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表现中的“比例感”

论绘画表现中的“比例感”

一、谈绘画表现中的“分寸感”(论文文献综述)

闫明珠[1](2021)在《水性材料的肌理感在本人创作中的探索》文中提出

张振江[2](2021)在《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为研究对象。基弗艺术独具特色的画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绘画语言与绘画言语统合而成的画语,包括物质、痕迹、图像、主题、题材、思想、修辞和场域等,对于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基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一种“无界”的多元性画语呈现。他的艺术摆脱了现代主义艺术滑向装饰愉悦的倾向,而重回艺术的崇高精神;是现代主义艺术对古典艺术艺术超克之后的再超克;是对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在内过去诸种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个承载精神的物化空域——填充空白空间,一个个人的宇宙。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艺术陷入困境时,使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因此被誉为“绘画艺术的拯救者”。目前,在当代绘画艺术日渐式微的情境下,研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画语,对深挖艺术的真谛,赋予绘画艺术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结构主义方法,将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置于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及艺术个性的整体框架下。再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对安塞姆·基弗的混合型艺术思想、独特的造型观念、超常的造型方式、无界的物质媒介、总体性的组织逻辑、多种结合的形式特征、多重来源的图像生成和开放循环的工作空间等画语关系,逐个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当代艺术的画语秩序,跳出陈旧的传统画语,拓展开放的多元性画语形态。同时,通过对安塞姆·基弗画语的研究进一步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和自己艺术发展的合理路径——艺术家需要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焦晓宁[3](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而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先行者悄然引领着产业和艺术的变化。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作为传统女性温良品性养成手段之一的刺绣也快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无论是刺绣的生产方式、传承方式、手艺人的角色地位,还是刺绣的材料、工艺、图样、观念等都发生着十分显着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清末和民国初中期(1900-1937)刺绣工艺革新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仿真绣和乱针绣的题材、设色、针法、线条以及光与影交织的绣理进行分析,并就刺绣画面所呈现的质感、空间、体量等几个要素与传统女红进行对比研究,总结这一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刺绣工艺变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刘佳妮[4](2020)在《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和“同法”的命题为由,对书画两者的原初渊源和后来相互借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和历史探讨。张彦远所谓“书画同体”也就是后来理论家所讲的书画“同源”问题,这一问题的考察构成了书画“同法”的历史根据。本文从书画“同源”的肇始再到“书”与“画”相互借鉴(主要是指画对于书的借鉴)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解读。本文认为,书画同源是指书(字)与画在起源意义上的合一同体和交融未分的原始亲缘关系;书画同法是指书与画艺术二者在笔墨促发和审美意趣上的贯通融合。书画的同源与同法内涵虽然不同,但两者内在的关联和历史演化却是值得探讨的,构成本文的中心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画论中的书画“同源”相关论述作为基本材料,辅之以文字学中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同源”命题的内涵,分别从现实根据,象形原则诸方面论证了书画“同源”作为“同法”的审美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书画“同法”审美建构的历史过程,解读了从六朝到宋元书画“同法”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主要表述为对相关书画理论的剖析);第三部分,围绕着书画“同法”的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印证书画关系在具体作品中的艺术关联和表征;第四部分,从文人写意,美感构成,天地精神和时空节奏等方面对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作出更为概括的形而上的理论阐发。

