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折磨与灵魂的鞭笞——再谈《无言》,与徐岱先生商榷

人性的折磨与灵魂的鞭笞——再谈《无言》,与徐岱先生商榷

一、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陈裕玲[1](2019)在《论张洁小说的典型男性形象及塑造艺术》文中认为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当中,男性除了作为与女性相对的性别存在身份以外,同时他也会因为社会关系的转变而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因而当代很多女性作家在塑造男性形象的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作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一种补充与丰盈,更重要的是它也能体现一个女性作家在男权社会关系当中的一种自我意识。张洁作为一个擅长描写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女性作家,她对于两性关系的探索是很多作家甚至是女作家都望尘莫及的,在她的小说作品当中我们能看到非常多形象迥异,性格鲜明的男性人物。本文将张洁小说中所塑造的典型男性形象,放置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当中,以此作为依据进行了大致的类型划分,并对每个类型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与分析,并从中找出了张洁小说当中男性形象的演变之处,同时重点解析张洁小说在塑造男性形象时的艺术特色,以此来解读张洁塑造男性形象所蕴藏的逻辑与内涵。本文由四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结合张洁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男性所处的典型社会关系将张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归为两大类:婚姻关系中的男性形象和事业关系中的男性形象,并且对每一类形象结合文本进行了具体的特征分析。第二章是根据男性形象的特点变化将张洁的小说创作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学背景等多种因素,深入探讨与分析张洁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作品中造成男性形象发生转变的原因。第三章则是对张洁小说作品中用于塑造男性形象的艺术手段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解析。第四章则是通过对张洁小说中男性形象演变过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张洁塑造男性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分析张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男性形象塑造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当代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觉醒轨迹,同时也映射了她们对两性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关注张洁小说中男性形象及塑造艺术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张洁的创作出发点,同时也能为其他作家在塑造人物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指引作用。

冯志峰[2](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李丹丹[3](2018)在《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大书,200多年,卷帙浩繁的各类研究,已经成功的推动“红学”以学科之名跻身20世纪三大显学行列。本论题采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建立一种跨学科的超越红学内、外部研究的新理论范式,本论题首先将《红楼梦》视为特定历史语境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性别意识、思想价值流通、交汇、融合、辩论的张力场,在这个张力场中,家族意识与虚构话语共生,父权规范与性别反抗并举,对伦理秩序的眷恋和反抗共在,儒家正统意识与异己边缘话语交错,价值认同危机与救赎意识并存,使文本呈现出各种文化结构因子与不同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交错扭结和相互牵制。概括地说,在这个文本构成的张力场中,一边是来自社会现实语境固化的规范性力量,一边是曹雪芹试图拒绝、对抗并完成救赎的本真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具体呈现为男性/女儿、现实/理想、污浊/真纯、礼/情(欲)、儒/道、虚无/存在等方面的对抗,小说一方面展开了这种反抗,但更重要的是呈现了这些力量之间的争斗、拉锯与妥协。