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追求财富,敢为21世纪的新富豪

大胆追求财富,敢为21世纪的新富豪

一、放胆追求财富 敢做21世纪新富豪(论文文献综述)

靳志朋[1](2014)在《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文中认为白话书写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如同一面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多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与国民精神的变迁历程。从晚清到民国的白话文运动,发生于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承接传统白话余脉的同时,大量吸收外来词汇和欧化语法,形成一种新的书写形式。一批文化教育精英与国家部门携手,共同致力于现代白话的普及和推广,使其最终取代文言,成为汉族书面语的主流。这个过程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型国民的塑造,以及中国现代性因素的成长,意义深远,影响长久。白话文体与清末剧烈的政治变动有着密切联系。在改良与革命互相交织、此起彼伏的时代浪潮里,白话报刊、白话传单、白话布告、说唱文学、白话小说等书写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政治舞台上。官方主导的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宪政改革、地方自治运动中,它是宣导圣谕、巩固统治的工具;民间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白话文字来开启民智、革新社会;活跃于体制外的革命党人,则用它来鼓吹革命、动员民众,争取舆论的支持。可谓各得其所,各便其宜。民国时期白话书写的内容,更明显地反映出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变更。北洋政府阶段的文告宣示了人民主权的国家理念,议会民主的政体形式,扞卫共和的进步信念;白话教科书对中华民国认同的强化,对科学知识的倡导,对新型国民的期待;小学生的作文里流露出求学报国的政治情怀,心系劳苦大众的平民精神,对世风世俗的批判反思;白话体的书信展现的是对民主政治的觉悟,男女平等的伦理精神,追求自主、进步的人生态度。动荡的时局和残酷的战争都不能阻挡中国和中国人走向现代的步伐。民族主义是近代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民族国家是传统王朝体制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经阶段。在经历清王朝覆灭、民初议会民主政治的失败之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最终以政党国家的形式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共两党除了两度短暂的合作外,明争暗斗从未停息过,各自以民族革命的唯一合法担当者自居,发动政党宣传机器对民众进行动员。在政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充斥着舆论空间的政党话语强调服从意识、牺牲精神,压抑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不仅退步到文言话语的表达逻辑,也扭曲了五四思想家对国民启蒙的期许。政党国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合,完善了动员机制,使中华民族走出了丧权辱国的泥淖,却使国民精神背离了健康的轨道。纵观中国近代历史,白话书写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互为表里,包括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个人权利的实现三大要素。相对于笼统模糊、诗化意象的文言,现代白话可以清晰准确、逻辑条理地进行描述和表达,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进化的、科学的语言,被赋予正确、应当的涵义;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需要统一的国语来强化认同、凝聚共识,客观上促进了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从而实现共赢;白话便于普通大众掌握阅读和书写的技能,有利于他们受教育权和表达权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白话取代文言是一种时代的选择,顺应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大趋势。总之,白话书写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具有淋漓尽致的现代气质。它是洞察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变化。从家国到民国再到党国、从儒家思想到政党话语、从等级森严到大众平等、从道德经验到科学理性,这是一个现代思想理念缓缓开启的过程。

