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

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

一、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论文文献综述)

董徐刚[1](2021)在《光子晶体重金属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重金属作为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具有毒性大、生物累积性强和不可降解等特点,能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被人体吸收。如果重金属长期在人体中累积可导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的损坏。因此,开发能够高效检测重金属离子的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检测重金属的方法有原子吸收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仪器昂贵、操作繁琐和不能现场实时检测等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制备一系列聚合物光子晶体,并基于不同的响应体系实现了对重金属的可视化敏感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硫化物沉淀反应构筑了一种具有普遍响应性的光子晶体重金属传感器。研究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对传感器的影响,发现当比例为5:0.1时传感效果最佳。同时,通过调节硫化钠的浓度可以实现对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当硫化钠的浓度为2 g/L时可对1-7 g/L的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当硫化钠的浓度为1 g/L时可对0.5-1 g/L的重金属进行检测,Hg2+、Cu2+、Ag+、Pb2+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5g/L、0.5 g/L、0.5 g/L、1g/L。传感器在不同的重金属离子溶液中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色,从而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的可视化半定量检测。此外,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2)基于脲酶的催化反应构筑了一种超灵敏可视化的光子晶体Hg2+传感器。通过调节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脲酶和尿素浓度,发现当比例为5:0.1、脲酶浓度为0.01 mg/mL、尿素浓度为50 mmol/L时传感器对Hg2+具有最佳的响应效果。传感器在浓度为5×10-16-5×10-4 g/L的Hg2+溶液中能够呈现出由红色到绿色的颜色变化,从而实现了对Hg2+的可视化快速半定量检测。传感器对Hg2+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并且还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重复使用能力,最低检测限为5×10-16 g/L。(3)构筑了一种羟丙基-β-环糊精聚合物光子晶体传感器,并用于Pb2+和金刚烷胺的检测。基于羟丙基-β-环糊精骨架结构上糖苷氧原子的配位作用对Pb2+进行检测,考察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和β环糊精含量对传感器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比例为5:0.1、环糊的量为0.1 mmol/L时,传感器对Pb2+的检测有良好的灵敏度和传感性能。在浓度为10-5-1 mmol/L Pb2+溶液中,传感器的反射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并且随着反射峰的移动传感器出现了由橙色到紫色的颜色变化,从而实现了对Pb2+高效、快速和半定量的检测。此外,基于β环糊精和金刚烷胺的主客体识别作用,研究了传感器对金刚烷胺的响应。

于晶伦[2](2020)在《蓝铁矿回收过程与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城市排水体制打破了原生态文明下磷的循环,导致磷危机现象显现。随食物进入人体的磷最终大多会聚积于污水处理剩余污泥之中(90%),成为有待开发的“第二磷矿”。剩余污泥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因磷(P)和铁(Fe)的存在以及反应器环境下特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形成蓝铁矿(Fe3(PO4)2·8H2O,Vivianite)沉淀,具有比用作肥料更加广泛的磷回收利用价值。为此,课题研究围绕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环境下铁生物还原、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探究蓝铁矿生成过程与机理。基于文献调研,实验首先聚焦如何提高铁生物还原速率,以期缩短蓝铁矿生成周期。于是,向实验系统中投加氨氮(NH4+)与硫酸盐(SO42-),试图刺激铁的生物还原速度。实验结果显示,NH4+与SO42-投加并未提高铁(Fe3+)的生物还原速率,说明系统中金属(铁)还原微生物(Metal-reducing microorganisms)本身已具有较高的活性,并非铁还原的限制性因素。但是,加入的氨氮(NH4+)氧化与铁(Fe3+)还原出现耦合现象,这种自养的铁还原过程,使消化系统明显出现溶解性有机物(SCOD)增幅(23%),导致甲烷(CH4)产量增加17%。然而,由于氨氮氧化消耗系统中H+,致使系统pH值升高,这就减弱了铝离子(Al3+)与磷酸根(PO43-)的结合能力,无形增加了Fe2+与PO43-结合生成蓝铁矿的机会,使其增产19%。借助于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较高活性,实验还利用自然界赤铁矿、针铁矿和无定形铁矿等常见铁源探究铁源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对铁还原和蓝铁矿形成的影响,同时,评估这些铁源用作蓝铁矿生成的可行性。实验表明,无定形铁矿、针铁矿、赤铁矿中的铁在铁还原细菌作用下还原度依次降低,这是因为铁的结晶度限制了微生物对铁的代谢,继而影响蓝铁矿形成。磷分级实验结果同时显示,不稳定性磷是厌氧消化系统中能够与铁结合形成蓝铁矿的潜在磷源。理论上,水相中形成蓝铁矿晶体析出的过饱和度与蓝铁矿沉淀的溶解度均受到温度影响。但是,低温、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实验显示,蓝铁矿晶体沉淀并没有产生明显差异。模拟计算支持实验发现,在595℃温度范围蓝铁矿沉淀受温度影响较小。

