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

如何让你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

一、如何使您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论文文献综述)

梁浩东[1](2021)在《光电综合无线通信链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军民领域都对海量高速的数据传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无线激光通信技术具有高传输码率、大信道容量、高抗干扰能力、高保密性、无需频谱授权等诸多优势,是满足军用、民用高性能通信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无线激光通信容易受到云雾遮挡等天气条件影响导致可靠性降低,而射频通信具有较高可靠性且受云雾天气环境的影响较小的特点,但射频通信却又不能满足军民领域日益增长的对容量需求。所以将无线激光与射频结合使用的概念是构建未来高性能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有效方案之一。但是多种应用场景限制光电综合通信链路实施的可行性,主要限制包括无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非视距通、远距离、强衰落及湍流、中继节点能量受限等情况。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限制条件下的光电综合无线通信链路进行建模及分析,推导出整系统中断概率、平均误码率、信道容量、安全中断概率等重要性能指标的解析表达式,从而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本论文针对传统采用硬切换方式的混合光电无线通信链路需要及时准确信道状态信息反馈,以及实际使用场景中存在的对准误差严重影响通信链路性能的问题,采用了选择合并的方法,建立了考虑衰落、湍流以及对准误差影响下基于选择合并方式的并联混合光电无线通信链路模型。借助特殊函数等数学工具推导出了链路中断及误码率性能的函数闭式解析表达式。该结果便于直接用于实际计算,从而避免了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计算需要消耗大量计算时间的问题,也为进一步揭示混合链路的潜力提供了理论参考。第二,本论文针对混合光电通信链路受到无线电窃听及同频干扰的问题,采用建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基于通用Malaga分布的非合作目标场景下的混合光电通信链路的模型。分析了包含射频天线数量、湍流强度、对准误差、干扰信噪比等多个模型参数对混合链路中断概率及误码率的影响规律;以及窃听信噪比对混合链路安全性能的影响。推导出了混合链路端到端中断概率,平均误比特率,以及安全中断容量的下界的闭式解析表达式。进一步分析了混合链路在高信噪比时的渐近性能,得出了系统分集增益决定因素。以上推论及仿真分析结果可以为分析此场景下混合链路性能的限制因素提供理论参考。第三,本论文针对传统采用近红外波长的混合通信链路不能跨越障碍物进行非视距通信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并联混合紫外光/射频通信链路的解决方案。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考虑链路损耗、湍流影响下单刃峰遮挡模型下混合紫外光/射频通信链路的模型。一方面分析了路径损耗随基线距离、障碍物高度及位置的变化关系,为系统实际工程中最优的部署方式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在论文的输入限制性条件下推导出了混合紫外光/射频通信链路在弱、中、强湍流情况下中断概率及误码率的闭式解析表达式,为今后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第四,对于长距离的无线通信链路,通常采用中继方式。而能量受限的中继节点往往成为整链路性能限制因素。本文采用减少中继节点的软硬件复杂度,分摊复杂度至源节点以及目的节点的思路,通过对中继节点使用单天线放大转发,源节点及目的节点采用多天线的方式,达到相对单天线中继链路提高整体传输性能的目的,建立了能量受限的中继节点下级联电光无线通信链路的模型,分析并讨论在上述模型下混合链路性能指标,推导出上述模型下链路端至端的中断概率、误码率、信道容量的闭式解析表达式。本文提出的模型在没有增加中继节点复杂度的前提下,拥有更大的信道容量、更强的鲁棒性,并可以削弱湍流对链路性能的退化的影响。最后,本论文针对单天线方式难以抵抗强衰落及湍流的问题,采用多天线技术的方法,对考虑捕获、跟踪、对准(Acquisition Tracking Pointing,ATP)系统工况下的通用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的级联混合电光中继无线通信链路进行建模,借助特殊函数等数学方法推导出混合链路中断概率、平均误码率以及信道容量的闭式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多种模型参量对链路性能的影响趋势。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推导出了混合链路在高信噪比时的渐近性能表达式,讨论了系统的分集–复用折中。给出了在不同天线配置及信道条件下决定整系统分集/复用增益的变量。上述研究为今后实际的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的研究内容,本文针对多种实际场景限制条件下的混合光电链路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理论推导及分析,推导出中断概率、平均误码率、信道容量等主要性能指标的闭式解析表达式,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模型建立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未来高性能的无线通信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于构建高速骨干网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肖书平[2](2019)在《PLA和rGO改善TPU及其发泡材料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围绕聚乳酸(PLA)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改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及其发泡材料的性能而展开研究。