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震旦系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

蓟县震旦系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

一、蓟县震旦亚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论文文献综述)

贾雨东[1](2021)在《天津蓟州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天津蓟州中-新元古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笔者以天津蓟州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为例,在燕辽坳拉谷地质与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开展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研究区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整合接触,且雾迷山组与下伏杨庄组整合接触,洪水庄组与上覆铁岭组整合接触。雾迷山组广泛发育碳酸盐台地相,厚度大且稳定并伴有火山物质,地层以富镁的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和黏土岩,碳酸盐岩类型韵律明显,发育有大量叠层石。雾迷山组最基本的沉积韵律自下而上为:底层为潮上带上部的含砂泥质泥晶白云岩;下层为潮间带的纹层状硅质条带微晶白云岩;中层由潮下带厚层至块状亮晶白云岩组成;上层为潮间带的纹层状硅质条带微晶白云岩;顶层为潮上带浅色硅质条带微晶白云岩。洪水庄组沉积了一套分布厚度较薄富含有机质的深色页岩,而沉积早期由于雾迷山组沉积时的气候影响沉积了小范围的白云岩。整体沉积环境以陆棚沉积为主,洪水庄组叠层石不发育,藻类植物发育。对研究区雾迷山组和洪水庄组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总结其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野外剖面,对其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雾迷山组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其中雾迷山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并发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沉积韵律,洪水庄组主要为陆棚相。(2)雾迷山组发育碳酸盐岩,样品的化学成分以CaO和MgO为主,两者含量相近,较多的SiO2含量显示该时期碳酸盐岩沉积时混入较多的陆源碎屑;洪水庄组发育泥岩、页岩,样品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3)镁铝比值(m值为8-21670)显示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沉积环境为泻湖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洪水庄组中较低的m值(8-12)表明该时期有淡水注入。(4)Mn含量以及Na/Al显示雾迷山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并且具有偏干旱与偏短暂湿润气候频繁转换的沉积特点,洪水庄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

田辉,李怀坤,相振群,范昌福,张健,刘欢,钟焱[2](2021)在《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团山子组-景儿峪组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与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华北克拉通北缘蓟县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研究,共获得有效碳、氧同位素数据376组。团山子-景儿峪组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沉积-构造环境具有良好的协同指示意义:δ13CVPDB和δ18OV-PDB曲线变化幅度很小,δ13C多数介于-1‰~+1‰,δ18O多数介于-4‰~-6‰。显着的δ13C负值出现于团山子组、高于庄组和铁岭组下部,显着的δ13C正值出现于杨庄组/雾迷山组界线以及景儿峪组。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团山子期经历了大规模裂解事件,与区内团山子期末-大红峪期强烈火山作用事件相吻合;杨庄晚期-雾迷山早期经历了沉积环境突然变化,导致生物爆发式发育;景儿峪组碳同位素变化范围介于-0.90‰~+3.70‰,与扬子克拉通神农架群1.4~1.0 Ga碳同位素波动范围存在部分重合,有可能填补待建系(1.35~1.00 Ga)的部分空白。

李晓波,偶奇,王旖旎,王晗,杨明,张梅生[3](2020)在《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盆地(燕辽海盆)的东南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与同属盆地边缘区的河北滦县、北京南口、以及太行山区等地类似。研究区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以及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与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相比,本区地层厚度较薄、长城系碳酸盐岩较少、碎屑物粒度较粗、部分层位(铁岭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缺失,几大沉积层序的底界超覆明显,体现了典型的古陆边缘特征。中元古界常州沟组至团山子组为一套局限分布的滨、浅海相海进至海退旋回沉积,常州沟组滨海相砂岩与下伏新太古代花岗岩沉积接触;大红峪组沉积时期广泛海侵,以石英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下部发育复成分角砾岩和石英砂岩质砾岩,与下伏地质体有沉积接触(非整合)、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岩溶不整合等多种接触关系,说明大红峪组沉积之前发生过沉积间断和地层褶皱变形,"兴城运动"所指的不整合并非单纯的海进超覆成因;蓟县系高于庄组下部为一套海侵陆源碎屑岩序列,不整合在大红峪组和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中、上部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蓟县系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总体为碳酸盐岩,仅含少量陆源碎屑成分或薄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为又一套陆源碎屑岩海进序列,平行不整合在蓟县系雾迷山组或待建系下马岭组?角砾状含燧石白云质灰岩之上,指示了芹峪上升和蔚县上升影响期间的岩溶平原发育历史;寒武系昌平组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平行不整合在景儿峪组中、薄层白云质灰岩之上。上述不整合及地层建造特征还说明山海关古陆长期存在并对辽西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有明显影响。此外,大红峪组的沉积在区内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自大红峪组沉积开始本区与燕辽海盆完全连通,整个盆地的演化也从强烈断陷向稳定沉降转变。

