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与中国小额信贷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与中国小额信贷

一、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小额信贷(论文文献综述)

曹楠楠[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舒凯彤[2](2019)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整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战略制定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的发展条件和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国家层面以制度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依据不同的金融发展方法配置信贷资金,以形成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无论是在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模式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边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中国现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变化的需要,不仅没有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反而束缚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变迁导致供需结构出现的新的失衡,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并且目前仍然存在;从需求角度而言,农户自身的天然特性使其缺少高质量的资产和抵押品大大降低了其农村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扩张与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的矛盾仍然突出;而从供给角度讲,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指导及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其承担缓解农村借贷资金紧张状况的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自身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问题;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未建立,不论是从普及范围还是普及质量上来看都是不达标的,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理应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年)、“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年)、商业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区别不同模式的关键在于满足金融需求的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即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信用主体模式、资产抵押模式和合作金融模式。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金融交易层面,探讨何种金融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要。金融的最核心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引导资金流动到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价值不应仅仅包含经济价值,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而且因为我国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还被赋予了更多重要的责任。不仅仅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使农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现阶段,农户和资金供给方就好比站在河的两岸远远相望,金融则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的平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市场功能还不健全。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金融模式变迁的目标设定不明晰、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主体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模式演进的路径偏差。这些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农村金融信贷供需主体的失衡,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抑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农村信贷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纯收入越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农村资金流出现象越严重;而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固定投入对优化农村信贷配给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对信贷流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资金供给上促进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不断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抑制问题。以上结论为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政府力量的干预能够促进信贷配置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从根本上扭曲了金融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弱化了市场机制在农村地区资金配置的作用,加剧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调节失灵。因此,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以市场自发的力量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调节,将是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功的有益经验,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和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都有值得学习取经的地方。此外,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新型合作金融模式等新兴金融理论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高效便利,农业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把控作用,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较低的监督成本,都是我国农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诚然,改革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农村金融模式的路径选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一是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例如大力发展土地未来收益权抵押贷、对低息和贴息涉农贷款进行财政补助、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立足自身优势领域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商业银行农村分行应当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的运营体系,农村信用社则应致力于建立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模式,村镇银行的未来是走出差别化的“社区银行”道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将作为三者的有益补充;保险公司应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看到农业保险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寻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农村联保互助小组、商业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将共同构成我国的立体化农业保险体系,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不足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基础上,以政策完善为改革铺平道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改革主力军,以农业保险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三农”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富足的愿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杨晓玲[3](2019)在《小额信贷还款的激励机制 ——基于中和农信模式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资本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农业农村农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这个血脉的有力支撑。