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性荨麻疹一例

水源性荨麻疹一例

一、水源性荨麻疹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奇权,宋志强[1](2021)在《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仅仅靠针对诱因的规避常常无法达到满意的症状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CIndU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如传统的抗组胺药、非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药物治疗, 以及诱因脱敏治疗等物理治疗等, 本文对这些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于子辰[2](2021)在《158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发病因素、实验室检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探索新的方药,完善诊疗方案,为今后预防以及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归纳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辽宁省中医院皮肤科病房确诊为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患者的病历资料,对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病程长短等)、发病季节、伴随症状、诱发因素、皮损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过程等进行整理,将数据导入EXCEL并制表,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158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11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53.49±13.81岁;住院天数最短7d,最长18d,平均住院天数12.42±2.58d。发病季节:春季(20.89%)、夏季(33.54%)、秋季(22.15%)、冬季(23.42%)。2.诱因:79.75%的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病,少数患者因受风或者饮食不当而诱发。3.疾病史:95例(60.13%)患者既往有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疾病史,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较多。4.过敏史:52例(32.91%)患者有一种或者多种药物过敏史,以抗生素类过敏居多。5.伴随症状:除瘙痒外,临床症状前5位依次为:呼吸不畅(27.22%)、局部肿胀(20.89%)、胸闷(14.56%)、心慌(6.33%)、气短(5.06%)。6.实验室检查:过半的患者出现血糖、血脂、尿酸升高等代谢异常症状,大部分患者的血清总Ig E明显升高,食物过敏前5位:蛋清蛋黄、小麦、大豆、牛奶、鳕鱼;吸入组过敏前5位:屋尘螨及粉尘螨、狗毛皮屑、霉菌类、猫毛皮屑、豚草。7.西医治疗:以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静点,41例患者口服1种抗组胺药,104例患者口服两种抗组胺药,13例患者口服3种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中应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依巴斯丁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盐酸奥洛他定片、氯雷他定片,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及时口服白芍总苷胶囊、雷公藤多苷片,或者静点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8.中医治疗:口服汤剂中药功效按照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清热药(34.87%)、补虚药(26.88%)、解表药(23.39%)、利水渗湿药(3.92%)、平肝熄风药(3.44%);药性依次是寒(46.73%)、温(38.26%)、平(11.86%)、凉(2.95%)、热(0.19%);药味依次是甘(36.85%)、苦(30.68%)、辛(27.83%)、淡(2.28%)、酸(1.11%)。9.疗效评价:治愈37例;显效106例;好转15例;无效0例,显效率90.50%。结论:1.本次研究中男女皆可患病,好发年龄在51-70岁之间,夏季发病率较高。2.本次研究中口服的中药功效以清热药及补虚药为主。3.本次研究中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用药频次前十位依次为防风(6.73%)>甘草(6.54%)>荆芥(6.54%)>白术(6.34%)>生地黄(6.15%)>白藓皮(5.81%)>牡丹皮(5.81%)>当归(5.67%)>黄芪(5.47%)>黄芩(5.47%)。4.本次研究中总结出潜在的新组方C1可以治疗风热犯表伴有脾虚湿蕴的慢性荨麻疹。C2适用于风热证,或伴有气血不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C3可作为风邪夹热邪侵袭肌表或伴有气阴两虚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基础方。5.本次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显效率达90.50%,效果显着。

代娜[3](2020)在《截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截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挖掘针灸治疗荨麻疹的潜力,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诊治经验,为针灸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寻求有效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剔除及脱落后,最终完成61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采用截根法,1周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口服“氯雷他定片”,每次10mg,1日1次,连续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荨麻疹活动度(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中医症候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情况,评价两种方法的近期复发率。结果:1.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瘙痒程度、风团数目、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中医症候评分及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chronic urticari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U-Q2o L)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荨麻疹活动度(UAS)比较:治疗后两组UAS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UA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风团数目评分和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风团数目评分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候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CU-Q2o L)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CU-Q2o 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CU-Q2o L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分析: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7人、有效16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77.4%;试验组痊愈4人、显效11人、有效12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6.复发率分析:治疗结束1月后对受试者再次评估UAS,计算痊愈和显效患者中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率为75%,试验组复发率为20%,试验组患者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截根法与氯雷他定都能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截根法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程度、中医症候、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优于氯雷他定;2.截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总体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氯雷他定相当;截根法能更好的降低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近期复发率。

