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压余姚穴治疗呃逆135例

指压余姚穴治疗呃逆135例

一、指压鱼腰穴治疗呃逆135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秦禹[1](2021)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系统整理呃逆中医外治法中外文献,深入挖掘其用药用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查阅和进一步使用推广提供依据。2.严格按照PICO原则,对新中国成立后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部分进行系统评价,评价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有效性。方法:1.系统收集中华医典、全国报刊索引、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相关文献资料,针对中医外治法穴方和药方,运用IBM SPSS 18和Modeler 18软件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探讨取穴用药规律,并探析其中医理论基础。2.通过Rev Man 5.4软件对收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后合并,对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症状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首先梳理了呃逆的病名和病因病机源流,为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条文提供依据。发现先秦至两汉,医书中哕指呃逆,至唐代开始向呕吐意转变。咳逆多指咳嗽,但在宋金元时期出现指代呃逆的现象,至明清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消失。呃在元代出现,呃和呃逆在明清时期指代呃逆,一直沿用至今。2.经过排重、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共纳入1249条条文和13篇文献,经过辨析后,共纳入穴位条文460条,药物条文144条,涉及穴位和部位69个,以乳根、期门最为常用,疗法以灸法为主;涉及药物71味,以乳香、硫磺、雄黄和酒为常用,疗法以嗅法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文献共纳入2818篇,其中英文文献63篇,纳入穴位条文3590条,药物条文936条。涉及穴位和部位375个,以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和膻中常见;涉及中药118种,西药37种,中药以丁香、生姜、吴茱萸为主,西药注射剂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为主。3.经过纳入、排除和PICO分组,共分成中风后呃逆针刺对照氯丙嗪和顽固性呃逆针刺对照山莨菪碱两组,共纳入10个研究,涉及患者614名。合并后在呃逆症状评分,饮食、睡眠和精神评分和有效率方面异质性小(I2=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RADE证据等级评分在Low到Moderate之间,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在分配隐藏、参与者盲法、结局评价盲法、结局数据不完整和其他偏倚方面多为未知风险。结论:1.呃逆中医外治法涉及中药以多药配合为主,以辛温药物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为主。用温热辛味药物通经开腠,配以温中理气,补中散寒中药。但新中国成立前后侧重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以活血化瘀行气药为主,而新中国成立后以温里药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疗法以嗅法为主,多针对呃逆组方。方中雄黄-酒、乳香-硫磺-艾相配。新中国成立后穴位注射也多为辨病组方,用药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单味运用为主,而外敷多辨证组方,主方为丁香-柿蒂和吴茱萸-醋,配方中槟榔-枳壳-厚朴-砂仁-半夏和生姜-陈皮与丁香-柿蒂相配,分别适用于胃寒气滞和外感寒邪之顽固性呃逆,沉香与吴茱萸-醋相配,贴涌泉可在呃逆伴肾气或肾阳虚损,纳气无根时配合使用。2.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以任脉穴和募穴为主,组方为理气穴位,配以胃腑相关穴位成方。新中国成立前选穴以局部选穴为主,多单用,侧重点以疏肝理气降胃气为主,兼以补气固中,多辨病,取穴以乳根、期门、关元、气海和膻中居多。新中国成立后穴方以四肢远道选穴为主,多配合组方,侧重点为胃腑相关穴位,补气固中为主,理气穴位为辅,多辨证取穴,疗法上以针刺疗法为主,主方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当胃火上逆时配合内庭;脾胃虚弱时加用胃俞-脾俞;胃中寒冷肾阳不足时加用气海-关元-三阴交;气机郁滞时选用合谷-太冲或膻中-天突穴。3.呃逆为气机上逆动膈发病,气机上逆路径与水谷输布路线和十二经起于中焦路线重合,发病与“四关”之膈关相关,为气机出入的重要地点之一。取穴用药规律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进行阐释。4.我们严格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讨论。基本确定了中风后和顽固性呃逆患者运用中医外治法针刺治疗对照氯丙嗪和山莨菪碱,在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评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文献质量偏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方面,经过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仍需进一步实施。

