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纳温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探讨

尼基纳温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探讨

一、尼尔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1](2014)在《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和社会文明进程不断加深的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区域之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稳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启的背景之下,探索切合西部实际的农村城镇化路径、科学推进西部城镇化进程对于解决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以及推动实现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文化灿烂,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位条件劣势、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阻滞、文化观念落后以及政策制度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其地区发展呈现出空间边缘性、资源环境冲突性、文化民族性、发展动力外部性等特征,使得西部城镇化存在发展速度较慢、人口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城镇系统功能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开放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条适合西部的农村特色城镇化道路。以刘易斯(W. A. Lewis)、乔根森(D. W. Jorgenson)和托达罗(M.P.Todaro)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二元结构论强调了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罗纳德·H.科斯(Ronald· H. Coase)、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西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明显差距,针对中国西部城乡二元性以及突出的制度机制约束,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既要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下注重发挥农业基础作用,也要努力改革创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制度和城市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城镇化持续、快速、有序推进。文章分为七个章节对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主要对文章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论述。本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为研究背景,以西部地区城镇化为研究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城镇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西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现状、特点、问题与基本制约。最后提出了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发展途径与发展模式。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首先,解读了国外关于城镇化的基础理论,主要有杜能(J. H. Von Thunen)、韦伯(A. Weber)、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勒施(A. Losch)的区位理论;佩鲁(F.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A. J. Friedmann)的中心——边缘论;缪尔达尔(K. G. Myrdal)的循环累积论;刘易斯(W. A. Lewis).乔根森(D. W. Jorgenson)托达罗(M.P. Todaro)等学者提出的二元结构论;其次,梳理了国内城镇化理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模式、城镇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关系、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城镇化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对国内外城镇化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作为例子分析国外城镇化经验,国内城镇化则主要分析了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并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启示。第三章主要分析总结了西部城镇化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是描述了西部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基础条件;二是从经济水平、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三是总结了西部城镇化空间边缘性、资源环境冲突性、文化民族性、外部机制性等特征;四是揭示了西部城镇化发展问题: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镇质量较差、城镇管理水平落后。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西部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第一,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等方面揭示西部城镇化的政策制度制约;第二,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人口密度等方面阐述了西部城镇化的自然环境制约;第三,分析了西部城镇化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制约因素;第四,从文化时差阻隔、宗教文化冲突、文化封闭性等方面分析了西部城镇化的文化制约;第五,从经济环境和人口素质两方面论述了西部城镇化的基础制约。第五、六、七章提出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五章为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框架,从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意义、战略原则和战略重点五个方面确定了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思路;第六章从制度安排、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环境保护治理、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战略途径;第七章提出了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自然资源开发模式、交通干线促进模式、边境贸易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带动模式。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政策体制为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质量,创新相关城镇化发展制度安排,完善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关键期的契机,探索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实现西部农村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朱微微[2](2013)在《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呼伦贝尔市具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呼伦贝尔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交通条件落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呼伦贝尔市旅游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且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并对优化措施展开研究,为呼伦贝尔市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持。本文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背景。其次,分析了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要素空间结构,即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旅游交通空间、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和旅游设施空间结构。在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总体概述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法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和空间分布区域差异;运用拓扑图分析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市外部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内部旅游交通空间结构;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海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对呼伦贝尔市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结构做了简要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起点。