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

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

一、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轩[1](2020)在《矿渣微晶玻璃中重金属铬固化效果及其对析晶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矿产资源浪费。并且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的安全与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且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固化解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固体废弃物中含有的Si、Ca、Mg、Al氧化物是微晶玻璃的基础成分,重金属元素往往能够作为析晶过程中的晶核剂。因此,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制备矿渣微晶玻璃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固体废弃物的手段。本文以粉煤灰、不锈钢渣与石英砂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化学纯试剂制备得到CaO-MgO-Al2O3-SiO2(CMAS)系矿渣微晶玻璃。不锈钢渣中重金属铬在矿渣微晶玻璃制备过程中的析晶机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有利于样品的结构、性能和对重金属铬固化效果的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XRD)与拉曼光谱(Raman)对矿渣微晶玻璃的晶体种类与析晶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GSEM)以及与之配套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其显微结构及微区成分以及次晶相尖晶石与主晶相透辉石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力学性能仪、硬度仪等测试手段测试了微晶玻璃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微晶玻璃的析晶温度随着不锈钢渣添加量增大不断降低,这是由于重金属铬对硅氧网络中的硅、铝反极化使聚合程度降低,促进分相从而促进析晶。制备的矿渣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辉石相,并随着不锈钢渣的添加,样品中析出次晶相镁铝铬尖晶石。由于存在{111}spinel∥{200}diopside的位向关系,并且存在尖晶石的地方透辉石环绕生长,所以可以推断出尖晶石能够诱导透辉石的析出。另外晶体由较大的树枝晶向较小的颗粒晶转变,晶粒被明显细化。微晶玻璃的密度、析晶度、抗折强度以及硬度随不锈钢添加量的不断增加。添加10wt.%不锈钢渣时,其抗折强度最优为222.9MPa,而维氏硬度较低为717.36HV0.3,结晶度为7.30%。添加15wt.%不锈钢渣时其硬度最优为729.27HV0.3,抗折强度为204.7,结晶度为8.13%。不锈钢渣中含有重金属铬,属于危险固废。在自然环境下易发生变价、迁移,渗透到地下水中。因此对不锈钢渣的二次利用需要研究重金属铬的是否能在矿渣微晶玻璃中稳定存在。本文采用毒性浸出试验并在酸性环境下对矿渣微晶玻璃的固化效果进行研究,并对固化效果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矿渣微晶玻璃能够对重金属铬起到很好的固化效果。在TCLP实验中,18h时重金属铬的最大析出量仅为0.001ppm远低于标准要求的5ppm。在5%的硝酸环境下浸出336h之后,99.999%以上的铬稳定存在微晶玻璃中。

陈晨[2](2020)在《吉林敦化橄榄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橄榄岩包体是来自地幔的捕虏体,橄榄石是组成它的主要矿物,铬尖晶石为其副矿物,通过它们可获知地球深部的演化信息。本文将吉林敦化意气松和大石河矿区含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肉眼观察与偏光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等方法,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将两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橄榄石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橄榄石与尖晶石的成分规律对地幔环境的指示作用。吉林敦化意气松和大石河矿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矿物组成为镁橄榄石(50-75%),顽火辉石(15-30%),透辉石(10-15%),铬尖晶石(2-5%)。橄榄石常见肯克带现象和三联点结构。意气松橄榄岩包体颜色偏黄,中粒结构,多风化;大石河橄榄岩包体颜色偏绿,粗粒结构,较新鲜。两矿区橄榄石捕虏晶和捕虏体的Fo值介于89.5-92,CaO含量均低于0.1wt%,NiO含量均在0.29wt%之上,指示橄榄岩包体的原生地幔熔融程度较高;而橄榄石斑晶的Fo值均低于80,CaO含量均高于0.1wt%,NiO含量在0.26wt%之下,指示其由岩浆结晶而成。捕虏晶常见成分梯度环带,捕虏晶边缘成分与橄榄石斑晶十分相近,表明岩浆与捕虏晶之间存在快速的物质交换反应,该反应可能是地幔演化方式之一。两地区从橄榄石斑晶、捕虏晶到包体橄榄石,其CaO、MnO和FeO含量随着Fo的升高而降低,而NiO含量则随之升高。两矿区不同橄榄岩包体的尖晶石颜色深浅不一,其颜色越深,Cr#就越大,表明岩石圈地幔的熔融程度越高。意气松和大石河矿区橄榄岩包体中橄榄石拉曼光谱十分相近,橄榄岩大包体中心位置的橄榄石较之边缘,在823cm-1、855cm-1拉曼位移更强,其矿物结构中的硅氧四面体原子间结合力更强。不同矿区、不同橄榄岩包体的尖晶石拉曼光谱差异较大,但均存在735cm-1和610cm-1处拉曼位移。缅甸、巴基斯坦、美国、中国、越南和埃及是现今橄榄石宝石的主要产出国。除巴基斯坦、南非和阿尔巴尼亚外,其余12个国家橄榄石的成分相似,Fo值为89.3-91.5。中国敦化、张家口、集宁、大同和东海的橄榄石Fo值介于90-92,化学成分大致相似,其橄榄岩包体均来源于过渡类型地幔,且地幔熔融程度较高。