张美涵[3](2019)在《电絮凝/电场强化导电炭膜截留系统耦合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重金属污染形势不断加剧,排放标准日趋严格,采用单一处理技术很难达到排放要求。本实验采用电絮凝/电场强化导电炭膜截留系统耦合处理重金属废水。将电絮凝作为预处理单元,可有效降低重金属浓度,再通过电场强化炭膜技术深度处理,从而实现达标排放。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探究电絮凝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最佳条件,研究极板材料、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及初始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初始浓度为100 mg/L含Pb2+、Cd2+重金属废水时,Fe阳极Al阴极的极板组合方式对Pb2+、Cd2+的去除率效果最好;实验的最佳电流密度、极板间距以及初始pH分别为75 A/m2、1.5 cm和pH=7,在此条件下,Pb2+、Cd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和96.2%。其次,利用炭膜做阳极构建离子截留系统,探究溶液初始浓度、电场强度、初始pH等因素对膜的渗透通量以及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重金属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在探究电场对膜系统的影响时发现,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膜渗透通量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有明显提高,最佳场强为0.4 V/cm;并且在pH=7-8的碱性条件下Pb2+、Cd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9%。在最佳条件下,应用耦合系统分别处理含Pb2+、含Cd2+以及Pb2+、Cd2+混合废液,去除率均达到100%,这表明铅、镉作为第一类污染物,允许排放最高浓度为1.0 mg/L和0.1 mg/L,经过耦合处理后可达标排放。并通过对铅、镉的溶度积常数、离子半径、水合离子半径以及标准电极电位进行比较,分析了耦合系统对两种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差异的原因。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并以此计算去除率,通过微观扫描电镜分析炭膜的孔隙结构以及重金属含量分布。

张歆皓,张颖颖,崔欢[4](2019)在《碘化铅溶度积测定实验条件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交换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是本科无机基础实验课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本实验通常时间较长,实验药品消耗偏多。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改进,包括优化装柱方法,改变HNO3的用量及浓度,改变饱和碘化铅溶液的体积及Pb2+与阳离子树脂进行交换时的流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实验获得了较为准确的溶度积,而且减少了实验试剂的用量,同时也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韩福芹,王丽丽,宋海岩,曹晶晶,郭丽[5](201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常数”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文中指出针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常数"实验测定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用改进后的方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常数,减少了实验药品和污染,简化了实验环节和数据处理过程,使实验测定的数据更准确。并且根据热力学公式推导、计算和作图,给出了lnKspθ与1/T关系的直线方程,可以判断不同温度时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

上官琦佩[6](2018)在《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洋酸化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其最直观的表现是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浓度的长期下降趋势。海洋酸化改变了海水原本的碳酸盐体系平衡,为描述这一过程,海洋科学工作者通常测定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02,pCO2)、pH、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和总碱度(total alkalinity,TA)四个参数;碳酸根离子浓度([CO32-])可以通过以上四个参数中的任意两个结合温度、盐度等数据计算得出。在大多数研究中,除pCO2外,海水样品的测定方式仍旧是采集离散样品,在岸上或者船载实验室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也面临着样品在保存与输送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等不可预测的问题。