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及馆藏利用率分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及馆藏利用率分析

一、《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与馆藏利用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云[1](2020)在《高校人文社科奖获奖图书影响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学术资源的分配、研究者水平和研究成果质量的评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社科奖”)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客观反映了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研究水平,推动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作为重要的成果筛选工具,其权威性已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公认,其评奖标准对我们研究成果评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图书是学术创作者思想、观点、科研活动及成果系统存储的物质载体,是教学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因此,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讲,获奖图书能更好的体现社科奖的评选标准。图书获得社科奖意味着图书质量得到认可,对社科奖获奖图书的影响力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还有助于探索客观合理的科研评价标准。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社科奖获奖图书的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分为3部分:(1)对社科奖第1至第7届的获奖图书概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图书数量、学科、出版社以及获奖机构等分布情况。(2)分别从施引期刊、施引者、施引论文主题3个角度探究社科奖获奖图书学术影响的范围和强度。(3)根据获奖图书的馆藏情况对图书馆藏数以及馆藏机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选取豆瓣评论量、百度检索量(网页数)等指标分析社科奖获奖图书网络影响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存在一定数量的零被引和低被引获奖图书,且影响的高h指数学者较少,影响范围也多集中在本领域。(2)学科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两极化程度降低,其中,交叉学科作为连接学科知识的纽带,其发展优势和作用凸显。(3)部分重点高校获奖图书数量偏少,存在文科实力不强的情况,另外,人才流失问题是导致一些高校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4)获奖图书的馆藏机构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南地区,超过一半数量的获奖图书馆藏量低于200家,获奖图书所能辐射的人群受到局限,另外,部分获奖图书网页数和豆瓣书评数量较少,缺乏网络关注。

艾龙海[2](2020)在《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作为教育建设服务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不仅影响着图书馆文献的建设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科研发展效益的高低。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与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体系中占据比例日益增大,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人们的关注程度和利用率越来越低,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普遍降低。因此,如何定期地对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达到改善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现状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在构建指标的必要性和原则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学者的相关文献,结合笔者自身理解以及专家的意见构建出了一套系统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藏书保障、藏书利用、藏书价值、藏书成本和读者满意度这5个模块的一级指标,并根据每个维度下的影响因素,共设计出了15个二级指标。其次,为了兼顾到决策者对属性的偏好,同时又力争减少对属性赋权的主观随意性,使属性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笔者利用主、客观赋权法各自的优势,建立了组合赋权法评估模型。并通过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为实例,将纸质图书按照中图法分为22个大类,收集到实验所涉及的相关数据,使用python语言分别计算出了主观权重、客观权重以及组合权重,从而得到了各大类图书的综合评分。最后,将三种赋权法所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和各类图书综合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组合赋权法在指标权重上介于主观与客观权重之间,图书评分上可以同时反映出主观与客观信息,表明了组合赋权法在纸质图书质量评估上更加趋于合理性和准确性,并以此评估结果为后期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参考建议及对策。

李洁[3](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黄碧航[4](2019)在《“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研究成果以及对国内30所高校发布的《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适用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效率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献资源的建设现状是否满足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地改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献资源配置,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读者满足率提供实用的、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网站调查法、德菲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在查阅文献资料、全面分析《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基础上拟定基础指标,构建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诚邀专家对各层级指标分别进行重要性评分,运用界值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设置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首轮专家咨询遴选了20名专家参与咨询,共18名专家有效回复了问卷,积极系数达到90.0%。有效答复的专家中,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以及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各占50%。专家熟悉程度与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7,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Kendall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05、0.303和0.219。第二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4.4%,Kendall W协调系数为0.479。