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

一、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夏茂林[1](2021)在《基于脂质代谢研究发芽谷子挥发性物质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谷子(Foxtail Millet)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杂粮之一。谷子消费方式单一,通过发芽处理能够提高谷子中功能性成分的含量,拓宽谷子的加工途径,对于改善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发芽过程中谷子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因此,研究谷子发芽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尤为重要。本课题主要以“冀谷39”和“冀创一号”两种谷子为原料,研究谷子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挥发性成分和脂质组学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差异脂质与挥发性物质的关系。主要的结果如下:在0~24h发芽过程中,谷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5种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18 h达到峰值,脂肪酶、脂肪氧合酶、氢过氧化物裂解酶、乙醇脱氢酶活性总体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了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比较了溶剂萃取(LLE)、溶剂辅助蒸馏萃取(SAFE)、同时蒸馏萃取(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几种萃取方法,筛选出HS-SPME-GC-MS为最优萃取方法,进一步采用 HS-SPME-GC-MS(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技术研究了 谷子在发芽过程中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芽24 h的过程中,“冀谷39”和“冀创一号”分别检测出了 32种和2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烷烃类、烯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等。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得到“冀谷39”和“冀创一号”中差异挥发性物质分别为(E)-2-辛二烯、十四烷、(E)-2-壬烯醛、壬醛、3-辛烯-2-酮、(E,E)-2,4-壬二醛、十一烷、十六烷8种和壬烷、十一烷、十二烷、十四烷、3,5-辛二烯-2-醇5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技术,分析了谷子发芽 24 h 过程中的非靶向脂质代谢物谱,并结合多元变量统计分析,筛选并鉴定脂质代谢标志物。结果表明,在发芽24 h后,冀谷39和冀创一号中共鉴定出600种脂质,“冀谷39”和“冀创一号”中的差异性脂质分别是81种和79种。其中,亚油酸的差异性最大,是主要的脂质代谢标记物。采用了验证试验对差异脂质与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关系,亚油酸形成挥发性物质的途径是由亚油酸生成10-过羟基亚油酸后逐渐形成(E)-2-辛烯醛以及3-辛烯-2-酮。此外,在谷子发芽过程中,脂肪酸在酶的作用下缓慢产生挥发性物质,而此时游离脂肪酸与差异性脂质含量处于上升阶段,以此可以说明在挥发性物质产生的过程游离脂肪酸与其他类型的脂质存在协同作用。

陈磊[2](2021)在《泡姜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及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菜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其发酵原理是乳酸菌等微生物利用原料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发酵,形成了泡菜独特的色泽和风味。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与微生物的相关性,以期探究泡菜独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对于泡菜的工业化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泡姜为对象,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电子鼻技术等对泡姜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同时探究了泡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以及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泡姜感官分析显示不同泡姜产品在气味上存在差异,但整体品质无显着差异,并且电子鼻对6种不同品牌泡姜产品不能很好区分;通过GC-MS从6种品牌泡姜中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40种烯烃类、13种醇类、5种醛类、8种酯类和6种酮类。6种品牌泡姜中气味活度(OAV)值大于1的物质共有36种,包括了15种烯烃类、7种醇类、4种醛类、6种酯类和4种酮类。其中月桂烯、α-蒎烯、(+)-β-芹子烯、桉叶油醇、2-茨醇、香叶醇、柠檬醛、香叶醛、乙酸龙脑酯和乙酸香叶酯是6种泡姜中共有的特征挥发性物质。(2)对发酵过程中泡姜感官分析,结果表明菌剂发酵先于自然发酵形成泡姜风味;菌剂发酵过程p H值显着低于自然发酵,表明菌剂发酵更快。自然发酵和菌剂发酵分别检测到55和51种挥发性物质。烯烃类、醇类、醛类、酯类是自然发酵和菌剂发酵泡姜主要挥发性物质,各类物质在含量上存在差异,并随发酵时间呈现波动性变化。表明自然发酵泡姜和菌剂发酵泡姜具有各自的特色,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具有差异性。(3)泡姜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主要鉴定出4个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作为两种优势菌门,主要鉴定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15个细菌属;然而,真菌群落鉴定出较少的真菌门,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主要真菌属为一种未分类的菌科,表明泡姜发酵过程主要与细菌属有关。在自然发酵中,与其余细菌门相比,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整个发酵阶段均最高,发酵至第6天所占比例为94.54%。在菌剂发酵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发酵至第6天所占比例为51.85%。在发酵稳定阶段,变形菌门与厚壁菌门表现出负相关性。相关性结果显示,总共有43种细菌属与4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中高度相关性(|ρ|>0.6),其中包括了1种醛类物质,2种酮类物质,5种酯类物质,9种醇类物质和32种烯烃类物质。并且发现一种菌属可以与多种挥发性物质呈现出正负相关性,一种挥发性物质也与多种菌属呈现出正负相关性;一些丰度较低的菌属也能与多种挥发性物质相关。其中乳杆菌属(G21)与α-姜黄烯(X31)、(+)-β-芹子烯(X33)等多种挥发性烯烃类物质具有正相关性(|ρ|>0.6);香叶醛(X14)与8个细菌属相关(|ρ|>0.6);微杆菌属(G26)、苍白杆菌属(G28)和鞘氨醇杆菌属(G39)相对丰度较低,但能共与10种挥发性烯烃类物质具有极强正相关性(|ρ|>0.8)等。综上所述,不同品牌泡姜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泡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可能主要与发酵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活动等有关,同时会受到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影响。

