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蜜环菌的鉴别方法

优质蜜环菌的鉴别方法

一、优质蜜环菌种的鉴别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青青,王咏菠,胥烜勋,黎敏,王涛[1](2021)在《天麻栽培技术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天麻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因其广泛的疗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天麻相关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为改进天麻传统栽培方式,加大种质资源的研究力度及野生资源保护和天麻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笔者分别从天麻道地产区与主产区、栽培技术、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天麻传统栽培技术、优质品种选育、菌种培育、天麻生产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生态循环栽培模式的推广、天麻品种选育方法、菌种培育及天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旨在为天麻开发利用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罗智文[2](2021)在《蜜环菌培养条件优化及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天麻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蜜环菌作为天麻生长的共生菌,在天麻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蜜环菌的生产多采用固体接种、固体发酵的方式,该生产方式存在效率低、生产周期长等多种弊端。蜜环菌菌材的培养以麻栎、槲栎为主,但该产业依旧存在菌材树种选择范围窄、浪费严重等问题。为优化蜜环菌生产工艺,提高蜜环菌的生产效率,扩大菌材选择范围,探索梨树和苹果树作为生产材料的可能性,本研究以液体深层发酵为技术背景,对蜜环菌液体发酵工艺进行探究;使用梨树、苹果树制作培养基,并与天麻伴栽,对其使用性能进行探究。这将给蜜环菌生产及天麻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蜜环菌生产种M6菌株为对象,通过平板培养和摇瓶发酵,筛选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通过液体深层发酵,对该菌株的发酵罐发酵工艺和高生物量产出条件进行优化;使用液体深层发酵产物作为液体菌种进行菌瓶接种,筛选了该菌株的最适栽种培养基;使用培养成熟的蜜环菌M6菌瓶进行天麻种植,验证了苹果树作为天麻生产菌材的可行性;同时,以蜜环菌YN3862为对象,通过平板培养评估其生长速度,使用200 L发酵罐探索该菌株的高密度发酵工艺,主要结果如下。蜜环菌M6最佳母种培养基为木屑100 g/L,麦麸100 g/L,葡萄糖20 g/L,牛肉膏5 g/L,琼脂15 g/L;最佳液体培养基为葡萄糖1%、蔗糖2%、蚕蛹粉3%、Mg SO4·7H2O 0.075%、KH2PO40.15%、乙醇1%;最佳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为接种量5%,溶氧20%,p H 5-6,转速150 r/min;发酵温度28℃;在此发酵工艺控制下,菌丝体干重最高可达23.63 g/L。蜜环菌YN3862萌发快,延展面积大,生长性能好。最佳发酵工艺为接种量5%,溶氧55%,在发酵的0-24 h、24-36 h、36-48 h、48-144 h,转速分别设置为60、80、120、150 r/min;发酵温度25℃;在此发酵工艺控制下,菌丝体干重最高可达25.14 g/L,实现了高密度发酵。蜜环菌M6以梨树为主要原料,最适的栽种培养基配方为梨木70%,麦麸30%,葡萄糖0.6%,土豆粉6%;以苹果树为主要原料,最佳配方为苹果木70%,辅料30%(玉米芯/麦麸/不添加),葡萄糖0.4%,土豆液2%。以上配方生长的蜜环菌菌索洁白粗壮,分枝多,生长满瓶时间短。以苹果树为菌材,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天麻生长的影响,得出蜜环菌M6以苹果树为菌材能有效促进天麻生长,证明苹果树可替代其他树种,作为蜜环菌菌材生产使用。本研究探索了蜜环菌生产种M6菌株和蜜环菌YN3862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对梨树、苹果树用作蜜环菌和天麻生产进行了探究,这对于蜜环菌生产及天麻种植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刘晓敏[3](2020)在《天麻共生蜜环菌特性及继代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蜜环菌属(Armillaria(Fr.:Fr.)Staude)是一类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可与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I.)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共生。蜜环菌(Armillaria spp.)是天麻无性繁殖阶段的唯一营养供应源,其种类和生长状态影响着天麻的品质与产量。随着天麻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栽培天麻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蜜环菌菌种的需求量也相应提高。尤其是优质菌株,可以提高菌种培养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天麻优质优产。目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天麻基地的M1、M2菌株和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抽水乡天麻基地的F2、F3菌株可与天麻共生,在产区生产上大量使用,但所属种类与最佳培养条件未知。本论文旨在鉴定4株蜜环菌,并对菌株的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优质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继代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两地天麻共生蜜环菌M1、M2、F2及F3菌株的菌种培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方法:1.通过提取M1、M2、F2、F3菌株DNA,PCR扩增及克隆,以得到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β-tubulin)及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 alpha,Tef1-α)三组基因片段的序列。经过峰图分析与多序列对比,对4个菌株的不同序列进行分析。将三组基因片段序列合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类鉴定。2.培养过程中,观察M1、M2、F2及F3菌株的主要形态特征,采用ABTS法测定M1、M2、F2及F3菌株的胞外漆酶活性;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果胶酶活性;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菌株胞内多糖含量。3.以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M1和F3菌株的培养温度、培养基p H、碳源、氮源、无机元素及维生素进行筛选;依据单因素筛选结果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M1和F3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4.采用6种培养基,对M1和F3菌株黑暗条件下培养25天,移至温差在15℃~20℃,湿度为80%~90%,具有散射光的条件下,进行子实体诱导。5.应用垂直平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M1-1至M1-10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6.通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M1-1至M1-10菌株可溶性蛋白含量。7.采用ABTS法和DNS法测定M1-1至M1-10菌株胞外漆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果胶酶酶活性;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菌株胞内多糖含量。结果:1.获得M1、M2、F2及F3菌株的ITS、β-tubulin及Tef1-α三组基因片段的序列。通过多序列对比分析,4株蜜环菌的ITS序列差异较小,Tef1-α序列的差异最大。经系统发育分析,确定M1、M2菌株与高卢蜜环菌的参考序列HKAS85517聚为一支,F2、F3菌株与头柄蜜环菌的参考序列HKAS8584在同一分支上。2.M1、M2、F2及F3菌株胞外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果胶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呈现“单峰”形式,最高酶活性集中在培养的第12天。不同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最高酶活性。4个菌株的多糖含量变化呈现低-高-低的趋势,F2和F3菌株的多糖含量在第8天最高,依次为1.869%和1.599%,M1和M2菌株在第12天最高,分别为2.14%和2.27%。3.单因素筛选结果显示,M1和F3菌株适于生长在弱酸性的环境中,最适p H值为5.0~6.0,最适培养温度为25℃。M1和F3菌株在不加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较差,在单糖和甘露醇及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麦芽糖和蔗糖生长较差。M1和F3菌株在有机氮源酵母粉和蛋白胨中生长最佳,在单一的无机氮源培养基中生长不佳。Mg SO4·7H2O和Ca Cl2对M1和F3菌株的生物量影响不显着,M1和F3菌株在KH2PO4和Mn SO4·H2O培养基中的生物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维生素对M1菌株的生物量无显着影响,对F3菌株的生物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VB1对F3菌株生物量的作用最明显。4.影响M1、F3菌株的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为酵母粉和葡萄糖,Ca Cl2和VB1对M1、F3菌株的生物量的影响不显着。5.6号培养基成功诱导出M1菌株的子实体,未发现F3菌株的子实体。1-5号培养基没有长出M1和F3菌株的子实体。6.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M1-1至M1-10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数均为4条,第一条酶带较宽,颜色较深,从第二条酶带开始,酶带的宽窄及颜色深浅出现变化,但Rf值没有显着性差异。7.M1-1至M1-10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部分呈现下降趋势,M1-8至M1-10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M1-1至M1-6。M1菌株各代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8.680mg/m L~19.852 mg/m L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8.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12天达到酶活性最高值。多糖含量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多糖含量最高值为第12天。通过差异性分析,M1各代之间的胞外酶活性和多糖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Tef1-α序列可以区分分类较为复杂的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Marxm.&Romagn.)和头柄蜜环菌(Armillaria cepistipes Velen.)。经ITS、β-tubulin及Tef1-α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鉴定M1、M2菌株为A.gallica,F2、F3菌株为A.cepistipes。2.漆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为M1菌株,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活性最高为M2菌株。M1、M2菌株的多糖含量较高,不同蜜环菌生物种的多糖含量具有种间差异性。综合分析,筛选出M1和M2菌株为优质菌株。3.M1和F3菌株在单糖和甘露醇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较好,双糖培养基效果不佳。有机氮源可显着提高M1和F3菌株的生物量,氮源为影响菌株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最佳营养条件为葡萄糖25 g/L,酵母粉4 g/L,Ca Cl22 g/L,VB10.05 g/L。4.6号培养基培育出M1菌株的子实体,子实体诱导条件适用于M1菌株。5.在继代次数10次以内,M1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可溶性蛋白含量、胞外酶活性及菌株多糖含量较为稳定,菌株的活性未发生变化。