再次,引入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增长极,依据现有交通框架确定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发展轴,进而得出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为“两核四带、五大功能区、六条发展轴线、八个集聚区”的“井”字型结构。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交通、旅游产业要素、旅游支持五个方面提出了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途径,使呼伦贝尔市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郭洁[3](2013)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自2006年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来,少数民族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中将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扩至28个,其中包括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其为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变迁与发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达斡尔族的发展历程。目前,国内对于达斡尔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达斡尔族的音乐、语言等方面,系统全面地研究达斡尔族发展的相关成果较少。因此,本文选取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2年8月深入到莫旗政府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和村屯群众家中,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力图展现莫旗达斡尔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全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正文分为四章。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的相关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基本概况。主要从自然地理、人口构成、历史渊源、文化等方面综合描述了莫旗达斡尔族的发展面貌。第二章,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的变化与发展。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顾了莫旗达斡尔族的发展变化并详细描述了莫旗达斡尔族当今的发展现状。第三章,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民族自治权的行使、经济问题、文化流失、社会问题等方面发现莫旗达斡尔族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暴露的问题。第四章,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的对策性建议。主要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探索莫旗达斡尔族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对策性建议。

于春梅,张博洋[4](2011)在《关于发展达斡尔民族经济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达斡尔族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该民族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加快达斡尔族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实现形式。

杨明[5](2010)在《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遵循了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发展研究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度假体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对度假体育的理论基础、出现的背景、概念及要素、相关概念的辨析、特征、价值与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起度假体育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度假体育现状研究。对于度假体育资源类型与区域分布进行详尽的梳理,同时对度假体育参与者和经营者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从而了解我国度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第三,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阐述了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成效以及KFS (Key factors)关键因素,以及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四,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将我国度假体育发展过程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转折期4个生命周期阶段。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必须根据度假体育发展驱动机制中的各种因素在度假体育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起的作用,寻求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度假体育是指人们在假期为获得身心放松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各种体育活动。度假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度假体育是我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度假体育是我国旅游发展拐点之后的道路;度假体育符合健身需求层级跃升的现实;带薪休假制度的颁行使度假体育获得发展空间;度假体育符合人们的旅游动机跃升的现实;后奥运时代为度假体育发展提供时代机遇。度假体育的要素是由度假体育资源要素体系、度假体育服务要素体系、度假体育主体要素体系、度假体育行为要素体系、度假体育效益要素体系所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度假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度假体育是高层次、体现积极休闲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假体育主要追求身心放松;度假体育是对闲暇时间的积极利用方式;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是一地停留式;度假体育具有不同的供给方式;度假体育消费存在阶层现象;度假体育重复消费:度假体育多重属性复合。度假体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利于调整消费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升值。度假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包括:促进社会健康理念达成;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利于文化沟通与保护。第二,度假体育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度假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度假体育活动,为度假体育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客体。度假体育资源分为度假体育自然资源、度假体育人文资源两大主类。我国度假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呈现以下特点:具有度假体育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客源市场型开发模式;度假资源开发投资渠道广;高档度假体育产品呈现外向型发展趋势;度假体育资源开发与观光相结合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开发时间短暂;资源开发不均衡;度假体育资源开发引发争议等问题。第三,目前我国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年龄处于18-45岁之间,文化素质在大专以上,收入水平处于中档层次的企业职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商业人员。度假体育参与者的信息来源方式主要以媒体、网络以及亲戚朋友人际传播为主。近程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自驾车自助游,远程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助游。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还是以家庭方式参与度假体育活动。度假体育参与者消费能力属于中档。远程度假体育主要支出项目是住宿和交通,而近程度假体育主要支出项目是租购设备和门票。度假体育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以身心放松、增进健康以及丰富生活为主。度假体育者对于当前度假体育的设施、服务不太满意,普遍喜欢在自然风光环境优美的地方参与度假体育。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现有的度假体育持有肯定的态度,并有一定的重复参与度假体育的意愿。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现有度假体育产品存有较多的意见,同时也期待未来度假体育产品能够多样化发展。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产品的偏好具有一定的共同倾向性,指向于高尔夫、滑雪等典型度假体育产品。部分度假体育参与者对度假体育的文化内涵把握不深刻,度假体育专业技能不足。第四,目前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对于度假体育存在多样化的认知与理解。经营度假体育的企业经济成份较为多样。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的经营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总体经营状况良好,二是营销推广的创意化,三是服务专业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才缺乏;服务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同业无序竞争;产品名不符实。