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废胶粉共混物的加工

聚乙烯废胶粉共混物的加工

一、聚乙烯废胶粉共混料的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活,李瑞娇,黄东海[1](2020)在《废胶粉/聚乙烯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以废旧轮胎橡胶粉及聚乙烯颗粒为改性剂原料,70#基质沥青为沥青原料,以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施工性能为评价指标,利用高速剪切法以及正交实验设计,分别制备了不同掺量的复合改性沥青,得出适合聚乙烯/废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加工工艺指标,并研究了聚乙烯及废胶粉在不同掺量条件下的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建议的加工温度为180℃~190℃,剪切速率为4 500rad/min,剪切时间为1.5h,废胶粉和聚乙烯掺量分别为10%和2%。

俞春晖[2](2020)在《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重载、超载、渠化交通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路面车辙、裂缝、坑槽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石油沥青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运输要求,改性沥青成为解决道路问题的有效手段。PE类改性剂虽然可以明显改善沥青的黏度,提高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但是对沥青的低温性能改善效果不理想;废胶粉可以有效提高沥青低温性能,但受限于其有效掺量,对高温性能改善效果有限;考虑到这2种改性剂各自特点,以及目前废旧轮胎带来的“黑色污染”问题,本文将PE类改性剂PR.M和废胶粉改性剂进行复配,制备得到了 P 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并着重对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及微观特性展开研究,同时结合沥青部分研究结果,探究了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采用PG分级结果作为性能控制指标,以最优PG分级结果所对应的添加顺序、剪切时间、制备温度等作为最优制备工艺参数。(2)通过黏度试验了解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施工和易性;采用基于流变学原理的DSR和BBR试验评价了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确定了本研究中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PG分级;通过MSCR试验分析了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抗永久性变形能力。(3)借助热重分析试验、FTIR试验和荧光扫描试验,分析研究了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PR.M和胶粉对沥青的改性机理以及在沥青中的分散形态。(4)通过车辙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对比分析了包括基于干法、湿法工艺得到的4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优劣。

李雪健[3](2019)在《PP/胶粉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通过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和精细冷冻胶粉(LGTR)复合材料,研究了PP/LGTR复合材料的增韧改性、补强改性以及PP/LGTR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性能。第一部分是对PP/LGTR复合材料的增韧改性,研究了胶粉用量、相容剂种类和用量及增韧剂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GTR的加入会降低PP的力学性能,但随着LGTR用量的增加,PP/LGTR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会上升;相容剂的使用会增加PP与LGTR的相容性,使力学性能提高;使用热塑性聚烯烃类弹性体(POE)增韧或者使用三元乙丙胶接枝马来酸酐(EPDM-g-MAH)增韧可以有效提高PP/LGTR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并且增韧剂的使用可以提高PP与LGTR之间的相容性;高密度聚乙烯(HDPE)/POE并用增韧PP/LGTR复合材料时,PP/LGTR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PP/LGTR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第二部分是对PP/LGTR复合材料的补强改性,研究了不同填料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试样高温处理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填料在基材中的分散及含量。结果表明,在ZDMA、云母、煅烧高岭土、硅灰石四种填料中,综合考虑性能及成本,选用15份云母或者煅烧高岭土补强最好,而对试样进行高温处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云母、煅烧高岭土在基材中分散较好且各种填料在加工过程中均有损失。第三部分是对PP/LGTR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的研究,研究了挤出机螺杆转速和LGTR开炼处理工艺以及试样高温处理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杆转速为145r/min、注射压力为90bar、保压时间为36S时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最好;LGTR开炼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开炼工艺为60℃开炼5min;高温处理可以增加PP相与LGTR相的相容性并进一步提高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第四部分是对PP/LGTR复合材料加工流动性能及制品表面质量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牌号PP与LGTR共混得到的PP/LGTR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差异,研究不同牌号PP对PP/LGTR复合材料加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了润滑剂对PP/LGTR复合材料加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了加工工艺和光亮剂对制品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P/LGTR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主要受PP影响,选用PP熔融指数越大,PP/LGTR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越好,且润滑剂的使用可以改善PP/LGTR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当选用挤出机螺杆转速为120rpm、注压力为70bar、保压压力为75bar时,制品表面质量较好,且光亮剂的使用能有效改善制品表面质量。