刘国库[4](2020)在《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药用真菌,富含甾体类和多糖类功效成分。我国的长白山、燕山、太行山、秦岭和云贵高原等山区是猪苓的主要产区,这些产区猪苓化学成分差异尚不清楚。此外,也有室内培养猪苓菌丝的报道。目前关于不同产区和不同生长期猪苓指纹图谱特征愈来愈受人们关注,关于猪苓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开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本论文以国内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猪苓为主要研究材料,对收集到的54批猪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包括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活性成分和矿质元素;利用LC/MS、GC/MS、UPLC-Q-TOF-MS/MS等手段建立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化学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及XCMS Online分析平台等手段解析所建指纹图谱,探讨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盛产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分级醇沉法、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FT-IR光谱、甲基化和NMR波谱等手段,分离、鉴定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并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和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为优质猪苓的选择、栽培、质量评价及活性成分开发等积累科学数据和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对菌丝来源、初始p H、培养温度、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料、栽培种培养料、光照等影响猪苓菌核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猪苓菌核的高效培养体系:筛选出长势优良的猪苓菌丝,来源为陕西周至,母种最优培养基为豆饼粉培养基,初始p H为6–8,适宜培养温度为23–28℃;原种最优培养料为桦木屑培养料;栽培种最优培养料配方为:桦木段(80%)、麸皮(10%)、腐殖土(10%),桦木段需经0.25%NH4NO3溶液浸泡;菌核培养温度为22℃,且在黑暗条件下培养。采用高效培养体系使猪苓生长期由3年缩短为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培养体系可以明显缩短猪苓生产周期,为缓解猪苓市场供需紧张的压力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后续试验提供了样品来源。(2)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关中平原、秦岭、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和云贵高原六个主产区收集得到的37批猪苓样品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其中,29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34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30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对菌丝期、白苓期、黑苓期、共生期和子实体期5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样品进行了分析,其中,14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17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17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猪苓样品基本状况良好,可保障后续研究使用。(3)对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中性多糖含量范围为0.70–5.40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5.40 mg/g;酸性多糖含量范围为4.44–23.12 mg/g,关中平原(室内)培养的猪苓含量最高,达23.12 mg/g;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范围为0.58–4.45 mg/g,秦岭产猪苓(周至)含量最高,为4.45mg/g;总甾体含量范围为1.54–3.25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3.25 mg/g;水溶性蛋白含量范围为25.64–281.99 mg/g,太行山产猪苓(涞源)含量最高,达281.99mg/g。对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菌丝期猪苓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最高,为6.25 mg/g;共生期猪苓水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195.51 mg/g;子实体期猪苓中性多糖、酸性多糖和总甾体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1.03 mg/g、36.08 mg/g、6.52 mg/g。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子实体期猪苓活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为深入研究猪苓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理论基础。(4)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六个主产区和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的12种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Cu、Zn、Cr含量最高,分别为5.39μg/g、10.23μg/g、1.04μg/g;燕山产猪苓Fe、Mn、Ni、Pb、As、Cd含量最高,分别为603.47μg/g、29.62μg/g、10.70μg/g、1.22μg/g、0.85μg/g、0.44μg/g;太行山产猪苓Ca含量最高,为24870.05μg/g。此外,共生期猪苓Cu(13.02μg/g)、Mg(2268.15μg/g)、Zn(1088.21μg/g)、Fe(602.11μg/g)、Mn(325.01μg/g)、Ca(27850.12μg/g)、Pb(0.71μg/g)等7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性多糖含量与Fe、Mn、Ni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游离单糖与寡糖总含量与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水溶性蛋白含量与Z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Fe和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产猪苓和共生期猪苓矿质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矿质元素与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外源施入矿质元素的栽培措施来调控猪苓活性成分的积累。(5)采用LC/MS技术对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测定了样品的HPLC的色谱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为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标定出19个共有峰,为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标定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486–0.972,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201–0.922。使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PCA对样品进行归类,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高于70%,样品的归类结果比较理想,六个主产区的样品可归为3类,即燕山、太行山、长白山、云贵高原的样品处于一类,秦岭的样品和关中平原培养的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也可归为3类,即白苓期、黑苓期和共生期样品处于一类,菌丝期样品和子实体期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能够为猪苓的质量评价及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6)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XCMS Online分析平台的Pairwise分析法对秦岭、太行山、关中平原3个主产区的15批猪苓和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3个生长期的15批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利用互动云图,当显着性差异p值≤0.005,相对含量差异倍数fold change≥10时,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样品中共筛选出34个标志性分子,其中包括6个甾体类标志性分子。对甾体类标志性分子的峰面积强度进行分析表明,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不同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而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关中平原和其他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麦角甾酮和猪苓酮F是区分不同生长期猪苓的标志性分子。结合各成分的细胞毒活性强弱,麦角甾醇和过氧麦角甾醇在秦岭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关中猪苓和太行山猪苓,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和麦角甾酮在黑苓期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猪苓。