张红霞[2](2012)在《朱素臣传奇研究》文中提出苏州剧派在明末清初的戏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传奇比吴伟业等人的抒情剧更适合舞台搬演,比李渔等人的风情剧包蕴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从清朝开始,许多文人学者就开始关注以李玉为首的这个创作群体。诚然李玉的整体成就是苏州剧派其他传奇作家所无法超越的,但是对剧派中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推动整个剧派研究不可缺少的动力。朱素臣的传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苏州剧派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他现存十部传奇,数量仅次于李玉和朱佐朝;他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成就,在苏州剧派中罕有匹敌。但是,在众多关于苏州剧派的研究成果中,朱素臣传奇的专门研究非常少见,多是在剧派整体研究中捎带提及,少数的专门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十五贯》、《未央天》等几部传奇上,造成了朱素臣传奇整体研究薄弱,作品研究仅限于几部传奇的不均衡状况。鉴于朱素臣传奇研究的现状,笔者在论文中对朱素臣传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察,探究朱素臣传奇在本事来源、题材特色等方面的成就,挖掘其传奇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介绍其传奇在后世的传播概况。论文首先对朱素臣传奇的本事来源进行考证辨析,理清其传奇在取材来源上的独特性和在相关故事流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朱素臣传奇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的主观倾向。《聚宝盆》、《文星现》、《十五贯》等传奇的本事主要来源于前代文人的笔记杂传,朱素臣结合自己对素材的独特认识进行组合与重构,展示了他对前人相关记载的再创造;《朝阳凤》、《翡翠园》、《万年觞》等传奇的主要人物则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朱素臣围绕传奇中人物对其事迹进行虚构与敷衍,体现了他对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重新阐释;《未央天》、《锦衣归》两部传奇事无所本,论者推测或有感于现实中事而作,在主题表现上侧重训世教化作用,在传奇叙事上则充分彰显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模式的特点,但是传奇在主题表达与客观叙事上却呈现出明显的悖离,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在理清本事来源的基础之上,笔者把朱素臣现存十部传奇按题材分为三类进行论析,揭示朱素臣不同题材传奇在苏州剧派中的独特性,挖掘朱素臣对明末清初世人普遍关注之时代主题的个性阐释。朱素臣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整个剧派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首先展现了他公案题材传奇在平反公案的共同模式下不断求新求异,以独特的视角揭露社会现实、探究伦理规范的文化内涵;其次展示了他爱情题材传奇从探究情理关系入手,尝试调和情理矛盾,企图规避清理冲突,最终却走向李渔式的情理合一之路的尴尬和无奈。朱素臣的历史题材传奇在整个剧派中的成就并不突出,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朱素臣在顾恋旧朝的同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看到了新朝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认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步观念。朱素臣传奇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笔者主要从他重视传奇结构的组织凝炼,专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注意戏曲语言的本色当行,并以多种手段服务于舞台演出四个方面探讨了他的整体成就。艺术上对传奇舞台演出的重视,使得朱素臣的传奇从他生活的时代开始就在舞台上不断搬演,对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相关舞台演出文献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后世戏曲选本及曲谱中了解他的哪些传奇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从地方戏剧目中发现他的传奇经过民间演出传播的大概情况,从现存传奇版本的流变中寻绎他的传奇如何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再创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版本状况。论文对朱素臣传奇的研究建立在笔者对其现存十部传奇点校的基础之上,附录部分是笔者对朱素臣传奇整理的初步成果,一方面为论文主体部分的理论阐释奠定了文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阅读朱素臣传奇作品的便捷途径。

