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

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

一、北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峰[1](2020)在《中草药北五味子的种植问题》文中指出北五味子作为各类药品、保健品、食品的重要原材料,这是一种我国比较常用的中药材与出口药材。近年来,随着野生五味子资源的减少与日渐枯竭,再加上人工栽培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北五味子产量低、品质低,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阻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教社,符虎刚,刘永红[2](2019)在《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的干燥果实,分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本文从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学、种子发芽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对五味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五味子的深入开发提供借鉴。

李嘉丰[3](2018)在《栽培环境及生长年限对五味子植株黑斑病发病情况及药材质量影响》文中指出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是东北地区常见的药用经济作物,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黑斑病是五味子种植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本实验针对五味子易发生黑斑病造成生产损失的现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五味子果园的黑斑病发生规律和不同栽培方式对五味子成分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五味子种植年限的升高,五味子植株感染黑斑病的几率和程度都会大幅提高,这对北五味子的栽培和生产十分不利。对不同感病情况的叶片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健康叶片相对于感病叶片栅栏细胞和海绵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而感病叶片海绵细胞松散,排列不整齐,感染严重的致使叶片内部出现空腔,严重影响植株叶片的生长。不同种植时间的五味子植株叶片的显微结构测量数据差异不大,六年植株叶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较大,结合切片形态观察发现其栅栏组织排列不紧密,而且海绵组织松散,致使其容易受到黑斑病病菌的侵染。对不同生长年限的不同感病级别的植株叶片进行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三者在SOD、POD、PAL和PPO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在叶绿素含量存在的差异不显着;其中二年生植株的未感病叶片各种酶活性坐高;四种酶活性在感染面积25%以下时活性最高,说明SOD、POD、PAL和PPO的含量可以作为北五味子抗黑斑病的评价条件。对有低矮草植被覆盖的山坡地五味子果园、裸地山坡地果园和裸地农田地果园黑斑病发病率及感病程度进行了调查、田间小气候环境测定和五味子果实产量与质量对比,发现在山坡地生长低矮草本植物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温度3℃以上,增加土壤水分含量4.3%,增加单株产量0.38倍,同时对减少黑斑病发生有一定帮助,对果实有效成分含量也有提高。除此以外,其能大大降低日常管理所需的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五味子产业健康发展。

包京姗,杨世海,傅金泉[4](2017)在《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北五味子道地性考证、资源分布、品种选育、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当前北五味子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北五味子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陈宇,刘克武,陈爱华[5](2016)在《北五味子林下人工播种改培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北五味子林下人工改培经营技术,建立栽培实验园,保护了原有乔、灌树种和草本植物植被,通过带状割灌后穴播或条播,将上层林冠郁闭度调整到0.30.5左右。5年生苗木保存率达到92.1%,平均产鲜果达到1.2kg/丛。

