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与利润操纵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与利润操纵分析

一、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与利润操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连栋[1](2021)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以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梁霄[2](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平安保险的财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财政部通过借鉴IFRS9,于2017年颁布了新金融工具准则。相较于原准则,新准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改变和减值会计处理的变化,同时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改变影响最大的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而相较于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企业,保险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很高,因此新金融工具准则的颁布对保险公司产生的影响较大。本文选择平安保险作为研究案例,分析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平安保险财务报表、财务风险以及资产配置产生的影响。在财务报表的影响方面,新准则的实施改变了部分资产负债表的报表科目。同时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改变使得平安保险大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部分贷款及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被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FVTPL类金融资产占比的大幅提高使得平安保险的利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这也使得大量在旧准则下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在适用新准则时不计提减值准备,因而平安保险在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时其信用减值损失不增反降。在财务风险的影响方面,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更并没有影响平安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在新旧准则下的巨大差异使得平安保险在新旧准则下的总投资收益率差异较大,因而本文在利用功效系数法综合评价财务风险时,发现平安保险的财务风险状况在新旧准则下有较大的不同。在资产配置的影响方面,平安保险通过不断增加不受此次金融工具准则变更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比重,以追求更稳定的投资收益。另外,由于新的减值模型加强了对金融资产信用风险的管理,平安保险在债券投资时更倾向于投资信用评级更高的债券,不断增加政府债等信用风险较低的债券的投资。

王言仲[3](2020)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重新引入,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损益,使得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一般表现为利润的剧烈波动,鉴于公允价值和利润的直接影响关系,本文主要选用保利地产年报中利润表中的项目构建盈余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净利润现金差异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这七个指标的分析,发现保利地产在2014年—2018年盈余波动性较大,公司盈余质量不佳,初步探测保利地产可能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保利地产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这几个指标的分析,发现保利地产存在利用营业外收支净额、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但是由于保利地产为非金融类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并不明显。为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结合保利地产自身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规范和限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建议。

苏梅[4](2020)在《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文中提出ST制度是我国特有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旨在加强对盈利能力低下公司的披露,督促其摆脱经营困境,同时提醒广大投资者密切注意潜在的退市投资风险,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根据我国颁布的证券市场退市管理制度,ST公司第三年继续亏损就要受到限制,被勒令暂停交易,若公司持续第四年亏损,则面对退市风险。由于我国上市“壳”资源的稀缺性,ST公司在无法利用主营业务增加利润的情况下,选择利用我国法律法规制度的漏洞和外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粉饰财务报告,从而避免退市,维持上市资格。久而久之,这种普遍操纵现象容易造成我国市场经济的不规范,导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利润的乱象研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以两度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的J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理论,在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运用经验识别法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初步识别出J公司两次摘帽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再通过对比分析法,分别纵向、横向分析公司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从而具体研究J公司分别在两次摘帽期间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分析其盈余管理动机,同时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顺利摘帽后的效果,分析其财务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升,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治理建议。本文最终研究发现:第一,分别利用盈余管理的经验识别和模型识别,检验出J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盈余管理粉饰利润行为;第二,我国退市制度的不完善,监管力度的不健全,盈余手段的隐蔽性都为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操作性;第三,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实现摘帽虽然能暂时维持上市资格,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短暂的获利方式并不能使公司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不能改善公司真实状况;第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公司要真正发展主营业绩,实施战略发展,相关会计制度要能有效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外部监管机构要真正落实监督。

李苗[5](2020)在《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股权激励模式的科学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虽然已有研究在企业规模、成长性、公司治理等企业特征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主要是基于被激励对象是属同质性的假设,而实际中,被激励对象可能并非是同质的。众所周知,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性,而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励管理层为股东价值服务,那么在进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时,如果依据高管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能否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基于此,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会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吗?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披露丑闻、盈余操纵等事件,部分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引发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之一,为了降低这一行为的发生,公司理应从高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着手,而股权激励模式恰是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和首要因素。那么,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高管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高管的认知、情绪和价值观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现有文献主要是从高管学历、年龄等因素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些均属于高管内在特性,而高管的社会资本、两职合一和高管持股等外在特征也可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研究对此较少涉及。