合品质评价提供借鉴。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合不同桃品种鲜食和制汁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其中:(1)白桃鲜食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果皮a*值、果皮L*值、果肉硬度、单果重、水分含量、果胶、粗纤维和抗坏血酸;黄桃鲜食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SSC、果皮a*值、果肉硬度、单果重、果胶、pH、总酚和Na;油桃鲜食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SSC、果肉硬度、果肉L*值、固酸比、果胶、总酚和粗纤维;蟠桃鲜食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果肉硬度、单果重、果皮L*值、粗纤维和Ca。(2)白桃果汁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出汁率、L*值、褐变度、总酚和抗坏血酸;黄桃果汁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出汁率、b*值、褐变度和总酚;油桃果汁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出汁率、L*值、褐变度、抗坏血酸和可滴定酸;蟠桃果汁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为:固酸比、出汁率、褐变度和总酚。采用层次分析法、“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建立适合不同桃品种鲜食和制汁的品质评价模型。其中:(1)白桃鲜食品质评价数学模型:Ya=0.275×M(固酸比)+0.190×M(果皮a*值)+0.187×M(果皮L*值)+0.124×M(果肉硬度)+0.083×M(单果重)+0.056×M(水分含量)+0.039×M(果胶)+0.027×M(粗纤维)+0.019×M(抗坏血酸);黄桃鲜食品质评价数学模型: Yb=0.275×M(固酸比)+0.190×M(SSC)+0.187×M(果皮a*值)+0.124×M(果肉硬度)+0.083×M(单果重)+0.056×M(果胶)+0.039×M(pH)+0.027×M(总酚)+0.019×M(Na);油桃鲜食品质评价数学模型:Yc=0.354×M(SSC)+0.247×M(果肉硬度)+0.167×M(果肉L*值)+0.113×M(固酸比)+0.061×M(果胶)+0.037×M(总酚)+0.021×M(粗纤维);蟠桃鲜食品质评价数学模型:Yd=0.416×M(固酸比)+0.264×M(果肉硬度)+0.144×M(单果重)+0.088×M(果皮L*值)+0.058×M(粗纤维)+0.029×M(Ca)。(2)白桃果汁品质评价数学模型:Ya=0.316×M(固酸比)+0.316×M(出汁率)+0.198×M(L*值)+0.095×M(褐变度)+0.048×M(总酚)+0.025×M(抗坏血酸);黄桃果汁品质评价数学模型:Yb=0.356×M(固酸比)+0.331×M(出汁率)+0.193×M(b*值)+0.081×M(褐变度)+0.039×M(总酚);油桃果汁品质评价的数学模型为:Yc=0.315×M(固酸比)+0.315×M(出汁率)+0.201×M(L*值)+0.093×M(褐变度)+0.046×M(抗坏血酸)+0.030×M(可滴定酸);蟠桃果汁品质评价的数学模型:Yd=0.377×M(固酸比)+0.377×M(出汁率)+0.195×M(褐变度)+0.093×M(总酚)。

赵龙,卢慧,王秀丽,马倩,张裕中[4](2014)在《黑莓浓浆饮品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新鲜黑莓全果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效剪切技术进行超细制浆,开发出纯天然无添加的黑莓浓浆饮品。通过粒度仪测定浓浆粒度大小,并观察其稳定性,同时测定浓浆粘度。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对黑莓浓浆品质的影响,实验表明,剪切式粉碎机的静刀片齿数对浓浆的粒度、稳定性和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转子转速,最后是粉碎循环次数。当转子转速为8500r/min,静刀片齿数为216个,粉碎循环4次时,黑莓浓浆品质最好,可满足生产实际需求。所得产品口感滑爽细腻,稳定性良好,粘度适中。

宋岑[5](2012)在《60Co辐照对米粉及其淀粉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糯米粉及其淀粉、籼米粉及其淀粉为对象,用辐射剂量分为0KGy、5KGy、10KGy和15KGy的60Co射线进行处理,利用色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粘度等手段,对辐射后的米粉及其淀粉样品的颜色变化、颗粒表观特性、晶体特性、流变学特性及自由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60Co射线对米粉及其淀粉进行不同梯度的辐照处理,样品蒸煮后观察Lab值变化,0KGy辐照的米粉和淀粉的Lab值没有变化。10KGy辐照后,糯米粉L值减少了7.22,a值增加了3.38,b值增加了9.25;糯米淀粉L值减少了14.85,a值增加了2.98,b值增加了4.29;籼米粉L值减少了5.82,a值增加了2.42,b值增加了8.27;籼米淀粉L值减少了10.52,a值增加了2.97,b值增加了5.72。2.通过扫描电镜对米粉和淀粉样品进行光学形貌观察,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在0~10KGy的辐照淀粉表面形态无变化不明显。在10~15kGy辐照后糯米淀粉表面出现小范围内陷,籼米淀粉不但表面有内陷现象而且还有小孔生成。说明高剂量辐照对淀粉表面有损伤,可能破坏淀粉内部结构,使表面出现内陷现象。3不同浓度的糯米粉及其淀粉、籼米粉及其淀粉的粘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粘度值都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按辐射剂量0KGy.5KGy.10KGy和15KGy的顺序,样品浓度为3%时,糯米粉的粘度值从64.3降到55.9mPa·s;糯米淀粉粘度值从64.8降到50.7mPa·s。籼米粉粘度值从61.3降到45.3mPa·s;籼米淀粉粘度值从55.6降到40.4mPa·s。样品浓度为1%时,糯米粉粘度值从60.5降到54.2mPa·s;糯米淀粉粘度值从56.8降到40.2mPa·s;籼米粉粘度值从57.7降到35.7mPa·s;籼米淀粉粘度值从52.6降到32.5mPa·s。其中浓度为3%的样品,粘度的下降趋势较平缓,辐照前后的粘度差值不大;浓度1%的样品在辐照剂量达到lOkGy以后,粘度下降的速度加快。