史小可[5](2019)在《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研究 ——以中西绘画交融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色彩作为油画艺术的重要语言因素,从19世纪末的引入、模仿学习到20世纪以来本土化的发展,在以西方绘画为主要参照来表达中国本土生活情境和文化现实主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了东方艺术的魅力,这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审美积淀,也是中国画家与西方艺术语汇碰撞与交融、吸收与转化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以中西绘画色彩观的比较及其交汇背景作为论述起点,梳理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演变与实践历程,通过具体现象、作品的语言分析和类型归纳,探讨其发生嬗变的深层原因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油画色彩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西绘画色彩观比较的角度切入,试图廓清中西绘画色彩语言系统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对两者产生碰撞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西绘画色彩观念在中国油画语境下互补与相融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在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的背景下对中国油画色彩在历史流变中产生的观念、语言的演变进行线性的梳理和分析,抽离出与本论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线索,以此来考察具有东方意味的油画色彩语言现象的形成过程,为下文类型特点的归纳研究提供史料基础。第三部分将当代中国油画中横向的色彩语言类型和纵向的风格流变结合起来,重点归纳在西方绘画形式中注入中国语境的三类色调倾向,从微观角度考察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和西方语系融入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内在里路,挖掘其在观念和语言层面不同于西方的相对自足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几大语言类型所包含的创作理念和视觉特点,同时从社会环境、艺术传统和审美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发展现状,考量与辨析由该现象所引出的相关拓展性问题。希冀通过对色彩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油画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的回应方式与内在持守,梳理并提炼中西绘画交融过程中的有益线索与经验,为21世纪中国油画艺术的再发展提供自己的总结和思考。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国油画色彩发展脉络的宏观纵向描述和微观横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色彩文化基础的形成及演变线索,色彩语言的形式特点及观念表达等相关问题的辨析中,提出了个人观点和见解,力图为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体系的完善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张贤波[6](2019)在《平行建筑语言: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绘画与建筑的联系自古以来都是比较密切的。自从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以来,结合语言学来研究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需要。语言学的视角可以超出形式的局限来讨论绘画对建筑的启示,在语义的层面讨论绘画与建筑的关联性。探讨两者共同的语义类型和表达途径,可以平衡建筑语义的工具理性与审美情感、感情与思想、图像与观念。通过分析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艺术语言的本质属性,可以归纳出绘画语言与建筑语言的语义内涵及其特点。在绘画语义对建筑的影响较大的几个时期内,结合绘画语义内涵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规律来探讨绘画对建筑带来的启示,主要包含如画美学观、现代抽象绘画和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三部分的内容。如画美学观从以往的审美观念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美学内涵:如画美。如画美与自然美不完全一样,它源于从绘画的过程反观绘画所呈现的图像,强调视觉的感受多于对画中事物的观念。现代抽象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如画美学对于视觉感受的关注,并进一步把具象绘画中关于物的观念分离出去,强调绘画视觉图像的自治。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重新为绘画作品注入文本以外的内涵,为现代性指向未来的时间意识补充了一个回望历史的向度,将作品的上下文、作者、权力话语等叙事要素重新纳入语义内涵的范畴。在这些历史时期里,绘画的作品呈现出两种语义类型:一种是以“显示”来表达的图像语义,另一种是通过“说出”来表达的观念语义。两种类型的语义内涵都对相应时期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建筑语义的表达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两种建筑语义是基于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直觉与理性。直觉的知识是主要是通过图像来把握,它不仅包含视觉的形式,而且还有综合体验的印象,以及无意识或潜意识内化的迹象。理性的知识主要是依赖人的观念和口头语言以逻辑思维来获得。它们是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一种平行的关系。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都包含两种语义类型: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借鉴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语义表达方式,结合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内涵及其语义生成的途径,可以提出一种平行建筑言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主要强调语义层面的平行,强调两种语义类型的平行表达,这使得建筑的语义内涵在美学情感与科学技术、人文关怀与理性追求、精神体验与逻辑思维的语义等等方面得到平衡与兼顾,作为“功能-形式”和意义导向这两种建筑语义逻辑的补充。

李达[7](2017)在《浅谈稚拙美在中国绘画的体现》文中研究表明稚拙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在中国绘画史中很少直接提及,但其精神内在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宏观上讲,稚拙美贯穿在整个绘画史中,无论是原始岩画、儿童绘画、现代绘画、中国画、民间绘画、抽象画等各种画种,都能在其中品读到稚拙美的味道。再细看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大量具有稚拙美的优秀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可见稚拙美的美学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其美学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稚拙美的真诚、质朴的艺术魅力,反映着创作者内心世界,蕴藉着深刻的内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给观者一种独特美的视觉感受,也将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文化成果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笔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做出讨论。第一章为总体绪论部分,树明了文章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并分析了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二方面,稚拙美探究,开始部分文章解析了稚拙美的含义,紧接着提出美学范畴的概念,分析其美学范畴。该部分最后上升到美学精神内涵,探讨了稚拙美的美学精神和价值观。稚拙美的第三部分,分别从原始美术、儿童美术、民间美术三方面说明稚拙美的产生源泉。第四方面,从中国画的具体实例中,看稚拙美的表现。文章在结尾处,笔者阐述了研究该课题的对当下创作的指导意义,进一步的回扣文首,强调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与稚拙美的重要价值。

