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一、浅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机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陈旭[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丁榕[3](2020)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是国家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优越的区域条件和政策助力,推动了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始终保持较为稳定发展趋势,2018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53.81亿元。2017年,吉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102.1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总量749.6万台,其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拥有量145.4万台。农业机械作业耕地面积5029.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比重81.1%,机械收割面积3585.6千公顷,占播种面积比重57.8%,机械播种面积5230.3千公顷,占播种面积比重84.3%。与此同时201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0.4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018.33元,经营净收入7399.82元,财产净收入289.07元,转移净收入2243.21元。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其中,第一产业经营性收入最高。201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农业方面达到5981.21元,林业380.11元,牧业651.31元,渔业仅为4.49元,工资性收入占比第二位。由此可见,农业是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吉林省农业的发展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对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吉林省地域条件、农机化发展进程以及结合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发展结构以及作业水平对吉林省农机化发展持续进步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情况,从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四大主要来源出发,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第三,对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进行机理分析,对于吉林省而言,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推动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但对于具体的收入来源存在差异。对于吉林省农村居民农业收入而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居民农业收入的增加,但当机械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业机械化代替了原有的农业劳动力,导致农村居民农业收入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务工促进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因此对于非农业收入而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非农业收入始终保持正向增长关系。第四,通过实证模型对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与以上结果保持一致。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动吉林省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相应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水平;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拓宽农机购置融资渠道;加强人才管理,促进农业机械科技水平的提升。

王立成,张岚,杨烨,王媛媛[4](2019)在《北京市农机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调研》文中认为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机合作社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北京市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调研对象,总结了当前北京市农机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活动形式、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以期为农机合作社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发展农机特色的农机休闲文化经营与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何政道,赵晨,冀春春[5](2019)在《挖掘农机化新潜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文中认为分析了新时期农机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结合淮安市农机化发展实际,提出"挖掘农机化新潜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思考。

许珊珊[6](2019)在《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首批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福清市充分利用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阶段福清市农机化已经进入到优化结构、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如何大力发展福清市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出发,首先对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福清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二是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五是农机推广机制和体制的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农机配置;其次要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三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合作社的建设;第四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第五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推广人员的能力。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温福军[7](2019)在《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农机装备科技发展具有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仅靠一个单位很难实现,需要政府、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进行协同创新。论文围绕我国农机装备科技发展问题,对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调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运用合作博弈理论与协同学理论等,构建了政府引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牵头、生产企业牵头3种典型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政产学研推五大主体合作的利益诱因,协同创新主要矛盾点,确定了模式目标与结构,构建了政府引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牵头、生产企业牵头3种典型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17种不同引导方式。并通过DEMATEL分析方法,确定了政产学研推促进农机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12原因因素和9个结果因素。(2)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国31个省(市、区)按农机装备发展情况划分为沿海特色发展型、综合发展滞后型、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和规模带动快速发展型四种类型。为促进全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出适合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需对全国农机装备科技发展进行区域分类研究。协同创新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农机装备科技发展薄弱点,论文分析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在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装备薄弱环节。(3)分析了沿海特色发展型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向精细化耕作、提质增效发展是主要方向,提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海南、浙江、广东、福建4个地区,其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农业经济占比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人均收入高,农民主要收入并非来源于农业,需要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释放劳动力。(4)分析了综合发展滞后型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向适用性、普及性发展是主要方向,提出政府引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云南、四川、湖南、甘肃、广西、山西、贵州、西藏、重庆、青海10个地区,其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5)分析了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往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是发展主要方向,提出政府引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4个地区,其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农村人口比例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民的主要收入并非来源于农业,需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来进一步释放农业劳动力。(6)分析了规模带动快速发展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提高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向从主要作物向全面作物发展是主要方向,提出生产企业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新疆、黑龙江、宁夏、陕西、湖北、江西、安徽、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13个地区,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经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规模种植效益显着,企业拥有雄厚资金和强大科研创新能力。