杨娜[3](2021)在《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综述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研究进展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治等基础上,系统地比较了南蛇藤不同药用部位的物质组成以及体外抗COPD活性;并深入研究了活性药用部位南蛇藤茎的化学成分、抗COPD作用及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南蛇藤不同部位物质组成及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1、南蛇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首次开展了全成分分析以及非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1)采用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鉴定了 120种化学成分,根、茎、叶分别有92、56、32种,共有成分仅15种,包括倍半萜、二萜、三萜、黄酮、甾体和苯丙素等结构类型,根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叶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和倍半萜,茎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和黄酮;(2)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确认了 3个部位所含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并鉴定了 26个潜在的化学标志物,根、茎和叶分别有13、8和5个。以上研究揭示了南蛇藤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的多样性,也为南蛇藤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数据。2、南蛇藤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采用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从南蛇藤根、茎和叶中共鉴定了21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根中鉴定了醛(18.47%)、醇(17.48%)、酸(14.81%)、酯(11.44%)等 97 种物质;茎中鉴定了醛(28.82%)、烃(26.94%)、酸(9.78%)、酯(9.76%)等 67 种物质;叶中鉴定了烃(26.94%)、醇(15.20%)、醛(12.99%)、酮(10.61%)等141种物质。根、茎和叶共有挥发性物质仅29种,特有物质分别有46、20和96种。研究结果南蛇藤3个药用部位的挥发性物质也存在较大差异。3、南蛇藤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采用ICP-MS法,首次对南蛇藤根、茎和叶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蛇藤根、茎和叶中均含有较丰富的Sr、Zn、Mn、B、Cr和Cu等元素。但各元素在各部位的含量存在差异。4、南蛇藤不同部位对烟雾提取物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以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南蛇藤根、茎和叶80%甲醇提取物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用部位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茎的保护作用最强,可以显着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二、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及抗COPD活性的研究1、南蛇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葡聚糖凝胶色谱等多种手段,从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 4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NMR及HR-MS解析鉴定了其中40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黄酮类成分15个、甾体类成分6个、三萜类成分4个、二萜类成分4个、其他它类成分11个。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均为二萜类成分;化合物3~28为首次从南蛇藤植物中分离得到。2、南蛇藤茎抗COPD活性的研究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2周,首次评价了南蛇藤茎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南蛇藤茎中、高剂量组均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减少静态顺应性、降低促炎因子IL-6的水平;高剂量组还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降低功能残气量、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改善气道阻力及肺病理损伤,显示出较好的抗COPD作用。三、南蛇藤茎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1、南蛇藤茎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建立了 COPD小鼠血清和尿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南蛇藤茎对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小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南蛇藤茎干预后,可的松、花生四烯酸、色氨酸、硫胺素和视黄酯等20个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被显着回调;推断南蛇藤茎可能是通过干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和含硒氨基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的作用。2、南蛇藤茎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开展了南蛇藤茎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分析,结合全成分分析结果鉴定了灌胃给予COPD小鼠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后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包括槲皮素、南蛇藤素、羟基齐墩果烯酮和去氢二异丁香酚等16个成分。3、南蛇藤茎抗COPD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基于以上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分析、分离提取鉴定以及血清移行成分等研究结果,论文继续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构建了“南蛇藤茎化学成分-COPD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对南蛇藤茎的95个化学成分进行了靶点预测,并筛选出槲皮素、南蛇藤素、羟基齐墩果烯酮和去氢二异丁香酚等42个度值大于平均值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PTGS2、ALOX5、AR、ESR1、NOS2和HMGCR等关键靶点,进而可能通过调控 PI3K-Akt、Sphingolipid、TNF 和 Toll-like receptor等信号通路发挥抗COPD作用。分子对接结果也表明典型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南蛇藤素与以上6个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作用。综上,本论文比较了南蛇藤根、茎和叶的化学成分与体外抗COPD活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南蛇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小鼠体内抗COPD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阐明南蛇藤茎的化学组成及抗COPD活性作用及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南蛇藤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黄善松,吴晶晶,李志华,周芸,吴滨,张欣敏[4](2020)在《鸢尾浸膏挥发性成分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提取鸢尾浸膏的挥发性成分,将其样品经水分散后,加石油醚涡旋提取,离心后取石油醚相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从鸢尾浸膏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为苄醇(49.84%)、α-紫罗兰酮(14.89%)、肉桂酸(8.77%)、β-紫罗兰酮(5.37%)、香兰素(4.23%)。苄醇、α-紫罗兰酮、肉桂酸、β-紫罗兰酮、香兰素等大多数挥发性成分构成了鸢尾浸膏蜜甜、紫罗兰花香等气息,能提升卷烟的感官品质,使得烟香更醇和自然。

