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自发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的大样本研究

HBeAg自发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的大样本研究

一、HBeAg自发性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大样本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伟[1](2013)在《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 hepatitis B virus)感染是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WHO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HCC。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 chronic hepatitis B)患者约2000万例。由于目前尚无根治乙肝的方法,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批准上市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二类。在中国,已批准进入临床使用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四种。核苷(酸)类似物优点是抗病毒作用强,给药方便,主要的缺点是未达满意的治疗终点者疗程不确定,耐药变异率高。而干扰素治疗疗程确定,耐药变异率低,但副反应大,给药不方便(皮下注射)。恩替卡韦(ETV, entecavir)是核苷类似物中的一种,无论是动物模型还是人体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恩替卡韦具有极强的抑带HBV复制,降低血清病毒DNA水平的作用,对耐拉米夫定的突变株仍然有效,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耐药发生率低;能促进乙肝e抗原(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的血清学转换,改善肝脏的炎症活动,延缓或阻止肝脏疾病的进展,降低HCC的发生率。临床上因为它具有较强抗病毒的效能以及较低的耐药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代偿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经常作为首选药物。干扰素α作为治疗CHB的药物之一,不仅能抑制病毒复制,而且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干扰素α分为普通干扰素α(IFNα, interferon alpha)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 pegylated-interferon alpha)。有研究发现普通IF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未经IFNα治疗者,有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消失率及较低肝硬化发生率、HCC发生率。PEG-IFNα-2a为普通IFNa附着一个分子量为40KD的支链结构聚乙二醇而成,半衰期长,给药方便,而且提高了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欧洲肝病指南及美国肝病指南均建议聚乙二醇干扰素作为慢乙肝(不论HBeAg阴性还是阳性)的一线用药。尽管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种类很多,但是均很难完全清除机体内乙肝病毒。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理想目标是HBsAg低于检测下限,伴或不伴抗-HBs(anti-HBs antibodies)高于检测下限,达到理想目标往往预示炎症缓解,远期预后的改善;但每年的HBsAg自发血清学转换率不到1%(0.1%-0.8%)。对于HBeAg阳性CHB患者,满意的治疗目标是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相关研究发现HBeAg发生血清转换后,患者的HBV复制减少,耐药发生率下降,甚至增加了]HBsAg清除率及降低了肝硬化、HCC发生的风险。有许多研究报道干扰素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核苷类似物,尽管如此,抗病毒治疗时限1年的总体HBeAg阴转率或血清转换率仍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仍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PEG-IFNα-2a、普通IFNα和ETV抗乙肝病毒治疗48周的效果,探讨三者治疗的疗效及分析三种药物HBeAg血清转换的预测因素以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抗乙肝病毒治疗。研究目的1.比较普通干扰素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效果。2.探讨普通干扰素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HBeAg血清转换的预测因素。研究方法1.样本来源病例均来自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2008年1月~2012年11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普通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排除HAV、HCV、HDV、HIV、EBV、CMV等感染及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分为三组:PEG-IFNa-2a治疗组,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IFNa治疗组,5MIU皮下注射,隔日1次;ETV治疗组,0.5mg口服,每日1次;均接受为期48周的治疗。本实验共纳入129例患者,PEG-IFN a-2a组27例,IFNa组51例,ETV组51例。2.观察指标基线血清乙肝病毒DNA (HBV DNA)定量、HBeAg定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水平,治疗期间12、24、48周肝脏生物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HBeAg定量、抗-HBe (anti-HBe, hepatitis B e antibody)定量。3.疗效判断3.1治疗12、24、48周HBV DNA定量、HBeAg定量、ALT水平;3.2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3.3治疗48周时HBV DNA检测不到率;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4.检测方法采用雅培12000免疫发光试剂检测仪检测HBeAg、抗-HBe,采用Rochelightcycler480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定量(试剂由中山大学医学院达安基因诊断试剂有限公司(中国)提供,检测下限为1000copies/ml)。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分析。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tandard deviation),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Median(min-max))表示;组内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偏态分布资料)及t检验(正态分布资料)进行比较,组间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偏态分布资料)及F检验(正态分布资料)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以48周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有无为应变量(Y:无=0,有=1);以下列因素作为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基线HBeAg、基线HBV DNA、基线ALT,12周HBeAg、HBV DNA、ALT,24周HBeAg、HBV DNA、ALT,12周和24周HBeAg较基线下降率,24周HBeAg较12周下降率。取双侧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基线特征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HBeAg、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208)、性别(P=0.102)、基线HBeAg定量(P=0.520)、HBV DNA定量(P=0.844)和ALT水平(P=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48周时的疗效评估治疗48周时,PEG-IFNa-2a组、IFNα组和ETV组HBeAg水平较基线分别下降110.47(-568.00-1750.50)s/co、285.18(0.81-1782.23)s/co和116.10(-617.60-2395.76)s/co,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64,P=0.131)。治疗48周时,PEG-IFNa-2a组、IFNa组和ETV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5.6%、72.5%和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2a组、IFNa组和ETV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3.3%、43.1%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EG-IFNa-2a组与IFNa组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G-IFNa-2a组、IFNa组和ETV组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7.4%、2.0%和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2a组、IFNa组和ETV组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63.0%、72.5%和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12周、24周指标的关系3.1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年龄、性别、HBeAg水平、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的关系PEG-IFNa-2a组和ETV组在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时的年龄、性别、HBeAg、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P>0.05),普通IFNa组在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HBeAg水平相关(P=0.048),与基线时的年龄、性别、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P>0.05)。3.2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12周HBeAg水平、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的关系PEG-IFNa-2a组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12周时的HBeAg、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P>0.05);普通IFNa组和ETV组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12周时的HBeAg相关(P=0.02和P=0.012),与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P>0.05)。3.3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24周HBeAg水平、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的关系PEG-IFNa-2a组和IFNa组和在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24周时的HBeAg定量(P<0.01)、HBV DNA定量相关(P<0.05),与ALT水平无关(P>0.05);ETV组在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24周时的HBeAg定量有关(P<0.01),与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P>0.05)。4.ROC曲线分析各组基线、12周、24周指标对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PEG-IFNa-2a组:24周时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大于97.81%(曲线下面积(AUC)=0.827,P=0.006),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78和0.889;24周时HBeAg水平较12周时下降大于42.75%(AUC=0.790,P=0.016),其48时HBeAg血清学转换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89和0.722;基线时的年龄、HBeAg、HBV DNA定量、ALT水平、12周和24周HBV DNA定量、ALT水平及HBeAg较基线下降率均无预测价值。IFNa组和ETV组:基线时的年龄、HBeAg、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12周和24周HBeAg、HBVDNA定量、ALT水平及HBeAg较基线下降率,24周HBeAg较12周下降率均无明显预测价值。结论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PEG-IFNa-2a和IFNa较ETV有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2.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ETV较PEG-IFNa-2a和IFNα有更高的HBV DNA转阴率。3. PEG-IFNa-2a组:24周时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97.81%,24周时HBeAg较12周时下降大于42.75%对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有预测价值,相比之下,24周时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97.81%预测价值更大。4. IFNa组和ETV组:未发现对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有预测价值的因素。