梁伊靓[8](2017)在《“马”在中西方戏剧中的意象表达及舞台展现》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里,马在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东方文明古国,还是西方工业大国,马的形象不仅深深植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并且还随着时代背景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马文化。尤其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马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绘画雕塑、寓言传说到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围绕马为中心的艺术作品可谓是繁花似锦,数不胜数。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均可追溯到上千年的历史,在艺术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关于马的戏剧作品同样丰富多彩,深入人心。在西方戏剧作品中,马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的寓意各不相同,并且在舞台上展现马的方式也颇为迥异;在中国戏曲史上,马在舞台上的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它们都是时代的镜子,深深刻上了马文化的烙印。马是表现内容,戏剧是表现形式,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马”在戏剧中的意象表达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戏剧和戏曲作品中的马文化以及马的舞台表现方式,由此探究从古至今中西方戏剧文化的异同与发展趋势。

张爽[9](2016)在《贾涤非与他的表现主义绘画》文中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当中,贾涤非似乎一直以“大隐隐于市”的状态自处,他的作品每每在各种展览上出现,他早已为人所知的表现艺术面貌,既不盲目追随艺术瞬息万变的时尚,也不故步自封的偏安一隅无限的复制成功。贾涤非对绘画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他对生命的感悟,刺激了他在画面上的一种表现欲望,豪放的笔触强烈的画面视觉效果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也为他奠定了表现主义基调。他在绘画中情感把握和宣泄拿捏自如,追求的是自由和自在,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矛盾和思考,在现代艺术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以他独特的表现艺术风格,以及从八十年代起就坚持的表现主义精神,成为表现主义中的坚行者。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贾涤非的表现主义绘画一、贾涤非与表现主义艺术。将贾涤非受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观影响而呈现出的表现精神呈现在观者面前,从而剖析二者密不可分的关联。二、贾涤非作品中的造型构建。从线性造型的应用变化、符号因素所呈现的情感表达及贾涤非造型中的表现性三个方面来解读贾涤非的造型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内涵。三、贾涤非油画中的色彩情节。从色彩语言的构成和其中的情感表达来阐述贾涤非在色彩运用方面如何将自己画面精神予以诠释。四、贾涤非绘画题材中的人文精神。从对历史题材和社会题材的表现中映射出贾涤非表现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五、贾涤非表现主义绘画中的价值与影响。从艺术价值与艺术影响两方面来阐述贾涤非在表现主义视角下对中国表现主义绘画发展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

孟霞[10](2016)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一门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最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民族艺术,剧中人物的脸谱、服装、色彩、饰物等等,表现了民族文化最传统最具特色的审美理念。许多以戏曲为创作元素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比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县的杨家埠年画和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从画中可以看出,无论作品的内容、人物、色彩等均有对戏曲艺术的借鉴和模仿。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戏曲艺术中夸张的人物造型,装饰性特征的色彩,对称且富有变化的服饰形式,善恶分明的人物脸谱都为绘画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素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油画奠定了不可多得的审美基础。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油画艺术的发展渊源作为开端,并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绘画中可表现的艺术特色,精神内涵、审美特征和造型元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分别了解戏曲艺术在绘画中可表现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脸谱艺术、独特的民族色彩体系、华丽的服饰造型、丰富的舞台背景、传统的中国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传统戏曲题材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与风格。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油画的不断融合发展,对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以及对中国民族油画创作发展道路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创新意义,这项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此文将从中国传统戏曲题材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戏曲题材在当代油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当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为例,阐述中国传统戏曲题材油画的审美价值,并分析说明中国戏曲艺术借助西方经典的艺术载体油画得到另一种继承和发展。探讨中国传统戏曲题材在当代油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与现代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油画在吸收民族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油画语言与探索自己的风格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的元素,表达中国文化的审美意境,试图用戏曲元素传达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对民族艺术的弘扬。以戏曲艺术的服饰和色彩作为创作元素,创作出具有当代视觉结构的油画作品。在构图形象色彩语言的表现中,既保持对戏曲艺术独有的视觉形式,同时,用平面结构的画面形式表现具有当代视觉结构的画面,油画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材料,通过用油画表现具有传统戏曲样式作品探索的实践。笔者慢慢明白,油画表现样式和风格是多样的,借鉴戏曲艺术丰富当代油画的表现语言是当下中国油画值得走下去的一条路。中国油画的发展必须与中国民族艺术紧密结合,吸收民族艺术的营养,并融入当代艺术的积极部分,将西方油画的优秀传统运用到独具中华民族油画特色的创造中,洋为中用,油画这个外来画种才会在中国大地上健康发展。