胡海祥[3](2011)在《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磨—浮新工艺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有色矿山矿产资源日趋贫、细、杂,选矿作业难度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品质矿产原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提高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至关重要。文章在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最大可浮粒度(Dfmax)、粗磨放粗、精细分级等选矿技术来解决当前矿山资源回收率下降,磨矿效率偏低,球磨机排矿粒度组成不合理等现实问题。粗磨放粗技术可较大幅度提高磨矿效率、磨机台时处理量,降低磨矿能耗;Dfmax、Dfmax准确分级、精细分级技术可提高分级效率,降低单位矿量的磨矿能耗,减少颗粒过粉碎,优化粒度组成,使浮选流程更加通畅,较好的解决了粗粒欠磨和细粒过磨等问题,有利于后序浮选作业。对球比、磨矿浓度、磨矿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发现应用Dfmax准确分级做粗磨放粗和精细分级技术的闭路磨矿产品的中间粒级的含量要比相应的开路磨矿产品的中间粒级含量多,并显着减少粗粒级的含量。连续磨矿试验表明采用Dfmax、Dfmax准确分级、粗磨放粗、精细分级技术后磨矿细度从原工艺要求的-0.074mm含量65%降到60%,磨机生产能力由113公斤/小时提高到142公斤/小时,磨机生产能力相对提高25.67%。2#磨矿流程采用新技术后比1#磨矿流程分级效率相对提高104.48%;返砂比相对减少15.36%;对于大于0.25mm的粗颗粒部分减少93.75%,-0.25+0.019mm增加7.61%,-0.019mm减少8.29%,总体上能够较为显着的改善浮选的给矿粒度。对闭路磨矿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用磨矿动力学分析分级效率对返砂组成的影响,推导并绘制Dfmax准确分级技术下闭路磨矿的各物料粗粒级和细粒级数量图。实际矿物连续闭路磨矿表明了数据的正确性与准确性,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和计算绘制了Dfmax=0.30mm闭路磨矿下的各物料粗粒级和细粒级数量图。引出凯索尔提出的模型,进一步针对铜矿物浮选推导了概率模型,比较ε=ε∞(1-e-Kt)与W=W0(1-P)N,发现动力学模型和概率模型归结的浮选动力具有相似性,但表述方式不一样。对浮选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用两个数学函数拟合浮选时间和回收率的关系,发现双曲线函数拟合相关程度较好,负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次之。进一步推导n级浮选动力学反应模型,模型的公式表述如式:对青海省某铜矿进行浮选测定,浮选条件:pH=10,黄药浓度加入50g/t,2#油31g/t。当n=2时,t与相关系数R2=0.9988,此浮选过程遵守二级浮选动力学,K=0.0206。采用Dfmax、Dfmax准确分级、粗磨放粗、精细分级等技术对湖北省某铜矿安徽省某铜矿进行浮选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湖北省某铜矿工业试验中,新流程原药剂比原流程原药剂回收率提高2.43%,新流程新药剂比原流程原药剂回收率提高4.99%。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新流程新药剂I系统扫选精矿黄铜矿单体解离度比原流程原药剂增加了15.00%。新流程新药剂II系统扫选精矿黄铜矿单体解离度比原流程原药剂增加了7.10%。中矿再磨后(分级溢流)比中矿再磨前(再磨给矿)黄铜矿单体解离度增加36.54%。黄铁矿、辉钼矿等解离度也有较大程度增加,新流程的中矿解离度增加是取得好的回收率的关键。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通过中矿再磨,使得中矿连生矿物能够有效被“打开”,中矿的解离度大大增加。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新药剂PLQ作用下,应用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进行浮选,矿石的表面化学成分有所改变,生成金属-硫化物螯合物,从机理上说明矿物的可浮性增强是化学螯合与物理吸附的协同作用的结果。(2)安徽省某铜矿试验中,闭路磨矿原药剂流程浮选精矿铜品位为21.59%,回收率为90.73%,比原流程开路磨矿浮选回收率提高1.44%;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原药剂流程浮选精矿铜品位为22.86%,回收率为92.73%,比原流程开路磨矿浮选铜品位提高0.71%,铜回收率提高3.44%;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新药剂PLQ-4流程浮选精矿铜品位为22.80%,回收率为94.89%,比原流程开路磨矿浮选铜品位提高0.70%,铜回收率提高5.60%。