首先,采用熔融混炼制备TPU/PLA共混物并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研究PLA含量对共混物相形态和力学性能及发泡样品泡孔结构的影响。其次,将溶剂交换和氧化石墨烯(GO)原位化学还原相结合制备TPU/rGO纳米复合材料,研究GO还原和所形成rGO的剥离分散对所得纳米复合材料介电和力学等性能的影响;对该纳米复合材料进行Sc-CO2发泡,通过改变rGO含量和发泡温度,研究TPU纳米复合材料粘弹性对发泡样品泡孔结构的影响。最后,采用注维生素C水溶液模式的水辅助混炼挤出(WAME)连续化制备TPU/rGO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分析水对GO原位还原的影响。当PLA含量从20增加至40 wt%时,TPU/PLA共混物的相形态从海岛演变为共连续,TPU和PLA连续相内分别分散有PLA小液滴和TPU大液滴。PLA对TPU起增强作用,提高TPU的动态储能模量。PLA显着改善TPU发泡样品的开孔率。20 MPa饱和压力和160°C发泡温度下所得发泡样品的开孔率由TPU的2.2%提高至TPU/PLA60/40共混物的26.6%,这归因于该共混物相形态以及TPU与PLA流变性能的显着差异。采用维生素C为还原剂,通过溶剂交换和GO原位化学还原法制备了GO被成功还原的TPU/rGO纳米复合材料,所形成的rGO被良好地剥离分散在TPU基体中。根据流变测试结果,推测含0.5和0.75 vol%rGO的TPU纳米复合材料中形成了rGO渗流结构。这两种样品的动态储能模量和熔体强度明显较高,这可能是由rGO渗流结构所引起的。该两样品的介电常数(ε′)在低频区呈现强的频率依赖行为,这表明可能形成了rGO纳米电容器网络。GO的成功还原增强了所形成rGO的界面极化能力,其与rGO渗流结构的综合作用使样品呈现高的ε′(含0.75 vol%rGO的样品在1 kHz处的ε′达151,是TPU样品的21.6倍)。180°C下对这两种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发泡,获得了纳米孔结构,但泡孔密度较低,这归因于复合材料较高的熔体强度和弹性。提高发泡温度至200°C,获得了高泡孔密度和膨胀比(分别达2.21×10122 cells/cm3和1.81)的纳米孔发泡样品。Sc-CO2发泡显着降低TPU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损耗,这归因于rGO渗流结构被泡孔膨胀所扰乱。对不同螺杆结构所形成流道中的TPU熔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反向元件的上游布置90°错列角捏合块可显着增强螺杆的建压能力、增加流道内熔体的停留时间和剪切应力。对高压水环境下TPU熔体粘度的测试结果表明,水对TPU熔体起塑化作用。WAME过程中,水促进TPU的结晶和氢键形成,从而提高所制备TPU样品的力学性能。在TPU/GO复合材料WAME过程中,水促进GO的原位热还原和原位化学还原,分别表现为GO中羧基和羟基的有效去除。这归因于水的塑化和螺杆的混炼作用。水对TPU的塑化作用增强其分子链向GO片层间插层,这增加GO与TPU相互作用的面积,从而促进GO的原位热还原;螺杆的混炼作用促进维生素C水溶液进入GO片层间,增加维生素C与GO的反应面积,从而促进GO的原位化学还原。原位还原改善了所制备TPU/rGO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韩月明[3](2019)在《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基于国内上市企业的数据》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碳减排已成为实践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二者究竟是相互矛盾,还是可以达到“双赢”?对此,本文通过对碳减排与企业价值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分析及碳减排行为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分析之后,做出相关研究假设,以2016年所有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碳减排行为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碳减排行为对于企业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即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而这种积极作用在非工业企业中得到了更为显着的体现,但在工业企业的样本中,并未得到显着结果。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对市场参与者、企业、环境监管机构、会计行业和学术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市场参与者(投资者)而言,建议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做出决策时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风险因素。对于企业而言,研究结果可能会鼓励企业减少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全面的战略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对于环境监管机构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制定关于企业碳减排、披露温室气体相关活动的未来政策。对于会计行业而言,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企业碳减排行为对于企业价值等财务性指标的重要性。最后,对于学术界来说,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碳管理系统来满足碳减排的需要,会计领域的学者们必须开发碳会计、审计和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绿色商业环境中的实践。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丰富了碳会计领域的研究内容。