王文奇[4](2018)在《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等地区进一步修建公路是必然趋势。因为温拌沥青技术节能减排、对环境友好、延长施工的季节、适合高原地区的应用、扩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范围,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推广必要性。我国需要价格较低、性能较好的国产沥青温拌剂,更需要可以对沥青改性的温拌沥青改性剂。本文依托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低碳环保沥青路面材料新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ZB0164)、省部级学科平台课题“绿色节能的沥青路面材料研究及其工程应用”(项目编号:szjj2015—074)、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基金“基于节能减排的沥青路面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编号:15206569),分别以国产的有机降黏型的ACMP温拌改性剂、ACMP温拌改性沥青、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和理论研究。重点对沥青微观结构、纳观结构以及温拌机理、改性机理等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究了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并研究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以及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温拌改性沥青路面进行寿命预测。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国产新型的ACMP温拌改性剂、温拌改性沥青的性能试验,并与基质沥青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各项指标,确定了ACMP—1型、ACMP—2型和ACMP—3型温拌改性剂的内掺法的最佳掺量分别是8%、9%、15%。(2)针对我国目前温拌改性沥青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采用扫描电镜、荧光电镜、原子力显微等仪器对ACMP温拌改性沥青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结合红外光谱、能谱分析、核磁共振谱等分析,对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微观和纳观的手段,结合红外光谱、能谱分析、核磁共振谱,从表面微观和纳观、化学组分、分子结构、胶体结构类型、能谱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该材料的温拌机理;从分散相、分子量、相容性、反应和交联、聚合物共混、胶体结构类型等角度研究了该材料的改性机理。通过研究ACMP温拌改性剂的降黏机理,分析阐述了温拌改性剂对沥青实现温拌的技术原理;通过研究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了施工完成后提高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性技术原理。(3)开展了以密实悬浮结构AC—13型为代表的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密实骨架结构SMA—13型为代表的两种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采用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对于通常比AC沥青混合料更难拌和的SMA沥青混合料,采用120℃的拌和温度,可以延长拌和时间至120s。基于工程经验分析、室内试验与理论研究,指出了确定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的方法,通过实验室试拌和并调整拌和温度,该方法比黏度—温度曲线方法更为恰当。完成试验和理论研究,在此的基础上指出:综合研究后确定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在130℃140℃、ACMP—2型温拌改性沥青在110℃120℃、ACMP—3型温拌改性沥青在70℃80℃拌和混合料。通过开展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等试验,研究并检验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路用性能。通过试验,验证了国产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部分指标,如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超过基质沥青的热拌的相同级配的混合料,性能与进口温拌沥青混合料相当。研究了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其强度增长的特点,并做了机制分析。(4)选择适用范围更广、性能较好的AC—13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UTM等试验设备,开展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小梁试件疲劳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该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小梁的抗疲劳的性能,论证了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验证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疲劳试验性能超过基质沥青的AC—13型混合料的试验数据,但不及SBS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橡胶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以及温拌橡胶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5)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使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结合路面变寿命设计理念,构建出了预测温拌改性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方法。该方法切实可行,精度较高。(6)依托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路和实体工程,进行了ACMP且温拌改性沥青的成本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验证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技术既可以对混合料实现温拌,还可以对沥青实现改性,有助于沥青混合料在低温地区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延长沥青路面寒冷季节的施工时间,还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是一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技术。

梁明[5](2017)在《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流变学和形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改性沥青作为集料的胶结料广泛应用在路面铺装上,路面性能主要由沥青的性能决定。然而,近年来交通量和车辆载重的快速增加及极端气候对路面的整体性形成严峻的考验,导致了车辙、开裂等病害,这些问题都与沥青的流变性、黏弹性直接相关。因此,研究沥青的流变学是提高沥青材料性能及解决路面病害的根本途径。而聚合物的结构对改性沥青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改性沥青“结构-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弯曲梁流变仪(BBR)并结合荧光显微镜(FM)、统计分析方法、相场理论(PFT)等研究了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黏弹性、相态、相容性和储存稳定性;深入分析了聚合物结构与黏弹性及相态与黏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判定相容性的流变学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及相场理论模拟了改性沥青的相分离过程和储存稳定性。主要内容如下:为研究典型改性沥青的“构-效”关系,利用DSR和BBR分别对不同结构的四种典型改性沥青(SBS、PE、EVA和胶粉改性沥青)进行了全面的流变学测试,并结合时-温等效原理、广义Maxwell模型等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得到了SBS的嵌段比、PE的密度、EVA的VA含量及胶粉的粒径对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最佳的嵌段结构使得SBS的模量、零剪切黏度等指标最大;S/B的增加使得沥青对剪切变得不敏感而且低温脆性增加。MDPE对沥青高温性能提高最显着,呈现明显的剪稀现象,并采用Ostwald模型描述了该剪稀现象;LLDPE对低温性能提高最明显。EVA中VA的增加使得高温性能先变好后变差,而低温性能呈单调性变好。随胶粉粒径的增加,胶粉改性沥青的模量和零剪切黏度增大,体系趋向于非牛顿流体,沥青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采用流变曲线研究了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对主曲线、等时图、Black digrams、Han图和Cole-Cole图进行了优选,发现Cole-Cole曲线的对称性与体系的相容性存在最直接的对应关系,曲线对称性好对应着相容性好,并且准确性和灵敏度较好。进一步采用该判据研究了聚合物结构对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发现嵌段比适中的SBS及LDPE的相容性最好,增加VA含量及减小胶粉粒径有利于提高相容性。流变学方法研究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结果表明,S/B=30/70的SBS改性沥青最稳定,增加VA含量及减小胶粉粒径使得储存稳定性变好。Cole-Cole图判断出的相容性与实际储存稳定性结果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采用荧光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结构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微观相态,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表征了聚合物相的尺度和分布。深入分析了微观相态与宏观黏弹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三种相结构(SBS相为分散相、双连续相和SBS为分散介质)与储存模量的依频、依温曲线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对相态的区分较灵敏。为探究改性沥青相分离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改性沥青的相分离过程,建立了适用于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相场模型,并确定了各改性沥青的相场模型参数;为更真实的模拟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将Navier-Stokes方程和相场模型进行耦合,进一步模拟了SBS、PE和EVA改性沥青实际热储存条件下的微观相态变化,并用实验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耦合Navier-Stokes方程的相场模型可以较真实的模拟改性沥青实际热储存过程中的相态变化,模拟结果清晰的显示了改性沥青在热储存过程中聚合物和沥青发生相分离的全部过程。模拟结果与储存稳定性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且模拟图像接近荧光显微图像。