这反映了曹雪芹在各种价值规范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而此正是其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故而,本论题选择“身份认同”的视角切入,一方面是纵向的贯穿,试图用“身份认同”统领上述各个话题,使之在“身份”的问题上呈现一定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追问,旨在具体考察曹雪芹如何体感上述互相矛盾的重重“意义”/“价值”?如何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中确定自我的“身份”和“立场”?并继续追问为何《红楼梦》能够容纳多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又为何能同时并存于精细繁复的叙述之中?其对于繁复多样的叙事策略的调用,是否源自于他对各种身份价值选择的犹疑和徘徊?同时,小说文本显现出来的多重复调特征(包括美学与价值)是否也正来自于曹雪芹在各种身份立场之间保持的张力?本论题正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学界关于“何为红学、红学为何”的论争和红学当前纷繁复杂的学术场域现状出发,清理不同论争话语背后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模式,具体阐释“身份认同”问题如何卷入红学的语境、作者、文本与意义阐释之综合研究中,进而提出并阐释在红学中启用新方法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阐释。第一章: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重点考察曹雪芹满汉的双重身份(既是贵族世家又是包衣仆人)和曹家在清代政治上的独特恩宠/失宠的兴衰经历,如何构成曹雪芹创伤心理的来源和书写的动机。另外,家族史实在文本中的进入,如何造成了《红楼梦》研究中独特的文学、历史(自传说)分殊对立的研究立场?从小说虚构理论的视角来看,自传说为何不能成立?又该如何认识《红楼梦》作为小说虚构的本质?虚构叙事的技巧是如何将具有自传性的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经验?从自传说向自传性小说的生成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第二章:从性别身份的视角来考察曹雪芹如何调用各种性别配置和符号来安排和展示清代的性别规则。在《红楼梦》中,性别不仅仅是一种区分生物性男女的简单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符号,一种展示性别特权的方式,一种“纯洁”美学的修辞,一种对伦理秩序的颠覆力量,以及一种对明清“情欲”叙事传统的承接方式而存在。本章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清理《红楼梦》对性别话语以及性别认同的复杂呈现。一方面展示微妙的性别配置如何成为作者型塑小说文本结构、主题内容和情欲复杂的诸多技巧之一?另一方面也考察小说中所用的多重性别符码同伦理秩序的建构/颠覆之间有何复杂关联?第三章:从思想价值认同方面,也即是将《红楼梦》放置在清中叶儒、佛、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一方面清理儒学发展至理学,原本具有思想活力的儒家文化如何陷入僵化的危机,曹雪芹对待儒家的矛盾态度,是否形象的反映了清初儒学内部从程朱理学开始的内在性裂变?另一方面清理儒学的制度化与皇权的高涨造成了士人怎样的心理创伤?学而优必须仕,但当入仕无途时,士人该如何选择?《红楼梦》如何反应了其在儒道佛各家思想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徘徊?隐入佛道为何不能?与此同时,回到小说文本中,具体考察“补天石被弃”的神话如何隐喻了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败,在抛“母”入“父”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双重背叛(一是对母性代表的混沌天然性灵的背叛,一是对父系代表的“象征秩序”的背叛)。进而考察因这种背叛产生的自我忏悔、矛盾、犹疑、痛苦能否与中国精神思想演变史中“士”阶层(知识分子)的身份困惑进行连接?而贾宝玉在文化取向上选择的女儿纯洁论或者说审美诗意,如何被文本赋予“形而上”的意味?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救赎的尝试?第四章:将身份认同上升至“终极关怀”的层面,分别从叙述策略、乌托邦叙事动机几个层面,来探讨《红楼梦》对人的存在终极价值的思考和追索。一方面,借助叙事学分析小说的神话结构、谶纬模式铺叙出的“宿命论”如何与小说主体、人物角色的自主意识构成叙事张力?另一方面,通过将《红楼梦》放置在中国精神史的流变中,去考察《红楼梦》提出了怎样的终极价值认同难题,其对大观园乌托邦式的设计能否成为在价值虚无中确定价值的一种尝试?最后,借助昆德拉对小说存在意义的解读,认为《红楼梦》在终极价值认同上的贡献,即是以回忆书写本身完成对自我、读者创伤的疗治,完成对荒诞虚无的对抗,完成对诗性价值的肯定。