蔡磊[2](2020)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为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并纳入的6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观察组(头针结合穴位埋线)、对照组(常规针刺)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2.30±2.58,对照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4.00±3.18;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07±0.91、3.87±0.78、3.73±1.02;对照组的各项评分分别为3.57±0.90、2.97±0.77、3.10±1.19;治疗后,两组患者在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评分经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在对患者的饮食、精神、睡眠方面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比较:治疗1天起效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2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起效时间上观察组早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均有疗效,但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在改善呃逆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李玉环[3](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取穴规律,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后期研发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提供相关数据参数及临床证据,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方面: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V2.0、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和Pub Med中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利用软件Excel、Modeler18.0和Gephi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次分析、配伍关联性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2、临床研究方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连续14天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徒手肌力分级(Manual Muscle Testing,MMT)、功能独立性评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Scale,LEFS)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本试验研究共录入963条针灸处方,包含267个腧穴,总频次为9948。(2)频次分析结果:使用次数居前10的腧穴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三阴交、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手三里;善用五输穴、交会穴和原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要取穴经脉;以上下肢和头面颈部的腧穴最为常用,取穴具有远近、上下配穴的特点。电针或电刺激的干预时间以30分钟为主,其次是20分钟;刺激波形以疏密波最为常用,连续波次之;大多数文献没有描述刺激频率,有记载的则以低频刺激为主,主要集中在20Hz以下。(3)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解溪和足三里配伍最为密切,解溪、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阳陵泉、环跳、梁丘之间具有高频配伍关系;特定穴以下合穴和五输穴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三焦经—胆经—大肠经”在经络中联系密切;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上下肢。(4)复杂网络分析结果:腧穴配伍的复杂网络为无标度网络模型,具备小世界网络的特征;经过度分析发现,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为腧穴配伍的中心腧穴;K-core网络分析显示,腧穴配伍有48个核心腧穴,最为核心的10个腧穴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三阴交、肩髃、环跳、太冲、内关。2、临床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实际观察56例,脱失率为6.67%,在研究计划范围之内。(2)经统计分析可知,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MMT和LEFS方面,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FIM方面,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基本体征、安全性分级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取穴多取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腧穴配伍以五输穴与下合穴为主,核心腧穴以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三阴交、肩髃、环跳、太冲、内关、血海、手三里、阴陵泉、委中、风市、百会、昆仑、悬钟、风池、梁丘为主。取穴部位多在偏瘫肢体侧,局远联用,上下结合。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下肢障碍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使患侧肢体的下肢功能得到提升,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简便易操作,可靠安全。

陈筱梅[4](2019)在《“六风穴”古今文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历代医家有关“六风穴”的论述,分析“六风穴”与“风”的关系,归纳其常见主治症,对比古今主治症的异同,概括其刺灸特点,以整理和完善“六风穴”针灸理论,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及临床应用。方法: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以中国知网、维普两大数据库为基础,检索近二十五年来发表在国内医学杂志中的文献,采用归纳、推理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古今文献,并分类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古今文献资料。运用Microsoft Excel表格,从“六风穴”的出处、归经、穴名释义、别名、定位、刺法、灸法、主治症等8个方面进行归纳、综合、整理。结果:1.风府穴出自《素问·骨空论》,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风市穴出自《肘后备急方》,翳风穴、风门穴、秉风穴皆出自《针灸甲乙经》。2.“六风穴”的归经在古今文献记载中完全一致: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风府穴属督脉,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秉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风市穴属足少阳胆经。3.“六风穴”有的以定位描述为别名,如翳风穴别名耳后陷中,秉风穴别名肩解,风市穴别名垂手;有的以治疗作用为别名,如风府穴别名舌本、鬼枕、鬼穴、惺惺、鬼腕,风门穴别名热府、热门。4.“六风穴”在古籍中的定位大多与现代记载基本相似,但是仍有同一穴名在不同古籍中的定位有些许差别,或相差甚远的记载。5.古今对“六风穴”刺灸操作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条文中对“六风穴”的针刺深度多以“分”为计量单位,而现代文献记载多以“寸”为计量单位;古代条文记载灸量以“壮”数为单位,现代文献记载灸量多以艾灸时间——“分钟”为单位。6.“六风穴”古今常用主治症基本相似,且古代临床应用和现代临床应用都是风池、风府、翳风穴最为常用。“六风穴”各穴皆有祛风散邪之效,在“风性轻扬升散”的理论基础上表现为善于治疗头痛、头项强痛、颈肩病、目鼻口咽病、股外侧皮神经炎等人体上部、肌表部疾病,又因“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则亦善于治疗咳嗽、哮喘、感冒等肺系疾病。在“风性主动”的理论基础上表现为善于治疗中风、中风后遗症、眩晕、面瘫、半身不遂等风气内动所致的神经系统病变。在“风性善行数变”的理论基础上表现为善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关节痹痛等发无定处之疾病。结论:1.古今对“六风穴”的定位、刺灸法、主治症等认识大体一致,但是亦有些许差异。2.“六风穴”为诸阳经之会,亦为风气所聚之处,易为风邪侵袭。3.“六风穴”善于治疗因风邪特性所致的疾病,其主治范围体现了其既能疏风固表,又可熄风潜阳的特点。其中,翳风、风府、风池、风市既善于治疗“内风”所致疾病,又善于治疗“外风”所致疾病;风门、秉风尤其善于治疗“外风”所致疾病。