刘欢,孙淑芬,朱士兴[4](2015)在《华北燕山地区雾迷山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系统采样,利用化学浸泡法,对冀北坳陷凌源地区和宣龙坳陷北京延庆地区的雾迷山组疑源类进行了研究,并划分出四个化石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罗庄组合(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Oscillatoriopsis luozhuangensis)、磨盘峪组合(Stictosphaeridium pectinale-Micrhystridium pallidum)、二十里堡组合(Paleamorpha punctulata-Orygmatosphaeridium rubignosum)和闪坡岭组合(Microconcentrica cymata-Baltisphaeridium cerinum)。通过两个地区疑源类组合特征的对比,认为凌源地区和延庆地区雾迷山组微疑源类化石组合及特征具有可对比性。

李怀坤,苏文博,周红英,相振群,田辉,杨立公,Warren D HUFF,Frank R ETTENSOHN[5](2014)在《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首获高精度年龄制约——蓟县剖面雾迷山组和铁岭组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研究》文中认为近期在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铁岭组和雾迷山组首次发现斑脱岩、并测得其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为1440Ma(1439±14Ma)和1485Ma(1483±13Ma和1487±16Ma),这标志着这条传统的标准剖面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蓟县系上部的两个重要组,从此也获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这是华北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相关地层单位首次获得直接而精确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也是在整个华北北缘燕山地区雾迷山组内部首次获得精确的直接定年。这一进展为闻名中外的天津蓟县剖面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的正确厘定、以及今后继续作为华北该阶段的标准剖面,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关地层的正确对比等,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锚点",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石敏,冯庆来,朱士兴[6](2014)在《华北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生物群演化及其与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文中认为对华北中、新元古代燕山盆地发育的三个主要阶段的生物群面貌进行了总结,三个阶段分别为:长城系下部碎屑岩沉积阶段(A),长城系上部至蓟县系碳酸盐岩沉积阶段(B),蓟县系上部至青白口系碎屑岩沉积阶段(C).其中阶段B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层位.B阶段的页岩相化石虽然不甚丰富,但燧石相生物化石却有着较高的分异度和丰度,并具有多种类型的形态及纹饰.此外B阶段中缺乏大直径个体.阶段B的生物群丰度、分异度、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分异度比例、底栖球状化石平均直径、球形化石最大直径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笔者从中识别出了两个典型的生物群演变事件,两个事件都和地质事件相耦合.事件一发生于大红峪组三段,这一时期生物群中大个体浮游生物化石十分繁盛,推测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事件二发生于高于庄组三段,这一时期的生物群发生了整体面貌的更替,该更替事件与叠层石衰减、海洋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碳同位素等多个因素的变化耦合.

