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应对?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应对?

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何以自处(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明,王豪[1](2021)在《《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共产党宣言》是指导共产主义运动和寻求人类解放的纲领,而它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自我否定逻辑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判断。《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政治性批判,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生成和发展过程,指出其本质特征,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商品化,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化和资本的全球化,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和由此导致的危机。《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对于今天我们准确把握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动规避资本主义商品化的发展陷阱;二是有效借鉴资本主义合理化的肯定性成就;三是积极应对资本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

黄力之[2](2021)在《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历史舞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造性运用首先在于,提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基础。其次,系统观念运用的具体表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系统性分析,按照大系统制约小系统、小系统促进大系统,系统内一切要素相互联系的原则确认其关系,在研究这三大规律的过程中做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王力[3](2021)在《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启蒙时代以来,现代性问题逐渐发展为普遍的全球性问题。从个人层面来看,现代性导致了价值理性的丧失、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缺乏以及生活意义的消解等一系列内在矛盾和困境;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性带来了贫富分化、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等深层危机。整个世界都深受普遍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带来“现代性之隐忧”。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现代性问题的深刻反省与批判,蕴含着马克思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深层解剖、批判性思考的理论结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为回应、反思和批判现代性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打破了人们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依赖。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把目光聚焦在个体解放和个体独立之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是以抽象的“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取向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导致了“个体”与“共同体”的两极对立,从而使现代人遭遇了根本性困境。本文就是要在现代性视域下,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现代性奠基、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意义进行总体性考察,最大限度释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从而探索克服现代性问题的现实道路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纵深推进马克思共同思想的研究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典文本,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展开深入研究,将为促进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结合点和实践生长点。全文除去引言共分四章:第一章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厘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脉络。从思想史来看,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卢梭“契约共同体”、黑格尔“伦理共同体”、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和赫斯“自由共同体”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克思。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了传统共同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冲突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些因素促使马克思提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念相一致的“共同体”思想。第二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进行分析,为后文论述如何克服现代性困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明晰马克思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将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以及现实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对个体与共同体、共同体与社会以及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来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视域下共同体思想的深化与人的自我理解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三章深入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凸显出的现代性批判内容。现代性发展为人类通向文明之路创造一切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通过诊断现代性病症,集中对现代性的三种形式——异化劳动、市民社会及资本逻辑展开批判,指出现代性批判的本质是资本逻辑的批判,并说明这是面向“当代的普遍问题”。只有破除货币和资本等抽象力量对人的统治,超越“个体”和“共同体”的抽象对立,进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现代性的困境与难题才能得以真正破解。第四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进行多角度挖掘和阐发。一方面,围绕“个体和共同体的分裂”这一重大问题,马克思哲学展开了与当代哲学的理论论争,其共同体思想优于共同体主义和自由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流派对该问题的理解,并为现代社会重新奠定了价值规范基础,彰显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最根本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问题和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要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凸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意义维度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仅在理论内涵上得以充盈,同时其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又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充分彰显出来,由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在现时代背景下获得进一步的推进和深化。

曹晋彰[4](2019)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文化产业研究已经完成了概念启蒙和边界探索,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对基本问题的追索和基础理论的构建却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产业研究在学术合法性上仍然潜伏着深刻的危机。除了实践与操作层面的“怎么做”,文化产业研究还应更加关注历史与逻辑层面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价值与合法性层面的“为什么”问题。文化生产理论构成了文化产业研究的基础理论。首先,文化产业是人类文化生产的一个历史阶段和一种特殊形态,因此对于文化生产的探究更具普遍性和基础性;其次,二十世纪西方对于文化生产问题的诸多理论探索,为文化产业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学术资源。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的系统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契入点,将有助于强化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合法性、推动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所谓“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是指,那些主要产生或流行于西欧和北美的有关文化生产问题的各种理论资源和话语形式。其外延在时间贯穿整个二十世纪、在空间上则涉及德法英美等多个理论传统,因此很难确定一条清晰的边界。