二、谈绘画表现中的“分寸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绘画表现中的“分寸感”(论文提纲范文)

(2)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画语
    第二节 画语转向
    第三节 没落与升起——新表现主义艺术
    第四节 安塞姆·基弗画语之维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六节 本课题的意义
    第七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的思想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日耳曼人气质
    第二节 儿童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来自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基弗艺术中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安塞姆·基弗的造型观
    第一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空间观
    第二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时间观
    第三节 安塞姆·基弗的能量观——无界转换
    小结
第三章 安塞姆·基弗的画语特征
    第一节 创作指向——记忆
    第二节 风格迷宫
    第三节 忧郁辩证法
    第四节 画语修辞
    第五节 物性拓展
    第六节 动态画语
    小结——无界创造
第四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图像系统
    第一节 德国历史图像
    第二节 文化图像
    第三节 人物形象
    第四节 自然物像
    小结
    附录:关于女性形象
第五章 循环的整体——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
    第一节 工作室——庇护所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工作室——艺术家的自画像
    第三节 工作室——动态的容器
    第四节 布岑——艺术源起
    第五节 巴尔雅克·第二次生命
    第六节 克洛伊西——开放的整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3)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一、画绣、绣法和针法
        二、本文研究对象
        三、本文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刺绣工艺革新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节 “振兴实业”背景下的刺绣工艺
        一、传统绣业艰难生存
        二、工艺改良政策支持
        三、工艺改良意识初兴
    第二节 “美术思潮”对刺绣艺术的影响
        一、西画对刺绣的影响
        二、“美术”与刺绣的联系
    第三节 刺绣工艺生产关系变革
        一、生产组织形式多样
        二、市场展销范围扩大
        三、技艺传承方式变化
    第四节 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代表人物及绣种
        一、沈寿的“仿真绣”探索
        二、杨守玉的“乱针绣”实践
        三、“仿真绣”与“乱针绣”的比较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的表现
    第一节 工具材料的变化
        一、绣针
        二、绣线
        三、底料
    第二节 题材内容的拓展
        一、稿本内容的多样
        二、稿本形式的突破
    第三节 技艺针法的革新
        一、仿真绣法
        二、乱针绣法
        三、丝光表现
    第四节 装裱形制的西化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语言及审美变化
    第一节 刺绣工艺语言的变革
        一、光与影的应用
        二、空间结构的实施
        三、色彩关系的处理
        四、肌理质感的表现
    第二节 刺绣艺术的审美嬗变
        一、逼真的再现性
        二、自由的表现性
    第三节 新与旧、洋与土并存的审美趣味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 对当代刺绣艺术发展的意义分析
        一、社会方面
        二、艺术方面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及问题:
    四、选题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书画“同源”的历史探渊与书画“同法”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书画“同源”的首倡及其理论演绎
    第二节 书画“同源”的文字学探讨
    第三节 画论关于书画审美同构的多种阐释
    第四节 “象形”原则作为书画“同法”的历史前提
第二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晋唐人物画中的书画“同法”初构
    第二节 宋代山水画书画“同法”理论的拓展
        一 郭熙论“人之学画,无异学书”
        二 郭若虚书画“本自心源”说
        三 韩拙论“书不同体,画不杂揉”
        四 米友仁“心画”论
    第三节 元明花鸟画书画“同法”互鉴的理论深化与延伸
        一 赵孟頫论“书画本来同”的转折意义
        二 夏文彦《图绘宝鉴》与历代书画兼善者的载录
        三 书法渗透花鸟的“同法”全面展开和提升
第三章 书画“同法”的个案考析
    第一节 赵孟頫花鸟写意中的书法笔气的贯融
    第二节 倪瓒的山水用笔与书法格调的相映
    第三节 徐渭草书与花鸟画大写意的互通
    第四节 董其昌的清润山水与书法平淡风致的相融
第四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书法对文人绘画写意的推助作用
    第二节 书法题跋与绘画美感的构成
    第三节 画中兼字透发的天地精神(“一画”)
    第四节 书画互鉴蕴含的时间(宇宙)节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研究 ——以中西绘画交融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梳理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西绘画色彩观的历史形成与现代交汇
    第一节 中国绘画色彩观的发展线索与文化特点
        一、艳丽肆意:民间画的色彩观
        二、典雅精致:宫廷画的色彩观
        三、素淡质朴:文人画的色彩观
    第二节 西方绘画色彩观的发展脉络与视觉特点
        一、客观再现:形、色、光的和谐一体
        二、从客观到主观的过渡:对光色关系的突破
        三、主观表现:色彩的个性化语言运用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与中西绘画色彩的交汇
        一、针对晚清文人画的“色彩武器”
        二、中国美术对西画写实观的选择
        三、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碰撞与更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在中西交融下的演变与实践
    第一节 初露锋芒:西画引进之初
        一、对西方写实油画色彩的模仿与借鉴
        二、印象派绘画影响下的融合初探
    第二节 潮流涌动:融合中西的探索与开拓
        一、现代主义绘画引入后的色彩探索与实验
        二、油画色彩语言在渐进中发展与推进
        三、“冷色调”的回归与“固有色”的再认识
    第三节 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类型化格局
        一、“85新潮”期间油画色彩语言的实践与转型
        二、90年代以来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类型特点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几大类型