(2)通过首轮专家咨询从初步拟定的85项指标中删除了“文种结构”、“时效性”等2项二级指标和11项三级指标;修改1项二级指标:“等级结构”修改为“文种/等级结构”,1项三级指标:“系统是否具备备份机制”更名为“提供存档或永久使用”;增加1项三级指标:载体比重。建立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质量、资源复合/整合、资源保障、资源结构、资源利用、资源共建共享等6个维度,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51项。(3)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三个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数值。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688、0.0787、0.2228、0.0927、0.1994和0.1376。二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六个指标分别为“权威性”、“数字资源”、“专业性”、“经费保障”、“共享方式”以及“共享程度”。【结论】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的第一个周期,目前基于“双一流”视角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少有文献涉及。(2)目前“双一流”建设已全面推进,资源配置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双一流”视角,以“文献资源保障”为主导,从多个维度对各项指标内涵进行分析,从而对指标进行整理、筛选和修改,设计指标结构。在注重有效遴选指标的同时,把“双一流”建设相关指标列入评价体系中,更能立体反映“双一流”建设文献资源保障目标的实现情况。(3)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构建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有一定实用和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体系,但缺乏对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因而无法应用构建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获得反馈,从而根据实际的评价效果进行改进。

刘晓霞[5](2019)在《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传教士在上海建立第一所近代图书馆开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上海密切相关。以上海为中心传播近代公共图书馆思想,开始新式分类法、卡片目录、巡回文库、邮借服务等新式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的实践。本文在对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及其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按照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阐释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历程,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公立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多案例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研究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变化。我国的藏书机构由来已久,但“图书馆”却是一个舶来品,它的产生伴随着古代藏书楼的衰落与近代西方图书馆思想在国内的传播。本章分析了清末战乱和封建社会解体致使藏书楼的衰落,而西方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传播及在国内的实践、早期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和创建图书馆的初步尝试所引发的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主要表现在由藏书楼的重藏轻用到图书馆的公开开放,馆藏也由四书五经的典籍收藏向通俗性、实用性等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内容转变。图书馆不仅保留了藏书楼的文献与文化保存功能,更注重公开、公用。第二章研究初创时期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其中主要有外侨和上海文化精英及官商作为首批创建人的努力,外侨创建了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并在国内传播了西方近代公共图书思想,但其影响有限,仅在外侨社会。而文化精英和官商所创建的图书馆真正为国人服务,在上海产生了较大影响。初创时期的上海近代图书馆服务主要表现为对公众开放,变重藏为重用,从馆藏内容、规章制度、文献组织方式、服务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图书馆的开放姿态;从藏书楼关注藏书本身转向关注读者,各个类型的图书馆开始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图书馆的运作与发展,与读者相关的服务在逐步发展。虽然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空间有限等不足,但整体而言,起点较高。第三章论述民国成立至“八·一三”之间上海近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期。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进行详细统计,得出期间先后创建图书馆330余所。并分阶段对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全面展开,基础到馆借阅服务和延伸至馆外的邮借、巡回文库、分馆、送书上门、续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相互补充,构成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利用馆藏和馆员的专业知识开始开展参考咨询和阅读推广服务。第二是公共文化展览成为图书馆界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内容和主题多元化,充分显示展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作用。第三是文化演讲服务成为图书馆的一种时尚,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地位和图书馆为吸引读者、提升社会知名度而做的努力。第四章,抗战期间和战后上海近代图书馆艰难的公共文化服务。陈述“一·二八”事变对东方图书馆的毁灭,“八·一三”对上海近代图书馆的严重破坏。研究抗战期间图书馆界的抗日救亡及对文献的保护,分析其公共阅览服务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并研究战后图书馆所形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学术研究服务及为迎接上海解放所作的努力。第五章,对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以公立图书馆中工部局公共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为代表,私立图书馆中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和申报流通图书馆为代表,概述其创办和发展过程,详述其服务,并对服务成效作简要评述。最后对四个案例加以比较分析。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上海近代图书馆百年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现今图书馆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启示。本研究发现: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该过程融合了时代发展特色,具有较为典型的时代特征;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缺失,以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为主。