即便如此仍然可以通过几个标志性事件把握其轮廓,第一是二三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第二是五六十年代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文化主义”的兴盛,第三是七八十年代以来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与“后现代”的到来。在内涵方面,“文化生产”既可以指“文化的生产”,也可以指“文化性的生产”。传统人文社会学科多将“文化”当作一个“实体”,因而所谓文化生产就指“文化的生产”;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文化理论则将“文化”当成一个观念,因而文化生产主要指“文化性的生产”,包含所有产生“意义”的行为和过程。严格来说,“文化的生产”是“文化性的生产”的一个特例。另外,文化生产还代表了一种与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相对立的文化观察方式,即“从生产视角来看文化”。“文化生产”或“以生产视角看文化”,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统论题和重要标志。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的讨论多具有“碎片”性质,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化理论”,但是他们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研究,却开启了对于文化之“生产性”问题的严肃经济学讨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成熟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贯彻到文化问题上,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却是二十世纪西方诸多文化生产理论的共同方法源头,如何将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文化问题仍然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课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生产理论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任务便是对文化之自主性的反驳。有必要通过对文化的观念史反思,去揭示文化自主性神话的历史性,从而为文化祛魅,为构建文化生产理论扫清障碍。然而,文化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艺术自律性”观念,艺术是现代文化概念的核心对象和重要原型,“艺术”的历史实际上构成了文化的“史前史”。主流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仍将艺术当成一个自然之物,对艺术概念不加反思、不加批判地使用,已经成为理解艺术的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先对艺术展开一番观念史反思,从而把握艺术自律性的历史形成原理及其影响。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取得了独立,其次在启蒙运动背景下诞生了古典美学,最后随着浪漫主义运动和唯美主义运动艺术逐渐走向神话,从而奠定了我们当前的艺术观念。当然,艺术的神话在二十世纪也不断遭到攻击和破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艺术实践上的先锋派和艺术理论上的分析美学。文化的观念史远比艺术更为复杂。现代文化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复合体,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自反性。现代文化概念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前期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人文社会学科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现代文化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一空间框架之中形成的,尤其与现代性和民族主义密切相关。文化还是为了应对宗教衰落而发起的各种现代神话制造运动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现代神话,体现了人类深处对于神话的需求和依赖。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对于人类神话的哲学反思,为理解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罗兰·巴特的“神话修辞术”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学”等,则将这种神话思维转化为了一种文化观察方法,为破解文化神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文化概念本身即是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之理论反思的结果。文化观念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文化的理论”以及“文化理论”的历史。总体来看,二十世纪的文化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萌芽期(1900-1950)、发展期(1950-1980)和拓展期(1980-2000)。1950年前后开始的有意识的文化理论系统构建,包含三股重要的思想潮流,分别是来源于德国哲学和美学传统的批判理论、脱胎于英国文化主义文学批评传统的文化研究以及混合了中欧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符号学和法国人类学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联系三股潮流的重要纽带,也是贯穿文化理论发展始终一种主线。三股潮流在1980年代之后趋于融合,共同消解于“后现代主义”的新情境之中。文化理论开始被运用于诸多人文社会学科,并引发了广泛的“文化转向”,“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中心位置。在此过程中,“生产”也逐渐从文化理论的一种边缘视角,转变成为了一种具有颠覆性的理论方法取向。文化生产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伴随着整个文化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凸显出来。当前对于文化生产的研究或者说以生产视角进行的文化研究,包含了四个学科传统或四条主要路径,即社会学路径、历史学路径、传播学路径以及经济学路径。像哲学—美学、文学批评—艺术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至二十世纪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学术传统;虽然它们都对文化问题有所讨论、也为文化理论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是文化却几乎总是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文化要么被纯化为代表古老神圣价值的抽象标签,要么被泛化为囊括所有“人造物”的巨大口袋,要么被简化为经济基础或政治基础之上无足轻重的附属物。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理论的拓展为传统人文社会学科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工具,并引发了广泛的“文化转向”、涌现出了诸多以文化为中心的新研究。不同于各种人文主义或经济主义式的传统文化研究,新的文化研究以“生产视角”和“历史视角”来严肃地看待文化。1900年前后的大约一百年是人类文化生产急剧产业化的阶段,文化生产在技术形态、传播媒介、市场受众、产业组织以及权力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性变革。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生产理论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个剧烈变革转型的回应。在二十世纪的诸多西方文化生产理论家之中,尤以瓦尔特·本雅明、雷蒙德·威廉斯、埃德加·莫兰和皮埃尔·布尔迪厄四位最为重要,他们分别代表了文化生产研究的四重视角,即技术视角、大众视角、组织视角和权力视角。其中,本雅明的切入点是生产技术,可实现高效生产的机械复制技术成为主导,这是文化生产转向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条件,构成了现代文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威廉斯的切入点是逐渐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这是由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所引起的重要文化变革,是现代文化生产的主要呈现形式;莫兰的切入点则是产业组织,伴随着市场框架内日益加强的专业化、资本化和组织化,生产与创造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生产创造的辩证法成为现代文化生产的核心矛盾;布尔迪厄关注的是人类文化—象征实践背后的权力关系,通过文化生产场模型的构建以及对象征炼金术的揭露,布尔迪厄致力于构建一种关于文化生产的政治经济学。通过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的方法源头、观念前提、理论语境以及文化生产研究的四种路径和四重视角的系统梳理,可以得出: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文化生产理论的重要方法基础,也应是人们观察文化的基本视角;第二,文化生产理论的核心原理,在于文化生产与文化神话的矛盾关系;第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视角,可以对文化之历史进行重述,并为西方文化生产的历史演进制定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第四,现代文化产业既是文化生产的一种特殊组织形态,也是一种高效的神话制造机制;最后,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可为当前的文化产业研究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曹崇[5](2019)在《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刘雪莲[6](2019)在《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内动力》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状况下,把握时代特征,才能审时度势,站在时代的潮头。面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演进的高度,作出了一个重要论断,那就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变化之中,中国何以自处,如何应对,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麻磊[7](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进行伟大斗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般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有效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要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此,斗争中所蕴藏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就成为执政党无法躲避的共性问题。