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 - 土地征服

星球大战 - 土地征服

一、星球大战——陆地征战(论文文献综述)

许林[1](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郑立林[2](2017)在《关于《东亚,海洋与大陆的较量》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翻译项目,该项目以《东亚,海洋与大陆的较量》为文本进行了韩汉翻译实践工作。全书共24章,韩文字数共达14万左右。笔者翻译了本书的前11章,韩文字数约为8万8千字,中文为6万1千字,该翻译项目尚未有中文译本。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同属于东方文明圈,文化相近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形成三个地区文化和历史进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分别带有大陆国家、海洋岛国、半岛国家的特征。中国历来是一个陆权意识浓厚的国家,大多数时期并不重视海洋权益,甚至有时视海洋为麻烦来源地,试图回避海洋。目前,我国十分重视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东海、南海加强维护海洋权益措施,随着我国参与的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海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东亚,海洋与大陆的较量》这本书讲述的壬辰倭乱前后中国、日本、朝鲜三个地区相互交织的历史,从海洋与大陆的较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的视角,这也是选择该翻译项目的主要目的。笔者在完成译文翻译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了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六大章节。在第一章引言中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点名了笔者选择本翻译项目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第二章翻译项目简介中主要包括作品简介和作者简介,从整体上对翻译项目进行了了解与把握;在第三章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中主要介绍了笔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所做的各方面的准备。在译前分析阶段主要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以及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生僻的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在译前准备阶段主要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平行文本与理论书籍,购买了相应了工具书,并查找和考证了在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的内容,从而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四章译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重中之重。在第四章译例分析部分主要介绍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以及解决翻译难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在这里主要列举了笔者在词汇翻译、句式翻译与语篇翻译方面所遇到的难点以及为解决难点所采用的意译法、增译法、语序调整、从更大的背景下理解原文的方法,从而让译文更加通顺;在第五章总结部分主要对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及翻译给笔者的启迪进行了总结。第六部分为附录,分别附有附录A译文和附录2原文。报告表明,只有笔者具备了渊博的知识,熟练掌握翻译技巧,精通双语互译才能做到对原文内容的在现,真正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景丹[3](2020)在《幻想与现实 ——中国网络奇幻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尤其是2000年以来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构成了中国奇幻文学蓬勃发展的契机。同时这也彰显着社会文化生产权、阐释权的下移,旧有的精英文化逐渐泛化为众声喧哗的大众文化,网络奇幻文学的兴起是这场大众文化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国内“奇幻”与“玄幻”二者概念并行使用的情况下,考察了西方奇幻文学进入中国及此后这种奇幻类文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此,本文不欲严格区分奇幻、玄幻两个概念,只有个别特殊情况,需选择使用,一般情况下,区别二者概念的意义不大。本文将此类奇幻想象型文学作品统一纳入中国网络奇幻文学的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网络奇幻文学与现实的关联,然后从奇幻文学本身的幻想叙事特征入手,探讨奇幻创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微妙呼应。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的网络奇幻文学营造了一个异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空间,这个第二世界的建立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滋养,在西方奇幻经典范式提供的基础上,中国网络奇幻吸收借鉴本土奇幻传统,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东方奇幻世界。奇幻文学建立奇异的第二世界空间是反思现实社会的独特场域,“异托邦”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与反叛。本文旨在考察上述问题,追寻想象文学的现实意义,并展望幻想文学在未来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曾征[4](2020)在《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以来,科技革命震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也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社会格局,包括面具文化在内的大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高速的现代化进程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要化解古老神秘的湘西傩面具发展的这一危机,并使之具有创造性的转化而出新,从中架设出健康的、持续的、放眼于未来的新的发展构架,是本论文选题的立意。基于这一立意,本论文以史籍记载、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就、媒界资料等诸多文本为基础,对湘西的傩面具艺术的源流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全面分析研究,萃取其中的重要成就与论点并化为论文的背景基础;以二十多次田野实地调研和校级、部级(《关于湘西“咚咚推”傩面具的调研报告》推荐为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成果)等项目研究成果,生成对湘西傩面具发展史料不足的补缺;形成对创新发展机遇的发现、新的经验总结与发展途径的确立;提出立足当下、放眼于未来发展的创建性构架。