张超[4](2015)在《张洁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文中认为张洁的婚恋小说以独特的美学标准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书写了女性在婚恋中的悲喜冲突,展现了女性在特定时期复杂的人格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对张洁婚恋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梳理分类,加以详细分析,展示不同风采的女性形象,可以更加深我们对于张洁婚恋小说创作的理解。

张刘敏[5](2015)在《浅谈张洁90年代散文和小说创作的借鉴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洁作为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文学成就很高。她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在九十年代并驾齐驱,艺术成就卓越。代表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呈现出小说具有的特征,同时,小说《无字》中的一些部分也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

谷金[6](2013)在《无穷思爱 ——论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文中提出张洁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风格独特且别具风情的女作家。她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备受瞩目,同时,她的作品又以尖锐的思想探索和丰饶的艺术个性在文坛颇受争议。然而,这位一直与主流文坛有所贴近又时时疏离的作家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精神的高蹈姿态,将“爱”贯穿了她一生的写作。这爱倾注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不遗余力所要展现的是对于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是对于人的普遍关怀以及对于生命和灵魂的执着探究。爱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之一,同时这种生命之爱又必然包含了情爱,母爱,友爱,人类之爱以及灵魂之爱等等,在这些层面上,张洁关于“爱”的书写无疑是独具探索性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来论述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第一章是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在新时期以《爱,是不能忘记的》首次将“爱”的问题置于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自此拉开了书写“爱”探讨“爱”的帷幕。而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作家对于爱情的探讨,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文学母题,然而伴随着时代语境的变换以及个人的深刻体悟,张洁对于爱情的书写也呈现出了多种样貌,爱情不仅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超越情怀,同时还有现实人间的种种不堪和丑态,那么由爱的理想式的咏叹和神圣情怀到面向现实之后无岸之态的尴尬,张洁是试图将真实的爱情面目剥离出来,以让世间人有清醒的辨识。然而,对张洁来讲,爱是最有价值的记忆,尽管有时爱情真相展露得如此不堪,她始终持守着爱的信念,以灵动变通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该如何去爱”的初步路径,尽管并不清晰,却是内心的那种“信”让人敬仰。第二章是爱——深广的人文情怀。张洁的爱是有大格局的,她不仅限于情爱书写,同时还因强烈的责任心扩展到广阔的人类之爱。这种深广的人文情怀又分为几个向度,包括时代背景的人性关照,道德守望下的人伦呈现和历史沉疴下的性别关怀。她笔下有对美好人性的真诚呼唤,又因为“爱之深,恨之切”而对人性之恶有着毫不留情的深刻揭露。同时,张洁主张用道德来滋润心灵,去除心灵的愚昧和污垢,以此来呈现完善的人伦物理。另外,张洁还特别关注女性这一性别群体,她以其自身经验融入社会经验,又以一颗沉敏细腻的女性之心书写了独特的人文关怀。第三章是爱——深入灵魂的思辨。在张洁笔下,爱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它还上升到精神层面,进入灵魂的思辨。由爱的途径进入灵魂从而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灵魂的思考是从两大向度来呈现的,一是对于“路途”的价值思考,二是对于“归宿”的意义探寻。