因而发展测定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的自动化仪器,获取实时在线数据将有助于海洋酸化和海洋碳循环研究。目前为止,所有碳酸盐体系参数均可以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易于实现自动化测定。为提升现有仪器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论文针对海水pH和碳酸根离子这两个参数的测定,设计出自动分析仪器并进行测试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研制出海水pH自动分析仪器,测定依据的化学原理为pH指示剂--可见分光光度法。仪器通过注射泵和多位阀输送液体,利用LED为光源,电荷耦合器件(CCD)光谱仪为检测器进行光度测定。根据间甲酚紫指示剂与海水样品混合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计算出海水样品的pH值。实验室测试表明,该仪器精密度为~0.001。仪器用于在线观测珊瑚饲养缸中海水的pH变化规律,5天内运行正常,通过与TA和DIC计算出的pH相比较,测定结果的偏差为-0.015±0.014(n=38)。(2)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使用与pH自动分析仪器类似的流路设计并结合紫外光度法,研制出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根据Pb(II)和海水混合溶液在紫外区的吸收光谱,可以计算出海水样品的碳酸根离子浓度。实验室测试表明,该仪器测定人工海水样品的精密度为1.1%(n=13)。在珊瑚饲养缸的现场观测实验中,仪器测定结果与TA和DIC计算值的偏差为-2.4±15.7 μmol/kg(n=14)。该仪器在南中国海用于近两周的海水表层走航测定及两个剖面离散样品的现场分析,在实验前期测定结果偏差分别为-0.5±5.0 μmol/kg(n=31,走航样品)和2.1±5.7 μmol/kg(n=22,垂直剖面样品),但是实验后期偏差有增大趋势。航次后针对此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过优化测定程序和仪器现场校正可以提高数据质量。

盛晓星[7](2018)在《高氟氯含锌烟尘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源的开发,高品位矿物原料日益减少,而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加剧,使人们开始将眼光转向资源回收利用。氧化锌烟尘是锌冶炼中一种重要二次资源,然而由于来源不同往往成分复杂,对于高氟氯含锌烟尘,当直接进行浸出时,由于产生大量氟、氯离子对电解锌过程有重要影响,所以多数企业都会进行预处理。本文以高氟氯含锌烟尘为研究原料,提出两段法浸出脱除氟氯。第一段以硫酸盐加改性钙盐进行中浸脱氯,使烟尘中大部分氯离子,以及少量游离氟浸出溶液;脱氯渣第二段酸性浸出,浸出物料中的锌、氟。经过系统实验,为实现工业应用提供了参考。论文中首先采用纯氯化铅试剂进行了硫酸盐转化脱氯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反应时间1h,温度70℃,硫酸根加入量比理论量过量5g/L条件下,氯化铅溶出效果最好。在上述条件下,脱氯液氯离子浓度可达到30-40g/L,渣中氯离子含量可小于0.03%;当溶液中含有氟离子时,采用硫酸盐转化脱氯,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升高,渣含氯也进一步升高,结果表明渣中的氯、氟和铅离子形成了氟氯化铅影响了氯的脱除;采用硫酸盐加改性钙盐法可有效破坏氟氯化铅难溶物,使渣含氯得到明显降低。基于上述实验的结果,对多种实际高氟氯烟尘进行了脱除氟氯试验。中性浸出的条件为:温度70℃,反应时间1h,液固比5:1,硫酸根加入量为理论量的0.8倍,改性钙盐加入量为理论量1.5倍;对高氯低氟烟尘,渣中氟氯含量小于0.1%,对高氟氯含锌烟尘,氯离子浸出率以渣计约83%,而氟离子浓度控制在50mg/L以下。对于脱氯渣进行了酸性浸出及中性浸出,酸性浸出后的残酸量质量浓度约为15g/L;中性浸出终点p H在5.0左右,此时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约为3.6g/L,氯离子浓度约为800mg/L,以钙盐除氟后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在300mg/L左右,除氟率达90%以上。两段浸出锌的浸出率可达90%左右。本工艺与碱浸法相比省去了碱量消耗节约了成本,较好的实现了高氟氯含锌烟尘中锌的回收。

王小锋,嵇黎茜,陈昌云,徐鉴[8](2017)在《基于电化学方法测定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实验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电化学方法对Cu(OH)2溶度积常数和Ag2O溶度积常数的测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得到的Ag2O溶度积常数与文献值相接近,而Cu(OH)2溶度积常数与文献值相差较大.将该对比实验应用于本科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加深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计算等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李玲美[9](2017)在《铁叶绿酸金属盐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及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叶绿素衍生物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目前可以普遍生产制备的有铜叶绿酸钠、铁叶绿酸钠、锌叶绿酸钠等。将铁叶绿酸钠作为反应物,使其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铁叶绿酸金属盐。研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常数及表观活化能,测定难溶性铁叶绿酸金属盐的平衡常数。利用仪器分析手段研究难溶盐的结构,拓宽叶绿素衍生物的种类及应用范围。电导法测定了铁叶绿酸镁、钙、锶、锰、钴、镍、锌、铝、铬的反应速率常数、表观活化能。