王珏[4](2010)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科学出版物,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着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针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期刊编辑出版、期刊改革和发展等系列问题,学术界大多基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定量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利用国际权威的评价体系,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水平做一个具体分析,以期切实找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展开讨论。第三章利用管理学及出版发行学相关理论知识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形成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提出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编辑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管理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第四章结合文献计量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进行界定,阐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是对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本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通行指标,借助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工具JCR对我国数、理、化、生物学科科技期刊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析,纵向上统计并计算从2001年至2008年JCR收录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的指标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从中看到他们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横向上与国际同类期刊的平均水平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两个国家作比较分析,从而看到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所处的相应地位,并指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分析了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主要从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第八章是对如何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张帆[5](2008)在《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科技论文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大文献检索系统 SCI、EI、ISTP 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进行科技评价的权威性评价系统。对三大检索系统的出版形式、年报道文献量、收录文献的学科范围等作了介绍。从论文的质量、信息源、英文摘要的写法、参考文献的写作、作者姓名和作者机构名称翻译方法等方面分析了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影响因素。

闫守孟[6](2005)在《面向网络处理器的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处理器(NP)是一种面向网络设备通信处理任务而优化设计的可编程ASIP(Application Specific Instruction Processor),它兼有高速处理和灵活编程两种能力,能很好地适应高速网络和业务演化的需要。目前在NP体系结构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NP相关软件技术的研究尚不充分。例如,Intel IXP系列NP在体系结构上虽已发展到第三代,Intel公司仍专门发起了Intel IXA大学计划,以资助学术界在NP尤其是NP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 NP软件开发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其微并行结构之复杂性和网络多平面处理环境之特殊性,突出表现为:缺乏高层编程模型和开发工具,缺乏网络通信处理算法组件库,缺乏适应多平面处理环境的OS支持。 本文在国家863计划和Intel IXA大学计划的双重资助之下,结合863重大软件专项“面向网路处理器的系统软件平台(NPPlatform)”课题任务,以IntelIXP2400网络处理器板为实验平台,深入研究了NP系统软件平台涉及的高层编程模型和支持工具、适应NP结构的网络通信处理算法组件库,以及优化的控制平面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 设计了NPPlatform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组成,并实现了NPPlatform所含有的高层编程模型与开发环境——NPWare。NPPlatform平台可有效支持NP应用系统的多平面协同开发特点,而NPWare可屏蔽底层硬件细节,提高应用可复用能力与跨平台可移植能力。 现有分组调度算法难以同时满足时间复杂性低和QoS保障能力强两方面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服务序列的分组调度算法,并给出其NP实现。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决策时间复杂性、公平性、调度时延特性均与数据流个数无关,不仅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而且在度量上明显优于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Stratified-RR为代表的几个近年提出的DRR类算法。 在建立了NP流水编程模式任务分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遗传式自动分配算法GaPipe,以改善人工分配过程存在的长周期和低效率缺点。大量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华盛顿大学的GreedyPipe算法,GaPipe在算法效率稍有损失情况下,大幅提高了分配精度,具备优良的综合性能。GaPipe已应用于NPWare开发环境中。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扩展的平面间交互框架,可有效支持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之间的通信协调,具有通信简捷和应用透明的优点。该框架扩展和优化了现有嵌入式OS,使之能适应多平面处理环境。