而能否成功有效地抵御和化解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就成了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通过28年的艰苦奋斗之后获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党不断化解发展过程诸多重大挑战与风险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自身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能力,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更加警觉地防范来自各个方面的重大挑战与风险。也只有如此,我们党才能为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提供稳定和谐政治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伟大梦想的的顺利实现,才能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文章以重大挑战与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的背景分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其次,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化解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同志都曾在其着作中对执政党如何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做了科学预测和实践指导,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中对于挑战与风险化解之道的指导做出总结,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所需的重要思想依据。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化解的重大挑战与风险的考察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经验的必要手段。文章通过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层面分别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对世情层面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与全球化经济态势背景下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应对,到国情层面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困境与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化解应对,再到党情层面中的党内个人与组织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及其化解。通过对世情层面、国情层面、党情层面三个方面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所遭遇的重大挑战与风险案件的考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手段的总结,分别从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怎样树立科学风险意识、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发挥大国优势,整合多方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六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抵御和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所形成的基本经验。

郭瑞[8](2018)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是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从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专制主义社会转变为现代民主法治的社会,从一个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伦理型社会转变为一个公平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专制主义以及官僚买办势力的阻碍,步履艰难。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首要的历史任务。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在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一是儒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儒学所依附的封建政治制度逐步解体,意识形态上的儒学走向终结;二是社会结构、社会价值的变化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精神面貌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儒学的地位及影响日渐萎缩,处在不断破解和碎片化之中,逐渐失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独尊位置。儒学面临着现代转化的压力,儒学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儒学自身的生存问题,还涉及到近代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儒学经历了一个失去权力庇护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直至从社会独尊位置跌落;儒学也经历了一个被质疑、被否定、被批判但又迎来发展机遇并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对儒学发展以及儒学现代化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康有为托古改制、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儒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儒学分别与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实现融合,在现代转化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儒学现代化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沿着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察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儒学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根本任务、基本途径,准确把握儒学现代化的内在规律,也就能更好地推进儒学现代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儒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现实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七个组成部分。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缘起和主要探讨的问题、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点以及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等。第一章以社会转型的概念入手,对社会转型的涵义以及原因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然后由社会转型引入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历史任务以及中国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分析,目的是为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展开论证。社会转型必将带来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的变化,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之中必然要适应转型进行现代转化。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儒学现代化的方向,而儒学现代化曲折历程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第二章是封建社会瓦解与儒学意识形态的终结。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走向瓦解,传统儒学遭遇近代危机。洋务运动在儒学经世致用的逻辑中展开。甲午战败宣告传统儒学嬗变的失败,国家只有制度变革才有希望。康有为托古改制推行变法,以政治改良为目的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客观上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化,成为近代推动儒学现代化的第一人。但是,无论是改良还是改革,都挽救不了中国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宣告封建社会终结,依附于封建政体的儒学解体。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化的展开。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封建专制的历史任务,封建文化残余仍然有社会基础,这是民国初年出现尊孔复辟逆流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专制文化开展了彻底的批判,终结了儒学在意识形态上的独尊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使儒学脱离封建专制的束缚,结束意识形态独尊的地位,儒学以它所具有的民族性、包容性的特点,成为建构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20年代开始出现的现代新儒学是儒学现代化思想重镇,诞生了一批汇通中西的现代新儒家,他们构造的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为推动传统儒学现代转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四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批判与吸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工人阶级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与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与儒家相结合而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将儒家文化中积极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而使得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获得新的活力,促进了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化。