郑凯军[6](2017)在《热解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胶粉改性沥青以其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疲劳性能以及在环境保护即解决“黑色污染”上的特殊作用得到了筑路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传统的低温搅拌/剪切工艺下制备的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较差,制约着废胶粉改性沥青在工程上的应用。因此,对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通过高温热解工艺来减小废胶粉颗粒的尺寸,从而改善废胶粉与沥青之间的相容性,提高废胶粉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废弃资源,采用了较高的胶粉掺量。本研究制备了传统胶粉改性沥青和不同加工工艺下(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的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以下简称热解废胶粉改性沥青),采用了聚合物离析试验的软化点差、DSR试验的离析率和离析试验后上下段荧光显微结构和沥青四组分的差异来评价热解废胶粉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研究了加工工艺(热解时间、热解温度)、PE掺量对存储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基质沥青标号、黏度、荧光显微结构、胶粉溶解度和胶体不稳定系数Ic值与存储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热解废胶粉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优于传统橡胶沥青,并在250℃、1小时的加工工艺下储存稳定性最好。基质沥青标号对存储稳定性有影响,但不明显。经过高温热解后,胶粉颗粒的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均匀,胶粉溶解度更大,与沥青的相容性更好。PE/废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与PE的掺量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在合理掺量范围内,PE能够有效地提高热解废胶粉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

李名,刘昆林,徐敏,赵西坡[7](2017)在《废旧橡胶制备环境友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橡胶制品已经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年产生大量的废旧橡胶制品造成废旧橡胶资源的囤积,在浪费大量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实现废旧橡胶资源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循环利用废旧橡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又有利于解决废旧橡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近年来废旧橡胶再利用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废旧橡胶的利用与回收,重点介绍了废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混、再生橡胶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混等,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胡益兴[8](2016)在《废旧胶粉与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改性废旧聚乙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乙烯是塑料工业中产量最大的品种,由于其制品在使用过程发生了部分降解和老化,导致综合力学性能下降,电性能和耐寒性降低,并逐渐变脆、产生裂纹,最终丧失使用性能,成为废旧塑料。目前针对废旧聚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或进一步改性后再利用是综合利用废旧聚乙烯的最主要方法。本论文以废旧高密度聚乙烯(RHDPE)为改性对象,研究制备以线形低密度聚乙烯(LLDPE)、废旧胶粉及热塑性弹性体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改性剂,对RHDPE性能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将废旧胶粉以不同的含量分别添加至两种复合改性剂体系[即G1:LLDPE/POE(乙烯-辛烯共聚物)/胶粉和G2:LLDPE/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胶粉]中,经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当胶粉添加质量分数为18%,G1和G2的拉伸强度分别下降了30.9%,10.6%。比较断裂伸长率可知,当胶粉添加质量分数大于24%后,均下降明显;经熔融指数测试可看出,胶粉的添加,使得G1体系的黏度逐渐增大;而G2的黏度先减小后增大,其中以18%为拐点;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可知,胶粉在G1和G2体系中随着其添加含量增加,逐渐出现团聚,和分散不均匀现象。此外熔点、结晶度及热稳定性能均随胶粉的添加而下降。其次,在上一步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种热塑性弹性体(T1:POE,T2:SBS)复配对复合改性剂体系(即G3:LLDPE/POE/SBS/胶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1/T2(w/w)的增大,G3体系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比较断裂伸长率可知,当TI/T2=1时,测得断裂伸长率为507%,均比单独添加POE(424%)及SBS(399%)时要高;经熔融指数测试表明,随T1/T2的增大,G3体系的黏度逐渐降低。最后,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试验的基础上,得出最佳改性剂配方,并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复合改性剂(G4)。探究了G4不同的添加含量对RHDP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4的添加质量分数为20%时,RHDPE缺口冲击强度从39.3MPa增加至59.6MPa,增加了51.4%,而拉伸和弯曲强度分别下降20.6%和16.1%;熔融指数测试结果表明,随着G4添加含量的增加,熔融粘度逐渐增大,加工流动性能下降;DSC和TGA结果表明,G4的加入对RHDPE结晶度和耐热性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使RHDPE晶体结构的完整性下降。扫描电镜分析冲击断面可知,经G4改性后的RHDPE抗冲击韧性得到明显改善。