总体来说,3%的样品粘度始终高于1%的样品粘度,但粘度下降趋势没有1%的样品那样明显,其中籼米淀粉的粘度值下降最快。4.对不同温度和不同辐射剂量的糯米粉及其淀粉、籼米粉及其淀粉的溶解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溶解度增大。按辐射剂量0KGy、5KGy、10KGy和15KGy的顺序,在温度30℃条件下,糯米粉溶解度从3.088%增加到4.391%,糯米淀粉溶解度从0.709%增加到2.296%;籼米粉溶解度从1.257%增加到2.249%,籼米淀粉溶解度从0.656%增加到2.838%。在温度70℃条件下,糯米粉溶解度从3.823%增加到5.252%,糯米淀粉溶解度从1.352%增加到2.572%;籼米粉溶解度从1.894%增加到4.987%,籼米淀粉溶解度从0.819%增加到5.878%。在相同的温度下,辐照后的米粉和淀粉明显比未经过辐照的样品的溶解度要大,辐照剂量越大,同比的溶解度越大。籼米粉和糯米粉辐照前后溶解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籼米淀粉和糯米淀粉辐照前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而且籼米淀粉在70℃溶解度变化最大,几乎呈线性增加。5.经X射线衍射分析,糯米粉及其淀粉、籼米粉及其淀粉的衍射图谱均属于A型。辐照前后糯米淀粉和籼米淀粉两者的衍射峰呈现相似形态,分布大致相同,晶体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但糯米淀粉和籼米淀粉辐照后衍射峰强度和晶体区面积发生改变增加了。糯米粉结晶度增加了18.6%,糯米淀粉结晶度增加了9.7%;籼米粉结晶度增加了5.1%,籼米淀粉结晶度增加了2.9%。6.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辐照前后米粉和淀粉中自由基的变化。结果表明,ESR信号强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增大,未辐射的样品几乎没有信号峰产生,而辐射后的信号图峰值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大;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自由基的含量也随之线性增加;在中心磁场处,糯米粉及其淀粉产生的自由基比籼米粉及其淀粉产生的自由基高。经米粉和淀粉试验情况对比发现,自由基的产生主要来自淀粉分子。

贺湘[6](2012)在《α-葡聚糖酶在甘蔗制糖中的应用及其酶解体系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α-葡聚糖酶及其配成的复合酶制剂在甘蔗糖厂的应用,此外,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离子色谱(IC)、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及哈克流变仪(HAAKE)等手段,表征了葡聚糖溶液酶解体系的特性。具体研究内容概况如下:1.研究葡聚糖酶在甘蔗混合汁澄清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混合汁在自然静置下葡聚糖含量、过滤速度等指标的变化。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葡聚糖酶降解混合汁中葡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酶解工艺。结合糖厂实际生产,提出可供糖厂应用葡聚糖酶降解葡聚糖的工艺条件:酶剂量10-15mg/kg,酶解pH5.0-6.0,酶解温度50-65℃,酶解时间10-15min。最后,模拟糖厂实际生产流程,在最佳酶解范围内进行实验验证:混合汁中加入10mg/kg葡聚糖酶,清汁葡聚糖含量降低了61.32%,沉降时间减少了13.30%,简纯度提高了0.65%,而pH、锤度无太大明显变化。综合分析,选择渗浸水加入处为葡聚糖酶的最适加入位置。2.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并结合糖厂生产实际,确定果胶酶与淀粉酶的最佳酶解条件。综合三种单酶的最佳酶解条件,在三种酶总量为10mg/kg的前提下,正交分析酶配比、pH及温度对混合汁粘度的影响,得到可供糖厂选择的酶解工艺条件为:葡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为6.3:2.7:1或4.2:1.8:4,酶解温度55-65℃,酶解pH5.0-5.5。在此条件下进行酶解反应,混合汁的粘度下降了47.1%。综合考虑,仍选择渗浸水加入处为复合酶的最佳加入位置。3.用GPC检测酶解过程中葡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变化规律。混合汁在室温下静置20h,生成的葡聚糖平均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02×106Da和3.57×103Da。在葡聚糖T-2000和混合汁的酶解过程中,酶解时间延长,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明显下降,但5h时仍无法彻底酶解成单糖,由此推断,用葡聚糖酶解法来定量测定葡聚糖浓度的方法,结果可能偏低,此结论通过IC分析可进一步得到验证。葡聚糖降解过程中浓度变化与降解前后相对分子质量的级数有直接关系。FTIR与13C NMR从结构上解析了酶解过程,证实了葡聚糖的酶解过程是切断α-(1→6)糖苷键的过程,对支链糖苷键无影响。4.用HAAKE分析了葡聚糖水溶液及混合汁体系的流变性。讨论不同浓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葡聚糖溶液流体流动情况,确定葡聚糖水溶液及混合汁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且实验范围内的葡聚糖溶液还具有一定的触变性。此外,研究了葡聚糖水溶液的动态粘弹行为,发现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水溶液的弹性模量G′及粘性模量G′′均随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增大,G′增大速度更快,而不同温度下二者变化不明显;在整个振荡范围内,葡聚糖水溶液表现出了粘弹行为。

崔曼,陆佳平[7](2012)在《含颗粒盒中袋灌装机灌装阀设计与参数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开发设计适用于含颗粒盒中袋灌装机,针对灌装机主要部件灌装阀,通过分析灌装阀的结构特点、灌装颗粒的物料特点,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灌装生产工艺。结合现有通用灌装阀参数设计方法,对灌装阀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合适的结构尺寸参数。研究结果为完成后续灌装机的计量部分、供送部分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设计基础。