私立图书馆承担了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直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方才出现并发挥一定作用,战后才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始终发挥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从图书馆建设方式来看,社会捐助在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上海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来看,上海近代图书馆均各有不同,总体上呈现出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上海近代图书馆的诸多服务理念与服务举措较为先进,是上海图书馆事业繁荣发达的标志,也是图书馆人职业精神的体现和勇于追求的成果。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正在热烈探讨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研究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展现上海近代图书馆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展示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变化与进展,总结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关启示,这对于当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与以往仅关注上海近代个别图书馆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首次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系统研究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力求全面展示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状况,弥补学术界对于上海近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相关启示,指导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刘月惠[6](2017)在《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于1985年提出建设重点学科这一理念。如今,重点学科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并且不断创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就是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当前建设水平的真实写照。在我国重点学科建设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其馆藏信息资源配置要求也愈来愈高。此外,信息资源与科学技术的方兴未艾以及日益紧张的预算都是促使高校图书馆高效配置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的核心因素。本文以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例,以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计量学、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辅以电话、邮件等咨询方式获取本研究所需数据及资料,先对高校重点学科以及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特点及形式进行介绍、分析、归纳总结;再从印证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现状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现状、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与其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近五年发文引文三个维度对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指出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着藏与用的矛盾日益显着、外文信息资源占比较低、采访人员素质及信息资源采访途径有待完善、电子资源缺乏统一规范、资源采访量与其重点学科的地位极其不匹配、无政策支持、各类型信息资源配置比例不科学等不足,具体表现为馆藏信息资源配置与科研产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外文信息资源保障率稍低、馆藏保障率波动幅度十分明显、图书采访渠道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电子资源重复配置率达到57.06%、新书采访复本量少于馆藏复本量、未制订并实施馆藏发展政策、港澳台信息资源与网络免费信息资源较为欠缺等。最后提出制订出版商及出版物的审查制度、信息资源配置与科研产出体系相结合、切实提高采访馆员的专业素养、拓展信息资源采访渠道、制订整合电子资源的统一规范与标准、推动制订及实施馆藏发展政策的相关工作、提高网络免费信息资源配置比重等方面的建议,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入与重点学科发展匹配度高的有价值信息资源,以此推动高校重点学科馆藏信息资源向着不断增值的方向优化配置。

宋旅黄[7](2017)在《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文中提出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活动。而专门为图书馆配送图书文献的图书发行商——馆配商,则是图书馆采集各类图书文献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与出版社的中介。在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要从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选择和采集符合用户需要、有价值、高质量,并且成本/效益合理的图书,迫切需要与馆配商的合作。而馆配商面临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只有与图书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与馆配商密切合作,互利共赢,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各自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追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因,以若干实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面临的新形势,借鉴了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经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二种新的合作模式,并对读者决策采购进行了创新性拓展。运用数学模拟方法,分别构建了这三种模式的合作效益模型,提出了采用该模型提升合作效益的策略。最后,本研究分别以三家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为例,对这些合作效益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些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优化合作效益模型的思考和建议。论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及其效益的提升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依据合作竞争理论,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不应是对抗性的竞争,而应是在市场竞争中加强合作。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馆配商全局性地把握自身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自身优势同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沟通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客户关系理论要求图书馆和馆配商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营销管理理论要求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确保供应环节中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及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及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成本效益理论使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具化为可实施的成本效益控制,是提升合作效益的理论推动力。