石敏[7](2014)在《华北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系微生物群演替及真核生物演化》文中认为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到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的1600~1400Ma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大量的盆地。由于哥伦比亚大陆并未完全打开即拼合成了罗迪尼亚大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盆地几乎全部为裂谷盆地,我国华北的燕山盆地即形成于这一时期。在这些盆地中有大量的生物群报道,如产于Roper群、Dismal Lakes群、Beck Spring白云岩、Bangemall群、Amelia白云岩、Balbirini白云岩、Semri群以及我国的蓟县群等的生物群。但是由于缺乏准确的年代数据,这些生物群之间的区域对比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同时由于化石保存的不连续性,生物群的演替规律也不够清楚。虽然沉积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已经重建了这个时期的环境特征和演变规律,但是目前环境与生物群协同变化的研究仍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哥伦比亚大陆裂解时期形成的裂谷盆地之一的华北燕山盆地,发育了全球范围内保存最好、最连续的中元古代地层,近100年以来科学家们对盆地内的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化石资料,仅报道于蓟县系的燧石相生物群即多达几十个,具有相当的连续性,可以进行亚组(或段)一级的统计和对比。近年来在燕山盆地内一系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的取得使得这套地层具有了高精度的年龄控制。综合这两个条件,对燕山盆地内生物化石进行时间纵向上的统计分析,并研究华北燕山盆地发育过程不同阶段生物群演替特征变的可行。这一研究不仅对揭示哥伦比亚大陆裂解时期生物群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环境和生物群协同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载体。虽然燕山盆地内目前已报道的生物化石已经具有较高的连续性,但是仍然有部分层位的化石较少,成为生物群研究的薄弱层位。我们对这些薄弱层位进行了化石的实地调查。并对化石保存较好的重点层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分别为古子房剖面,蓟县剖面,宽城剖面,迁西剖面,凌源剖面和怀来剖面,共6个剖面的多个层位。通过系统的调查工作,从中取得了大量的化石资料,共描述化石25属的38种(包括10个未定种和三个新属新种)以及20个未定类型,并对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的多个属种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为后期的统计工作提供了化石信息的补充。其中有4个层位的生物群保存完好且具有重要意义,这4个生物群分别为:1)天津蓟县剖面大红峪组生物群:这个生物群保存有十分完好的硅化微生物化石,主要是球状化石和丝体化石。该生物群内的非丝体化石具有极高的分异度,除了由球状化石主导的微生物席之外,还包括多种不定型群体、定型群体和单体球形及它型化石。其中多种化石具有复杂形态和纹饰,包括具有粗糙外壁、刺状纹饰、不规则出芽结构、开口结构和梭型形态等特征的多个类型。其中部分类型可能是真核生物。生物群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光面球状化石Leiosphaeridia,相对其它类型的球状化石,它们个体较大,大于100μm的个体十分常见,有的直径可达6001μm以上。碳酸盐岩系内的生物化石一般个体微小,这种发生在碳酸盐岩系内的大个体化石繁盛现象在燕山盆地内以及整个中元古代都是十分罕见的。丝状体化石在大红峪组的保存也十分完好,它们多呈大规模的群体出现,特别是由Siphonophycus属和Oscillatoriopsis属的丝体主导的微生物席十分常见。大红峪组生物群是一个可以和蓟县系其它组的硅化生物群对比的生物群,而和已经报道的庞家堡剖面大红峪组生物群的组成有所不同,因为蓟县剖面的大红峪组生物群中不含有Gunflint型化石。2)河北迁西剖面高于庄组超微生物群:对迁西剖面高于庄组的碳质压型化石进行野外的实地观察与样品采集,发现大部分压型化石不具有稳定的形态。对其中的20块样品进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碳质压型化石主要是由不规则的胞外聚合物和丝状化石组成的席状物,并未从中发现宏观生物的证据。因此说明高于庄组的碳质压型化石可能绝大部分是微生物席碎片。在对碳质压型化石的电镜扫描过程中,在席状物内部发现了一个独特的超微生物群,其中的化石大多小于10gm。化石包括球形化石、似:Psppania化石、具柄状结构球化石、具刺疑源类化石、瓶状化石等多种未知新化石类型。这个生物群内化石虽然个体微小,但其中多种化石形态复杂可能是真核生物。3)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燧石相生物群:中元古代发育有大量的生物沉积构造,但沉积构造中生物群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少。对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第三亚组生物群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保存在沉积构造中的生物群。高于庄组第三亚组中,和Mooth-Tooth构造相伴生的硅质球状构造曾经被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球状臼齿岩或气隆构造,也曾被认为是宏观藻类实体化石。我们通过对硅质球状构造岩石切片研究发现,其形成可能是由于硅质不饱和。由于胶体状的硅质含量较少而不足以形成层状硅质岩,因而在沉积到水盐界面时收缩成零散的小球状,在硅质含量稍高的层位,则连成一片形成长球状或小的片状。硅质小球内保存有一个高分异度的微体生物群,生物群内包括球状化石、具刺疑源类、具管状纹饰球化石、梭型化石、瓶状化石、多细胞丝体和多种丝体化石等,其中多种化石形态复杂,可能是真核生物。高度分化的丝状体化石是本生物群的特色类群。4)辽宁凌源剖面雾迷山组燧石相生物群:这是一个含有高分异度浮游生物的燧石相生物群。该生物群含有多种球形化石,除此之外还含有多种椭圆形和梭型化石。但是与蓟县系的其它燧石相生物群相比,本生物群内的丝状体化石极少,丝体主导的生物群也极为罕见。为了对微生物席生物群落进行解剖,并探索外来分子的意义,我们对来自5个不同剖面的雾迷山组生物群的分异度进行了统计和比较,浮游类型分异度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凌源剖面71%,宽城剖面44%,蓟县剖面41%,西山剖面38%,明十三陵剖面27%。