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潜力与最强大的对话

最具潜力与最强大的对话

一、最具潜力和最具实力之间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1)在《高质量走出去:印度》文中提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电力生产国和第四大电力消费国。印度到203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830GW,相当于整个欧盟总和;到2040年,印度能源需求将占全球能源需求项目新增的40%。

魏玲[2](2021)在《伙伴关系再升级:东盟关切、中国责任与地区秩序》文中认为在中国与东盟纪念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双方将合作再一次升级,宣布构建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伙伴合作是后冷战时期东亚和平与繁荣的基石,是东亚地区主义的核心。创造战略机遇、构建发展和平、坚持东盟中心这三大原则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是中国—东盟关系富有活力、产生实效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非对称性进一步凸显,中美地区竞合中的竞争性不断强化,导致东盟对中国实力增长和地区角色产生了既疑虑又期待的矛盾心态,对地缘政治竞争对地区合作和东盟中心地位的冲击高度焦虑和关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东盟更加迫切感到需要强化自身团结、促成大国合作,应对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实现疫后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基于历史经验和东盟关切,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应考虑规范大国权力、承担大国责任和构建协商型地区秩序。

焦方义,史宁[3](2021)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选择是由该国的国情、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经济发展变化等复杂因素决定的。发展格局决定发展方向、经济组织方式,是战略性选择。当前,我国国内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仍存在不足之处,相互之间协调联系有待加强,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运转。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外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国内外循环也必然是相互贯通、互为前提和条件的。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排斥国际循环,搞闭关锁国。相反,我们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强服务贸易,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赵春江,付兆刚[4](2021)在《RCEP与深化中日韩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认为长达8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已结束。目前,中国、新加坡、泰国、日本等部分国家已完成协定核准,标志着成员结构最多元、覆盖人口最多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即将正式成立。RCEP与东亚区域合作进展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互相签署关税承诺,三国的贸易合作有了广阔的平台和基础,带来包括拓宽贸易合作领域、加速贸易合作进程、系牢贸易合作关系的新机遇。但受到日韩态度、历史原因、地缘政治和技术出口限制等因素影响,尤其日韩迫于美国压力,不断寻找政治和经济上的平衡点,使得RCEP框架下中日韩贸易合作面临许多新挑战。中日韩应该携手共进,充分挖掘RCEP区域协定的制度红利,构建后疫情时代利益共同体,扩大三边合作基础,发挥大国稳定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祁芝红,李智[5](2021)在《从“全球本土化”到“在地全球化”: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路径分析》文中提出作为"舶来品",中国的传播学一方面持续译入和援用外来概念、范畴和理论,另一方面从未停止从丰厚的中国传统传播思想和当下传播实践中汲取养分。一部中国传播学学术发展史,既是一部西方传播学学术话语引进史,也是一部对西方传播学学术话语的重构史。与此同时,在知识传播全球化的当代,加持了"中国"之"域值"的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既是中国之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也是世界之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是通过既基于本土化又归于全球化的话语生产、译介、传播三个环节的有机联动建构起来的。如果说,"全球本土化"构成了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来路,那么,"在地全球化"则构成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去路。

孙英春[6](2021)在《逆全球化趋向下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文中认为逆全球化使全球文化融合与多样性并存的历史进程面临重大挑战,决定了文化安全诉求的紧迫性,以及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议题之间更密切的关联。对广大非西方国家和霸权国家之外的一些西方国家而言,有必要确立"多层文化治理"的系统性认知框架和实践定位,用以审视、把握本土、区域和全球社会各层次文化实践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以及各层次文化事务的勾连互动,发挥全球文化的整体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复杂互动的"系统效应",借助全球、区域治理推进本土文化治理,依托本土、区域治理深化全球文化治理。基于"多层文化治理"框架,各国应积极发展走向"多层善治"的治理观念、策略、机制和能力,协同配置各层次的文化资源和使用方式,携手重建能够在各层次上协调彼此权益的竞争合作关系,通过集体努力使全球化归入正轨。

庞坤缺[7](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盛九元,胡云华[8](2021)在《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一直是涉台研究的热点议题,随着两岸合作的发展与国际政经情势的变化,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看,上述进程均在不同程度上面临阻碍和挑战。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入阐释"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理念,并通过系列论述使之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有效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对台工作需要以此为引领,并使之更好地与"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京蓉,申云[9](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教育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教育合作滞后于经贸合作,面临双边留学生流动水平偏低、合作院校国别分布不均衡、农业教育合作平台欠缺与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制约着双边国家农业教育合作质量,但双边国家发展潜力和全球化合作红利依然巨大、地缘区位优势明显。积极依托双边国家现有学术交流平台、师生互访、课程开发、联合实验室、联合图书馆、交换实习、高校联合会等农业教育多元合作方式,构建双边国家农业教育合作互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点在于集中优势学科选好合作契合点,打破地缘限制强化校际合作均衡发展,构建双边国家农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着力加强双边国家农业教育课程、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等交叉学科合作。

郝春静,葛建廷[10](2021)在《“印太战略”中的日印关系:伙伴关系、动因与展望》文中指出目前,日印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关系密切,并实现了双方"印太战略"的对接。两国强化关系的动机缘于有着鲜明中国指向特征的地缘对抗思维和经济竞争逻辑:与中国争夺印太秩序的主导权;防范中国在印太两洋的实力延伸与拓展;对冲中国"一带一路"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展望未来,两国经济合作或将进一步深化;在安全关系方面,印度也逐渐转变犹豫立场,着力推动与美日澳构筑海上战略"准同盟"关系。鉴此,中国有必要关注日印关系的发展,审视双方的战略动能及政策进度,从而思考应对之举。