基于此,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由上述分析可知,高管特征可能影响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股权激励模式又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提出股权激励模式可能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中介传导效应?此外,虽然股权激励模式会影响高管的盈余管理,然而股权激励仅仅属于高管报酬的一部分,而高管盈余管理的发生动机,通常是取决于其总报酬。从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高管报酬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没有将高管报酬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来分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那么,高管货币薪酬作为高管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会与股权激励综合影响着盈余管理?基于此,进一步提出第四个研究问题,高管货币薪酬是否会对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高阶理论,创新性地从高管内在与外在特征角度探讨了其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之间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决策行为这一中间关键点产生影响。通过对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年长、任期长、学历高、社会资本丰富、两职合一以及持股比例低的高管,公司应选择授予其限制性股票模式;相反,对于年轻、任期短、学历低、社会资本欠缺、两职分离独立以及持股比例高的高管,公司应该选择授予其股票期权模式;同时,高管性别这一特征对其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限制的原因。研究结论对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市公司在选择高管股权激励模式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特征因素,还应结合高管特征因素,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2)本文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盈余管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系统、深入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路径。研究了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而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又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从这两方面分别探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更容易导致高管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起到局部中介效应,表明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直接影响关系,具体地,高管年龄、学历、任期、社会资本、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有显着负向影响;男性高管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从微观行为即高管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视角来揭示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盈余管理不仅仅包括公司特征因素,高管特征在其中也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拓宽了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补充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提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方面、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效发展、降低和消除高管进行盈余管理而侵害相关投资利益者具有现实意义。(3)创新性地揭示了高管盈余管理行为是其各报酬部分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仅仅取决于股权激励,通常也会结合其他报酬的情况来共同决定最终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中起到“倒U型”的调节作用。

廖志昊[6](2020)在《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以温氏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我国的经济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更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生态、环保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热门方向,加上供给侧改革、政策扶持及国内外贸易愈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上市作为一种提升企业声望、募集资金的有效手段,许多农业公司都选择了上市以增强自身实力、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上市公司由于代表着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农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在资本市场上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加之“绿色经济”概念的推广,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上市公司与普通上市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业务围绕着农业展开,而农业与其他制造业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了其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通常以其种植或养殖的植物或动物为主,为了便于核算该类产品,在会计准则中设置了“生物资产”科目。生物资产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为其最主要的经营对象,其会计核算的规范愈发得到重视。生物资产是农业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不同环境下创造的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受自然环境、动物疫病的影响甚大,使得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较普通资产更为复杂。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导致在会计实务界很难形成一套适用于所有农业上市公司对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体系。同时,由于当下的生物资产准则为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到现在已经沿用十年有余。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准则中的许多规定已经难以满足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需求。近年来,不少别有用心的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就利用了生物资产特殊性以及准则中的漏洞实施财务造假,严重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引起了社会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广泛关注。大众对于生物资产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诉求越发强烈,有关于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研究亟待完善。本文以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为研究方向,从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出发,引出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中四个最为重要方面的研究: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与分类、计量模式的选择、后续计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上述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四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了其核心观点,分析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每个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详细阐述了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特性及其会计核算的难点后,引出温氏股份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现状并找出其问题所在。随后针对所发现的公司在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从生物资产的分类、计量属性、折旧方式、减值计提和会计信息披露五个方面进行原因的剖析。随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从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外部监管、企业内部管理三个层面对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会计准则层面从分类标准、计量属性、折旧方式、减值认定与信息披露给予启示,外部监管层面从外部审计、培养公司信息披露意识与建立市场约束机制提出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从判断减值金额与增加信息披露类别给出意见。经济越发展,农业越重要;公司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对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所提的相关对策,可以对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从而有助于监管机构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并使得投资者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更有信心、对我国的农业产业更有信心!