廖运范,Jia-HorngKao,Teerha Piratvisuth,Henry Lik Yuen Chan,Rong-Nan Chien,Chun-Jen Liu,Ed Gane,Stephen Locarnini,Seng-Gee Lim,Kwang-Hyub Han,Deepak Amarapurkar,Graham Cooksley,Wasim Jafri,Rosmawati Mohamed,Wan-Long Chuang,Laurentius A.Lesmana,Jose D.Sollano,Dong-Jin Suh,Masao Omata,刘颖,徐莹,李芸,黄祖雄,樊蓉,李小溪,吕国涛,周彬,孙剑,侯金林[2](2012)在《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2012最新版)》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至今,有大量关于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和治疗的最新数据不断涌现。其中包括慢性HBV感染的无症状感染者,以社区为基础的队列研究,HBV基因型的作用,非药物诱导的自然HBV变异型毒株,无创性肝纤维化评估方法的应用,HBsAg定量在临床中的应用,更有效的新治疗药物和新治疗方案等等。来自亚太地区的专家审查和评估了相关数据,并共同商讨了近年来报道的最有意义的发现,基于此,对2008年版的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进行修订,同时对2008年版治疗指南定义的关键词组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指南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般治疗,肝纤维化评价适应证,何时开始治疗或停药,初始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如何监测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患者。关于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中包括了对妊娠妇女,已发生耐药,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肝功能失代偿,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化疗,肝移植或肝细胞癌患者的具体治疗建议。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3](2012)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4](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认为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5](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指出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贾继东,李兰娟[6](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2月10日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7](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该指南进行更新。