在路途层面,张洁意欲通过精神的奔突和选择呈现出爱的过程的价值,灵魂之爱的价值以及在苦难中爱的救赎的价值。人不仅要在现世存在中寻找价值,同时还有对于归属感的追求,在这个向度上,张洁试图通过可知和未知两个层面书写对于归宿的探寻,包括对于母爱的回归和对于命运的探寻和认同,从而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母爱和对于灵魂的敬畏。第四章是爱——信念与生命的铸就。无论是对爱情的探讨,对人类之爱的关注还是爱在灵魂里的价值呈现和意义追寻,都旨在对于爱的信念的持守。张洁一生含辛茹苦,有着复杂的个人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张洁对于自身,爱情和人性都是经历了撕碎以后的再拼接,她依靠生命中强大的爱的力量,在写作中安放自我,同时这种深刻的生命写作不仅是对于自身的修复,还表现为对于其他生命的倾听和关照。张洁让我们看到的是她在诸多苦难中以爱来呈现出的优美和坚韧的人生姿态,这爱是永恒的生之力量。

刘巍[7](2013)在《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新世纪张洁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洁是一个杰出而独特的存在。作为新时期以来仍活跃在文坛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新世纪初她又推出了极富震撼力的长篇巨着《无字》,凭借恢弘的历史跨度和深邃的剖析视角展现了对文学事业的努力与真诚,此后张洁的文学创作走向新的转变。本文以张洁的新世纪小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一生创作的回溯,分析其审美变化中所蕴含的不变的本质。全文的结构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三章。绪论:指出提出问题的依据、研究现状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作者的主观原因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其精神资源的构成,研究其文化人格的成因。张洁一生的创作都与政治意识和革命情结、苏俄文学、个人生命体验有密切关系。这三者对张洁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对她一生的创作带来了局限和影响。第二章:结合具体文本,通过对其不同创作阶段的回溯,论述张洁的精神困境及由此带来的写作局限。首先,分析张洁的小说对个体命运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叙事策略,阐释其在个体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之间徘徊的精神困境。由于个体意识的匮乏,制约了作家对人物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生存悖论的深层透视。其次,通过分析作家文本中所显现的无法克服的对女性的圣化、洁化、雄性化书写和对男性精神上的依附,揭示其女性解放的诉求因无法摆脱传统男权文化制约而遭遇的困境,这制约了她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深入思考。第三,分析张洁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或者将异己“他者”居于背景性的地位;或者使他们成为“在场的缺席者”。这种对“他者”的虚化贬抑与作家自身追求自由平等的现代伦理诉求形成了悖论。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张洁专断的价值评判,缺失了对生命的真切体悟。第三章:论述重心是张洁新世纪之后的创作与前期在各个维度上的巨大转变。从书写历史到重构历史、从女性意识到人类意识、从爱情救赎到死亡救赎,显示了张洁精神突围与重构的努力。结语:张洁新世纪创作变化的文学表象下是坚守不变的精神追求。张洁的创作总体上可以说是基调与变调的统一,新世纪的转变表达的是一个作家面对当下文化信仰困境的一份精神守望与智慧启悟。张洁的存在就是对当下时代和文坛最大的意义。

王凤秋[8](2010)在《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 ——论《无字》》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凭借《无字》,张洁再度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位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老作家。“我真正的写作是从《无字》开始的”,张洁这样说,言语间毫不掩饰对《无字》的偏爱。三卷本的《无字》站在新世纪的曙光中,以吴为家族三代女性的爱情遭际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国女性遭受的生存困境与情感苦难。据此,张洁对20世纪中国男女两性的生存状态及两性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自私无能的男性无法担当,他们逃离了父亲、丈夫的责任,留下女性孤独坚韧的守望。