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蛋白 1 在双歧杆菌预防结直肠癌生长中的作用

激活蛋白 1 在双歧杆菌预防结直肠癌生长中的作用

一、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祥胤[1](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与TL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屏障的完整与免疫功能的健全是机体健康的保障。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有益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促生长方面,虽也有关于其在维持肠道屏障与抑制炎症方面的报道,但枯草芽孢杆菌影响肠道屏障与免疫的机制尚不清楚。枯草芽孢杆菌的剂量和肉鸡的日龄是否会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造成影响也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在不同时间采样,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剂量对不同日龄白羽肉鸡肠道黏膜屏障和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择白羽肉鸡作为试验动物,60000只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基础日粮(基础日粮组,Basic Diet Group,BD),添加1‰(低剂量组,Low Dose Group,LD)或1.5‰(高剂量组,High Dose Group,HD)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分别于20 d与40 d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一只,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采取肠道和脾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观察形态学结构;将肠道组织制成电镜样品,观察绒毛表面超微结构;采集肠道组织通过RT-q PCR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通路与胆汁酸通路关键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与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蛋白表达情况;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检测FXR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情况。结果如下:1.对照组与试验组肠道绒毛形态完整,与对照组相比20 d和40 d十二指肠LD组绒毛长度增加(P<0.05),40 d十二指肠、空肠HD组隐窝深度增加(P<0.05);扫描电镜下,试验组与对照组肠绒毛表面杯状细胞与柱状上皮细胞形态正常,没有差异。q PCR结果显示,试验组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显着降低(P<0.05),且40 d试验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的紧密连接蛋白比20 d更多,但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变化没有剂量依赖性。2.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炎性细胞数量没有差异;脾脏HE染色结果未发现白髓面积有显着差异。q PCR结果显示20 d十二指肠HD组TLRs m RNA水平显着低于LD组(P<0.05),试验组骨髓分化初级反应蛋白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MYD88,MYD88)显着高于BD(P<0.05);40 d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试验组Tlr4、Tlr5显着(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但不呈现剂量依赖性,空肠LD组NF-κB显着高于BD,其他肠道NF-κB、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没有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 d回肠NF-κB蛋白表达没有差异(P>0.05),40 d显着降低(P<0.05),但20 d与40 d试验组p-NF-κB与BD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20 d空肠HD组编码FXR的基因Nr1h4显着升高(P<0.05);40 d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HD组Nr1h4均显着降低(P<0.05),回肠LD组Nr1h4极显着低于BD组(P<0.01);20 d十二指肠和空肠编码类维生素A X受体α(Retinoid X receptorα,RXRA)的基因Nr2b1极显着降低(P<0.01),40 d十二指肠Nr2b1显着降低(P<0.05);40 d回肠高剂量组编码根尖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acid transporter,ASBT)的基因Slc10a2显着降低(P<0.05);40 d回肠LD组FXR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FXR启动子HD组组蛋白H3乙酰化(acetylation of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Ac)水平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H3K4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4 on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K4me3)显着降低(P<0.05),LD组H3K9单甲基化(monomethylation of lysine 9 on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K9me)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H3K27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27 on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K27me3)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会增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降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且随肉鸡日龄增加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更显着,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没有发生炎症。q PCR结果显示试验组Tlr减少,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F-κB蛋白表达降低,提示TLR通路受到抑制。胆汁酸通路基因Slc10a2与Nr1h4降低,40 d FXR蛋白表达降低。通过CHIP对FXR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3K4me3水平降低,因此推测枯草芽孢杆菌影响FXR启动子组蛋白修饰,使ASBT与FXR基因表达减少,FXR蛋白表达降低,抑制胆汁酸通路进而导致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减少,吸收功能增强,TLR通路受到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没有剂量依赖性,但具有时间依赖性。

周兴涛[2](2019)在《植物乳杆菌NCU116胞外多糖抗肿瘤及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机制的初探》文中认为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一类可以发酵葡萄糖以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它广泛分布于整个自然界,也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在抗肿瘤、调节机体免疫和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抗肿瘤以及调节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具体分子机制、详细的信号通路方面却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以本实验室发现的植物乳杆菌NCU116的胞外多糖(EPS116)为材料,探讨其抗肿瘤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从而为其开发为一种新型健康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总结如下:1、我们分离得到了植物乳杆菌NCU116的胞外多糖(EPS116)并研究了其组成与属性。采用溶剂分级沉淀的方法分离获得EPS116,采用紫外光谱分析发现EPS116是由多糖和蛋白组成的蛋白多糖,离子色谱分析显示多糖部分主要由5种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胺和半乳糖胺。2、使用不同种类的癌细胞株评估了EPS116抗癌能力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实验表明,EPS116以细胞类型依赖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显着抑制CT26的生长和增殖。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PS116可增加CT26细胞中死亡受体Fas及其配体Fasl和促凋亡转录因子c-Jun的表达,并诱导c-Jun磷酸化。