通过比较5个剖面的岩相以及浮游生物的相对变化,发现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分异度的相对变化与水深的关系密切。水深较深且稳定的环境适宜于浮游生物的繁盛。通过燧石相生物群的研究,并结合叠层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我们初步建立了燧石相生物群组成与水深关系的模型。通过以上的生物群调查工作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化石资料,并结合已报道的文献资料,我们总结了自常州沟组至长龙山组的化石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将燕山盆地内生物群的演替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生物群面貌进行了讨论。它们分别为:A长城系下部(常州沟组~串岭沟组)碎屑岩沉积阶段,B长城系上部至蓟县系(团山子组~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沉积阶段,C蓟县系上部至青白口系(洪水庄组~长龙山组)碎屑岩沉积阶段。通过对化石记录的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阶段A的化石类型十分单调。而生物群从阶段B开始分化,这与以往的认为阶段B的化石缺乏进化类型的观点不同。本研究发现阶段B含有大量的具有复杂形态的化石类型,生物群具有极高的分异度。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阶段B的化石群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总结分析取得以下主要认识:阶段B生物群有着极高的分异度和丰度;燧石相生物群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缺乏进化类型,相反的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其中多种具有复杂形态及纹饰;B阶段的微体化石普遍较小,大直径化石较少(大红峪组三段除外)。由于碳酸盐岩沉积阶段B内的生物群以微生物席群落为主,化石的外部形态在时间上缺少变化,因此生物群在时间上的演替特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对阶段B生物群的研究中,对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解剖,并对生物群的丰度、分异度、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分异度比例、底栖球状化石平均直径、球形化石最大直径、单细胞化石平均直径(非丝体化石)和化石大小区间分布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阶段B内生物群的群落结构、优势分子及特征分子等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研究提供了目前中元古代时间纵向上最高分辨率的化石变化信息。通过对这些统计指标的分析,取得了多个对生物群演替的重要认识,并初步提出了两个生物群演替事件。事件一发生于大红峪组三段。大红峪组三段的生物群中浮游生物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其中大个体的球状化石也十分常见,最大个体直径达到600μm,这种大个体化石繁盛的现象在燕山盆地碳酸盐岩沉积中十分罕见。另外,大量的不具有光合作用特征的丝体化石也十分繁盛。这些生物群异常现象的出现,推测可能与火山活动所带来的营养物质的促进有关。事件二开始于高于庄组第二亚组和第三亚组之间。生物群在此发生了整体面貌的更替,特别是高于庄组第三亚组是生物群发生持续转变的重要时期。其中浮游类型分异度所占比例在此明显增高。底栖生物(非丝体)平均直径在第三亚组顶部也明显变大,指示底栖造席生物的主导类群发生了变化。个体较大的球状化石开始成为微生物席建造者的主导类群之一该生物群更替事件与叠层石衰减、海洋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碳同位素等多个因素的变化相耦合,指示高于庄组第三亚组内发生了重要的地质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可能与海洋化学和大气的长期演化有关。生物群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真核生物发生和发展的探索研究。中元古代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从现有的化石记录所展示的生物进化史看,真核生物分化、有性生殖、多细胞体型和动植物分化等重要进化事件可能都是中元古代完成的,而对此研究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便是寻找化石证据。然而中元古代是原核生物的大繁盛时期,到处是叠层石礁和微生物岩,黑色页岩沉积较少。而目前报道于中元古代的疑似真核生物化石主要保存碎屑岩系的黑色页岩中,多是疑源类和碳质压型化石。燕山盆地内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层向来不是寻找真核生物的重点层位,但是近年来我们却从中(主要是燧石)获得了大量可能的真核生物化石。在碳酸盐岩系中,研究对象多数是单细胞生物的情况下,提取新的真核生物辨别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在燕山盆地内的碳酸盐岩中,绿藻丝体、具环纹肋条纹饰球状化石、具刺疑源类化石、疑似真菌化石、瓶状化石和具裂缝的船型化石等元古代的重要真核生物类型均已出现。其中具刺疑源类化石、疑似真菌化石和瓶状化石等都是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具鞭毛和具有完整生长世代的网格状超微化石类型,其中网格状超微化石具有原核生物所不具备的三层壁结构,是比较可靠的真核生物化石记录。我们对所发现的真核生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碳酸盐岩沉积阶段的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一时期的生物群已经出现脱囊结构、多层壁结构、表面纹饰、多边形、宏观多细胞?、具规则突起、疑似固着器、疑似瓶状化石和不规则生长特征等多种真核生物特征。经统计,发现从团山子组开始至雾迷山组出现的真核生物化石记录多达20多个类型,说明1600~1400Ma间,真核生物可能已经开始分化。通过对化石形态结构的研究,我们从燧石相生物群中识别出了多种不具有向光性生长特征的丝体化石。此类化石是古代微生物席分层的化石证据,它们代表了微生物席内部的不同化能自养类群。本文对此类化石的形态及归属进行了讨论,并初步探讨了此类化石的研究意义,认为对这些化石类群与现代对应的生物功能群进行对比研究,对我们识别地球早期地层中的生物功能群起到重要的作用。