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黑苓期猪苓较强的细胞毒活性有利于确保临床疗效,可能是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从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角度揭示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7)采用GC/MS技术为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指纹图谱,确定了85个共有峰,主要包含烷烃类、烯类、醇类、酯类、醚类、酚类和酸类等7类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的相似度在0.096与0.999之间,五个生长期猪苓相似度范围为0.809–0.969,且可设定相似度阀值为0.511来甄别与猪苓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程度。主成分分析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等6种成分可能是引起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地区间差异的主要成分,10-甲基异戊二烯等8种成分可能是影响不同生长期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差异的主要成分。采用PLS-DA对秦岭、太行山和关中平原三个产区以及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三个生长期猪苓代谢差异化合物进行研究,共筛选出34个潜在标志性分子,包括大黄酚等7种活性成分,涉及天冬氨酸代谢途径等7种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产区和生长期差异是猪苓挥发性代谢物差异的重要驱动力,而代谢通路的多样性是影响猪苓品质差异的内在因素。(8)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盛产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即选择9#猪苓菌丝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5 g/L、酵母提取物4.51 g/L、VB1 0.l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5 g/L、初始p H=5.5、接种量13.75%、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12 d、转速150 r/min。该发酵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1.23 g/L,是优化前的1.38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使猪苓菌丝胞外多糖产量大幅提高,为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9)采用分级醇沉法结合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从猪苓菌丝发酵液中分离出三种新型均一胞外多糖PPS1、PPS2和PPS3。HPGPC测得其平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9×104Da,4.6×104Da,3.7×104Da,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其单糖组成主要是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分别为43.6:2.5:1.0、17.7:3.1:1.0和4.6:2.6:1.0。经FT-IR光谱、甲基化、GC/MS和NMR波谱分析表明,三种多糖均为中性糖,均有α-型和β-型糖苷键构型,均为多分支结构多糖。PPS1的分支度为25.4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连接构成,部分糖苷键在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Man、Gal、Glc以末端残基的形式构成,部分Man以→2)-α-D-Manp-(1→糖苷键连接。PPS2的分支度为34.3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的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2,6)-α-D-Gal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PPS3分支度为38.87%,主链由→6)-β-D-Manp-(1→和→6)-β-D-Galp-(1→糖苷键连接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6)-β-D-Galp-(1→、→4)-β-D-Glc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用SEM观察到三种多糖具有分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胞外多糖结构差异明显,为进一步研究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体外抗氧化、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三种胞外多糖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具有明显的增强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活性,可上调毒性分子NO的分泌,增强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DNA分子体外裂解的功能,可显着降低PUC-19 DNA在UV+H2O2(2%)处理下的裂解率(p<0.01);进一步利用SA-β-Gal细胞染色技术证实三种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延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衰老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综上,本论文阐明了国内主产区猪苓的化学成分差异和指纹图谱特征,并阐述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优质猪苓的人工培育、产区选择、采收期确认及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梁彤[5](2020)在《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是天麻的道地产区,多年来将天麻种植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目前生产中多采用同株自花授粉所获得的种子进行繁殖,多代近亲繁殖导致种性退化,缺乏优质高产天麻良种;加之天麻盲目引种、自繁自育现象较普遍,导致天麻种质混乱。此外,天麻栽培所用种苗,除一部分来自专业公司生产供应外,还有很多来自农户自行生产和销售。天麻种苗质量标准缺失,繁育技术不规范,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最终影响天麻质量和产量。针对天麻良种缺乏和种苗标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红天麻和云南乌天麻作为种质资源,建立了天麻良种选育体系,获得了四种杂交组合,并对其蒴果、种子形态特征、生物量大小,F1代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天麻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天麻花粉均呈不规则状,花粉外壁存在Ⅰ级和Ⅱ级纹饰,但花粉粒大小和纹饰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乌天麻花粉单粒体积较红天麻大;外壁纹饰方面,红天麻网眼分布较多,且呈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较规则;乌天麻网眼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红天麻网脊分布少,且网脊较宽,乌天麻网脊密集,且网脊较窄。2.天麻四种组合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可归为两类。果实方面表现为杂交天麻蒴果形态与母本天麻蒴果形态基本一致,其中乌红杂交天麻和乌天麻蒴果较长,呈乌绿色;红乌杂交天麻和红天麻蒴果基部较圆,呈橙红色。四种组合天麻种子均为纺锤形,初级雕纹为长条形网状纹饰,网壁较厚,呈垄起状,网眼向内凹陷,构成闭合系统。但次级雕纹存在差异,红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较粗糙,呈细纹状-穴状;乌天麻与乌红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平滑,为近平滑-浅穴状。3.通过对天麻主产区天麻种苗长、宽、重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分析各指标在分级中相关性的作用,最终以天麻种苗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了天麻种苗的分级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即:I级天麻种苗:重量≥19.83g,长度≥68.78 mm;II级天麻种苗:19.83 g>重量≥0.76 g,68.78 mm>长度≥17.45mm;III级天麻种苗:重量<0.76 g,长度<17.45 mm。利用制定出的天麻种苗等级标准,可以判断不同类型天麻种苗品质的优劣以及产量大小。四种天麻组合种苗质量等级存在较大差异,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I级品率高于自交类型,II级品中,红、乌天麻(自交)占比最高,红天麻(自交)组合与红乌杂交组合不合格品占比最低;产量方面,表现为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产量远高于自交类型,红天麻(自交)种次之,乌天麻(自交)种产量最低。4.从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培育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天麻种子育苗的最佳生产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砂质土、中海拔(900~1000 m)和筐栽等综合条件下是天麻种苗繁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天麻种苗质量和产量。