崔曼[8](2012)在《盒中袋液体软包装灌装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盒中袋灌装机是针对盒中袋这一特殊包装结构开发设计的专用灌装机,盒中袋的包装结构、开袋形式以及包装材料是灌装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盒中袋有别于一般灌装机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取盖装置,针对不同包装袋大小的可调灌装容量,设计适合于阀座结构连接以及软包装的灌装阀,以及对于含有颗粒物料的灌装。因此,本文在国内外众多灌装机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含颗粒物料盒中袋灌装,设计盒中袋灌装机的取盖结构、计量装置、灌装阀结构,气动控制系统,并利用FLUENT软件优化灌装阀阀口结构参数,利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本课题的理论与灌装机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在对含颗粒物料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现有灌装技术以及方法,确定盒中袋灌装机的灌装工艺,并设计灌装机的灌装工艺分析与灌装机整体设计以及配套设备的选择。(2)灌装机各部件结构设计,设计灌装机的灌装阀、取盖系统的结构,完成液体的灌装,以及产品灌装所需的取盖、安装盖结构设计。(3)灌装机基本参数的计算与优化,基于fluent软件分析优化阀芯下降高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灌装机的阀芯弹簧、开阀弹簧、输液管管路、输液泵、阀端孔口等的参数。(4)盒中袋的Proe模型建立,在结构设计以及参数计算的基础上,对各个零件进行三维建模并进行装配,对各个零件进行安装布局,保证各个零件不互相干涉,得出合理的整机设计。(5)控制系统的设计,在灌装工艺的制定基础下,完成灌装过程中所需的灌装、取盖中的各个动作,设计灌装机的气动控制系统。

李统帅[9](2010)在《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系统研究了烘烤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烟叶淀粉基本成分及微生物处理后淀粉含量的差异,对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颗粒结构和凝胶特性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淀粉粘度、透光率变化规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其在烘烤工艺上的优化提供了参考。其主要结论如下:1.从烟叶四个淀粉基本成分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基本成分在变黄期变化相对剧烈。对烟草淀粉的基本成分进行了分析:鲜烟叶粗脂肪含量为0.74%,淀粉水分的含量为14.73%,灰分的含量为0.63%,结合磷的含量较少为0.19%。其中粗脂肪、水分和灰分是随着烘烤的进行而变小的,而结合磷含量是逐渐增大的。到变黄阶段结束时,水分、粗脂肪、灰分的减少幅度分别为71.41%、17.56%、22.22%,均大于定色和干筋阶段的降解;但灰分的减少幅度最大出现在定色阶段。2.随着烘烤进程的推进,烟叶淀粉基本成分(除灰分外)都呈现减少趋势。四个温湿度处理中,在高温(40℃)高湿(相对湿度9590%)变黄条件下,淀粉水分在快速升温定色(从42℃开始升温,1℃/h,达到52℃后延长12~20h)处理下降幅较大,而灰分无论慢速升温定色(从42℃开始升温,1℃/3h,在54~55℃不停留),还是快速升温定色(从42℃开始升温,1℃/h,达到52℃后延长12~20h)处理,下降均最为显着。慢速升温定色(从42℃开始升温,1℃/3h,在54~55℃不停留)条件下,脂类化合物变化幅度均分别大于另外2个处理,能有效使烤烟中淀粉与脂肪结合较疏松,从而淀粉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使脂肪更加容易分离,减少产生异味,有利于烟叶内含物质的分解转化积累,形成优良的烟叶品质。3.通过生物显微镜观察对非晶颗粒态烟草淀粉颗粒、烟草淀粉颗粒形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非晶颗粒态淀粉与烟草淀粉相比,结晶区被破坏,虽然颗粒基本形状仍然保持着烟草淀粉颗粒松散的无定形结构,但颗粒表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网络状结构,存在明显的爆裂孔,大大提高了微生物降解的反应活性。在烘烤过程中,微生物对非晶颗粒态烟草淀粉颗粒作用速度较快,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淀粉颗粒逐渐减少,2 h后淀粉颗粒基本完全消失,降解比较完全。烘烤过程微生物降解2h和烤烟淀粉含量变化四个处理整体降解的大小为:T3>T4>T1>T2。4.烘烤过程中7个时段样品的透光率,在测试温度为40~70℃时均随着测试温度的上升呈现出“平缓-升高”的趋势。在测试温度70℃以后,透光率整体显着升高。在测试温度为95℃时,烟草淀粉糊的透光率在7个时段都接近100%。在变黄阶段,各测试温度下淀粉透光率先降低又显着升高,至变黄结束(60h)时,除60℃外,其它测试温度下淀粉透光率与变黄初期(12h)淀粉透光率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定色阶段(60~72h),各测试温度淀粉透光率显着升高,然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在干筋阶段(95~125h),各测试温度(除50℃、80℃和85℃外)淀粉透光率均显着升高且达到最大值。测试温度为80℃和85℃时,淀粉透光率没有显着升高,差异不显着(P>0.05)。5.通过对烘烤过程中添加不同化学成分对透光率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NaCl降低淀粉糊的透光率,而蔗糖、柠檬酸则可提高其透光率。此外,淀粉的老化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淀粉糊的透光率,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老化和淀粉透光率呈现出密切相关的关系,随着烟草淀粉的透光率升高,淀粉的老化作用是明显下降的。6.通过对烘烤过程中添加不同化学成分对淀粉粘度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时段淀粉的粘度均随NaCl、NaHC03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而随着蔗糖量的增加,淀粉的粘度却随之增大。