(2)对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例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了两者的深化合作及效益提升。这些矛盾主要有:①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与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的矛盾;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与馆配商的运营成本的;③信息传递效率与链式信息传递模式的矛盾;④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与馆配商标准化服务的矛盾;⑤市场环境激变与馆配商应对能力的矛盾;⑥短期利润与长期效益的矛盾。而在新形势下,解决上述矛盾,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需要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读者决策采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纸电同步合作、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精准采购合作。(3)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表明,图书馆与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系统上的合作可以给两者都带来效益的提升。其中,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明显,在一定的采购经费投入及人工的配合下,图书馆可以收获超过原本投入的价值。在馆配商方面,考虑到图书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作为系数远大于馆配商工作人员平均日薪的系数,实际上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成为决定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合作中的效益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严格预设文档、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4)图书馆与馆配商在纸电同步领域的合作可以给双方带来了相应的效益。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纸电同步中可购置到的最新出版的电子书所能提供的外借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采购流程后所能提升的工作效率。而在馆配商方面,为冲抵平台研发及运作所产生的成本,达到盈利,除了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外,以及用户数量外,也依赖于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提升纸电同步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完善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5)精准采购合作项目带来的效益体现为提升了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效率,扩大了学科文献采集面,减少了学科文献漏购率,节省文献订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对馆配商来说,当同图书馆达成精准采购合作协议,图书馆采购数量持续增加时,则会为馆配商带来一定的规模效益。提升精准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规范图书选题策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并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数学模拟法、实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

王薇薇[8](2015)在《“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研究》文中提出引文索引是利用文献引证关系检索相关文献的索引。在实际的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引文来追溯文献之间的联系,发现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从而可以获得该领域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了解课题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同时也掌握了核心作者群的相关情况。这一伟大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献分析和检索途径。上世纪30年代,英国的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离散率”是“引文索引”产生的理论依据。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引文索引”之父的尤金·加菲尔德受到检索工具《谢泼德引文》的启示,开发出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的引文索引。1989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对我国引文索引的研究影响巨大。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各有特色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其中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最受关注。从来源文献来看,这些引文索引数据库主要是以期刊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以图书为来源文献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在国内还是空白。但是,学界对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需求一直都很迫切,尤其是就学术图书而言。图书以及图书各章节引文索引的缺失一直以来被各界学者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缺陷,尤其在需要对人文社科类图书进行文献计量评价的时候,这一缺陷显得更加突出。①国际上也是直到2012年才有美国的汤森路透集团推出了图书引文索引(Book Citation Index),但是它也只是以英文版图书为主的图书引文索引。学术着作是人类精神创造的结晶,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学术数据库的发展相对于国际社会还较为落后,学术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2015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开发建设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即将推出,该数据库将使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将从单一的学术期刊拓展至学术图书领域,从而形成涵盖整个学术出版领域的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和学术评价体系,将为学术评价和出版业评估提供多元化、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也为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促进我国学术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丁喆[9](2013)在《科学文献老化的信息计量测度研究 ——以综合性期刊《Nature》、《Science》、《PNAS》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Nature》、《Science》、《PNAS》作为高影响力综合性期刊的代表,进行了科学文献老化情况及相关测度方法的研究。分别从JCR和WOS数据库中搜集到三种期刊2000至2011年间的被引和引证数据,计算了期刊被引和引证两方面的半衰期、引文峰值年龄和普赖斯指数值,同时,对指标值在不同年代的变化以及三种期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传统的老化指标测度结果显示,三种期刊的文献老化速度都在减缓,受到现时利用的文献年龄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更高的期刊在被引方面显示出更慢的老化速度。《Nature》和《Science》在多个指标的测度结果中都具有相似的特点,《PNAS》与这二者存在较明显的区分。另外,还就共时法测度角度下半衰期指标的意义、共时法的优缺点以及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做出了理论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探究综合性期刊的老化特点以及根据引文分布累积百分比曲线的形态提出了新的老化测度指标——衰退期,并通过部分数据的实证初步检验了指标的合理性。