呈现三种经营趋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连锁化发展趋势,跨业经营趋势。第五,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共性是政府在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必须要考虑国情,度假体育经营活动应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度假体育应动员各类主体实现竞争与合作,发展度假体育需要注意防范风险。第六,度假体育发展过程表现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转折期的四个阶段。度假体育发展的驱动机制就是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各种驱动因素的构成及其协调互动的过程。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必须根据度假体育发展目标体系,度假体育发展阶段及其发展驱动机制以及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寻求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导入期主要有附生型发展模式、主导型发展模式、阶层小众发展模式、青少年人群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成长期主要有民营企业发展模式、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成熟期主要有国际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联盟+俱乐部发展模式、分时度假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调整转折期主要有产业集成发展模式。

杜联合[6](2009)在《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东南麓余脉森林、草原结合地带,呼伦贝尔市南端,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自治区加快东部盟市发展的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扎兰屯市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在深入研究扎兰屯市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研究了扎兰屯面临的市场机遇和条件。在综合分析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的情况下,建立了扎兰屯市的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对扎兰屯市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本文的详细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引言,提出问题,并对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进行阐述。第二章研究了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包括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判别标准、发展规律,这是研究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第三章研究了扎兰屯市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文历史等,这是研究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第四章对扎兰屯市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具体从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分析,查找扎兰屯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章研究了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通过扎兰屯市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准确定位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第六章明确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提出了扎兰屯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对于推动扎兰屯市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蔡朝明,崔杰[7](2008)在《尼尔基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尼尔基水库旅游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从资源品位上看,自然资源品位高,人文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开发的潜在价值较高。尼尔基水库旅游风景区的定位是:湖泊生态、民族风情与体育娱乐休闲度假区。其次,探讨了尼尔基水库旅游市场的现状,客源情况,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本研究的最后部分,根据目前旅游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乔和平,姚长江,付纪建,许丽玲,张海娜,刘国庆,李玉才[8](2004)在《尼尔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的探讨》文中指出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高峡出平湖,将形成巨大湖面。根据民族风情和自然条件,规划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位置及功能,供开发建设者参考。

二、尼尔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尔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论文基本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论文不足
2 城镇化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城镇化相关基本概念
        2.1.1 城镇化内涵
        2.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2.1.3 农村城镇化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基础理论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城镇化实践启示
        2.3.1 国外城镇化实践
        2.3.2 国内城镇化实践
        2.3.3 国内外城镇化经验启示
3 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西部城镇化历史基础
        3.1.1 历史发展进程
        3.1.2 区域基础条件
    3.2 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
        3.2.1 城镇化发展水平
        3.2.2 经济发展状况
        3.2.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3 西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3.3.1 地理空间特征
        3.3.2 自然环境特征
        3.3.3 人口文化特征
        3.3.4 发展动力特征
    3.4 西部城镇化发展问题
        3.4.1 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
        3.4.2 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
        3.4.3 城镇分布不平衡
        3.4.4 城镇系统功能较差
        3.4.5 城镇管理水平落后
        3.4.6 城镇对外开放程度低
4 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
    4.1 西部农村城镇化政策与制度障碍
        4.1.1 户籍制度制约
        4.1.2 土地制度制约
        4.1.3 管理体制制约
        4.1.4 投融资制度制约
        4.1.5 社会保障制度制约
    4.2 西部农村城镇化环境制约
        4.2.1 生态环境脆弱
        4.2.2 水资源短缺
        4.2.3 地理区位劣势
        4.2.4 环境污染严重
        4.2.5 人口密度较低
    4.3 西部农村城镇化结构制约
        4.3.1 城乡二元结构
        4.3.2 产业结构制约
    4.4 西部农村城镇化文化制约
        4.4.1 文化时差阻隔
        4.4.2 宗教文化冲突
        4.4.3 文化封闭性
    4.5 西部农村城镇化基础制约
        4.5.1 经济环境制约
        4.5.2 人口素质制约
5 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框架
    5.1 战略指导思想
        5.1.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5.1.2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5.1.3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5.2 战略目标
        5.2.1 总体发展目标
        5.2.2 城镇建设目标
    5.3 战略意义
        5.3.1 政治意义
        5.3.2 经济意义
        5.3.3 社会意义
        5.3.4 生态意义
    5.4 战略原则
        5.4.1 经济与生态统一原则
        5.4.2 数量与质量并重原则
        5.4.3 因地制宜原则
        5.4.4 协调适度原则
        5.4.5 可持续发展原则
    5.5 战略重点
        5.5.1 重点发展区域
        5.5.2 农产品主产区
        5.5.3 资源富集区
        5.5.4 沿边开放区
6 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途径
    6.1 西部农村城镇化制度安排
        6.1.1 改革土地制度