宋现芬[9](2014)在《基于PP-B及EPDM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嵌段共聚聚丙烯(PP-B)为基体,制备了PP-B/废旧轮胎胶粉(WGRT)基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E)、PP-B/废旧三元乙丙橡胶胶粉(WEPDMP)基热塑性弹性体及基于动态硫化PP-B/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热塑性硫化橡胶(TPV),对其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着重考察了橡塑比、增容剂种类及含量、基体增塑及橡胶相的炭黑增强对各复合体系的微观相态结构、力学性能、Mullins效应、压缩永久形变的可逆回复、动态黏弹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对PP-B/EPDM的结晶行为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熔融法制备了聚丙烯(PP-B)/废旧轮胎胶粉(WGRT)共混体系,通过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S)界面增容,获得了热塑性弹性体(TPE),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PP-B/WGRT共混体系,随着PP-B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模量趋于急剧增加,断裂伸长率均低于100%;采用SBS增容后,复合体系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获得显着提高,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120%,共混体系符合弹性体特征。拉伸断面的形貌研究表明,增容后体系的界面的结合获得极大的改善。(2)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PP-B/POE/WGRT共混型TPE,考察了PP-B/WGRT共混比、基体中POE的填充以及动态硫化对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PP-B/WGRT共混比以及在基体中充填POE,均不能获得TPE;通过对PP-B/POE/WGRT体系的动态硫化,可获得具有显着改善性能的TPE,且DCP在3phr时性能为佳; FE-SEM的观察表明,动态硫化使得PP-B/POE/WGRT体系的界面作用获得了增强,并由此带来共混体系性能的改善。(3)通过熔融混炼的方法制备了PP-B/WEPDMP复合体系,用SBS作复合体系的增容剂。加入SBS增容后PP-B/WEPDMP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显着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增容效果。与PP-B/WEPDMP复合体系相比,在SBS6phr时,PP-B/SBS/WEPDMP复合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70.3%。PP-B/SBS/WEPDMP复合体系的断裂伸长率大于100%且扯断永久形变低于50%,所以属于热塑性弹性体。 FE-SEM观察表明PP-B/SBS/WEPDMP复合体系的断裂面相对平坦,表明复合体系的弹性回复能力强。Mullins效应结果表明,体系最大应力在第一次加载之后下降的最明显;在加载卸载过程PP-B/SBS/WEPDMP复合体系的内耗低于PP-B/WEPDMP体系的内耗,表明加入增容剂SBS后,体系的弹性有所改善。(4)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嵌段共聚聚丙烯(PP-B)/三元乙丙橡胶(EPDM)热塑性硫化胶(TPV),对其力学行为、压缩永久形变的可逆回复、Mullins效应及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P-B/EPDM质量比为30/70时TPV综合性能良好;室温条件下,压缩永久形变的可逆性回复随TPV中橡胶相含量提高而明显加快,且残余形变较小;提高温度可加速永久形变的可逆回复,且高橡胶含量TPV的形变完全可逆;PP-B/EPDM TPV的单轴循环拉伸中存在明显的Mullins效应,在同一拉伸比(λ)下,内耗和阻尼因子在第一次加载-卸载循环中即达最大值,在第二次循环拉伸时显着下降,但之后下降趋势减缓,应力最大值则一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提高树脂含量,动态硫化产物的最大应力、残余形变、内耗、应力软化因子和阻尼因子明显升高;拉伸断面的FE-SEM观察表明,橡胶相含量的提高赋予TPV强的弹性回复能力。

杨继年,朱金波,丁国新,孟翠平[10](2014)在《废胶粉/塑料共混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废胶粉(WRP)与塑料共混制备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WRP的种类、粒径、含量以及界面增容方法对WRP/塑料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提高WRP与基体间的界面相容性是制备具有优异性能共混物的关键;最后,针对WRP在塑料共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聚乙烯废胶粉共混料的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烯废胶粉共混料的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废胶粉/聚乙烯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1.1 原材料
    1.2 试验方案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加工工艺结果与分析
    2.2 复合改性沥青性能
        2.2.1 高温性能
        2.2.2 低温性能
        2.2.3 施工性能
3 结语