孙丹[6](2014)在《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资源的鉴定及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北五味子是我国东北地区珍贵的道地药材,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对北五味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其原料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北五味子的人工栽培起步较晚,育成的优良品系较少,植株间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差异较大,丰产稳产性极差,严重制约了北五味子栽培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北五味子的资源优势,本研究对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资源的果实表型和木脂素含量进行了鉴定分析,从而为北五味子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参考;为了进行良种繁育,本研究以具有优良果实性状的北五味子的休眠芽为材料,建立了北五味子具有遗传稳定性的体细胞胚途径植株再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对其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综合比较11份北五味子样本果实大小、果穗鲜果重、干果重、果实干鲜比、果穗长、果实数目以及紧实度,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这些表型存在广泛变异,并且这些表型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三种颜色的北五味子果实中,粉果的平均鲜果重、干果重、干鲜比和紧实度均最大,红果果粒直径最大。筛选出表型较好的种源编号为B、D、E、G、P1和P2。2.通过多次试验条件的摸索,本研究确立了北五味子总木脂素的最佳高效检测体系:Symmetry(?)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0~15min,40:60→50:50;15~20min,50:50→75:25;20~25min,75:25→95:5;流速0.5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35℃,进样量20μL。本试验可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可同时测定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等六种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方法简便,且精密度高,重现性好。3.以11份北五味子果实样本为试材,对其六种主要木脂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七份红色北五味子样品在2011、2012年间除了五味子甲素含量相对稳定以外,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酯甲的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并呈现出不规律的变化,七份红色北五味子果实之间木脂素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颜色北五味子果实木脂素含量存在较显着差异,红色北五味子果实六种木脂素总含量最高,白色果实次之,粉色果实最低。红色北五味子果实富含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而白色北五味子果实中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甲素较高,粉色北五味子果实中五味子酯甲含量的平均值高于白果W和红果。通过果实表型以及果实品质两方面相结合,北五味子样品B,D,E的果实性状较好,适宜进行育种。4.利用筛选到的4对SRAP引物组合对七种北五味子样本A~G进行PCR扩增,共产生22个位点,其中有13个多态性位点,总的位点多态性比率为59.09%,说明这七种北五味子具有不同的基因型。5.本研究采用固液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北五味子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北五味子休眠芽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北五味子休眠芽在MS+3.0mg·L-12,4-D+0.2mg·L-1TDZ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将愈伤组织置于MS+1.0mg·L-1TDZ+0.2mg·L-1ZT+50mg·L-1AgNO3培养基中适宜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对胚性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当50mLl/2MS培养基接种3g胚性愈伤组织时有利于球形胚的形成,将所获得的球形胚转入1/2MS固体培养基培养,能较好的完成后期分化;1/2MS+0.2mg·L-1IBA培养基最有利于北五味子再生植株根部的形成,将根系发达的北五味子小植株进行移栽,其移栽成活率为90%。本研究利用筛选到的4对SRAP引物组合对七株北五味子母本及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其产物均没有产生特异性条带,这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北五味子离体再生体系遗传稳定,可以应用于北五味子再生植株的大量生产。6.本研究对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对北五味子体细胞胚的发生和发育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几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中,胚性愈伤组织内源IAA、ABA、GA3含量均为最高,这与其胚性能力相关。北五味子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内源IAA含量在球形胚时期达到最大值,内源ABA含量在子叶形胚阶段较高,内源GA3含量最高点出现在心形胚阶段,与球形胚阶段无显着性差异。在北五味子畸形胚中,内源IAA和GA3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体细胞胚,而ABA含量则显着低于正常体细胞胚。经过0.2mg·L-1IBA处理后的生根再生植株中,内源IAA含量显着上升,ABA和GA3含量均显着下降。

杨航,张丽鹏,孙伟,马千里,张大明,乔文志,杨辉,杨雨春[7](2014)在《北五味子品种适宜栽培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对吉林省靖宇县20个具有代表性的北五味子栽培样地进行调查,分析了3个不同北五味子品种的单株产量与8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地、不同品种北五味子单株产量差异显着,红珍珠(HZZ)、大串红(DCH)和长红紧(CHJ)最大平均单株产量为(1.12±0.07)kg、(1.28±0.06)kg和(1.33±0.09)kg。(2)红珍珠、大串红和长红紧最适栽培地分别为4#、5#、9#、11#、13#样地,5#、9#、11#、13#、20#样地和1#、5#、9#、11#、13#、17#样地。(3)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3个北五味子品种与土壤养分显着正相关,并且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但与经纬度不相关。(4)建立了不同品种北五味子单株产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相关关系模型。

安开龙[8](2014)在《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五味子果期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并探讨了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以期为产地五味子的适时采收、优质高效生产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五味子果实及种子外观形态发育动态研究:测定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五味子果实及种子外观性状的色泽、横纵径、干鲜重、体积及含水量等的变化。结果显示,整个生长期内,果实由黄绿色变为红色,种子由黄色变为棕黄色。随着果实生长发育,果实及种子横、纵径,体积,干鲜重都呈现增加趋势,含水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在果实成熟期趋于稳定。2、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成分累积动态研究:观测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成分木脂素类、酸类、总糖和有害成分5-羟甲基糠醛(5-HMF)等的变化。结果显示,11种木脂素成分在果实生长期内其积累呈现倒“V”字型分布,在花后70天左右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达到最高,随之呈现下降趋势。在整个生长期内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当归酰戈米辛H、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是果实整个生长期内含量较高的几种木脂素成分。在果实生长前期未形成L-苹果酸,在生长后期迅速积累,Vc、莽草酸含量在果实成熟程中呈现降低趋势,柠檬酸则呈现一定的升高趋势。在花后90天总糖含量有一个高峰值。5-HMF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未检测到。3、确定产地五味子适宜采收期:选择与五味子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的26个主要指标对不同发育阶段五味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传统五味子用药习惯以及产地生产实际情况认为待果实全部变红即可采收。4、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比较了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热风干燥、不同温度真空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干燥方法均能使五味子药材外观、水分和五味子醇甲含量达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但药材品质存在差异。以主成分分析结果结合目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从成本、成分含量等综合分析,认为产地五味子干燥可采用50℃热风烘干代替药典规定的晒干。