李颖诗[5](2020)在《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产地(新会产和非新会产)、不同年份广陈皮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和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陈皮化学成分与产地和陈化时间之间的关系。为不同产地、年份陈皮药材的鉴定及制定地方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优化陈皮的提取工艺,提高其食品加工适性。为陈皮的深加工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陈皮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然后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相互验证对比,完善新会陈皮的化学成分数据库,采用标准品测出陈皮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陈皮的提取工艺,使用不同浓度乙醇回流提取,旋转蒸发,浓缩后得到提取物。再以橙皮苷为测定指标,用HPLC检测提取物中功效成分的保留情况,在优化提取溶剂、料液比、时间和温度水平的基础上确定陈皮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建立了一套利用GC-MS和UPLC-Q-TOF-MS对陈皮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收集到的20个广陈皮样品中鉴定出了74个挥发性化学成分,50个非挥发性成分,共计124个化学成分。研究了乙醇提取,真空浓缩工艺,优化了陈皮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为新会陈皮的地方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GC-MS陈皮中共鉴定出74个化学成分,而新会产陈皮(70个)比非新会产陈皮(59个)有更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D-柠檬烯(66.19%)等4个成分为广陈皮(非新会产和新会产)的共有成分。新会陈皮的化学成分种类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3-甲基-4-异丙基苯酚等16个成分是新会陈皮所特有的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是含量最多的成分,能据此与其他地区的陈皮作区别鉴定。即在制定新会陈皮的地方标准时,不应以橙皮苷为唯一参考标准,而应考虑这16种共有成分的含量情况,及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的相对含量。2.用UPLC-Q-TOF-MS/MS联合技术在广陈皮(新会产和非新会产)中共鉴定出50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甲氧基黄酮及其同分异构体物质。而新会产陈皮(49个)比非新会产陈皮(42个)有更丰富化学成分。对其中的辛弗林、阿魏酸、橙皮素、柠檬苦素、柚皮苷、川陈皮素和橙皮苷共7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验证其相对含量情况。新会陈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平均相对含量高达95.7%,明显区别于非新会产的70.06%,证明道地药材的药用优势有其物质基础。五甲氧基黄酮的数量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而呈“下降→平稳→上升”的趋势。3.以橙皮苷为跟踪目标,用HPLC检测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保留情况,最优组合A1(1:5)B3(75%乙醇)C3(2.0h)D3(90℃)能较好地保留总黄酮(保留率达93.14%),而且六甲氧基黄酮的保留率也最高(相对含量达到40.04%)。可见,提取温度比提取时间对感官评定的影响更大,与提取物的苦涩味直接相关,会影响提取物的后续应用。在提取的过程中既有部分化学成分丢失(如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也有新的化合物生成(如5,7,4’-三甲氧基黄酮等)。说明提取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陈皮化学成分构成,中药材的炮制改性有一定道理。结论:GC-MS和UPLC-Q-TOF-MS联用技术可作为陈皮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和五甲氧基黄酮是新会陈皮独有的丰富成分,可将其定为新会陈皮的食品加工的控制指标,并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新会产陈皮(49个)比非新会产陈皮(42个)有更丰富化学成分,且新会陈皮的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初步验证了民间说法“陈皮产广东新会为最好”和“陈久者良”。最佳组合料液比1:5、75%乙醇、2.0h、90℃能较好地保留其功效成分,而且六甲氧基黄酮的保留率也最高,提取温度与提取物的苦涩味直接相关,会影响提取物的后续应用。在提取的过程中既有部分化学成分会丢失,也有新的化合物生成,说明提取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陈皮化学成分构成,中药材的炮制改性有一定道理。