张琦[6](2020)在《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1完成自身的生长发育,必需依靠其共生菌—蜜环菌属Armillaria(Fr.:Fr.)Staude真菌提供营养,因此蜜环菌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天麻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蜜环菌属种质资源丰富,但能使天麻稳产、高产的菌株却很少,且易退化,所以筛选出优势蜜环菌菌株和适合蜜环菌生长的培养基,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天麻的引种可以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并且充分发挥天麻的优良特性,但是引种后的天麻药效是否稳定,与引种前成分及含量相比有何变化,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对采自不同产地的天麻共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学特征比较以及天麻伴栽实验,同时,基于rDNA-ITS序列对12株纯化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共鉴定出5 种蜜环菌,分别为蜜环菌 Armillaria mellea(Vahl.:Fr.)Kumm.、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Marxm.&Romagn.、头柄蜜环菌Armillaria cepistipes Velen.、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sinapina Berube.&Dessur.、奥氏蜜环菌 Armillaria ostoya(Romagn.)Herink.和 1 种非蜜环菌 M2 Heydenia alpina。萜类和多糖类成分在蜜环菌菌索中占比较大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基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栽培实验法,对采自7个产地不同种属的12株天麻共生菌菌丝菌索总多糖和总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总萜含量在1.3%~3.0%之间,采自云南昭通的蜜环菌菌索总萜含量最高,安徽金寨菌索总萜含量最低;采自湖北宜昌蜜环菌菌索总多糖含量最高,云南滇滩蜜环菌菌索总多糖含量最低,且总多糖含量的变幅为0.35%~1.75%。菌索的干重与葡萄糖的含量和生长速度均呈显着性正相关。蜜环菌A9为生产上伴栽天麻常用蜜环菌,但是近年来常常出现菌株老化退化现象。本研究采用平板培养,采取依次对营养因素及其浓度进行筛选的方法找到蜜环菌A9生长的最适营养条件(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环境条件(pH、温度、光照)。结果表明:菌株A9的菌丝菌索在半固体培养条件下,适宜的pH范围为4.0~9.0,温度为25℃左右,光照条件为黑暗培养,最佳碳源为25 g/L乙醇;最佳氮源为2.5 g/L的大豆蛋白胨;最适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分别为0.5 g/L MnSO4、0.5 g/L MgSO4和20 mg/L维生素B6.实验还表明,加入天然碳源和氮源可促进蜜环菌菌丝菌索生长。本研究也为蜜环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UPLC)同时测定采自6个产地鲜天麻引种前后6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天麻中6种成分在检测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0),加样回收率为99.37%~102.22%,RSD<2.08%。不同产区的天麻样品中,6种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引种后天麻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和巴利森苷C的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变化呈一定趋势。采用微波消解法对天麻样品进行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天麻中B、Na、Mg、Al、Si、P、K、Ca、Cr、Mn、Fe、Ni、Cu、Zn、As、Se、Mo、Cd、Hg、Pb共20种元素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天麻中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K元素在天麻中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元素,东北产地天麻中K元素的含量高达12.36 g/kg;Mg、Si、P和Ca元素在天麻中也占有较大比重,Cu和Se元素在天麻中含量极小,低于5 mg/kg,在各产地中含量变化不明显。将东北和昭通天麻引种到云南腾冲种植后,Fe和Zn元素含量均降低,Mn元素含量均提高。

刘天睿[7](2019)在《彝良乌天麻栽培最佳采收期及伴栽蜜环菌菌株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麻(Gastrorlia elata Bl.)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的一味传统中药,以乌天麻(G.Bl.f.glauca S.Chow)品质最佳。本篇论文以乌天麻为研究对象,选择乌天麻的最佳产地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为试验点,采用“三下窝”的栽培方式对其最佳采收期和栽培所需蜜环菌菌株进行研究,以乌天麻产量、天麻素、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及天麻多糖作为评价指标,为彝良乌天麻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彝良乌天麻最佳采收期的确定。当年3月栽培乌天麻,分别于当年10月、11月和翌年3月采收。11月采收的乌天麻天麻素、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5.813 mg/g和5.951 mg/g,与10月和翌年3月采收的乌天麻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11月采收的乌天麻多糖含量为21.321 mg/g,显着高于10月和翌年3月(P<0.05)。因此确定彝良乌天麻的最佳采收期应为11月。不同蜜环菌菌株对彝良乌天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选择四株不同的蜜环菌菌株伴栽天麻,当年3月种植,于最佳采收期11月进行采收。结合蜜环菌菌株的rDNA-ITS、β-tubulin和tef1-α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M1菌株为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其伴栽的天麻天麻素含量为5.813 mg/g,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5.951 mg/g,均高于其他菌株,为彝良乌天麻伴栽的最适菌株。蜜环菌胞外酶和多糖含量变化规律。将蜜环菌的优势菌株M1与菌株SM1进行比对,测量生长量、胞外酶活性、多糖含量。发现M1菌株在生长速度快,菌索粗壮,分支较多,长势较好。木聚糖酶是蜜环菌主要作用的胞外酶,其活力远高于CMC酶、漆酶和果胶酶,M1菌株的木聚糖酶活力表现出增速快的优势。M1和SM1菌丝体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8.958 mg/g和32.717 mg/g。多糖的累积与其分泌的胞外酶漆酶、木聚糖酶活力呈现显着相关性对M1、SM1两菌株生长量、胞外酶活力及菌丝体多糖的比较和分析,初步认为M1为优势菌株。本文从彝良乌天麻的伴栽蜜环菌的选择和最佳采收期对乌天麻的栽培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彝良乌天麻栽培提供参考。

于传宗[8](2018)在《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草原过度开采,树木大量砍伐,人为严重破坏,基础研究薄弱,再加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尚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逐渐濒临灭绝,急需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展研究和保护。本研究以锡林郭勒采集36份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为材料,借助传统生物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营养成分、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的鉴定分类、成分组成、功效作用及遗传进化等,为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资源多样性分析:根据子实体颜色、形状、大小以及菌盖、菌肉、菌褶、菌环等传统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确定36份野生食用菌分别属于担子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2个亚门、4个目、10个科、13个种。(2)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与东北地区形态特征相似的13份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食用菌灰分含量大大高于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综合评价方面,锡林郭勒采集的显着高于其他食用菌;在粗纤维方面,栽培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和香菇(Lentinus edodes)远低于锡林郭勒采集的杨树扣蘑(Tricholoma populinum);在多糖方面,野生食用菌明显高于栽培种。锡林郭勒23份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发现:血红铆钉蘑(Chroogomphus rutilus)的水分含量最高,木生菌(Agaricus campestris)粗纤维含量最高,利于改变膳食结构;苦白口蘑(Tricholoma album Kummer)干物质含量最高,功能性成分占总成分的比例最大,多糖含量显着大于其他食用菌;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2.90 g/100g,含氨基酸种类显着高于其他野生食用菌。36份食用菌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在25.55%47.81%,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达0.340.92,氨基酸中呈鲜味的谷氨酸含量较高,这是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的原因之一。(3)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蒙古口蘑)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发挥抗炎调节作用: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作用RAW264.7细胞的最大剂量为100μg/mL;与LPS模型组相比,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0.01、0.1、1、10μg/mL四种浓度均能有效抑制NO、TNF-α和IL-1?的产生;在浓度为10μg/mL的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作用下,除NF-κB外,HIF-1α、STAT3、COX-2和iNOS的mRNA的表达量均降低;免疫印迹的结果也显示,除NF-κB外,HIF-1α、NF-κB、STAT3及COX-2的蛋白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实验证明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抗炎的机制主要通过JAK-STAT3及HIF-1α信号通路,而不是通过NF-κB信号通路。(4)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系统发育研究:对36份野生食用菌的基因组DNA进行ITS r DNA和28S r DNA扩增,构建亚克隆载体进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其ITS rDNA和28S rDNA的测序序列发现其分属担子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2个门、3个目、8个科和13个属。从ITS系统发育树看出,36份食用菌共构成5个类群;从28S r DNA序列构建NJ树看出,36份样品也构成5个不同的类群,基本与ITS的系统发育结果相一致,并且分类更详细。(5)ISSR分子标记分析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多样性:筛选出40条ISSR引物,并优化所有引物的退火温度,确定最佳的ISSR-PCR反应条件。应用筛选到的40条引物对36份野生食用菌材料进行ISSR-PCR分析,共扩增DNA条带761条,多态性条带721条,多态率高达94.74%。结果表明:利用ISSR分子标记可以将全部供试菌株区分开,未发现完全一致的两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270.56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312时,36份野生食用菌聚为六大类群,基本与ITS、28S rDNA的结果一致,表明野生食用菌在DNA水平上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郑文题[9](2018)在《昭通野生蜜环菌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蜜环菌是一类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高等真菌,是种植天麻的必备菌。