受农业高风险、低收益、投资周期长等弱质性特点的影响,加上农民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弱势,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物品,使得具有逐利本性的金融资本投向农村农民领域的激励性不高,农村银行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抽水机”的作用,导致农民面临较大的信贷约束,难以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信贷资金来提高收入水平,制约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专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的服务,被中国引进后得以不断优化发展,在缓解农村信贷约束、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面临资金来源单一、不良贷款率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其中不良贷款率高已成为制约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本文以小额信贷领域的成功典范中和农信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中和农信的还款激励机制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中和农信这一成功模式的可推广性。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中和农信的还款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小组联保、分期频繁还款、有效调查交流、涵养客户实力和缔结信任,有效的还款激励机制以及稳定充裕的耐心资本投资是中和农信得以成功发展的关键。新时代下,中国小额信贷环境日渐优化,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空间广阔,中和农信的还款激励机制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模仿性,其发展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因此,小额信贷机构要致力构建良好的还款激励机制并加以有效执行,与此同时要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吸引耐心资本投资,以此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撑自身的健康发展。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耐心资本投向小额信贷机构,适度推广中和农信这一成功模式,引导小额信贷机构相互借鉴发展模式经验,从而促进小额信贷的健康持续发展。

瞿雨成[4](2018)在《2006-2015年巴基斯坦小额信贷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额信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早在15世纪,在欧洲就产生了应对社会小额信贷资金需求的典当行,中国早期的票号提供的贸易融资,本质上也是小额信贷。20世纪70年代,随着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诞生,小额信贷的内涵被赋予现代意义。巴基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小额信贷业务,巴基斯坦小额信贷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连续被经济学人智库(EUI)评为全球监管最佳的小额信贷,具有很好的学习与借鉴意义。2006—2015年这十年全球的经济发展起起伏伏,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全球次贷危后,新的科技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移动支付的兴起,为巴基斯坦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本文首先回顾巴基斯坦宏观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然后从小额信贷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小额信贷的财务绩效。最后找出巴基斯坦小额信贷的优点及其不足并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对于巴基斯坦小额信贷研究,有助于深化国人对巴基斯坦金融行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小额信贷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马涛[5](2015)在《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促使小额信贷机构更好服务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国小额信贷机构进行类别划分的基础上,从信贷员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绩效管理和对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类别界定基础上,分析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对我国公益性、传统商业性和新型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员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指出了其信贷员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从信贷员特征变量和机构管理制度两个层面展开,鉴于不同机构在各方面具有显着差异性,本研究针对不同机构采用了不同分析方法。对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于传统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主要采用以统计检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于新型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主要采用基于代数模型的理论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从信贷员特征变量来看,对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具有农民背景或政府工作背景、男性、年龄较高的信贷员实现了较高的社会绩效,在财务绩效方面工作经验较长,非农民背景、女性和年龄较小的信贷员有着更好表现;对于传统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较高、非农民背景的信贷员财务绩效更高同时其社会绩效相对较低;对于新型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由于信贷员在实际业务中并不具有关键决策力,因此信贷员特征变量不具有实际解释力。从机构管理制度层面看:对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明确公益目标、使用特殊金融工具、重视培训、保持公益经营主体、完善信贷员管理、开展辅助性活动对于实现信贷员社会绩效有重要作用;提高机构正规性和独立性、提高信贷员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实行连锁经营、重视对外合作、建立信息化层次化和流程化管理、加强信贷员待遇保障对于信贷员财务绩效有重要作用。对于传统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可以从绩效考核权重、公平性、激励强度和惩罚强度四个维度考察提升机构对信贷员的绩效影响,研究据此就样本机构关于信贷员绩效的激励制度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解释。对于新型小额信贷机构,研究发现信贷员财务绩效较高但社会绩效极低。原因一方面在于机构股权结构的逐利性与低端客户的低盈利性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不足和激励制度缺失也导致其缺乏服务低端客户的能力,研究通过建构模型从激励相容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有:第一,在重新划分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主要类型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其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特征,并对其信贷员绩效管理进行了综合论述;第二,重点分析了我国公益性、传统商业性和新型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托相关结论对提高不同机构的信贷员绩效提出了建议。

马涛,贾相平,郭沛[6](2014)在《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历史、现状和扶贫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全国已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基本格局。本文根据机构的不同性质系统梳理了我国各类小额信贷机构的历史和现状,进而从国际小额信贷基本理念和要求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目标上的不同特点。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对我国较成功小额信贷机构在实现经营目标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原清青[7](2013)在《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业务,主要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无抵押、无担保的资金需求,是运用金融手段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小额信贷进行了新的定义,提出了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尤其分析了金融协调理论用于小额信贷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本文中心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的供求状况。从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重点分析,总结了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资金的需求变得多元化、多层次;从农村金融供给来看,分析了我国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各种扶贫机构及民间自发基金组织的农村小额信贷状况,揭示了其对于完善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小额信贷供求状况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小额信贷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供求不均衡。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供给方积极性不足、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信用评级制度不规范、农贷法律不健全等;需求方受到贷款门槛高、还款风险大的影响,贷款难仍是个难题等。因而,为解决上述原因对我国小额信贷的不良影响,本文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惠农支农的力度,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创新定价机制,制定更完善的农贷法规;银监会要加强监管,制定更科学的监管体制;各个小额信贷机构要不断创新风险控制机制、信用机制、服务质量等。