Caspase酶活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PS116诱导Caspase-3或Caspase-8的水解和活化。此外,EPS116也上调了细胞表面受体TLR2(Toll样受体2)的表达。RNAi实验结果表明TLR2基因的缺陷导致CT26细胞对EPS116敏感性显着降低,促凋亡基因Fas,Fasl和c-Jun的表达增加显着减少,表明EPS116的抗肿瘤活性很可能依赖TLR2。TLR2可与TLR1或TLR6形成异二聚体,促进与不同微生物组分的相互作用。因此,EPS116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依赖于TLR2和TLR1或TLR6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作用。TLR1和TLR6基因的RNAi实验结果显示TLR1协同TLR2促进EPS116诱导CT26细胞凋亡。总之,EPS116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TLR2介导的,并激活c-Jun依赖的Fas/FasL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发现,乳酸菌胞外多糖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是通过CT26细胞表面受体TLR2,并依赖于转录因子c-Jun和死亡受体Fas及其配基FasL。3、探讨了EPS116在调节结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动物和组织切片染色实验表明,EPS116可以减轻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的程度(包括体重减轻,粪便便血、腹泻、结肠的变短和结肠组织切片评分等参数)。FITC-dextran通透实验显示EPS116可以修复DSS诱导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失调。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PS116促进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Occludin和ZO-1的表达,并降低了蛋白Claudin 2的表达。DSS处理导致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6水平的显着增加,而EPS116的摄取降低了它们的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表明,EPS116可以降低单层Caco-2细胞的通透性,并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此外,染色质免疫沉淀数据显示EPS116促进STAT3与紧密连接蛋白基因Occludin和ZO-1启动子的结合。进一步的RNAi实验显示,相对于野生型Caco-2细胞,EPS116对STAT3缺陷的Caco-2细胞中Occludin和ZO-1表达上调程度显着降低,单层细胞的渗透性也显着增加,表明EPS116对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应该依赖于STAT3。因此,我们的研究揭示了EPS116通过调节肠上皮屏障功能抑制肠炎症的新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植物乳杆菌NCU116的胞外多糖(EPS116)抗肿瘤活性和调节肠道黏膜屏障的能力。EPS116抗肿瘤活性的发挥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TLR2,并依赖于c-Jun和Fas/FasL信号通路引起的细胞凋亡;其肠道黏膜屏障调节能力依赖于转录因子STAT3信号通路,通过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来达成。

王建杰[3](2012)在《重组人乳铁蛋白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是除了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的另一个很有前景的治疗方式,它能将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因子或其他抗癌药物直接送达肿瘤部位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因而备受学者关注。乳铁蛋白(Lactoferrin,LTF)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明显抑制多种器官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我们构建了含有人乳铁蛋白cDNA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报告基因的重组人乳铁蛋白腺病毒载体(ad-rhLTF),并证明ad-rhLTF在羊乳汁和兔乳汁中均获得人LTF(hLTF)的高表达。然而,有关ad-rhLTF的其他生物学活性尤其对乳腺癌的作用及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体内、体外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ad-rhLTF对乳腺癌的作用及其抑癌机制。在体内试验中,首先建立小鼠EMT6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阳性药物对照组、ad-rhLTF低剂量组(108pfu/mL)和ad-rhLTF高剂量组(5×108pfu/m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流式细胞技术、RT-PCR、Western blot方法等,对ad-rhLTF可能的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从调节免疫功能、干扰肿瘤细胞周期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获得如下结果:Ad-rhLTF不同剂量肿瘤注射14d后,发现hLTF在小鼠肿瘤组织中出现高表达,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Ad-rhLTF低、高剂量均能明显地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2.80%和52.64%。并证明ad-rhLTF减少了肿瘤组织中突变型p53、CerbB-2和Ki-67蛋白的阳性细胞百分率(p<0.01),且肝脏、肾脏组织形态及功能均未见异常。通过对肿瘤细胞周期分析,ad-rhLTF能增加肿瘤细胞在G0/G1期的数目(p<0.01),减少S期和G2/M期的百分数(p<0.01),并出现Sub-G1期凋亡峰,凋亡百分数达到19.58%(ad-rhLTF高剂量组),证明ad-rhLTF通过干扰细胞周期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小鼠肿瘤组织中Bcl-2mRNA和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而Bax、Fas、Caspse3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证明ad-rhLTF诱导凋亡是通过启动了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进而引起caspase3的活化。试验也发现,ad-rhLTF处理组肿瘤组织中p53mRNA表达增加,PKB和PKC蛋白表达减少(p<0.01),证明p53、PKB和PKC参与调节凋亡过程。通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发现,ad-rhLTF高剂量明显地提高了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p<0.05),而ad-rhLTF低剂量对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Ad-rhLTF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p<0.01),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p<0.01),增加了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p<0.05),有效地纠正了肿瘤发生时CD4+T与CD8+T细胞比例的倒置。刺激小鼠脾细胞分泌IL-2、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 (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IL-2、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1),血清中的IL-2和TNF-α表达增加(p<0.05),从而发挥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此外,ad-rhLTF处理组PBMC中B7-1和B7-2分子mRNA表达上调(p<0.01),脾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和AP-1高表达(p<0.01),则促进T细胞克隆增殖,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在MCF-7细胞体外培养试验中,ad-rhLTF作用于MCF-7细胞72h的IC50为100pfu/cell。Ad-rhLTF转染MCF-7细胞72h后, ad-rhLTF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抑制了MCF-7细胞的增殖,并且经光镜、荧光染色和电镜观察MCF-7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经过Annexin V-FITC流式检测,ad-rhLTF明显增加MCF-7的凋亡细胞数,凋亡率达到31.92%(100pfu/cell)。细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DNA“梯状”条带,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Ad-rhLTF阻滞MCF-7细胞周期在G0/G1期。Ad-rhLTF也导致了Bcl-2mRNA的减少和Bax mRNA表达的增加(p<0.01),从而证明ad-rhLTF诱导MCF-7的凋亡机制与线粒体途径有关。