马克思主义从儒家传统文化之中吸收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更加契合中国的现实,顺利实现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对儒学借鉴与吸收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结合的典范,是儒学现代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五章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与儒学现代化的新开展。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开辟广阔的道路,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正常进行的儒学研究在60年代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打乱了儒学研究的正常进程,直至完全中断了大陆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现代化。流亡海外的一批现代新儒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继续推动儒学现代化,取得积极的学术成果,为扩大儒学的海外影响做出了贡献。80年代,海外现代新儒学的成果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儒学热。在内地,大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着的成效,“文化热”、“国学热”、“儒学热”以及新世纪的“儒学复兴”,儒学现代化重启。儒学现代化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而且出现不同立场、观点与路向的现代化。结语部分通过对一百多年儒学现代化的考察,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代实践,展望未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儒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儒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一种新形式与新形态,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儒学现代化的主导形态,但它并不排除其他新儒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在价值上是多元的,在信仰上坚持自由原则,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谨防儒学消极因素的渗入。

任思奇[9](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类不同文明之间逐渐建立起马克思所描述的“普遍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能否积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这一时代命题,与人类文明的命运紧密相关。当代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实践活动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的指引,这个理论正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故有必要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使其面目更加清晰,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论文共分七章,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理论基础、来源流变、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以求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引及参考。第一章为绪论。指出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研究展开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一方面能够为当代中华文明交往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本章还说明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之处和可能的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重要概念的辨析。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概念,于不同的语境之中时常具有不同的具体指向,为了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本章分别厘清了“文明”、“交往”、“文明交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相应内涵。第三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析,并尝试挖掘了相关的可借鉴资源。在理论基础探析方面,本章集中梳理了散见于广泛着作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交往思想,这亦是本论文的重要创新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明交往与人类历史进程紧密联系,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文明交往实践的分析,他们亦发现了文明交往的一些重要规律。在可借鉴资源方面,包括中华文明丰富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文明交往的有益资源、中华文明漫长的文明交往史所带来的启迪以及西方关于文明交往的一些思想。第四章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生成演化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历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全球交往的视野从独立的主权国家上升到文明领域;中华文明的文明意识经历了自觉——自信——自强的深化过程;中华文明在文明交往中的定位逐渐从边缘转移至中心。从此三方面的变化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生成演化,更胜于直接的时间线式罗列,同时也梳理了散见于党的文献和历任领导人讲话中的关于文明交往问题的论述,成为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第五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为当代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实践设立的目标体系,规范的指导原则,划分的内容层次,确立的支撑动力等。系统且较全面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内容,为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第六章尝试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实践当中寻求理论回馈。当代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指引下,是多形式、多方面的,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遭遇了一定困境。诸如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增长的失衡、价值观冲突凸显、传统与现代关系紧张等,表明当代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理论还应不断完善,诸如更注重实现物质与精神、广泛性与有效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传承与创新的四个辩证统一,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第七章意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价值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具有一系列的积极价值意义,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交往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使之更加完善,强有力地驳斥了或超越了西方主流文明交往理论。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也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预测人类文明交往发展的历史走向,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论文的论证表明,以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思想为基础,融合借鉴了古今中外广泛有益资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指导着当代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实践活动,并对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普遍交往的发展以及解决人类文明普遍交往中所呈现出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境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可以预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引领之下的当代文明交往实践,将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关键。