李乙植,庞尔泽[10](2011)在《2005~2010年《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载文、引文及着者的数量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报价值。方法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52010年《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的载文、引文和着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6年载文505篇,期均载文量21.04篇,篇密度为0.44,合着率82%,合作度3.04;平均引文率92.67%,篇均引文量6.7条,主要引文类型为期刊(81.14%)和图书(18.45%),引文语种主要是英语和汉语,各占50.96%和48.74%,期刊自引率10.79%,普赖斯指数30.45%,被引用频次前17位的中外文期刊的文献引用量占期刊引文总量的59.45%。结论《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是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域高质量的专业核心期刊,学术质量稳步增加,在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的发展和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与馆藏利用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与馆藏利用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人文社科奖获奖图书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工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学术图书
    2.2 图书影响力评价理论
    2.3 图书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形式层面
        2.3.2 内容层面
3 社科奖获奖图书影响力实证研究
    3.1 获奖图书概况分析
        3.1.1 获奖图书数量分布
        3.1.2 获奖图书学科分布
        3.1.3 出版社分布
        3.1.4 获奖机构分布
    3.2 学术影响力分析
        3.2.1 受影响的期刊分析
        3.2.2 受影响的学者分析
        3.2.3 受影响的论文主题分析
    3.3 社会影响力分析
        3.3.1 图书馆藏情况分析
        3.3.2 馆藏机构分布
        3.3.3 网络影响力分析
    3.4 小结
4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4.1 问题分析
        4.1.1 申报与评审过程原则性过强
        4.1.2 后期管理不够完善
        4.1.3 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4.1.4 图书宣传与利用不到位
    4.2 对策建议
        4.2.1 吸收新的评价理论,完善成果推荐机制
        4.2.2 整合获奖信息,建立开放型社科奖成果数据库
        4.2.3 重视人才引进和管理,健全奖励机制
        4.2.4 妥善利用新媒体,加强图书的宣传与管理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组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5.1 理论创新
        1.5.2 应用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1 馆藏资源
        2.1.1 馆藏资源概念
        2.1.2 纸质图书优势
        2.1.3 纸质图书分类
    2.2 馆藏评估
        2.2.1 馆藏定量研究
        2.2.2 馆藏定性研究
    2.3 评估方法
        2.3.1 主观赋权法
        2.3.2 客观赋权法
        2.3.3 组合赋权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
        3.3.2 指标体系的筛选
        3.3.3 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
        3.3.4 指标体系的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基于主观赋权法评估模型的建立
        4.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2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4.2 基于客观赋权法评估模型的建立
        4.2.1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4.2.2 熵值法的实施步骤
    4.3 基于组合赋权法模型的建立
        4.3.1 组合赋权法的基本原理
        4.3.2 组合赋权法的实施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评估实证研究
    5.1 评估对象的概述
    5.2 实验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5.2.1 数据收集
        5.2.2 数据预处理
    5.3 评估模型实证
        5.3.1 层次分析法实证
        5.3.2 熵值法实证
        5.3.3 组合赋权法实证
    5.4 实证结果验证与分析
        5.4.1 权重系数验证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提升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数据驱动
        2.1.2 知识发现
        2.1.3 Web级资源发现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4.1.1 用户数据要素
        4.1.2 内容资源要素
        4.1.3 专家数据要素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6.2.2 数据标注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6.2.4 结果与讨论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6.4.1 实验准备
        6.4.2 实验描述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及现状研究
        1.4.2 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研究
        1.4.3 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研法
        1.5.2 网站调查法
        1.5.3 德尔菲法
        1.5.4 层次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外图书馆馆藏分析研究
        2.1.1 馆藏分析现状
        2.1.2 馆藏评价实证研究
    2.2 国内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
        2.2.1 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2.2.2 文献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文献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3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文献调研