谢超[4](2010)在《高温高压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谱峰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0℃,0.75~9.90 GPa下,利用金刚石压腔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原位测量了绿泥石岩中的天然斜绿泥石与普通辉石、中长石的拉曼谱峰特征,并探讨了矿物晶体结构随压力的变化及其地震地质意义。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新的结论:(1)在200℃,斜绿泥石481 cm-1、786 cm-1随压力增加有规律地向高频方向偏移,拉曼位移(N,cm-1)与压力(P,GPa)的线性关系分别为:N=11.136P+482.6 (R2=0.9874)、N=5.055P+785.7 (R2=0.9837)。由于四面体层T阳离子与TOT层八面体M阳离子之间产生强烈的排斥作用,使Si-Onb键能增强,导致斜绿泥石硅氧四面体层中Si-Onb键伸缩振动的865 cm-1谱峰随压力没有明显的频移。481 cm-1、786 cm-1谱峰分别对应斜绿泥石晶体结构中M4八面体中M-Obr伸缩振动和Si-Obr-Si伸缩振动,频移说明M-Obr和Si-Obr键长缩短。(2)来自普通辉石结构中Si-Obr-Si伸缩振动的695 cm-1随压力增加有规律地向高频方向偏移,拉曼位移(N,cm-1)与压力(P,GPa)的线性关系为:N=6.5559P+698.7(R2=0.97)。(3)归属于样品中中长石Si-Obr-Si弯曲振动的1262 cm-1谱峰随压力没有明显的频移。(4)在实验条件下斜绿泥石及副矿物普通辉石、中长石没有发生相变。研究结果说明,在某些冷俯冲带,绿泥石至少在7080 km深部可能稳定存在,绿泥石脱水及其产生的流体可能是俯冲带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

张雷[5](2010)在《铁系复合助熔剂的开发及助熔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考察两种矿渣单助熔剂(Z1#和Z20#)及其不同比例的复合助熔剂对安庆石化Shell气化用煤A1煤灰熔融特性以及流动特性的影响,开发一种铁系复合助熔剂,使两种煤满足该工艺液态排渣的用煤要求,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以及Raman光谱分析煤灰中矿物形态的转变,结果表明:1.铁系复合助熔剂FH在3-5%添加量范围内即可使A1煤灰熔融温度降低到1400℃以下,具有一定的煤种适应性,并可较好的降低A1煤粘度,改善了煤灰的流动特性。2.通过对添加助熔剂前后的A1煤灰进行升温过程中的矿物演变分析,可知添加助熔剂后高温下矿物形态的转变导致了煤灰熔融温度的变化。随着温度升高,石英、硬石膏等结晶矿物含量逐渐减少;还原性气氛下,Fe203和硬石膏分解产生的CaO与石英、莫来石等物质生成铁尖晶石及钙长石,耐熔矿物含量降低,助熔矿物含量增高,从而降低了煤灰熔融温度。3.通过对不同助熔剂作用下A1样品熔融过程灰锥高度变化分析可知一定量的复合助熔剂作用下,增大Z20#的比例,可使煤灰熔程增大,改善煤灰熔融特性和流动特性。灰锥高度变化率极值温度即煤灰熔融性测定过程的特征软化温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样品熔融特性的好坏。4.对煤灰的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高温拉曼光谱的测试与常温状态的测试有很大的差异,高温淬冷的物质并不能反应熔体熔融状态下的结构和组成。通过室温拉曼光谱分析可知,添加助熔剂后的煤灰样品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些物质结晶温度较低,从而降低了煤灰熔融温度。图44表13参80

张健[6](2008)在《硅酸盐矿物拉曼光谱表征以及ⅥAl对硅酸盐拉曼光谱高频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拉曼光谱的实验测定,研究了硅酸盐和含有六配位铝(ⅥAl)的硅酸盐矿物晶体。硅酸盐矿物晶体拉曼光谱高频区Si-Onb对称伸缩振动的特征峰与硅氧四面体应力指数(SIT)成线形关系。含有六配位铝的硅酸盐矿物晶体拉曼光谱Si-Onb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位移比不含六配位铝的硅酸盐矿物的特征峰位移高,即发生蓝移。在含有六配位铝的硅酸盐矿物晶体中,由于铝的金属性和共价性共存,六配位铝与硅氧四面体中的氧有效成键,对称程度普遍下降,振动能级解除简并,拉曼光谱高频区Si-Onb对称伸缩振动的特征峰发生分裂。通过对构建的含有六配位铝硅氧四面体团簇的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六配位铝的硅氧四面体拉曼光谱Si-Onb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位移比不含六配位铝的特硅氧四面体团簇拉曼光谱特征峰位移高,这一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六配位铝较同周期的碱金属钠和碱土金属铝更具有共价性,铝与硅氧四面体中的氧联结,成共价键的几率变大。由钠、镁、铝作为配位阳离子,表现在拉曼光谱上硅氧四面体团簇高频区特征峰依次增大。成键作用使得硅氧四面体对称性降低,表现出“手性”,硅氧四面体团簇的拉曼光谱高频区发生谱峰分裂。结合硅氧四面体应力指数与拉曼光谱高频区Si-Onb对称伸缩振动位移的线形关系,对异极矿热相变的高温原位拉曼光谱研究发现:异极矿加热至800K时,与结晶水(H2O)中O-H伸缩振动对应的3470cm-1特征拉曼谱峰消失,但标志硅酸盐骨架[Si2O7](Q1)结构的特征谱峰926cm-1未受影响,表明结晶水的丢失并不影响异极矿的结构。当加热至1050K,反映结构水O-H伸缩振动的特征峰3580cm-1消失,与Q1结构单元Si-Onb对称伸缩振动相对应的特征峰926cm-1强度逐渐减小,并出现与Q0相对应的852.4cm-1特征峰。这表明加热到1050K时,异极矿开始出现相变。当升温达1100K以上,结构水(OH)的特征谱峰(3580cm-1)消失,与Si-Onb对称伸缩振动对应的特征拉曼谱峰变为855cm-1,这标志着异极矿原有的Q1结构已完全转变为硅锌矿的Q0结构(即[SiO4]结构),也就是异极矿已完成向硅锌矿的转变。