王艳春[10](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从世界范围看,能否成功抵御执政风险已经成为执政党实施执政策略、坚定执政理念、达成执政目标、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环节。现在,各国执政党都面临抵御执政风险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更是不能例外。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抵御执政风险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任何执政风险都有可能使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不能成功抵御执政风险、丧失执政地位既会辜负革命先辈的殷殷希望,也是对革命先辈的不敬。另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近百年的沧海桑田变幻中的历史抉择。如果中国共产党因不能成功抵御执政风险而丧失执政地位就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违背。此外,抵御执政风险是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只有成功抵御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才能为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保证既定大政方针的顺利实现,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复兴梦。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抵御执政风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总结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还可以准确把握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执政风险,找准抵御执政风险的着力点,保证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顺利的实施。本论文在研究中注重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理论,如社会风险、企业风险、风险管理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行资料搜集和撰写。本文主要包括导论和四章正文等部分,主要内容具体如下:导论部分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无论是世界范围内抵御执政风险的实践经验还是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都需要对抵御执政风险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接着,强调了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之后,从文献资料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介绍了关于抵御执政风险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本论文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对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强调执政风险的普遍存在性,界定了执政风险的基本内涵、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指出抵御执政风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共识,并阐述了抵御执政风险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国际、国内、党内三个层面指出执政风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任何国家、政党都不能独善其身。其次,从阐释风险概念入手,深入阐述了执政风险的基本内涵,具体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执政风险类型。第三,借鉴企业风险研究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执政风险的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分析执政风险的形成规律。第四,重点强调抵御执政风险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共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十分关注此问题。最后,概括指出抵御执政风险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问题进行历史考察,以便掌握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脉络。以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对抵御执政风险的认识程度作为标准,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与生成时期,是邓小平对抵御执政风险的初步探索,此时期形成了对执政风险的初步认识;二是,继承与发展时期,是江泽民在邓小平的基础上对抵御执政风险进行的新探索,此时期是从根源上认识执政风险;三是,推进与深化时期,是胡锦涛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对执政风险的认识,此时期党中央对执政风险进行了全面性总结。针对这三个时期,论文分别阐述了当时抵御执政风险的时代背景及采取的应对策略。第三章在第二章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按照党内建设、国内事业发展、国际事务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总结。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关键在于搞好党内建设,分别从领导干部队伍、党内民主、密切联系群众三个小方面总结基本经验。其次,从国内社会主义事业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社会发展中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最后,从国际事务角度指出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基本主张、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问题上抵御执政风险的重要经验。第四章将视线由历史回归到当下,根据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指出目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之策。首先,根据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结果指出党内面临的执政风险挑战是腐败变质、脱离群众、意识形态淡化的风险。其次,结合国内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出国内面临的执政风险挑战为忽视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恶化、诚信缺失和忽视网络安全的风险。第三,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中国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挑战主要包括世界政治格局调整的风险、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风险和海洋岛屿争端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最后,针对上述出现的执政风险挑战,从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提出了基本对策。

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何以自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何以自处(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二、《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
    (一)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从《宣言》看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危机
三、《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的当代启示
    (一)主动规避资本主义商品化的发展陷阱
    (二)有效借鉴资本主义合理化的肯定性成就
    (三)积极应对资本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

(2)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相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在新的世界历史舞台上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系统观念与新思想对“三大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3)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现代性之隐忧”与“共同体重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1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
    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
        1.1.2 卢梭“契约共同体”
        1.1.3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
        1.1.4 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
        1.1.5 赫斯“自由共同体”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背景
        1.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传统共同体
        1.2.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加剧
        1.2.3 工业革命的壮大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1.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1.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初步探索
        1.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逐步形成
        1.3.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深化
第2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
    2.1 马克思哲学为构建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辩证法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
        2.1.2 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2.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
    2.2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内涵界定的三重维度
        2.2.1 个体和共同体
        2.2.2 共同体与社会