        3.1.2 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研究
        3.1.3 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拟定
    3.2 指标体系的确立
        3.2.1 设计专家咨询表
        3.2.2 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3.2.3 指标筛选结果
    3.3 计算指标权重
        3.3.1 建立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3.3.2 确定重要性对比标准、构造判断矩阵
        3.3.3 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方根法)
        3.3.4 一致性检验
        3.3.5 计算综合评分
4 讨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点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评价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5)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说明
第一章 从藏书楼向图书馆的变迁
    第一节 藏书楼的衰落
        一、战争对藏书楼的破坏
        二、封建社会解体对藏书楼的冲击
    第二节 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一、传教士对西方图书馆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二、早期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
        三、国人创建近代图书馆的初期尝试
    第三节 从重藏轻用到公开开放
        一、重藏轻用
        二、从封闭到开放
        三、从服务精英到服务公众
第二章 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初创
    第一节 外侨创立的图书馆
        一、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
        二、“上海图书馆”
        三、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
        四、圣约翰大学图书馆
    第二节 文化精英和官商创建的图书馆
        一、文化精英创建的图书馆
        二、官商创办的图书馆
    第三节 近代图书馆的早期公共文化服务
        一、面向公众
        二、拓展服务
第三章 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
    第一节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图书馆建设的有利条件
        二、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三、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一、公共阅览的全面展开
        二、公共文化展览遍地开花
        三、文化演讲服务盛行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上海的图书馆事业
    第一节 日军侵略对图书馆的破坏
        一、“一·二八”事变与东方图书馆的损毁
        二、抗日战争中图书馆的破产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一、积极开展阅览服务
        二、举办各种文化及学术活动
        三、收集保存文献、保护传承文化
    第三节 战后(1945-1949 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兴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
        二、学术研究服务
        三、迎接服务新转型
第五章 图书馆服务特色个案研究
    第一节 公立图书馆
        一、专为英美外侨服务的工部局公共图书馆
        二、为上海公众服务的上海市图书馆
    第二节 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
        一、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上海通信图书馆
        二、为平民服务的申报流通图书馆
    第三节 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理论
    2.1 重点学科
    2.2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2.3 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要求
    2.4 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第三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3.1 高校重点学科概况
    3.2 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分析
    3.3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特点
    3.4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形式
第四章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案例分析
    4.1 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4.2 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与其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性
    4.3 从引文分析看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的不足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5.1 制订出版商及出版物的审查制度
    5.2 信息资源配置与科研产出体系相结合
    5.3 切实提高采访馆员的专业素养
    5.4 拓展信息资源采访渠道
    5.5 制订电子资源的统一规范与标准
    5.6 制订及实施馆藏发展政策
    5.7 提高网络免费信息资源配置比重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名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4.1 案例分析法
        0.4.2 数学模拟法
        0.4.3 实证分析法
        0.4.4 跨学科研究法
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的相关理论分析
    1.1 图书馆与馆配商及其合作概述
        1.1.1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的变革与民营书业的兴起
        1.1.2 馆配商的业务版块变化
        1.1.3 图书馆、馆配商合作关系
        1.1.4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意义
    1.2 合作的理论依据
        1.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1.2.3 合作竞争理论
        1.2.4 营销管理理论
        1.2.5 成本效益理论
    1.3 合作的实践动因
        1.3.1 内在联系
        1.3.2 环境驱动
    1.4 合作效益的内涵
        1.4.1 经济效益
        1.4.2 社会效益
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实践及其效益
    2.1 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领域
        2.1.1 文献采访领域
        2.1.2 阅读推广领域
        2.1.3 业务外包领域
    2.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
        2.2.1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的实例分析