(2)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R.M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研究
        1.2.2 PE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研究
        1.2.3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研究
        1.2.4 PE/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
    2.1 试验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橡胶粉
        2.1.3 PR.M高模量改性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
        2.2.2 弯曲梁流变试验
    2.3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研究
        2.3.1 PR.M和废胶粉的掺量组合
        2.3.2 试验方案设计
        2.3.3 制备工艺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2.3.4 最优制备工艺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3.1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黏度研究
        3.1.1 旋转黏度试验仪器及操作步骤介绍
        3.1.2 旋转黏度试验结果
    3.2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
        3.2.1 高温流变性能
        3.2.2 低温流变性能
        3.2.3 PG分级结果
    3.3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短期老化性能研究
        3.3.1 短期老化试样的制备
        3.3.2 试验原理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R.M/胶粉在沥青中作用机理研究
    4.1 热重分析试验
        4.1.1 试验原理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荧光扫描试验
        4.2.1 试验原理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试验
        4.3.1 试验原理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集料性质
        5.1.2 矿粉性质
    5.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1 矿料级配设计
        5.2.2 最佳沥青用量计算
        5.2.3 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5.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3.1 高温稳定性
        5.3.2 水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PP/胶粉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胶粉简介
        1.1.1 胶粉发展历史
        1.1.2 胶粉性能
        1.1.3 胶粉活化改性
        1.1.4 胶粉制备
        1.1.5 胶粉应用
    1.2 聚丙烯简介
        1.2.1 聚丙烯的发展历史
        1.2.2 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
        1.2.3 聚丙烯的改性研究
        1.2.4 聚丙烯的应用
    1.3 胶粉/聚丙烯复合体系
        1.3.1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1.3.2 PP/LGTR复合材料的性能
        1.3.3 PP/LGTR复合材料的应用
    1.4 相容剂
    1.5 增韧机理及增韧体系
        1.5.1 增韧方法及机理
        1.5.2 聚丙烯增韧体系
    1.6 补强体系
        1.6.1 增强材料
        1.6.2 填充材料
    1.7 增塑剂及光亮剂
    1.8 混炼设备及工艺
        1.8.1 混炼设备
        1.8.2 混炼工艺
    1.9 选题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1.9.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增韧体系对PP/LGTR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材料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1.3 试样制备
        2.1.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胶粉的微观形貌
        2.2.2 胶粉用量和相容剂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2.3 胶粉用量和相容剂对PP/LGTR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2.2.4 增韧剂对PP/LGTR复合材料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2.5 增韧剂对PP/LGTR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2.2.6 (POE/HDPE)增韧体系的研究
    2.3 结论
第三章 填料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
        3.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1.3 试样制备
        3.1.4 性能测试及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填料种类和用量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试样高温处理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PP/LGTR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2.4 PP/LGTR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PP/LGTR复合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
        4.1.2 主要的设备与仪器
        4.1.3 试样制备
        4.1.4 性能测试及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挤出机螺杆转速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注塑机注射压力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注塑机保压时间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4 胶粉开炼时间和开炼温度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高温处理对PP/LGTR复合材料的影响
        4.2.6 共混体系的微观形貌
    4.3 结论
第五章 PP/LGTR复合材料加工流动性及产品质量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
        5.1.2 主要的设备及仪器
        5.1.3 试样制备
        5.1.4 性能测试及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基材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2.2 润滑剂对PP/LGT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2.3 挤出机转速对PP/LGTR复合材料表面质量的影响
        5.2.4 注射压力对PP/LGTR复合材料表面质量的影响
        5.2.5 保压压力对PP/LGTR复合材料表面质量的影响
        5.2.6 光亮剂对PP/LGTR复合材料表面质量的影响
    5.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有机降黏型温拌沥青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5.4 技术路线
        1.5.5 研究方法
第2章 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材料特性与机理
    2.1 温拌改性剂及其测试分析
        2.1.1 新型国产沥青温拌改性剂基本情况
        2.1.2 新型国产沥青温拌改性剂性能与分析
    2.2 温拌改性沥青制备与性能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温拌改性剂最佳掺量及其沥青性能检验试验
        2.2.3 温拌改性剂最佳掺量
        2.2.4 温拌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分析
    2.3 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性对比及分析
        2.3.1 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指标对比
        2.3.2 温拌改性沥青的性能分析
        2.3.3 温拌改性剂的降黏温拌的效果分析
    2.4 温拌改性沥青与沥青的对比分析
        2.4.1 国产新型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温拌沥青
        2.4.2 国产新型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改性沥青
    2.5 ACMP温拌改性沥青微观和纳观尺度的研究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2 荧光显微镜
        2.5.3 原子力显微镜
    2.6 ACMP温拌改性沥青分子结构分析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能谱分析
        2.6.3 核磁共振谱分析
    2.7 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研究
        2.7.1 温拌机理
        2.7.2 改性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机理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2 温拌改性沥青密实悬浮结构材料试验过程及结果
        3.2.1 密实悬浮结构试验的材料
        3.2.2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试件制备与养生
        3.2.3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配合比设计
        3.2.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70#基质沥青的混合料性能的对比分析
        3.2.5 水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3.2.6 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3.2.7 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3.3 温拌改性沥青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过程及结果
        3.3.1 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
        3.3.2 不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
        3.3.3 加纤维与不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比较分析
        3.3.4 密实悬浮结构与密实骨架结构材料性能比较分析
    3.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沥青的混合料的性能对比和分析
        3.4.1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混合料
        3.4.2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温拌沥青的混合料
        3.4.3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橡胶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3.4.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SBS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3.5 ACMP温拌改性沥青温拌的效果评价
    3.6 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强度增长机制
    3.7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机理的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4.1 疲劳试验材料