在烘烤过程中,转速30r/min和60r/min处理后烟叶淀粉的粘度均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其中转速30r/min处理后淀粉的粘度整体是明显大于转速60r/min处理后烟叶淀粉粘度。pH4和pH6处理烟叶淀粉的粘度在烘烤过程中呈现出倒“U”字的趋势,在变黄阶段逐渐升高,分别在42℃和48℃达到最高点,然后急剧下降,直到烘烤结束。7.试验结果表明,烘烤中烟叶淀粉凝胶弹性、黏着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此过程中NC89和云烟87差异并不显着(P>0.05),42℃时NC89显着高于云烟87,42℃后其含量低于云烟87。烘烤中NC89和云烟87的恢复性随着烘烤的进行逐渐降低,之间差异较大,尤其在3842℃之间云烟87的恢复性显着高于NC89。定色阶段后期和烤后烟叶的恢复性值较小,NC89在54℃和烤后烟叶的恢复性值之差为0.01,和云烟87在此阶段恢复性值之差相同。

石文娟[10](2008)在《黄姜淀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姜,学名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又叫火头根,分类学上属于单子叶植物百合目Liliales,百合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 L,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含有丰富的薯蓣皂甙元,是重要的甾体激素类药源植物之一。本文选用产自陕西安康本地的黄姜提取的淀粉为原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激光粒度散射仪、X-衍射仪、DSC差式量热扫描仪、布拉班德粘度仪等现代分析仪器和设备以及常规的理化分析方法对黄姜淀粉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选用市售的马铃薯和玉米淀粉作为对比,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淀粉成分分析表明:黄姜淀粉的水分含量为12.80%,淀粉含量为73.40%,蛋白质含量为8.23%,粗脂肪含量为0.52%,直链淀粉的含量为23.60%(2)淀粉的形态和颗粒结构分析表明:黄姜淀粉颗粒大部分呈现片状扁圆形,类似一个较薄的球体纵切片,小部分呈现长扁圆形,整个表面平整,无明显凹陷,边缘光滑,几乎无棱角,颗粒完整。平均粒径21.192μm,大小介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之间,晶体结构为A型,偏光十字呈现角度较大的“X”型,并且由于脐点位于扁圆形淀粉颗粒的棱上其偏光十字不易被观察到。(3)淀粉的热力学性质:黄姜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都不错,糊化温度为78.53℃,DSC测得的T0(起始糊化温度)、TP(顶点温度即凝胶形成温度)、TC(糊化结束温度)、(相变热焓值)、ΔH分别为70.49℃、78.53℃、85.96℃、12.73(J/g)(4)淀粉糊的性质:黄姜淀粉糊的透明度较好,但是略带浅黄褐色,添加柠檬酸和葡萄糖使黄姜淀粉糊的透明度增加,而NaCl和NaCHO3则使黄姜淀粉糊的透明度降低,黄姜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低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糊,但是其冻融稳定性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黄姜淀粉糊的粘度随转速的增加而下降;随NaCl和NaCHO3的添加浓度增加而下降;随蔗糖的添加浓度增加而上升;黄姜淀粉糊的粘度在中性条件下最大,偏酸性和偏碱性均使黄姜淀粉糊粘度下降,酸性条件下下降更为显着。(5)不同加工方式下淀粉的消化性:沸水煮、高压蒸煮、微波、焙烤等处理都可以提升黄姜淀粉的消化性,其中沸水煮对黄姜淀粉初期的酶解程度的提升最为明显,微波次之,高压和焙烤处理对黄姜淀粉初期的酶解程度提升较小。

二、带肉果蔬汁的粘度特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肉果蔬汁的粘度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家禽消化道食糜流变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流变学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种类的家禽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
        2.1.4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幼龄阶段肉鸭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
        2.2.2 幼龄阶段肉鸡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
        2.2.3 幼龄阶段蛋鸡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
        2.2.4 成年阶段肉鸡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
        2.2.5 淘汰蛋鸡不同肠段食糜的流变特性
    2.3 讨论
        2.3.1 家禽不同肠段食糜的静态流变特性
        2.3.2 家禽不同肠段食糜的动态流变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日龄的肉鸡和蛋鸡肠道食糜流变特性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动物来源和样品采集
        3.1.3 测定指标
        3.1.4 结果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日龄肉鸡食糜的流变特性
        3.2.2 不同日龄蛋鸡食糜的流变特性
    3.3 讨论
        3.3.1 不同日龄家禽肠段食糜的静态流变特性
        3.3.2 不同日龄家禽肠段食糜的动态流变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5日龄肉鸡和蛋鸡肠道食糜流变特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实验动物来源
        4.1.3 测定指标