杜泽敏[4](2020)在《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进行观察及评价,为提高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治愈率及降低复发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9年04月-201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就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患6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均完整且无1例病例脱落。实验组予口服甘草泻心汤联合丹参穴位注射液外治,外用消炎止痒洗剂沐浴;对照组予口服依巴斯汀片及丹参穴位注射液外治,外用消炎止痒洗剂沐浴。治疗时间共8周,每2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第2、4、6、8周及停药后2周填写欧洲MILOR荨麻疹病情评分表。研究者依据评分表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及评分表中各项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6、8周及停药后2周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欧洲MILOR荨麻疹病情评分表中的各项症状观察指标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纳入66例病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男女性别、年龄、疗程及治疗前症状积分及评分表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特征齐,具有可比性。1.疗效及有效率比较:经过1个疗程的医治,实验组治愈0例,显效1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3%;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0例,好转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0%;疗效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个疗程的医治,实验组治愈7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6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42%;疗效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3个疗程的医治,实验组治愈9例,显效16例,好转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81%;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4例,好转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51%;疗效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个疗程的医治,实验组治愈13例,显效17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63%;疗效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治疗4、6、8周后,实验组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2周后,实验组复发1例,复发率7%,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75%,两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医治前后两组荨麻疹各项观察指标间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风团大小、数目、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瘙痒程度均有改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结果提示实验组在风团大小、瘙痒程度上治疗效果更好,而在风团数目、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上两组间治疗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观察发现,甘草泻心汤联合中药外治法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优于依巴斯汀片联合中药外治法,复发率也低于对照依巴斯汀组,在改善风团大小及瘙痒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可改善患者的总体病情,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为临床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病人的医治开辟了新思路。

何春燕[5](2020)在《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及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方案及转归。基于CU和AU患者住院期间的数据显示,总结出AU与CU的一般特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分析AU患者和CU患者在接受治疗方案上的偏向性,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为今后医家探求AU向CU进展的危险因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60例CU患者和60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秩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20例荨麻疹患者中,CU患者160例,AU患者6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2.9和1:1.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5±2.7)天和(9.5±2.7)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2±14.3)岁和(45.50±14.51)岁。大多数患者居住在城市。2.疾病相关史:CU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AU患者的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少数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69例CU和17例A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45例(28.13%)CU患者和22例(36.67%)AU患者合并循环系统疾病;54.37%CU患者和80%AU患者皮疹加重时均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3.实验室检查: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发现常合并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分别是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及抗核抗体谱阳性。C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97例(66.44%)、130例(95.59%)、63例(39.37%)、12例(7.5%)、46例(28.75%)、12(7.5%)、49(31.41%)、33例(31.73%)、142例(95.95%)、17例(34.69%)、26例(66.66%)。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3(72.88%)、45例(100%)、23例(38.33%)、4(6.67%)、24例(40%)、2例(3.33%)、22例(37.29%)、6例(15.79%)、53例(89.83%)、11例(47.83%)、7例(43.7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我科荨麻疹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中医外用药、口服抗组胺药、西医外用药和激素治疗等。C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129例(80.63%)、134例(83.75%)、47例(29.37%)、157例(98.13%)、70例(43.75%)、20例(12.5%)。A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34例(56.67%)、43例(71.67%)、22例(36.67%)60例(100%)、23例(38.33%)、21例(3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口服中药汤剂、应用中医特色治疗和激素治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治疗均无统计学意义。5.转归:CU和AU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91.67%;中西医结合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8.49%、95.55%;仅应用西医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80%。统计学对比显示CU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患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本研究中,CU患者女性好发更多,CU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平均住院天数均长于AU患者。2.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以循环系统疾病最为常见;AU患者出现伴随症状比率高于CU患者;C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比率高于AU患者。3.在本研究中,CU、AU患者实验室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4.在本研究中,激素治疗的应用AU患者多于CU患者;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的应用CU患者多于AU患者。5.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CU的疗效更显着。