    4.2 疲劳试验设备
    4.3 疲劳试验方案
        4.3.1 试验基本情况
        4.3.2 试验参数
    4.4 疲劳试验准备及试验过程
        4.4.1 试验准备
        4.4.2 试验过程
    4.5 疲劳试验结果
    4.6 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沥青的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对比分析
        4.6.1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2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3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橡胶改性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温拌橡胶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灰色系统与变寿命设计理念预测沥青路面寿命
    5.1 灰色系统理论知识
        5.1.1 预测方法
        5.1.2 数列灰预测方法步骤
    5.2 灰色系统预测在沥青路面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5.2.1 灰色系统预测沥青路面寿命的程序框图
        5.2.2 灰色系统预测沥青路面寿命的算法
        5.2.3 计算实例及分析
    5.3 变寿命路面设计理念预测沥青路面寿命
        5.3.1 路面变寿命设计理念和等寿命设计理念的比较
        5.3.2 沥青路面各层次使用寿命
        5.3.3 变寿命设计理念的意义
        5.3.4 变寿命设计理念指导确定预防性养护时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国产温拌改性沥青工程应用及成本效益分析
    6.1 试验路
        6.1.1 试验路基本情况
        6.1.2 施工工艺
        6.1.3 技术检测分析与评价
        6.1.4 工程近况
    6.2 不同类型材料的工程应用
        6.2.1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应用
        6.2.2 密实骨架结构材料应用
    6.3 路用性能长期观测
        6.3.1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的路用性能
        6.3.2 密实骨架结构材料的路用性能
    6.4 应用方面的技术进步
        6.4.1 解决高原高寒地区施工困难的问题
        6.4.2 延长施工季节
        6.4.3 扩大沥青混合料运输距离
        6.4.4 沥青混合料利用率高
    6.5 成本效益分析与应用前景
        6.5.1 成本分析
        6.5.2 效益分析
        6.5.3 应用前景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流变学和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于沥青改性的聚合物
        1.2.2 沥青流变学研究进展与国内外现状
        1.2.3 聚合物与沥青相容性研究现状
        1.2.4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和相分离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流变特性研究
    2.1 SBS嵌段比对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的影响
        2.1.1 实验与方法
        2.1.2 线性黏弹性
        2.1.3 黏流性质
        2.1.4 低温蠕变性
    2.2 PE分子结构对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的影响
        2.2.1 实验与方法
        2.2.2 线性黏弹性
        2.2.3 黏流性质
        2.2.4 松弛和低温蠕变特性
    2.3 VA含量对EVA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的影响
        2.3.1 实验与方法
        2.3.2 动态线性黏弹特性
        2.3.3 非线性黏弹性
        2.3.4 黏弹特性与VA含量的关系
    2.4 胶粉粒径对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的影响
        2.4.1 实验与方法
        2.4.2 常规指标
        2.4.3 线性黏弹性
        2.4.4 稳态黏流性
        2.4.5 粒径对黏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流变方法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和稳定性研究
    3.1 黏弹曲线与相容性的关联关系
        3.1.1 储存模量和损失模量的依频性
        3.1.2 主曲线(master curves)
        3.1.3 等时图(isochronal plots)
        3.1.4 框图(Black diagrams)
        3.1.5 Han图
        3.1.6 Cole-Cole图
    3.2 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
        3.2.1 嵌段比S/B对 SBS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
        3.2.2 不同PE改性沥青的相容性
        3.2.3 VA含量对EVA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
        3.2.4 胶粉粒径对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
    3.3 基于流变方法的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3.3.1 不同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
        3.3.2 相容性判据对储存稳定性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相态及其流变学表征
    4.1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相态结构及其与黏弹性、稳定性的关系
        4.1.1 不同S/B嵌段结构的SBS改性沥青的相态
        4.1.2 SBS改性沥青的相态与黏弹性、稳定性的关系
        4.1.3 不同密度的PE改性沥青的相态
        4.1.4 PE分子结构与相态、黏弹性的关系
        4.1.5 不同VA含量的EVA改性沥青的相态
        4.1.6 VA含量与相态、稳定性的关系
        4.1.7 不同粒径胶粉改性沥青的相态
    4.2 聚合物改性沥青两相形态的流变学响应特征
        4.2.1 两相形态结构的类型
        4.2.2 两相形态的流变曲线响应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场理论的改性沥青相分离和稳定性模拟研究
    5.1 理论背景
        5.1.1 相场理论
        5.1.2 相分离动力学
        5.1.3 黏弹相分离
    5.2 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相场模型的建模
        5.2.1 用于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相场模型修正
        5.2.2 模拟实施、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
    5.3 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对及模型参数校正
        5.3.1 SBS改性沥青相态变化的实验和模拟结果
        5.3.2 PE改性沥青相态变化的实验与模拟结果
        5.3.3 EVA改性沥青相态变化的实验与模拟结果
    5.4 基于耦合Navier-Stokes方程相场理论的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研究
        5.4.1 耦合Navier-Stokes方程的相场模型
        5.4.2 模拟执行、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
        5.4.3 SBS改性沥青热储存相分离过程模拟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5.4.4 PE改性沥青热储存相分离过程模拟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5.4.5 EVA改性沥青热储存相分离过程模拟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6)热解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传统胶粉改性沥青
        1.2.2 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研究现状
    2.1 沥青的组成和结构
        2.1.1 沥青的组成
        2.1.2 沥青的胶体结构
    2.2 废胎胶粉结构及热解特性
        2.2.1 废胎胶粉的性质
        2.2.2 废胎胶粉的热解特性
    2.3 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解决方法
        2.3.1 胶粉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2.3.2 胶粉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
        2.3.3 复合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
        2.3.4 传统存储稳定性改善方法的不足之处
    2.4 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评价方法
        2.4.1 离析试验法
        2.4.2 显微图像法
        2.4.3 红外光谱法
        2.4.4 PAT试验法
        2.4.5 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
3 试验方案设计
    3.1 试验材料
        3.1.1 基质沥青
        3.1.2 废胎胶粉
        3.1.3 PE
    3.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常规指标及测试方法
        3.3.2 离析试验
        3.3.3 DSR试验
        3.3.4 荧光显微图像
        3.3.5 沥青四组分分析
        3.3.6 红外光谱分析
    3.4 样品制备方法
    3.5 试验方案
4 热解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研究
    4.1 离析试验结果分析
    4.2 DSR试验结果分析
    4.3 沥青四组分试验结果分析
    4.4 荧光显微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热解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5.1 基质沥青标号与存储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5.2 黏度与存储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荧光显微结构与存储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5.4 沥青四组分与存储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热解废胶粉/PE复合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研究
    6.1 热解PE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
    6.2 热解废胶粉/PE复合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
    6.3 红外光谱分析
    6.4 热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废旧橡胶制备环境友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废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1.1 废胶粉与塑料共混
    1.2 废胶粉与橡胶共混
2 改性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2.1 溶胶凝胶法改性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2.2 接枝改性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2.3 机械力化学法改性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2.4 其它方法改性胶粉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3 再生橡胶与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3.1 再生橡胶与塑料共混
    3.2 再生橡胶与橡胶共混
    3.3 再生橡胶与其它高分子化合物共混
4 结束语