张洁跳出狭隘的女性主义观,在宏大的社会历史空间中展现了男人和女人在动荡的年代普遍深陷的焦虑,他们在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社会、政治的多重压力下艰难地生存面貌,这是中国式的苦难,中国式的两性秩序。循着《无字》的历史足迹,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命运的变迁,从墨荷到禅月,女性处境越来越光明,她们结束了长达数千年被放逐在社会历史之外的状况,在文明史上首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然而欣喜之余,我们更为她们在婚姻情感中一如既往的苦难命运而悲哀,中国女性负重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到她们痛苦而坚定的成长:寻求自立的艰难,甚至为之付出了“异化”的代价。女性那朦胧的、模糊的、执拗的对爱的渴求,不自知的把自己降为弱者,寻求男性主流话语中的身份认同,无意间作为男权的共谋成了残害自己的帮凶。《无字》中无论是生于封建社会的墨荷,还是处于新旧社会之交的叶莲子,抑或是新中国教育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吴为,在情感上都无法逃离对男性的依赖,只有对自己“妻子”、“母亲”角色的认知,而没有对女性自身的体认。如果“女人”的合法性要靠男人的注解才能成立,女人谈何解放,谈何独立?女性解放的道路艰巨而漫长,女性只有个人意识觉醒,才能真正找到自我,获得解放。张洁借《无字》为20世纪中国女性的命运做了分析、总结。走入张洁以个人化方式建构的历史中,浮出地表的不只是那些被遮蔽、被羞辱、被忽视的女性,还有那些被有意无意改写的革命历史,刻意制造的革命英雄。张洁摆脱了意识形态话语强硬坚决的态度和不容质疑的解说,超越了事件发生当时狭隘的历史意识,以极富质感的个人色彩对之进行了重构,使得辉煌的红色革命史也增加了一些异质性、偶然性和荒诞的色彩。当然,她对革命历史反思、检讨的背后,正是对革命圣洁感的坚持与维护。张洁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去反思历史,关注那宏大历史建构中的微小个人,表现出她的大悲悯、大关怀。因为对一个世纪来中国女性痛苦成长的关注,因为对政治意识和道德伦理意识的多元转换,《无字》以它独立的言说姿态、独特的深沉厚重震撼着读者,令人无穷回味的同时,又引发人们多角度的思索。吴为执拗一生寻求女性自我与真爱,最终却“无为”,止于疯狂,吴为的困境亦是张洁的困境。张洁在矛盾中挣扎着,真诚的书写出她心中无限热爱的中国女性和当代历史。

杨峰霞[9](2010)在《探寻“自我”真诚言说 ——论张洁的小说创作》文中提出在众星璀璨的当代文坛,张洁作为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倍受瞩目。张洁倾注了作家生命体验的真诚写作一方面成就了她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因其为人为文的“偏激”与“尖刻”倍受争议。本文认为,探寻“自我”是贯穿张洁小说创作的主线,在言说“自我”时的“极限真诚”则是导致其作品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洁小说创作的整体解读,探究张洁作品中对于“自我”的开掘,以及这种倾注了作家生命的真诚言说所带来的利弊得失。论文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张洁小说创作中探寻“自我”的发展脉络。张洁在创作观念、叙述重心以及创作风格这三方面的变化表明:张洁小说创作中所探寻的“自我”的内涵由普遍之“人类”转向个体之“我”;实现“自我”的途径由报效祖国转向个体灵魂的自由;建构“自我”的叙述方式也由写实转向了自传。这种种“内转”趋向既是文学式微等时代因素所致,也同张洁对文学功能的工具化定位,以及把握宏大题材的力不从心有关。论文第二、三、四章,从具体文本出发,分别论述了张洁不同创作阶段“自我”探求的具体内容、特点以及得失。在“痛苦的理想主义者”阶段(1978-1986),张洁在社会层面建构了社会奉献型的“自我”,深入到性别层面上探讨女性独立自强的“自我”。张洁在人性遭遇压抑的痛苦中温情呼唤爱与美的理想,获得了与读者的“音叉共鸣”。在“深刻透彻的‘女巫’”阶段(1986-90年代初),理想乌托邦的幻灭使张洁对生活、文学以及自我的关系存疑,从而撕碎了前一阶段建构的“自我”,突出表现为知识分子“自我”的毁灭和异化。这种建立在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基础上的探究,加剧了张洁洞察社会弊端、洞悉女性问题时的尖刻之风,形成了“偏激”的个性。在“老尔弥怨的‘恶女’阶段”(90年代初至今),张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最大限度的融入文本,建构了仅仅属于张洁个人的“自我”,形成了话语霸权。通过对“自我”的重建与审判,获得灵魂自由的“自我”实现。

