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

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

一、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要促农民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赵影[1](2021)在《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积极作为,扶贫政策由转移支付为主的“输血式”转向发展生产为主的“造血式”。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农村物流体系的改善,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地区,促进了农村和城市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已经发展成为农村扶贫的重要方式,国务院扶贫办于2014年将“电商扶贫”正式纳入扶贫的政策体系,并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因此,客观评价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研究农村电商的扶贫途径和效应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充分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证探讨农村电商的作用途径及效应。首先理论上阐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在农村电商发展中的作用,从直接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两个途径分析农村电商对贫困的影响;其次介绍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我国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和取得的成效;最后利用我国2014—201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度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农村电商扶贫效应及存在的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电商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且具有扶贫效应,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对贫困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存在农村电商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扶贫的间接效应。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所得结果与原有结论保持一致。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角度,对提升农村电商扶贫效应提出相关建议:优化电商发展环境,重视电商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大力塑造电商品牌;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抓住电商发展机遇。

闫星燕[2](2021)在《甘肃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结构及其演变路径 ——基于2004年-2018年农业补贴政策的文本分析》文中认为农业是提供国民经济发展与支撑的基础产业,归属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第一产业。在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与农产品市场是否开放息息相关,不断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民生的发展,特别关系到经济的总体发展。尤其对我国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我们的物质和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与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相比,农业生产力薄弱、农民受益较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不同程度上制约看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我国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后,农业补贴政策一直持续不断被调整,但仍与农业发达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后的十余年间,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曲线不断上升,但是未知性始终贯穿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我国每年都在面临各种不同的新问题,农业问题必须提至新的高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刻不容缓。本文笔者通过分析甘肃省2004年-2018年农业补贴政策的相关措施入手,从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的背景、存在的意义和演变路径进行深入剖析,概括整理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中主题的结构和强度,清晰甘肃省农业补贴政策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的农业补贴政策更加适合本国国情,并在促进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与传统的近距离阅读方式不同,本文采用远距离阅读,即从大量政策文件中中找出甘肃农业政策内容结构的变化及其演变路径,这不仅反映了甘肃农业供给的强度的影响。同时,它也反映了甘肃农业政策主题和重点的变化。这项研究不仅需要验证甘肃农业发展全过程中地方政府实际政策供给的特征,而且还需要验证该特征背后演变路径。它反映了甘肃农业补贴政策内容和结构的转变,也验证了甘肃农业补贴政策的变化路径。本文以甘肃省2004-2018年农业补贴政策的部分选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政策的内容,系统地梳理了该政策的主题结构和主题强度,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把握政策主题变动脉络。研究发现,在农业补贴政策持续影响下,甘肃省出现第一产业业总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种植面积有效确保了,农产品生产量逐步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农民收入有效提高等现象,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显着。但是如何完善和修订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出更有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业奖补政策仍是一项长期工作。

卢煌道[3](2020)在《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三农”问题凸显,“三农”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农业信息化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能够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尤溪县作为福建省农业重点县,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于尤溪县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查阅相关农业信息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尤溪县的基本情况、农业发展情况、务农人员的基本情况、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农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贡献情况以及务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接受情况等。同时,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采用建立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应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等各个指标指数来评价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分析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经济基础、农业信息资源供给与利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农户参与、农业信息化人才5个一级指标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分析总指数与各下层指标间的关联性,层次明确地分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中影响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主导因子。本文结合三明市统计年鉴、尤溪县农业农村局网站信息、实地问卷调查结果等综合分析了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而分析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促进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尤溪县农村已经拥有较好的电信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2)2014-2019年,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信息化经济基础、农业信息资源供给与利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农户参与、农业信息化人才等方面,是影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3)电视、广播等发展空间较小,而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为26.15台,仍有较大增长进步的空间。尤溪县政府和农户应加强在计算机设备方面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溪县政府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占农业信息化经济基础权重的85.56%,政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能极大的影响尤溪县农业信息化经济和当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孙楠楠[4](2020)在《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山东省是中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省,属于农产品出口典型区域,与此同时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其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鉴于此本文立足山东省历年农产品出口状况并结合农民收入,探寻农产品出口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行合理性规划建议。本文将农产品结构分为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两方面分别研究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产品结构按照HS国家标准分类将出口农产品分为四大类:动物产品、植物产品、油脂类和食品饮料类;市场结构方面则选取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美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八大典型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国家与地区,分别构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向量自回归开始之前首先完成了协整检验、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一系列的过程检验以确保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然后进入后续的实证分析阶段。一是从产品分类层次,分析HS编码系统四大类农产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二是从市场分类层次,分析山东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从而弥补在过去的实证研究当中仅从总量的层次分析没有细化到产品层次与市场层次的短板之处。检验结果显示,出口产品结构与农民收入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可行的。结果显示山东省所出口的四大类农产品与山东省农民收入有长期均衡关系,出口产品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二类(植物类产品)、第三类(油脂类)、第一类(动物类产品)最后是第四类(食品饮料烟草类)。出口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可行的。前八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中有四个市场与山东省农民收入有长期均衡关系,出口市场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日本、韩国、东盟和欧盟。在分析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山东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成功经验,并制定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希望对山东省整体以及各地市各有侧重地引导种植出口,促进农业发展、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帮助。