(8)废旧胶粉与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改性废旧聚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乙烯回收料再应用方法现状
        1.2.1 直接再生
        1.2.2 裂解再生
        1.2.3 改性再生
    1.3 废旧轮胎胶粉的应用现状
        1.3.1 废旧轮胎胶粉在橡胶材料中的应用
        1.3.2 废旧轮胎胶粉在建筑基建行业材料中的应用
        1.3.3 废旧轮胎胶粉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1.4 热塑性弹性体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1.4.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研究及其应用
        1.4.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研究及其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5.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不同胶粉含量对复合改性剂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胶粉含量对复合改性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胶粉含量对复合改性剂熔融指数的影响
        2.3.3 DSC分析
        2.3.4 TGA分析
        2.3.5 S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塑性弹性体复配对复合改性剂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OE/SBS的复配比例对复合改性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POE/SBS的复配比例对复合改性剂熔融指数的影响
        3.3.3 DSC分析
        3.3.4 TGA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改性剂对废旧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改性剂含量对废旧聚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复合改性剂含量对废旧聚乙烯熔融指数的影响
        4.3.3 DSC分析
        4.3.4 TGA分析
        4.3.5 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结果
致谢

(9)基于PP-B及EPDM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树脂/废旧胶粉热塑性弹性体
    1.2 废旧橡胶回收再利用概况
    1.3 废旧胶粉的生产和利用现状
        1.3.1 废旧胶粉的生产方法
        1.3.2 废旧胶粉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1.4 废旧胶粉的应用
        1.4.1 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1.4.1.1 在轮胎工业中的应用
        1.4.1.2 直接加工成型各类橡胶制品
        1.4.1.3 在各类橡胶制品中的应用
        1.4.2 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1.4.2.1 废旧胶粉/聚乙烯并用
        1.4.2.2 废旧胶粉/聚氯乙烯并用
        1.4.2.3 废旧胶粉/聚丙烯并用
        1.4.3 在建筑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1.5 废旧胶粉的表面改性
    1.6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概述
        1.6.1 热塑性弹性体(TPE)和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发展简史
        1.6.2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制备工艺
        1.6.3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微观相态结构
        1.6.4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微观相态结构表征
        1.6.5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力学性能
        1.6.6 热塑性硫化胶(TPVs)的应用
        1.6.7 TPE 的发展前景及市场开发动向
    1.7 基体材料聚丙烯的概述
    1.8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共混型 PP-B 基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共混型 PP-B/WGRT 基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
        2.2.4 共混型 PP-B/WGRT 基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测试
        2.2.4.1 共混型 PP-B/WGRT 基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测试
        2.2.4.2 共混型 PP-B/WGRT 基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断面显微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P 牌号对 PP/WGRT 复合体系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2.3.2 不同橡塑比的 PP-B/WGRT 复合体系
        2.3.2.1 橡塑比对 PP-B/WGRT 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2 PP-B/ WGRT 复合体系的拉伸断面形貌研究
        2.3.3 增容剂 SBS 对 PP-B/ WGRT 复合体系的性能影响
        2.3.3.1 PP-B/ SBS/WGRT 复合体系的力学行为
        2.3.3.2 PP-B/SBS/WGRT 复合体系的拉伸断面形貌研究
        2.3.4 增韧剂 POE 对系列 PP-B//WGRT 复合体系的性能的影响
        2.3.4.1 PP-B/POE/WGRT 复合体系的应力-应变曲线
        2.3.4.2 PP-B/POE/WGRT 复合体系的拉伸断面形貌研究
        2.3.5 动态硫化 PP-B/POE/WGRT/DCP 复合体系
        2.3.5.1 动态硫化 PP-B/POE/WGRT/DCP 复合体系的力学行为