为此本论文以下述四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简要陈述了由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①的自然生态环境、上古神话传说、社会人文环境,构成人们争生存、求发展的生命观,交融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其中,原始宗教与楚韵巫风成为面具文化天然的深厚土壤;奇异诡谲的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民众对自身生活时空的玄想心理;靠山吃山、沿河而居的狩猎或渔猎经济生产方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五溪蛮地”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中争霸战争、胜扩疆土带来的民族与人口失栖迁徙所形成的“文化板块漂移”①效应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面具发展、变迁至今。它们已经融入到湘西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与文化行为方式中,共同孕育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神灵、先祖的敬畏,生成了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其次,以“文化板块漂移”典型区域作为考察湘西面具文化特色的第一范式与研究视角,结合田野搜集到的材料,从傩面具的分布及区域特色确定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各县为典型区域,重点针对傩面具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审美意识所形成的湘西傩面具所体现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再将傩面具放置在其生存的乡土社会和傩戏的文化生态之中,由此所呈现出“人神合一”的内在文化特质交错于面具制作者、面具使用者和面具观者人与天(神)同在时空场域之中,神人以和的戏剧形式,通过神的名义和神的面容彰显着人性的风采,从而凸显出湘西人依附在傩面具上投射出“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质。湘西人将崇生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投向面具,从而呈现出湘西人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复杂关系。再则,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田野实践,以傩面具娱神娱人的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研究湘西傩面具艺术民族特色的第二范式。一是“辰州傩”、“咚咚推”、“杠菩萨”,以及“阳戏”、“高腔”等各类民间戏曲形式中傩面具或脸谱在不同场合中的运用。二是从“形式”“功能”“内涵”三个层面对湘西傩戏面具进行逐一剖析,构建出湘西傩面具“生生”观念下以“戏”为特色的表现形式。三是以承载着人们关于“繁衍”“生存”“发展”这一永恒主题而从以下两点展开。1、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生孕出他们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生成神秘、怪诞、质朴的重要文化基因、面具形象,从中释放出湘西少数民族以生存发展为主题的审美意识;生成“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繁衍”,“送旧迎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等美好的生活与生存的内涵,从中传递出由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出傩面具艺术的“生生”观念与意蕴。2、由湘西人在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关系图谱中释放出傩面具艺术在层层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中,呈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如此构成了这一“生生”的观念与意蕴的永恒性,焕发出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历久弥新的傩面具强大艺术生命魅力。最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当下傩面具的发展场域建构与多样性文化创意发展状态,它表现在以下三点。1、基于笔者在专题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发现为前提,论述了在科技造就的现代文明进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将承传统与求生存、谋发展中所进行的傩面具艺术发展的场域建构;论述了通过傩面具的独特文化基因、艺术魅力,在当下湘西民族区域与国家乃至国际文化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场域中,进行创意经济的时代魅力重构。2、提出围绕傩面具的文化基因、生命魅力、表现形式与要素特点,推动傩面具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来化解当下所存在的“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的深刻危机”。3、通过“重混·创新”所产生出来的“三式”艺术生命魅力的永恒性,来分析它为古代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来阐述它使得面具变为新的文化存在样式,新的社会内容,最终融入当下社会和生活,甚至融化于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和更新,即能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中促进区域的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又能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使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赋予了傩面具艺术以深刻的隽永性与永恒的新姿,从而又诠释了新时代人们乃至未来人们对精神与物用的需求。本文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及其中的五个要点,力图将根植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中的傩面具作为能够加以保护、挖掘、利用和活态传承的宝贵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展现出以重视“过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视角与创新发展的逻辑,最终形成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傩面具艺术的整体研究。由此,形成将赋予湘西面具文化以新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艺术发展的生命力等,放置于既可以深入开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经济时代语境下的“面具文化再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又可以为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和中国美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更能够以此来推进以民间艺术“本土化”与“民族化”为基础的传统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延展,进而助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接轨,甚至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