张平[8](2012)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额信贷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旨在面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扶贫的一种有效金融工具。90年代初,我国引入小额信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小额信贷试点的初期阶段;二是小额信贷项目的扩展阶段;三是全面试行推广小额信贷阶段;四是进入探索“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全新阶段。随着我国小额信贷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农行/农发行(国有银行)开展的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小额信贷、城市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的小额信贷、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展的小额信贷、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等多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在扶贫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然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在于小额信贷的各种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操作风险等),直接导致我国农户小额贷款困难,农户小额信贷市场普遍存在低覆盖率,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化解,不仅关系到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农户增收的扶持资金能否得到保障,而且关系到农村信贷市场秩序稳定以及农户小额信贷今后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状况出发,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利率风险及管理;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入手,分析其要解决的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并从小额信贷机构主体角度提出风险管理的方法;分析小额信贷客户信用等级评分方法及信用卡评分模型,按照评分等级进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介绍国际小额信贷成功监管方式,分析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监管面临的挑战,借鉴国际小额信贷机构成功监管经验,提出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有效监管框架;通过小额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策略。论文既包括小额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又包括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既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现状、类型的考察,又有小额信贷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及采取的相应对策;既介绍了小额信贷风险量化的理论模型,也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阐述中国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介绍了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国际国内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介绍性评价。第三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状况及风险管理问题。介绍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实证考察了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小额信贷的具体情况及风险状况,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信贷风险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分析及风险管理。介绍了小额信贷利率机制和测算方法,重点分析了农户小额信贷利率的理论模型,得出结论:小额信贷机构进行风险控制,必须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案例分析,农户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在20%-30%。第五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治理与风险管理。从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入手,分析其要解决的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治理结构框架问题;论述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做好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第六章: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评估与客户信用等级评分管理。小额信贷机构评估和客户信用等级评分,是小额信贷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和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章具体论述了小额信贷机构评估的方法,分析小额信贷客户信用等级评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建立信用评分卡模型和应用,以及建立评分政策和在操作上监督,来控制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第七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有效监管。介绍了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原则和成功经验;分析了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有效监管框架和审慎监管准则,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监管面临的挑战。第八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策略。介绍了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表现形式,并分析小额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比较国内外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模式;最终提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邵传林[9](2011)在《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官方农村正规金融如农业银行、农信社等机构不仅因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举步维艰,还大幅收缩其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存在明显的“去农化”趋势,其支农效果也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之外,自发生成了一块由友情借贷、关联性借贷、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非盈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地下钱庄、高利贷组织等构成的农村非正规借贷市场,尽管官方多次对其打压、取缔,但种种迹象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不仅有日趋繁荣之势,尤其是在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保持了极低的违约率。事实上,诸多的实践调查还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确实在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有人把中国经济30年的持续增长归功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这就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深入思考,缺乏官方产权保护的民间借贷契约缘何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或者说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怎样的治理机制从而长盛不衰,农村非正规金融又是如何演变的?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是默认其继续存在还是引导它走向正规?显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就其实践意义而言,还有利于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或许还能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本文从农户的视角切入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户参与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及行为。值得强调的是,在本文的经验研究部分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来剖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各类经典问题。当然,为了能刻画出真实世界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之复杂图景,本文或通过田野调查,或通过史料搜集与整理,或走访案例当事人,从而使这些案例“故事”不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真实世界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现象,表征出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未来走势,进而为“三农”融资难问题提供政策启示,甚至还印证或拓展了制度经济学中的若干经典理论。