本文通过体内、外试验对ad-rhLTF的抗乳腺癌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为ad-rhLTF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丁喜顺[4](2009)在《长双歧杆菌细胞壁完整肽聚糖的分离及其免疫、抑瘤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生理性益生菌,它的存在直接影响消化道的健康。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是双歧杆菌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以及免疫赋活等多种生理功能的主要成份,是一种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WPG是双歧杆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分,是未经物理破碎并保持细菌细胞壁骨架完整性的细胞壁结构,是由多糖和肽聚糖聚合而成的“袋形”结构。目前,对WPG的生理功能及功能机制研究的较多,而对分离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微生态制剂常用菌株长双歧杆菌为研究材料,经工艺选择及优化得到了一条工艺简单、成本低、制造周期短的WPG分离工艺,解决了长期以来研究者制备WPG困难的窘境。另外以长双歧杆菌为研究材料也属国内外首次。按此工艺方法制备的分离物经溶菌酶溶解试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证明是肽聚糖;化学组分分析显示WPG由69.78%蛋白质、10.60%氨基己糖及10.60%中性糖组成;氨基酸分析显示肽聚糖的结构性氨基酸(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丝氨酸)摩尔比率为:3.5:1:0.7:0.3:0.3;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所提取的肽聚糖仍保持着长双歧杆菌菌体的细胞形态,证明所提取的肽聚糖为完整肽聚糖。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WPG能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的增殖;对人胃癌及人乳腺癌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在本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对人肝癌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

王晓庆[5](2008)在《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的抑瘤作用及对其信号转导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双歧杆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从信号转导这一层次探索青春双歧杆菌的抑瘤途径。方法将青春双歧杆菌体外直接作用于大肠癌LoVo细胞,以MTT法、流式细胞仪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测定了双歧杆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细胞凋亡、酪氨酸激酶(PTK)的活性以及核因子(NF-κB)的活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本实验中MTT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LoVo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双歧杆菌的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越强,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浓度为1×107CFU/ml的青春双歧杆菌作用72h后,其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到52%,经浓度为1×1011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72h后,其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到78%(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浓度为1×109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48h后能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在细胞周期G1峰的左侧出现了凋亡峰。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发现,双歧杆菌具有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细胞周期所得结果一致,肿瘤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9.48±0.91)%,经浓度为1×107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48h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为(26.37±2.41)%,经浓度为1×109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48h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为(40.99±1.66)%(P<0.05)。双歧杆菌作用组PTK的荧光强度显着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表明双歧杆菌能降低大肠癌LoVo细胞PTK的活性。免疫组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双歧杆菌作用组的NF-κB的表达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发现双歧杆菌对肿瘤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可以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1期,同时降低肿瘤细胞PTK的活性,抑制NF-κB的活化。双歧杆菌抑制肿瘤的途径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影响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信号分子的活性与表达。图[17]表[5]参[59]

雷守成[6](2007)在《耐特定抗菌药双歧杆菌的鉴定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项研究以源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婴儿及牛犊的10株双歧杆菌为试材,用传统鉴定法(气相色谱法和糖发酵法),进行双歧杆菌的属、种鉴定,同时用引物(Eu-01、Eu-02,Bif-03、Bif-04)对受试菌株DNA进行扩增,在电泳图上,各菌株均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的多重PCR产物,说明该PCR方法可将双歧杆菌鉴定到属水平,且结果稳定,特异性好。对双歧杆菌驯化后的耐氧菌株、实验的原始菌株以及传代30-40次以后的厌氧菌株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头孢氨苄(cefalexin)、阿米卡星(Amikacin)、甲硝唑(Metronidazole)三种抗菌药的耐药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同时研究了双歧杆菌的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2株豚双歧杆菌由原来对头孢氨苄的耐药变为中度敏感,对其它两种抗生素仍然为耐药;虽然其它菌株的耐药性未发生改变,但耐药强度有所减弱,即对同种抗菌药同一浓度的抑菌圈直径增大,且差异显着(p<0.05)。需氧驯化后双歧杆菌的耐药性变化不大,只是个体形态均变为短杆状或球状,生长速度减缓。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并检测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性质粒,仅在一株标准双歧杆菌B2778中发现有1条质粒带,其对应的核酸分子量大约是23kbps,其他受试菌株中未发现有质粒存在,从而表明这些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并非由质粒介导,这些菌株不存在耐药因子传递的危险。

王玮[7](2007)在《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肠道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肠道保护机制的研究前言消化道是机体内最大的免疫组织,因此消化道的黏膜完整性和功能状态对维护整个机体的健康状况有重要作用,同时消化道又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危重病人因禁食、使用抗生素或制酸剂等因素,可破坏肠道内微生态稳定性,由此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已成为细菌移位及肠源性感染的最主要原因。肠黏膜屏障可分为机械屏障(肠上皮分泌的黏液、肠上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等)、生物屏障(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化学屏障(NO、肠腔内pH值等)和免疫屏障(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吞噬细胞、sIgA、Defensin等)。当机体受到严重感染、创伤、烧伤、放化疗和接受长期传统的肠外营养时,肠黏膜有可能通透性增高,损害肠屏障功能,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激发炎症细胞级联反应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可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基团产生,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可能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故认为肠道既是MODS发生时受损的靶器官之一,又在MODS发生中起着始动器的作用,而肠黏膜屏障损害是其发生的关键。