        6.1.2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6.1.3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6.1.4 改革投融资机制
        6.1.5 改革规划管理体制
    6.2 西部农村城镇化产业支撑
        6.2.1 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6.2.2 升级农业产业结构
        6.2.3 提高工业技术层次
        6.2.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6.2.5 构建合理产业体系
    6.3 西部农村城镇化公共服务建设
        6.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3.2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6.3.3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6.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4 西部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体系
        6.4.1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6.4.2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6.4.3 保障农民工市民待遇
7 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模式
    7.1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7.2 自然资源开发模式
    7.3 交通干线促进模式
    7.4 边境贸易发展模式
    7.5 旅游产业带动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2)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呼伦贝尔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空间结构
        2.1.2 旅游系统
        2.1.3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区域发展理论
        2.2.3 中心地理论
        2.2.4 拓扑空间论
    2.3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解析
        2.3.1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
        2.3.2 构成要素分析
    2.4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
        2.4.1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内涵
        2.4.2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
    3.1 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3.1.1 自然地理区位环境
        3.1.2 历史人文环境
        3.1.3 旅游业发展基础
    3.2 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3.2.1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3.2.2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3.2.3 小结
    3.3 呼伦贝尔市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3.3.1 外部旅游交通空间结构
        3.3.2 内部旅游交通空间结构
        3.3.3 小结
    3.4 呼伦贝尔市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3.4.1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3.4.2 海外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3.4.3 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3.4.4 小结
    3.5 呼伦贝尔市旅游设施空间结构分析
        3.5.1 旅游星级饭店空间结构
        3.5.2 旅行社空间结构
        3.5.3 小结
    3.6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3.6.1 旅游资源开发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性
        3.6.2 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差、便捷性低
        3.6.3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单一、市场稳定性差
        3.6.4 旅游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3.7 本章小结
4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
    4.1 优化目标和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方法
        4.2.1 13 个旗市类型划分
        4.2.2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重点发展点确定
        4.2.3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重点发展轴确定
    4.3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4.3.1 两核四带
        4.3.2 五大功能区
        4.3.3 六条发展轴线
        4.3.4 八个集聚区
    4.4 本章小结
5 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5.1 强化旅游开发总体格局
        5.1.1 全面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5.1.2 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十大品牌产品
    5.2 优化客源市场地域结构
        5.2.1 科学细分客源市场,实行差异化市场战略
        5.2.2 加大营销传播力度,树立呼伦贝尔旅游品牌
    5.3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格局
        5.3.1 推进航空旅游网建设,提升航空交通组织水平
        5.3.2 加快铁路旅游网建设,完善铁路交通旅游功能
        5.3.3 加快公路旅游网建设,打通域内旅游公路交通线
        5.3.4 完善自驾车旅游系统,建设草原与森林驿站体系
        5.3.5 开发水路旅游,推动建设水上游览线路
    5.4 突出旅游产业地域特色
        5.4.1 积极转变旅行社业发展方式
        5.4.2 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和质量
        5.4.3 全力提升特色旅游餐饮档次
        5.4.4 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购物
        5.4.5 积极发展特色化的旅游娱乐
    5.5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5.5.1 深化与俄蒙地区的协调发展
        5.5.2 强化与东北的协调发展
        5.5.3 推进与兴安盟的协调发展
        5.5.4 加强与加格达齐的协调发展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基本概况
    1.1 莫力送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自然地理概况
        1.1.1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1.1.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自然环境及资源
        1.1.3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交通状况
    1.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人口及文化概况
        1.2.1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人口构成
        1.2.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文化结构
    1.3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历史渊源
        1.3.1 达斡尔族的历史渊源
        1.3.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的历史渊源
    1.4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文化概况
        1.4.1 达斡族尔人的文化
第二章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的变化与发展
    2.1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变化与发展
        2.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充分实践
        2.1.2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1.3 科技机构完善,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
    2.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的变化与发展
        2.2.1 改革开放前莫旗达斡尔族的发展状况
        2.2.1.1 改革开放前莫旗达斡尔族的政治生活
        2.2.1.2 改革开放前莫旗达斡尔族的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发展落后
        2.2.2 改革开放至今莫旗达斡尔族的发展状况
        2.2.2.1 落实各级扶贫政策,达斡尔族人民生活环境显着改善
        2.2.2.2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达斡尔族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