近年来,云南天麻主产区昭通地区引入外来的蜜环菌种用于天麻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菌种退化问题,导致天麻大量减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多方调查,了解到部分天麻种植户利用从当地森林里获取的野生蜜环菌种植天麻,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表明该地区林地中具有可用于天麻生产的优质蜜环菌种资源。本实验在对昭通地区部分林地中野生蜜环菌进行调查采样,形态特征观察分类基础上,利用传统培养分离技术及DNA测序技术,对昭通5个地方的原始森林中采集的野生蜜环菌的子实体、菌索、孢子进行了研究,菌株子实体通过生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分为16类,培养法共分离到野生蜜环菌40株。首先,测量了各菌株的菌落直径、菌索长度、菌索分支、菌索颜色、菌株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其次,对40株野生蜜环菌的IGS(intergenic spacer)片段进行了测序,将IGS序列相似度为97%的菌株定义为一个OTU,总计获得13个OTUs;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所有OTUs均为Armillaria属,其中一个OTU为Armillaria sinapina种,其余菌株不能定种。最后,为探明昭通野生蜜环菌对菌材的分解利用情况,我们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能力鉴定及漆酶酶活力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菌株都能分解木质素,但不能分解羧甲基纤维素;菌株漆酶酶活活力在016.75U/mL之间。菌株分离来源、采样地、遗传背景对漆酶酶活力有影响。总体看,昭通具有丰富的野生蜜环菌物种资源,可作为昭通地区天麻种植的重要菌种资源库。

门金鑫[10](2017)在《药用真菌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类群的研究》文中指出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为大型真菌,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北半球其他的温带区域。猪苓菌核入药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为我国历次药典所收录。目前对猪苓的需求多依赖野生资源,随着临床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已有研究表明,猪苓的生长离不开蜜环菌,其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靠蜜环菌提供;然而人们对猪苓菌核共生的蜜环菌类群还知之甚少,因此人工栽培猪苓的过程中,由于蜜环菌来源较杂、种类不明,可能对猪苓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见,了解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的种性特征,已成为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从全国范围内收集野生猪苓菌核,从中分离蜜环菌菌株,对所有蜜环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其培养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猪苓菌核和蜜环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从全国11个省份采集到48份野生猪苓样品,从其中26份样品中成功分离出47株蜜环菌。扩增其ITS、β-tubulin和elongation factor-1 alpha三种序列,与中国蜜环菌的类群进行比较,46个菌株可划归至5个系统发育支系(lineage):lineage 6、lineage 4、lineage 8、lineage 1 和 Armillaria cepistipes,其 lineage 8为本研究中新确认的支系;另有1个菌株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分类地位。2、分析了猪苓的系统进化与蜜环菌系统进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亲缘关系越近的猪苓类群更倾向于与亲缘关系越近的蜜环菌共生;蜜环菌的系统发育信号影响了猪苓-蜜环菌互作网络结构的形成,即蜜环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介导了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形成过程中的相互选择。3、为了明确蜜环菌是否与猪苓的主要成分含量存在相关性,对不同产地猪苓菌核的多糖和麦角甾醇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地域来源的猪苓菌核,其多糖和麦角甾醇的含量有明显差异。以猪苓的遗传距离、蜜环菌的系统发育型以及猪苓生境中全N、全P、全K和有机质含量为影响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猪苓多糖的含量与土壤全N、全P以及有机质有一定的相关性,而麦角甾醇的含量则与土壤全N、全P、有机质以及猪苓的遗传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未发现蜜环菌的系统发育型与猪苓的主要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4、为了明确猪苓与天麻共生蜜环菌的异同,本研究对猪苓菌核与天麻共生蜜环菌的类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猪苓和天麻共生的蜜环菌共分为10个clade,其中和猪苓共生的蜜环菌有6个clade,和天麻共生的蜜环菌有7个clade,有3个clade的蜜环菌既可以和天麻共生,也可和猪苓共生。在这3个共同类群中,菌株来自于陕西、山西、吉林、黑龙江、贵州、甘肃和四川几个省份。西藏、云南等地的蜜环菌则具有较高的专一性。5、本研究中所获得的蜜环菌依据主要的表型性状可划分为8个不同的形态型,分别为morphotypeA-H。其中形态型F包含菌株最多,其次是形态型B和形态型E。综合形态型和前期分子类群的划分,共选出12个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M8-3和M4都在发酵21天累计生物量最高,M3在发酵21天的多糖含量最高。M3在发酵12天的CMC酶活性最高,M20在24天的木聚糖酶活性最高,M6-2在15天和M8-3在18天的漆酶活性最高。本研究中所获得的不同地域来源的蜜环菌菌株今后可以应用到猪苓的原生态栽培中;相关实验的基础数据,可为猪苓栽培中蜜环菌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二、优质蜜环菌种的鉴别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蜜环菌种的鉴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栽培技术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道地产区与栽培适宜区研究
2 栽培技术研究
    2.1 天麻的生活史
    2.2 天麻与“两菌”的关系
    2.3 天麻的栽培技术
3 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
    3.1 天麻种质资源概况
    3.2 天麻品质评价研究
    3.3 品种选育研究
4 展 望
    4.1 规范栽培技术及管理
    4.2 优质天麻品种选育
    4.3 本地菌种选育及新菌种开发
    4.4 天麻资源可持续利用

(2)蜜环菌培养条件优化及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天麻和蜜环菌的研究现状
        1.1.1 天麻概述
        1.1.2 蜜环菌概述
        1.1.3 蜜环菌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1.1.4 蜜环菌的组织构成
        1.1.5 蜜环菌培养条件及特性
        1.1.6 蜜环菌与天麻的共生关系
    1.2 食药用真菌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1.2.1 食药用真菌发酵技术背景
        1.2.2 食药用真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1.2.3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的局限性
        1.2.4 食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技术研究
        1.2.5 固体发酵的优点与局限性
        1.2.6 蜜环菌发酵技术及应用
    1.3 蜜环菌菌材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
第二章 蜜环菌M6 培养条件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母种培养基的配方生成
        2.2.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2.2.3 蜜环菌母种培养基的接种
        2.2.4 蜜环菌摇瓶液体发酵培养基的配置
        2.2.5 摇瓶液体发酵条件的筛选
        2.2.6 蜜环菌种子液的制备
        2.2.7 发酵产物的检测方法
    2.3 蜜环菌M6 培养条件筛选结果
        2.3.1 母种培养基筛选结果
        2.3.2 液体培养基筛选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蜜环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探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种子液制备
    3.2 发酵罐操作流程
        3.2.1 pH电极的调试校正
        3.2.2 溶氧电极的调试校正
        3.2.3 罐体气密性检测
        3.2.4 发酵罐灭菌
        3.2.5 灭菌降温
        3.2.6 发酵条件控制
        3.2.7 接种、取样和结束发酵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M6 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探究
        3.3.2 蜜环菌高密度发酵探究
        3.3.3 发酵动力学探究
        3.3.4 活力验证
    3.4 菌株M6 液体深层发酵结果
        3.4.1 菌株M6 最适发酵条件探究结果
        3.4.2 不同发酵条件下蜜环菌生物量的显着性检测
        3.4.3 菌株M6 高生物量产出结果
        3.4.4 不同发酵蚕蛹粉添加量下蜜环菌生物量的显着性检测
        3.4.5 菌株M6 生长性能验证结果
    3.5 蜜环菌高密度发酵探究
        3.5.1 筛选结果
        3.5.2 菌株YN3862 液体深层发酵结果
        3.5.3 YN3862 菌株活力验证
    3.6 小结
第四章 蜜环菌栽种培养基筛选及菌材替代种植
    4.1 实验材料
        4.1.1 栽种培养基物料准备
        4.1.2 栽种培养基的制备
        4.1.3 液体菌种制备
        4.1.4 菌瓶接种
        4.1.5 天麻种植
    4.2 结果
        4.2.1 蜜环菌M6 栽种培养基筛选结果
        4.2.2 天麻种植结果
        4.2.3 不同方案种植天麻生长指标的显着性检测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蜜环菌M6 母种培养基筛选意义
    5.2 菌株M6 发酵工艺改进及菌株YN3862 高密度发酵的意义
    5.3 梨树、苹果树作为菌材的意义
    5.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栽种培养基配方

(3)天麻共生蜜环菌特性及继代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天麻共生蜜环菌菌株的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同蜜环菌菌株的特性与胞外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研究
