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AABB冗余词形成基础的统计分析

现代汉语AABB冗余词形成基础的统计分析

一、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盾[1](2022)在《论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证"打打闹闹、风风雨雨、干干净净"等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在指出将AABB片段定性为重叠式所面临的理论和事实问题后,文章提出:AABB片段是以两个没有语类的词根语素为起点,将两者分别重叠,然后将两个重叠式组合而生成的复合词。文章对上述观点的三方面细节做了解释与论证:1)生成AABB的A、B、AA、BB的定性,2)生成AABB的AA、BB与单用的AA、BB的关系,3)AABB与AB的关系。文章还扼要讨论了本文观点与现代汉语是词根语言这一事实之间的关联。

刁宇宸[2](2021)在《《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李宇明主编《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释义语句与配例为研究对象,以词典典型重叠形式的四音节词为封闭域,从语素和词的意义关系分析相挨重叠形式的四音节词中语素义在重叠前后的变化,分析色彩意义,总结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词典释义特征。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是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研究基础。对《全球华语大词典》及其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研究情况作出概括,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作出介绍,说明了借鉴的理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二部分,分析语素重叠后意义的变化。第二章《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ABC式四音节词研究》,对AABC式中AA、A释义进行比较分析,分析重叠语素重叠前后的意义。大部分语素A与AABC式中AA意义一致,语素重叠后表义程度、词义的周遍性、词义的内涵、范畴发生相应变化。第三章《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BCC式四音节词研究》,对ABCC式中CC、C释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BCC式是简明记录世界、表达主观认知、传递情感评价的用词方法。这两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第三部分,分析重叠词语的词义关系,也分析了色彩意义。第四章《〈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词义关系类型——AA、BB与AABB1、AABB2、AABB3释义》,分类分析有基式和无基式词,总结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指出语素重叠后表义程度加深,意义更为抽象。第五章《〈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色彩义分析》,分析了色彩意义及在释义中的体现,总结出AABB式多有形象色彩,小部分词语有感情色彩与地方色彩。这两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为《结语》,是第四部分。总结出《全球华语大词典》释义具有简明凝练、多元综合的特征,从义项合并、词语选用上提出释义优化建议。

才让卓玛(Tsering Dolma)[3](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藏语状态词研究》文中提出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重点研究人与计算机交互中的自然语言理解的学科,在物联网智能服务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语法知识库建设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础性工程一直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机器翻译、问答系统、情感分析构建中起到支撑作用。在机器学习技术和语料库方法于诸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背景下,将其与藏语自然语言处理相结合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本论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法,研究藏语状态词,构建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状态词语法知识库,其具有显着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首先对藏文网页资源库建设进行了研究。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互联网中抓取与物联网相关的文本数据,并经编码识别与转换,藏文分析软件分词,算法框架关键词抽取,基本实现了对关键词的知识抽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学习方法,自动抽取模型获得了较大的性能提升,效果尚可。其次对状态词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从形式特征出发,分别考察了构成理据、语法特征、认知方式,对其句法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从现代句法分析理论将其句法知识进行了形式化描述。论文最后对状态词语法知识库构建作了探索和设计,根据每项词语的属性信息,其概念的确定提供形式化依据,使用Microsoft Access完成建库,并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检验。

郑泽芝,徐铂[4](2020)在《基于形义关系的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拟声词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声词的形式与意义存在一定联系,因而其分类可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单双音节拟声词为研究对象,根据词典释义从发声事物、声音特征与动作变化三个拟声词的语义描写维度将拟声词划分为直接模拟外界声音的单纯拟声词、同时体现声音特征与动作变化特征的复合特征拟声词与仅体现声音特征的声音特征拟声词。结合形式标准,文章将单双音节拟声词进一步区分为A式直接拟声词、A式声音特征拟声词、A式复合特征拟声词、AA式直接拟声词、AA式声音特征拟声词、AA式复合特征拟声词、AB式直接拟声词、AB式声音特征拟声词、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九类,根据结构义的不同,又将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分为表动态与表描述两类,并结合词例分别讨论了各类拟声词的表义特点、结构特点与形义关系。