李志刚[7](2005)在《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视频编码及其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264/AVC是ITU-T和ISO联合推出的新标准,采用和发展了近几年视频编码方面的先进技术,以较高编码效率和网络友好性而着称。它仍基于以前视频编码标准的运动补偿混合编码方案,主要不同有:增强的运动预测能力;准确匹配的较小块变换;自适应环内滤波器;增强的熵编码。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新特征使编码效率比以前的标准约提高50%,但增加了复杂度。本文着重研究经传输层的若干应用问题。随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的逐步推广应用,如何将H.264/AVC视频流经MPEG-2的系统传输层传输,对于充分利用原有大量的MPEG-2系统有重要意义。对此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要点是:先把H.264/AVC视频作为MPEG-2系统层传输的基本流,然后扩展MPEG-2标准中的传输流系统目标解码器(T-STD),使之可以将H.264/AVC编码视频复用到MPEG-2传输流(TS)包中在Internet上传输和解码。被解码的基本流通常来自于一个“容器”(如AVI或者TS),在客户端从服务器端的这个容器中取出H.264/AVC基本流后便可实时解码、显示。经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流视频效果,在带宽受限的情况下信噪比低于40dB的帧数少于5%,可用于IP网络流视频或移动视频中。在完成H.264算法优化和多媒体指令集优化之后,将其扩展至基于比特平面编码的FGS编码,从而实现了基于PC平台的实时SNR(信噪比)精细粒度可伸缩编码,CIF格式编码帧速可达30fps以上。此外,为使H.264/AVC码流能在带宽较大变化的IP和无线等异构网络中传输,本文另外提出一种将H.264扩展至混合空域/时域/SNR精细可伸缩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码率控制策略:根据率失真优化的结果来选择QP(量化参数),在编码器端对基本层作GOP(图像组)级的码率控制,而对增强层作逐次精细化的码率控制。本文方案与由JM8.6的基本层码率控制、FGS比特平面截断作增强层码率控制(简称JM8.6+FGS)的方法相比,视频质量更高,PSNR(峰值信噪比)变化更为平滑。且在接收端,在某一目标比特率约束下,可以由不同时间分辨率(帧速率)和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格式)配置的终端截取和实时解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亮度平均峰值信噪比(Y-PSNR)在CIF格式时优于JM8.6+FGS方法达2.45dB,且与目标比特率更为匹配;也比新近提出的JVT-N020提案,在平均Y-PSNR上有0.15dB的增益,而且图像质量更为平滑。H.264/AVC支持SP(同步预测)帧,允许不同质量比特流之间的高效切换,MPEG-4支持FGS编码。本文提出一种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解决方案,在JM联合模型中实现了流切换的功能,并且加入FGS编码,使得传输的比特流既能适应因特网或无线网传输带宽的大跨度波动,又能灵活适应小范围的带宽变化。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方案的亮度Y分量峰值信噪比比FGS平均好0.47dB,比流切换方法平均好0.23dB。且在专为移动业务而设计的H.264/AVC

高辉[8](2004)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兼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实际 ,阐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新特点、新局面和新对策。

郭俊仓[9](2004)在《如何使您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文中认为

二、如何使您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使您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论文提纲范文)