    第一节 不同蜜环菌菌株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不同蜜环菌菌株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不同蜜环菌菌株的多糖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共生蜜环菌M1、F3菌株的培养研究
    第一节 M1和F3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M1和F3菌株子实体培育初探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继代培养1-10次的M1菌株活性研究
    第一节 不同继代M1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电泳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不同继代M1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继代培养的M1菌株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继代培养的M1菌株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进展
    1 蜜环菌属的介绍
    2 分子生物学技术蜜环菌研究中的应用
    3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
    4 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简介
    1.2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1.3 猪苓的人工培养
    1.4 猪苓化学成分的研究
        1.4.1 甾体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2 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3 无机微量元素、蛋白质类及维生素类化合物
        1.4.4 三萜类、蒽醌类及其他类化合物
    1.5 药理作用
        1.5.1 细胞毒活性作用
        1.5.2 利尿作用
        1.5.3 促进头发生长
        1.5.4 抗菌与抗炎作用
        1.5.5 其他药理作用
    1.6 猪苓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1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1.6.2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1.6.3 指纹图谱在猪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7 立题依据
        1.7.1 研究现状与问题
        1.7.2 技术路线
        1.7.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猪苓菌核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猪苓菌丝
        2.1.2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培养
        2.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猪苓菌丝的培养
        2.2.3 猪苓菌丝在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4 猪苓菌丝在不同原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5 猪苓菌丝在不同栽培种培养料上的培养
        2.2.6 培养温度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2.7 光照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2 不同温度下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3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4 不同原种培养料中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5 不同培养条件下猪苓菌核干重的比较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3.2.3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3.2.4 中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5 酸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6 单糖和寡糖总含量的测定
        3.2.7 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2.8 总甾体含量的测定
        3.2.9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常规检查项目分析
        3.3.2 活性成分分析
        3.3.3 矿质元素分析
        3.3.4 相关性分析
        3.3.5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C/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区猪苓质量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LC/MS指纹图谱的建立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猪苓LC/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确立与相似度评价
        4.3.2 聚类分析(HCA)
        4.3.3 主成分分析(PCA)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PLC-Q-TOF-MS/MS分析不同产区猪苓差异性化学成分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2 色谱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产区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2 不同生长期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3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5.3.4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峰面积比较
        5.3.5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细胞毒力比较
        5.3.6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GC/MS指纹图谱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6.2.3 方法学考察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6.3.2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
        6.3.3 PCA,PLS-DA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及标志物研究
        6.3.4 多成分GC/MS定量分析
        6.3.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2 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7.2.4 Box-Behnken优化试验
        7.2.5 验证试验
        7.2.6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猪苓菌丝胞外多糖分析
        7.3.2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3 主要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7.3.5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猪苓菌丝发酵液三种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8.1.2 主要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猪苓菌丝的液体发酵
        8.2.2 胞外多糖的粗分离
        8.2.3 粗多糖的纯化
        8.2.4 多糖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8.2.5 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2.6 紫外全扫描测定
        8.2.7 红外光谱测定
        8.2.8 核磁共振分析
        8.2.9 单糖组成分析
        8.2.10 甲基化分析
        8.2.11 扫描电镜分析
        8.2.12 抗氧化活性分析
        8.2.13 细胞免疫试验
        8.2.14 延缓细胞衰老活性
        8.2.15 抑制DNA裂解试验
        8.2.16 数据分析
    8.3 结果和讨论
        8.3.1 粗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8.3.2 胞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
        8.3.3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3.4 单糖组成分析
        8.3.5 甲基化分析
        8.3.6 FT-IR分析
        8.3.7 NMR分析
        8.3.8 扫描电镜分析
        8.3.9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8.3.10 巨噬细胞活性试验
        8.3.11 抑制DNA裂解活性
        8.3.12 延缓衰老活性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结果与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麻简介
        1.1.1 天麻的分布
        1.1.2 陕西天麻道地性
    1.2 天麻的主要药效成分
    1.3 天麻的生活史
        1.3.1 种子萌发阶段
        1.3.2 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1.3.3 米麻和白麻的生长发育
        1.3.4 箭麻的生长发育
    1.4 天麻栽培技术研究
        1.4.1 菌材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2 蜜环菌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3 种麻密度及重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4 天麻栽培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5 麻种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6 管理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5 天麻的物候期
    1.6 天麻的生态学研究
        1.6.1 天麻生长与海拔的关系
        1.6.2 天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1.6.3 天麻生长与坡向的关系
        1.6.4 天麻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1.6.5 天麻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1.7 天麻杂交育种