佘梅松[5](2020)在《现代汉语AA与AABB式重叠的构式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叠作为汉语里一种能产的形态手段,其形式往往与特定的语法或语义功能相联系。此种形义结合的特点与Goldberg的构式思想相契合。本文选取现代汉语中AA与AABB两种常见的重叠形式,并从构式形态学和认知角度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大量研究已经针对AA式重叠的语义功能做了详细的描述,然而却很少探求其背后的认知动因。同时,不同词类的AA式重叠呈现出不同语义功能,这些语义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另外,AA式重叠在形式上与汉语中的并列复合词和英语里的词缀具有相似性,可否将它们视作为同一形态构式的不同变体?其次,对于AABB式重叠,很多AABB式重叠的两个构成成分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那么,这种相关性是否可以从构式的角度进行解释?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成语大词典》(最新修订版),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法与对比法。首先,对词典里的AA式和AABB式重叠搜集并分类,从构式形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描写。然后运用意象图式展示AA式重叠不同语义功能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与汉语并列复合词与英语词缀进行对比;最后,对AABB式重叠进行构式分析,描述其产生所经历的形态操作和构式化过程。本研究有以下发现:AA式重叠的三种主要语义功能为增强描写功能,遍指功能和指小功能。其中,增强描写功能是原型功能,它与遍指功能和指小功能的联系可以通过意象图式的转化来呈现,拟声词对于AA式重叠的出现有很大影响。同时,AA式重叠与并列复合词以及词缀属于不同的形态构式,具有不同的认知基础。AABB式重叠的产生是汉语重叠构式与并列复合构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起源于AA与BB的叠加,并逐步构式化;进入到AABB构式的构件其本身的词性与语义受到重叠与并列复合两层构式的压制作用。本研究是应用构式思想在汉语形态分析上的尝试,也是从认知角度对于汉语重叠进行解释的补充。

宋丹[6](2020)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视域中汉语重叠词探析》文中认为重叠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且形态特殊的构词手段。然而,以往的学者对汉语重叠词的研究大多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入手,对它们的形态结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而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力图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象似性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重叠词为语料,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汉语重叠词产生的动因,以及重叠词语义变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与基式相比,重叠式的语义内容主要表现为:量的增加、程度的加深、动作的反复或持续;部分重叠词的构成顺序与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先后顺序具有一致性;一些词重叠后会失去其字面意义而表示抽象的引申意义,这种引申意义的发展通过概念隐喻机制得以实现。

李豪杰[7](2019)在《四川犍为方言形态音韵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四川犍为方言的形态音韵现象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传统语法学与声学语音学研究方法,从经验描写和实验分析两个角度研究犍为方言的重叠形态和儿尾形态,考察语法形态中的语音特征,为方言形态音韵学实验研究抛砖引玉。全文共四章,主要讨论:重叠式和儿尾的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重叠形态的韵律特征;儿尾形态语音的声学空间分布、协同发音及韵律特征。第一章绪论,论及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及本文实验方案。第二、三章为论文主体,分别对重叠式、儿尾进行语法、语义分析和语音声学实验。第四章结语。研究发现,犍为方言的两类语法形态均对语音特征产生一定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一、重叠形态的语音特征1.重叠式的音高变化明显。调值音高以第3、4音区居多,各音节调域整齐,基本位于调域中部。平调居多,降调和升调多降升1度,幅度极小。2.调型对重叠式的音长有一定影响,多数情况下,平拱、升拱音长较长,降拱音长相对较短。3.重叠音节为阴平、阳平、去声时,重叠部分的音强模式一般为后强式;重叠音节为上声、入声时,重叠部分的音强模式一般为前强式。二、儿尾形态的语音特征1.儿尾韵与词根儿韵在元音共振峰集中趋势上有显着差异,儿尾韵的F2、F3均大于词根儿韵,F2、F3是具有显着分类意义的声学参量。儿尾的代际变化明显,性别差异较小。2.儿尾韵与词根儿韵在元音共振峰离散趋势上有显着差异,儿尾的离散程度比儿韵小,F3是具有显着分类意义的参量。儿尾韵的性别差异显着,年龄差异较小。重叠式词干儿尾词的儿尾离散程度大,变异性较强。3.儿尾韵的音高表现与词根儿韵有差异,前接阴上去入时调型不变,调域升高,调值为43。前接阳平时,调型趋平且调域升高,调值为44。重叠式词干、单纯式词干对儿尾音高产生影响,儿尾的变调与整体情况相异。4.儿尾的音长模式为:T2-er>T1-er>T3-er>T7-er>T5-er。重叠式词干、单纯式词干对儿尾的音长产生影响,音长表现与整体相异,且性别、年龄差异较大。5.与音段协同发音时,儿尾的F1降低,F2升高,F3部分升高。儿尾的卷舌色彩较词根儿韵更弱,且前接鼻音时使儿尾在听感上带有鼻化色彩。

邵栎颖[8](2016)在《对外汉语重叠词教学研究 ——以AABB式和ABB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汉语重叠词有着丰富的语义和结构形式,用法也很灵活,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也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AABB式重叠词不仅句法结构整齐而且韵律结构也非常工整,多富含形象美和音乐美;而ABB式重叠词多为表意生动、富有形象感的形容词,极具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这两种形式的重叠词具有特殊性和趣味性,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然非常活跃。然而,许多汉语学习者却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去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汇,使得他们的汉语表达总是显得很生硬。