李晓龙[5](2019)在《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是关于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效率,拓展农民增收领域,以及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改善目前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消除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更要突破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素供给瓶颈。在这些供给要素中,尤其以资金和技术的需求最为旺盛,由此也迫切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扩大农村金融规模、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以及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等途径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增强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持。因此,系统地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研究的主要内容1)系统构建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依据与方法。2)统计分析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描述性分析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及主要业态现状,系统讨论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省际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然后分别分析了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与问题。3)实证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基于200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FE、PCSE、FGLS、SYS-GMM、空间计量、门槛回归等计量方法,分别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并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4)探索设计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建议。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结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及二者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考察期内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测算结果表明:2008-2016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十分明显,年均增长率高达11.97%。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区域划分标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则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衡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说明中国省际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正在不断缩小。2)农村金融深化显着提升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综合采用FE、PCSE、FGLS以及SYS-GMM等计量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农村金融深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显着。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地区之间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是造成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3)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计量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显着促进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空间计量结果则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即农业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的技术扩散效应。进一步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发现,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且农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收敛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4)农村金融深化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显着提升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即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交互作用模型检验发现,农村金融深化有效提高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正向作用。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途径,从而揭示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随着农村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再次验证了农村金融深化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进而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正向作用。5)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构建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及二者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供给推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以及示范带动机制;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技术进步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融资保障机制、服务支撑机制以及环境优化机制。(3)研究的重要观点1)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农村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加快培育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建立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来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2)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深化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深化策略,以有效推动区域农村产业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3)制定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理空间因素,通过技术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形成新的增长点,以带动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4)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配合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必须依靠农村金融深化,积极发展农业科技金融,促进农业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5)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是人才兴旺。没有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兴旺繁荣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要鼓励有志青年在农村创业、就业、安居乐业。(4)研究的政策建议1)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政策,缓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约束;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2)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含量。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培育农村“众创空间”,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强化科技与农业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意设计与生产经营对接。3)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前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并存发展。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政策差异,积极探索农业内部融合、纵向融合、横向融合、技术渗透型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4)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重点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高度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供销社、邮政系统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焕发活力,同时增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5)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农村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涉农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盈利能力。6)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供给瓶颈;同时完善监管制度和统计制度,指导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发展。

朱钦伟[6](2018)在《周口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收入增长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出发点与落脚点。周口市是河南省重要粮食供给地区,承担着河南省内主要的粮食供给任务,但农民收入的增长却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农民增收速度趋缓、收入渠道狭窄以及现金收入回落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周口市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着河南省内粮食供给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周口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对农民收入增长领域有关研究现状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结合河南省周口市的实际情况,对周口市农村居民的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了周口市农民收入水平的分析和收入结构的分析,结果发现周口市农民收入整体呈现出增收趋势放缓、增幅收窄、获取收入的渠道狭窄、现金收入减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农户占有的资源、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因素;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从家庭拥有的可出租性资产情况、实际地租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从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该从提高农户自身素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互联网+”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利民惠民对策,从而促进周口市农民收入的增长。