    1.8 天麻的退化及防治
        1.8.1 退化的症状
        1.8.2 退化的原因
        1.8.3 防治退化的措施
    1.9 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种质天麻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天麻开花生物学特性
        2.3.2 天麻花粉形态特征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天麻优良品种的筛选
    3.1 引言
    3.2 天麻杂交组合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2.4 结果与分析
    3.3 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天麻种苗质量标准制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分级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天麻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4.3.2 天麻种苗初始分级
        4.3.3 修正分级
        4.3.4 天麻种苗临界值的确定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优质天麻种苗繁育条件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类型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3.2 海拔高度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3.3 不同培育方式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6)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蜜环菌研究进展
        1.1 蜜环菌种类及分布现状
        1.2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
        1.2.1 菌索特征
        1.2.2 腐生性
        1.2.3 好气性
        1.2.4 发光性
        1.2.5 生长条件
        1.3 蜜环菌菌株鉴定的研究
        1.4 蜜环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1.5 蜜环菌菌索及其发酵液药理作用的研究
    2 天麻研究进展
        2.1 天麻种类及分布现状
        2.2 天麻的特性
        2.2.1 避光性
        2.2.2 好气性
        2.2.3 向湿性
        2.3 天麻化学成分的研究
        2.4 天麻药理作用的研究
        2.5 天麻生活史
        2.6 天麻及其伴生菌的研究
        2.6.1 蜜环菌与天麻的共生关系
        2.6.2 萌发菌与天麻的共生关系
        2.7 天麻引种栽培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麻共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制备
        2.2 菌株分离纯化
        2.3 天麻共生菌侵染实验
        2.4 天麻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2.4.1 真菌组DNA的提取
        2.4.2 PCR扩增
        2.5 测序
        2.6 序列比较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3.2 菌株伴栽结果
        3.3 测序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及成分的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天麻共生菌的超微结构
        2.1.1 样品的制备
        2.1.2 12株供试菌株的培养及观察
        2.2 12株供试菌菌索生长速度测量
        2.3 12株供试菌菌丝菌索干重的比较
        2.4 总萜含量测定
        2.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3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4 方法学考察
        2.4.5 样品含量测定
        2.5 总糖含量测定
        2.5.1 粗多糖的提取
        2.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5.5 方法学考察
        2.5.6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蜜环菌A9的超微结构
        3.3 12株供试菌株菌索生长速度及干重
        3.4 12株供试菌株总萜及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3.5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与成分的相关性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蜜环菌A9培养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菌索培养方法
        2.1.1 菌株活化
        2.1.2 菌索培养
        2.2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2.1 麦麸-葡萄糖培养基
        2.2.2 PDA培养基
        2.2.3 麦芽汁培养基
        2.2.4 麦麸+锯末培养基
        2.2.5 PDA+锯末培养基
        2.2.6 麦芽汁+锯末培养基
        2.2.7 麦麸+PDA+麦芽汁+锯末培养基
        2.3 环境因子的筛选
        2.3.1 pH值
        2.3.2 温度
        2.3.3 光照
        2.4 营养因子的筛选
        2.4.1 碳源
        2.4.2 氮源
        2.4.3 微量元素
        2.4.4 维生素
        2.5 菌体干重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培养基种类
        3.1.1 麦芽汁培养基的筛选
        3.1.2 综合培养基的筛选
        3.2 环境因子对菌株A9生长的影响
        3.2.1 pH值
        3.2.2 温度
        3.2.3 光照
        3.3 营养因子对菌株A9生长的影响
        3.3.1 碳源
        3.3.2 氮源
        3.3.3 微量元素
        3.3.4 维生素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产地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含量变化
    第一节 天麻引种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天麻样品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天麻样品处理
        2.2 试验条件的选择
        2.2.1 流动相的选择
        2.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3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3.1 溶剂浸提法
        2.2.3.2 超声提取法
        2.2.3.3 加热回流法
        2.2.4 提取浓度的选择
        2.3 色谱条件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方法学考察
        2.6.1 线性关系的考察
        2.6.2 精密度试验
        2.6.3 稳定性试验
        2.6.4 重复性试验
        2.6.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7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麻形态特征
        3.2 天麻折干率的比较
        3.3 引种对天麻有效成分的影响
        3.3.1 引种前各产地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比较
        3.3.2 引种后各产地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比较
        3.3.3 引种前后各产地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天麻引种前后元素的含量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天麻样品
        1.2 实验仪器
        1.2.1 仪器
        1.2.2 仪器清洗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1.1 预处理
        2.1.2 消煮
        2.1.3 定容
        2.2 线性关系的考察
        2.3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种对天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 天麻中有效成分及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经历
    3. 文章发表情况
    4. 曾任职务及获奖情况

(7)彝良乌天麻栽培最佳采收期及伴栽蜜环菌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天麻的化学成分
    1.2 天麻的生活史
    1.3 天麻的栽培技术
    1.4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彝良乌天麻最佳采收期研究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蜜环菌菌株对彝良乌天麻产量和质量影响
        2.1 材料与试剂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蜜环菌胞外酶和多糖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1.1 国外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1.2 国内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2 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野生食用菌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4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分布与种质资源多样性
    2.1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质特征
        2.1.4 生物资源
    2.2 样品采集地概况
    2.3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资源情况
    2.4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形态多样性分析
    2.5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生态多样性分析
3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
    3.1 锡林郭勒与辽宁、吉林部分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4 野生蒙古口蘑多糖通过STAT3和HIF-1α通路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发挥抗炎调节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对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胞活力检测