        2.2.3 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
    2.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2.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的历史发展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
        2.3.2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人的依赖性”
        2.3.3 资本共同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2.3.4 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个性”
第3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批判
    3.1 现代性的根本矛盾:个体与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3.1.1 现代性的内在困境: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3.1.2 占有性个人诞生的理性维度
        3.1.3 自由主义的隐秘前提:占有性个人与现代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代性批判
        3.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异化劳动批判
        3.2.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市民社会批判
        3.2.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逻辑批判
    3.3 现代性困境的必然出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
        3.3.1 “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
        3.3.2 “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本性:个体与类的真正和解
        3.3.3 “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性论证:个人和共同体的真正统一
第4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4.1 现代性视域中共同体的危机与当代哲学的论争
        4.1.1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实质:“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4.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为破解共同体危机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
        4.1.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启日常生活批判以拯救“脆弱的现代性”
        4.1.4 当代西方共同体理论的根本缺陷:物质—实践向度的缺失
    4.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4.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依据
        4.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方法源头: 马克思的思想遗产
    第一节 否定性的“文化生产”
    第二节 神话化的“文化生产”
    第三节 经济学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观念前提: 艺术的观念史反思
    第一节 作为概念的艺术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与艺术家的独立
    第三节 启蒙运动与美学的诞生
    第四节 浪漫—唯美—先锋: 艺术的神话
    小结
第三章 观念前提: 文化的观念史反思
    第一节 现代文化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 时空框架中的文化
    第三节 现代神话与神话观念
    第四节 文化的神话透视
    小结
第四章 理论语境: 文化理论与文化转向
    第一节 文化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文化理论的脉络
    第三节 后现代与文化转向
    小结
第五章 文化生产研究的四条路径
    第一节 社会学路径
    第二节 历史学路径
    第三节 传播学路径
    第四节 经济学路径
    小结
第六章 文化生产研究的四重视角
    第一节 技术视角: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
    第二节 大众视角: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第三节 组织视角: 莫兰的生产—创造辩证法
    第四节 权力视角: 布尔迪厄的文化生产场
    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公开发表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内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从全球治理视角看全球大变局的主要特征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内在动力
    1.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性动力
    2.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动力
    3.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治理动力
    4.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动力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论文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思想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科学指导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科学总结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的重大挑战与风险
    (一)从世情变化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及其化解
        1.多极化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及其化解
        2.全球化经济态势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及其化解
    (二)从国情变化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及其化解
        1.十年“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及其应对
        2.实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及其应对
        3.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我国遭遇的挑战与风险及其应对
    (三)从党情变化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及其化解
        1.党内个人层面的挑战与风险始终存在
        2.党内组织规模层面潜藏的挑战与风险
        3.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挑战与风险的化解
三、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成功防范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关键所在
    (二)坚定道路自信是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本质要求
    (三)树立科学的风险意识是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前提条件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重中之重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化解重要挑战与风险的重要保障
    (六)发挥大国优势,整合多方力量是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动力源泉
    (七)以人民为中心是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基本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文献
    2.学术着作类
    3.期刊论文类
    4.学位论文类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的研究现状
        (二)儒学现代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及儒学现化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界定
        一、社会转型的涵义
        二、社会转型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力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
        三、中国革命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第三节 儒学、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
        一、儒学及发展阶段
        二、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传统儒学的终结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封建社会
        一、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与衰败
        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三、儒学古今之争与经世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洋务运动
        一、西学经世与洋务运动的逻辑展开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体用观
        三、传统儒学嬗变的失败与体制变革的呼声
    第二节 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与传统儒学危机
        一、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对传统儒学的冲击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派对传统儒学的抨击