黄国兴[7](2017)在《惠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确保国家稳定的前提,将农业变得更为产业化能够推动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做到制度革新。目前和未来农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让农村地区的居民能够有着丰厚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贫富的差距。为此,我们要从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工农城乡关系和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两方面入手,明确农业产业化对我国的重要性。文章基于农业产业化有关理论知识,对惠州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惠州农业产业化的框架与基本思路,以此来得出能够推动惠州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措施。第一,在充分了解农业产业化具体概念之后,需要总结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发展历史、特征等内容,要推动农业化发展的最大前提就是对农业产业化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是开展一切农业产业化应对措施的基本工作,能够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起到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二,对惠州市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其农业产业化涉及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阶段,找到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农户没有较高的组织化层次;农业上没有较大的投入;农业不具备较高产业化水平,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求新求变意识不强;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重视不足,供应链不畅;农产品特色不明显,品牌化建设滞后;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规划缺乏长期性,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发展基金得不到稳定保障,发展后劲不足;基层服务不到位,技术推广不全面等有关问题。第三,在研究惠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情况之下,得到能进行应对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构建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层次,做强做大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加强.质量管理,强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土地流转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土地经营向着更为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设置多个家庭农场试点,开发出新的农业经营对象;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究,促进科技兴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等。

肖小勇[8](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韩连贵,王恒,杨微,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易继平,张照利,鲁川[9](2014)在《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科技操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信息网络化工程。农业信息化在推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范围、服务职能、意义、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要求、农业信息化开发进程、实施成效、服务差距以及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李雪[10](2008)在《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和全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各省如何根据当地情况构建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论文研究主要运用发展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采用了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式结构与功能分析方法,对于黑龙江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及其理论基础,梳理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时间日历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探讨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系统地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起步基础和背景、发展动力、主要战略模式、战略重点、投入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对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整理和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典型模式。本研究结合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农业生产特点,对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性探索:1.提出了构建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多元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实行全面推进与局部突破相结合,农垦与地方区域的信息化无缝对接,与小城镇建设密切结合,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模式。根据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战略选择上要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符合省情基础,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政府引导、需求主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出了战略选择的重点领域为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五项保障措施。2.提出了构建有效组织和配置、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一是组织模式,包括五种组织类型;二是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包括四种资源配置方式;三是省、市、县、乡四级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四是技术集成模式,包括四种集成技术;五是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模式。3.提出了构建多方参与和多方联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一是投入模式,包括三种投入方式;二是组织模式,包括四种组织类型;三是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包括两种信息传播服务途径。本文首次从全省层面对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过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深入调查访问和多种形式的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对于黑龙江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和构建得到了多数交流者的认同。研究结果对于推动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要促农民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要促农民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农村电商相关研究
        1.2.2 农村电商扶贫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电商
        2.1.2 扶贫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双边市场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第3章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理论分析
    3.1 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主体
        3.1.1 各级政府
        3.1.2 电商企业
        3.1.3 农民
    3.2 农村电商扶贫的直接途径
        3.2.1 赋予农民动能,提升创收能力
        3.2.2 提供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2.3 优化服务供给,减少生产支出
    3.3 农村电商扶贫的间接途径
        3.3.1 农村电商与地区经济增长
        3.3.2 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
第4章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与电商扶贫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历程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4.3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政策及成效
        4.3.1 精准脱贫以来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
        4.3.2 农村电商扶贫的成效
第5章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效应实证检验
    5.1 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测度
        5.1.1 指标选取
        5.1.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5.1.3 测度结果
    5.2 农村电商扶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数据
        5.2.2 农村电商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5.2.3 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提升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效应的建议
    6.1 优化电商发展环境,重视电商人才培养
    6.2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大力塑造电商品牌
    6.3 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抓住电商发展机遇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甘肃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结构及其演变路径 ——基于2004年-2018年农业补贴政策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界定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有关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
    2.2 国外有关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主题结构分析
    3.1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的内涵及其分类
    3.2 构建分析框架、定义分析单元及目录
    3.3 文本分析单元编码
    3.4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内容与归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主题强度分析
    4.1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4.2 文本总量分析
    4.3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主题强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焦点的时序演变
    5.1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文本主题内容的时序比较分析
    5.2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文本主题强度的时序比较分析
    5.3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路径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甘肃农业补贴政策发展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甘肃省2004年-2018年期间农业补贴政策文本数据库
致谢