陈邦涛,郝飞[6](2019)在《荨麻疹与感染》文中提出急性或慢性荨麻疹是炎症性皮肤病,部分患者可找到明确病因。感染因素(急性或慢性感染、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在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早已受到重视,涉及到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但截至目前,感染引发荨麻疹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证据,其机制也不十分明确。积极抗感染治疗对缓解荨麻疹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的价值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与荨麻疹发病可能有关的感染证据及临床处置对策综述如下。

高雪晶[7](2019)在《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评价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疗法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探寻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神阙穴拔罐,单纯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4周为1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进行症状评分及疗效评定,观察患者的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发生次数、瘙痒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并评定分数,通过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积分下降指数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治疗结束2月后对治愈者进行复发率的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与病程在治疗前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治疗组完成治疗的29例受试者中,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2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为93.10%,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完成治疗的28例受试者中,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1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为60.71%,复发率为25%。临床疗效数据经切确概率法检验,x2=11.315,P<0.05,两组差异差异有显着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在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程度、风团发作次数方面的评分均有明显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差比较,治疗组在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程度方面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风团发作次数方面,治疗组虽然评分差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均对慢性荨麻疹有效;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且在改善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疗法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介雪妍,蒋萍[8](2019)在《水源性荨麻疹1例》文中研究表明1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下颌、颈及躯干反复发作皮疹5年。患者于5年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水如洗脸、洗澡后5~10 min内,下颌、颈、躯干接触水的部分出现皮疹,周围绕有红晕,伴轻微瘙痒,无烧灼感及紧绷感。无头晕、胸闷、气短,无腹痛、腹泻,无饮水唇部肿胀及呼吸困难。皮损约1 h后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上述症状与水温、季节及日晒无关。此后每于接触水后皮疹反复发作,因皮疹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及治疗。患者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6

李彩彩[9](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病例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荨麻疹又称为“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形态多样、大小不等的风团和红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时起时消,发作无规律,于24 h内消退,且消退后不留痕迹,也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l,CU)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病程持续6周或6周以上,有些患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十年,迁延不愈,给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甚至会出现精神异常的情况,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与免疫有关的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在20~40岁之间的中国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受地域、环境和人口等差异的影响,各地的患病率也不同,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发病率不断增加,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不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也比正常人高。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多且复杂,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与饮食、药物、吸入物、感染、昆虫叮咬、内科疾病、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但一般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目前较多学者认可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状态失衡,由于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的刺激因素,导致IgE抗体吸附于嗜碱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人体内时,与吸附在表面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其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或直接作用于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血管内的组织液渗出,诱发真皮浅层水肿,出现风团。西医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多样,但主要以控制临床症状为主,治疗方法有服用抗组胺药物、补充维生素B12、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H2受体拮抗剂、奥马珠单抗等。西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长期应用易对药物产生依赖,全身不良反应明显,且停药后短时间内容易复发,因此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探索和证实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疗效。中医作为祖国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其独特的治病优势,其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学不断进步。针灸治疗作为一种绿色的非药物疗法,更具有简、便、廉、效、广的优势,近年来也是广大患者比较易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荨麻疹在古医学中被称为“瘾疹”,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四个方面,主要有先天不足,禀赋不耐;外感六淫,邪侵机体;饮食失宣,劳伤脾胃;五志过极,情志内伤。