王美丽[5](2018)在《近10年针灸治疗呃逆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介绍近10年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治疗状况,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从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治疗呃逆在非药物疗法治疗呃逆方面已展现出广阔前景,但仍存在亟待改进和提高之处。(1)呃逆无明确的临床分度,疗效评定标准尚未统一,虽然针灸治疗呃逆方法纷呈,但横向可比性不强;(2)针刺穴方繁多,小样本报道较多,尚未对有效穴位进行针对性的系统研究,针刺方法尚未统一和规范化,影响了针灸治疗呃逆机理的深入研究;(3)临床实验研究尚不深入,许多报道未设立对照组,无法说明治疗结果的可靠性,缺乏针灸治疗呃逆的即时疗效、远期疗效等多方位的临床观察,影响了研究水平向纵深发展。结论针灸治疗呃逆方法多样,疗效可靠,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目前针灸治疗呃逆在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针刺穴方及机理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翁美玲,施美,吴文泽,刘丽丽,张国梁[6](2017)在《肝病顽固性呃逆中医临床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呃逆是指胃气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肝病顽固性呃逆是指在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等肝细胞损伤较重的基础下,轻症则在治疗后好转,重者则提示胃气大败,疾病预后不良的一种表现。呃逆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是膈神经受到刺激,兴奋性增高,反射在大脑皮层,引起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的一种临床表现[1]。若持续48h及以上即

刘妍,张倩倩,葛宝和[7](2017)在《针灸单穴治疗呃逆临床研究概况》文中认为针灸单穴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着、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综述如下。1任脉天突穴。天突穴具有宣畅气机,除壅消滞,选肺化痰的作用,《针灸资生经》曰:"气噎,天突、关冲。"黄文秀等[1]按压天突治疗呃逆13例,按压天突穴,力度由轻渐重,1min2030转,每次持续约

刘永,张彤[8](2014)在《经外奇穴治疗呃逆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分别从手部、面部、背部和其他部位总结了经外奇穴的分布,对经外奇穴治疗呃逆的应用、操作方法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参考文献20篇。

蒋巍[9](2010)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注射对膈肌痉挛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胃复安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胃复安常规肌肉注射。对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起效时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5.8h和7.3h,治疗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症状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穴位注射对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显着。2穴位注射控制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起效时间快。3穴位注射可以显着改善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患者精神状态、头晕及饮食情况。

张松[10](2010)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合并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方案与西医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临床对比研究,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有效性。对象和方法:将于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因脑血管意外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中医综合治疗组(中风醒脑口服液30ml鼻饲或口服tid,针刺治疗q12h+内科基础治疗)25例,西医对照组(内科基础治疗+氯丙嗪25mg im q12h)25例。疗效判定:呃逆症状积分的增减。对二组病例基线资料进行比较,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利用SPSS15.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二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既往病史积分、伴发症状积分、NIHSS积分、格拉斯哥评分(GCS)、呃逆出现的时间及入组前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二组病例治疗1天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3天时,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组在改善呃逆症状评分方面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方案组(P<0.01);(4)治疗5天、7天时,中医综合方案组在改善呃逆症状评分方面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方案组(P<0.01);(5)二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综合方案相对于西医治疗方案,在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综合方案是一个方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最佳方案。