童真[5](2019)在《美成立太空司令部意欲何为》文中指出此举不仅对美军太空力量建设及其运用具有历史性意义,更是美加快太空军事化、维护太空霸权以及美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向国防部正式签署命令,成立太空司令部,成为继网络空间司令部之后第11个联合作战司令部,目的是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美军在太空领域的大规模行动,进一步强化美军事竞争优势,实现特朗

万祥春[6](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李洋[7](2017)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引进外国大片给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在盘活了日渐式微的电影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挤压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刺激了中国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制作技术和电影类型化创作的尝试和创新。在新世纪好莱坞魔幻大片风潮席卷世界之时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了制作魔幻类型电影的尝试,短短十年时间,中国国产电影历史票房榜的前三位已经全部被这一类型占据。本文旨在通过类型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魔幻电影的发生机理与类型现状特点,包含其类型流变与发生以及以西方魔幻电影和传统武侠神怪影片为范本比较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与它们的融合与区隔。首先,本文明确了类型电影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界对幻想类型以及魔幻类型的定义,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产生魔幻类型电影这一基本疑问的框架下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为何产生?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如何产生?构成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类型元素有哪些?论文认为中国当代魔幻类型电影的产生与早期从《火烧红莲寺》开启的武侠神怪电影的类型流变有关,因此梳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激烈化商业竞争时期武侠神怪电影的发生与发展,并对其包括拍摄技术与叙事模式上的类型特征作了总结和归纳。鬼怪片南下香港之后曾一度消沉,直至七八十年代邵氏公司再次借助武侠电影将其借尸还魂,并衍生出僵尸喜剧等亚类型。接下来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中,徐克拍摄了《倩女幽魂》、青蛇等取材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电影作品,并在北上拍片潮之后结合内地资本和西方CG技术拍摄了《蜀山传》和《狄仁杰》系列,魔幻武侠风格逐渐形成。类型嬗变只是考察当代中国魔幻电影的产生机理的一个维度,接下来本文又对引进大片冲击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背景和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对视觉奇观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幻想类型电影实际上是时代背景中市场和观众需求决定下电影资本和创作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然而魔幻类型为何又在幻想类型电影当中一枝独秀?同样重视视觉奇观呈现的科幻类型和恐怖惊悚类型电影为何不见起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限制以及电影审查制度都密切相关。同时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学和游戏作品给电影行业所带来的IP改编和粉丝的跨媒介转化效益也成为了助推魔幻类型电影异军突起的东风。本文从三个维度考察了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类型的兴起与发展:一是有赖于数字特效技术的西方魔幻大片对市场的强势介入;二是本土武侠神怪小说叙事的传统及其成为早期电影类型后延续不断的流变;三是当代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魔幻电影类型样貌上呈现出的新趋势。当今的中国魔幻电影正是在这三个维度的碰撞之下呈现出独特的类型化范式。为此本文研究了作为范本的好莱坞魔幻类型电影的类型元素,接下来对照这个范本对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的世界观建构、题材及创作素材来源、基本类型元素以及侠义精神的传承与重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在研究近年来东西方魔幻类型电影时发现其中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特征,在接下来的部分以具体影片为文本使用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出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区隔于中国传统武侠神怪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在视觉奇观化审美对传统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所构成挑战的情况下魔幻类型电影的叙事功能和叙事模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正在向着成为魔幻空间奇观、魔幻怪物奇观和动作奇观三者的串联者和展示者的方向所改变。