目前对此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如何早期诊断和遏制其病理生理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类脂A是LPS的“毒力中心”,属外源性介质。内毒素血症时补体系统被过量激活,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6、8),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血小板和白细胞凝集,还可产生细胞毒性,损伤线粒体功能,最终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防御素(defensins)是一类阳离子多肽物质,具有空间结构分离的疏水和带电区域,这一结构特点允许它们将自身插入微生物富含带负电离子的磷脂膜中,破坏微生物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杀灭微生物。研究表明,防御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杀灭细菌、真菌甚至一些封套病毒,而且还是先天性防御和获得性防御之间的重要信号物质。人类和大鼠等的肠道潘氏细胞(Paneth cell)产生的防御素为α-防御素,其中防御素-5(Defensin-5)活性最强,在肠道天然防御中的作用最为突出。潘氏细胞表达人类Defensin-5的转基因小鼠增强了对口服的致命性沙门氏菌的抵抗能力。出血性休克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潘氏细胞的Defensin-5 mRNA表达保护性增加。体外研究表明,来源于肠道黏膜的天然免疫物质重组人防御素-5(rHD-5)具有抑菌和抗黏附的双重作用,在防治肠源性感染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双歧杆菌是肠黏膜屏障中生物屏障的主要成分,是人体主要的益生菌之一,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尤其在维持机体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双歧杆菌作为肠黏膜的主要生物屏障,能够通过免疫排斥、免疫清除和免疫调节加强胃肠防御的各个防线,发挥抗感染、抗炎症和抗肿瘤的作用。目前对其抗菌机制的研究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产生有机酸,能显着降低环境中的pH值,使不耐酸的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②产生类似细菌素的蛋白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③产生过氧化氢(H2O2),从而激活机体产生过氧化氢酶,抑制和杀灭革兰阴性菌。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对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外源性双歧杆菌在肠道定植,能拮抗潜在致病菌的过度增殖,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并能利用肠道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有利于肠损伤的恢复。双歧杆菌可刺激人肠腺上皮细胞β-防御素-2基因的表达,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能抑制LPS和H2O2对肠上皮的损害作用,从而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上述研究从多种角度阐述了胃肠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危害和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以及双歧杆菌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但是对幼年动物内毒素损伤时肠道的氧化损伤,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Defensin-5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肠损伤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双歧杆菌的肠道保护机制尚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腹腔注射内毒素(LPS)致幼鼠肠损伤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及病理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动态观察幼鼠肠损伤的形态学演变过程,研究幼鼠血清和回肠组织的氧自由基损伤、炎症介质损伤以及肠道的非特异免疫和IGF-1的保护机制,同时探讨外源性双歧杆菌对回肠组织的保护机制,为临床上预防胃肠功能障碍患儿发展为MODS/SIRS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理论支持。材料和方法一、动物模型健康18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模型组(E组)腹腔注射内毒素(LPS,5mg/kg,用生理盐水配成5mg/ml);治疗组(T组)注射LPS前1周给予双歧杆菌混悬液(2.0×109CFU/ml)灌胃,每次0.5ml,每日2次,直至实验结束。要补充实验过程中死亡动物,以达到所设定的标本数(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二、实验标本采集及处理分别于腹腔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2、6、12、24和72h断头处死动物,按以下方法留取和保存血清和回肠组织。1、断头取血,离心(3500 r/min)15min,取血清-20℃保存,用于组织化学测定。2、冰生理盐水冲洗肠腔内容物后,留取距回盲部2-3cm处回肠0.5-1cm,置于0.1mol/L PBS配置的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用于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3、留取距回盲部3.4cm处回肠2.3cm,置于去RNA酶的Eppendorf管中,放入液氮后转移至-80℃冰箱中,用于提取总RNA后进行RT-PCR研究。4、余下近回盲部回肠用滤纸吸干水分后,称重,用生理盐水或匀浆介质制成5%组织匀浆,离心(3000r/min)10min,留上清-20℃保存,用于组织化学测定。三、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一)回肠形态学研究1、大体观察观察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各组动物的反应情况;各组动物于各时间点处死后,剖开腹腔,观察肠管颜色、有无水肿、出血及扩张。2、光镜观察固定后的回肠组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做4-5μm连续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组织形态学改变。(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清和回肠组织SOD、MDA和MPO含量。(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回肠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四) RT-PCR法检测回肠防御素-5(Defensin-5)、IGF-1和ICAM-1 mRNA表达。四、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法,P<0.05提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一、各实验组幼鼠回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一)大体改变动物实验中可见注射LPS后幼鼠出现懒动、萎靡、食欲下降,1-2h出现腹胀、腹泻,6-12h时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少动,体毛凌乱、少光泽,严重者抽搐,四肢青紫,周身凉,甚至死亡。存活者24h时上述症状部分缓解,72h基本恢复正常;提前给予双歧杆菌菌悬液灌胃的幼鼠症状较模型组轻,且恢复快。动物处死后,剖开腹腔可见对照组幼鼠肠管有光泽,颜色正常(淡黄色);LPS组可见胃潴留明显,肠壁及肠系膜充血,肠管扩张、水肿,肠腔渗出物增多,严重者见肠壁点、片状出血,以6h组表现明显;双歧杆菌组幼鼠肠管所见较LPS组减轻。(二) H-E染色后光镜下变化对照组小肠绒毛完整;内毒素组腹腔注射LPS后2h无明显异常,6h可见小肠绒毛腺体脱落、缺失,纹状缘变薄或缺失,肠绒毛高矮不一,密度减低,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炎细胞浸润,12h部分肠绒毛上皮细胞开始修复,24h修复明显,72h基本正常;双歧杆菌组腹腔注射LPS后2h未见明显异常,6h时可见小肠绒毛损伤,但是部分绒毛上皮细胞有修复,部分肠管杯状细胞分泌亢进,12h修复明显,24h基本修复或正常,72h修复完全或正常。二、各实验组幼鼠血清和回肠组织SOD、MDA及MPO含量的变化(一)血清和回肠组织SOD活性变化LPS组血清SOD活性在6h、12h和24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降低(P<0.05),双歧杆菌组SOD活性在2h、6h、12h及24h与LPS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5)。LPS组回肠组织SOD活性在6h、12h和24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降低(P<0.05),双歧杆菌组SOD活性在6h和12h与LPS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5)。(二)血清和回肠组织MDA含量变化LPS组血清MDA含量在6h、12h和24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增加(P<0.05),双歧杆菌组MDA含量在6h、12h及24h与LPS组比较有显着下降(P<0.05)。