(1)光电综合无线通信链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光电综合通信链路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光电综合通信链路信道模型简介
        1.2.2 并联混合光电通信链路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级联混合电光通信链路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与贡献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的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选择合并方式并联混合链路建模及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链路模型建立以及分析
        2.2.1 无线激光通信链路模型建立
        2.2.2 射频通信链路模型建立
    2.3 混合光电无线通信链路性能推导及分析
        2.3.1 基于选择合并的混合光电无线通信链路统计分布
        2.3.2 混合光电无线通信链路中断概率推导及分析
        2.3.3 混合光电无线通信链路的平均误码率推导及分析
    2.4 数值仿真以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合作目标场景下混合链路建模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链路模型建立及分析
        3.2.1 射频链路模型建立
        3.2.2 M分布下的无线光链路模型建立
    3.3 非合作目标场景下的混合链路性能推导及分析
        3.3.1 非合作目标场景下的混合链路中断概率推导及分析
        3.3.2 非合作目标场景下的混合通信链路平均误码率分析
        3.3.3 非合作目标场景下的混合通信链路安全中断概率分析
    3.4 混合通信链路渐近性能分析
        3.4.1 渐近中断概率近似表达式推导
        3.4.2 渐近误码率近似表达式推导
        3.4.3 渐近安全中断概率近似表达式推导
    3.5 数值仿真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视距下紫外混合链路建模及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链路模型建立及分析
        4.2.1 射频损耗及衰落链路建模
        4.2.2 紫外光散射损耗模型建立
        4.2.3 紫外光弱湍流情况下模型建立
        4.2.4 紫外光中强湍流情况下模型建立
    4.3 混合链路的中断概率推导计算及分析
    4.4 混合链路的误比特率推导计算及分析
    4.5 数值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继能量受限下级联混合链路建模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链路模型建立及分析
        5.2.1 基于A-STBC编码策略的射频链路建模
        5.2.2 基于发射天线选择策略的射频链路建模
        5.2.3 无线激光通信链路建模
        5.2.4 混合通信链路端至端信噪比
    5.3 混合链路中断概率及中断容量的推导及分析
        5.3.1 固定增益中继模式下的A-STBC策略中断概率推导及分析
        5.3.2 固定增益中继模式下的发射天线选择策略中断概率推导及分析
        5.3.3 可变增益中继模式下的A-STBC策略中断概率推导及分析
        5.3.4 可变增益中继模式下的发射天线选择策略中断概率推导及分析
        5.3.5 不同策略下混合链路中断容量推导及分析
        5.3.6 数值仿真及分析
    5.4 混合光电链路平均误符号率推导及分析
        5.4.1 固定增益中继模式下的A-STBC策略平均误符号率推导及分析
        5.4.2 固定增益中继模式下的发射天线选择策略平均误符号率推导及分析
        5.4.3 可变增益中继模式下的A-STBC策略平均误符号率推导及分析
        5.4.4 可变增益中继模式下的发射天线选择策略平均误符号率推导及分析
        5.4.5 数值仿真及分析
    5.5 混合通信链路信道容量推导及分析
        5.5.1 固定增益中继模式下的A-STBC策略信道容量
        5.5.2 固定增益中继模式下的发射天线选择策略信道容量
        5.5.3 可变增益中继模式下的A-STBC策略信道容量
        5.5.4 可变增益中继模式下的发射天线选择策略容量
        5.5.5 数值仿真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天线技术级联混合链路建模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链路模型建立
        6.2.1 射频信道建模
        6.2.2 无线激光信道建模
    6.3 链路主要性能指标推导及分析
        6.3.1 链路中断概率推导
        6.3.2 链路平均误码率推导
        6.3.3 链路各态历经平均信道容量推导
    6.4 链路的渐近性能推导及分析
    6.5 链路分集-复用折中分析
    6.6 数值仿真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PLA和rGO改善TPU及其发泡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TPU简介
        1.1.1 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1.1.2 介电性能
    1.2 TPU的共混改性
    1.3 TPU的复合改性
        1.3.1 陶瓷填料
        1.3.2 导电填料
    1.4 石墨烯及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研究概述
        1.4.1 石墨烯
        1.4.2 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5 水辅助混炼挤出
        1.4.1 所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4.2 水的作用机理
    1.6 TPU发泡材料研究现状简述
        1.6.1 开孔型多孔材料
        1.6.2 纳米孔发泡材料
    1.7 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案和实验设备、原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实验设备、原料和测试方法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原料
        2.2.3 测试表征
第三章 PLA改善TPU及其发泡材料的性能
    3.1 TPU/PLA共混物及其发泡样品的制备
        3.1.1 共混物
        3.1.2 发泡样品
    3.2 共混物的动态力学和流变性能
        3.2.1 动态力学性能
        3.2.2 流变性能
    3.3 共混物的相形态
    3.4 共混物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
        3.4.1 饱和压力的影响
        3.4.2 发泡温度的影响
        3.4.3 PLA含量的影响
        3.4.4 开孔形成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剂混炼制备TPU/rGO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发泡
    4.1 样品制备
        4.1.1 TPU/rGO纳米复合材料
        4.1.2 rGO粉末
        4.1.3 TPU和 TPU/rGO纳米复合材料发泡样品
    4.2 GO在 DH2O和 DMF中的剥离分散
    4.3 GO的还原
        4.3.1 化学还原
        4.3.2 原位化学还原
    4.4 GO和 rGO对 TPU中氢键的影响
    4.5 rGO在 TPU基体中的剥离分散
    4.6 TPU/rGO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4.6.1 熔融结晶行为
        4.6.2 流变性能
        4.6.3 动态力学性能
        4.6.4 拉伸性能
        4.6.5 介电性能
        4.6.6 热稳定性
    4.7 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
        4.7.1 rGO含量的影响
        4.7.2 发泡温度的影响
        4.7.3 高泡孔密度的纳米孔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4.8 发泡样品的介电和隔热等性能
        4.8.1 介电性能
        4.8.2 压缩性能和电致形变能力
        4.8.3 隔热性能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炼挤出流场的数值模拟
    5.1 水辅助混炼挤出对螺杆结构的要求
    5.2 混炼挤出流场的数值模拟
        5.2.1 数学模型
        5.2.2 模型求解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压力场
        5.3.2 速度场和停留时间
        5.3.3 熔体粘度和剪切应力
    5.4 螺杆结构组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辅助混炼挤出制备TPU/rGO纳米复合材料
    6.1 样品制备
        6.1.1 维生素C水溶液和GO悬浮液
        6.1.2 TPU/rGO纳米复合材料和TPU挤出物
        6.1.3 rGO粉末