沈蕾青[8](2017)在《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 ——“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研究》文中提出“重述神话”作为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出版项目,诞生于本世纪初转型时期,世易俗变,新旧交替,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裂变重组,解构和建构的愿望触动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本论文拟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为研究对象,包含苏童的《碧奴》,李锐、蒋韵的《人间》,叶兆言的《后羿》和阿来的《格萨尔王》四部作品,旨在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原型批评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围绕“为何重述神话”和“怎样重述神话”的问题,对当代文学中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做出探索。本论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章首先梳理了“重述神话”的文学渊源,明确“重述”和“神话”同时作为文学创作的传统源远流长,由此引入“重述”与“神话”二者在当代的“联姻”现象。西方重要理论家对神话和文学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总结认识,为“重述”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架构:文化人类学对各地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进行纵横比较,发现不同文化和地理空间反复出现的故事模式印证了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重要命题;神话原型概念作为一种积淀于人类无意识中的心理形式,是体现人类心灵深处原始欲求的群体梦境。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神话,也成为本论文的理论参照。普罗普和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故事进行结构主义的分析,借用他们的方法观照四部重述作品,发现在根本上重述行为并没有跳脱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重述事实上是一个圆圈,在叙事意义上并没有新的突破。其次,探索中国区四位作家如何调用民间文化和本土资源,将神话与现实对接,破译神话中所蕴藏的最原始的民族精神和最深层的文化符码。本土文化的认同归属,民俗仪式的天马行空以及民间资源的丰富多彩为“重述神话”创造了广阔的言说平台,小说重新擦亮属于民间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还其本来面目,兼收本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将历史深处的原始神话素材开掘出全新的意义,制造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第二章内容聚焦“重述神话”的原因和作家的叙述动力,出于对现实和历史的诉说冲动,本着文化和文学承担记忆功能的勇气,几位作家都突破了单纯的社会政治反思的视角,以虚实相生的神话结构贯穿荒诞的历史运动,摆脱了道德说教的窠臼,以现代的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深入文化和民族心理层面。在世纪转型背景下将完整的历史打碎后用自己的方式拼贴起来,在陌生化策略中形成了强烈的历史讽喻,流露出深刻的生命关怀、人文追求和反思精神。在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困境的双重叙事中将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结合起来,寻绎现代转型阵痛中的出路,以神话的审美特质来进行调节,对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性反思采取调和的手段,不同于一些利用神话进行解构和嘲讽的现代派和先锋派,“重述神话”中对理想追求信念等仍有动人的呈现,读者因此在失落,悲悯和感伤之余仍能获得诗性的、审美的阅读情趣。第三章通过对“重述神话”中国区四篇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方式,探求“重述神话”的微观诗学。同时从叙事学研究的角度探索这一系列创作的自身规律,“重述”即是一个重新选择功能项并进行共时性的排列组合的过程,根本上说“重述”和“改写”都有其边界,在故事结构上始终遵循经典叙事学的一般性法则。第一节内容“神话的历史嬗变”考察了每个原始神话的来源、发展、经历的变体,历时地从不同讲法中探寻时代或地理的作用因素,把表面上不同的种种讲法纳入一个共同的结构体系之中。第二节“故事的新编”具体而微地聚焦四部作品“老灵魂新呈现”的重述方式,从形象意象的重构、主题的现代渗透以及异托邦空间的创设三个层面切入文本,对情节安排背后体现的思想文化观念,来源特点,在文学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或民族心理的原因,对于当时和今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意义等分别进行阐释:苏童的《碧奴》描绘集权体制下最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群像,以残害自己生命的方式向强权做着殊死的抵抗,重新诠释“泪与墙”的对立,最终柔弱的泪冲垮了墙之围城;李锐《人间》中对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中的反智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的质疑,包含对于极端年代人性的反思,原始神话中温情的部分大踏步撤退;叶兆言的《后羿》试图通过情欲描写来把握时代的浮躁特点,探求人的原始欲望的限度,在消费主义狂潮和文化历史重构的隐喻下,叙述着新的性别神话,又回归到爱的追求及其失败的主题。阿来的《格萨尔王》则没有太多的颠覆史诗的本来面目,通过神授艺人夫子自道般地重述更多地传达对完美英雄的怀疑,对人类精神文明困境的突围,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史诗传承现状的不安。“重述神话”中“异托邦”空间的创设,把“重述”的种子深种于文本所构造的“他性空间”土壤中,作家对现代性浮躁的功利主义的深刻体验,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独立的强烈召唤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在重述之中。作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作品风格除了受到个人学养性格气质因素的影响,也受制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单一的知人论世研究方法忽略了对叙述行为和叙事者等文本内部空间的探索,笔者力图通过第三节内容,分析四部作品分别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述者声音多种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上,投射出作家的个体生命、思维方式和情感偏向。他们以自己的独特讲述方式,呈现不同的生命维度和神话心灵,为小人物和世俗历史正名,故事层次互相嵌套,现在的故事与过去的故事互相缠绕,以叙事的迷宫不断地建构起新的意义地图和故事伦理。论文的最后,在余论部分将“重述神话”中国区作品置于整个出版计划之下,与国外同期作品进行横向对比,选取A.S.拜雅特的《诸神的黄昏》以及新神话主义思潮下诞生的畅销小说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比较中西方神话思维的不同,补充“重述神话”这一计划的中国意义,发展的前景和文学史地位的评价。神话的本质是非功利的,它不必与现实发生关系就具有自身纯粹的美学价值。在对古老神话的重述中,作家们力图建立神话的现代秩序,为其合理性赋值。神话是人类集体的梦,常识告诉我们,梦境的资源是永不枯竭的,“重述神话”作为一个出版项目有其竣工的一天,但作为一种文学思路,在创作方式,审美艺术和价值重建的向度上都有更深更广的开拓空间。社会转型,需要文化转变的支撑,西方依靠新教伦理来建立平等宽容,回馈他人,讲求程序和规则的制度体系,但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短期内难以实现。蔡元培曾提出“美育代宗教”,“重述神话”给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以原始神话的审美力量,唤起对于国族历史,民俗文化的亲切感情:借助神话思维的直觉性和象征性,找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原始根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和现实。