刘晨[3](2012)在《萧朝贵研究》文中指出没有上帝教和太平天国,萧朝贵或将一辈子做着种山烧炭的营生,终老于山林。时势造英雄,这偏偏是个唯美的神话般的英雄时代。庚戌金秋,天兄耶稣在萧朝贵的敦请下,来到人间,传布福音。自此,作为“帝婿”、“贵妹夫”的萧朝贵,游离于神人之间,代天言事,动辄鞭笞教首,邀功揽权,神威大振。洪秀全、冯云山的默许,杨秀清的配合,都有各自不得已的苦衷。其中萧朝贵与杨秀清的关系长期以来为人忽视。萧朝贵与杨秀清之间,既非纯粹的战友、同盟,又非单纯的对手、仇敌。二人在合作与团结的主流下,暗藏着鲜为人知的矛盾和危机,归根结底,是利益的冲突与权力的角逐。两者微妙的政治、宗教关系以及太平天国生存的主客观环境,都决定了萧朝贵的“夺权”仅是一股无法逾越地表的政治暗潮。在天兄的高压政策下,在萧朝贵的精心装潢下,太平天国迎来它飞速发展的“萧朝贵时代”。萧朝贵本人则以其特有的能量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权力格局和世俗权力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这层意义上说,萧朝贵才是太平天国的真正锻造者。但是,萧朝贵时代太平天国的权力架构建立在在萧、杨之间客观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是各种势力相互妥协和利用的产物。萧、杨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暴露了太平天国宗教和世俗权力系统运作不良或者畸形发展的祸根。后来在韦昌辉的转接和滋长下,成为泯灭数十万民众“人间天堂”理想的罪恶渊薮。因此,不稳定的二元架构体系,各种势力的政治角逐,不和谐因素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决定了萧朝贵时代太平天国权力格局的短暂命运。它在获得起义进军的胜利,迎来太平天国攻克永安的辉煌的同时,也在一步步走向坍塌的深渊。上层精英人物关系的研究,并非全是政治的。萧、杨之间的家庭私人恩怨也是矛盾的具体体现。关于“天父第六女”杨宣娇的沉浮和萧朝贵养父因“私通”罪被处死两件事,萧、杨间的激烈交锋,把斗争的烈焰推向顶端,涌动的暗流,已亟待喷出地表,一场大的风暴或将到来。可历史总是会出现奇迹,当萧朝贵几乎取得和杨秀清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可以有机会有能力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最高权力的时候,这年十月在永安城外发生的水窦村之战,萧朝贵身受重伤,使得其政治生涯告一段落。水窦村之战,萧朝贵身受重伤,有生命之虞。七天后,永安封王,杨秀清总揽大权,一场无声无息的政治变动悄然发生。“天兄”长达五个月的缄默,使萧朝贵丧失获得更高权力的机会。当萧朝贵从重伤中醒来,“天父”独裁的局面已然形成,“天兄”下凡的意义也被“天父”频繁的出现湮没。继之而来的,是“天兄”和萧朝贵又一次长期的沉寂,缄默中表达出无奈、不满以及抗议。政治上的失落,迫使萧朝贵投身战场。长沙鏖兵,石马铺大捷,萧朝贵踌躇满志地要速克省城,为太平天国开疆拓土、再立功勋,却不料死神业已降临。妙高峰一番疯狂的炮战,结束了萧朝贵的生命。耶稣归天,却另有蹊跷。它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是郴州决策重大失误的惨痛教训。杨秀清对萧朝贵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萧朝贵的死,是太平天国的巨大损失,标志着上帝教宗教神学体系的部分塌陷,永安封王以来形成的权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即使萧朝贵不死,也无法杜绝天京内讧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也无法挽救太平天国最终倾覆的命运。对洪秀全来说,他却是一定程度上的受益者,至少是获得了一次重整太平天国宗教权力体系的机会,或是在原本密不透风的天父、天兄森严等级体制下得到一丝间歇性的喘息。也许萧朝贵未能见到定鼎天京的那一天是幸运的,他的早丧,使他没有机会像杨秀清那样迈出夺取最高权力的步伐,洪秀全才对他保留一丝诚挚的且罕有的好感和怀念,为他在太平天国神话中塑有一席不朽的神位。上帝教世俗化了基督,同时神化了萧朝贵。萧朝贵生前的自我神化,除了操纵天兄话语权等途径,萧朝贵的神性还得自于他出色的“巫术”表演。经研究,萧朝贵的“法术”实系催眠术,其中吸收了不少深奥的科学原理,但也必然包含一定的欺诈行为。正如我们不能否定数十万太平军民投身反抗浪潮的正义性,我们也不能否定萧朝贵的“法术”在太平天国起义孕育阶段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萧朝贵真正获得神格,是在杨秀清死后。洪秀全授予萧朝贵太平天国至高神的神位,一方面是因为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神圣身份,有着互相印证各自神性和维系天王“父子公孙”永坐江山神学理论体系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一个死神制衡另一个死神的阴谋。人作为社会元素,本身即有复杂性。“非此即彼”的历史窠臼,不适用于历史人物的人性透视。长沙战役的战略战术和战役指挥,证明萧朝贵并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纵观他一生的军事活动,只能算得上平庸。萧朝贵的英勇却形成于“大战妖魔”的平台——桌面。一百余年来,他的假象错误地引导了无数治史者和读史者。揭下萧朝贵脸上的神秘面纱,我们发现,一切都有变数。神性的背后,还暴露着人性赤裸裸的自私与贪婪。即使再为“谦和”的语言和神态,也遮掩不住他专权跋扈、嚣张自负的丑陋面庞。萧朝贵二十六年的短暂一生,见证了太平天国巨大神话的兴衰始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胡雪梅[4](2010)在《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理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提出要树立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科学人才观的研究文献,全面考察科学人才观的历史传承、横向借鉴和理论溯源,科学论证了科学人才观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本质内涵、创新理念、实践应用。一是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人才观进行了系统的纵向梳理,提出科学人才观继承和汲取了我国传统人才思想的充足养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人才思想成果的结晶。二是从理论溯源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理性的阐释,提出科学人才观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三是从内涵剖析的角度,提出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价值导向是“人人都能成才”,根本原则是“党管人才”,实践要义是”以用为本”,基本宗旨是“服务发展”。这是对科学人才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辩证地统一于科学人才观中。四是从时代探究角度,深入分析了科学人才观倡导的“重物”更要“重人”、重“学历、职称”更要重“能力、贡献”、重“所有”更要重“所用”、重“管理”更要重“服务”、重“有形之手”更要重“无形之手”等五大创新理念。这一系列创新理念,既是科学人才观的本质内涵所自然派生,又为科学人才观的具体实践所自觉应用。五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在深刻把握科学人才观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其创新理念,抓住队伍建设、机制构建、环境优化这三个关系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如何把科学人才观运用于实践,提出了对策思考。本文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国际和国内的融合点、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宏观和微观的聚合点上,对科学人才观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新对策,力求通过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孤立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占领“人才”这一制高点,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权生[5](2007)在《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 ——毕飞宇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群中独具特色的一位,近年来颇受批评界的关注。他受到普遍赞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小说创作中的忧患意识和价值追问、对流俗的批判态度、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尤其是力透纸背的现实精神。这些因子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是难能可贵的。提倡创作中的严肃态度,对流行文化进行有意义的抗拒,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性,是写作这篇论文的出发点。写作中,笔者采用文本细读、形式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等方法,从审美层面深入到哲学层面,从题材类型深入到精神内核,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毕飞宇的历史小说,具有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倾向,解构阶级论、进步论历史观,把历史文本与历史相分离。毕飞宇的都市小说,在城乡对立互参的组材模式中,批判都市性与爱相分离,批判都市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毕飞宇冷静透视人性幽秘,批判了欲望放纵,揭示了疯癫的文化内涵及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孤独。从现象层次来看,这三类题材构筑了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意蕴大厦。从本质层次来看,贯穿三类题材的精神内核,就是毕飞宇小说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毕飞宇小说,悲悯儿童、女性的弱势生存状态,痛惜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悲剧命运,深情抒写伤痛母题,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品位。毕飞宇小说语言富于诗情画意,运用多种语言技巧,使小说耐人寻味。其小说话语随创作不断变迁,灵动多姿。这次论文写作得出的结论是:在后现代多元文化因子中,倡扬意义追寻,叩问人生价值,拯救主体性,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性,自觉抵制商业主义带来的欲望狂欢,是文学创作中的应有之义。发掘毕飞宇小说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即悲剧精神,发现其小说中城乡对立互参的组材模式,以及挖掘疯癫、孤独的文化意义,是论文的创新之处。