朱士兴,刘欢,胡军[8](2012)在《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解体》文中认为根据新的测年资料,原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下部的下马岭组被厘定为中元古界延展系(1 400~1 200 Ma)地层。对上部现在尚未获得精确年龄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本文通过它们与下伏地层界线性质的研究,以及它们与辽南和华南等新元古代典型沉积盆地不同发展阶段沉积特征的比较,认为它们并不是象过去K-Ar年龄所指示的那样属于青白口纪(或拉伸纪)的晚期地层,而可能是在全球罗地尼亚超大陆开始进一步裂解背景下形成的南华纪(或成冰纪)早期沉积,年龄可能在780 Ma和660 Ma之间。因此,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都不是真正青白口纪(1000~800 Ma)的地层,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要被全部解体。

曲永强,孟庆任,马收先,李林,武国利[9](2011)在《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界几个重要不整合面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此次研究对其中5个不整合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分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它们与不同的地质过程有关。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早期裂谷盆地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的记录属于裂解不整合面性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海平面变化造成被动大陆边缘内部高地沉积间断和海岸超覆沉积的结果;铁岭组顶部不整合面可能与弧后环境发生挤压抬升有关;下马岭组沉积后的抬升可能是相邻大陆地块碰撞作用的产物。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层序中不整合面的形成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密切相关。

曲永强,孟庆任,马收先,李林,武国利[10](2010)在《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界几个重要不整合面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此次研究对其中5个不整合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分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它们与不同的地质过程有关。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早期裂谷盆地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的记录,属于裂解不整合面性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海平面变化造成被动大陆边缘内部高地沉积间断和海岸超覆沉积的结果;铁岭组顶部不整合面可能与弧后环境发生挤压抬升有关;下马岭组沉积后的抬升可能是相邻大陆地块碰撞作用的产物。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层序中不整合面的形成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密切相关。