彭克慧[9](2015)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海洋战略的形成与演进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历史事件,更不是理论家们单纯的“闭门造车”或“头脑风暴”,它历经了长久现实的风云变幻,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特性,又结合了世界情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它由最初的、零散的、细碎的、粗浅的感性认知逐渐累积成、沉淀成系统的、深刻的、完善的理性认知,并由原本应对现实困难的自发行为逐渐进展为破解现实难题的主动自觉。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具体事件琐碎、理论概括雷同中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海洋战略的发展脉络,这对于帮助人们突破有关海洋战略及中国海洋战略的思维误区、改变学界相关研究“人云亦云”的同义反复、明晰未来中国构建海洋战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海洋和水是地球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人类社会从形成之日起就坦然承受着大自然及海洋的馈赠。可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海洋及海洋资源的征服、利用、侵害和掠夺,特别是在工业化全球化引发资源匮乏而带来的生存危机感倍增之时,这些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大工业和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即不断增长商品生产需要通过更加迅速更加广阔的商品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增殖,而地理大发现、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恰好成为不断促进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优惠、越来越繁盛的海上贸易的持续推动力。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能扭转这一世界潮流,但理性的政府起码能够做到不被这可怕的洪流冲垮,并尽可能地维护本民族本区域的各项海洋权益。随着国内外情势的不断变化,新中国的海洋战略也历经了海防战略时期、沿海开发战略时期和海洋安全战略时期,并进入到了海洋强国战略时期。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到1976年间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重点,其基本举措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实行军民联合海防、收回海关、成立国家海洋局、恢复和发展海洋经济、开启海洋科教事业。这为中国此后的海洋战略拟制确定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从1977年到199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其具体举措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如确立“近海防御”思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系统开放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稳中有进、海洋科考跨步发展。而这一时期海洋战略也在导向不变的前提下为此后国家海洋战略的拟制增添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指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从1998年到200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其基本举措较之以前又有了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发海洋、坚决执行《海关法》、科学管理海洋事务。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即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大视野下必有大动作,中国2008年以后的海洋战略便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了,其基本举措主要包括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通过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继续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亚丁湾索马里护航来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通过保障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化海洋经济规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来推进海洋经济转型;通过成立海警局、设立三沙市、完善海洋法规来使海洋管理制度化。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将为中国未来海洋战略的拟制预留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上继续前行。