傅若农[6](2015)在《固相微萃取(SPME)近几年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化学分析中样品制备往往是整个分析方法的瓶颈,25多年前固相微萃取(SPME)的出现是样品制备领域极大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在现场和活体分析中的应用。本综述介绍近几年SPME的发展,值得介绍的是近年有许多适应于复杂基体的SPME涂层出现,可直接从复杂基体中萃取分析物。

杨蕊[7](2013)在《GC/MS结合计算机辅助调香系统在烟用香精配方解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烟用香精香料是卷烟生产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是构成香烟品牌风格的重要因素,其配方也是烟草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烟叶中添加烟用香精香料能起到加香矫味的作用,并且能达到协调香味的目的,使不同等级和类型的烟草香气能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以掩盖和冲淡杂气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卷烟吸味。烟用香精香料一般是由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按照不同的配比混配而成的,因此对天然香料和烟用香精的香味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复杂烟用香精配方的剖析及对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烟用香精配方剖析的难点问题在于要从一个复杂体系(香精)中定性识别出另一个或是几个复杂体系(精油、净油、浸膏、酊剂等),为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本项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烟用香精进行分离分析,在充分利用色谱与质谱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色谱指纹图谱技术、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多元分辨以及移动窗口正交投影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烟用香精智能辅助调香系统”。本文第一章就烟用香精的大致分类和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就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GC/MS联用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剖析烟用香精组分中的应用。第二章介绍了烟用香精智能辅助调香系统的主要模块及功能,详细介绍了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的构建的目的、方式及包含的内容以及两个数据库的有效结合在解析香精配方中的应用价值。第三章结合GC-MS分析结果和“烟用香精香料智能辅助调香系统”对复杂香精配方的化学组成进行解析,共解析出14种单体,2种精油。对精油类香料采用混合物加标法判断其是否存在于香精中,同时结合已建立的“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为辅助剖析香精配方,对已鉴定得到的烟用香精的主要成分的气味、香韵等指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确定烟用香精的配方。第四章通过对一种复杂烟用香精进行定性定量解析,确定了香精的化学组成,并结合调香经验知识复配香精。从化学组成及气味特征两个方面对复配香精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复配香精与原香精的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达到97.8%,经专业调香小组品析,其气味特征与原香精基本一致。本研究方法为烟草香精的剖析和复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傅若农[8](2011)在《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进展》文中提出对近两年国内学者对气相色谱(GC)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综述。GC已经是一门十分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近两年国内学者的研究发展近似于国外的GC研究和发展,基础性GC研究不多,大多为G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包括在食品、中药、水、气、石油、石化、工业品、农残和烟草分析中的应用。