    6.2 水的沸点与压力关系
    6.3 高压水环境下TPU的粘度
    6.4 TPU挤出物的性能和氢键形成
        6.4.1 拉伸性能
        6.4.2 氢键形成
        6.4.3 结晶性能
        6.4.4 动态粘弹性能
        6.4.5 综合分析
    6.5 rGO在 TPU基体中的剥离和分散
    6.6 WAME中 GO的原位还原
    6.7 WAME中水与VC共同促进GO原位还原的机理
    6.8 TPU/rGO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6.9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基于国内上市企业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碳减排行为
        2.1.2 企业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责任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合法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碳减排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分析
    3.1 经济角度
    3.2 市场角度
        3.2.1 投资者角度
        3.2.2 监管角度
        3.2.3 公众角度
    3.3 本章小结
4 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设计
    4.1 假设提出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选择与测度
        4.3.1 因变量
        4.3.2 自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3.4 分类变量
    4.4 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模型回归分析
    5.4 分组变量相关性分析
    5.5 分组变量回归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对策及建议
        6.2.1 加强企业碳减排管理
        6.2.2 制定和完善适用于不同行业的碳减排政策
        6.2.3 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企业碳减排
        6.2.4 尽早实行强制性碳信息披露政策
        6.2.5 将企业碳减排情况纳入企业评估范围
    6.3 发展与展望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2.2 国际科技期刊市场的发展特征
    2.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
    3.2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形成机制
    3.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
    3.4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评价体系
4 基于JCR的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思路
    4.2 JCR收录中国数学期刊分析
    4.3 JCR收录中国物理学期刊分析
    4.4 JCR收录中国化学期刊分析
    4.5 JCR收录中国生物学期刊分析
5 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分析(以英文版为例)
    5.1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5.2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
    5.3 影响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6 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SCI评价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6.2 我国科技期刊载文学术水平相对偏低
    6.3 我国科技期刊稿件编审制度国际化程度低
    6.4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7 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7.1 争夺内容资源,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
    7.2 规范编审制度,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竞争力
    7.3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经营
    7.4 建立"走出去"发展模式,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6)面向网络处理器的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网络处理器的概念
    1.2 网络处理器的起源
    1.3 典型 NP结构与应用结构
    1.4 NP体系结构特点
        1.4.1 并行
        1.4.2 分层存储结构
        1.4.3 协处理器
        1.4.4 PE间互联
        1.4.5 外部接口
    1.5 NP相关研究
        1.5.1 NP结构
        1.5.2 NP性能评价
        1.5.3 NP设备结构和 NP应用研究
        1.5.4 NP适应的网络处理算法
        1.5.5 NP编程模型和工具
    1.6 论文研究背景
    1.7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第2章 NP软件平台的结构和功能
    2.1 NP软件平台的实际需求和设计目标
    2.2 NPPlatform的结构和功能
    2.3 NPPlatform目前的实现状态
    2.4 NPWare
        2.4.1 编程模型
        2.4.2 工具实现
        2.4.3 使用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P分组调度策略与实现机制
    3.1 概述
    3.2 分组调度算法评价标准
    3.3 已有分组调度算法分析
        3.3.1 时标排序算法
        3.3.2 轮转算法
        3.3.3 DRR算法
    3.4 ESSDRR算法
        3.4.1 问题描述
        3.4.2 ESS构造算法
        3.4.3 ESSDRR算法过程
    3.5 ESSDRR性能理论分析
        3.5.1 公平性
        3.5.2 调度时延特性
        3.5.3 复杂性
    3.6 ESSDRR仿真实验
        3.6.1 端到端时延实验
        3.6.2 吞吐率-时间分布特性实验
    3.7 ESSDRR算法深度优化
        3.7.1 ESSDRR+
        3.7.2 ESSDRR++
    3.8 ESSDRR在NP上的实现
        3.8.1 功能划分设计
        3.8.2 具体问题解决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NP流水型任务集自动分配
    4.1 引言
    4.2 NP任务分配模型
    4.3 相关研究
    4.4 遗传算法概述
    4.5 GaPipe算法
        4.5.1 单流编码方法
        4.5.2 目标函数、惩罚函数和适应度函数
        4.5.3 初始种群确定方法
        4.5.4 选择方法
        4.5.5 交叉和变异
        4.5.6 终止条件
        4.5.7 多流整合策略
        4.5.8 算法过程示例
    4.6 GaPipe的实现
    4.7 GaPipe的性能分析
        4.7.1 算法时间
        4.7.2 结果质量
    4.8 GaPipe的应用
        4.8.1 在 NPWare中的应用
        4.8.2 在流水线软硬件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NP控制平面嵌入式OS优化与扩展
    5.1 引言
    5.2 可扩展的平面间交互框架
        5.2.1 平面间交互框架的引入
        5.2.2 网络接口映像驱动(MiNi Driver)
        5.2.3 互连支持设施(ISF)
        5.2.4 PE Driver
        5.2.5 数据流处理
        5.2.6 控制流处理
        5.2.7 NPF API的支持
        5.2.8 系统实现
        5.2.9 平面间交互相关研究
    5.3 基于分组属性的进程调度策略
        5.3.1 分组属性和进程调度关联的必要性
        5.3.2 相关研究
        5.3.3 Linux相关实现分析
        5.3.4 Linux进程调度策略的再思考
        5.3.5 基于分组属性进程调度策略的设计
        5.3.6 分组属性表与分组优先级的确定
        5.3.7 进程优先级的确定
        5.3.8 分组处理进程标志的设置和清除
        5.3.9 IP转发任务优化
        5.3.10 属性表配置工具和编程接口
        5.3.11 性能分析
        5.3.12 一点改进
    5.4 其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着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和获奖情况