本文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对外汉语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代汉语重叠词AABB式与ABB式作一个详尽的梳理研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所使用的一些汉语教材和大量的生活实际语料,从其结构、语义、语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我们学习外语的经验方法,提出教学中的几种相关解决方法,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张雪梅[9](2016)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程度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范畴”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之一,它对词语、句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程度量是形容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形容词的程度量进行了系统探讨。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的主体内容共七章:第一章讨论了形容词的分类及其量性特征。程度量是人们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事物性状的大小、高低进行的等级性量化。程度量具有相对性、等级性、模糊性、依附性和临时性的特征,其中等级性是其主要特征;程度量还存在客观与主观之分,我们把客观量程度副词分为低、中、高、极四个量级,把主观量程度副词分为低、高、极、过四个量级。并根据形容词能否受客观量程度副词的修饰,把其分为非定量形容词与定量形容词两类,前者可以受客观量程度副词修饰,其量性特征表现为无界性、量幅性、隐含性;后者一般不再受客观量程度副词修饰,其量表现为有界性、量点性、凸显性和主观性的特征。不过,非定量形容词内部在与各量级程度副词的组配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主要跟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其语义程度有关。定量形容词都明显地包含着量的成分,其内部成员由于构成方式与表量成分的不同也存在着量级高低的差异。第二章考察了非定量形容词定量化的一系列手段,主要有词法手段、重叠手段、句法手段、修辞手段和某些固化结构等。词法手段指非定量形容词加上某个表量成分使之转化为定量形容词。重叠也赋予了形容词量的意义,使之定量化。句法手段主要包括利用程度副词、指示代词、某些含程度义的形容词或短语、零形补语,或者利用其它参照物表量,有时量度形容词还可以运用数量词语进行记量。修辞手段如比喻、夸张、叠用等也可以使程度量得以相对确定,且往往有增量的功效,赋予的是高量级。另外,某些固定结构也可以表达程度量,且多数为高量级。不同的定量手段或定量成分决定了形容词程度量的量级高低。第三章对形容词程度量的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的类型或方式、成因进行了分析。程度量的同现是指形容词的前面出现两个分属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同现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程度副词量级间差距的大小。程度量的叠加是指两个(或以上)相同量级的程度副词的共现现象,高量级程度副词叠加在语义上构成强化型,低量级程度副词叠加则构成弱化型。二次赋量是定量形容词在已有程度量的基础上采用某种赋量手段而造成的“量上加量”现象。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都造成了程度量的重复,这些看似“非常规”的、量的复用现象有其产生的语义、语用与认知动因。第四章探讨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位的关系。我们分别考察了定语、状语、谓语和补语句位与形容词程度量的互动关系。非定量形容词中的单音节的可以无标记作定语,而双音节的与定量形容词通常需要用标记“的”。状语中的指宾状语往往要求形容词必须是定量的;而充当饰谓状语的形容词非定量或定量均可,不过,后者因强调了程度量而易于成为关注的焦点。非定量形容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谓语,除非用在对举格式中、分句中、主谓之间有停顿或插入性成分以及用于感叹语气时;定量形容词则通常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不过其谓语功能尤其在是否用标记“的”上存在差异。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考察,我们发现语义程度越高,其谓语功能越强,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定量形容词语义程度与其谓语功能的关联标记模式。形容词可充当的补语主要有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四种。前三者多由非定量形容词充当,状态补语则多用定量形容词,可见,除状态补语外,其他三类补语并不要求凸显形容词的程度量。第五章考察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感叹语气的关系。定量形容词已经有了某个确定的量,没有询问的必要,因此,在一般的疑问句中,其通常都不能构成疑问中心。非定量形容词通常可单独构成“独词感叹句”;而定量形容词则不能,因为其本身的量是有定的,而感叹语气有赋量功能,赋予的量通常为高量级,定量形容词若独用于感叹语气容易造成量的重复或冲突。由形容词短语构成的感叹句往往要求其中的程度副词为主观量与高量级。感叹句根据构成及感叹标记的情况,其感叹程度构成如下梯度:独词感叹句>有标记感叹句>无标记的非独词感叹句(“>”表示“强于”)。可见,不同的句类对形容词的程度量有不同的要求。第六章探讨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否定的关系。非定量形容词因其程度量是不确定的,多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式或否定式,少数自身语义程度较高的除外。定量形容词因已具有了某个确定的量,通常都不能用于否定式。语言事实表明,形容词可否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可否被否定之间存在着无标记关联,因此,就语法意义来说,“程度”与“否定”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F+A”(“F”代表“程度副词”)在形式上有“F+不+A”与“不+F+A”两种否定式,不过二者否定的性质和结构层次都不同:前者是对“F+A”的“完全否定”,后者是对“F+A”的“降级否定”,二者在程度量等级上又统一于同一量轴。前者中各程度副词基本都成立,而后者成立与否取决于“不”与“F”融合性的强弱,融合性强的“不+F+A”可以说,而融合性弱的则一般无法成立。第七章对形容词程度量的动态性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主要考察了“逆天”、“爆表”、“A得/到哭”和“A得/到没朋友”,探讨了这四种新兴的高程度量表达方式的演变与成因。