李月,周瑶琪,颜世永,崔启良,赵永年,章大港,陈勇[7](2006)在《高压下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实验为基础,给出了石英及橄榄石的拉曼谱图,利用不同压力点石英的拉曼位移公式计算了不同压力点的压力值;由橄榄石拉曼谱图得到了橄榄石拉曼特征峰随压力的变化情况:随压力的升高,橄榄石的拉曼特征峰向高波数方向偏移,两个拉曼峰之间的波数差减小,半峰宽增大,并且橄榄石的拉曼特征峰波数随压力的变化不是线性的。

颜世永,周瑶琪,陈勇[8](2004)在《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文中认为在变温条件下,利用激光拉曼光对辉石、橄榄石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辉石和橄榄石的特征峰向低波数方向偏移,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温度超过1000℃后,特征峰的相对强度降低。根据实验结果,定性分析了橄榄石、辉石晶体结构随温度变化及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

二、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矿渣微晶玻璃中重金属铬固化效果及其对析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含铬固体废弃物
        1.2.1 铬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1.2.2 含重金属铬固废的主要特征
        1.2.3 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原则
        1.2.4 含重金属铬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
    1.3 微晶玻璃
        1.3.1 矿渣微晶玻璃
        1.3.2 组分
        1.3.3 结构
        1.3.3.1 非晶相
        1.3.3.2 晶相
        1.3.3.3 非晶相转变晶相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流程
    2.4 微晶玻璃显微组织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
        2.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4.2 体积密度测定
        2.4.3 抗折强度检测
        2.4.4 维氏硬度检测
        2.4.5 物相分析(XRD)
        2.4.6 显微结构(SEM)、能量色散光谱(EDS)与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检测
        2.4.7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4.8 毒性浸出实验(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
3 重金属铬在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热处理制度确定
    3.3 利用拉曼光谱技术研究析晶机理
        3.3.1 重金属铬对前驱体玻璃的影响
        3.3.2 重金属铬对分相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重金属铬对矿渣微晶玻璃的影响及其固化效果与作用方式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相分析
        4.1.2 显微结构分析
    4.2 性能分析
    4.3 固化效果研究
        4.3.1 HJ/T300-2007浸出
        4.3.2 10%硝酸浸出
    4.4 重金属固化作用方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吉林敦化橄榄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工作量统计
2 吉林敦化橄榄石矿床的地质背景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 矿区概况
3 吉林敦化橄榄岩包体的岩石学基本特征
    3.1 玄武岩与橄榄岩包体的宏观特征
    3.2 玄武岩与橄榄岩包体的显微结构特征
    3.3 橄榄石的基本宝石学性质
    3.4 小结
4 橄榄岩中橄榄石和尖晶石的矿物成分特征
    4.1 电子探针实验分析方法
    4.2 意气松橄榄岩橄榄石和尖晶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4.2.1 橄榄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4.2.2 尖晶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4.3 大石河橄榄岩橄榄石和尖晶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4.3.1 橄榄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4.3.2 尖晶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4.4 矿物化学成分图表对比分析