在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户偏好于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是出于成本收益的算计,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越贫困的农户越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这就意味着,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贫困及中低收入的农户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选择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是经济理性的,符合“理性小农”的行为逻辑。第二,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初始条件,能有效降低借贷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基础,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必要条件则在于该制度的创新者能预期到进行制度创新的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地方政府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而现有体制下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则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阻挠力量。第三,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首先要借助各种社会关系网络来传播信息,而信息的有效传播促成了村庄信任的建立,乡土社会的各种非正式制度构成了强道德约束,无限期的重复借贷博弈以及各种嵌入式的关联性交易都增强了借款者还贷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其违约成本,同时还能把高风险的借款人过滤掉,而灵活的担保机制又进一步降低了私人借贷的违约风险。第四,当权力当局关于产权的界定不够清楚或很难界定清晰时,个人会以违法的方式攫取一部分置于公共领域的产权,而由于监管成本和信息成本过高,监管部门只能打击或肃清一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维持扭曲型二元金融体制的成本以及严禁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费用都越来越高,国内的经济形势也提出了放松金融监管的要求,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监管部门执行原有金融抑制政策的力度终于降低了。第五,地区性文化差异导致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地方政府为了增强对稀缺金融资源的控制会主动发起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并充当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当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地下”非法经营时,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但在获得合法地位后其制度效率反而下降了。第六,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促使我国权力当局改变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偏好进而降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嬗变的成本,而在内生逐利动机驱动下有一部分愿意合法化的非正规金融响应了新的赢利机会,会借助或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实施合法化转型。不过,中国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仍面临着诸多障碍。第七,本文得出的主要政策启示有:赋予农户自由契约权,并消除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法律壁垒;精简约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则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非正规金融正规化后的成本;有必要借助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来加强对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财税政策激励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实现联结,还要为成功转型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退出机制。

杨世信,骆浩泰[10](2011)在《我国小额贷款的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激活民间资本、激励市场微观主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完善我国最基层的金融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我国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和制度演变进行研究探索,将有助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小额信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小额信贷(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文献综述
        2.2.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2.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2.3 农村金融对策研究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宏观政策体系
    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总体情况
        3.2.1 农村信贷供需状况
        3.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情况
        3.2.3 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3.2.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
        3.2.5 农村基础服务覆盖情况
        3.2.6 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情况
    3.3 中国农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3.3.2 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3.3.3 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
    3.4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困境的原因探析
        3.4.1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设定不明晰
        3.4.2 农村金融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3.4.3 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偏差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及演变路径
    4.1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的演进
        4.1.1 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 年)
        4.1.2 “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 年)
        4.1.3 市场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
    4.2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的主要特征
        4.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受农村经济改革驱动
        4.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驱动机制的强制性
        4.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4.3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环境与趋势
        4.3.1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4.3.2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变迁的思路变化
        4.3.3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与路径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及路径
    5.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
        5.1.1 信用主体模式
        5.1.2 资产抵押模式
        5.1.3 合作金融模式
    5.2 中国农村金融微观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5.2.1 供应链金融
        5.2.2 互联网+农村金融
        5.2.3 新型合作金融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信贷配给的实证分析
    6.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理论分析
        6.1.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取、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6.2.2 实证分析过程
    6.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结论
第7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借鉴
    7.1 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