它们都具有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且其演变都是在一系列语言内部因素、认知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此外,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并指出了本研究尚存的不足,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谷阳[10](2016)在《由方位词构成的AABB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位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自《马氏文通》以来便受到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学者们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方位词本身的句法、语义等的研究上,鲜有论着对方位词AABB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本文以方位词AABB式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考察这类形式的特点,以期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增添新的方向。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范围,同时整理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以清晰本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第二部分共分为五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在充分比较叠结式与重叠式的基础上,对方位词AABB式的性质作出了界定,认为方位词AABB式属于叠结式,并详细分析了这类叠结式词的基本特点。第二章考察了方位词AABB式的句法功能,发现方位词AABB式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和定语,有时也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因而,认为方位词AABB式是一类既具有谓词性成分特点,同时又保留体词性成分特点的形式。第三章分析了方位词AABB式的语义特点,认为这类形式具有周遍义和动态多量义两种语法意义。同时,根据方位词具体语义特点的不同,又对周遍义和动态多量义进行细分,前者包括“空间周遍义”、“时间周遍义”、“泛指周遍义”、“过程周遍义”、“指人周遍义”;后者包括“空间动态多量义”、“时间动态多量义”等。在此基础上,对作定语和状语的方位词AABB式进行了语义指向分析,作定语时,语义指向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作状语时,语义指向一般后指,有时则不定,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第四章探讨了方位词AABB式的语用特点,认为这类形式具有修饰、指称等表述功能,可以用来指称空间、时间、过程和人际关系等。同时,在语用上,还具有符合经济性原则、表达形象生动、加强主观性、富有韵律美的特点等。第五章分析了方位词AABB式的形成动因并对该类形式的语义作出了认知上的解释,同时分析了其内部排序的问题。第三部分结语,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

二、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论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 将AABB片段定性为重叠式的问题
二 AABB片段为复合词
    2.1 本文的观点及其细节
    2.2 对四种类型AABB片段的分析
        2.2.1 动词性AABB片段
        2.2.2 名词性AABB片段
        2.2.3 形容词性AABB片段
        2.2.4 副词性AABB片段
    2.3 AABB与AB的关联
三 结语

(2)《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对象与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理论方法
        一、选题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理论及方法
    第二节 成果综述
        一、学界对重叠词语的分类研究
        二、重要重叠形类的专题研究
第二章 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ABC式四音节词研究
    第一节 《全球华语大词典》A/AA-AABC释义分析
        一、仅有词目A
        二、仅有词目AA
    第二节 A-AA-AABC释义分析
        一、A与AA义一致者
        二、A与AA存在隐含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BCC式四音节词研究
    第一节 ABCC式与语素C/CC的释义
        一、C为独立词目,无CC词目
        二、CC为独立词目,无C词目
    第二节 ABCC式与语素C、CC的释义
        一、ABCC式词语中,C与 CC同义
        二、ABCC式词语中,C与 CC微别
        三、ABCC式词语中,CC与 C意义不同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词义关系类型-AA、BB 与 AABB1、AABB2、AABB3 释义
    第一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1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DC在体词、谓词范畴内重叠
        二、DC在体词、谓词范畴间重叠
    第二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2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AABB2 式与ABB式独立释义
        二、AABB2 式与ABB式互为参见
    第三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3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语素义直接完全地表示词义
        二、语素义直接但部分地表示词义
        三、语素义间接表示词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色彩义分析
    第一节 “色彩义”的内涵
        一、关于“色彩义”理论
        二、词的“色彩义”与词典研究
    第二节 释文与内蕴色彩
        一、词的形象色彩
        二、词的感情色彩
    第三节 AABB释文与外围色彩
        一、地方色彩
        二、风格色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特征
    二、《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于语料库的藏语状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藏语语料库建设
    2.1 语料库概述
    2.2 藏语语料库构建
        2.2.1 藏文网页语料采集
        2.2.2 藏文编码识别与转换
        2.2.3 语料库加工技术
        2.2.4 语料规模与范围
    2.3 状态词抽取
    2.4 文章小结
第三章 状态词概念及结构分析
    3.1 状态词概念及定义