    第四节 康有为托古改制启动儒学的现代转化
        一、康有为“托古改制”变革儒学思想的形成
        二、康有为给资产阶级学说穿上传统儒学外衣
        四、康有为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与儒家大同思想进行糅合
        五、康有为援西入儒推动儒学现代化评析
    第五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传统儒学的终结
        一、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对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攻击
        二、新式教育与废除科举对儒学的冲击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与制度儒学的终结
        四、反封建的文化革命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呼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化的展开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二、民国初年尊孔复辟的逆流
        三、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
        一、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的实质
        二、新文化运动“批孔”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化
        一、现代新儒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二、现代新儒家重启儒学现代化
    第四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对儒学现代化的贡献
        一、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程朱理学的“接着讲”
        二、冯友兰新理学形而上学
        三、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观
        四、冯友兰新理学的文化观
        五、冯友兰新理学的境界说
        六、冯友兰构建新理学思想体系的特点
    第五节 现代新儒家在儒学现代化上的特点
        一、现代新儒家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二、现代新儒家引西援儒促进儒学现代转化
        三、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拒绝与排斥
        四、现代新儒学的唯心主义立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批判吸收
    第一节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爱国主义运动酝酿与爆发
        二、“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民族出路的思考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背景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内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一、批判继承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实斗争的需要
        二、批判继承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化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吸收
        一、对儒家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风的继承和弘扬
        二、对儒家知行学说的改进与发展
        三、对儒家辩证思想的借鉴与吸收
        四、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五、对儒家自强不息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六、对儒家修身观与道德观的借鉴与应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儒学现代化新开展
    第一节 建国后的文化建设与儒学研究的开展
        一、建国之初的文化建设方针
        二、儒学在学术上的研究与探讨
        三、儒学现代化进程的暂时中断
    第二节 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和儒学现代化的再认识
        一、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二、海外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儒学现代化的重启
        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儒学研究的恢复
        二、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儒学与现代化的认识与争论
        三、改革开放进程中大陆传统文化复苏及儒学热
        四、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与儒学现代化路径
    第四节 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儒学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儒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资源
        二、儒学蕴含可继承的积极因素和现代价值
        三、儒学可以为现代化的社会提供精神滋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儒学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一、儒学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儒学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坚持批判继承的文化方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基本途径
        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改造儒学促进儒学的现代转化
        二、系统研习传统儒学经典重新阐释儒学
        三、儒学吸收包括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实现创新性的发展
        四、儒学通过自我革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警惕消极因素渗入
        一、 传统儒家伦理对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的排斥
        二、 传统儒家伦理对独立个性及自由压抑与漠视
        三、 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背离
        四、 传统儒家伦理造就盲从与奴化意识等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重要概念解析
    2.1“文明”概念解析
        2.1.1“文明”定义之争
        2.1.2 作为多形概念的―文明‖
    2.2“交往”与“文明交往”
        2.2.1“交往”概念解析
        2.2.2“文明交往”概念解析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概念解析
        2.3.1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文明交往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可鉴资源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活动的基本认识
        3.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重要领域的分析
        3.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主要形式的论述
        3.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发展规律的判断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可鉴资源
        3.2.1 承先启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交往思想资源
        3.2.2 以史为镜: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实践启迪
        3.2.3 他山之石:西方文明的文明交往思想资源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生成演化历程
    4.1 从国家到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视野确立
        4.1.1 当代中国的文明承载
        4.1.2 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认知
        4.1.3“文明”视野的确立
    4.2 从自觉到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意识升华
        4.2.1 文明自觉——文明交往的自我反思
        4.2.2 文明自信——文明交往的自我认同
        4.2.3 文明自强——文明交往的自我完善
    4.3 从边缘到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定位转变
        4.3.1 多文明的世界及其与当代中华文明的联系
        4.3.2 西方的困境与东方的复兴
        4.3.3 当代中华文明的世界定位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目标设置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总体目标
        5.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具体目标
        5.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终极目标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指导原则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具体原则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内容层次
        5.3.1 物质文明交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外围层