LPS组回肠组织MDA含量在6h、12h和24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增加(P<0.05),双歧杆菌组MDA含量在12h和24h与LPS组比较有显着降低(P<0.05)。(三)血清和回肠组织MPO含量变化LPS组血清MPO含量在6h、12h和24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增加(P<0.05),双歧杆菌组MPO含量在6h和12h与LPS组比较有显着降低(P<0.05)LPS组回肠组织MPO含量在2h、6h和12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增加(P<0.05),双歧杆菌组MPO含量在6h和12h与LPS组比较有显着下降(P<0.05)三、各实验组幼鼠回肠组织Defensin-5、IGF-1和ICAM-1的分子生物学变化(一)回肠组织Defensin-5 mRNA的表达对照组回肠有少量Defensin-5 mRNA的表达,而模型组在LPS注射后2h表达明显增加,6h达高峰,以后各时间点的表达逐渐下降,在2h、6h及12h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双歧杆菌组Defensin-5的表达在LPS注射后2h较模型组下降,6h、12h及24h下降明显(P<0.05)。双歧杆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2h和6h均比对照组增加,其中在2h差异明显(P<0.05),以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二)回肠组织IGF-1蛋白和mRNA表达1、回肠组织IGF-1蛋白表达对照组各个时间点均有一定的IGF-1表达,表现为肠黏膜隐窝及上皮细胞较多量棕褐色颗粒;内毒素组IGF-1表达较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均减少,以12、24和72h为着(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IGF-1表达在6h开始较内毒素组增加,以12、24和72h为着(P<0.05),双歧杆菌组在6、12和24h表达较对照组增多,但无统计学上意义。2、回肠组织IGF-1 mRNA的表达对照组各时间点回肠有较多量的IGF-1 mRNA表达;内毒素组回肠IGF-1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以6、12、24和72h为着(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回肠IGF-1mRNA表达从6h以后较内毒素组增加明显(P<0.05),其中12和24h较对照组增加,但没有统计学上意义。(三)回肠组织ICAM-1蛋白和mRNA表达1、回肠组织ICAM-1蛋白表达回肠ICAM-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肠黏膜间质可见少量棕黄色颗粒,模型组小肠黏膜间质均有棕黄色颗粒,以6h为着,免疫组织化学平均光密度值在6h、12h、24h和72h均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双歧杆菌组小肠黏膜间质棕黄色颗粒与模型组比较先增加而后逐渐减少,在6h和12h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增加(P<0.01),以后逐渐下降,在72h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对照组则无显着性差异。2、回肠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对照组回肠有少量ICAM-1 mRNA的表达,而模型组在LPS作用2h后表达明显增加(P<0.01),以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双歧杆菌组在注射LPS 2h较模型组表达下降(P<0.01)而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在6h和12h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24h下降明显,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72h回升至正常。结论1.、双歧杆菌能减轻内毒素损伤幼鼠的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2、内毒素损伤幼鼠血清和回肠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双歧杆菌能增加SOD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表明双歧杆菌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对幼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内毒素损伤幼鼠血清和回肠MPO含量增加,同时回肠组织ICAM-1蛋白质和mRNA表达增加,外源性给予双歧杆菌能降低内毒素组MPO和ICAM-1的增加,表明双歧杆菌能通过抑制大鼠体内的MPO含量和ICAM-1的表达而保护肠道。4、内毒素损伤幼鼠回肠组织IGF-1表达降低,外源性双歧杆菌能抑制IGF-1的表达降低,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提高IGF-1表达而保护肠道。5、内毒素损伤幼鼠回肠组织Defensin-5 mRNA表达增加,给予外源性双歧杆菌后Defensin-5 mRNA的表达没有继续增加,反而表达下降,而肠道的炎性损伤却在逐渐缓解,表明双歧杆菌能保护肠道,但不是通过增加肠道Defensin-5的分泌的途径。

李迎雪,王立生[8](2006)在《双歧杆菌抗肿瘤信号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文桂,陈雅棠[9](2006)在《双歧杆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郑昌京,王立生,李俊达,陈观榕,马晓东[10](2003)在《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体内预防大肠癌的机制。方法 :首先建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双歧杆菌预防组和肿瘤对照组 ,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检测了大肠癌组织激活蛋白1(AP-1)中的 c-fos和 c-jun的含量。结果 :双歧杆菌预防组大肠癌移植瘤 c-jun和 c-fos的含量均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 (P<0 .0 1)。结论 :青春型双歧杆菌可通过降低大肠癌移植瘤组织 AP-1中的 c-jun和 c-fos的表达这一途径来预防大肠癌的生长

二、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与TL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研究进展
    1.1 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1.1.1 益生菌与机体关系
        1.1.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1.2 肠道屏障
        1.2.1 物理屏障
        1.2.2 生化屏障
        1.2.3 免疫屏障
    1.3 TLR通路在肠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1.4 核受体FXR在肠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1.4.1 FXR与胆汁酸代谢
        1.4.2 FXR与肠道菌群
        1.4.3 FXR与免疫
    1.5 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在肠道黏膜中的作用
        1.5.1 DNA甲基化的作用
        1.5.2 肠道菌群对组蛋白修饰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屏障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2.1.2 试验日粮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分组和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
        2.2.3 肠道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2.2.4 肠道组织总RNA提取
        2.2.5 反转录
        2.2.6 引物设计
        2.2.7 qRT-PCR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肠道组织形态学观察
        2.3.2 肠道组织扫描电镜结构观察
        2.3.3 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TLR通路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
        3.2.3 脾脏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3.2.4 肠道组织RNA提取、反转录与q PCR
        3.2.5 引物设计
        3.2.6 回肠组织总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3.2.7 Western Blot检测回肠NF-κB表达情况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血常规检测结果
        3.3.2 脾脏器官指数与红髓白髓比
        3.3.3 肠道TLR通路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情况
        3.3.4 关键因子NF-κB在回肠的蛋白表达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影响FXR基因与蛋白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
        4.2.3 回肠组织RNA提取、反转录与q PCR
        4.2.4 引物设计