米桢[7](2020)在《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证券为例》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社会各界对原有的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很多质疑,纷纷要求根据金融工具的现有特点,制订出一套高质量的金融工具准则。对此,2014年IASB编纂了关于金融工具的第9号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解决原有金融工具准则中存在的计量复杂、不准确等现实问题,2017年我国也重新修订了金融工具准则,包括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3金融资产转移及CAS24套期会计。并要求在上交所或深交所和港交所同时上市的证券公司,在2018年年初开始执行新准则。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和变化,对金融行业影响最大,而证券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之一,深入分析准则变化对其的影响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为:金融行业中的证券公司是如何接轨和应用新准则的?实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会对证券公司产生什么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为:梳理CAS22号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准则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新旧制度的变迁,主要围绕金融资产的分类变化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方法的变化进行阐述。之后分析了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其中重点介绍了涉及金融工具的业务,通过对比2017年及2018年准则实施前后的9家“A+H”股证券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CAS22号准则对整个证券行业的影响。进而以东方证券为研究案例,阐述了东方证券接轨CAS22号准则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新准则对东方证券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并基于此及2019年相关数据分析新准则的实行对东方证券经营管理尤其是业务模式的影响。最后,就我国证券行业实施好CAS22号准则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为:首先,新金融工具准则中金融资产的分类及金额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方法的变化是证券公司接轨新准则中的重点。其次,新金融工具准则中金融资产分类的变化会导致证券公司的利润波动加大,但是新准则下的“信用减值损失模型”从长远看可以平缓证券公司的利润;再次,新准则的实施符合财务信息质量对可靠性的要求,在避免旧准则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同时,“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运用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主观性,为盈余管理制造了机会;最后,新准则对证券公司业务模式产生较大影响,使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增大,同时股票抵押业务和投行业务面临转型。

陈雪瑶[8](2020)在《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大洋电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会计准则将商誉后续计量的方法由摊销法改为了减值测试法,其初衷是为了使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及时更公允的商誉信息。但是,目前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商誉计量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商誉计量方法的合理性不断地遭受质疑,减值的规范性也尚无定论。从上市公司处理商誉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减值测试过程中,企业总是进行极端式操作。例如,在发生商誉减值后,为了不影响企业业绩,往往先瞒着,等到实在“瞒不住”的时候,就采用“洗大澡”的方式,一次性计提大额商誉减值,这种极端的操作方式会极大的扭曲公司实际财务业绩。巨额的商誉减值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2018年,许多公司的这颗定时炸弹“集体爆炸”,2018年亏损个股数量创历史新高,且其中一半的亏损原因是商誉减值对利润的侵蚀。那么这些巨额商誉减值究竟是不是合情合理的,其背后有哪些不良动机,这种行为对上市公司本身及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哪些,该如何避免“商誉暴雷”频繁发生,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理论部分,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整理了商誉减值及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且以准则弹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隧道行为理论来作为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动机分析的理论基础。案例部分,选用了典型的由集中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导致“商誉爆雷”、“业绩变脸”的公司之一大洋电机作为案例公司。首先,文章回顾了大洋电机高溢价、高业绩承诺并购上海电驱动的过程,以及后续对并购产生的商誉计提减值的过程。随后,为了验证定性分析的结果,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了大洋电机盈余管理的程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大洋电机在20162017年存在正向的盈余管理,2018年存在巨额负向盈余管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大洋电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大股东减持提供契机以及进行“洗大澡”,从而缓解未来的业绩压力,为未来创造更良好的盈利空间。大洋电机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为操控公允价值估算,利用减值测试,前期少计商誉减值,集中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而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并购、会计准则弹性、第三方机构的失职为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大洋电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使上市公司当期发生巨额亏损,但“洗大澡”降低了企业未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使上市公司避免了连续亏损,但企业形象遭到了严重破坏且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有如下建议:在准则方面,本文建议将商誉从利润表中移出,归为所有者权益类,对于通过发行股份方式并购形成的商誉发生减值时可考虑冲减资本公积。商誉的信息披露应包含详细的计算过程及计算依据,且一旦出现减值迹象应及时披露。在后续计量方面,建议引入商誉摊销,使用商誉减值与商誉摊销相结合的方法。建议严控高溢价并购,从源头遏制高商誉的产生,可考虑设置发行股份的上限,丰富合并对价的支付方式以及延长业绩承诺期限。最后本文对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约束,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方面给出了建议。本文希望为减少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减少“业绩变脸”、“商誉暴雷”等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事件,提供借鉴意义。

陶晶晶[9](2020)在《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金森为例》文中指出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我国农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而且逐步踏上了国际化道路。同时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生物资产在农业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渐增加。生物资产在农业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生物资产的独特性使得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规范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好向快发展的关键。因此,对生物资产进行科学准确的会计处理迫在眉睫。现阶段大多数学者对于生物资产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动物或植物这两种范围较大的领域,或者集中在计量模式的选择、信息披露的问题等单一环节,对某一细分行业会计处理关键环节的具体研究较少,比如林木业或者水产养殖业。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基于我国拥有公益性生物资产这一特殊性,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基础,通过对林木类企业会计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林木类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遵循“理论概述—案例介绍—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完善对策”的基本研究思路,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选取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金森)作为案例,通过对其2013—2018这5年企业年度报告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分析出了该公司生物资产在会计确认与分类、计量、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生物资产界限模糊,生物资产确认条件不全面,计量模式未考虑自然增值,生物资产折旧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生物资产没有进行减值计提,物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独特性增强了分类难度,林木类生物资产缺乏对成熟度的划分,历史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生物资产减值情况难以真实客观反映,交易方式特殊导致生物资产造假容易,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选择性披露。