    4.5 小结
5 橄榄岩主要组成矿物的拉曼光谱特征
    5.1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方法
    5.2 橄榄石的拉曼光谱特征
    5.3 尖晶石的拉曼光谱特征
    5.4 顽火辉石的拉曼光谱特征
    5.5 透辉石的拉曼光谱特征
    5.6 小结
6 国内外不同产地橄榄石成分对比
    6.1 橄榄石的主要产地
    6.2 不同产地橄榄石的成分对比
    6.3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磨—浮新工艺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硫化矿浮选理论的研究进展
    1.2 国内外铜矿资源概述
    1.3 硫化铜矿浮选概述
        1.3.1 含铜多金属硫化矿的种类
        1.3.2 影响硫化铜矿浮选的因素
        1.3.3 硫化铜矿浮选工艺
        1.3.4 硫化铜矿浮选中矿的处理方式
    1.4 典型的硫化矿选矿工艺
        1.4.1 选择性磨矿与精确化补球理论
        1.4.2 电化学调浆工艺
        1.4.3 浮选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
        1.4.4 分支浮选新工艺
        1.4.5 异步混合浮选新工艺
    1.5 浮选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的发展
        1.5.1 技术原理
        1.5.2 技术经济指标概况
        1.5.3 浮选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1.6 文章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试验设备、药剂及方法
    2.1 矿样来源与制备
    2.2 试验设备与药剂
    2.3 MA-1标准曲线的制作
    2.4 试验方法
    2.5 条件试验判据
第3章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磨-浮过程机理研究
    3.1 最大可浮粒度(D_(fmax)—Flotation Maximum Diameter)的提出与相关概念
        3.1.1 最大可浮粒度(D_(fmax))的概念与用途
        3.1.2 D_(fmax)值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3.1.3 "粗磨放粗"概念的提出
        3.1.4 "精细分级"概念的提出
        3.1.5 D_(fmax)准确分级的闭路磨矿曲线制作
        3.1.6 D_(fmax)、D_(fmax)准确分级、粗磨放粗与精细分级技术的实际应用
    3.2 最大可浮粒度(D_(fmax))的确定
        3.2.1 纯矿物最大可浮粒度(D_(fmax))测定
        3.2.2 实际矿物最大可浮粒度(D_(fmax))确定原理
        3.2.3 实际矿物最大可浮粒度(D_(fmax))确定试验
    3.3 实际矿物连续闭路磨矿试验
        3.3.1 试验设备与条件
        3.3.2 试验条件及流程
        3.3.3 试验结果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选数学模型及半优先浮选工艺新机理研究
    4.1 浮选数学模型研究
        4.1.1 实际矿物浮选时间试验
        4.1.2 两个浮选数学函数的拟合计算
    4.2 浮选模型研究
        4.2.1 浮选动力学模型的推导与检验
        4.2.2 浮选概率模型的进一步推导
        4.2.3 动力学模型与概率模型的比较
    4.3 半优先混合分离+中矿再磨浮选工艺的新机理探索
        4.3.1 试验工艺设计
        4.3.2 机理研究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提高湖北省某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5.1 实验室试验
        5.1.1 磨矿试验
        5.1.2 浮选条件试验
        5.1.3 混精再磨分选试验
        5.1.4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细度试验
        5.1.5 闭路浮选流程试验
    5.2 工业试验
        5.2.1 原流程原药剂情况及试验内容
        5.2.2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流程试验
    5.3 本章小结
        5.3.1 实验室试验小结
        5.3.2 工业试验小结
第6章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提高湖北省某铜矿选矿试验的机理研究
    6.1 工艺矿物学研究
        6.1.1 原流程原药剂中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6.1.2 新流程新药剂中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6.1.3 两种流程中矿工艺矿物学对比研究
        6.1.4 新流程新药剂与原流程原药剂对比特点
    6.2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及新药剂机理研究
        6.2.1 拉曼光谱机理研究