        4.1.4 统计分析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煤泥悬浮液流变性及其对沉降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悬浮液流变性
        1.2.1 悬浮液流变性概述
        1.2.2 流体类型分类
        1.2.3 流体流变方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因素
        1.3.2 煤泥水处理过程流变学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设备
    2.1 煤样来源及制备
        2.1.1 煤样来源
        2.1.2 不同粒度级煤样制备
        2.1.3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制备
    2.2 仪器及试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流变性测定
        2.3.2 傅里叶红外测定
        2.3.3 总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2.3.4 矿物组成测定
    2.4 试验评价指标
        2.4.1 沉降试验评价指标
        2.4.2 过滤试验评价指标
        2.4.3 流体曲线拟合方程
第三章 煤泥悬浮液的流变性能研究
    3.1 颗粒性质对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1.1 粒度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1.2 密度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1.3 固含量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1.4 煤表面氧化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1.5 变质程度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2 环境条件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2.1 温度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2.2 水质硬度对煤泥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絮凝剂对煤泥悬浮液特性影响
    4.1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对煤泥悬浮液特性的影响
        4.1.1 APAM对煤泥悬浮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4.1.2 APAM对煤泥悬浮液沉降、过滤特性的影响
    4.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煤泥悬浮液特性的影响
        4.2.1 CPAM对煤泥悬浮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4.2.2 CPAM对煤泥悬浮液沉降、过滤特性的影响
    4.3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煤泥悬浮液特性的影响
        4.3.1 PAM对煤泥悬浮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4.3.2 PAM对煤泥悬浮液沉降、过滤特性的影响
    4.4 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AmPAM)对煤泥悬浮液特性的影响
        4.4.1 AmPAM对煤泥悬浮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4.4.2 AmPAM对煤泥悬浮液沉降、过滤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同桃品种鲜食和制汁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桃品质评价研究现状
        1.2.1 感官品质
        1.2.2 理化与营养品质
        1.2.3 加工特性
    1.3 桃加工适宜性研究
        1.3.1 鲜食桃
        1.3.2 桃汁
        1.3.3 桃罐头
    1.4 桃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4.1 感官评价
        1.4.2 综合评价方法
    1.5 桃品质评价存在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桃品质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桃品种鲜食品质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设备
        2.2.4 试验测定方法
        2.2.5 图片信息采集
        2.2.6 桃原料感官评价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数据标准化
        2.3.2 核心品质评价指标的筛选
        2.3.3 指标权重赋予
        2.3.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3.5 感官综合评价
        2.3.6 评价模型验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白桃果实的综合评价
        2.4.2 黄桃果实的综合评价
        2.4.3 油桃果实的综合评价
        2.4.4 蟠桃果实的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2.5.1 不同桃品种鲜食品质评价核心指标
        2.5.2 不同桃品种鲜食品质评价模型
        2.5.3 不同桃品种鲜食品质等级分类
第三章 不同桃品种制汁品质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设备
        3.2.4 试验测定方法
        3.2.5 图片信息采集
        3.2.6 桃果汁感官评价
    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白桃果汁的综合评价
        3.4.2 黄桃果汁的综合评价