        4.2.5 回肠组织总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4.2.6 Western Blot检测回肠FXR的蛋白表达
        4.2.7 CHIP检测回肠FXR组蛋白修饰情况
        4.2.8 CHIP引物设计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肠道FXR与 RXR m RNA表达情况
        4.3.2 回肠FXR蛋白表达情况
        4.3.3 FXR组蛋白修饰情况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肠道HE切片制作
个人简历

(2)植物乳杆菌NCU116胞外多糖抗肿瘤及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机制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植物乳杆菌NCU116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糖得率及表观性状
        2.3.2 理化性质测定
        2.3.3 植物乳杆菌NCU116胞外多糖的紫外光谱
        2.3.4 植物乳杆菌NCU116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
        2.3.5 EPS116分子量分布及均一性分析
        2.3.6 单糖组成和糖醛酸组成分析
        2.3.7 氨基酸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PS116诱导小鼠结直肠癌细胞CT26凋亡的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S116对结肠癌细胞CT26生长的影响
        3.3.2 EPS116诱导结肠癌细胞CT26的凋亡
        3.3.3 EPS116通过死亡受体Fas及其配体FasL诱导CT26细胞凋亡
        3.3.4 EPS116诱导Caspase-3或Caspase-8的水解和活化
        3.3.5 EPS116上调ROCK1和PARP2的表达,并诱导PARP1的裂解·
        3.3.6 EPS116诱导CT26细胞中转录因子c-Jun的表达及活化
        3.3.7 EPS116上调了CT26细胞表面受体TLR2基因的表达
        3.3.8 EPS116通过TLR2诱导CT26细胞凋亡
        3.3.9 TLR1促进TLR2调节EPS116诱导的CT26细胞凋亡
        3.3.10 TLR2的表达仅在CT26细胞中表达上调
        3.3.11 分析与TLR2相互作用的蛋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PS116调节结肠肠道屏障功能分子机制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PS116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4.3.2 EPS116改善了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肠道通透性
        4.3.3 EPS116上调了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4.3.4 EPS116下调了结肠炎模型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
        4.3.5 EPS116促进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4.3.6 EPS116促进Caco-2细胞中STAT3的表达和活化
        4.3.7 EPS116诱导STAT3与Caco-2细胞TJ基因启动子的结合
        4.3.8 EPS116通过STAT3调节肠道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重组人乳铁蛋白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乳腺癌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1.2.1 病因学
        1.2.2 发病机制
    1.3 乳腺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1.3.1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策略和方向
        1.3.2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3.3 乳铁蛋白的研究现状
        1.3.4 重组人乳铁蛋白的转基因研究
        1.3.5 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重组人乳铁蛋白抗小鼠乳腺癌作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药品和试剂
        2.2.2 主要试验仪器
        2.2.3 试验动物和细胞株
    2.3 试验方法
        2.3.1 Ad-rhLTF 在 HEK293 细胞中的扩增
        2.3.2 小鼠 EMT6 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2.3.3 有效剂量和最大耐受量的确定
        2.3.4 确定小鼠治疗剂量
        2.3.5 试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处理
        2.3.6 小鼠一般状态观察
        2.3.7 肿瘤生长抑制率测定
        2.3.8 人乳铁蛋白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2.3.9 小鼠肝脏、肾脏病理学分析
        2.3.10 小鼠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检测
        2.3.11 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2.3.12 小鼠肿瘤组织中 p53、CerbB-2 和 Ki-67 的表达
        2.3.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2.4 试验结果
        2.4.1 Ad-rhLTF 在 HEK293 细胞中的扩增
        2.4.2 小鼠 EMT6 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2.4.3 Ad-rhLTF 的有效剂量和最大耐受量
        2.4.4 小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2.4.5 Ad-rhLTF 对小鼠 EMT6 乳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4.6 人 LTF 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2.4.7 肝脏、肾脏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
        2.4.8 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变化
        2.4.9 肿瘤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4.10 肿瘤组织中突变型 p53、CerbB-2 和 Ki-67 的表达
    2.5 讨论
        2.5.1 应用腺病毒载体的评价
        2.5.2 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
        2.5.3 Ad-rhLTF 成功转染 EMT6 小鼠乳腺癌细胞
        2.5.4 Ad-rhLTF 抑制 EMT6 小鼠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2.5.5 Ad-rhLTF 抑制突变型 p53、CerbB-2 和 Ki-67 的表达
        2.5.6 Ad-rhLTF 对 EMT6 荷瘤小鼠的毒副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d-rhLTF 诱导 EMT6 小鼠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药品和试剂
        3.2.2 主要试验仪器
        3.2.3 试验动物和细胞株
    3.3 试验方法
        3.3.1 Ad-rhLTF 在 HEK293 细胞中的扩增
        3.3.2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和药物处理
        3.3.3 人乳铁蛋白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3.3.4 肿瘤生长抑制率的测定
        3.3.5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变化
        3.3.6 EMT6 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 TUNEL 染色
        3.3.7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3.3.8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 Bcl-2、Bax、PKB 和 PKC 的表达
        3.3.9 肿瘤组织中总 RNA 提取及反转录 PCR
        3.3.10 肿瘤组织 p53、Bcl-2、Bax、Fas、FasL 和 caspase 3 mRNA 的表达
        3.3.11 肿瘤组织 Bcl-2、Bax、Fas、FasL 和 caspase 3 的蛋白表达检测
        3.3.12 统计学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
        3.4.1 Ad-rhLTF 在 293 细胞中的扩增
        3.4.2 人 LTF 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3.4.3 Ad-rhLTF 对小鼠体重和肿瘤生长的影响
        3.4.4 Ad-rhLTF 对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影响