    3.2 状态词与形容词的联系
        3.2.1 状态词和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
        3.2.2 状态词和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个性
    3.3 状态词分类
        3.3.1 从构成成分上分类
        3.3.2 从意义上分类
    3.4 状态词构成特征考察
        3.4.1 双音节结构
        3.4.2 三音节结构
        3.4.3 四音节结构
        3.4.4 结构类型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状态词语法功能分析
    4.1 修饰功能分析
        4.1.1 修饰名词
        4.1.2 修饰动词
    4.2 句法功能分析
        4.2.1 作谓语
        4.2.2 作状语
        4.2.3 作定语
        4.2.4 作补语
    4.3 组合功能分析
        4.3.1 不与“??????????”等程度副词组合
        4.3.2 不与“?????”等否定副词组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状态词句法知识表示
    5.1 状态词句型结构及其形式化描述
    5.2 状态词句法形式化描述
        5.2.1 短语结构语法
        5.2.2 范畴语法
        5.2.3 依存语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状态词语法知识库构建
    6.1 语言知识库的原理及作用
        6.1.1 语言知识库原理
        6.1.2 语法知识库作用
    6.2 状态词语法知识库构建方法
        6.2.1 收录原则及范围
        6.2.2 语法属性项目的确定
    6.3 状态词语法知识库主要内容
        6.3.1 状态词机器词典
        6.3.2 状态词标注语料库
        6.3.3 状态词规则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的回眸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形义关系的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拟声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现代汉语拟声词语义描写维度与分类
    2.1 拟声词的语义描写维度
    2.2 拟声词的语义分类
三、 单音节拟声词的分类
    3.1 A式直接拟声词
    3.2 A式声音特征拟声词
    3.3 A式复合特征拟声词
四、 双音节拟声词的分类
    4.1 AA式直接拟声词
    4.2 AA式声音特征拟声词
    4.3 AA式复合特征拟声词
    4.4 AB式直接拟声词
    4.5 AB式声音特征拟声词
    4.6 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
        4.6.1 表动态的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
        4.6.2 表描述的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
五、 辨析
六、 结论

(5)现代汉语AA与AABB式重叠的构式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1.2 Research Methodology
    1.3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1.4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
        2.1.1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
        2.1.2 Reduplication,word and phrase
        2.1.3 Reduplication and Affixation
        2.1.4 Reduplication and Coordinate Compound
    2.2 Previous Constructional Research on Chinese Morphology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3.1 From Construction Grammar to Construction Morphology
        3.1.1 Construction Grammar
        3.1.1.1 Definition of Construction
        3.1.1.2 Construction Coercion
        3.1.1.3 Constructionalization
        3.1.2 Construction Morphology
        3.1.2.1 Morphological Schema
        3.1.2.2 Hierarchical Lexicon
        3.1.2.3 Schema Unification
    3.2 Image Schema Theory
        3.2.1 Image Schema
        3.2.2 Image Schema Transformations
        3.2.3 Image Schema and Construction
    3.3 Prototyp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Construction Morphology Study of AA Reduplication
    4.1 Classifications of AA Reduplication
    4.2 AA Reduplication Signifying“Descriptive”
        4.2.1 Semantic Functions of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4.2.2 From Onomatopoeic Reduplication to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4.2.3 Image Schema and Morphological Schema of AA Reduplication Signifying“Descriptive”
    4.3 Comparison between AA Reduplication and Coordinate Compound
        4.3.1 Image Schema of Coordinate Compound
        4.3.2 Morphological Schema of Coordinate Compound
    4.4 AA Reduplication Signifying“Universality or Succession”
        4.4.1 Semantic Functions of Classifier Reduplication
        4.4.2 Image Schema and Morphological Schema of AA Reduplication Signifying“Universality or Succession”
    4.5 AA Reduplication Signifying“Diminutive”