二、蓟县震旦亚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蓟县震旦亚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蓟州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中新元古代沉积背景
        1.2.2 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中新元古界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第3章 岩石地层特征
    3.1 雾迷山组
    3.2 洪水庄组
第4章 沉积相
    4.1 碳酸盐岩台地相概述
    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4.3 沉积环境演化
第5章 地球化学特征
    5.1 相关性分析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雾迷山组主量元素丰度及其变化
        5.2.2 洪水庄组主量元素丰度及其变化
        5.2.3 雾迷山组微量元素丰度及其变化
        5.2.4 洪水庄组微量元素丰度及其变化
        5.2.5 洪水庄组稀土元素丰度及其变化
第6章 沉积环境分析
    6.1 古盐度
    6.2 古气候
    6.3 古水深
    6.4 氧化还原条件
    6.5 物源分析
第7章 石油地质特征
    7.1 洪水庄组
    7.2 雾迷山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团山子组-景儿峪组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与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测试
3 测试结果
    3.1 数据有效性检验
    3.2 测试结果
        (1)长城纪
        (2)蓟县纪
        (3)青白口纪
4 讨论
    4.1 地层年代学意义
    4.2 沉积环境意义
        (1)雾迷山组/杨庄组界面
        (2)高于庄组第三亚组
    4.3 大地构造意义
5 结论

(3)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和研究现状
    1.1 地质背景概况
    1.2 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基本特征
2 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
    2.1 长城系
        2.1.1 常州沟组(Chc)、串岭沟组(Chch)、团山子组(Cht)
        2.1.2 大红峪组(Chd)
    2.2 蓟县系
        2.2.1 高于庄组(Jxg)
        2.2.2 杨庄组(Jxy)和雾迷山组(Jxw)
    2.3 青白口系:长龙山组(Qbc)、景儿峪组(Qbj)
3 不整合的特征和成因
    3.1 常州沟组底界
    3.2 大红峪组底界——兼讨论“兴城运动”
    3.3 高于庄组底界
    3.4 长龙山组底界
4 沉积古地理演化
    4.1 沉积演化史
    4.2 山海关古陆的重要影响
    4.3 盆地演化的宏观背景
5 结论

(4)华北燕山地区雾迷山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2疑源类组合特征
    2.1罗庄亚组的疑源类组合
        (1)主要化石类型
        (2)组合代表分子
    2.2磨盘峪亚组的疑源类组合
    2.3二十里堡亚组的疑源类组合
    2.4闪坡岭亚组的疑源类组合
        (1)主要化石类型
        (2)特征性分子
3疑源类组合特征对比
    3.1宣龙拗陷与冀北拗陷雾迷山组疑源类基本面貌的对比
    3.2宣龙拗陷与冀北拗陷雾迷山组疑源类各组合间的对比
        (1)宣龙拗陷与冀北拗陷雾迷山组疑源类罗庄组合间的对比
        (2)宣龙拗陷与冀北拗陷雾迷山组疑源类磨盘峪组合间的对比
        (3)宣龙拗陷与冀北拗陷雾迷山组疑源类二十里堡组合间的对比
        (4)宣龙拗陷与冀北拗陷雾迷山组疑源类闪坡岭组合间的对比
4结论

(5)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首获高精度年龄制约——蓟县剖面雾迷山组和铁岭组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雾迷山组和铁岭组地质背景
    2.1 雾迷山组
    2.2 铁岭组
3 测年样品岩石学特征
4 实验方法和测年结果
    4.1 实验方法
    4.2 测年结果
5 讨论
    5.1 蓟县剖面铁岭组形成时代的直接标定
    5.2 蓟县剖面雾迷山组形成时代的直接标定
    5.3 蓟县剖面中元古界的进一步厘定
6 结论