(3)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农业信息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农业信息化相关概念
        2.1.1 农业的概念
        2.1.2 信息化的概念
        2.1.3 农业信息化内涵
        2.1.4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1.5 农业信息化发展要素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2 乡村振兴战略
        2.2.3 信息供求发展理论
        2.2.4 农民参与发展理论
第3章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资料分析
        3.1.1 尤溪县概况
        3.1.2 尤溪县农业发展情况
        3.1.3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政府管理情况
        3.1.4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5 尤溪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3.2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实地调查分析
        3.2.1 调查说明
        3.2.2 尤溪县务农人员的基本情况
        3.2.3 尤溪县农户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联网及使用情况
        3.2.4 尤溪县农户农业生产信息化、自动化设备拥有及使用情况
        3.2.5 尤溪县农业信息需求及获取利用情况
        3.2.6 尤溪县农业信息服务情况
第4章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4.1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4.1.1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4.1.2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4.3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4.4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4.4.1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4.4.2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指数
第5章 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5.1 强化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5.1.1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1.2 增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联网、农机购置的补贴
        5.1.3 依托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自动化设备利用率
    5.2 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带动农户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5.2.1 加强农户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户参与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
        5.2.2 培育农业信息化“带头人”,由农户带动农户推进信息化发展
        5.2.3 强化国企事业单位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5.3 深入了解农民信息需求,提供靶向服务
        5.3.1 依据农民需求提供信息服务
        5.3.2 扩大农业信息覆盖范围,全面推进农业信息村户普及应用
        5.3.3 依托云大数据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5.4 应用科技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全程建设和共享,促进信息供需匹配
        5.4.1 应用区块链、防伪技术,提升农业信息的实效性与安全性
        5.4.2 应用区块链,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全程共享机制
        5.4.3 管理和共享整个农业物流信息
    5.5 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抓手,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5.5.1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5.5.2 支持电商等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5.5.3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作用机制
    2.1 概念界定
        2.1.1 出口结构的界定
        2.1.2 农民收入的界定
    2.2 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作用机制
        2.2.1 产业结构效应
        2.2.2 市场需求效应
        2.2.3 规模经济效应
        2.2.4 价格效应
第三章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与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3.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3.2.1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3.2.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3.3 山东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3.3.1 农民收入现状
        3.3.2 山东省农民收入的构成
        3.3.3 农民收入变化趋势
第四章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4.1 实证方法
        4.1.1 平稳性检验
        4.1.2 协整检验
        4.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1.4 VAR模型
    4.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实证分析过程
    4.3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4.3.1 变量的选取
        4.3.2 实证分析过程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优化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方面
        5.2.2 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5)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资料及来源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2 理论借鉴、文献综述与经验考察
    2.1 理论借鉴
        2.1.1 农村金融深化相关理论
        2.1.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经验考察
        2.3.1 美洲实践经验考察
        2.3.2 欧洲实践经验考察
        2.3.3 亚洲实践经验考察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
        3.1.1 农村金融深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3.1.2 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及其内涵
        3.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3.2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1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2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3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
        3.2.4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测度
        3.3.1 农村金融深化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3.2 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及主要业态
        4.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4.2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2.1 农村金融深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2.2 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3.1 农村金融深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3.2 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3 典型化事实
    5.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基准检验结果分析
        5.3.2 区域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讨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4.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技术进步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
    6.1 引言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传统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6.3.2 空间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讨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6.4.1 空间收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4.2 空间收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检验——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
    7.1 引言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7.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7.2.3 典型化事实
    7.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7.3.1 交互作用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7.3.2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进一步讨论:农村金融深化的门槛特征分析
        7.4.1 门槛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方法