最后,本文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福建金森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对策。在生物资产分类方面,要完善并细化生物资产的分类标准,明确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熟度进行划分。在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方面,推广混合计量模式以符合生物资产自然特征,合理制定生物资产折旧政策,规范生物资产减值与交易方式。在生物资产信息披露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的相关规则和指引,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强化外部审计手段。本文希望通过对案例企业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研究,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希望为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肖俊文[10](2020)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ST因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企业净利润往往是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点指标。然而,净利润的构成背后可能潜藏着巨大的不真实性,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也很容易误导中小投资者以致做出错误判断。“戴帽”企业为了不被退市,或者其他企业为了出具“好看”的报表,往往会采用一些符合会计准则却能调节利润的手段来粉饰报表,这些调节的利润的手段便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通常操作。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本身具有很大的隐匿性,所以是企业调节利润的不二选择。近年来,我国修改了*ST公司“摘帽”制度,在这之前也拓展了对非经常性损益的释义。证监会将“摘帽”前提中“扣非净利润为正”这一规定摘除,无疑为许多不能依靠真实经营“摘帽”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导致越来越多的*ST企业选择利用非经常损益项目来进行盈余调节。针对越来越多风险企业选择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盈余操纵这一事实,本文选择贝因美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先从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将*ST因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整个过程做深入研究和分析,同时将目标企业的四大能力指标与同类型的澳优和合生元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将贝因美“摘帽”前后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相关指标是否有明显改善。在全文末尾,本文也提出了对目标公司,对监管部门对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并做全文总结。

二、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与利润操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与利润操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平安保险的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会计目标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经济后果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关于金融资产分类计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2.2.2 关于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变化的影响研究
        2.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金融工具准则核心变动内容及保险公司特点
    3.1 新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核心变动内容的比较
        3.1.1 新旧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标准比较
        3.1.2 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比较
    3.2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及金融资产结构特点
        3.2.1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3.2.2 旧准则下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结构特点
    3.3 平安保险公司简介
第四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平安保险的财务影响分析
    4.1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4.1.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改变对报表科目的影响
        4.1.2 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改变对资产结构的影响
        4.1.3 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改变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4.1.4 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4.1.5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影响小结
    4.2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
        4.2.1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
        4.2.2 新旧准则下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
        4.2.3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影响小结
    4.3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分析
        4.3.1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权益型资产配置的影响
        4.3.2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债权型资产配置的影响
        4.3.3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资产配置影响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5.1.2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5.1.3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5.2 相关建议
        5.2.1 加强准则学习
        5.2.2 加强外部监管
        5.2.3 合理配置资产
参考文献
致谢

(3)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理论
        2.1.2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2.1.3 盈余管理的方式
    2.2 公允价值相关概念与理论
        2.2.1 公允价值定义及理论
        2.2.2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劣
    2.3 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与财务状况
    3.1 保利地产情况介绍
        3.1.1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介绍
        3.1.2 房地产行业主要特点
    3.2 保利地产主要财务数据及特点
第四章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分析
    4.1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评价指标
    4.2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综合评价
        4.2.1 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4.2.2 净利润现金差异率
        4.2.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4.2.4 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
        4.2.5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
        4.2.6 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
        4.2.7 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
第五章 同业对比及保利地产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5.1 同行业上市企业盈余管理对比分析
    5.2 盈余管理对保利地产影响