        4.5.1 Semantic Functions of Noun Reduplication and Verb Reduplication
        4.5.2 Comparison between AA Reduplication and Affixation
    4.6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struction Morphology Study of AABB Reduplication
    5.1 Characteristics of AABB Reduplication
    5.2 Morphological Schema of AABB Reduplication
        5.2.1 Morphological Schema of AABB2 Reduplication
        5.2.2 Morphological Schema of AABB1 Reduplication
    5.3 AABB Reduplication as a Morphological Construction
        5.3.1 Construction Coercion
        5.3.2 Embedded Productivity
        5.3.3 Constructionalization
    5.4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6.2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ppendixⅠ
AppendixⅡ
References

(6)认知语言学理论视域中汉语重叠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选取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相关研究的述评
        一、重叠词的概观式研究
        二、特定重叠词类研究
        三、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叠词研究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一、语言重叠的概观式研究
        二、类型学视角的语言重叠研究
        三、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重叠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象似性理论
        一、象似性的定义
        二、象似性的分类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第三节 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定义
        二、意象图式的特点
        三、意象图式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重叠词分析
    第一节 汉语重叠词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一、汉语重叠词的概念
        二、汉语重叠词的分类
    第二节 象似性理论与汉语重叠词
        一、数量象似性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二、顺序象似性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概念隐喻理论与汉语重叠词
        一、结构隐喻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二、方位隐喻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三、本体隐喻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第四节 意象图式理论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一、标量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二、路径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三、循环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四、力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成果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四川犍为方言形态音韵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犍为方言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犍为方言概况
        1.2.2 犍为方言音系
        1.2.3 犍为方言的研究现状
    1.3 形态音韵学研究现状
        1.3.1 形态音韵学
        1.3.2 韵律形态学
    1.4 重叠式的研究现状
        1.4.1 对单一词类或单一形式重叠式的研究
        1.4.2 对于某个方言点重叠式的整体研究
        1.4.3 新形式的研究
    1.5 汉语方言“儿”缀的研究现状
        1.5.1 对于方言中儿化现象的宏观研究
        1.5.2 对单一方言片区儿化现象的整体研究
        1.5.3 对某方言点儿化现象的专题研究
    1.6 实验方案
        1.6.1 录音调查
        1.6.2 语料处理
        1.6.3 实验研究
第二章 重叠式的形态音韵学研究
    2.1 犍为方言重叠式的一般分析
        2.1.1 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2.1.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
        2.1.3 重叠式的语音特征
    2.2 重叠式的声学分析
        2.2.1 音高分析
        2.2.2 音长分析
        2.2.3 音强分析
    2.3 本章小结
        2.3.1 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语法特征
        2.3.2 重叠式的音高特征
        2.3.3 重叠式的音长特征
        2.3.4 重叠式的音强特征
第三章 儿尾的形态音韵学研究
    3.1 犍为方言儿尾的一般分析
        3.1.1 儿尾的构成类型
        3.1.2 儿尾的功能探讨
        3.1.3 儿尾的语音特征
    3.2 儿尾的声学分析
        3.2.1 声学空间分布
        3.2.2 音段的协同发音
        3.2.3 韵律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3.3.1 儿尾的构成类型及语法功能
        3.3.2 儿尾的声学空间分布
        3.3.3 儿尾的协同发音作用
        3.3.4 儿尾的韵律特征
第四章 结语
    4.1 实验结果与结论
        4.1.1 一般分析方面
        4.1.2 实验分析方面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类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附录