张丽晶[10](2010)在《张洁小说人物论》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勤奋的作家,张洁的小说创作跨越了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生活。由于受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每个阶段作家的创作心态都不同,因此各个阶段的叙述风格迥异,人物形象各异。本论文以时间为顺序,以张洁创作风格的转变为依据,将张洁的创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论述各个阶段人物形象及成因。早期创作被称为张洁“文学的少女时代”,小说含蓄细腻,作品呈现出童话式的明亮和单纯,她采用古典理想主义的手法,以她细腻、深沉的笔触塑造出一大批普普通通却心灵美好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第二期被称为张洁“文学的成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范围扩大,理想成分减弱,现实主义加强。作品中既有对生活中正面人物的歌颂与褒扬,又有对反面人物的不屑与贬抑。接着是张洁“文学更年期时期”,她的作品语言尖酸刻薄,从现实出发,揭示理想人物的矛盾和痛苦,揭露人性的丑陋,表现周围的恶劣坏境对人性的扭曲。最后是张洁“文学的老年时期”,54岁的张洁经历了丧母剧痛后,开始变得达观,变得空灵,变得如佛家弟子般清心寡欲,心平如水。作品不怨不怒,人物达观超脱。张洁正是在自己多变的风格中塑造了众多各富特色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从而使她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二、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论张洁小说的典型男性形象及塑造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张洁小说中各种典型关系里的典型男性形象
    第一节 婚姻关系中的男性形象
        一、恪守道德型“大丈夫”
        二、寡廉鲜耻型“伪君子”
        三、始乱终弃型“小男人”
    第二节 事业关系中的男性形象
        一、真善美型“奉献者”
        二、偷懒耍滑型“取巧者”
        三、外强中干型“软饭者”
        四、“双性同构”型“多面者”
第二章 张洁小说中男性形象及两性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早期:追寻“白马王子”
        一、“男神”的向往
        二、理想两性关系的建构
    第二节 中期:消解男性神话
        一、“英雄梦”的破碎
        二、尖锐两性关系的揭露
    第三节 后期:重构理想男性
        一、回归真实自我
        二、和谐两性关系的憧憬
第三章 张洁小说中展现男性独特个性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利用多重视角凸显男性丰富内心世界
    第二节 借用音乐元素表现男性的品性特点
    第三节 运用绘画技法刻画男性的外貌特征
    第四节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呈现男性立体形象
第四章 张洁小说男性形象的意义及艺术局限
    第一节 寻求女性发展之路
    第二节 对两性关系的反思
    第三节 不足与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3)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红学——一个聚讼纷纭的学科场域
    第一节 走向文化诗学的阐释
    第二节 对“文献、文本、文化”融合路径的可能性探索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和论文研究思路
        一、有关红学方法论的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弥散——“身份”与作为一个叙述文本的生产
    第一节 双重身份与小说文本的历史性
        一、文化归属上的旗人身份与贵族世家的形成
        二、贵族的“世家”意识与《红楼梦》的美学品味
        三、包衣身份与抄家带来的心理创伤
    第二节 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旗人生计与小说的再叙述
        一、贾府的经济收入与清代经济体制
        二、贾府的经济支出与危机凸显
        三、旗人生计问题之艰与贾府之衰败
    第三节 虚构与真实——作为一部小说的《红楼梦》
        一、究竟何为“虚构”?文学的虚构如何可能?
        二、梦的立意与小说的写法:《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一
        三、真、假辩证法与小说的写作策略:《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二
        四、文学虚构的本质与必要
    第四节 从史学范畴的“自传说”到小说领域的“自传性小说”
        一、自传?还是自传性小说?
        二、从自传到自传性小说如何可能?
        三、自我、经验与文学的重构——自传性文学的发生机制