25℃时,其反应速率常数在0.1084 s-10.1951 s-1之间,它们均属于一级反应,且都是复分解反应;表观活化能在19.5033.24 k J/mol之间。九种铁叶绿酸金属盐均属于速率很快的反应。通过IR、FTMS和TG联合分析铁叶绿酸金属盐的结构。确定铁叶绿酸铬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2.92,分子式为铁叶绿酸铬a盐:(C34H30O5N4Fe)3Cr2,铁叶绿酸铬b盐:(C34H28O6N4Fe)3Cr2。高分辨质谱正离子模式[M+Na]+下,确定了脱镁叶绿酸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59.40,脱镁叶绿酸钙a、b分子式分别为:(C34H32O5N4)2Ca2Na、(C34H30O6N4)2Ca2Na。M3+与铁叶绿酸钠的结合比为2:3,M2+与铁叶绿酸钠的结合比为1:1。分光光度法为研究手段,获得铁叶绿酸钙、镁、锶、钴、锰、镍、锌、铝以及铬的溶度积常数,并比较了同一类型铁叶绿酸金属盐的溶解度。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摩尔比法测定出叶绿酸-Fe2+配位摩尔比npheo:n Fe为1:1,K稳为3.8763×106,对两种方法评估的结果:相对平均偏差为1.79%,考虑误差来源,认为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

王茹[10](2015)在《金属环烷酸盐的合成和表征》文中研究说明环烷酸是石油产品中的主要酸性物质和一种及其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可以与大多数的金属元素形成金属环烷酸盐。金属环烷酸盐广泛应用于印刷行业的干燥剂和涂料行业的催干剂等方面。但环烷酸的存在也会引起炼油设备和输油管道的腐蚀;并且环烷酸易与粘土矿物相互作用形成稳定悬浮液,使油砂尾矿难于脱水,从而造成对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环烷酸与粘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从环烷酸与人工合成铝硅酸盐矿物(粘土矿物属铝硅酸盐矿物)高岭土、方沸石、八面沸石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金属环烷酸盐的制备入手,系统地研究了环烷酸及其盐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环烷酸对铝硅酸盐悬浮液有一定的聚沉效果,对比加入环烷酸和无加入环烷酸的铝硅酸盐悬浮液,发现加入环烷酸后铝硅酸盐悬浮液明显变清。通过分子筛吸附环烷酸前后的Zeta电位变化测得高岭土的等电点在pH=2.0左右,其对环烷酸的最佳吸附pH为5.0左右;在5.0到10.0对方沸石做吸附研究,发现方沸石对环烷酸的最佳吸附pH在6.0左右;通过实验测得八面沸石的等电点在pH=3.0左右并且对环烷酸的最佳吸附pH在6.5左右。这些结果可以用来定性解释低浓度的环烷酸与粘土矿物的作用形成絮凝物而聚沉。采用沉淀法合成的四种金属环烷酸盐(环烷酸锌、环烷酸镁、环烷酸铜和环烷酸钙)不仅反应温度低和易操作的优点,而且能得到的质量较好的产品。通过绘制出四种二价金属环烷酸盐的紫外标准曲线,发现均符合比尔定律;测定出四种金属环烷酸盐的Zeta电位均为负值,且负电位值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大。通过电导率法分别测环烷酸锌、环烷酸镁、环烷酸铜和环烷酸钙的临界胶束浓度依次为0.48 g/L、0.531 g/L、0.272 g/L和0.388 g/L。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四种二价金属环烷酸盐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环烷酸锌、环烷酸镁、环烷酸铜和环烷酸钙的溶度积常数依次为1.18×10-17、9.62×10-17、1.78×10-19、9.59×10-15,即其溶度积常数都在10-15以下,表明这四种金属环烷酸盐均属于难溶解的盐。以环烷酸锌为典型物质验证了金属环烷酸盐具有良好的防锈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定性地解释了环烷酸与铝硅酸盐矿物的作用机理并首次报道了金属环烷酸盐的溶度积常数,通过实验证明了环烷酸锌的防锈作用。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子晶体重金属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1.3 传统检测重金属的方法
    1.4 光子晶体
        1.4.1 光子晶体简介
        1.4.2 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
    1.5 光子晶体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领域的应用
        1.5.1 基于光子晶体光子带隙的移动检测重金属
        1.5.2 基于光子晶体荧光增强效应检测重金属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基于硫化物沉淀反应的光子晶体重金属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2.2.3 光子晶体模板的制备
        2.2.4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水凝胶的制备
        2.2.5 样品的表征和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O_2微球、光子晶体模板、传感器薄膜的表征
        2.3.2 传感器对重金属的检测机理
        2.3.3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对传感器的影响
        2.3.4 pH-IOHs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2.3.5 传感器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2.3.6 传感器在真实水环境中的应用
        2.3.7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重复使用性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脲酶催化反应的超灵敏可视化光子晶体汞离子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3.2.3 光子晶体模板的制备