汤正翔,高显刚[10](2015)在《论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及海洋情结》文中研究表明在莫斯科罗斯时期,严格意义上三位一体的斯拉夫—东正教文化形态才真正生成。两极性是俄罗斯文化形态的特质。正极是奴隶性,内生于史前斯拉夫各农耕部落自身,主要由南、北地缘文化关系和农耕社会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其顺从、忍耐和牺牲的特质,始终是俄罗斯各阶段形态的基础和稳定器;负极是外发的劫掠性,主要是由斯拉夫部落北、东、西及东南地缘文化关系、农耕与非农耕文化关系碰撞后主动或被动植入的极性,始终引导着俄罗斯文化形态各阶段的突变和渐变,从农耕—游牧文化一直走向海洋—太空文化。两极性始终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海洋情结,两个极性的运行因相对和互补而彼此强化,遵循着混沌规律,主导了俄罗斯文化形态的全部演化过程。

二、星球大战——陆地征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球大战——陆地征战(论文提纲范文)

(1)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4.2.1 远方的乌托邦
        4.2.2 愚昧的中国
        4.2.3 黄祸论
        4.2.4 中国崩溃论
        4.2.5 中国威胁论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5.3.1 注重关注度
        5.3.2 彰显独特性
        5.3.3 扩大接触面
        5.3.4 铺陈情感律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关于《东亚,海洋与大陆的较量》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韩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作者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汉字词翻译
        4.1.2 外来词的翻译
        4.1.3 固有词的翻译
    4.2 句式翻译
        4.2.1 意译法
        4.2.2 增译法
        4.2.3 古典文献与翻译
        4.2.4 语序调整
    4.3 语篇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译文
附录B: 原文