陈星宇[8](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农机购置补贴是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补贴的实行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机购置补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机购置补贴在全国范围或者某些地区的政策效果,缺乏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变化的研究以及地区之间的比较。本文基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挤出效应,构建面板模型,引入时间与农机购置补贴的交互项,研究了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探讨了影响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何不同。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包括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导论,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为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界定,指出了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梳理了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根据分析提出了假设1: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假设2: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提出了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有何差异。第二章论述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介绍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发展历程和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评估,得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范围、规模、程序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以及非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影响的变化情况。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第二,农机购置补贴对两者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即从政策实施开始,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边际效率递减。第三,补贴对非主产区农机化水平影响较为显着,验证了假设并回答了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是政策建议,从优化补贴的范围、结构以及规范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赵丹丹[9](2018)在《资源禀赋、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文中研究指明2015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建设布局,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支持粮食生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注意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多地认为农业供求矛盾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更多地把农业项目区、粮食功能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代表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方向作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姜长云,2010)。从宏观层面看,建设高品质良田,促进生产集聚水平提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集聚在农业领域正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全球生产集聚发展趋势较为明显,我国生产集聚还处于萌芽阶段,生产集聚效应才刚刚显现。当前学术界对于生产集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集聚水平的研究方法、演变趋势、行业特征等宏观层面分析。而无直接阐述生产集聚水平对粮食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缺乏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缺乏对于生产集聚水平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粮食生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政府针对粮食生产方面建设进程,妨碍了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推进。从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生产集聚带来的集聚现象愈发明显。从宏观层面数据显示,中国种植业生产集聚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基尼系数方法测算我国农作物变动情况,研究表明1980年--2012年农作物生产集聚趋势不断形成,种植业生产集聚从1980年的0.3910上升到2012年的0.4510。从细分作物来看,粮食作物生产集聚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1980年0.394上升到2012年0.5120(陈甜,2014)。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也在保持着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0.711上升到2010年的0.791,粮食主产区生产效率从2001年0.786上升到2010年0.873(马林静,2014)。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生产集聚水平表现出不断上升的势态,生产集聚的变化对生产要素以及对产出的双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促进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进一步影响着单要素投入效率的变动?本文利用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从生产集聚视角切入,通过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生产集聚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并阐述了粮食生产效率区域异质性的原因。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禀赋特征对生产集聚的形成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该部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产集聚水平的诱因。首先,分析生产集聚的形成及演变趋势。其次,分析农业资源禀赋、外部性条件对生产集聚水平的影响。运用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选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研究方法分析农业资源禀赋和外部性因素对生产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生产集聚是由自然禀赋优势、种植习惯和国家宏观结构调整作用下形成演变和发展。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禀赋对生产集聚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农业资源禀赋中农业耕地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对生产集聚呈现出“U”型趋势,而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资本存量呈现出“倒U”型发现趋势。研究内容二: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该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生产集聚水平的上升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通过使用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其次,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数据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生产集聚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最后,逐一对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影响路径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效率逐年稳步增长,从1996年的0.735上升到0.781,上升了 6.3%。并且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其次,选用非农就业比例作为工具变量,进而验证了前文的研究假说,即生产集聚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实证验证生产集聚通过农户层面、农业产业层面和经济发展水平层面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研究内容三:生产集聚与单要素生产效率。该部分在分析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探讨生产集聚对单要素生产效率(耕地、劳动力和机械)是否产生影响?首先,依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耕地利用效率、机械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其次,分别分析生产集聚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机械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生产集聚水平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单要素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观察生产集聚拥堵效应,在加入生产集聚二次项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对单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系数有所下降。分要素来看,生产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对土地利用效率和机械使用效率呈现出先阻碍后促进的趋势。基于全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集聚区,强化专业化优势区域,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提高农业单要素生产效率是必经之路。最后,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优化集聚区发展环境,提高集聚区比较优势。

刘丽娜[10](2017)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辽阳市土地规模化与农机化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辽阳市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展农业机械化高效作业,推动全市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介绍辽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从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视角,提出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二、浅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机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机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机服务组织
        2.1.3 农机户
        2.1.4 农机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产要素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3.3.1 HCD模型原理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
        4.3.2 数据检验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5.3.1 样本描述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5.4.1 研究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样本描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计量方法介绍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7.2.1 组合预测原理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3)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2.1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条件
    2.2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3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农民收入概况
    3.1 吉林省农民收入规模
    3.2 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
    3.3 吉林省农民收入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借鉴
    4.2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转化路径
    4.3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2 数据指标的选取
    5.3 VAR模型实证分析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北京市农机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调研对象及目的
2 北京市农机文化发展现状
    2.1 金利农机合作社
    2.2 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
        2.2.1 合作社发展情况
        2.2.2 农机休闲文化发展情况
3 调研总结
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2 发展改进建议
5 结束语

(5)挖掘农机化新潜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找准农机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1.1 聚焦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1.3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完美对接
    1.4 选拔培育一批爱农机、善钻研、技艺精的“农机工匠”
2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2.1 研判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实现“四个转变”
    2.2 立足新起点,汇聚新动能,做到“四个坚持”
3 定向施策,精准发力
    3.1 整合资源,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3.2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
    3.3 强化农机安全监管,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3.4 积极培育科技型农机服务人才和农业生产者

(6)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四)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概念
        (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管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农机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第二节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平稳推行
    第四节 农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
    第二节 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
    第三节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依赖度较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 农机报废制度和农机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机装备的升级
    第二节 扶持机制不完善制约农机社会化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农民收入不高影响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第四节 土地分散和农机产品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状况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农机化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法国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日本的发展情况
    第四节 国外发展农机化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第二节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
    第四节 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推广
    第五节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2章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2.1 政产学研推五大主体之间关系
    2.2 模式构建相关理论基础、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2.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典型模式总结
    2.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划分和农机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3.1 研究区域划分
    3.2 研究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3.3 主要粮食作物农业机械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3.4 主要经济作物农业机械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沿海特色发展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4.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4.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4.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4.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发展滞后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5.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5.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5.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5.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6.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6.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6.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6.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规模带动快速发展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7.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7.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7.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7.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
    1、参与的科研项目
    2、发表的论文
    3、参加学术活动
    4、参加调研活动
附录 B 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相互关系调查问卷