二、指压鱼腰穴治疗呃逆13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压鱼腰穴治疗呃逆13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呃逆释义
    2 呃逆中医病名源流梳理
        2.1 秦至两汉医书中哕即为呃逆
        2.2 两晋至唐哕始兼呕吐意
        2.3 宋至元呃出现并混用咳逆
        2.4 明清至今呃逆定名
        2.5 小结
    3 呃逆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梳理
        3.1 秦至两汉呃逆病症初成
        3.2 两晋至唐多收集整理,理论创新较少
        3.3 宋金元时期认识的多样与创新
        3.4 明清时期认识逐渐充实全面
        3.5 小结
    4 呃逆类证鉴别
        4.1 哕、啘中呃逆与呕吐鉴别
        4.2 咳逆中呃逆与咳嗽鉴别
        4.3 噫字与哕连用
        4.4 呃逆的别称和口语化表达
        4.5 呃字通假字
        4.6 小结
    5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5.1 呃逆的生理学基础
        5.2 呃逆产生的可能机制
        5.3 小结
    6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治疗
        6.1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药物治疗
        6.2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手术治疗
        6.3 小结
    7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概况
        7.1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优势
        7.2 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治疗
        7.3 小结
第二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1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1.1 研究内容
        1.2 文献来源
        1.3 检索策略
        1.4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纳入标准
        1.5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排除标准
        1.6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数据库建立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1.9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2.1 研究内容
        2.2 文献来源
        2.3 检索策略
        2.4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纳入标准
        2.5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排除标准
        2.6 新中国成立后数据库的建立
        2.7 统计分析方法
        2.8 继发性呃逆原发病与外治法关系结果与讨论
        2.9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2.10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3 新中国成立前后取穴用药对比
        3.1 中医外治法取穴规律对比
        3.2 中医外治法用药规律对比
第三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
    1 方法和文献来源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数据提取
        1.6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1.7 统计分析策略
        1.8 证据等级评价
    2 结果
        2.1 研究选择
        2.2 文献特征
        2.3 文献及评价结果质量评价
        2.4 文献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总结
        3.2 现有证据的适用性
        3.3 对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讨论
    1 呃逆病因病机认识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2 西方医学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3 主气穴位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中的运用
    4 呃逆中医外治药物以辛温为主及辅助药物特点
    5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对外治法取穴用药的影响
    6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理论
        6.1 “膈关”为气机出入重要之处
        6.2 “一气周流”理论浅析
        6.3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
    7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的思考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沿革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呃逆的病名来源
        1.4 呃逆的病因病机
        1.5 中风后呃逆
        1.6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2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呃逆的概述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实验设计思路
        1.2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资料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起效时间比较
    5 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 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机理研究
    4 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呃逆症状评分表
    附录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软瘫期肢体障碍的选穴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六风穴”古今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搜索范围及方法
    1 古代文献研究范围
    2 现代文献研究范围
    3 数据收集及方法
第二部分 “六风穴”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1 中医对“风”的认识
    2 中医对“六风穴”的认识
    3 对翳风穴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4 对风府穴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5 对风池穴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6 对风门穴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7 对秉风穴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8 对风市穴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 文献资料查阅及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六风穴”与“风”的关系
    3 “六风穴”别名特点
    4 “六风穴”古今定位比较
    5 “六风穴”古今刺灸特点
    6 “六风穴”古今文献常用主治症异同
    7 “六风穴”证治范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
致谢

(5)近10年针灸治疗呃逆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选穴处方
    1.1 辨证组方取穴
    1.2 选用单穴
    1.3 选用经验穴
    1.4 选用自已命名的穴位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配合拔罐
    2.2 针刺加灸法
    2.3 针药结合
    2.4 电针
    2.5 穴位注射
    2.6 耳体结合
    2.7 指针疗法
    2.8 头皮针
    2.9 眼针疗法
    2.10 穴位贴敷
    2.11 针灸加手法捏脊
3 评述

(6)肝病顽固性呃逆中医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
    1选用单方
    2辨证取方
穴位注射疗法
按压法
中药贴敷
    1耳穴埋豆
    2中药穴位贴敷
结语

(7)针灸单穴治疗呃逆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任脉
2 督脉
3 阳明经
4 太阳经
5 少阳经
6 经验穴
7 经外奇穴
8 小结

(8)经外奇穴治疗呃逆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手部穴位
    1.1 四缝穴之中缝穴
    1.2 中魁穴
2 面部穴位
    2.1 正光穴
    2.2 攒眉穴
    2.3 鱼腰穴
3 背部的华佗夹脊穴
4 颈部穴位
    4.1 上廉泉
    4.2 新设穴
    4.3 颈夹脊穴
5 其他部位
    5.1 董氏奇穴
    5.2 第二掌骨侧全息胃穴
6 小结