        2.2.2 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2.3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2.3.1 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VS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
        2.3.2 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VS馆配商的运营成本
        2.3.3 信息传递效率VS链式信息传递模式
        2.3.4 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VS馆配商标准化服务
        2.3.5 市场环境激变VS馆配商应对能力
        2.3.6 短期利润VS长期效益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提升
    3.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3.1.1 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3.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增加,电子出版物发展潜力尚待释放
        3.1.3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催生新的需求
    3.2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借鉴
        3.2.1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举措
        3.2.2 新形势下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思考
    3.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探索
        3.3.1 用户导向的合作:读者决策采购
        3.3.2 基于技术的合作:纸电同步
        3.3.3 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合作:精准采购
4 读者决策采购的效益分析
    4.1 读者决策采购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4.1.1 选择合作书商
        4.1.2 预设文档、资源查重
        4.1.3 设定图书购买的触发机制,形成订单
    4.2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4.2.1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4.2.2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4.2.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4.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4.3.1 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
        4.3.2 设定严格预设文档,降低馆藏文献重复率
        4.3.3 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
        4.3.4 先试读再购买,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贷款”模式
        4.3.5 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
        4.3.6 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
5 纸电同步的效益分析
    5.1 纸电同步的技术背景
        5.1.1 EDI对接技术
        5.1.2 云平台技术
        5.1.3 APP开发技术
    5.2 纸电同步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5.2.1 买纸赠电
        5.2.2 纸电捆绑
        5.2.3 纸电融合
    5.3 纸电同步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5.3.1 纸电同步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5.3.2 纸电同步效益的评估模型
        5.3.3 纸电同步效益模型分析
        5.3.4 纸电同步效益的其他体现
    5.4 纸电同步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5.4.1 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的建立
        5.4.2 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的完善
        5.4.3 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
6 精准采购的效益分析
    6.1 精准采购的背景:学科建设新形势对图书采购的影响
        6.1.1 学科建设新变化
        6.1.2 学科建设对图书馆采购图书影响
    6.2 精准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6.2.1 精准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6.2.2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指标
        6.2.3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6.2.4 精准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6.3 精准采购效益的主要体现
        6.3.1 扩大学科文献采集面
        6.3.2 减少学科文献漏购率
        6.3.3 节省文献订购成本
        6.3.4 节省人力成本
    6.4 精准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6.4.1 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
        6.4.2 规范图书选题策划
        6.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
        6.4.4 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
7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证分析
    7.1 读者决策采购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2 纸电同步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南艺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3 精准采购的实证分析
        7.3.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3.2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3.3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3.4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研究的局限
    8.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资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我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的现状
        2.1.1 各类图书评奖
        2.1.2 图书评论
        2.1.3 文献计量法
    2.2 国内外引文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2.2.1 国外图书引文数据库
        2.2.2 国内相关类型的数据库
3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概况
    3.1 CSSCI-BKCI创建的必要性
        3.1.1 CSSCI-BKCI的创建是提高我国学术出版水平的需要
        3.1.2 CSSCI-BKCI的创建是我国文化输出产业的需要
        3.1.3 CSSCI-BKCI的创建是我国出版业产业化的需要