        四、叙述分层:叙事学理论对自传性小说的支持
第二章 性别认同的安排——性别规则与叙事形式
    第一节 方法与背景
        一、《红楼梦》性别研究的方法
        二、历史语境中的女性话语
    第二节 性别·美学·修辞——《红楼梦》安排与展示清代性别的方式
        一、性别空间的流动:从闺房到大观园
        二、有“个性”的领地——建筑样式、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
        三、作为“纯洁”象征的艺术——用“诗词”驱逐男性
        四、“大观园图”作为“玷污”的入口:当大观园“入画”时
    第三节 性别·情/礼·秩序——情/礼兼备与对伦理/道德秩序的审视
        一、贾府秩序的建构——礼法的悖论性与情/理的流转
        二、皇权与省亲别墅——大观园的政治结构与秩序
        三、“情/礼”兼备——皇家行宫与女儿乐园的相互流转
        四、母权与花园闺阁——女儿国的内在形式与法度
        五、大观园礼法秩序的必要与“情/礼”兼备的尝试
    第四节 权力流动与性别倒置——裙钗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一、地陷东南/贾府末世、女娲补天/裙钗治家的同构关系
        二、流血不止(疾病)与家族血脉的渐枯——秦可卿、王熙凤的齐家症候
        三、从女儿乐园到货利田庄——大观园性质的改变与探春的改革
        四、女儿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第五节 性别·欲望·叙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
        一、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的书写轨迹——明末清初小说从欲到情的主题转换
        二、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去欲化的表现策略与书写困境
        三、救赎与毁灭——对情之二重性力量的再思考
        四、礼、欲夹攻中的情的双重困境
        五、“礼”的重建与困境的解决
第三章 精神思想角色认同的失落——《红楼梦》对儒、道危机的阐释
    第一节 儒的困境与曹雪芹文化认同危机的生产
        一、政统、道统的合谋与文人的普遍性失语
        二、皇权的高涨与文人的进退难题
        三、《红楼梦》提出的思想难题
        四、读书何为?——当儒学进入权力中心
        五、进入仕途么?——贾雨村的启示
    第二节 “归隐”是否可行?——文人能否脱离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超稳定心理结构
        二、《红楼梦》对佛、道的反思和批判
        三、走向审美和诗意:《红楼梦》的家园意识与乡愁
        四、情与悟的辩证与启示
    第三节 进入“象征秩序”——贾宝玉的自我认同危机
        一、从“女娲弃石”到进入“象征秩序”的心路历程
        二、“爱”和“温柔”的名义:逃离象征秩序的双重艰难
        三、叛离的痛苦与对真实存在的发现
    第四节 “女儿”——能否成为文化危机的救赎?
        一、“女性气质”作为形而上(道德纯洁、政治干净)的象征
        二、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对女性生命形态的限缩
        三、宝玉偏至的人生视角与对女儿气质的偏至选择
        四、终将长大的“女儿”与终将逝去的“诗情”
第四章 存在与虚无——终极关怀的认同延宕
    第一节 叙述分层、叙述主体的意图转移与价值多元的表达
        一、叙事套盒与《警世阴阳梦》、《姑妄言》
        二、叙述分层的出现与《红楼梦》价值意义的多元性
        三、叙述责任的转移与《红楼梦》亦真亦假虚构叙事效果的形成:从超超叙述层的“作者自云”——超叙述层的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
        四、叙述跨层与价值多元的辩难:从超叙述层的一僧一道到主叙述层的红尘众生
    第二节 时间·宿命感·主体性
        一、时间与小说叙述艺术
        二、命、力与《红楼梦》的叙述张力
        三、前五回情节安排中体现出的命与力
        四、林黛玉的命/力挣扎与生命诗意美感的诞生
        五、贾宝玉的抗争意识与死亡美学
    第三节 乌托邦冲动——桃花源、后花园、大观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探寻
        一、政治乌托邦的隐喻——桃花源的出现
        二、情欲世界的开启——后花园的象征谱系
        三、本真存在的叩问——大观园的乌托邦意涵
        四、“自然”:作为乌托邦批判现实的力量
        五、再解读:敞开“终极存在”中的乌托邦力量
    第四节 意义追寻与人的存生本质——《红楼梦》作为精神史的线索
        一、刘小枫的价值追问——意义追寻为何是人的存在本质?
        二、《红楼梦》精神史索隐——面对历史(世界)之恶,诗人何为?