        7.4.2 门槛效应检验与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1 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1.1 产品创新机制
        8.1.2 风险分散机制
        8.1.3 协同合作机制
    8.2 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2.1 供给推动机制
        8.2.2 需求拉动机制
        8.2.3 示范带动机制
    8.3 金融技术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3.1 融资保障机制
        8.3.2 服务支撑机制
        8.3.3 环境优化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
        9.2.2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含量
        9.2.3 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前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并存发展
        9.2.4 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重点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
        9.2.5 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9.2.6 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周口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周口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1 周口市基本概况
    2.2 周口市农民收入水平分析
    2.3 周口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2.4 周口市农民收入变化特点
第三章 周口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查方式
    3.2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3.3 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因素
    3.4 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3.5 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3.6 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增加周口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农户自身素质
    4.2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4.3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4.4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4.5 通过“互联网+”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惠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农业产业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1 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基本特征
        2.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1.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2.2.1 美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2.2 日本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2.3 德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3.1“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
        2.3.2“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
        2.3.3“专业市场+农户”组织模式
    2.4 农业产业化模式组织经验
        2.4.1 注重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2.4.2 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作用
        2.4.3 落实信贷资金,提供发展保障
        2.4.4 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形式
    2.5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2.5.1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2.5.2 有利于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2.5.3 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2.5.4 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
        2.5.5 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
3 惠州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惠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3.1.2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3.1.3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1.4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情况
        3.1.5 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
        3.1.6 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情况
        3.1.7 外向型农业建设情况
        3.1.8 农业信息化水平现状
    3.2 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简介
    3.3 惠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3.1 对农业投入不足
        3.3.2 农户组织化层次偏低
        3.3.3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3.3.4 小农意识依然存在,求新求变意识不强
        3.3.5 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重视不足,供应链不畅
        3.3.6 农产品特色不明显,品牌化建设滞后
        3.3.7 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
        3.3.8 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规划缺乏长期性,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
        3.3.9 发展资金得不到稳定的保障,发展后劲不足
        3.3.10 基层服务体系不到位,技术推广不全面
4 惠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对策研究
    4.1 构建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4.1.1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财政的预算,确保资金扶持力度
        4.1.2 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丰富服务形式
        4.1.3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4.2 提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程度,做大做强合作组织
    4.3 加快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4.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谋划
        4.3.2 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行业布局
        4.3.3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4.3.4 落实扶持措施
    4.4 加强质量管理,强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4.4.1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4.4.2 强化标准化建设
        4.4.3 做好规划,逐步实施
        4.4.4 强化农产品营销
    4.5 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4.6 开展家庭农场试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6.1 认识家庭农场地位,制定管理办法
        4.6.2 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政策
    4.7 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
    4.8 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究,促进科技兴农
    4.9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10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与展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价格形成理论
        2.1.2 价格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2.2.3 简评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
二、农业信息化服务范围
三、农业信息化服务职能
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一)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 农业信息化发挥的作用。
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六、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任务
七、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原则要求。
    (二) 农业信息化实施要求。
八、农业信息化开发进程
九、农业信息化实施成效
十、农业信息化服务差距
十一、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举措
    (一) 科学确立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针。
    (二) 正确制定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战略。
    (三)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网络。
    (四) 组织加强农业信息化体系管理。
    (五) 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全面服务。