研究证实针刺能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在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有重要意义,能够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自身的特点辨证治疗,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且有研究证实针灸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愈后不易复发。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且复杂,往往患病后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能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此以往不少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近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报道较多,治疗方法多样,针灸治疗的方法也不计其数,无论是针灸的综合疗法还是单纯的针刺治疗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针刺选穴各不相同,为了选取疗效显着的穴位组合,本研究根据课题组前期工作,查阅近十年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穴位排序,采用优势选穴的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在研究疗效的同时,观察研究了针灸在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焦虑抑郁方面的有效性,通过观察临床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评价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设置随访期观察远期疗效,为今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科研探索和研究提供数据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荨麻疹疾病活动度评分的变化,评定最终疗效;通过对生活质量指数的分析和生活质量影响程度分级的评估,研究慢性荨麻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观察焦虑和抑郁情况的改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精神情绪的相关性。最终通过临床各项疗效指标,评价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优势,为临床药物难以控制的荨麻疹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研究数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4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皮肤科门诊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针刺配合拔罐的治疗方法,针刺选穴为:风池穴双、神门穴双、内关穴双、外关穴双、曲池穴双、关元穴双、百虫窝穴、足三里穴双、三阴交穴双、风市穴双、太冲穴双;拔罐选穴为:神阙穴双、百虫窝穴双。疗程4个月,4周的治疗期,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3个月的随访期。主要观察指标为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用于评定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瘙痒程度和风团数量两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0~3分的4级评分法,累积两个项目得分的和为UAS总分,总分范围为0~6分,UAS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荨麻疹症状越严重。记录基线期(0周)、2周、4周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评分,以进行最终的疗效评定。本研究的次要指标有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临床上常用于评价皮肤病患者的生活状况,包括瘙痒或疼痛程度、皮肤尴尬、皮肤护理等跟日常生活有关的10条评分项目,每个项目采用0~3分的4级法打分,即“无”、“轻微”、“中度”、“严重”,10个项目分数相加为总分,累积各项目总得分为0~30分,根据总分判断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包含14条跟患者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有关的评分项目,所有参评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根据14项的总和评价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焦虑情况的影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包含24条评分项目,为临床评定皮肤病患者抑郁状态最为普遍的量表,所有参评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或0~2分的3级评分法,根据总分以评价慢性荨麻疹对患者抑郁情况的影响。三个次要指标的评价时点为基线期(0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最终分析统计评分的变化,做疗效评定。研究结果(1)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与基线期(0周)比,从治疗2周(治疗6次)开始,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症状积分即有明显的降低,与基线期(0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12次)的针灸治疗,患者UAS积分较基线期(0周)有显着下降(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与基线期(0周)比,治疗2周和4周后,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显着下降(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值,将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5级,基线期(0周),超过90%的患者受到重度和极重度影响;治疗4周后,90%以上的患者只受轻度和重度影响,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基线期(0周)比,治疗2周和4周后的HAMA评分均显着下降(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焦虑情况5级法分级,在基线期,无极重度焦虑患者,仅有4人无焦虑;治疗4周后,无焦虑人数增加至38人,中度和重度焦虑患者的人数减少,无焦虑及轻度焦虑的患者人数增多,整体焦虑情况得到明显改善。(4)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基线期(0周)比,治疗2周和4周后HAMD评分均显着下降(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抑郁情况4级法分级,在基线期,无重度抑郁患者,仅有13人无抑郁;治疗4周后,有40人无抑郁,轻度和中度抑郁的人数减少,患者整体的抑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5)疗效评价:本研究纳入4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4周的针灸治疗,显效37例(占80.43%),有效8例(占17.39%),无效1例(占2.17%),总有效率为97.83%。(6)随访及远期疗效评价:治疗期结束后,对37例显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随访时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16.22%。(7)不良反应:参与本研究的4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未出现过晕针、断针、淤血、血肿、感染等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能够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患者的精神情绪,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2)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的优势。