        3.4.5 TUNEL 染色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百分率
        3.4.6 Ad-rhLTF 对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周期的影响
        3.4.7 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Bcl-2、Bax、PKB 和 PKC 表达
        3.4.8 小鼠肿瘤组织的总 RNA 提取和鉴定
        3.4.9 小鼠肿瘤组织 p53、Bcl-2、Bax、Fas、FasL、caspase 3 的表达
    3.5 讨论
        3.5.1 Ad-rhLTF 诱导小鼠 EMT6 肿瘤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
        3.5.2 Ad-rhLTF 对 EMT6 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3.5.3 Ad-rhLTF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d-rhLTF 对 EMT6 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药品和试剂
        4.2.2 主要试验仪器
        4.2.3 试验动物和细胞株
    4.3 试验方法
        4.3.1 EMT6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
        4.3.2 试验分组
        4.3.3 荷瘤小鼠体重和肿瘤生长抑制率的测定
        4.3.4 Ad-rhLTF 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4.3.5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4.3.6 小鼠 NK 细胞活性测定
        4.3.7 ConA 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4.3.8 小鼠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4.3.9 脾细胞上清液中 IL-2 的检测
        4.3.10 腹腔巨噬细胞分泌 TNF-α的检测
        4.3.11 小鼠血清中 IL-2、TNF-α的含量测定
        4.3.12 PBMC 中 IL-2、TNF-α和 B7 分子 mRNA 的检测
        4.3.13 Western blot 检测小鼠脾细胞中 NF-κB、AP-1 的表达
        4.3.14 统计学处理
    4.4 试验结果
        4.4.1 Ad-rhLTF 对乳腺癌荷瘤小鼠体重和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4.4.2 Ad-rhLTF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4.4.3 Ad-rhLTF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4.4 小鼠 NK 细胞活性的变化
        4.4.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
        4.4.6 Ad-rhLTF 对小鼠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4.7 Ad-rhLTF 对脾细胞分泌 IL-2 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 TNF-α的影响
        4.4.8 血清中 IL-2 和 TNF-α的变化
        4.4.9 小鼠 PBMC 中 IL-2、TNF-α和 B7 分子 mRNA 的表达
        4.4.10 小鼠脾细胞 NF-κB、AP-1 的表达
    4.5 讨论
        4.5.1 Ad-rhLTF 对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
        4.5.2 Ad-rhLTF 对 EMT6 乳腺癌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4.5.3 Ad-rhLTF 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5.4 Ad-rhLTF 对细胞因子 IL-2 和 TNF-α的影响
        4.5.5 Ad-rhLTF 对 PBMC 协同刺激分子 B7 表达的影响
        4.5.6 小鼠脾细胞中 NF-κB 和 AP-1 的表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d-rhLTF 诱导人 MCF-7 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2.4 试剂配制
    5.3 试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和收集
        5.3.2 MTT 法检测 MCF-7 细胞增殖活性
        5.3.3 Ad-rhLTF 的转染程序
        5.3.4 Ad-rhLTF 转染 MCF-7 细胞后 hLTF 的表达
        5.3.5 苏木精-伊红染色试验
        5.3.6 Hoechst 33342 荧光单染试验
        5.3.7 AO/EB 荧光双染试验
        5.3.8 电镜观察 MCF-7 细胞的凋亡
        5.3.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5.3.10 Annexin V- FITC 染色检测 MCF-7 细胞凋亡
        5.3.11 凝胶电泳法 MCF-7 细胞 DNA ladder 分析
        5.3.12 MCF-7 细胞的 TUNEL 染色
        5.3.13 Ad-rhLTF 对 MCF-7 细胞周期的影响
        5.3.14 Bcl-2 和 Bax mRNA 表达水平的检测
        5.3.15 数据处理
    5.4 试验结果
        5.4.1 Ad-rhLTF 对 MCF-7 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Ad-rhLTF 转染 MCF-7 细胞后 hLTF 表达结果
        5.4.3 Ad-rhLTF 处理后 MCF-7 细胞形态学特征
        5.4.4 Hoechst 33342 荧光单染法检测 MCF-7 细胞凋亡
        5.4.5 AO/EB 荧光双染观察 MCF-7 细胞凋亡
        5.4.6 电镜观察 MCF-7 细胞凋亡
        5.4.7 Ad-rhLTF 影响 MCF-7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结果
        5.4.8 MCF-7 细胞经 AnnexinV-FITC 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5.4.9 MCF-7 细胞 DNA 片段化分析结果
        5.4.10 MCF-7 细胞的 TUNEL 染色结果
        5.4.11 MCF-7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5.4.1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Bcl-2 和 Bax 的 mRNA 表达
    5.5 讨论
        5.5.1 Ad-rhLTF 转染 MCF-7 细胞的评价
        5.5.2 Ad-rhLTF 对 MCF-7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5.3 Ad-rhLTF 诱导 MCF-7 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
        5.5.4 Ad-rhLTF 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5.5 AnnexinV-FITC 凋亡检测结果评价
        5.5.6 DNA 片段化结果分析
        5.5.7 TUNEL 染色结果的评价
        5.5.8 Ad-rhLTF 对 MCF-7 细胞周期的影响
        5.5.9 Ad-rhLTF 诱导 MCF-7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长双歧杆菌细胞壁完整肽聚糖的分离及其免疫、抑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双歧杆菌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1.1.2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3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1.2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研究进展
        1.2.1 肽聚糖的组成与结构
        1.2.2 肽聚糖的分类
        1.2.3 肽聚糖的合成
        1.2.4 肽聚糖的代谢
        1.2.5 肽聚糖的免疫作用机制
    1.3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分离纯化、免疫调节及抑瘤作用的研究现状
        1.3.1 WPG 的分离纯化
        1.3.2 WPG 的免疫调节作用
        1.3.3 WPG 的抑瘤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及主要试剂
        2.1.2 细胞株及单个核淋巴细胞来源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工业化分离方法的研究
        2.2.2 长双歧杆菌 WPG 的初步鉴定及相关分析
        2.2.3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免疫活性的研究
        2.2.4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抑瘤活性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工业化分离方法的研究