        6.2.2 红外光谱机理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安徽省某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7.1 原矿性质与磨矿曲线制作
        7.1.1 原矿性质分析
        7.1.2 磨矿试验
        7.1.3 磨矿产品解离度分析
    7.2 浮选条件试验
        7.2.1 开路磨矿浮选条件试验
        7.2.2 闭路磨矿浮选药剂条件试验
        7.2.3 精选和混精再磨分离试验
    7.3 闭路浮选试验结果
        7.3.1 原流程原药剂制度开路磨矿闭路浮选试验
        7.3.2 闭路磨矿原药剂制度浮选试验
        7.3.3 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流程原药剂制度浮选试验
        7.3.4 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流程新药剂制度浮选试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提高安徽省某铜矿选矿工艺的关键产品分析
    8.1 原流程原药剂制度开路磨矿浮选原、尾筛分化验分析
    8.2 闭路磨矿原药剂制度浮选原、尾筛分化验分析
    8.3 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流程原药剂浮选原、尾筛分化验分析
    8.4 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流程新药剂浮选原、尾筛分化验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最大可浮粒度(D_(fmax))及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9.2 数学模型的推导
    9.3 工艺机理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高温高压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谱峰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绿泥石的矿物学特征
    1.2 研究绿泥石的意义
    1.3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现状
    1.4 绿泥石矿物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选题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方法
    2.1 实验样品描述
    2.2 DAC 实验装置
    2.3 样品组装
    2.4 拉曼光谱仪的实验条件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常温常压下样品的拉曼光谱特征
    3.2 高温高压下绿泥石的拉曼光谱学特征
    3.3 高温高压下样品中次要矿物的拉曼光谱特征
第四章 讨论
    4.1 绿泥石晶体结构变化机制
    4.2 辉石及长石晶体结构变化机制
    4.3 实验结果的地质意义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铁系复合助熔剂的开发及助熔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Shell煤气化技术发展现状
    1.2 煤灰熔融特性研究现状
        1.2.1 矿物组成对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1.2.2 助熔剂对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1.3 煤灰渣流动性的研究现状
    1.4 煤灰助熔机理及熔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4.1 煤灰助熔机理的研究
        1.4.2 煤灰熔体结构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2 实验装置及主要分析方法
    2.1 煤质分析
        2.1.1 煤样的制备
        2.1.2 工业分析
        2.1.3 元素分析
        2.1.4 煤灰熔融性实验
    2.2 X-射线衍射(XRD)实验
    2.3 拉曼光谱实验
        2.3.1 激光拉曼光谱
        2.3.2 高温拉曼光谱
3 助熔剂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1 原料分析
        3.1.1 实验煤样
        3.1.2 助熔剂的选择与分析
    3.2 单助熔剂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2.1 钙系矿渣助熔剂对A1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2.2 铁系矿渣助熔剂对A1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2.3 单助熔剂对A1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3 铁系复合助熔剂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3.1 针对A1煤铁系复合助熔剂的开发
        3.3.2 针对B1煤铁系复合助熔剂的开发
    3.4 适应性验证实验
        3.4.1 铁系FH助熔剂对不同灰分A煤和B煤的适应性
        3.4.2 铁系FH助熔剂对其他煤种的适应性
    3.5 验证实验