(8)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第二节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农业弱质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
        四、外部性理论
    第三节 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
        一、替代效应
        二、收入效应
        三、挤出效应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农机补贴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农机购置补贴试点阶段
        三、农机购置补贴的全面推行阶段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
        一、补贴的目标
        二、补贴的对象和标准
        三、补贴范围
        四、补贴的方式
        五、补贴的金额及资金的分配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评估
        一、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存在饱和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不均衡
        三、社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规模化水平较低
        四、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型化趋势明显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补贴的范围有待优化,规模存在不足
        二、补贴资金兑付滞后,流程有待简化
        三、补贴政策执行不规范,缺乏法律约束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择
        一、变量的选取
        二、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全国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二、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三、非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四章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
        一、敞开对高效绿色农机具的补贴
        三、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确定补贴机具
    第二节 合理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一、加大对非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
        二、控制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规模
        三、补贴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
    第三节 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宣传力度
        三、及时兑付补贴资金
参考文献

(9)资源禀赋、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的问题
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集聚、产业集聚与生产集聚
        2.1.2 农业资源禀赋
        2.1.3 生产效率、效率损失与单要素生产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生产集聚研究综述
        2.2.2 关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单要素生产效率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新经济地理理论
        3.2.2 资源优势理论
        3.2.3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3.2.4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3.3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3.3.1 禀赋特征对生产集聚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3.3.2 生产集聚对粮食生产效率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3.3.3 生产集聚对单要素生产效率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4 资源禀赋与生产集聚演变趋势及现状分析
    4.1 引言
    4.2 我国资源禀赋演变趋势及现状分析
        4.2.1 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4.2.2 耕地资源变化情况
        4.2.3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4.3 我国生产集聚现状与发展演变趋势
        4.3.1 研究方法
        4.3.2 我国粮食作物生产集聚历史演变趋势
        4.3.3 我国粮食作物地区平均集聚率
        4.3.4 我国粮食作物作物区域分工及专业化程度
        4.3.5 我国粮食作物内部各作物的时空关联性
    4.4 本章小结
5 禀赋特征对生产集聚的形成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生产集聚形成机理
    5.3 生产集聚水平与资源禀赋关系分析
    5.4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5 实证回归结果
        5.5.1 生产集聚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5.5.2 生产集聚影响因素二次项回归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
    6.1 引言
    6.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2.1 理论模型设定
        6.2.2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择
    6.3 实证回归结果
        6.3.1 假设检验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6.3.2 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实证回归结果
    6.4 生产集聚趋势分析及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
        6.4.1 生产集聚水平与粮食生产效率总体趋势
        6.4.2 不同产区生产集聚水平与粮食生产效率区域差异
        6.4.3 不同地理区域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区域差异
        6.4.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区域差异
    6.5 理论机制验证
        6.5.1 农户层面、作用机制与粮食生产效率
        6.5.2 农业产业层面、作用机制与粮食生产效率
        6.5.3 经济发展水平层面、作用机制与粮食生产效率
    6.6 本章小结
7 生产集聚与单要素生产效率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设定
    7.3 我国生产集聚水平与单要素生产效率变动趋势
    7.4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5 实证回归结果
        7.5.1 生产集聚与劳动生产效率回归结果
        7.5.2 生产集聚与耕地利用效率回归结果
        7.5.3 生产集聚与机械使用效率回归结果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生产集聚表现出逐年增加且稳定上升趋势
        8.1.2 地区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是推动生产集聚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8.1.3 生产集聚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8.1.4 生产集聚水平对单要素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8.2 政策建议
        8.2.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集聚区
        8.2.2 强化专业化优势区域
        8.2.3 提高集聚区比较优势
        8.2.4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优化集聚区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辽阳市土地规模化与农机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辽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2 辽阳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和农机化发展的经验
    2.1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2.2 规范流转程序, 以土地规模化推动农业机械化
    2.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4 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评选,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 辽阳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和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规范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3.2 推动土地流转, 强化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与服务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带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4 加大政策扶持, 加速土地流转和农机化发展

四、浅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机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3]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 丁榕.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4]北京市农机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调研[J]. 王立成,张岚,杨烨,王媛媛. 农业工程, 2019(12)
  • [5]挖掘农机化新潜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J]. 何政道,赵晨,冀春春. 江苏农机化, 2019(06)
  • [6]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D]. 许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温福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D]. 陈星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资源禀赋、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D]. 赵丹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辽阳市土地规模化与农机化发展的思考[J]. 刘丽娜.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12)

标签:;  ;  ;  ;  ;  

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