黄丽清(Pornpan Subaim)[10](2019)在《膀胱经走罐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荨麻疹在祖国皮肤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本病发病机制十分错综复杂,大数找不到病因,所以难以预防及治愈。而且慢性荨麻疹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治疗为内服抗组胺药为主,效果有效但容易复发难以痊愈。因中医特色疗法均能兼预防保健及治疗疾病,而且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并采用走罐方法排毒。如此本课题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背部膀胱经走罐治疗,通过中医特色疗法防治荨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走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走罐方法均安全、效过良好、副作用较少、操作简单、能经济实惠及复发率低,在临床应用广泛。为了发挥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疾病,以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预防及治疗的优势选择。方法:本研究收集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就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瘾疹(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并将符合地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诊断者。总共80例,分成2组治疗组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行走罐疗法治疗结合内服西药(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为法40例和对照组于单纯内服西药(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为法40例。总疗程共4周,分别观察疗效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治疗后第4周,并纪录实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运用欧洲MILOR评分量表及SSRI作为参考值进行临床效应评定。所得采取SPSS25.0统计学软件举行统计学分析,按照医学统计学的有关标准分别进行T检验(t-test)及X2检验(Pearson chi-square)分析。所有的统计实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于P<0.05表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差异性极显着。成果:本研究收集临床病例,总共80例,分成2组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剔除0例和脱落0例,80例患者均有完成临床观察。本研究收集男性患者共39例和女性患者共41例;平均年龄为33.78±11.964。其中治疗组有男性患者21例和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为34.55±11.536,其分成青年29例,中年9例,老年2例。和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和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33.00±12.476,其分成青年32例,中年6例,老年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性别和年龄均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以行欧洲MILOR评分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病情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2周,经统计学分析X2=1.333,P=0.513,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4周,经统计学分析X2=7.688,P=0.02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2周,其中治疗组患者痊愈0例(0%),显效0例(0%),有效12例(30%),无效28例(70%);总有效率12例(30%)。和对照组患者痊愈0例(0%),显效0例(0%),有效7例(17.5%),无效33例(82.5%);总有效率7例(17.5%)。经统计学分析T=1.311,P=0.009,表示有差异性极显着(P<0.01)。经过治疗后4周,其中治疗组患者痊愈1例(2.5%),显效1例(2.5%),有效30例(75%),无效8例(20%);总有效率32例(80%)。和对照组患者痊愈1例(2.5%),显效0例(0%),有效17例(42.5%),无效22例(55%);总有效率18例(45%)。经统计学分析T=3.424,P=0.000,表示有差异性极显着(P<0.01)。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观察中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较良好的变化。2.患者经过诊疗过程,治疗后第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7.5%;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T=1.311,P=0.009<0.01),表示有差异性极显着(P<0.01)。和经过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T=3.424,P=0.000<0.01),表示有差异性极显着(P<0.01)。3.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结合西药内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均优于单纯用西药内服治疗,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二、水源性荨麻疹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源性荨麻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2)158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截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
        2.5 试验分组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指标
        2.8 总体疗效评价
        2.9 统计学处理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指标分析
        3.3 临床疗效评价
        3.4 随访复发情况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 慢性荨麻疹病名概述
        1.2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1.3 近现代医家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4 针灸慢性荨麻疹
        1.5 针灸慢性荨麻疹的机制探讨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2.1 慢性荨麻疹的定义
        2.2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2.3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2.4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4]
    3 截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依据
        3.1 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3.2 截根法
        3.3 圆利针的作用
        3.4 截根法选取治疗部位的作用
        3.5 皮部理论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观察指标分析
        5.3 临床疗效分析
        5.4 复发率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附件二 量表
附件三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4)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研究现状
        一、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慢性荨麻疹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研究现状
        一、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及其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祖国医学在慢性荨麻疹治疗方面研究进展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退出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治疗组
        二、对照组
        三、用药方法及疗程
    第三节 研究步骤
    第四节 疗效评价
        一、荨麻疹评分标准
        二、不良反应
        三、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病例基本信息
    第二节 结果分析
        一、依从性方面
        二、医治后疗效分析
        三、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对比
    第三节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荨麻疹与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感染与荨麻疹
2 细菌感染与荨麻疹
3 支原体感染与荨麻疹
4 真菌感染与荨麻疹
5 寄生虫感染与荨麻疹
6 感染相关荨麻疹的临床管理

(7)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终止试验标准
        6.脱落剔除标准
        7.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二) 分组和治疗
        1.样本量估算及随机分组