    5.3 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5.3.1 合法合规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5.3.2 盈余管理不当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有效性
        5.3.3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5.3.4 会计准则及相关政策有待改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上市公司提出建议
        6.2.2 对监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建议
        6.2.3 对政策层面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盈余管理概念相关研究
        1.2.2 盈余管理动机相关研究
        1.2.3 盈余管理手段相关研究
        1.2.4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盈余管理理论相关概述
    2.1 ST制度概括
    2.2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前提
    2.3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3.1 基于资本市场预期动机
        2.3.2 满足相关证券监管的要求
        2.3.3 基于会计信息所订立的合约动机
    2.4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2.4.1 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2.4.2 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第三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初步识别
    3.1 J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3.1.1 J公司简介
        3.1.2 J公司行业背景分析
        3.1.3 J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3.2 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经验识别
        3.2.1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识别
        3.2.2 通过营业利润与净利润识别
    3.3 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模型识别
        3.3.1 检验模型分析选择
        3.3.2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四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分析
    4.1 J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1.1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
        4.1.2 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4.1.3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4.1.4 利用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4.2 J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4.2.1 维持上市资格动机
        4.2.2 高管对薪酬需求动机
        4.2.3 筹资和融资需求动机
        4.2.4 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提供可能性
    4.3 J公司盈余管理后果分析
        4.3.1 J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4.3.2 J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4.3.3 J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4.3.4 J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4.3.5 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影响分析
    4.4 案例小结
第五章 规范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5.1 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5.1.1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披露
        5.1.2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5.1.3 完善关联交易的价值评估与披露
    5.2 强化ST公司证券市场监督制度
        5.2.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5.2.2 合理规划ST公司退市制度
    5.3 提高ST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5.3.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5.3.2 完善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
        5.3.3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5.4 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
        5.4.1 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5.4.2 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力度
        5.4.3 提高外部使用者的识别能力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5)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股权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2.1.1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比较研究
        2.1.2 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2.1 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
        2.2.2 盈余管理的计量研究
        2.2.3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高管特征与行为决策的相关研究
    2.4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界定
        3.1.1 高管概念界定
        3.1.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3.1.3 股权激励实行程序
    3.2 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分析
    3.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分析
        3.3.2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与高管行为决策
        3.3.3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高管行为决策
        3.3.4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3.4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5 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5.1 高管内在特征
        3.5.2 高管外在特征
        3.5.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
    3.6 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4.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计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内生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变量定义
        5.1.3 模型设计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定义
        6.1.3 模型设计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1 高管特征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2.2 高管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2.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高管货币报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1.2 变量定义
        7.1.3 模型设计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6)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以温氏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确认与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研究
        1.2.3 关于生物资产后续计量的研究
        1.2.4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农业类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概述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2.1.1 生物资产概念
        2.1.2 生物资产分类
    2.2 农业类生物资产的特性
        2.2.1 自然增值性
        2.2.2 提供副产品特性
        2.2.3 兼具流动性资产与非流动性资产特性