(3)幻想与现实 ——中国网络奇幻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当代中国的网络奇幻文学
    2.1 从西方奇幻到中国玄幻
        2.1.1 西方的奇幻文学
        2.1.2 中国的奇幻文学
    2.2 网络玄幻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2.2.1 网络玄幻小说
        2.2.2 “爽文”的胜利——以《诛仙》、《将夜》为例
        2.2.3 从中国武侠到玄幻修仙
        2.2.4 从“青春奇幻”到“人民奇幻”
        2.2.5 主流文学界对奇幻的关注与介入——年选出版
3 文学想象与现实结构
    3.1 “异托邦”——网络奇幻映射现实
    3.2 玄幻与修仙成神——现实个体的生活境遇
    3.3 现实的反叛:建构第二世界
        3.3.1 第二世界
        3.3.2 网络世界——奇幻阵地新空间
4 观察现实的眼睛——想象映照现实
    4.1 挑战现实——奇幻的魅力
    4.2 逻辑的架构——幻想现实主义
    4.3 幻想的胜利——反叛现实,映照世界
5 结语:想象捕捉现实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分析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二) 聚焦拓展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 展望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一) 关于面具史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面具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面具功能、内涵方面的研究
        (四) 关于面具非遗保护、转化与发展方面研究
    三、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湘西地域概念界定
        (二) 傩与傩面具概念界定
        (三) 研究对象“湘西傩面具”与“湘西傩戏”的界定
    四、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模式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湘西傩面具的生成土壤与条件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生成的文化土壤
        一、原始宗教的遗留
        (一) 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
        (二) 史前时期的考古遗存
        (三) 积淀丰厚的古史传说
        二、楚巫文化的浸染
        (一) 巫文化及其特征
        (二) 楚巫文化
        (三) 湘西的楚韵巫风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成长的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生产方式
        三、人文社会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 湘西的傩面具艺术区域分布与特色
        一、湘西傩面具的区域分布
        二、湘西傩面具的区域特色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象与审美特色
        一、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特色
        (一) 正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 凶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三) 世俗人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傩面具的多重审美特色
        (一) 神秘之美
        (二) 尚力之美
        (三) 狞厉之美
        (四) 稚拙之美
        (五) 繁复之美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崇生观念与文化特色
        一、乡土社会的崇生观念
        (一) 阴阳交合万物化生
        (二) 共存三元生命世界
        (三) 奇特纹样与生命观念
        (四) 绮丽色彩与生命表达
        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一) 心物合一
        (二) 人神合一
    小结
第三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式、功能与内涵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戏”说面具与脸谱艺术
        (一) 同源异流的面具文化
        (二) 共存互渗的面具艺术
        二、傩面具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 色彩表现形式
        (二) 材质表现形式
        (三) 工艺表现形式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趋利避害
        二、道德教化
        三、宣泄情感
        四、传承文化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深层内涵
        一、送旧迎新秩序的构建
        二、现实世界中自我发展
        三、观念世界中自我壮大
        四、生命世界中自我繁衍
    小结
第四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第一节 傩面具艺术传承的现状
        一、日渐式微
        二、非遗保护
        (一) 模式
        (二) 实践
        (三) 问题
        三、新兴趋势
        (一) 艺术性
        (二) 商业性
        (三) 创新性
    第二节 傩面具艺术的转化机遇
        一、从反思传统文化之中寻找转化的机遇
        二、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中找准转化的机遇
        三、新兴群体与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一) 新兴群体激活转化的机遇
        (二) 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第三节 创意经济时代孕育出新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经济时代下湘西面具的创新之路
        二、“资源转化”与“重混·创新”呈现的“三式”生命魅力及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新世纪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暨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创新点
2 魔幻类型电影概论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类型电影
        2.1.2 作为幻想电影的亚类型——魔幻片
    2.2 魔幻电影的规定性要素
        2.2.1 魔幻电影中的超验世界观
        2.2.2 超验能力作为魔幻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
        2.2.3 拥有超现实能力的角色设定
        2.2.4 泛灵论影响下的幻想生物
    2.3 当代西方魔幻类型电影的兴起
        2.3.1 景观社会下的影像奇观化审美
        2.3.2 数字技术对视觉奇观审美的影响
        2.3.3 消费社会的电影神话
    2.4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兴起
        2.4.1 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出现的时代背景
        2.4.2 绝地反击——国产大片时代的开启
        2.4.3 产业现实对其他幻想类型电影的桎梏
        2.4.4 互联网时代粉丝的跨媒介转化
3 类型的流变——从武侠神怪片到中国新魔幻片
    3.1 1949 年以前中国的武侠神怪片
        3.1.1《火烧红莲寺》及其系列电影:武侠神怪片的形成
        3.1.2 摄影特技与机关布景
        3.1.3 叙事模式与类型特征
    3.2 泛类型化视角下七八十年代的邵氏武侠鬼怪片
    3.3 从《倩女幽魂》到《狄仁杰》——徐克的除魔武侠电影
        3.3.1 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徐克电影
        3.3.2 “北上”后的徐克电影
4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美学特征探究
    4.1 比较视野下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的审美特征
        4.1.1 逻辑自洽的虚拟世界架构
        4.1.2 民族特色的题材来源
        4.1.3 神魔仙怪形象溯源
        4.1.4 武侠精神的延续与重构
    4.2 类型元素的重复出现
    4.3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魔幻电影叙事模式呈现出的新特征
        4.3.1 崇高的消解
        4.3.2 浅显化表达与视觉奇观审美的趋同
        4.3.3 反主角化倾向
    4.4 视觉奇观视阈下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的技术应用
        4.4.1 生物外形随技术升级而换代
        4.4.2 魔幻世界的空间奇观
        4.4.3 动作奇观:造型与动作的悖论
        4.4.4 视觉奇观的叙事意义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B. 参考影片目录