(10)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1.6 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章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2.1 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
        2.1.1 信息化的内涵
        2.1.2 信息化的特征
        2.1.3 信息化的意义
    2.2 农村信息化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村信息化理论
        2.2.2 相关基础理论
    2.3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及经验
        2.3.1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时间日历
        2.3.2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时期划分
        2.3.3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2.3.4 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2.3.5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及障碍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的比较分析
    3.1 国外一些主要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概况
        3.1.1 发达国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3.1.2 发展中国家农村信息化发展概况
    3.2 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3.2.1 发展特点
        3.2.2 发展趋势
    3.3 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3.1 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3.3.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本投入
        3.3.3 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3.3.4 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3.3.5 打造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
        3.3.6 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
    3.4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特点比较与分析
        3.4.1 农村信息化发展特点比较
        3.4.2 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渠道比较
        3.4.3 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方式比较
    3.5 国内不同类型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3.5.1 发达地区典型模式
        3.5.2 中等发达地区典型模式
        3.5.3 欠发达地区的典型模式
第四章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黑龙江省农村概况
        4.1.1 农村基本情况
        4.1.2 农业生产特点
        4.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4.2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概况
        4.2.1 全省农村信息化基础水平
        4.2.2 农村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效
        4.2.3 农村信息化发展特点
    4.3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4.3.1 各地区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4.3.2 各地市农村信息化基础情况
    4.4 发展水平区域分类
        4.4.1 发达地区
        4.4.2 比较发达地区
        4.4.3 中等发达地区
        4.4.4 欠发达地区
    4.5 黑龙江省基层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4.5.1 主要的信息服务模式
        4.5.2 不同模式的比较
    4.6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6.1 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4.6.2 覆盖地域广,农村信息化难度大
        4.6.3 组织体系建设尚流于形式
        4.6.4 缺乏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的紧密结合
        4.6.5 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4.6.6 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单一
        4.6.7 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第五章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模式
    5.1 战略模式构建的原则
        5.1.1 符合省情基础原则
        5.1.2 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原则
        5.1.3 政府引导、需求主导的原则
        5.1.4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5.1.5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5.2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模式
        5.2.1 全面推进与局部突破相结合战略
        5.2.2 农垦地方区域信息化无缝对接战略
        5.2.3 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战略模式
        5.2.4 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战略
        5.2.5 多元化发展战略
        5.2.6 跨越式发展战略
    5.3 战略重点
        5.3.1 信息资源建设重点
        5.3.2 农村信息服务重点
    5.4 战略保障
        5.4.1 确保资金投入
        5.4.2 加强组织协调
        5.4.3 推动队伍建设
        5.4.4 创造政策环境
        5.4.5 健全制度规范
第六章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
    6.1 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构建的目的
        6.1.1 解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
        6.1.2 提高信息资源的市场经济价值
    6.2 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模式
        6.2.1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主体
        6.2.2 现阶段的主要组织类型
        6.2.3 政学研产相结合的组织类型
    6.3 信息资源配置模式
        6.3.1 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构建的目的
        6.3.2 按照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特色农业的资源配置方式
        6.3.3 依据农民信息需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6.3.4 依据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均衡的资源配置方式
        6.3.5 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市场”协调互动配置方式
    6.4 省、市、县、乡四级信息资源整合模式
        6.4.1 省级信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6.4.2 市级信息资源整合——信息一体化平台
        6.4.3 县乡级信息资源整合——县乡一体化平台
    6.5 资源建设与利用的技术模式
        6.5.1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集成
        6.5.2 农业信息发布技术集成
        6.5.3 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技术集成
        6.5.4 农业信息技术的扩散与传播
    6.6 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共建共享模式
        6.6.1 信息资源的共建
        6.6.2 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第七章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7.1 投入模式
        7.1.1 政府性、自助式、商业性投入方式
        7.1.2 “政府性+自助式+商业性”投入方式
        7.1.3 “政府性+科研院所+自助式+商业性”联动投入方式
    7.2 组织模式
        7.2.1 政府主导型
        7.2.2 社会参与型
        7.2.3 政企协合作型
        7.2.4 多方联动型
        7.2.5 基层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7.3 信息传播服务模式
        7.3.1 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分析
        7.3.2 “‘三电一机’+多方资源”的信息传播服务途径
        7.3.3 “‘三电一网两机一报’一体化”信息传播服务途径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要促农民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D]. 赵影.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甘肃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结构及其演变路径 ——基于2004年-2018年农业补贴政策的文本分析[D]. 闫星燕. 兰州大学, 2021(12)
  • [3]尤溪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 卢煌道.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孙楠楠.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D]. 李晓龙. 重庆大学, 2019(01)
  • [6]周口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朱钦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 [7]惠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黄国兴.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9]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 韩连贵,王恒,杨微,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易继平,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4(38)
  • [10]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 李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标签:;  ;  ;  ;  ;  

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