王世明[6](2004)在《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文中提出本文对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孝、学、言、省、和、思、道”八个基本范畴各列专章进行研究。“仁者人也”这一定义之中的“人”是指人的一般性亦即普遍化的人性。孔子极力主张“仁”,其真意就是要用人性来匡正人生、匡正社会。“仁”足以作为今天需要大力倡导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全部根基,而其他一切观念都只能赖此为根而垒于其上。“仁”其实是一切去恶扬善之行为的旗帜,坚持“仁”的思想本身就有维护人性并清除一切非人性的含义。“孝”是孔子“仁”之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的实践,“孝”的准确含义应为“老传子也,子承老也”,是家庭之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人之行孝乃人性使然,是必然如此而不能有他。“学”是用人性匡正人之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人通过“学”不断扩充己之能量,以使人性得到张扬。“学”重要的是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乃是人生获得更大自由、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动力。“学”亦可使人籍此而达于幸福。“言”乃“人性”之表达,“直言”乃真正意义上的人言。“巧言”之存在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巧言”之所以存在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倡“直言”去“巧言”最终要靠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省”身是“仁”即人性畅通于人间的内在调控机制,“省”身之良好品德须在日复一日的反复实践中得以养成,“省”身虽应“省”“过”尤应“省”“功”,以长志气、长精神、增强信心。“和”乃“仁”的具体存在状态,人类社会的“和”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是一个不断地铲除各种邪恶、改变种种不合理状况之过程中的“和”。“思”作为人脑之功能首先表现为一定的质,即人之所“思”的正与邪。“见得思义”之“思”于当今社会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既让人得所该得,又让人取之有道有度。“道”是一个物质的、运动的、巨大无比的能量,在寰宇内的五伦之中,“道”是仅次于自然又高于“天、地、人”的极为重要的一伦,是孔子关于“仁”之思想的依皈。