    7.2 孟加拉“格莱珉”模式
    7.3 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
第8章 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8.1 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8.1.1 优化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
        8.1.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8.1.3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8.1.4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8.2 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8.2.1 围绕土地等抵押物创新
        8.2.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8.2.3 持续加大涉农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
        8.3.1 建立健全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8.3.2 探索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8.3.3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小额信贷还款的激励机制 ——基于中和农信模式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小额信贷的相关研究
        2.1.1 小额信贷内涵与类型
        2.1.2 小额信贷的还款激励机制
    2.2 农户还款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农户层面的影响因素
        2.2.2 外部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
    2.3 简要评论
3 金融供给视角下小额信贷还款的理论分析
    3.1 小额信贷的供求分析
        3.1.1 理论基础:激励相容理论
        3.1.2 供求模型分析
    3.2 小额信贷供给的激励机制
        3.2.1 优质的小额信贷市场需求
        3.2.2 合意的小额贷款利率
        3.2.3 融资渠道稳定且成本低
    3.3 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保障
        3.3.1 政府的有效引导与支持
        3.3.2 耐心资本的投资支撑
        3.3.3 适宜的运行模式
4 小额信贷的中和农信模式案例解析
    4.1 中和农信的基本情况
        4.1.1 业务内容与运行模式
        4.1.2 股东背景与资金来源
        4.1.3 公司客户与贷款用途
        4.1.4 企业绩效
    4.2 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4.3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还款的激励机制
        4.3.1 小组联保
        4.3.2 分期频繁还款
        4.3.3 有效调查交流
        4.3.4 涵养客户实力
        4.3.5 缔结信任
5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模式的可推广性
    5.1 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成功的经验
        5.1.1 有效设计和执行还款激励机制
        5.1.2 获取稳定充裕的耐心资本
    5.2 机制可复制模仿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2006-2015年巴基斯坦小额信贷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写作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巴基斯坦小额信贷业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2016年之前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一、2006年前的经济发展概况
        二、2006—2015年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金融业发展概况
        一、中央银行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商业银行
        三、伊斯兰银行和微型金融的发展
        四、保险业和股票市场
第二章 巴基斯坦小额信贷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2006年前的小额信贷业的兴起
        一、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2001—2005年)
        三、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第二节 2006—2015年巴基斯坦小额信贷的发展
        一、快速发展期(2006—2008年)
        二、发展调整期(2009—2011年)
        三、平稳发展期(2012—2015年)
        四、政府的相关政策与监管措施
        五、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小额信贷业在巴基斯坦的作用
    第一节 贫困缓解
    第二节 妇女发展
    第三节 产业发展
    第四节 自主创业
    第五节 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按出版或发表时间先后顺序)
致谢

(5)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第二章 机构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分类概述
    2.2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章 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因素
    3.1 研究方法
    3.2 样本描述
    3.3 个人特征变量对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分析
    3.4 机构因素对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样本描述
    4.3 个人特征变量对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分析
    4.4 机构因素对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的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2 样本描述
    5.3 信贷员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现状分析
    5.4 信贷员绩效管理体系重构的理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历史、现状和扶贫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由来和发展现状
    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由来
    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目标分析
四、案例:中和农信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方式分析
    1. 中和农信的扶贫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2. 中和农信经营管理策略分析
五、结语

(7)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1.2.2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1.2.3 小额信贷理论回归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思路方法
        1.3.2 本文的内容框架
    1.4 本文创新点
2 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
    2.1 小额信贷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协调理论
        2.2.2 供求均衡理论
    2.3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的必要性
        2.3.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的需要
        2.3.2 工业反哺农业的需要
3 我国小额信贷的历史演进
    3.1 初期阶段
    3.2 扩展阶段
    3.3 推广阶段
    3.4 “商业化”阶段
4 我国小额信贷供求分析
    4.1 小额信贷需求分析及发展趋势
        4.1.1 农村经济发展特点
        4.1.2 农村金融需求发展趋势
    4.2 小额信贷机构的供给分析
        4.2.1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
        4.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4.2.3 政府扶贫机构与非政府扶贫组织
        4.2.4 其他机构
5 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构建小额信贷供求函数
        5.1.1 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函数
        5.1.2 农村小额贷款的需求函数
    5.2 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从小额信贷的供给方面来看
        5.2.2 从小额信贷的需求方面来看
6 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及政策建议
    6.1 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山西临县湍水头民办基金会
        6.1.1 成功经验
        6.1.2 存在的问题
    6.2 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创新小额信贷定价机制
        6.2.2 创新风险补偿机制
        6.2.3 创新有效资金供给机制
        6.2.4 创新小额信贷模式
        6.2.5 降低小额信贷成本
        6.2.6 严格控制贷款风险
        6.2.7 构建科学的监管体制
        6.2.8 建立健全小额信贷法律