        3.5.1 重复验证实验
        3.5.2 交叉验证实验
    3.6 小结
4 煤灰渣粘温特性的研究
    4.1 灰渣粘温特性的测试
    4.2 灰渣流动特性的测试
    4.3 煤灰流动温度的预测
        4.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2 灰流动温度的预测
    4.4 小结
5 灰锥高度变化与煤灰熔融温度之间的关系
    5.1 4%FH1复合助熔剂作用下灰锥高度变化分析
    5.2 4%的FH复合助熔剂作用下灰锥高度变化分析
    5.3 4%的FH2复合助熔剂作用下灰锥高度变化分析
    5.4 4%的FH3复合助熔剂作用下灰锥高度变化分析
    5.5 小结
6 利用XRD分析助熔剂助熔机理
    6.1 煤灰矿物行为分析
        6.1.1 A1煤灰升温过程中矿物演变分析
        6.1.2 Z1#作用下A1煤灰升温过程中矿物演变分析
        6.1.3 Z20#作用下A1煤灰升温过程中矿物演变分析
        6.1.4 FH作用下A1煤灰升温过程中矿物演变分析
    6.2 助熔机理分析
    6.3 小结
7 利用拉曼光谱分析煤灰熔融机理
    7.1 室温下煤灰拉曼光谱的研究
    7.2 高温下煤灰拉曼光谱的研究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硅酸盐矿物拉曼光谱表征以及ⅥAl对硅酸盐拉曼光谱高频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工作的一般情况
    1.2 硅酸盐结构的拉曼光谱研究历史及现状简要介绍
        1.2.1 物质结构的研究方法概述
        1.2.2 硅酸盐结构及其拉曼光谱研究
        1.2.3 铝硅酸盐结构及其拉曼光谱研究
2 拉曼光谱原理和高温拉曼光谱介绍
    2.1 拉曼光谱原理
    2.2 拉曼光谱的参数
    2.3 常温拉曼光谱技术
    2.4 空间分辨和时间累积高温拉曼光谱技术
    2.5 小结
3 硅酸盐矿物的拉曼光谱表征
    3.1 拉曼光谱与硅氧四面体应力指数(SIT)的关系
    3.2 常温下硅酸盐矿物的拉曼光谱的测定
        3.2.1 常温下镁橄榄石矿物的拉曼光谱的测定
        3.2.2 常温下异极矿矿物的拉曼光谱的测定
        3.2.3 常温下透辉石矿物的拉曼光谱的测定
        3.2.4 常温下透闪石的拉曼光谱的测定
    3.3 对硅酸盐矿物常温下拉曼光谱测定结果的讨论
    3.4 小结
4 异极矿热相变过程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研究
    4.1 异极矿的高温原位拉曼光谱测定
    4.2 异极矿中不同类型水的拉曼光谱及对异极矿结构的影响
    4.3 小结
5 常温下含VIAl 硅酸盐矿物拉曼光谱的测定及其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5.1 常温下镁铝榴石-黄玉-监品石拉曼光谱的测定
    5.2 常温下绿柱石-镁电气石拉曼光谱测定
    5.3 常温下硬玉-锂辉石的拉曼光谱测定
    5.4 常温下含 VIAl 硅酸盐矿物拉曼光谱的讨论
    5.5 含 VIAl 的硅氧四面体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5.5.1 量子化学计算原理
        5.5.2 Gaussian03w 计算拉曼光谱的要点
        5.5.3 计算部分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高压下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 结论

(8)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四、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矿渣微晶玻璃中重金属铬固化效果及其对析晶影响的研究[D]. 张宇轩.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2]吉林敦化橄榄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D]. 陈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3]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磨—浮新工艺机理及应用研究[D]. 胡海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1)
  • [4]高温高压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谱峰特征[D]. 谢超.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0(06)
  • [5]铁系复合助熔剂的开发及助熔机理的研究[D]. 张雷. 安徽理工大学, 2010(05)
  • [6]硅酸盐矿物拉曼光谱表征以及ⅥAl对硅酸盐拉曼光谱高频区影响的研究[D]. 张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7]高压下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J]. 李月,周瑶琪,颜世永,崔启良,赵永年,章大港,陈勇. 光散射学报, 2006(01)
  • [8]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J]. 颜世永,周瑶琪,陈勇. 光散射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高温下辉石和橄榄石的激光拉曼光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