李慧丽[9](2013)在《论人工北五味子病虫害防治》文中研究指明北五味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其价值高而且市场的潜力大。人工栽培的北五味子种植广泛。因此,如何对人工栽培的北五味子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北五味子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人工北五味子进行了概述,同时分别对人工北五味子常见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

范书田[10](2013)在《五味子覆草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为木兰科五味子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五味子是滋补性中药,具有益气强阴、明目、壮筋骨、养五脏等功效。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北五味子遭受“晚霜”及“农药漂移”等药害的影响而造成减产现象,研究了覆草栽培技术对五味子的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带覆草通过改变栽植带土壤的物理性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度,从而改善了五味子根的生长环境。在早春覆盖覆草使地温上升慢,根系活动延迟,花期滞后,有效防止“晚霜”及农药漂移药害;在夏季,覆盖覆草可以使土壤温度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上,使栽植带土壤温度每天变化幅度减轻,有效控制夏季高温对五味子生长的影响,从而相对延长了五味子生长发育时间。栽植带覆草有效改善土壤营养成分,提高土壤中N、P、K及有机质含量,促进五味子成分积累。对五味子栽植带覆草可有效延迟植物萌发及生长时期,从而躲过药害发生的时期。通过对五味子物候期及径流率的调查和测定可以看出,在五味子栽植带采用覆草的方法可以达到延迟生长的目的,效果非常明显,推迟物候期7-10天左右,有利于避开霜冻和药害的危害,这可作为一项技术措施用于五味子霜害及药害的预防。通过对光合速率全年的观测,五味子栽植带覆草后,前期净光合速率低于对照,但随着叶片逐渐发育成功能叶,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在后期高于对照,这说明覆盖覆草并不影响净光合速率的年积累。栽植带覆草栽培有效延迟五味子的花期,避开“晚霜”及农药漂移的危害,提高了五味子花的坐果率,增加产量,覆草是未覆草每株产量的1.47倍。通过对五味子中氨基酸、矿质元素、有机酸、有效成分的测定,明确得出覆草栽培显着高于未覆草栽培的产量。综合产量与有效成分、营养成分含量两方面考虑,因此,覆草栽培可作为防霜、防药害、提高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可进行推广应用。

二、北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草药北五味子的种植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北五味子种植问题分析
    1.1 土壤选择不科学
    1.2 品种选择比较盲目
    1.3 肥料施播不合理
    1.4 田间管理不规范
    1.5 不重视病虫害防治
2 中草药北五味子的种植技术介绍
    2.1 繁殖方法
    2.2 播种育苗
    2.3 育田管理
        第一,做好灌溉与施肥操作。
        第二,重视修剪枝条。
        第三,搭架移植。
        第四,除草松土。
        第五,认真开展培土工作。
    2.4 积极的开展病毒防治工作
3 解决北五味子种植问题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农户种植观念
    3.2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块
    3.3 肥料水分管理
4 结语

(2)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2 生药学研究
    2.1 基源植物鉴别
    2.2 性状鉴别
    2.3 显微鉴别
    2.4 理化鉴别
3 化学成分研究
4 药理学研究
5 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6 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7 展望

(3)栽培环境及生长年限对五味子植株黑斑病发病情况及药材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五味子概述
        1.1 五味子的发展历史
        1.2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
        1.3 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章 五味子栽培现状
        2.1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2 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3 五味子黑斑病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栽培条件对五味子果园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五味子栽培环境及生长年限的黑斑病发病规律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田间调查方法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五味子叶片黑斑病的组织切片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限北五味子叶片黑斑病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栽培环境对五味子果实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道地性研究
    1.1 植物学特征
    1.2 生境特点
2 种质资源研究
    2.1 资源分布
    2.2 品种选育
3 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3.1 繁殖研究
        3.1.1 有性繁殖 (种子繁殖)
        3.1.2 无性繁殖
    3.2 花控研究
    3.3 光和特性研究
4 结语

(5)北五味子林下人工播种改培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3 人工改培经营模式要点
    3.1 选地
    3.2 区划设计
    3.3 林地清理
    3.4 种子处理
    3.5 播种
    3.6 抚育管理
4 结论与讨论