        一、以纯色表现为主的色彩强化
        二、以黑白表现为主的色彩消减
        三、以灰色表现为主的色彩中和
    第二节 创作理念与视觉特点
        一、视觉深度退隐与色彩意蕴凸显结合
        二、用色理念转换与肌理效果生成融合
        三、简化意识延伸与书写趣味表达糅合
    第三节 影响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嬗变的重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审美取向的转变
        二、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三、创作主体的的构成与心理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发展的当代思考
    第一节 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一、色彩语言表达的精神缺失
        二、对油画民族化思潮误读的延续
        三、官方美展中的色调趋同化现象
    第二节 相关问题辨析
        一、图像时代下的色彩危机
        二、双重标准下的评判困惑
    第三节 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发展的思考
        一、具有东方品格的色彩研究体系建立
        二、寻求色彩语言背后的本土文化经验
        三、从色彩语言发展看当代中国油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平行建筑语言: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属性和特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写作缘由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启示
        2.1 形式的困境
        2.2 语言学的回顾与启示
        2.3 语言的语义内涵和语义逻辑
        2.4 语言学的转向
        2.4.1 绘画的语言学转向
        2.4.2 建筑的语言学转向
        2.5 小结
    第三章 绘画与建筑的语义类型与特点
        3.1 艺术语言的属性特点
        3.2 绘画的两种语义类型与特点
        3.2.1 绘画的观念语义
        3.2.2 绘画的图像语义
        3.3 建筑的三种语义类型与特点
        3.3.1 建筑的本义
        3.3.2 建筑的观念语义
        3.3.3 建筑的图像语义
        3.4 绘画语义与建筑语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3.5 小结
第二部分 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 图像语义的开端:如画美学观与建筑
        4.1 如画美学观的理念演变
        4.1.1 词源与理念变迁
        4.1.2 如画美学观的几个关键概念
        4.2 如画美学观涉及的两种语义类型
        4.2.1 图像语义
        4.2.2 观念语义
        4.3 如画美学观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4.3.1 不规则与不对称
        4.3.2 新奇与多样性
        4.3.3 视点与运动
        4.3.4 本土方言与自由精神
        4.3.5 中国古典园林的“如画”造园
        4.4 小结
    第五章 图像语义的自治: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与建筑
        5.1 绘画的现代性对绘画语义的影响
        5.1.1 时间意识取代物的观念
        5.1.2 图像语义超越观念语义
        5.2 现代主义建筑语义逻辑和语义内涵
        5.2.1 现代主义建筑的语义逻辑
        5.2.2 时间意识的启示一:透明性与拼贴
        5.2.3 时间意识的启示二:视点与透视
        5.3 图像语义的自治与形式的参考
        5.3.1 抽象绘画对建筑形式语言的参考
        5.3.2 抽象绘画对建筑形式操作的参考
        5.3.3 当代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共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观念语义的重返: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与建筑
        6.1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6.2 叙事的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
        6.3 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与建筑的语义表达
        6.3.1 绘画叙事与建筑叙事的特点
        6.3.2 图像语义的表达
        6.3.3 观念语义的表达
        6.4 小结
    第七章 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的平行:当代绘画与建筑
        7.1 两种现代性对语义的影响
        7.2 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7.3 平行建筑语言的先例
        7.3.1 工具理性与审美情感的平行
        7.3.2 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平行
        7.3.3 图像叙事与观念叙事的平行
        7.4 平行建筑语言的理论模型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浅谈稚拙美在中国绘画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稚拙美探究
    2.1 稚拙美的含义
    2.2 稚拙美的美学范畴
        2.2.1 形
        2.2.2 线
        2.2.3 色
    2.3 稚拙美内在精神
第3章 稚拙美探究
    3.1 稚拙美于原始绘画
    3.2 稚拙美于儿童绘画
    3.3 稚拙美于民间美术
    3.4 小结
第4章 稚拙美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4.1 汉画像砖简单、有趣的造型
    4.2 沈周的稚拙意趣
    4.3 陈洪绶的古拙意味
    4.4 齐白石的“第二童年”
    4.5 崔子范笔墨的稚拙天趣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马”在中西方戏剧中的意象表达及舞台展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马”在中西方文化历史中的贯穿与特征
    第一节 相似的中西方文化根源——岩画中的马
    第二节 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第三节 马在西方历史文化中的特征
第三章 “马”在中西方戏剧中的意象表达
    第一节 戏剧意象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 马在西方戏剧中的意象表达
        一、马的神性
        二、马的魔性
        三、马的人性
        四、马的过时性
    第三节 马在中国戏剧中的意象表达
        一、中国话剧中马意象的表达
        二、中国戏曲中马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第四章“马”在中西方戏剧中的舞台展现
    第一节 马在西方舞台中的表现形式
        一、追求逼真写实的现实主义表演
        二、演员扮马——半人半马的布莱希特式表演
    第二节 马在中国舞台中的呈现方式
        一、中国戏剧中的马: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二、戏曲中的马: 一种螺旋上升型的虚实循环演进历程
第五章 中西方戏剧的融合与重叠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致谢