贾继东,李兰娟[8](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2月10日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9](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认为【编者按】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历5年的实践考验。5年来, 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新的治疗理念得到认可, 新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 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得以公布, 国际上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贾继东,李兰娟[10](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历5年的实践考验。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新的治疗理念得到认可,新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得以公布,国际上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共识也已经更新。因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修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补充了我国自主调查采集的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数据。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关于治疗部分,本次指南继续强调了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此外,指南还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和替比夫定,并对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问题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包括了近5年来国内外乙型肝炎研究的最新成果,她的颁布必将对国内的乙型肝炎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HBeAg自发性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大样本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BeAg自发性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大样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概述
    2. 慢乙肝患者治疗的现状
    3. 各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应答情况
    4. 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
    5.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因素
    1. 病例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2012最新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背景知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HCC) 的发生
    旧生物标记的新应用:HBs Ag的定量检测
    HBV基因型和自发突变的临床意义
    无创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目标
    现有的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普通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
    胸腺肽α1
    免疫调节剂:总结
    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L-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无环磷酸化核苷酸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替诺福韦酯
    环戊烷类
    其他直接抗病毒药物
    初始直接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总结
特殊患者群体
    妊娠
    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的患者
    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
    存在耐药的患者
    免疫抑制或化疗的患者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移植
    HCC局部治疗或治愈前/后的抗病毒治疗
    议题和推荐
    一般管理
    治疗适应证 (ⅡA)
    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图1~3)
    如何监测
    何时停止治疗?
    特殊情况患者处理
        育龄妇女
        合并HIV感染的患者
        合并HCV或HDV感染的患者
        失代偿性肝病患者
        耐药患者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的患者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
        肝癌患者在接受全身或局部治疗前和 (或) 后的处理

(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自然史
4 预防
    4.1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4.2 传播途径预防
    4.3 意外暴露后HBV预防
        4.3.1 血清学检测
        4.3.2 主动和被动免疫
    4.4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5 临床诊断
    5.1 慢性乙型肝炎
        5.1.1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5.1.2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5.2 乙型肝炎肝硬化
        5.2.1 代偿期肝硬化
        5.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5.3 携带者
        5.3.1 慢性HBV携带者
        5.3.2 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5.4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6 实验室检查
    6.1 生物化学检查
        6.1.1 血清ALT和AST
        6.1.2 血清胆红素
        6.1.3 人血白蛋白
        6.1.4 凝血酶原时间 (PT) 及PTA
        6.1.5 胆碱酯酶
        6.1.6 甲胎蛋白 (AFP)
    6.2 HBV血清学检测
    6.3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6.3.1 HBV DNA定量检测
        6.3.2 HBV基因分型
        6.3.3 HBV耐药突变株检测
7 影像学诊断
8 病理学诊断
9 治疗的总体目标
10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11 干扰素治疗
    11.1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1.2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11.3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1.3.1 流感样症候群
        11.3.2 一过性骨髓抑制
        11.3.3 精神异常
        11.3.4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1.3.5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11.4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12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12.1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核苷 (酸) 类似物药物
        12.1.1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LAM)
        12.1.2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ADV)
        12.1.3 恩替卡韦 (entecavir, ETV)
        12.1.4 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Ld T)
        12.1.5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12.1.6 恩曲他滨 (emtricitabine, FTC)
    12.2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12.2.1 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原则
        12.2.2 监测随访
        12.2.3 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
13 免疫调节治疗
14 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
15 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15.1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15.2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5.2.1 普通IFN-α
        15.2.2 聚乙二醇IFN-α2a
        15.2.3 聚乙二醇IFN-α2b
        15.2.4 拉米夫定
        15.2.5 阿德福韦酯
        15.2.6 恩替卡韦
        15.2.7 替比夫定
    15.3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5.3.1 普通IFN-α
        15.3.2 聚乙二醇IFN-α2a
        15.3.3 聚乙二醇IFN-α2b
        15.3.4 拉米夫定
        15.3.5 阿德福韦酯
        15.3.6 恩替卡韦
        15.3.7 替比夫定
    15.4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15.4.1 拉米夫定
        15.4.2 阿德福韦酯
        15.4.3 恩替卡韦
        15.4.4 替比夫定
        15.4.5 干扰素
    15.5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15.6 核苷 (酸) 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15.6.1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15.6.2 谨慎选择核苷 (酸) 类药物
        15.6.3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15.6.4 一旦发现耐药, 尽早给予救援治疗
        15.6.5 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16 特殊情况的处理
    16.1 经过规范的普通干扰素-α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6.2 对于核苷 (酸) 类似物规范治疗后原发性无应答的患者
    16.3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6.4 对HBs 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
    16.5 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500/mm3)'>16.6 对于没有进行HAART治疗和近期不需要进行HAART治疗的患者 (CD 4>500/mm3)
    16.7 对于需同时进行抗HBV和抗HIV治疗的患者
    16.8 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16.9 肝移植患者
    16.10 儿童患者
    16.11 急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导致的肝衰竭
    16.12 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17 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18 抗纤维化治疗
19 患者随访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史
四、预防
    1.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2. 切断传播途径:
    3. 意外暴露后HBV感染的预防[44]:
    4.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五、临床诊断
    1. 慢性乙型肝炎
    2. 乙型肝炎肝硬化
    3. 携带者
    4.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六、实验室检查
    1. 生物化学检查
    2. HBV血清学检查
    3.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七、影像学诊断
八、病理学诊断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49]
十一、IFN-α 治疗
    1. IFN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2. IFN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3. IFN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54]
    4. IFN治疗的禁忌证
十二、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1. 核苷 ( 酸 ) 类药物 :
    2.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十三、免疫调节治疗
十四、中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1. 慢性 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 HBs Ag 携带者:
    2.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5.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6. 核苷 (酸) 类药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十八、抗纤维化治疗
十九、患者随访