        3.2.4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
        3.2.5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对传感器的影响
        3.3.2 脲酶浓度对传感器的影响
        3.3.3 尿素浓度对传感器的影响
        3.3.4 传感器对不同浓度Hg~(2+)的检测
        3.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3.3.6 传感器的抗干扰性
        3.3.7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
        3.3.8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3.3.9 传感器的重复使用性
    3.4 本章小结
4 β-环糊精聚合物光子晶体传感器对Pb~(2+)和金刚烷胺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4.2.3 光子晶体模板的制备
        4.2.4 环糊精反蛋白石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制备
        4.2.5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对传感器的影响
        4.3.2 环糊精的含量对传感器的影响
        4.3.3 传感器对不同浓度Pb~(2+)的响应
        4.3.4 传感器的选择性
        4.3.5 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
        4.3.6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
        4.3.7 传感器对金刚烷胺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2)蓝铁矿回收过程与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蓝铁矿研究概况
        1.2.1 蓝铁矿的性质
        1.2.2 形成过程
        1.2.3 影响因素
        1.2.4 污水中蓝铁矿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梗概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污泥来源及特征参数
        2.1.1 实际市政污泥
        2.1.2 人工污泥
        2.1.3 接种污泥
    2.2 测气装置
    2.3 实验仪器和药品
        2.3.1 主要仪器和药品
        2.3.2 其它试剂
    2.4 主要指标分析方法
        2.4.1 主要指标的测定
        2.4.2 蓝铁矿相关指标的测定
        2.4.3 Visual MINTEQ模拟计算
第3章 强化铁还原促进蓝铁矿生成实验
    3.1 实验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氨氮对铁还原过程及蓝铁矿生成实验探究
        3.2.2 硫酸盐对铁还原过程及蓝铁矿生成实验探究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氨氮对铁还原过程及蓝铁矿生成实验探究
        3.3.2 硫酸根对铁还原过程及蓝铁矿生成实验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铁源对蓝铁矿生成影响探究
    4.1 实验概述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设计
        4.2.2 批次试验建立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消化污泥中铁浓度变化
        4.3.2 消化污泥中溶解性磷酸盐变化
        4.3.3 污泥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对蓝铁矿生成影响探究
    5.1 实验概述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设计
        5.2.2 批次实验建立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消化系统中铁含量变化
        5.3.2 消化系统中磷含量变化
        5.3.3 不同温度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3.4 污泥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5.3.5 Visual Minteq模拟温度对蓝铁矿沉淀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3)电絮凝/电场强化导电炭膜截留系统耦合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重金属废水来源及危害
    1.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化学处理法
        1.3.2 物理处理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4 电絮凝技术
        1.4.1 电絮凝技术的基本原理
        1.4.2 影响因素
        1.4.3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应用
    1.5 膜分离技术
        1.5.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5.2 膜分离过程
        1.5.3 电场强化膜技术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电絮凝系统
    2.3 电场强化炭膜系统
        2.3.1 炭膜的制备
        2.3.2 炭膜的基本性能
        2.3.3 电场强化炭膜系统的构建
    2.4 计算及分析方法