        6.2.9 建立多元主体的农业投融资新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2.1 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理论
        2.1.1 金融深化理论
        2.1.2 农村金融理论
        2.1.3 社会资本理论
        2.1.4 普惠金融理论
    2.2 信贷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2.1 风险和金融风险
        2.2.2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2.2.3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2.2.4 风险管理程序
第三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状况及风险管理问题
    3.1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3.1.1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起源
        3.1.2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阶段
    3.2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状况
        3.2.1 农村小额信贷中的逆向选择
        3.2.2 农村小额信贷中的道德风险
        3.2.3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
        3.2.4 农村小额信贷操作风险
        3.2.5 农村小额信贷利率风险
        3.2.6 农村小额信贷管理风险
        3.2.7 农村小额信贷法律风险
    3.3 实证分析
        3.3.1 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风险及实证分析
        3.3.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及实证分析
        3.3.3 村镇银行小额信贷风险及实证分析
        3.3.4 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风险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3.4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3.4.2 管理小额信贷风险制度存在缺陷
        3.4.3 防范小额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落后
        3.4.4 化解小额信贷风险的成效有限
第四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分析及风险管理
    4.1 小额信贷利率机制与测算
        4.1.1 小额信贷利率机制
        4.1.2 小额信贷利率测算方法
    4.2 一个新的利率模型和分析
        4.2.1 2.3倍的利率溢价
        4.2.2 农户小额信贷利率:和产出率相关的理论模型
        4.2.3 典型案例:农户可以接受的利率(20%~30%)
        4.2.4 结论
第五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治理与风险管理
    5.1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
        5.1.1 小额信贷机构治理和治理结构
        5.1.2 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
        5.1.3 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的框架
    5.2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管理
        5.2.1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
        5.2.2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内部控制
        5.2.3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内部审计
        5.2.4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
第六章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评估与客户信用等级评分管理
    6.1 小额信贷机构评估内涵和意义
        6.1.1 小额信贷机构评估意义
        6.1.2 小额信贷机构评估内涵
    6.2 小额信贷机构评估方法
        6.2.1 扶贫协商小组(CGAP)小额信贷机构评估格式
        6.2.2 ACCION 的 CAMEL 方法——“骆驼评级法”
        6.2.3 沛丰评级的 GIRAFE 方法
    6.3 农村小额信贷客户信用等级评分概述
        6.3.1 小额信贷客户信用等级评分概念
        6.3.2 农村小额信贷客户等级评分条件和特点
        6.3.3 主观评分与统计评分的比较
    6.4 小额信贷客户等级评分方法
        6.4.1 信用评分
        6.4.2 信用评分卡模型与应用
        6.4.3 玻利维亚 BANCOSOL 信贷评分案例
第七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有效监管
    7.1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经验和原则
        7.1.1 小额信贷机构监管动机和原则
        7.1.2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监管方式和实践
        7.1.3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成功监管经验
    7.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有效监管
        7.2.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有效监管框架
        7.2.2 小额信贷审慎监管准则
        7.2.3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监管面临的挑战
第八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8.1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表现形式
        8.1.1 自然风险
        8.1.2 市场风险
        8.1.3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8.1.4 利率风险
    8.2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8.2.1 短缺资金和投向单一
        8.2.2 小额信贷利率和期限缺乏灵活性
        8.2.3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不健全
        8.2.4 小额信贷保障机制不健全
        8.2.5 农村小额信贷贷后管理不到位
    8.3 国内外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模式
        8.3.1 采用新建方式,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运作小额信贷
        8.3.2 利用现有社会组织运作小额信贷
    8.4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策略
        8.4.1 完善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8.4.2 构建农户小额信贷危机缓冲体系
        8.4.3 建立良好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外部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5 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1.5.1 小农命题: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
        1.5.2 对小农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1.5.3 小农命题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第二章 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2.1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研究
        2.1.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2.1.2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2.1.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
        2.1.4. 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2.1.5 基于管制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2.1.6 评论
    2.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实证研究
        2.2.1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若干特征化事实的考察
        2.2.2 对农村非正规借贷运行特征的考察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2.2.4 评论
    2.3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2.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生发逻辑、规模测度及功能
        2.3.2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微观机理的研究
        2.3.3 政府干预主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2.3.4 评论
第三章 融资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融资偏好
    3.1 中国农户的融资需求
    3.2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
        3.2.1 农村正规金融的总体概况
        3.2.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支农状况的具体考察
        3.2.3 一个总括性评论
    3.3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
