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玛的传承:拉西洞村考察记

提玛的传承:拉西洞村考察记

一、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谭志满,丁洁莹[1](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评析》文中研究说明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具有地域族群的特点,武陵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汉文化接触的前沿,其民间信仰的传统特质及与中原儒释道三教的融摄都具有典型性。本文对40年来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的总结评述,认为武陵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事象的傩祭傩文化、各族群的神灵与仪式、祭司坛班与信仰观念等,都有内涵丰富的田野民族志和文化分析成果,已形成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合力研究。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武陵少数民族研究领域,初步形成"田野—事象""结构—功能"和"展演—象征"的研究路径。论文在宏观评析武陵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成就的同时,指出在当前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任耘桥[2](2020)在《多重语境下梯玛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继龙的考察》文中提出非遗传承人被誉为一座活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他们的身份认同往往是这座博物馆的大门。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取向,采取对非遗传承人的人文关怀,进而推进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因此,如何实现非遗传承人的良性发展进而推进非遗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研究成为人类学者和民族学者愈发关注的问题。隐秘于湘西土家族大山深处的巫师梯玛,是民间社会公认的信仰宗教职业者,为土家族人民承担着祈福消灾、驱鬼治病、礼魂的作用。自2008年土家族梯玛神歌被列为文学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关于梯玛所展开的学术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本文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继龙为研究对象,梳理其个人生活史,结合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运用田野调查法,详述了多重语境下的彭继龙身份构建过程与身份认同情况,概括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职业身份特征,对传承人身份认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并提出对策。本文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对非遗文化传承和身份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彭继龙通过自我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不断进行自我塑造适应他者认同的建构,从而实现身份转变的过程。其中身份认同的合理建构与正确认识,“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和谐统一,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的契合,最终实现彭继龙身份的蜕变。同时,通过彭继龙的个案分析也带来了相应的文化启示。传承人身份认同的定位模糊导致了传承人身份的发展困境,笔者认为从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他者认同应该明确传承人的身份认定和清晰定位,运用官方力量加强对传承人身份认同的重塑和强化,大众传媒舆论应实现对传承人身份的“去标签化”,自我认同是要求传承人通过自我学习和接受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强化社会文化传承责任和情怀。本文希望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的研究,实现应用和文化借鉴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道。

蒋欢宜,杨月[3](2014)在《湘西宗教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学术界对湘西宗教的关注较早,在20世纪40-50年代,石启贵、凌纯声等苗族学者系统地整理了湘西宗教的相关资料。经过"文革"时期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宗教仪式环节中的符号分析、对宗教仪式变迁及其功能的考察、对宗教现象的艺术学研究等方面。尽管成果颇丰,还存在不足,在研究对象上多局限于宗教仪式、宗教现象等方面,忽略了宗教文化外化的物质实体——坛庙宫观寺院等宗教建筑;在研究方法上以田野调查、符号分析、历史考证等抽象描述为主,很少使用科学的量化分析研究。因此,有待加强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坛庙宫观寺院等宗教建筑进行研究。

刘冰清[4](2008)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践上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本文拟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对非物质文化

刘冰清[5](2008)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践上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本文拟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对非物质文化

满达日花[6](2001)在《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01.4~20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心林[7](2001)在《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个梯玛世家的传承,它表现出如下特点:(1)较强的地域性;(2)传承过程并不严格并不神秘;(3)传承中变异较大;(4)坛门兴旺是在解放前,20世纪80年代后有复兴迹象;(5)后继乏人。

二、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来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一)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宗教学研究
    (二)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民族学研究
    (三)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学研究
    (四)法学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习惯法研究
    (五)其他学科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研究
二、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研究路径
    (一)“田野—事象”路径
    (二)“结构—功能”路径
    (三)“展演—象征”路径
三、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反思
    (一)民间信仰的区域整体性关照不够
    (二)民间信仰实践的主体性视角缺位
    (三)对民间信仰变迁的现代性因素忽视
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展望

(2)多重语境下梯玛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继龙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
        二、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研究
        三、关于梯玛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
        一、双坪村自然地理环境
        二、双坪村人文环境
        三、双坪村梯玛概况
第一章 日常生活语境下的身份认同:亲属关系网络与农民
    第一节 彭继龙的亲属关系
    第二节 农民的身份认同
        一、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
        二、农民身份的他者认同
    第三节 农民身份认同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民身份认同的特征
        二、农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
第二章 民间信仰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梯玛
    第一节 梯玛身份的历史演变
        一、梯玛信仰
        二、梯玛身份演变
    第二节 梯玛职业概况
        一、梯玛职业活动
        二、双坪村梯玛传承现状
        三、梯玛职业的特征
    第三节 梯玛彭继龙身份认同
        一、梯玛自我身份认同
        二、他者身份认同
    第四节 梯玛身份认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梯玛身份认同特征
        二、梯玛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非遗语境下的身份认同:非遗传承人
    第一节 非遗的国家话语
    第二节 非遗传承人身份获取
    第三节 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一、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身份认同
        二、非遗传承人的他者身份认同
    第四节 非遗身份认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特征
        二、传承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多重语境下的混融:身份认同与传承
    第一节 多重语境下的身份认同
        一、不同语境下的身份调试
        二、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定位
        三、自我能动性与他者认同的融合
    第二节 彭继龙身份认同带来的启示
        一、传承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二、传承人身份认同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湘西宗教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湘西宗教文化的资料整理
二、湘西宗教文化的理性分析
    (一) 对湘西宗教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考察
    (二) 对湘西宗教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的研究
三、具体时空场域下宗教仪式的个案解读
四、湘西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梯玛”简介
二、龙山县“梯玛”传承的现状分析
三、龙山县“梯玛”传承的对策建议
    1.提高“梯玛”的社会地位
    2.给予“梯玛”传承人经济上的补助
    3.给“梯玛”提供动态的保护环境和交流平台
    4.积极鼓励和支持“梯玛”带徒授艺
    5.组织专家学者对“梯玛”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四、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来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评析[J]. 谭志满,丁洁莹. 宗教学研究, 2020(04)
  • [2]多重语境下梯玛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继龙的考察[D]. 任耘桥.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湘西宗教研究述评[J]. 蒋欢宜,杨月.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J]. 刘冰清. 三峡文化研究, 2008(00)
  • [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J]. 刘冰清. 三峡文化研究, 2008(00)
  • [6]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01.4~2001.6)[J]. 满达日花. 广西民族研究, 2001(03)
  • [7]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J].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标签:;  ;  ;  ;  ;  

提玛的传承:拉西洞村考察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