        2.2.2.3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保护得当,达斡尔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三章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族自治特色不鲜明,自治权利行使不充分
        3.1.1 自治权利行使不充分
        3.1.2 自治权利行使受传统文化影响
    3.2 经济发展条件落后,后进发展不足
        3.2.1 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3.2.2 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3.2.3 达斡尔族劳动者文化程度偏低,达斡尔族农民缺乏先进农业技术
        3.2.4 农畜产品加工业供需矛盾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贡献不大
    3.3 传统文化流失加快,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3.3.1 达斡尔族语言使用非主流
        3.3.2 达斡尔族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
    3.4 社会问题
        3.4.1 贫富差距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3.4.2 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达斡尔族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的对策性建议
    4.1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的政治建设
        4.1.1 切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
        4.1.2 提高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能力和水平
    4.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的经济建设
        4.2.1 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减轻莫旗财政压力
        4.2.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4.2.3 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拉动地区经济新增长
    4.3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
        4.3.1 丰富达斡尔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生态文化
        4.3.2 传承与创新并举,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4.4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中的社会建设
        4.4.1 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关系
        4.4.2 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达斡尔族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关于发展达斡尔民族经济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达斡尔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自然灾害频仍, 影响了达斡尔族经济的持续发展。
    2.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低。
    3. 受教育程度低, 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高。
    4. 基础设施不完善, 制约了达斡尔族经济发展。
二、加快达斡尔族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 提高思想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达斡尔族经济发展全局。
    2. 加大扶持力度, 努力提高达斡尔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
    3.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达斡尔族的教育和科学文化。
        二是落实相应的引人用人机制。
        三是培养优秀的达斡尔族干部。
    4.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为达斡尔族发展提供条件。
        一是加快各项惠民工程建设。
        二是加快硬件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工业。
        二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

(5)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度假体育实践需要理论的引导
        1.1.2 解决度假体育供需矛盾的需要
        1.1.3 构建中国特色度假体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1.1.4 度假体育观念与文化形成的需要
        1.1.5 评估度假体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影响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关于度假
        2.1.1 国外度假研究
        2.1.2 国内度假研究
    2.2 关于体育旅游
        2.2.1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
        2.2.2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
    2.3 关于度假体育
        2.3.1 国外度假体育研究
        2.3.2 国内度假体育研究
3 度假体育基础理论研究
    3.1 度假体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系统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发展战略理论
        3.1.4 生命周期理论
    3.2 度假体育出现的社会背景
        3.2.1 度假体育是我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
        3.2.2 度假体育是我国旅游发展拐点之后的道路
        3.2.3 度假体育符合健身需求层级跃升的现实
        3.2.4 带薪休假制度的颁行使度假体育获得发展空间
        3.2.5 度假体育符合人们的旅游动机跃升的现实
        3.2.6 奥运会时代为度假体育发展提供时代机遇
    3.3 度假体育的概念
    3.4 度假体育的要素
        3.4.1 度假体育资源要素
        3.4.2 度假体育服务要素
        3.4.3 度假体育主体要素
        3.4.4 度假体育行为要素
        3.4.5 度假体育效益要素
    3.5 度假体育的特征
        3.5.1 度假体育是高层次、体现积极休闲的体育活动
        3.5.2 参与度假体育主要追求身心放松
        3.5.3 度假体育是对闲暇时间的积极利用方式
        3.5.4 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是一地停留式
        3.5.5 度假体育具有不同的供给方式
        3.5.6 度假体育消费存在阶层现象
        3.5.7 度假体育消费多次重复
        3.5.8 度假体育多重属性复合
    3.6 度假体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3.6.1 休闲与度假
        3.6.2 休闲体育与度假体育
        3.6.3 度假体育与体育旅游
    3.7 度假体育的价值
        3.7.1 社会经济价值
        3.7.2 社会文化价值
4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4.1 我国度假体育资源类型及其分布
        4.1.1 度假体育资源类型
        4.1.2 度假体育资源类型分布
        4.1.3 部分重点度假体育项目分布
    4.2 我国度假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4.2.1 具有度假体育资源禀赋优势
        4.2.2 形成多样的资源开发模式
        4.2.3 资源开发投资渠道宽广
        4.2.4 高档度假体育产品的外向型发展趋势
        4.2.5 度假体育资源开发与观光相结合
        4.2.6 度假体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4.3 我国度假体育参与者现状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调查实施
        4.3.3 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4.3.4 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
        4.3.5 度假体育参与者的动机
        4.3.6 度假体育参与评价
        4.3.7 度假体育未来参与期望
        4.3.8 度假体育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4 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现状
        4.4.1 对于度假体育的认知与理解
        4.4.2 经济成分
        4.4.3 产品现状
        4.4.4 经营现状
        4.4.5 经营特色
        4.4.6 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4.4.7 经营趋势
5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5.1 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
    5.2 政府引导+产业集群的阿尔卑斯山滑雪度假发展模式
        5.2.1 发展模式的特征
        5.2.2 发展模式的成果
        5.2.3 发展模式的KFS(Key factors关键因素)分析
        5.2.4 发展模式的风险分析
    5.3 日本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