        三、“赤子之心”的讨论与宝玉“出家”的再解读
    第五节 对抗虚无与重建自我的方式——《红楼梦》的回忆书写
        一、回忆:生命的形式与美学的形式
        二、回忆书写的心理治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张洁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爱执着, 不计回报
二、为爱牺牲, 无怨无悔
三、为爱抗争, 追求独立
四、为爱固执, 玉石俱焚

(5)浅谈张洁90年代散文和小说创作的借鉴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说家写散文
    (一)注重细节描写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散文笔法在小说中的呈现
三、叙述者与作者的相近
四、议论抒情特色鲜明

(6)无穷思爱 ——论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一节 爱的神圣情怀与超越之力
    第二节 爱的人间遭际与无岸之态
    第三节 爱的亘古持守与灵动变通
第二章 爱——深广的人文情怀
    第一节 时代波澜中的人性关照
        一、 因爱写善
        二、 因爱写恶
    第二节 道德守望下的人伦叙写
    第三节 历史沉疴中的性别关怀
第三章 爱——深入灵魂的思辨
    第一节 路途之价值呈现
        一、 过程与结果的辨识
        二、 灵与肉的两难
        三、 于苦难中爱的救赎
    第二节 归宿之意义探寻
        一、 母爱的回归
        二、 彼岸的追寻
第四章 爱——信念与生命的铸就
    第一节 撕碎之后再拼接
    第二节 生命与写作相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新世纪张洁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洁的精神资源
    一、 政治意识和革命情结
    二、 苏俄文学
    三、 个人生命体验
第二章 张洁的精神困境
    一、 个人与民族国家
    二、 女性意识与男权文化
    三、 自我与他者
第三章 张洁的精神重建
    一、 从书写历史到重构历史
    二、 从女性意识到人类意识
    三、 从爱情救赎到死亡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 ——论《无字》(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审视与确认:20世纪中国的性别秩序
    第一节 坚韧守望的女性与自私缺席的男性
    第二节 紧张对立的两性
    第三节 历史的给予:焦虑的普遍存在
第二章 障碍与认同:女性痛苦的自我成长
    第一节 负重前行:艰难的解放之路
    第二节 异化:谁之过?
    第三节 个人意识:女性走向真正的自我
第三章 荒诞与偶然:革命历史个人化的叙写
    第一节 红色革命的异质性
    第二节 走下圣坛的革命英雄
    第三节 革命历史裹挟下的个人
结语:张洁的困境
附录
    附录一 张洁研究索引
    附录二 张洁年表及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探寻“自我”真诚言说 ——论张洁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在创作中探寻“自我”
    第一节 张洁小说创作观念、叙述重心及创作风格的变化轨迹
    第二节 探寻“自我”的心路历程
    第三节 探寻之路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1978-1986 年的创作
    第一节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一) 理想:追寻一切合乎人性的美与爱
        (二) 痛苦:人性遭遇抑制与束缚
    第二节 “自我”之建构与深掘
    第三节 在痛苦中温情呼唤
第三章 深刻透彻的“女巫”——1986-90 年代初的创作
    第一节 “女巫”的深刻与透彻
    第二节 “自我”之撕碎与拼接
    第三节 偏激中的片面深刻
第四章 老而弥怨的“恶女”——90 年代初至今的创作
    第一节 “恶女”的生命写作
    第二节 “自我”之重建与审判
    第三节 话语霸权下的真诚言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10)张洁小说人物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对真爱理想的执着追求
    一 柏拉图式的精神苦恋者
    二 对理想男子汉的呼唤
第二章 对现实人生的凝重剖析
    一 两性冲突中雄化的知识女性
    二 琐碎生活中的“双面”男性
第三章 对世界及男女两性的诅咒与仇视
    一 以自焚方式复仇的恶之花
    二 对男性的无情拷问
第四章 对世间一切的超脱平和
    一 趋向清醒的抗争
    二 多重重压下的艰难生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张洁小说的典型男性形象及塑造艺术[D]. 陈裕玲. 湖南大学, 2019(07)
  •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D]. 李丹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4]张洁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张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5]浅谈张洁90年代散文和小说创作的借鉴与影响[J]. 张刘敏.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4)
  • [6]无穷思爱 ——论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D]. 谷金.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7]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新世纪张洁小说创作论[D]. 刘巍. 沈阳师范大学, 2013(10)
  • [8]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 ——论《无字》[D]. 王凤秋.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 [9]探寻“自我”真诚言说 ——论张洁的小说创作[D]. 杨峰霞. 扬州大学, 2010(02)
  • [10]张洁小说人物论[D]. 张丽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人性的折磨与灵魂的鞭笞——再谈《无言》,与徐岱先生商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