        3.4.3 油桃果汁的综合评价
        3.4.4 蟠桃果汁的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3.5.1 不同桃品种制汁品质核心指标
        3.5.2 不同桃品种制汁品质评价模型
        3.5.3 不同桃品种制汁品质等级分类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桃品种鲜食品质评价结论
        4.1.2 不同桃品种制汁品质评价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历

(4)黑莓浓浆饮品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2操作参数变化对浓浆各项指标影响的分析
    2.3产品质量指标
3结论

(5)60Co辐照对米粉及其淀粉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1.1.1 淀粉分子结构
        1.1.2 淀粉晶体结构
        1.1.3 淀粉分子表面形貌
        1.1.4 淀粉的糊化老化特性
        1.1.5 淀粉的应用
    1.2 辐照的概念
    1.3 辐照的特点
    1.4 辐照的化学效应
        1.4.1 辐照对蛋白质的影响
        1.4.2 辐照对脂肪的影响
        1.4.3 辐照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4.4 辐照对维生素的影响
        1.4.5 辐照对淀粉自由基的影响
    1.5 辐射在生物学的应用
        1.5.1 辐射在植物类食物方面的应用
        1.5.2 辐照在肉类食物方面的应用
    1.6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辐照处理
        2.2.3 糊化后粘度的测定
        2.2.4 淀粉的膨胀度、溶解度测量
        2.2.5 色度值测定
        2.2.6 电镜观察
        2.2.7 辐照后米粉及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2.2.8 ESR测定
        2.2.9 自由基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辐照对米粉及其淀粉色泽的影响
    3.2 辐射对淀粉表观形态的变化
    3.3 辐照对米粉及其淀粉流变、溶解性的影响
        3.3.1 辐照后样品流变特性的变化
        3.3.2 辐照后样品溶解性的变化
        3.3.3 膨胀度结果
    3.4 辐射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5 辐射对米粉及其淀粉中自由基的影响
        3.5.1 自由基含量和种类的变化
        3.5.2 辐射剂量与自由基数量的关系
4 讨论
    4.1 辐照对米粉淀粉色泽影响
    4.2 辐照对淀粉表观形态的影响
    4.3 辐照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4.4 辐照对淀粉自由基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α-葡聚糖酶在甘蔗制糖中的应用及其酶解体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聚糖的研究进展
        1.1.1 葡聚糖概述
        1.1.2 制糖工业中葡聚糖的产生
        1.1.3 制糖工艺中葡聚糖的危害
        1.1.4 葡聚糖防治的方法
        1.1.5 葡聚糖的检测方法
    1.2 葡聚糖酶及复合酶制剂的研究进展
        1.2.1 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2.2 复合酶制剂的研究现状
    1.3 高分子溶液流变性研究概况
        1.3.1 流变学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3.2 制糖工业中葡聚糖溶液流变性研究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葡聚糖酶在甘蔗混合汁澄清中的应用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混合汁放置 20h前后各指标测定
        2.2.3 混合汁在自然环境下各指标的变化
        2.2.4 葡聚糖酶降解作用的单因素实验
        2.2.5 糖厂葡聚糖酶加入位置选择与模拟糖厂实际生产流程试验
        2.2.6 混合汁理化性质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3.1 混合汁放置20h前后各指标测定
        2.3.2 混合汁在自然环境下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2.3.3 葡聚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2.3.4 葡聚糖酶降解混合汁中葡聚糖的单因素实验
        2.3.5 RSM对葡聚糖酶水解混合汁葡聚糖的优化研究
        2.3.6 糖厂葡聚糖酶加入位置选择与模拟糖厂实际生产流程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酶制剂在甘蔗糖厂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果胶酶处理混合汁的最优工艺条件探索
        3.2.2 淀粉酶处理混合汁的最优工艺条件探索
        3.2.3 复合酶配比选择实验
        3.2.4 复合酶酶解混合汁的工艺优化
        3.2.5 各指标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3.1 果胶酶降解作用的最优工艺条件探索
        3.3.2 淀粉酶处理混合汁的最优工艺条件探索
        3.3.3 复合酶配比选择实验
        3.3.4 复合酶酶解混合汁的工艺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葡聚糖酶解过程中分子量及浓度变化规律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GPC法测定葡聚糖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4.2.2 混合汁葡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4.2.3 葡聚糖T-2000 酶解过程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变化规律