(7)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视频编码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264/AVC 应用概述
    1.3 本文的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H.264/AVC 基于IP 和无线网络应用的基础
    2.1 H.264/AVC 在IP 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知识
    2.2 H.264/AVC 在无线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知识
    2.3 小结
第三章 H.264 视频流在MPEG-2 系统层上流传输
    3.1 MPEG-2 系统层标准
    3.2 H.264 视频流在MPEG-2 系统层上复用打包传输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H.264 的FGS 改进方案及码率控制策略
    4.1 可伸缩编码概述
    4.2 H.264 FGS 分析及其改进:基于PC 平台的实时FGS 编码
    4.3 可扩大伸缩范围的空时分级SNR-FGS 编码方法
    4.4 码率控制策略
    4.5 实验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H.264-SS 与FGS 结合的可伸缩自适应选择方法
    5.1 流切换(SS)的概念和特性
    5.2 流切换的应用场合和SP/SI 帧的编解码方法
    5.3 基于H.264 FGS 的流切换及其自适应选择算法
    5.4 仿真实验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发表意见书

(8)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兼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新特点
    1.1 文献资源结构的变化:信息载体多元化
    1.2 文献传递方式的变化:信息获取网络化
    1.3 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需求多样化
2 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2.1 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创造优良环境
    2.2 优化配置信息资源, 实体、虚拟馆藏协调发展
    2.3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页, 开展网络信息服务
        2.3.1 通过主页, 全方位揭示本馆与其他馆的馆藏资源
        2.3.2 通过主页, 为利用各类网络数据库提供最大方便
        2.3.3 进行资源整合, 为读者提供“绿色通道”
        2.3.4 开展网上咨询, 为读者搭建互动交换平台
        2.3.5 开设网上课堂, 进行用户培训
3 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对策
    3.1 树立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服务的新理念
    3.2 建立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工作流程
        3.2.1 电子资源的采集
        3.2.2 电子资源的利用和服务
    3.3 提高馆员整体素质, 重视培养网络信息服务的“导航员”
    3.4 资源共建共享, 是开展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流和趋势
    3.5 建立长期、有效、互动的用户联系制度和反馈系统

四、如何使您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电综合无线通信链路关键技术研究[D]. 梁浩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PLA和rGO改善TPU及其发泡材料性能的研究[D]. 肖书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基于国内上市企业的数据[D]. 韩月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珏. 武汉大学, 2010(05)
  • [5]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科技论文的影响因素[J]. 张帆.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6]面向网络处理器的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闫守孟.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5)
  • [7]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视频编码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 李志刚. 上海大学, 2005(01)
  • [8]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兼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 高辉. 图书馆论坛, 2004(04)
  • [9]如何使您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J]. 郭俊仓.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如何让你的论文进入SCI、EI索引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