二、最具潜力和最具实力之间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具潜力和最具实力之间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走出去:印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电力市场分析
二、印度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三、我国电力设备出口印度市场概况
四、新冠疫情及限制令后对中资企业的影响
五、新形势下在印度投资经营及出口风险分析
    (一)在印投资风险
    (二)出口印度需留意的风险
六、中资企业下一步应对建议
七、印度疫情现状
八、印度后疫情经济表现及中印关系近期发展态势
    (一)印度后疫情经济表现
    (二)中印关系近期发展态势
九、推动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有关建议
    (一)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行业角度建议
    (二)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企业角度建议
十、结语

(2)伙伴关系再升级:东盟关切、中国责任与地区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东盟关系的成就与经验
    (一)创造战略机遇
    (二)构建发展和平
    (三)坚持东盟中心
二、非对称权力和大国竞争下的东盟利益与关切
    (一)中国权力与地区角色
    (二)中美竞争与东盟中心
    (三)非传统安全挑战与可持续经济增长
三、对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思考
    (一)规范大国权力
    (二)承担大国责任
    (三)构建协商型地区秩序
四、结语

(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缘政治理论视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从我国发展模式的历史逻辑演变看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从宏观供求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

(4)RCEP与深化中日韩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RCEP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进展
    (一)中日关税承诺
    (二)中韩关税承诺
    (三)日韩关税承诺
二、RCEP带来中日韩贸易合作新机遇
    (一)区域价值链重构将拓宽中日韩贸易合作领域
    (二)RCEP将加速推进中日韩贸易合作进程
    (三)安全利益追求将系牢中日韩三边贸易关系
三、RCEP框架下加强中日韩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日本态度飘忽不定
    (二)三方间政治互信基础薄弱
    (三)百年变局和中美竞争的影响
    (四)日韩技术进出口限制依然严格
四、RCEP框架下中日韩贸易合作的推进路径
    (一)构建后疫情时代利益共同体
    (二)扩大三边合作交流基础
    (三)发挥大国稳定器作用

(5)从“全球本土化”到“在地全球化”: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本土化: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来路
    (一)话语译入: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全球本土化起点
    (二)话语重构: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全球本土化实质
    (三)话语融创: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全球本土化成果
二、在地全球化: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去路
    (一)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话语转化
    (二)平等对话与自然接合:话语译出
    (三)议程设置与跨界互动:话语传播
        1. 议程设置
        2. 跨界互动
三、结语

(6)逆全球化趋向下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逆全球化趋向对全球文化领域的影响
二、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
三、“多层善治”的理想目标
结 语

(7)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两岸共同市场”与“中华民族经济”概念的讨论
二、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战略思想及其对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引领
    (一)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的战略思想
    (三)“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引领
三、探索推动“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方式与路径
    (一)充分结合两岸关系特点,明确相应制度建构、模式选择与政策调整方向
    (二)着重探索新发展格局下的可行方式与路径
    (三)以不对称开放为切入点,依托政策治理,逐步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
四、对“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9)“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教育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教育合作发展现状
    (一)农业教育合作优势
    (二)农业教育合作面临的机遇
        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拥有绝佳的地缘区位优势。
        第三,“一带一路”顺应全球化浪潮激发市场红利。
    (三)双边农业教育合作面临的挑战
    (四)双边国家农业教育合作成效
        第一,农业教育合作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第二,校际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和领域不断拓宽。
        第三,国际型农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增多。
    (五)双边国家农业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
二、双边国家农业教育合作政策演进与合作模式
    (一)教育合作政策演进
    (二)双边农业教育合作模式
三、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教育合作优化路径
    (一)构建双边国家农业教育合作互动机制
    (二)集中优势学科,选好合作契合点
    (三)打破地缘限制,重视校际合作均衡发展
    (四)构建双边国家农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
    (五)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

(10)“印太战略”中的日印关系:伙伴关系、动因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世纪以来日印伙伴关系的发展
    (一)首脑外交频繁展开,双边关系提质升级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持续升温
    (三)提升安全防务关系,扩大海洋安全合作
    (四)推动小多边(24)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实现日印“印太战略”对接
        1、推动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2、“亚非发展走廊计划”:实现日印“印太战略”对接
二、日印关系强化的动因分析
    (一)政治合作:构建新的地区秩序和规则
    (二)安全合作:制约中国的海洋空间发展
    (三)经济合作:挤压“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经济空间
    (四)美国因素是日印强化战略关系的背后推手
三、日印关系的前景展望
    第一,受制于印度的“战略自主”原则。
    第二,在安全层面双方关注的重点不同,制约了同盟关系的发展。
    第三,日美关系也将制约日印同盟关系的发展。
    第四,日印两国对印太秩序观的不同认知也将影响其双边关系。
四、结语

四、最具潜力和最具实力之间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走出去:印度[J]. 张爽. 电器工业, 2021(12)
  • [2]伙伴关系再升级:东盟关切、中国责任与地区秩序[J]. 魏玲. 国际问题研究, 2021(06)
  • [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焦方义,史宁.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 [4]RCEP与深化中日韩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 赵春江,付兆刚. 东北亚论坛, 2021(06)
  • [5]从“全球本土化”到“在地全球化”: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路径分析[J]. 祁芝红,李智. 新闻大学, 2021(09)
  • [6]逆全球化趋向下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J]. 孙英春. 浙江学刊, 2021(05)
  • [7]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研究[J]. 盛九元,胡云华. 台湾研究集刊, 2021(04)
  • [9]“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教育合作研究[J]. 李京蓉,申云. 比较教育研究, 2021(07)
  • [10]“印太战略”中的日印关系:伙伴关系、动因与展望[J]. 郝春静,葛建廷.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1(03)

标签:;  ;  ;  ;  ;  

最具潜力与最强大的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