        2.2.4 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
    2.3 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难点
        2.3.1 会计核算对象复杂
        2.3.2 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
        2.3.3 直线折旧法无法反映真实价值
        2.3.4 减值计提主观性较强
        2.3.5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2.4 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2.4.1 劳动价值理论
        2.4.2 互惠效应价值理论
        2.4.3 信号传递理论
3 温氏股份生物资产案例介绍
    3.1 温氏股份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生物资产构成
        3.1.3 生物资产经营特点
    3.2 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现状
        3.2.1 生物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3.2.2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
        3.2.3 生物资产的折旧处理
        3.2.4 生物资产的减值计提
        3.2.5 生物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
    3.3 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3.3.1 分类项目简单、准则适用范围小
        3.3.2 现行计量模式无法体现真实价值
        3.3.3 折旧方式与各成长期间价值不匹配
        3.3.4 减值存在利润操作空间
        3.3.5 会计信息披露的项目不具体
4 温氏股份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生物资产分类方面
        4.1.1 准则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未区分生长阶段
        4.1.2 生物资产生物属性及其种类的复杂性增加了分类难度
    4.2 生物资产计量属性方面
        4.2.1 准则主张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4.2.2 不同生长周期经济价值差异大
        4.2.3 肉类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
    4.3 生物资产折旧方式方面
        4.3.1 准则供选择的折旧方法单一
        4.3.2 准则关于折旧要素的规定抽象
        4.3.3 产生的经济利益与生长年限呈非线性关系
    4.4 生物资产减值计提方面
        4.4.1 准则有关减值计提的规定较笼统
        4.4.2 畜牧盘点困难
        4.4.3 易受动物疫病、自然灾害影响
    4.5 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4.5.1 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规定不明确
        4.5.2 企业对生物资产信息披露未予以重视
        4.5.3 生物资产交易的特殊性增加披露难度
5 完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建议
    5.1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层面
        5.1.1 充实生物资产分类、规范分类依据
        5.1.2 推广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5.1.3 改进生物资产折旧方式
        5.1.4 细化对生物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
        5.1.5 构建统一的生物资产信息披露体系
    5.2 外部监督层面
        5.2.1 强化审计手段
        5.2.2 培养企业自愿信息披露意识
        5.2.3 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5.3 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5.3.1 使用合理方法测定减值金额
        5.3.2 丰富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类别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研究价值与研究特色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制度变迁和文献综述
    2.1.金融资产分类的相关研究
    2.2.金融资产减值的相关研究
    2.3.证券公司业务风险性研究
    2.4.金融资产分类的变化
        2.4.1.新旧准则金融资产分类对比
        2.4.2.新准则下各类资产分类原则
    2.5.金融资产减值的变化
    2.6.金融负债分类与计量的变化
3.新金融工具准则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3.1.券商主要业务及金融工具类型
    3.2.对证券公司金融资产分类影响
        3.2.1.扩大了FV-PL类金融资产的规模
        3.2.2.部分资产不再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3.3.对证券公司减值准备计提影响
        3.3.1.减值准备计提总体规模显着提升
        3.3.2.买入返售资产减值成为主要构成
    3.4.对证券公司利润及收益结构影响
4.研究设计与案例概况
    4.1.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4.1.1.经营活跃且业务范围全面规范
        4.1.2.业务模式特殊易受新准则影响
    4.2.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4.3.新金融工具准则在东方证券的实行情况
        4.3.1.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原则
        4.3.2.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4.3.3.金融工具应用新减值模型情况
5.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东方证券的影响
    5.1.对东方证券利润表的影响
        5.1.1.长期看预期损失模型减少利润表波动
        5.1.2.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会增加利润表波动
    5.2.对东方证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5.2.1.东方证券金融资产端波动幅度增大
        5.2.2.股权类资产处置直接影响留存收益
    5.3.对东方证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5.3.1.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利影响
        5.3.2.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
    5.4.对东方证券经营管理的影响
        5.4.1.自营业务风险增大,寻求多元投资
        5.4.2.股票质押风险增大,避免盲目扩张
        5.4.3.投行业务面临转型,严格发行标准
6.证券公司执行新准则的相关建议
    6.1.完善信用模型,整合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6.2.提升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6.3.提高估值技术,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6.4.促进部门协调,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水平
7.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大洋电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1.2.2 关于商誉减值的研究
        1.2.3 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商誉减值及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2.1 商誉减值相关理论
        2.1.1 商誉会计准则的历史变迁
        2.1.2 商誉的定义及分类
        2.1.3 商誉的确认及减值
        2.1.4 商誉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2.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2 盈余管理的手段
        2.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2.3 通过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2.3.1 准则弹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隧道行为理论
3.大洋电机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介绍
    3.1 大洋电机的基本情况
        3.1.1 大洋电机简介
        3.1.2 大洋电机的财务状况
        3.1.3 大洋电机的扩张之路
    3.2 大洋电机高溢价收购上海电驱动案件回顾
        3.2.1 被并方公司概况
        3.2.2 大洋电机并购上海电驱动的背景
        3.2.3 大洋电机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
    3.3 大洋电机后续商誉减值的计提
4 大洋电机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4.1 大洋电机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1.1 模型选择
        4.1.2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2 大洋电机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2.1 为大股东减持提供契机
        4.2.2 缓解未来业绩压力进行“洗大澡”
    4.3 大洋电机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4.3.1 激进评估及混淆商誉相关资产组范围