        4.2.4 甘蔗混合汁酶解过程中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变化规律
        4.2.5 IC测定葡聚糖酶解反应产物
        4.2.6 FTIR分析
        4.2.7 ~(13)C NMR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GPC法测定葡聚糖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4.3.2 混合汁葡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4.3.3 葡聚糖T-2000 酶解过程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变化规律
        4.3.4 甘蔗混合汁酶解过程中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变化规律
        4.3.5 IC测定葡聚糖酶解反应产物
        4.3.6 FTIR解析酶解机制
        4.3.7 ~(13)C NMR核磁共振解析酶解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葡聚糖的流变学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由幂律方程确立葡聚糖溶液流变性模型
        5.2.2 葡聚糖水溶液流体流动的影响因素
        5.2.3 触变性分析
        5.2.4 葡聚糖水溶液动态粘弹行为分析
        5.2.5 哈克流变仪在线监测混合汁酶解反应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3.1 由幂律方程确立葡聚糖溶液流变性模型
        5.3.2 葡聚糖溶液流体流动的影响因素
        5.3.3 触变性分析
        5.3.4 葡聚糖水溶液动态粘弹行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主要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含颗粒盒中袋灌装机灌装阀设计与参数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含颗粒物料的模型假设
2 灌装机的生产能力与工艺
3 含颗粒灌装工艺与灌装阀的设计
4 灌装阀的参数计算
5 结 语

(8)盒中袋液体软包装灌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盒中袋包装及其灌装技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盒中袋灌装机
        1.2.2 含果肉型物流灌装技术及机械研究
        1.2.3 流体输送泵的研究
        1.2.4 流量计量灌装技术工艺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1.3.1 课题研究目标与方向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灌装工艺理论与技术分析
    2.1 灌装工艺的确定
        2.1.1 含果粒物料的物料特性与模型假设
        2.1.2 灌装技术分析以及灌装方法的选择
    2.2 盒中袋灌装机的主要技术分析
    2.3 含颗粒灌装机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灌装机整体结构设计
    3.1 灌装机基本功能分析
    3.2 灌装工艺分析
        3.2.1 灌装工艺路线
        3.2.2 灌装头数
    3.3 灌装机的结构设计要求
    3.4 灌装系统有关设备的要求
    3.5 灌装机整体方案
        3.5.1 供料装置
        3.5.2 托袋机构
        3.5.3 拔盖加盖机构
        3.5.4 流量计安装
    3.6 整体结构布局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装阀结构设计
    4.1 灌装阀简介以及典型灌装阀结构
    4.2 含颗粒灌装工艺以及灌装阀的设计
        4.2.1 含颗粒灌装工艺的分析
        4.2.2 灌装阀设计与密封
        4.2.3 阀门的设计
    4.3 取盖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装机基本参数的优化计算与建模
    5.1 灌装阀阀芯密封弹簧计算
    5.2 开阀弹簧力计算
        5.2.1 阀芯下降高度的优化与计算
        5.2.2 压簧弹簧力计算
    5.3 输液管尺寸的确定
    5.4 输液泵轴功率的确定
    5.5 阀端孔口流量的计算
    5.6 盒中袋灌装机Proe 模型的建立
        5.6.1 确定总体尺寸以及各模块的建立
        5.6.2 生成装配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动控制的设计
    6.1 气动系统简介
        6.1.1 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6.1.2 气压传动的特点
    6.2 气缸的参数计算
    6.3 系统程序设计
        6.3.1 工作程序图
        6.3.2 绘制 X-D 线图
    6.4 基于 PLC 的控制设计
        6.4.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用
        6.4.2 PLC 控制系统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完成的工作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之处
    7.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烟叶的淀粉结构
        1.2.2 烟草淀粉形状和颗粒性质
        1.2.3 烟叶生长成熟和调制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和转化
        1.2.4 烘烤过程中淀粉糊的性质
        1.2.5 烘烤过程中淀粉的相关研究
        1.2.5.1 外加淀粉类酶降解烟叶中的淀粉
        1.2.5.2 烘烤过程中不同成熟度烟叶淀粉的降解研究
        1.2.5.3 温湿度对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的影响研究