余泽红,贺小贤,丁勇,常海山[9](2010)在《固相微萃取在食品挥发性组分测定方面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固相微萃取是一种新颖的样品前处理与富集技术,其克服传统预处理方法几乎所有缺点,可与多种色谱技术联用;对食品风味组分检测大多采用固相微萃取与GC、GC–MS等技术联用,而新涂层开发、与其它分析方法联用是固相微萃取测定挥发性组分研究方面重要方向。

李颖,李宗[10](2008)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是一种新的样品预处理手段,特别适合于微量挥发性成分的富集。与传统样品预处理方法相比,具有高效(快速、简便)、无需溶剂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环境、食品和药品检测等多个领域。该文介绍了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概况、原理、操作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二、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脂质代谢研究发芽谷子挥发性物质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谷子
    1.2 发芽对谷子的影响
    1.3 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方法
        1.3.1 同时蒸馏萃取
        1.3.2 液液萃取
        1.3.3 固相微萃取
        1.3.4 溶剂辅助蒸馏萃取
    1.4 脂质组学在植物脂质分析中的研究
        1.4.1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
        1.4.2 脂质组学在植物脂质分析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谷子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发芽谷子的制备
        2.3.2 粗酶液的提取
        2.3.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4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2.3.5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3.6 脂肪氧合酶活性的测定
        2.3.7 氢过氧化物裂解酶活性的测定
        2.3.8 乙醇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2.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谷子发芽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4.2 谷子发芽过程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4.3 谷子发芽过程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2.4.4 谷子发芽过程中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变化
        2.4.5 谷子发芽过程中氢过氧化物裂解酶活性的变化
        2.4.6 谷子发芽过程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谷子发芽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发芽谷子的制备
        3.3.2 发芽谷子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3.3.3 气相色谱条件
        3.3.4 质谱条件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萃取方法的选择
        3.4.2 “冀谷39”在发芽过程中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
        3.4.3 “冀创一号”在发芽过程中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谷子发芽过程中脂质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发芽谷子的制备
        4.3.2 发芽谷子中脂质的提取
        4.3.3 色谱条件
        4.3.4 质谱条件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谷子发芽过程中脂质成分的构成
        4.4.2 谷子发芽过程中脂质组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差异脂质与挥发性物质的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发芽谷子的制备
        5.3.2 粗酶液的制备
        5.3.3 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的模拟实验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自氧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5.4.2 酶促氧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5.4.3 挥发性物质形成的可能途径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7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2)泡姜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姜的概述
    1.2 生姜的研究现状
        1.2.1 生姜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2 生姜加工及应用研究进展
        1.2.3 生姜风味研究进展
    1.3 泡菜的概述
    1.4 泡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现状
    1.5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1.6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泡姜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感官评价
        2.3.2 HS-SPME条件
        2.3.3 GC-MS条件
        2.3.4 OAV法分析
        2.3.5 电子鼻分析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品牌泡姜感官评分
        2.4.2 对不同品牌泡姜样品电子鼻检测数据进行PCA和LDA分析
        2.4.3 不同品牌泡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
        2.4.4 不同品牌泡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OAV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发酵过程中泡姜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泡姜的制作方法
        3.3.2 感官评价
        3.3.3 不同发酵时间泡姜发酵液p H值测定
        3.3.4 HS-SPME条件
        3.3.5 GC-MS条件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自然和菌剂发酵泡姜感官评分
        3.4.2 自然和菌剂发酵泡姜pH值变化
        3.4.3 自然发酵泡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
        3.4.4 菌剂发酵泡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
        3.4.5 自然发酵和菌剂发酵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泡姜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泡姜的制作方法
        4.3.2 实验样品准备
        4.3.3 总DNA的提取
        4.3.4 PCR扩增
        4.3.5 Illumina Miseq测序
        4.3.6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CR扩增结果质量鉴定
        4.4.2 自然发酵和菌剂发酵细菌群落分析
        4.4.3 自然发酵和菌剂发酵真菌群落分析
        4.4.4 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细菌属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编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南蛇藤的研究进展
        1.1.1 南蛇藤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1.2 南蛇藤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1.3 南蛇藤的临床应用
    1.2 中药治疗COPD的研究进展
        1.2.1 减少气道和肺部炎症
        1.2.2 降低气道反应性、改善气道重塑
        1.2.3 抗氧化作用
        1.2.4 改善肺功能
        1.2.5 对免疫平衡的影响
    1.3 中药研究先进技术的概述
        1.3.1 代谢组学
        1.3.2 血清药物化学
        1.3.3 网络药理学
    1.4 立题依据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蛇藤不同部位物质组成及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对烟雾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4.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及抗COPD活性的研究
    第一节 南蛇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南蛇藤茎抗 COPD 生物活性的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南蛇藤茎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4.3.1 化合物的选择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3.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鸢尾浸膏挥发性成分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鸢尾浸膏中挥发性成分提取
        1.2.2 分析条件
        1.2.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方法
        1.2.4 卷烟加香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鸢尾浸膏挥发性成分分析
    2.2 加香效果
3 结论