    附录A:调查字表
    附录B:重叠式音高数据
致谢

(8)对外汉语重叠词教学研究 ——以AABB式和ABB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重叠词AABB式研究
        (二)关于重叠词ABB式研究
        (三)现代汉语中重叠式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现代汉语重叠词AABB式和ABB式的本体研究
    一、AABB式重叠研究
        (一)动词
        (二)形容词
        (三)名词
    二、ABB式重叠研究
第二章 对外汉语重叠词AABB式和ABB式分析
    一、教材和大纲中的重叠词AABB式和ABB式分析
        (一)AABB式
        (二)ABB式
    二、留学生日常用语中重叠词AABB式和ABB式偏误分析
        (一)偏误现象分析
        (二)偏误原因分析
        (三)对解决偏误问题的建议
第三章 对外汉语重叠词教学策略
    一、教学中的方法技巧
        (一)情景法
        (二)视听法
        (三)阅读法
        (四)交际法
    二、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一)理解分析型练习
        (二)任务型词语练习
        (三)集合归类式练习
    三、教案设计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学策略导向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
        (三)教学时间的安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常用重叠词表
附录二:本论文调查的对外汉语教材
附录三: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词汇重叠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程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对象
        0.1.2 研究意义
    0.2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0.2.1 理论背景
        0.2.2 研究方法
    0.3 相关研究综述
        0.3.1 “量范畴”及相关研究
        0.3.2 形容词程度量的相关研究
    0.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0.5 语料说明
第一章 形容词的分类及其量性特征
    1.1 程度量的特征
        1.1.1 相对性
        1.1.2 等级性
        1.1.3 模糊性
        1.1.4 依附性
        1.1.5 临时性
    1.2 主观量程度副词与客观量程度副词
    1.3 形容词量的分类
    1.4 形容词小类的量性特征
        1.4.1 非定量形容词的量性特征
        1.4.2 定量形容词的量性特征
    1.5 非定量形容词的量级
    1.6 非定量形容词与各个量级的组配考察
        1.6.1 形容词与低量级的组配
        1.6.2 形容词与中量级的组配
        1.6.3 形容词与高量级的组配
        1.6.4 形容词与极量级的组配
        1.6.5 形容词与过量级的组配
    1.7 定量形容词的构成及其量级
        1.7.1 定量形容词的构成
        1.7.2 定量形容词的量级差异及其成因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定量形容词的定量化
    2.1 词法手段
    2.2 重叠手段
    2.3 句法手段
        2.3.1 程度副词
        2.3.2 指示代词
        2.3.3 某些形容词或短语
        2.3.4 零形补语
        2.3.5 参照物表量
        2.3.6 数量词语表量
    2.4 修辞手段
        2.4.1 叠用
        2.4.2 比喻
        2.4.3 夸张
    2.5 固定结构
        2.5.1 别提(有)多A了
        2.5.2 A得不能再A
        2.5.3 A了去了
        2.5.4 要多A有多A
        2.5.5 最/再A不过(了)
        2.5.6 那/(真)叫一(个)A啊
        2.5.7 A得(像/跟)什么似的
        2.5.8 A不了多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容词程度量的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
    3.1 程度量的同现
        3.1.1 不同量级程度量的同现
        3.1.2 同一程度量的反复
        3.1.3 小结
    3.2 程度量的叠加
        3.2.1 关于叠加
        3.2.2 叠加的类型
        3.2.3 叠加的动因与作用
        3.2.4 小结
    3.3 定量形容词的二次赋量
        3.3.1 关于二次赋量
        3.3.2 二次赋量的方式
        3.3.3 二次赋量的动因
        3.3.4 二次赋量的表达效果及其句法后果
        3.3.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位
    4.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定语句位
        4.1.1 非定量形容词充当定语
        4.1.2 定量形容词充当定语
        4.1.3 定量的形容词短语充当定语
    4.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状语句位
        4.2.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指宾状语
        4.2.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饰谓状语
    4.3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谓语句位
        4.3.1 非定量形容词充当谓语
        4.3.2 定量形容词充当谓语
        4.3.3 定量的形容词短语充当谓语
    4.4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补语句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类
    5.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句
        5.1.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焦点的构成
        5.1.2 程度副词与疑问焦点的构成
    5.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感叹句
        5.2.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感叹句的构成