(9)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膈肌痉挛的认识
        1.1 呃逆的定义
        1.2 呃逆相关病名沿革
        1.3 呃逆的病因病机
        1.3.1 早期呃逆的病因病机
        1.3.2 近现代呃逆的病因病机
        1.4 呃逆的辨证分型
        1.4.1 早期呃逆的辩证分型
        1.4.2 近现代呃逆的辨证分型
        1.5 呃逆的治疗
        1.5.1 早期呃逆的治法
        1.5.2 近现代呃逆的治法
    2 现代医学对膈肌痉挛的认识
        2.1 膈肌痉挛的定义
        2.2 膈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2.2.1 膈神经的解剖路径与及膈肌痉挛的机理
        2.2.2 顽固性膈肌痉挛的常见病因
        2.3 现代医学对膈肌痉挛的治疗
        2.3.1 物理刺激法
        2.3.2 药物治疗
        2.3.3 其他
    3 膈肌痉挛与脑血管病
    4 关于穴位注射
        4.1 穴位注射的起源与发展
        4.2 穴位注射的效应特性
        4.2.1 穴位注射是药物和经穴的双重作用
        4.2.2 穴位注射的药物特异性
        4.2.3 穴位注射的作用和特点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病情分级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5.1 剔除
        2.5.2 脱落
        2.6 疗效判定标准
        2.6.1 患者在一周内未出现膈肌痉挛的,视为痊愈
        2.6.2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治疗分组
        3.1.2 对照
        3.1.3 盲法设计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观察指标
        3.4.1 人口学资料
        3.4.2 治疗开始与治疗10 天之后评定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3.4.3 起效时间
    4 临床资料分析
        4.1 一般临床资料
        4.2 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4.2.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的可比性分析
        4.2.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可比性分析
        4.2.3 试验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x ±s )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分级及证候得总积分的可比性分析
        4.3 试验结论
        4.3.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4.3.2 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疗效率的比较
        4.3.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3.4 两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讨论
        1 关于选题
        2 穴位注射小结
        3 关于足三里穴
        4 关于选药
        5 关于防膈肌痉挛复发的护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中文摘要

(10)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合并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并发呃逆的临床研究方案
    一、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1.1 脑卒中诊断标准
        1.1.2 脑卒中后呃逆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病例脱落标准
        2.4 中止研究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案
        1.1 病例分组
        1.2 治疗方法
        2. 临床观察指标
        2.1 疗效评判
    三、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1. 统计方法
        2. 初始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情况比较
        3. 治疗结果统计
        4. 安全性分析
        4.1 不良事件列表
        4.2 不良事件分析
        5. 讨论
        5.1 关于中风后合并呃逆的讨论
        5.2 关于本课题方案及治疗方法的讨论
        5.3 导师对于本病的认识
    结论
中医学对中风病及呃逆的认识
    第一节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名及证候论述
        2.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3 当今学者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 古代文献对中风后呃逆的论述
        2. 现代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论述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1. 内治法
        1.1 历代医家对呃逆治疗
        1.2 现代医家对中风合并呃逆治疗
        2. 针灸治法
        2.1 单纯针刺治疗
        2.2 穴位注射治疗
        2.3 耳穴治疗
        2.4 其他疗法
        3. 外治法
        4. 综合治疗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1. 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科研设计
        2.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3. 对于研究结果的深入推敲
    参考文献
西医学对脑血管意外后合并呃逆的认识
    1 呃逆发生的生理机制
    2 脑血管意外后呃逆发生的病理机制
    3. 脑血管意外后呃逆发生时间及预后
西医学对脑血管意外后合并呃逆的治疗
    一 基础治疗
    二 呃逆治疗
        1. 非药物治疗
        2. 药物治疗
    三 问题与展望
        1. 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科研设计
        2.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3. 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
        4. 对于研究结果的深入推敲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

四、指压鱼腰穴治疗呃逆13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D]. 赵秦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蔡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3]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D]. 李玉环.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六风穴”古今文献比较研究[D]. 陈筱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近10年针灸治疗呃逆的进展[J]. 王美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1)
  • [6]肝病顽固性呃逆中医临床治疗研究[J]. 翁美玲,施美,吴文泽,刘丽丽,张国梁.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02)
  • [7]针灸单穴治疗呃逆临床研究概况[J]. 刘妍,张倩倩,葛宝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02)
  • [8]经外奇穴治疗呃逆研究概况[J]. 刘永,张彤. 山东中医杂志, 2014(10)
  • [9]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顽固性膈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蒋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10]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合并呃逆的临床研究[D]. 张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指压余姚穴治疗呃逆13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