(5)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陈皮
        1.1.1 陈皮的分类
        1.1.2 新会陈皮历史与道地产区的考证
        1.1.3 新会陈皮的生产工艺
        1.1.4 新会陈皮的质量标准变迁
    1.2 新会陈皮化学成分
        1.2.1 陈皮的化学成分
        1.2.2 陈皮和广陈皮共有的化学成分
        1.2.3 新会陈皮在化学成分上的特点
    1.3 陈皮的综合利用开发
        1.3.1 中成药
        1.3.2 食品原料或添加剂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陈皮挥发性化学成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前处理
        2.2.2 SPME/GC-MS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的SPME/GC-MS鉴定
        2.3.2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的共有成分
        2.3.3 新会陈皮特有成分
        2.3.4 广陈皮样品(S1~S10)的谱图特点
        2.3.5 新会陈皮样品(S13、S15、S16和S20)的谱图特点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对比
        2.4.2 新会陈皮特有成分
        2.4.3 广陈皮成分特点
        2.4.4 创新点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研究陈皮中的化学成分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3 液相色谱条件
        3.2.4 UPLC-Q-TOF-MS条件
        3.2.5 甲醇浓度优化
        3.2.6 超声波提取时间优化
        3.2.7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8 精确质量数的识别及化学成分的鉴定
        3.2.9 样品化学成分与含量
        3.2.10 陈皮陈化与化学成分的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甲醇浓度优化
        3.3.2 提取时间优化
        3.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4 质谱条件的优化
        3.3.5 总离子流图测定
        3.3.6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的UPLC-Q-TOF-MS鉴定
        3.3.7 陈化对陈皮化学成分的影响
        3.3.8 部分成分裂解机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对比
        3.4.2 新会陈皮特有成分
第四章 陈皮提取物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正交实验
        4.2.3 提取物评价
        4.2.4 干物质含量测定
        4.2.5 感官评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提取物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
        4.3.2 提取物制备正交实验结果
        4.3.3 UPLC-Q-TOF-MS检测提取物结果
    4.4 小结和讨论
        4.4.1 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4.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6)固相微萃取(SPME)近几年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PME的自动化和高通量分析
2用新材料制备萃取涂层
3设计新的解决方案以适应新的需要
    (1)设计不同的SPME结构
    (2)提高萃取效率
    (3)提高萃取速度
    (4)提高选择性
    (5)扩大SPME的应用范围
4近几年有关SPME的论文
5总结