(6)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资源的鉴定及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北五味子的研究进展
        1.1 北五味子的资源分布
        1.2 北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
        1.3 北五味子的繁殖方式
        1.4 北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
        1.5 北五味子的功效
    2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体细胞胚胎的形态发生
        2.2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特点
        2.3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类型
        2.4 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方式
        2.5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过程
        2.6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2.7 植物体细胞胚培养的意义
        2.8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应用前景
        2.9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3 SRAP分子标记及其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3.1 SRAP的原理及特点
        3.2 在遗传多样性的应用
        3.3 遗传稳定性的分析
    4 内源激素对植物离体器官形成的作用
        4.1 内源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内源激素对培养物再分化的调控
        4.3 植物激素与体细胞胚发生的关系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资源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果实表型的比较分析
        2.2 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果实主要木脂素含量的测定分析
        2.3 北五味子样本不同基因型的鉴定
    3 讨论
        3.1 北五味子果实的表型
        3.2 北五味子果实的品质性状
        3.3 SRAP标记及其可靠性
        3.4 五味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五味子体细胞胚发生及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五味子愈伤组织的诱导
        2.2 北五味子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3 北五味子体细胞胚的形成
        2.4 北五味子的植株再生
        2.5 再生植株的移栽
        2.6 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植物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几个主要因素
        3.2 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和植株再生
        3.3 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五味子内源激素与体细胞胚发生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
        2.2 北五味子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中IAA、ABA和GA_3含量的差异
        2.3 北五味子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中内源IAA、ABA和GA_3含量的动态变化
        2.4 北五味子畸形胚与正常体细胞胚中内源IAA、ABA和GA_3含量的比较
        2.5 北五味子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2.6 IBA对北五味子再生植株生根过程中内源IAA、ABA和GA_3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内源激素平衡的动态变化
        3.2 IBA对再生植株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3 植物畸形胚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分析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北五味子品种适宜栽培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分布
    1.2 北五味子品种
    1.3 数据调查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地品种北五味子单株产量的差异
    2.2 北五味子不同栽培地聚类分析
    2.3 各种因子对不同品种北五味子单株产量的影响
    2.4 北五味子单株产量模型的建立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品种北五味子在不同栽培地栽培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因子对不同品种北五味子单株产量的影响

(8)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五味子简介
        1. 科属分类
        2. 资源分布
        3. 植物学特征
        4. 生物学特征
        5. 分子生物学研究
        6. 人工栽培繁育生产技术研究
    第二节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1. 木脂素类
        2. 有机酸类
        3. 多糖类
        4. 其它化学成分
        5.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
    第三节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1.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2. 五味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第四节 五味子药材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种质
        2. 产地生长环境
        3. 采收与产地加工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地概况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
    5. 讨论
第三章 五味子果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第一节 五味子果期木脂素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
        5. 讨论
    第二节 五味子果期总糖及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
        5. 讨论
    第三节 五味子果期5-HMF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确定产地五味子适宜采收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
    5. 讨论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特色和创新之处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不同生长时期五味子
附图2. 不同干燥方法五味子
致谢
发表论文

(9)论人工北五味子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北五味子概述
    1.1 资源状态
    1.2 生态特征
    1.3 栽培历史及功效
2 人工北五味子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白粉病
    2.2 黑斑病
    2.3 根茎腐病
3 人工北五味子常见的虫害及防治措施
    3.1 危害人工北五味子幼苗叶片的害虫
    3.2 女贞卷叶虫的防治方法
    3.3 金龟子幼虫的防治措施
4 人工北五味子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10)五味子覆草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五味子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1.1 主要药用成分
        1.2 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章 五味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
        2.1 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2 覆草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实验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五味子覆草栽培技术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1.4 结果分析
        1.5 小结
    第二章 覆草处理对五味子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北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北五味子的种植问题[J]. 王晓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11)
  • [2]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李教社,符虎刚,刘永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9(17)
  • [3]栽培环境及生长年限对五味子植株黑斑病发病情况及药材质量影响[D]. 李嘉丰.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4]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包京姗,杨世海,傅金泉. 人参研究, 2017(04)
  • [5]北五味子林下人工播种改培经营模式研究[J]. 陈宇,刘克武,陈爱华. 中国林副特产, 2016(01)
  • [6]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资源的鉴定及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D]. 孙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14(10)
  • [7]北五味子品种适宜栽培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杨航,张丽鹏,孙伟,马千里,张大明,乔文志,杨辉,杨雨春.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4)
  • [8]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D]. 安开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9]论人工北五味子病虫害防治[J]. 李慧丽. 防护林科技, 2013(09)
  • [10]五味子覆草栽培技术研究[D]. 范书田.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标签:;  ;  ;  

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