(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史
四、预防
    (一)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二) 切断传播途经
    (三) 意外暴露后HBV预防
        1. 血清学检测
        2. 主动和被动免疫
    (四)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五、临床诊断
    (一) 慢性乙型肝炎
        1.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2.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
        1. 代偿期肝硬化
        2. 失代偿期肝硬化
    (三) 携带者
        1. 慢性HBV携带者
        2. 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四)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六、实验室检查
    (一) 生物化学检查
        1. 血清ALT和AST
        2. 血清胆红素
        3. 血清白蛋白
        4. 凝血酶原时间 (PT) 及PTA
        5. 胆碱酯酶
        6. 甲胎蛋白 (AFP)
    (二) HBV血清学检测
    (三)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1. HBV DNA定量检测
        2. HBV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株检测
七、影像学诊断
八、病理学诊断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26, 29-31]
十一、干扰素α治疗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二)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三)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51]
        1.流感样症候群
        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
        3.精神异常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四)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十二、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一)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核苷 (酸) 类似物药物有5种, 我国已上市4种。
        1.拉米夫定 (lamivudine, LAM)
        2.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ADV)
        3.恩替卡韦 (entecavir, ETV)
        4.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Ld T)
        5.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二)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十三、免疫调节治疗
十四、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一)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二)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三)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四)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五)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六) 核苷 (酸) 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附录
    附1.本指南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级[110]
    附2.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26, 29-31]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自然史
4预防
5临床诊断
6实验室检查
7影像学诊断
8病理学诊断
9治疗的总体目标
10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49]
11 IFNα治疗
12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13免疫调节治疗
14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15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16特殊情况的处理
17抗感染、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18抗纤维化治疗
19患者随访

(8)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史
四、预防
    (一)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二) 切断传播途径
    (三) 意外暴露后HBV感染的预防[44]
    (四)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五、临床诊断
    (一) 慢性乙型肝炎
    (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
    (三) 携带者
    (四)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六、实验室检查
    (一) 生物化学检查
    (二) HBV血清学检测
    (三)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七、影像学诊断
八、病理学诊断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49]
十一、干扰素α (IFNα) 治疗
    (一) IFN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二) IFN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三) IFN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54]
    (四) IFN治疗的禁忌证
十二、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一) 核苷 (酸) 类药物
    (二) 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十三、免疫调节治疗
十四、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一)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二)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三)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四) 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五) 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六) 核苷 (酸) 类药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十八、抗纤维化治疗
十九、患者随访

四、HBeAg自发性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大样本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因素的分析[D]. 谢志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2]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2012最新版)[J]. 廖运范,Jia-HorngKao,Teerha Piratvisuth,Henry Lik Yuen Chan,Rong-Nan Chien,Chun-Jen Liu,Ed Gane,Stephen Locarnini,Seng-Gee Lim,Kwang-Hyub Han,Deepak Amarapurkar,Graham Cooksley,Wasim Jafri,Rosmawati Mohamed,Wan-Long Chuang,Laurentius A.Lesmana,Jose D.Sollano,Dong-Jin Suh,Masao Omata,刘颖,徐莹,李芸,黄祖雄,樊蓉,李小溪,吕国涛,周彬,孙剑,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08)
  • [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临床医生, 2012(04)
  •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胃肠病学, 2011(06)
  • [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02)
  • [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贾继东,李兰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04)
  •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1(01)
  • [8]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贾继东,李兰娟. 肝脏, 2011(01)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01)
  •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贾继东,李兰娟.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01)

标签:;  ;  ;  ;  ;  

HBeAg自发血清转换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的大样本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