        5.3.1 发展模式的特征
        5.3.2 发展模式的成果
        5.3.3 发展模式的KFS(Key factors关键因素)分析
        5.3.4 发展模式的风险分析
    5.4 地中海俱乐部发展模式
        5.4.1 发展模式的特征
        5.4.2 发展模式的成效
        5.4.3 发展模式的KFS(Key factors关键因素)分析
        5.4.4 发展模式的风险分析
    5.5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共性
        5.5.1 政府在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5.2 依托国情发展度假体育
        5.5.3 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度假体育经营活动
        5.5.4 动员各类主体发展度假体育
        5.5.5 发展度假体育存在一定风险
6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6.1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需要发展模式的引导
    6.2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来源
        6.2.1 度假体育发展目标是制定发展模式的起点和依据
        6.2.2 度假体育发展阶段及其驱动机制是制定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
        6.2.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是制定发展模式的参照系
    6.3 导入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6.3.1 导入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6.3.2 导入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6.3.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6.3.4 附生型发展模式
        6.3.5 主导型发展模式
        6.3.6 阶层小众发展模式
        6.3.7 青少年人群发展模式
    6.4 成长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6.4.1 成长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6.4.2 成长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6.4.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6.4.4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6.4.5 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
    6.5 成熟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6.5.1 成熟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6.5.2 成熟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6.5.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6.5.4 国际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6.5.5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5.6 联盟+俱乐部发展模式
        6.5.7 分时度假发展模式
    6.6 调整转折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6.6.1 调整转折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6.6.2 调整转折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6.6.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6.6.4 产业集成发展模式
7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6)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性
2 理论综述
    2.1 宜居城市相关理论
        2.1.1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2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2.1.3 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2.2 SWOT分析方法
3 扎兰屯市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区位优势
    3.2 自然资源
    3.3 产业结构
        3.3.1 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3.3.2 特色服务业体系
    3.4 基础设施
    3.5 人文历史
4 扎兰屯市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政策法律环境
    4.2 经济发展环境
    4.3 社会文化环境
5 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5.1 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遇
        5.1.4 威胁
    5.2 战略定位
6 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6.1 绿色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策略
        6.1.1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农畜林产品生产基地
        6.1.2 夯实绿色生态农畜林产业发展基础
        6.1.3 完善绿色生态农畜林产业服务体系
        6.1.4 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6.1.5 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
    6.2 构建绿色生态农牧业生产加工体系的策略
        6.2.1 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6.2.2 加快构建绿色特色加工业集群
    6.3 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城市发展的经营策略
    6.4 构建以旅游商贸为核心的绿色特色服务业体系
        6.4.1 发展绿色特色旅游业
        6.4.2 加快交通建设
        6.4.3 推进服务业建设
    6.5 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策略
    6.6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保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尼尔基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尼尔基水库风景区概述
    (一) 尼尔基水库风景区资源状况
        1. 水库简介
        2. 旅游地简介
        3. 自然环境简介
        4. 人文环境简介
    (二) 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结论
        (1) 从自然资源来看
        (2) 从人文资源来看
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齐齐哈尔市旅游市场现状
    2.莫旗旅游市场现状
    3.旅游市场的结构分析
    4.旅游客源预测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工作薄弱
    (二) 水面的管理权没有确定
    (三) 地方政府自行开发, 没有统一的名称
    (四) 电厂对旅游观光的限制
四、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尼尔基水库的旅游产业的几点想法
    (一) 旅游市场定位
        1. 目的地需求定位
        2. 客源类型定位
        3. 客源市场定位
        4. 旅游线路定位
    (二) 加大市场促销力度, 推广尼尔基水库风景区的品牌
    (三)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电厂不能参观的问题
    (四) 理顺关系, 明确权力

四、尼尔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D]. 张丹.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2]呼伦贝尔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 朱微微.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发展研究[D]. 郭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4]关于发展达斡尔民族经济的几点思考[J]. 于春梅,张博洋.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1(02)
  • [5]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 杨明.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6]扎兰屯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 杜联合.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7]尼尔基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 蔡朝明,崔杰. 黑龙江史志, 2008(21)
  • [8]尼尔基纳文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的探讨[J]. 乔和平,姚长江,付纪建,许丽玲,张海娜,刘国庆,李玉才.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S1)

标签:;  ;  ;  ;  ;  

尼基纳温湖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布局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