        1.2.5.4 烤房类型及配套烘烤技术对烟叶淀粉降解及其含量的影响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样品制备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烘烤过程中淀粉基本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1.1 烟叶淀粉基本成分
        4.1.2 烟叶淀粉灰分
        4.1.3 烟叶淀粉脂类化合物
        4.1.4 烟叶淀粉水分
    4.2 烘烤过程中淀粉颗粒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2.1 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颗粒结构
        4.2.2 烘烤过程中非晶态烟叶淀粉颗粒结构
        4.2.3 烘烤过程中非晶颗粒态微生物对淀粉降解的影响
    4.3 烘烤过程中淀粉透光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3.1 烘烤过程中烤烟淀粉透光率的变化
        4.3.2 烘烤过程中不同添加物质烤烟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3.2.1 烘烤过程中 NaCl 对烤烟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3.2.2 烘烤过程中蔗糖对烤烟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3.2.3 烘烤过程中柠檬酸对烤烟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3.3 烘烤过程中老化对烟草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3.4 烘烤过程中基本成分对烟草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4 烘烤过程中淀粉粘度及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
        4.4.1 烘烤过程中不同添加物质烤烟淀粉粘度的影响
        4.4.1.1 烘烤过程中 NaCl 对烤烟淀粉粘度的影响(用 3 号转子,转速为 6r/min)
        4.4.1.2 烘烤过程中 NaHCO_3对烤烟淀粉粘度的影响
        4.4.1.3 烘烤过程中蔗糖对烤烟淀粉粘度的影响
        4.4.1.4 烘烤过程中转速对烤烟淀粉粘度的影响(选用 2 号转子,粘度单位为 mPa.S)
        4.4.1.5 烘烤过程中 pH 对烤烟淀粉粘度的影响(用 2 号转子,转速为 6r/min)
        4.4.2 烟草淀粉凝胶的特性
        4.4.2.1 烘烤过程中烟草淀粉凝胶弹性的变化
        4.4.2.2 烘烤中烟草淀粉凝胶黏着性的变化
        4.4.2.3 烘烤中淀粉凝胶恢复性的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淀粉基本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5.2 淀粉颗粒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5.3 淀粉透光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5.4 淀粉粘度及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
    5.5 试验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黄姜淀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黄姜简介
    1.2 黄姜的成分研究
    1.3 淀粉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1.4 黄姜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1.5 黄姜的综合利用现状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第3章 黄姜淀粉颗粒性质的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黄姜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2 试验与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四、带肉果蔬汁的粘度特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禽消化道食糜流变特性的研究[D]. 王克坤.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2]煤泥悬浮液流变性及其对沉降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D]. 侯金瑛.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3]不同桃品种鲜食和制汁品质评价研究[D]. 焦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2)
  • [4]黑莓浓浆饮品的加工工艺研究[J]. 赵龙,卢慧,王秀丽,马倩,张裕中. 食品工业科技, 2014(03)
  • [5]60Co辐照对米粉及其淀粉性质的影响[D]. 宋岑.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6]α-葡聚糖酶在甘蔗制糖中的应用及其酶解体系特性研究[D]. 贺湘.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含颗粒盒中袋灌装机灌装阀设计与参数计算[J]. 崔曼,陆佳平.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8]盒中袋液体软包装灌装技术研究[D]. 崔曼. 江南大学, 2012(07)
  • [9]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变化[D]. 李统帅.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10]黄姜淀粉性质研究[D]. 石文娟. 西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带肉果蔬汁粘度特性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