        4.3.2 一次性计提并确认巨额商誉减值
    4.4 大洋电机得以利用商誉减值实现盈余管理的原因
        4.4.1 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并购
        4.4.2 准则弹性产生盈余管理空间
        4.4.3 第三方机构在工作中的失职
    4.5 大洋电机利用商誉减值实施盈余管理的影响
        4.5.1 市场及监管部门的反应
        4.5.2 对大洋电机产生的影响
        4.5.3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5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商誉会计准则的改进建议
        5.2.2 对严控高溢价并购的建议
        5.2.3 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约束
        5.2.4 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金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及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的研究
        1.2.3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农业类企业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理论概述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1.1 生物资产的定义
        2.1.2 生物资产的分类
        2.1.3 生物资产的特征
    2.2 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
        2.2.1 生物资产总体确认情况
        2.2.2 生物资产的确认范围
        2.2.3 生物资产的分类界限
    2.3 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
        2.3.1 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2.3.2 生物资产的折旧
        2.3.3 生物资产的减值计提
    2.4 生物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
        2.4.1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2.4.2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2.4.3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2.4.4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3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案例介绍
    3.1 福建金森公司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财务状况
        3.1.3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现状
    3.2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现状
        3.2.1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及分类情况
        3.2.2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情况
        3.2.3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折旧政策和减值计提情况
        3.2.4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4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生物资产界限模糊
        4.1.2 生物资产确认条件不全面
        4.1.3 计量模式未考虑自然增值
        4.1.4 生物资产折旧政策不符合实际
        4.1.5 未对生物资产进行减值计提
        4.1.6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全面、不及时
    4.2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独特性加大了分类难度
        4.2.2 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缺乏成熟度的划分
        4.2.3 历史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4.2.4 生物资产减值情况难以真实客观反映
        4.2.5 交易方式特殊导致生物资产造假容易
        4.2.6 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选择性披露
5 完善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5.1 对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及分类的建议
        5.1.1 完善并细化生物资产的分类标准
        5.1.2 明确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
        5.1.3 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熟度进行划分
    5.2 对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的建议
        5.2.1 推广混合计量模式以符合生物资产的自然属性
        5.2.2 完善生物资产的折旧政策
        5.2.3 规范生物资产减值与交易方式
    5.3 完善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5.3.1 健全生物资产信息披露规范
        5.3.2 增加林木类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5.3.3 强化外部审计手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ST因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文献
        2.1.2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2.1.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2.1.4 ST制度相关文献
        2.1.5 ST公司与盈余管理“摘帽”
    2.2 文献评述
第3章 相关理论
    3.1 基础理论
        3.1.1 非经常性损益定义
        3.1.2 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
        3.1.3 盈余管理定义
        3.1.4 盈余管理方式
    3.2 支撑理论
        3.2.1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3.2.2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
第4章 ST制度下对摘帽公司的现状分析
    4.1 ST制度
    4.2 对“摘帽”公司的现状分析
第5章 *ST因美“摘帽案例分析
    5.1 *ST因美背景介绍
        5.1.1 企业概况
        5.1.2 企业股权结构
        5.1.3 行业现状
    5.2 *ST因美“摘帽”动机分析
        5.2.1 扭亏为盈以避免退市风险
        5.2.2 稳定股价保护现金流
        5.2.3 维护公司形象增加产品竞争力
    5.3 *ST因美“摘帽”条件分析
        5.3.1 合规性:退市制度的修改
        5.3.2 可操作性:企业会计准则的漏洞
        5.3.3 隐蔽性:信息不对称
    5.4 *ST因美“摘帽”手段分析
        5.4.1 通过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调节利润
        5.4.2 通过处置非流动性资产调节利润
        5.4.3 通过政府补助、补偿调节利润
    5.5 *ST因美财务状况与竞企对比分析
        5.5.1 盈利能力
        5.5.2 偿债能力
        5.5.3 营运能力
        5.5.4 发展能力
    5.6 案例小节
第6章 相关建议
    6.1 针对目标公司的建议
    6.2 针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6.3 针对利益相关人的建议
结论
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与利润操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以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赵连栋.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平安保险的财务影响研究[D]. 梁霄. 兰州大学, 2021(02)
  • [3]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王言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4]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D]. 苏梅.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D]. 李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以温氏股份为例[D]. 廖志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7]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证券为例[D]. 米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8]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大洋电机为例[D]. 陈雪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金森为例[D]. 陶晶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ST因美为例[D]. 肖俊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与利润操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