(8)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 ——“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神话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重述神话”的传统和当代发生
    第一节 神话研究的渊源和魅力
    第二节 调用民间资源和致敬本土文化
第二章 “重述神话”小说缘何诞生
    第一节 虚实相生:捕捉历史记忆与反思
    第二节 礼失求诸野:寻绎现代转型的路径
第三章 “重述神话”系列作品的微观诗学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嬗变
        1) 孟姜女的传说
        2) 白蛇的传说
        3) 后羿与嫦娥
        4) 格萨尔王
    第二节 故事的新编
        1) 形象意象的重构
        2) 主题的现代渗透
        3) 异托邦镜像空间的创设
    第三节 叙述策略的探索
余论全球格局下的“重述神话”及中国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9)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本理论的陈述
        (一) 关于“海洋战略”的界定
        (二) 关于“海洋权益”的界定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权相关问题的论述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1949年至1976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美苏争霸是主要外因
        (二) 台湾问题是最大内因
    二、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确立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
        (二) 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
        (三) 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
        (四) 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
    三、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二) 收回海关
        (三) 实行军民联合海防
        (四) 恢复、发展海洋经济
        (五) 开启海洋科教事业
        (六) 成立国家海洋局
第二章 1977年至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战略重点
    一、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大内政
    二、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确立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 指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 充分发挥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优势
    三、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确立“近海防御”思想
        (二) 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三) 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
        (四) 系统开放沿海城市
        (五) 海洋经济稳中有进
        (六) 海洋科考跨步发展
第三章 1998年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东南亚金融风暴让世界转向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型
    二、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
        (二) 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
        (三) 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
    三、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
        (二) 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三) 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
        (四) 坚决执行《海关法》
        (五) 全面开发海洋
        (六) 科学管理海洋事务
第四章 200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强国建设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亚洲世纪”的到来既是压力又是助力
        (二) 在稳定成就基础上的深化改革成为最大内力
    二、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
        (二) 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
        (三) 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中继续前行
    三、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
        (二) 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三) 推动海洋经济转型
        (四) 海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总结:新中国海洋战略的中国特色
    一、承前启后,一脉相继
    二、整体布局,重点突出
    三、民生为基,持续发展
    四、内外互动,自主自强
参考资料
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10)论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及海洋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极性及近海文化的生成与早期斯拉夫文化形态的两层结构
    1.1早期斯拉夫农耕文化的自然条件与水平
    1.2地缘文化造就了早期斯拉夫文化的两层断裂结构
    1.3早期斯拉夫文化两层断裂结构与两极性及近海文化的生成
二、两极性及北冰洋文化与东斯拉夫文化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
    2.1东斯拉夫文化模式从两层结构到三位一体模式的转变
    2. 2负极与三位一体的东斯拉夫文化模式
    2. 3正极 、 北冰洋文化与三位一体的东斯拉夫文化模式
三、两极性、海洋战略与俄罗斯文化形态的撕裂性
    3.1斯拉夫文化内部两个极性的冲突和兼容
    3. 2极性与俄罗斯地缘文化的兼容性机制
    3. 3两极性、海洋战略与俄罗斯三位一体形态的泛化及十字架表征的形成
四、结论和讨论
    4.1结论
    4. 2进一步讨论
    4. 3对中国的影响

四、星球大战——陆地征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关于《东亚,海洋与大陆的较量》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郑立林. 延边大学, 2017(02)
  • [3]幻想与现实 ——中国网络奇幻文学研究[D]. 景丹. 海南大学, 2020(02)
  • [4]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D]. 曾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美成立太空司令部意欲何为[J]. 童真. 军工文化, 2019(Z1)
  • [6]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7]新世纪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研究[D]. 李洋. 重庆大学, 2017(06)
  • [8]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 ——“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研究[D]. 沈蕾青. 苏州大学, 2017(07)
  • [9]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D]. 彭克慧. 武汉大学, 2015(01)
  • [10]论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及海洋情结[J]. 汤正翔,高显刚. 太平洋学报, 2015(04)

标签:;  ;  ;  ;  ;  

星球大战 - 土地征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