        2.4.1 膜通量计算方法
        2.4.2 去除率计算方法
        2.4.3 能耗计算方法
        2.4.4 分析方法
3 电絮凝处理含Pb~(2+)、Cd~(2+)废水的研究
    3.1 电絮凝处理含Pb~(2+)废水的实验研究
        3.1.1 极板材料与组合方式对Pb~(2+)去除的影响
        3.1.2 电流密度对Pb~(2+)去除的影响
        3.1.3 极板间距对Pb~(2+)去除的影响
        3.1.4 pH对Pb~(2+)去除的影响
    3.2 电絮凝处理含Cd~(2+)废水的实验研究
        3.2.1 极板材料与组合方式对Cd~(2+)去除的影响
        3.2.2 电流密度对Cd~(2+)去除的影响
        3.2.3 极板间距对Cd~(2+)去除的影响
        3.2.4 初始pH对Cd~(2+)去除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电场强化炭膜处理含Pb~(2+)、Cd~(2+)废水的研究
    4.1 电场强化炭膜处理含Pb~(2+)废水的研究
        4.1.1 电场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2 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3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 电场强化炭膜处理含Cd~(2+)废水的实验研究
        4.2.1 电场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电絮凝/电场强化导电炭膜耦合处理含Pb~(2+)、Cd~(2+)废水的研究
    5.1 系统耦合处理含Pb~(2+)废水的研究
    5.2 系统耦合处理含Cd~(2+)废水的研究
    5.3 系统耦合处理含Pb~(2+)、Cd~(2+)混合废水的研究
    5.4 系统处理Pb~(2+)、Cd~(2+)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碘化铅溶度积测定实验条件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
    1.2 装柱
    1.3 转型、交换、洗涤、滴定以及树脂的后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HNO3的体积对Ksp测定值的影响
    2.2 改变HNO3的浓度为2 mol/L
    2.3 改变HNO3的浓度为3 mol/L
    2.4 PbI2饱和溶液体积对Ksp测定值的影响
    2.5 PbI2饱和溶液流速对Ksp测定值的影响
3 结论

(5)“分光光度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常数”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2 实验改革与实施
    2.1 实验改革思路
    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
    2.4 溶度积与温度关系的直线方程
3 结语

(6)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洋酸化
        1.1.2 海水碳酸盐体系概述
    1.2 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1.2.1 pH
        1.2.2 [CO_3~(2-)]与Ω
    1.3 pH和碳酸根离子的走航测定
        1.3.1 走航测定的意义
        1.3.2 仪器研发进展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水pH的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2.1 分光光度法测定pH原理
    2.2 仪器设计部分
        2.2.1 流路设计
        2.2.2 流通池
        2.2.3 光电检测部分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
        2.3.2 测定程序
        2.3.3 仪器校正
        2.3.4 指示剂效应的消除
        2.3.5 实验室测试
        2.3.6 现场测试
    2.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水碳酸根离子的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3.1 分光光度法测定碳酸根离子浓度的原理
    3.2 仪器设计部分
    3.3 实验室内测试与校正
        3.3.1 试剂
        3.3.2 测定程序
        3.3.3 仪器校正
        3.3.4 指示剂效应的消除
        3.3.5 实验室内仪器性能测试
    3.4 现场实验一
    3.5 现场实验二
        3.5.1 实验方法
        3.5.2 实验结果
    3.6 仪器的改进
        3.6.1 测定程序的改进
        3.6.2 仪器漂移的校正
    3.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贡献与展望
    4.1 本研究的贡献
    4.2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致谢

(7)高氟氯含锌烟尘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的概述
        1.1.1 锌的性质及用途
        1.1.2 锌的存在及分布
    1.2 锌的冶炼
        1.2.1 火法炼锌
        1.2.2 湿法炼锌
    1.3 锌冶炼中的二次资源
        1.3.1 钢厂烟尘
        1.3.2 热镀锌废料
        1.3.3 锌冶炼烟尘及浸出渣
        1.3.4 含锌废电池
    1.4 锌冶炼中的氟氯离子行为走向及危害
        1.4.1 含锌烟尘化学组成
        1.4.2 氟氯来源及走向
        1.4.3 氟氯离子的危害
    1.5 含锌烟尘预处理
        1.5.1 湿法工艺
        1.5.2 火法工艺
    1.6 硫酸锌溶液中氟氯脱除