        4.2.2 TMPE对NO生成的影响
        4.2.3 TMPE对TNF-α和IL-1的影响
        4.2.4 基因表达量检测
        4.2.5 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系统发育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ITSrDNA区段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2.2 基于28SrDNA区段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ISSR分子标记分析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多样性
    6.1 材料
        6.1.1 供试材料
        6.1.2 引物
        6.1.3 主要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DNA提取
        6.2.2 食用菌ISSR-PCR扩增条件
        6.2.3 ISSR-PCR反应条件优化
        6.2.4 ISSR-PCR引物的筛选
        6.2.5 ISSR-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6.2.6 野生食用菌的ISSR-PCR多态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ISSR-PCR反应的条件优化
        6.3.2 引物的筛选
        6.3.3 退火温度的优化
        6.3.4 ISSR扩增
        6.3.5 ISSR-PCR扩增多态位点分析
        6.3.6 ISSR-PCR产物聚类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7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7.1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7.1.1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7.1.2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的促生作用
    7.2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7.2.1 开发方式比较落后,产品简单
        7.2.2 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协调
        7.2.3 技术含量低,缺乏科技支撑
        7.2.4 经济规模较大,但产业发育不够全面
    7.3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的新举措
        7.3.1 把资源保护摆在突出位置
        7.3.2 积极探索人工驯化栽培
        7.3.3 打造优质野生食用菌开发全产业链
    7.4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措施
        7.4.1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就地保护
        7.4.2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迁地保护
    7.5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与展望
    9.1 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试验样品的编号、别名、拉丁名、学名和门目科属
    附录2:试验样品干品和子实体部分图片
    附录3:供试菌株的rDNA ITS序列
    附录4:供试菌株的28S rDNA序列
作者简介

(9)昭通野生蜜环菌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天麻研究概述
        1.1 天麻的药用价值和地理分布
        1.2 天麻形态学特征和生活史
        1.3 天麻栽培与共生蜜环菌
    2 蜜环菌研究概况
        2.1 蜜环菌生活习性及分布状况
        2.2 蜜环菌形态特征
        2.3 蜜环菌的生长条件
        2.4 蜜环菌生物多样性
        2.5 蜜环菌漆酶酶活性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昭通野生蜜环菌形态、生理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2 培养基
        1.3 方法
        1.3.1 野生蜜环菌采样及保存方法
        1.3.2 野生蜜环菌子实体形态特征描述
        1.4 野生蜜环菌的分离和纯化
        1.4.1 菌索分离
        1.4.2 子实体分离
        1.4.3 孢子分离
        1.5 野生蜜环菌菌株DNA的提取
        1.6 真菌IGS基因的扩增
        1.6.1 PCR扩增体系和条件
        1.6.2 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
        1.6.3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纯化电泳检测:
        1.7 序列测序
        1.8 不同培养基上的生物学特征描述及生理指标测定
        1.9 数据分析
        1.9.1 序列OTU划分
        1.9.2 系统发育树构建
        1.9.3 菌株各项指标分析
    2 结果
        2.1 菌株采样情况
        2.2 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
        2.3 野生蜜环菌株种属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
        2.3.1 野生蜜环菌株OTUs划分
        2.3.2 野生蜜环菌株种属鉴定
        2.4 野生蜜环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形态特征
        2.4.1 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2.4.2 在木屑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2.4.3 在木质素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2.5 菌株菌落直径
        2.5.1 菌索、子实体、孢子三种不同分离来源的菌株菌落直径
        2.5.2 不同采样地的菌株菌落直径
        2.5.3 不同OTU的菌落直径
        2.6 菌株菌索长度
        2.6.1 菌索、子实体、孢子三种不同分离来源菌索长度
        2.6.2 不同采样地菌株菌索长度
        2.6.3 不同OTU菌株菌索长度
        2.7 菌株生长速率
        2.7.1 菌索、子实体、孢子三种不同分离来源的菌株生长速率
        2.7.2 不同采样地菌株生长速率
        2.7.3 不同OTU菌株菌生长速率
第三章 野生蜜环菌株产酶特性初步研究
    1 材料仪器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培养基
        1.4 实验菌株
    2 方法
        2.1 昭通野生蜜环菌株分解木质素的鉴定
        2.2 昭通野生蜜环菌株分解纤维素的鉴定
        2.3 昭通野生蜜环菌株的漆酶酶活测定
        2.3.1 酶活测定方法及原理
        2.3.2 菌株漆酶酶活测定
        2.4 均匀设计优化产漆酶培养基
    3 结果和分析
        3.1 野生蜜环菌菌株分解木质素鉴定结果
        3.2 野生蜜环菌菌株分解纤维素鉴定结果
        3.3 漆酶酶活测定
        3.3.1 不同分离来源的菌株漆酶活性
        3.3.2 不同采样地菌株漆酶酶活性
        3.3.3 不同OUT的菌株漆酶活性
        3.4 高产漆酶菌株优化培养基均匀设计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昭通具有丰富的野生蜜环菌物种资源
    2 玉米培粉培养基适用于保存和研究野生蜜环菌株
    3 昭通野生蜜环菌能分解木质素而不分解羧甲基纤维素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药用真菌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类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蜜环菌的生物种及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一、已鉴定的蜜环菌属生物种
    二、蜜环菌生物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三、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类群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苓菌核与蜜环菌系统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猪苓主要成分含量与蜜环菌的相关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猪苓和天麻共生蜜环菌类群的比较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培养特性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蜜环菌的形态类群划分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第二节 蜜环菌多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优质蜜环菌种的鉴别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栽培技术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胡青青,王咏菠,胥烜勋,黎敏,王涛. 中国药学杂志, 2021(11)
  • [2]蜜环菌培养条件优化及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探究[D]. 罗智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天麻共生蜜环菌特性及继代培养研究[D]. 刘晓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D]. 刘国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D]. 梁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D]. 张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彝良乌天麻栽培最佳采收期及伴栽蜜环菌菌株筛选研究[D]. 刘天睿.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8]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D]. 于传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9]昭通野生蜜环菌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郑文题.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药用真菌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类群的研究[D]. 门金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标签:;  ;  ;  ;  ;  

优质蜜环菌的鉴别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