(7)GC/MS结合计算机辅助调香系统在烟用香精配方解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烟用香精香料概论
        1.1.1 烟用香精香料概述
        1.1.2 烟用香精香料的分类
    1.2 烟用香精香料工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际烟用香精香料工业概况
        1.2.2 我国烟用香精香料工业概况
        1.2.3 我国烟用香精香料的发展方向
    1.3 烟用香精香料前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研究
        1.3.1 直接进样分析法
        1.3.2 间接进样分析法
        1.3.3 香精仪器分析方法研究
    1.4 GC/MS联用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香精香料研究中的应用
        1.4.1 GC/MS联用技术在烟用香精香料研究中的应用
        1.4.2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香精配方解析中的应用
    1.5 简介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计算机辅助调香系统结合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的应用
    2.1 引言
    2.2 烟用香精智能辅助调香系统的简单介绍
        2.2.1 调香系统的建立
        2.2.2 调香系统的组成简介
        2.2.3 香原料特征指纹图谱数据库
    2.3 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的建立
        2.3.1 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建立目的
        2.3.2 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建立方式
        2.3.3 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包含内容
        2.3.4 香味定量描述数据库的主要功能介绍
    2.4 两个数据库的结合模式
    2.5 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烟用香精智能辅助调香系统的应用价值
3 烟用香精CF01的化学组成解析及香韵识别初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色谱质谱条件
        3.2.3 样品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杂香精CF01的GC-MS总离子流图
        3.3.2 GC-MS图谱解析结果
        3.3.3 “烟用香精成分剖析及计算机智能调香系统”软件搜索结果
        3.3.4 通过混合物加标法判断搜索到的精油是否存在于香精CF01中
        3.3.5 香精CF01解析的初步结果
    3.4 香韵辅助识别
    3.5 小结
4 烟用香精CF06的配方剖析及复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色谱质谱条件
        4.2.3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F06香精的GC-MS总离子流图及谱图解析结果
        4.3.2 “烟用香精成分剖析及计算机智能调香系统”软件搜索结果
        4.3.3 香精CF06中存在天然香原料的判断
        4.3.4 香精CF06中存在的香原料的初步判断
        4.3.5 对于初步确定的香原料进行准确定性
        4.3.6 香精CF06的定量分析及复配
    4.3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固相微萃取在食品挥发性组分测定方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相微萃取概述
2 固相微萃取联用技术
    2.1 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 (GC) 、质谱 (MS) 联用
    2.2 固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 (HPLC) 联用
    2.3 固相微萃取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
3 SPME研究进展
    3.1 SPME在酒中风味组分测定应用
    3.2 SPME在其它食品风味组分测定方面应用
    3.3 SPME在药物分析方面应用
    3.4 SPME在食品安全方面应用
4 展望

(10)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固相微萃取简介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概述
2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条件的优化
    2.1 萃取头的选择
    2.2 萃取温度的影响
    2.3 萃取时间影响
    2.4 PH效应和盐效应
    2.5 搅拌的影响
3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
    3.1 顶空固相微萃取在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应用
    3.2 顶空固相微萃取在中药材挥发性成分分析方面的应用
4 展望

四、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脂质代谢研究发芽谷子挥发性物质形成机理[D]. 夏茂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泡姜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及形成机理研究[D]. 陈磊. 西华大学, 2021(02)
  • [3]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杨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4]鸢尾浸膏挥发性成分分析与应用[J]. 黄善松,吴晶晶,李志华,周芸,吴滨,张欣敏.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0(04)
  • [5]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D]. 李颖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6]固相微萃取(SPME)近几年的发展[J]. 傅若农. 分析试验室, 2015(05)
  • [7]GC/MS结合计算机辅助调香系统在烟用香精配方解析中的应用[D]. 杨蕊. 中南大学, 2013(05)
  • [8]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进展[J]. 傅若农. 分析试验室, 2011(05)
  • [9]固相微萃取在食品挥发性组分测定方面研究进展[J]. 余泽红,贺小贤,丁勇,常海山. 粮食与油脂, 2010(07)
  • [10]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J]. 李颖,李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07)

标签:;  ;  ;  ;  ;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罗汉果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