(9)贾涤非与他的表现主义绘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贾涤非与表现主义艺术
    (一) 贾涤非简介
    (二) 表现主义的艺术观念及其对贾涤非的影响
二、贾涤非作品的造型构建
    (一) 线性艺术语言的应用
    (二) 符号因素的呈现
    (三) 造型的表现性
        1. 线条语言的表现性
        2. 形体语言的表现性
        3. 动态语言的表现性
三、贾涤非油画中的色彩情结
    (一) 色彩语言的构成
    (二) 色彩的情感表达
四、贾涤非绘画题材中的人文精神
    (一) 当代题材中的人文的呈现
    (二) 历史题材中的人文呈现
五、贾涤非表现主义绘画中的价值与影响
    (一) 对架上绘画的挚爱与坚守
    (二) 改变中国表现主义单一向西方模仿形式的现状与观者对话
    (三) “中国线条”与西方表现主义形式结合的造型感悟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油画表现与戏曲元素的渊源
    1.1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及特征
    1.2 传统戏曲的美感元素
    1.3 戏曲艺术的造型分类
    注释
第二章 中国油画作品与传统戏曲形式
    2.1 戏曲艺术中的绘画元素
    2.2 国内油画作品对戏曲艺术的借鉴
    2.3 戏曲艺术形式与油画表现的早期探索
    注释
第三章 中国油画对戏曲艺术造型元素的运用
    3.1 油画创作构图与戏曲元素
    3.2 油画创作中色彩语言的表现与戏曲意境的融合
    3.3 形成形式美的探索
    注释
第四章 当代油画创作对戏曲元素应用的瞻望
    4.1 防止中国戏曲元素的不断流失
    4.2 复苏“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4.3 建立中国元素的作品语境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谈绘画表现中的“分寸感”(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材料的肌理感在本人创作中的探索[D]. 闫明珠. 济南大学, 2021
  • [2]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D]. 张振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3]清末民国时期刺绣工艺革新研究[D]. 焦晓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D]. 刘佳妮.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研究 ——以中西绘画交融为视角[D]. 史小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平行建筑语言: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启示[D]. 张贤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浅谈稚拙美在中国绘画的体现[D]. 李达. 天津大学, 2017(09)
  • [8]“马”在中西方戏剧中的意象表达及舞台展现[D]. 梁伊靓. 上海戏剧学院, 2017(02)
  • [9]贾涤非与他的表现主义绘画[D]. 张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10]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 孟霞.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6(01)

标签:;  ;  ;  ;  ;  

论绘画表现中的“比例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