        3.1.4 CSSCI-BKCI的创建是建立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科学性评价体系的需要
        3.1.5 CSSCI-BKCI的创建是我国发展和提升学术研究的需要
    3.2 CSSCI-BKCI软件和硬件基础
        3.2.1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3.2.2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3.2.3 南京大学出版社
    3.3 CSSCI-BKCI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3.4 CSSCI-BKCI检索系统功能
        3.4.1 CSSCI-BKCI的检索系统分为图书检索和期刊检索
        3.4.2 CSSCI-BKCI数据库检索结果
4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样本库数据分析
    4.1 数据说明
    4.2 马克思主义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4.2.1 领袖着作
        4.2.2 政治资料
        4.2.3 学术着作
    4.3 社会学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4.3.1 领袖着作
        4.3.2 学术着作
    4.4 哲学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4.4.1 领袖着作
        4.4.2 历史文献
        4.4.3 学术着作
    4.5 政治学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4.5.1 领袖着作
        4.5.2 政治文献
        4.5.3. 历史文献
        4.5.4. 学术着作
        4.5.5. 工具书
    4.6 高被引出版社数据分析
    4.7 高被引文献作者机构数据分析
5 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的评价
    5.1 CSSCI-BKCI顶层设计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5.2 CSSCI-BKCI为学术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术价值提供了定量依据
    5.3 CSSCI-BKCI有利于学术出版的发展
    5.4 CSSCI-BKCI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检索、分析与评价资源
    5.5 CSSCI-BKCI建立了新的学术评价体系
    5.6 CSSCI-BKCI是具有前景的数字化出版平台
6 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6.1 平台建设方面
    6.2 推介方面
    6.3 数据库建设方面
    6.4 人才建设方面
    6.5 数据评价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科学文献老化的信息计量测度研究 ——以综合性期刊《Nature》、《Science》、《PNA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6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关于文献老化的理论研究
        2.1.1 国外理论研究
        2.1.2 国内理论研究
    2.2 关于文献老化的实证研究
        2.2.1 国外实证研究
        2.2.2 国内实证研究
3 指标算法及术语说明
    3.1 半衰期计算方法
        3.1.1 半衰期计算方法的选择
        3.1.2 被引半衰期计算示例
        3.1.3 引证半衰期计算示例
    3.2 引文峰值年龄计算方法
    3.3 普赖斯指数计算方法
    3.4 相关术语说明
        3.4.1 引文及引文频次
        3.4.2 引文年龄
    3.5 本章小结
4 三种期刊老化的被引指标值分析
    4.1 被引半衰期分析
        4.1.1 《Nature》被引半衰期分析
        4.1.2 《Science》被引半衰期分析
        4.1.3 《PNAS》被引半衰期分析
    4.2 被引峰值年龄分析
        4.2.1 《Nature》被引峰值年龄分析
        4.2.2 《Science》被引峰值年龄分析
        4.2.3 《PNAS》被引峰值年龄分析
    4.3 被引普赖斯指数分析
        4.3.1 《Nature》被引普赖斯指数分析
        4.3.2 《Science》被引普赖斯指数分析
        4.3.3 《PNAS》被引普赖斯指数分析
    4.4 三种期刊的被引指标值比较
        4.4.1 三种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比较
        4.4.2 三种期刊的被引峰值年龄比较
        4.4.3 三种期刊的被引普赖斯指数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三种期刊老化的引证指标值分析
    5.1 引证半衰期分析
        5.1.1 《Nature》引证半衰期分析
        5.1.2 《Science》引证半衰期分析
        5.1.3 《PNAS》引证半衰期分析
    5.2 引证峰值年龄分析
        5.2.1 《Nature》引证峰值年龄分析
        5.2.2 《Science》引证峰值年龄分析
        5.2.3 《PNAS》引证峰值年龄分析
    5.3 引证普赖斯指数分析
        5.3.1 《Nature》引证普赖斯指数分析
        5.3.2 《Science》引证普赖斯指数分析
        5.3.3 《PNAS》引证普赖斯指数分析
    5.4 三种期刊的引证指标值比较
        5.4.1 三种期刊的引证半衰期比较
        5.4.2 三种期刊的引证峰值年龄比较
        5.4.3 三种期刊的引证普赖斯指数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共时法老化测度的理论分析
    6.1 被引半衰期等老化指标的理论意义
    6.2 引证半衰期等老化指标的理论意义
    6.3 共时法老化测度的优缺点
        6.3.1 共时法的优点
        6.3.2 共时法的缺点
    6.4 期刊研究对象的特点
        6.4.1 期刊数据量有限
        6.4.2 期刊具有固定风格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文累积百分比曲线的新指标
    7.1 新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2 基于三种期刊数据的衰退期指标实证
    7.3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与馆藏利用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人文社科奖获奖图书影响力研究[D]. 郭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质量评估研究[D]. 艾龙海.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4]“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黄碧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D]. 刘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D]. 刘月惠.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7]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D]. 宋旅黄. 武汉大学, 2017(06)
  • [8]“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研究[D]. 王薇薇. 南京大学, 2015(01)
  • [9]科学文献老化的信息计量测度研究 ——以综合性期刊《Nature》、《Science》、《PNAS》为例[D]. 丁喆. 浙江大学, 2013(02)
  • [10]2005~2010年《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文献计量分析[J]. 李乙植,庞尔泽.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1(04)

标签:;  ;  ;  ;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文统计及馆藏利用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