        3.1.1 活菌计数结果及WPG 制备得率
        3.1.2 磷壁酸去除方法的选择
        3.1.3 TCA 法去除磷壁酸温度及时间条件的优化
        3.1.4 脱脂方法的确定
        3.1.5 消化酶的选择及消化条件的确定
    3.2 长双歧杆菌 WPG 的初步鉴定及相关分析
        3.2.1 溶菌酶消化试验
        3.2.2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3.2.3 氨基酸组分分析
        3.2.4 WPG 其它化学组分分析
        3.2.5 电镜观察
    3.3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免疫活性的研究
    3.4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抑瘤活性的研究
        3.4.1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人胃癌细胞 MGC803 增殖的影响
        3.4.2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人肝癌细胞 HepG2 增殖的影响
        3.4.3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4 讨论
    4.1 WPG 分离方法
    4.2 WPG 的初步鉴定与分析
    4.3 WPG 的免疫活性研究
    4.4 WPG 的抑瘤活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的抑瘤作用及对其信号转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双歧杆菌抑瘤作用及其对肿瘤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双歧杆菌在体内的数量及分布
    1.2 双歧杆菌对宿主的生理作用
    1.3 双歧杆菌的抑瘤作用的现状
    1.4 双歧杆菌对肿瘤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研究现状
    1.5 生物应答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2 实验部分
    2.1 第一章 双歧杆菌的抑瘤作用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第二章 双歧杆菌对大肠癌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6)耐特定抗菌药双歧杆菌的鉴定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的概述
        1.1.1 双歧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1.1.2 双歧杆菌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1.1.3 形态学
        1.1.4 代谢特点
    1.2 双歧杆菌的营养和保健作用
        1.2.1 双歧杆菌的定植粘附作用
        1.2.2 双歧杆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2.3 双歧杆菌抑制肿瘤作用
        1.2.4 双歧杆菌免疫调节作用
        1.2.5 防止便秘作
        1.2.6 长寿及抗衰老的作用
        1.2.7 营养功能
    1.3 双歧杆菌制品
    1.4 双歧杆菌基因工程研究
        1.4.1 双歧杆菌质粒研究
        1.4.2 PCR 技术
    1.5 双歧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1.5.1 细菌的耐药性
        1.5.2 双歧杆菌的耐药性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及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
        2.2.2 双歧杆菌菌种的保存
        2.2.3 双歧杆菌分离菌株的属、种鉴定
        2.2.4 双歧杆菌的特性研究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歧杆菌的鉴定
        3.1.1 双歧杆菌的属的鉴定
        3.1.2 双歧杆菌的种的鉴定
    3.2 双歧杆菌的特性
        3.2.1 双歧杆菌的驯化
        3.2.2 双歧杆菌的菌落特征
        3.2.3 双歧杆菌的菌体形态特征
        3.2.4 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
        3.2.5 双歧杆菌的耐药性
4 讨论
    4.1 菌落特征与菌体形态
    4.2 需氧驯化
    4.3 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
        4.3.1 耐药性与杯碟法
        4.3.2 耐药性与氧
        4.3.3 耐药性与传代次数
        4.3.4 耐药性与质粒
    4.4 PCR 鉴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肠道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前言
    论文一 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回肠形态学及防御素-5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二 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抗氧化作用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三 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体内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综述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8)双歧杆菌抗肿瘤信号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与肿瘤相关的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主要的信号反应
2 双歧杆菌抗肿瘤的信号机制
3 结语

(9)双歧杆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歧杆菌的定植粘附作用
2 双歧杆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1 抗鼠伤寒沙门氏菌:
    2.2 抗艰难梭菌:
    2.3 抗牙周病原菌:
    2.4 抗食源性细菌:
    2.5 抗阴道细菌:
    2.6 抗大肠杆菌:
    2.7 抗白色念珠菌:
    2.8 抗病毒:
3 双歧杆菌抑制肿瘤作用
    3.1 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3.2 促进宿主生成免疫调节分子:
    3.3 抑制白血病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4 双歧杆菌免疫调节作用
    4.1 巨噬细胞:
    4.2 T细胞:
    4.3 B细胞:
5 结语

(10)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菌种来源及其培养
    1.3 大肠癌细胞株
    1.4 大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双歧杆菌的处理措施
    1.5 大肠癌组织c-fos、c-jun表达的检测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双歧杆菌对大肠癌c-fos和c-jun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四、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与TL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祥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植物乳杆菌NCU116胞外多糖抗肿瘤及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机制的初探[D]. 周兴涛. 南昌大学, 2019(04)
  • [3]重组人乳铁蛋白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建杰. 燕山大学, 2012(10)
  • [4]长双歧杆菌细胞壁完整肽聚糖的分离及其免疫、抑瘤活性的研究[D]. 丁喜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5]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的抑瘤作用及对其信号转导的影响[D]. 王晓庆. 安徽理工大学, 2008(04)
  • [6]耐特定抗菌药双歧杆菌的鉴定与特性研究[D]. 雷守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7]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肠道保护机制的研究[D]. 王玮. 中国医科大学, 2007(05)
  • [8]双歧杆菌抗肿瘤信号机制的研究[J]. 李迎雪,王立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6(06)
  • [9]双歧杆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J]. 李文桂,陈雅棠. 地方病通报, 2006(01)
  • [10]激活蛋白1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中的作用[J]. 郑昌京,王立生,李俊达,陈观榕,马晓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06)

标签:;  ;  ;  ;  ;  

激活蛋白 1 在双歧杆菌预防结直肠癌生长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