        1.6.1 氟离子脱除
        1.6.2 氯离子脱除
    1.7 课题的提出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分析及工艺设计
    2.1 Pb-Cl-H_2O体系的电位-pH图
    2.2 Pb(Ⅱ)-SO_4~(2-)-Cl~--F~-体系的平衡方程
        2.2.1 沉淀-溶解平衡
        2.2.2 配位平衡
    2.3 实验方法及工艺设计流程
        2.3.1 实验方法
        2.3.2 工艺设计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原料及检测
    3.1 试验原料
    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3 试验所用试剂
    3.4 检测方法
        3.4.1 氟离子浓度的测定
        3.4.2 氯离子浓度测定
        3.4.3 锌离子浓度测定
        3.4.4 酸度测定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4.1 纯试剂实验
        4.1.1 时间对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1.2 温度对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1.3 氯离子浓度对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1.4 硫酸根离子浓度对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1.5 氟离子对含氯离子的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1.6 氯离子对含氟离子的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1.7 硫酸盐与改性钙盐对含氟氯化铅转化的影响
    4.2 中性浸出
        4.2.1 硫酸盐的选择
        4.2.2 时间对中性浸出影响
        4.2.3 温度对中性浸出液影响
        4.2.4 液固比对中性浸出液影响
        4.2.5 多次浸出影响
        4.2.6 硫酸根量对中性浸出影响
    4.3 酸性浸出
        4.3.1 不同时间对酸性浸出的影响
        4.3.2 不同温度对酸性浸出的影响
        4.3.3 不同初始酸浓度对酸性浸出的影响
    4.4 不同原料的处理效果
        4.4.1 高氯低氟烟尘的预处理
        4.4.2 复杂高氟氯烟尘预处理
        4.4.3 成本核算
    4.5 浸出液除氟氯
        4.5.1 浸出液除氟离子
        4.5.2 浸出液脱除氯离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电化学方法测定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实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内容
    1.1 实验原理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品
    1.4 实验过程
        1.4.1 测定Cu (OH) 2的溶度积常数
        1.4.2 测定Ag2O的溶度积常数
2 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4 总结

(9)铁叶绿酸金属盐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及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叶绿素衍生物简介
        1.1.1 叶绿素降解产物及金属叶绿素衍生物
        1.1.2 铁叶绿酸盐简介
    1.2 反应速率常数研究现状
        1.2.1 测定方法
        1.2.2 数据处理方法
    1.3 平衡常数的测定
        1.3.1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1.3.2 稳定常数的测定
    1.4 常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方法简介
        1.4.1 波谱分析
        1.4.2 热分析
        1.4.3 元素分析
        1.4.4 衍射分析
        1.4.5 结构检测联用技术
    1.5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铁叶绿酸金属盐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种金属盐的回归方程
        2.3.2 反应级数的确定
        2.3.3 反应速率常数测定结果确定
        2.3.4 表观活化能测定结果
        2.3.5 反应速率常数测定结果分析
        2.3.6 表观活化能测定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叶绿酸金属盐平衡常数的测定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铁叶绿酸金属盐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3.2.3 铁叶绿酸稳定常数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铁叶绿酸金属盐溶度积常数测定结果
        3.3.3 铁叶绿酸稳定常数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叶绿酸金属盐的结构研究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铁叶绿酸金属盐的制备
        4.2.2 红外光谱测定
        4.2.3 热重
        4.2.4 质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谱图分析
        4.3.2 热重分析