        2.3.5.2 动态硫化 PP-B/POE/WGRT/DCP 复合体系的拉伸断面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混型 PP-B/WEPDMP 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和 PP-B/SBS/WEPDMP 体系的制备
        3.2.4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和 PP-B/SBS/WEPDMP 体系的性能测试
        3.2.4.1 共混型PP-B/WEPDMP体系和PP-B/SBS/WEPDMP 体系的力学性能测试
        3.2.4.2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和 PP-B/SBS/WEPDMP 体系的微观相态结构表征
        3.2.4.3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和 PP-B/SBS/WEPDMP 体系的 Mullins效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
        3.3.1.1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的力学行为
        3.3.1.2 共混型 PP-B/WEPDMP 体系的拉伸断面形貌
        3.3.2 增韧剂 POE 对 PP-B/WEPDMP 复合体系的力学行为的影响
        3.3.3 增容剂 SBS 对 PP-B/WEPDMP 复合体系的性能的影响
        3.3.3.1 增容剂 SBS 对 PP-B/WEPDMP 复合体系的力学行为的影响
        3.3.3.2 共混型 PP-B/SBS/WEPDMP 复合体系的微观相结构
        3.3.4 共混型 PP-B/WEPDMP 复合体系及 PP-B/SBS/WEPDMP 复合体系的Mullins 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制备
        4.2.4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性能测试
        4.2.4.1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力学性能测试
        4.2.4.2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微观相态结构表征
        4.2.4.3 橡胶硫化曲线测定
        4.2.4.4 黏弹行为测试
        4.2.4.5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压缩永久形变的测试
        4.2.4.6 动态硫化型 PP-B/EPDM TPVs 的 Mullins 效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系列 PP-B/EPDM TPVs
        4.3.1.1 系列 PP-B/EPDM TPVs 的力学行为
        4.3.1.2 系列 PP-B/EPDM TPVs 的微观相结构
        4.3.1.3 系列 PP-B/EPDM TPVs 的动态粘弹行为
        4.3.1.4 系列动态硫化 PP-B/EPDM 体系的压缩永久形变的可逆性回复研究
        4.3.1.5 系列动态硫化 PP-B/EPDM 体系的 Mullins 效应
        4.3.2 增容剂 SBS 对 PP-B/EPDM TPVs 的性能的影响
        4.3.2.1 PP-B/SBS/EPDM TPVs 的力学性能
        4.3.2.2 PP-B/SBS/EPDM TPVs 的微观相结构
        4.3.2.3 PP-B/SBS/EPDM TPVs 的 Mullins 效应
        4.3.3 EPDM 橡胶中填充 CB 对 PP-B/EPDM TPVs 的性能的影响
        4.3.3.1 PP-B/CB/EPDM TPVs 的力学性能
        4.3.3.2 PP-B/CB/EPDM TPVs 的微观相结构
        4.3.3.3 PP-B/CB/EPDM TPVs 的动态粘弹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专利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10)废胶粉/塑料共混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WRP/塑料共混物的种类及性能
    1.1 WRP/聚乙烯(PE)共混物
    1.2 WRP/聚丙烯(PP)共混物
    1.3 WRP/聚氯乙烯(PVC)共混物
    1.4 WRP/聚苯乙烯(PS)共混物
    1.5 WRP/环氧树脂(EP)共混物
    1.6 WRP/其它树脂共混物
2界面增容方法比较
3结束语

四、聚乙烯废胶粉共混料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废胶粉/聚乙烯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J]. 李活,李瑞娇,黄东海. 西部交通科技, 2020(12)
  • [2]PR.M/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D]. 俞春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PP/胶粉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李雪健.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4]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 王文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5]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的流变学和形态学研究[D]. 梁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热解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研究[D]. 郑凯军. 重庆大学, 2017(06)
  • [7]废旧橡胶制备环境友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李名,刘昆林,徐敏,赵西坡. 弹性体, 2017(02)
  • [8]废旧胶粉与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改性废旧聚乙烯的研究[D]. 胡益兴.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5)
  • [9]基于PP-B及EPDM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 宋现芬.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10]废胶粉/塑料共混物的研究进展[J]. 杨继年,朱金波,丁国新,孟翠平. 机械工程材料, 2014(02)

标签:;  ;  ;  ;  ;  

聚乙烯废胶粉共混物的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