(7)华北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系微生物群演替及真核生物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元古代生命研究综述
        1.1.1 早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1.1.2 元古代真核生物
    §1.2 选题意义
        1.2.1 中元古代生物群研究的意义
        1.2.2 中元古代真核生物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工作量统计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华北燕山盆地地质背景
    §2.1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构造历史
    §2.2 华北燕山盆地的古地理和地层
    §2.3 研究剖面的地质背景介绍
        2.3.1 天津莉县剖面大红略组
        2.3.2 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
        2.3.3 河北迁西剖面高于庄组
        2.3.4 辽宁凌源剖面雾迷山组
第三章 燕山盆地碳酸盐系微生物群研究
    §3.1 天津蓟县大红峪组燧石生物群
        3.1.1 大红峪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1.2 大红峪组的生物群面貌
        3.1.3 大红峪组生物群研究意义
    §3.2 河北迁西高于庄组生物群
        3.2.1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2.2 高于庄组超微化石群
        3.2.3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的意义
    §3.3 天津蓟县高于庄组燧石生物群
        3.3.1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3.2 高于庄组生物群面貌
        3.3.3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意义
    §3.4 辽宁凌源雾迷山组燧石生物群
        3.4.1 雾迷山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4.2 辽宁凌源雾迷山组生物群面貌
        3.4.3 辽宁凌源雾迷山组生物群研究的意义
        3.4.4 燧石相生物群组成与水深关系的讨论
第四章 生物群及演替事件
    §4.1 生物群面貌
        4.1.1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4.1.2 生物群演化的三个阶段
        4.1.3 碳酸盐岩沉积阶段生物群的变化规律
    §4.2 生物群演替事件的讨论
    §4.3 碳酸盐岩系内的真核生物
        4.3.1 燕山盆地碳酸盐岩系中真核生物研究现状
        4.3.2 燕山盆地内的真核生物新记录
        4.3.3 真核生物扩张?
    §4.4 大红峪组三段浮游生物繁盛与火山事件
    §4.5 非光合作用生态系初探
        4.5.1 非光合生物化石
        4.5.2 非光合生物化石的研究意义
第五章 系统描述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与图版说明

(8)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解体(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研究进展
    2.1 燕山地区的青白口系
        2.1.1 蓟县剖面的青白口系
        2.1.2 青白口系的区域变化
    2.2 下马岭组新的年龄资料及青白口系的初步解体
        (1) 下马岭组斑脱岩 (火山凝灰岩) 的SHRIMP锆石U-Pb年龄
        (2) 基性侵入岩岩床的年龄
3“蔚县上升”的性质及其与中、新元古界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
    3.1 关于青白口系地层界线的研究和“蔚县运动”的性质
    3.2“蔚县运动”对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盆地演化的制约
        3.2.1 蔚县运动与中元古代末期全球构造运动 (格林威尔运动) 的关系
        3.2.2 蔚县运动引起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群的重大变化
4 从全球构造的观点论骆驼岭组和景儿峪组的时代和对比
    4.1 华南神农架地区的新元古界
    4.2 华北辽南地区的新元古界
    4.3 蓟县骆驼岭组-景儿峪组的时代和层位
5 结论

(10)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界几个重要不整合面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不整合面
    1.1 大红峪组底部界面
    1.2 高于庄组底部界面
    1.3 杨庄组底部界面
    1.4 下马岭组底部界面
    1.5 下马岭组顶部界面
2 不整合面的成因分析
    (1) 大陆裂谷阶段。
    (2) 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3) 活动大陆边缘阶段。
    (4) 陆块碰撞阶段。
    (5) 地壳伸展断陷阶段。
3 结论

四、蓟县震旦亚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蓟州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D]. 贾雨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团山子组-景儿峪组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与构造意义[J]. 田辉,李怀坤,相振群,范昌福,张健,刘欢,钟焱. 华北地质, 2021(01)
  • [3]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J]. 李晓波,偶奇,王旖旎,王晗,杨明,张梅生. 沉积学报, 2020(04)
  • [4]华北燕山地区雾迷山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特征[J]. 刘欢,孙淑芬,朱士兴.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5(03)
  • [5]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首获高精度年龄制约——蓟县剖面雾迷山组和铁岭组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研究[J]. 李怀坤,苏文博,周红英,相振群,田辉,杨立公,Warren D HUFF,Frank R ETTENSOHN. 岩石学报, 2014(10)
  • [6]华北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生物群演化及其与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J]. 石敏,冯庆来,朱士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6)
  • [7]华北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系微生物群演替及真核生物演化[D]. 石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8]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解体[J]. 朱士兴,刘欢,胡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2(02)
  • [9]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界几个重要不整合面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A]. 曲永强,孟庆任,马收先,李林,武国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 2011
  • [10]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界几个重要不整合面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J]. 曲永强,孟庆任,马收先,李林,武国利. 地学前缘, 2010(04)

标签:;  ;  ;  ;  ;  

蓟县震旦系界雾迷山组沉积碳酸盐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