        5.2.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感叹程度
        5.2.3 感叹语气的赋量功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否定
    6.1 非定量形容词与否定
    6.2 定量形容词与否定
    6.3 “程度副词+非定量形容词”与否定
        6.3.1 两种否定式的不对称及其成因
        6.3.2 “不+程度副词+A”式内部不对称的成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形容词程度量的动态研究
    7.1 流行语“逆天”的演变与成因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逆天”的语义演变
        7.1.3 “逆天”的感情色彩
        7.1.4 “逆天”演变的成因
        7.1.5 小结
    7.2 流行语“爆表”的多角度分析
        7.2.1 问题的提出
        7.2.2 “爆表”的句法功能
        7.2.3 “爆表”的语义与语用功能
        7.2.4 “爆表”语义演变的成因
        7.2.5 小结
    7.3 新兴的高程度表达式“A(到/得)哭(了)”考察
        7.3.1 问题的提出
        7.3.2 “A(到/得)哭(了)”的句法特征
        7.3.3 “A(到/得)哭(了)”的语义演变及表义特征
        7.3.4 “A(到/得)哭(了)”高程度义的形成
        7.3.5 小结
    7.4 新兴的程度表达式“A到/得没朋友”
        7.4.1 问题的提出
        7.4.2 “A”的特点与“没朋友”的抽象化
        7.4.3 “A到/得没朋友”的句法特征
        7.4.4 “A到/得没朋友”的程度义
        7.4.5 小结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由方位词构成的AABB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0.2 AABB式的研究现状
        0.2.1 对结构构成的研究
        0.2.2 对语法意义的研究
        0.2.3 对句法功能的研究
        0.2.4 其他方面的研究
    0.3 方位词的研究现状
        0.3.1 方位词的名称
        0.3.2 方位词的词类地位
        0.3.3 方位词的范围界定与分类
        0.3.4 方位词的语法功能与语义特点
    0.4 本文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0.4.1 拟采用的理论
        0.4.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0.4.3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方位词AABB式的性质和类别
    1.1 叠结与重叠
        1.1.1 构成基础
        1.1.2 构成方式
        1.1.3 结构性质
    1.2 方位词AABB式的性质和特点
        1.2.1 方位词AABB式的性质
        1.2.2 名词的AABB叠结式与方位词AABB式的基本特点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方位词AABB式的句法考察
    2.1 方位词AABB式的句法功能
        2.1.1 充当状语
        2.1.2 充当定语
        2.1.3 充当主语
        2.1.4 充当宾语
        2.1.5 充当体词性中心语
    2.2 方位词AABB式的句法特点
        2.2.1 独立使用
        2.2.2 多重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位词AABB式的语义考察
    3.1 方位词AABB式的语法意义
        3.1.1 周遍义
        3.1.2 动态多量义
    3.2 方位词AABB式的语义指向分析
        3.2.1 作定语时的语义指向分析
        3.2.2 作状语时的语义指向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位词AABB式的语用考察
    4.1 方位词AABB式的表述功能
        4.1.1 修饰功能
        4.1.2 指称功能
    4.2 方位词AABB式的表达作用
        4.2.1 描写性
        4.2.2 概括性
    4.3 方位词AABB式的语用特点
        4.3.1 符合经济性原则
        4.3.2 表达形象生动
        4.3.3 加强主观性
        4.3.4 具有语言的韵律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方位词AABB式的形成动因与语义认知解释
    5.1 方位词AABB式的形成动因
        5.1.1 重叠象似动因
        5.1.2 对称象似动因
        5.1.3 交替象似动因
    5.2 方位词AABB式的语义认知解释
        5.2.1 表周遍义的认知解释
        5.2.2 表时间义的认知解释
        5.2.3 表过程义的认知解释
        5.2.4 表人际关系义的认知解释
    5.3 方位词AABB式的内部排序问题
        5.3.1 结构因素的制约
        5.3.2 认知因素的制约
        5.3.3 时间顺序原则的制约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J]. 邓盾. 世界汉语教学, 2022(01)
  • [2]《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D]. 刁宇宸.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语料库的藏语状态词研究[D]. 才让卓玛(Tsering Dolma).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基于形义关系的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拟声词分类研究[J]. 郑泽芝,徐铂. 语言研究集刊, 2020(02)
  • [5]现代汉语AA与AABB式重叠的构式形态学研究[D]. 佘梅松.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认知语言学理论视域中汉语重叠词探析[D]. 宋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四川犍为方言形态音韵学研究[D]. 李豪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8]对外汉语重叠词教学研究 ——以AABB式和ABB式为例[D]. 邵栎颖. 吉林师范大学, 2016(04)
  • [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程度量研究[D]. 张雪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由方位词构成的AABB式研究[D]. 谷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现代汉语AABB冗余词形成基础的统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