        2.对照方法
        3.盲法设计
        4.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临床观察指标
        2.疗效评定标准
        3.安全性评价
        4.依从性评价
    (四) 统计学方法
        1.数据录入
        2.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病例入选与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二) 一般资料比较
    (三) 治疗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
        3.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评分差,总评分降值差比较
    (四) 安全性分析
    (五) 依从性观察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2.慢性荨麻疹分类
        3.现代医学疗法的现状
    (二) 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古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2.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三)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近况
        1.针刺疗法
        2.拔罐
        3.灸法
        4.刺络放血
        5.自血穴位注射
        6.穴位埋线
        7.耳穴治疗
        8.其他
    (四) 神阙穴拔罐的特色
    (五) 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水源性荨麻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病例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概念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分类
        4 病因
        4.1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
        4.2 吸入物
        4.3 感染
        4.4 药物
        4.5 疾病
        4.6 物理因素
        4.7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因素
        4.8 遗传因素
        5 发病机制
        5.1 免疫性机制
        5.2 非免疫性机制
        6 治疗
        6.1 一代抗组胺药
        6.2 二代抗组胺药
        6.3 H2受体拮抗剂
        6.4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6.5 糖皮质激素
        6.6 环孢素A
        6.7 奥马珠单抗
        6.8 其他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治疗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2.1 辨证分型的认识
        2.2 治疗现状
        3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分析
        4 选穴依据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观察中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分析
        2.7 技术路线
        2.8 质量控制
        2.9 数据管理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荨麻疹活动度评分比较
        3.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4 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3.5 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3.6 总体疗效评价
        3.7 随访及复发率评价
        3.8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荨麻疹活动度分析
        4.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分析
        4.4 汉密顿焦虑量表分析
        4.5 汉密顿抑郁量表分析
        4.6 疗效分析
    5 结论
    6 局限性与展望
        6.1 局限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膀胱经走罐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荨麻疹的医学研究
        一、慢性荨麻疹对中医研究
        二、慢性荨麻疹对西医研究
        三、慢性荨麻疹调养与护理
    第二节 拔罐疗法的研究
        一、拔罐疗法的功效
        二、足太阳膀胱经走罐疗法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
        二、病例来源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病例选择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剔除和脱落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观察内容
        二、病例分组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不良事件处理
        六、统计学分析
        七、结果分析
        八、研究流程路线图
第三章 统计学结果
    第一节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一、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二、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第二节 患者一般治疗前病情情况
        一、治疗前统计学观察情况
        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临床症状欧洲MILOR评分总分比较
    第三节 治疗后统计学结果
        一、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临床症状欧洲MILOR评分比较
        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临床症状欧洲MILOR评分比较
        三、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4周临床症状欧洲MILOR评分比较
        四、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欧洲MILOR评分比较
        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情情况比较
        六、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选择依据及原理
        一、走罐疗法的选择依据及原理
        二、取穴的选择依据及原理
        三、西药的选择依据及原理
    第二节 疗效及结果评价
    第三节 优缺点及展望
        一、优点及创新
        二、缺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水源性荨麻疹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J]. 陈奇权,宋志强.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12)
  • [2]158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于子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截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代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泽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D]. 何春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荨麻疹与感染[J]. 陈邦涛,郝飞. 皮肤科学通报, 2019(06)
  • [7]神阙穴拔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高雪晶.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水源性荨麻疹1例[J]. 介雪妍,蒋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10)
  • [9]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病例观察研究[D]. 李彩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膀胱经走罐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D]. 黄丽清(Pornpan Suba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水源性荨麻疹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