        4.3.3 质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计算反应速率常数的MATLAB程序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金属环烷酸盐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砂的发展现状
    1.2 环烷酸的危害与综合利用
        1.2.1 环烷酸的危害
        1.2.2 环烷酸的综合利用
    1.3 金属环烷酸盐的制备和简介
        1.3.1 金属环烷酸盐的制备方法
        1.3.2 金属环烷酸盐的简介
    1.4 金属环烷酸盐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环烷酸与铝硅酸盐之间作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环烷酸的标准溶液的测定
        2.2.3 高岭土对环烷酸的吸附研究
        2.2.4 方沸石对环烷酸吸附的定性分析
        2.2.5 分子筛吸附环烷酸的定性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环烷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2.3.2 高岭土对环烷酸的吸附研究
        2.3.3 方沸石对环烷酸吸附的定性分析
        2.3.4 分子筛吸附环烷酸的定性分析
    2.4 机理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烷酸盐的制备及其标准曲线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金属环烷酸盐的制备
        3.2.3 环烷酸盐的形成过程
        3.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3.2.5 紫外标准曲线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2 环烷酸锌的形成过程
        3.3.3 金属环烷酸盐的紫外标准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烷酸盐表面电荷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Zeta电位的测定
        4.2.3 环烷酸盐电导率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金属环烷酸盐的Zeta电位
        4.3.2 环烷酸盐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烷酸盐溶解性及环烷酸锌的防锈用途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溶液的配制
        5.2.3 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AAS)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
        5.2.4 样品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5.2.5 标准溶液的配置
        5.2.6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腐蚀试验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标准溶液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5.3.2 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5.3.3 铁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5.3.4 样品溶液中铁离子的质量浓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子晶体重金属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董徐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2]蓝铁矿回收过程与机理初探[D]. 于晶伦.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3]电絮凝/电场强化导电炭膜截留系统耦合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 张美涵.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碘化铅溶度积测定实验条件的探索[J]. 张歆皓,张颖颖,崔欢.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10)
  • [5]“分光光度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常数”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 韩福芹,王丽丽,宋海岩,曹晶晶,郭丽. 大学化学, 2019(04)
  • [6]海水pH与碳酸根离子自动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D]. 上官琦佩. 厦门大学, 2018(01)
  • [7]高氟氯含锌烟尘预处理工艺研究[D]. 盛晓星.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8]基于电化学方法测定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实验探究[J]. 王小锋,嵇黎茜,陈昌云,徐鉴.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7(06)
  • [9]铁叶绿酸金属盐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及结构研究[D]. 李玲美.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10]金属环烷酸盐的合成和表征[D]. 王茹. 济南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分光光度法测定PbI_2的溶度积常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