        5.3.2 精神文明交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核心层
        5.3.3 物质文明层与精神文明层的互动关系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推进动力
        5.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根本动力
        5.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重要动力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当代实践及其理论回馈
    6.1 在时代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形式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
        6.1.2 网络文明交往开拓了文明交往的新形式
    6.2 在挑战中彳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实践的困境分析
        6.2.1 经济影响与文化影响的失衡增长
        6.2.2 文明交往量的扩张与质的不足
        6.2.3 价值观念交往的障碍
        6.2.4 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
    6.3 在探索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实践的理论启示
        6.3.1 注重物质文明交往与精神文明交往的辩证统一
        6.3.2 注重文明交往的广泛性与有效性的辩证统一
        6.3.3 注重文明交往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统一
        6.3.4 注重文明交往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价值意蕴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7.1.1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交往思想的时空特性
        7.1.2 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新发展
        7.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件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是对西方文明交往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7.2.1 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7.2.2 对“文明对话”理论的超越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
        7.3.1 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7.3.2 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文明交往实践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第一章 执政风险是中国共产党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节 执政风险普遍存在
        一、 从世界范围看,所有执政党都面临执政风险问题
        二、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风险问题日渐凸显
        三、 从党内来看,执政风险不断显现
    第二节 执政风险的内涵及特点
        一、 风险概念阐释
        二、 执政风险基本内涵探析
        三、 执政风险的基本类型
        四、 执政风险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执政风险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
        一、 执政风险的演化过程
        二、 执政风险的形成机制
        三、 执政风险形成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抵御执政风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共识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执政风险的科学指导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实践总结
        三、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五节 抵御执政风险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意义
        一、 抵御执政风险有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 抵御执政风险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抵御执政风险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萌芽与生成,邓小平对抵御执政风险的探索(1978-1989)
        一、 邓小平执政风险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 对执政风险的基本认识
        三、 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对抵御执政风险的新探索(1989-2002)
        一、 江泽民执政风险思想形成的执政环境
        二、 对执政风险的根源性认识
        三、 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第三节 推进与深化,胡锦涛对抵御执政风险的新认识(2002-2012)
        一、 对执政风险的全面性总结
        二、 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三、 成功抵御几类重大执政风险事件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强身固本,不断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
        一、 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重视组织建设
        二、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活力
        三、 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基础
    第二节 深化认识,不遗余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 开辟、发展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开创、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节 放眼全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处理国际事务
        一、 以和平与发展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主张
        二、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三、 参与全球治理,履行大国责任
第四章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 为政不廉、腐败变质的风险挑战
        二、 脱离群众、“四风”盛行的风险挑战
        三、 目光短浅、意识形态淡化的风险挑战
    第二节 国内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 片面发展、忽视社会公平的风险挑战
        二、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挑战
        三、 信用下降、诚信缺失的风险挑战
        四、 监管不力、忽视网络安全的风险挑战
    第三节 应对国际事务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 国际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挑战
        二、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带来的风险挑战
        三、 东海和南海问题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挑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 强化执政风险意识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内在要求
        二、 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根本途径
        三、 以常态化、长效化促成良好党风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必由之路
        四、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关键所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何以自处(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 张晓明,王豪. 创新, 2021(06)
  • [2]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J]. 黄力之. 学术月刊, 2021(10)
  • [3]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D]. 曹晋彰. 山东大学, 2019(02)
  • [5]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 曹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 [6]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内动力[J]. 刘雪莲. 探索与争鸣, 2019(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经验研究[D]. 麻磊.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8]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D]. 郭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研究[D]. 任思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D]. 王艳春.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标签:;  ;  ;  ;  ;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应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