        3.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同形态
        3.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
    3.4 农户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动因: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3.4.1 农村金融市场上微观主体借贷行为的逻辑
        3.4.2 基于Straub模型分析农户缘何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
        3.4.3 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及命题的进一步引申
        3.4.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逻辑
    4.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政策背景及其转向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2~1978年)
        4.1.2 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2年)
        4.1.3 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3~2010年)
    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推力与阻力
        4.2.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内在动因
        4.2.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
        4.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4.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合法化约束
第五章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
    5.1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微观机理
        5.1.1 内涵界定
        5.1.2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村庄信任机制
        5.1.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动态博弈过程
        5.1.4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灵活担保机制及强道德约束
        5.1.5 一个总结性评论
    5.2 外部冲击对农村借贷契约治理机理的影响
    5.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进一步剖析:以合会为例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助推农户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及相关假说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3 对关键变量的处理
    6.4 计量分析
        6.4.1 平稳性检验
        6.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6.4.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6.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测度
    6.6 小结
第七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案例研究:自中国经验观察
    7.1 产权界定、市场禁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由方兴钱庄兴衰引发的思考
        7.1.1 基于方兴钱庄个案的考察与思考
        7.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缘何屡禁不止:基于产权理论的经济解释
        7.1.3 对金融市场禁入政策松动的一个新解释
        7.1.4 产权再界定、租值耗散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外部性
        7.1.5 小结
    7.2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来自项东村的个案研究
        7.2.1 文化塑造制度演进的机理分析
        7.2.2 地方亚文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化:基于浙江项东村的个案考察
        7.2.3 小结
    7.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另一种方式: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为例
        7.3.1 已有研究回顾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7.3.2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分析
        7.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中的政治博弈
        7.3.4 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1984-1999)的案例探讨
        7.3.5 小结
    7.4 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中的制度创新:以富平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7.4.1 对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案考察
        7.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向农村正规金融的嬗变
        7.4.3 富平模式的可持续性及经验启示
        7.4.4 小结
    7.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金融"新政"的响应: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
        7.5.1 由金融"新政"引发的问题
        7.5.2 两个村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故事
        7.5.3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悖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7.5.4 破解"悖论"之策
        7.5.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现实取向
    8.1 引言
    8.2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
    8.3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约束条件
    8.4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动力因素
    8.5 中国的实践与外部经验借鉴
    8.6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
    8.7 政策建议
第九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小额贷款的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阶段(1993年底至1996年10月):小额贷款扶贫理念传入阶段
    1.1 主要发展进程
    1.2 主要特征
    1.3 成效与局限
2 第二阶段(1996年10月至2000年):在政府政策参与下民间小额贷款项目扩大阶段
    2.1 主要发展进程
    2.2 主要特征
    2.3 成效与局限
3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5年6月):国家主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助推小额贷款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
    3.1 主要发展进程
    3.2 主要特征
    3.3 成效和局限
4 第四阶段(2005年6月至今):我国小额信贷进入探索“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全新阶段
    4.1 主要发展进程
    4.2 主要特征
    4.3 成效与局限
5 综合评析

四、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小额信贷(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 舒凯彤. 吉林大学, 2019(02)
  • [3]小额信贷还款的激励机制 ——基于中和农信模式的案例研究[D]. 杨晓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4]2006-2015年巴基斯坦小额信贷业发展研究[D]. 瞿雨成. 云南大学, 2018(01)
  • [5]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信贷员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马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6]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历史、现状和扶贫性[J]. 马涛,贾相平,郭沛. 经济体制改革, 2014(05)
  • [7]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研究[D]. 原清青.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8]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张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9]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D]. 邵传林. 西北大学, 2011(08)
  • [10]我国小额贷款的制度变迁研究[J]. 杨世信,骆浩泰.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11)

标签:;  ;  ;  ;  ;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与中国小额信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