李昱春,齐红倩[7](2000)在《放胆追求财富 敢做21世纪新富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1.6%的北京人表示:对金钱没兴趣,不向往富有。假如国人都是这种心态,中国还能出比尔·盖茨吗?一、没有追求财富的胆略,必然惧怕商场上的风险,也难以激发出人的全部潜能.自然成功的机率大大降低。去年九月,应邀来上海参加

二、放胆追求财富 敢做21世纪新富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胆追求财富 敢做21世纪新富豪(论文提纲范文)

(1)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结构
第一章 近代变局中的白话文运动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字的兴起
        一 古代白话的小传统
        二 传教士、外交官与白话文字
        三 维新宜用白话
        四 晚清政府与白话文字的推广
    第二节 民国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一 北洋政府主导下的国语运动
        二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
        三 二三十年代的“文白论争”
    第三节 新文体和新世界
        一 引进新语汇
        二 输入新思想
        三 采用新形式
第二章 白话书写与清末政治运动
    第一节 白话报与清末政治改革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白话报
        1. 《宪政白话报》
        2. 《吉林白话报》
        3. 《预备立宪官话报》
        4. 小结
        二、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白话报
        1. 《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
        2. 《长沙地方自治白话报》
        3. 《宁乡地方自治白话报》
        4. 小结
    第二节 革命动员中的白话文
        一、革命宣传家的白话文作品
        1. 唤起种界之思:章炳麟与《逐满歌》
        2. 鉴湖女侠的呐喊:《白话》与《中国女报》
        3. 革命的喉舌:《中国白话报》
        4. 革命义声:《童子世界》与《复报》
        5. 革命的播种机:陈天华的《警世钟》与《猛回头》
        二、白话文舆论与革命风潮
        1. 白话书报与各地民众的互动
        2. 民众反抗运动中的白话文
        三、话语变革、革命动员与舆论建构
        1. 国民意识的觉醒
        2. 民权思想的兴起
        3. 革命意识的萌发
        4. 白话文吹响了革命动员的号角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与文体变革
        一、东海西海,经验相通
        1. 法国革命前后的文体变革
        2.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与文体演变
        二、“觉民”与“觉世”:清末白话文体的特点
第三章 白话书写中的“民国”和“国民”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告
        一、国体认同的强化
        二、反袁运动中的通告与檄文
        1. “二次革命”时期
        2. “护国运动”时期
        三、军阀对士兵的宣教
        四、涉外的宣言
    第二节 国语课的新气象
        一、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
        1. 热爱祖国 团结国民
        2. 圣化民国 建构权威
        3. 国民义务 不可推卸
        4. 国耻国难 抗御外侮
        5. 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
        二、培育新国民的品质
        1. 勤于学习 掌握知识
        2. 热爱劳动 造福社会
        3. 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
        4. 遵守公德 互助友爱
        5. 继承传统 涵养品格
        6. 自立自强 自尊自爱
        7. 毕业从业 弦歌不辍
        三、民国小学生作文中的认知
        1. 读书不忘救国的政治情怀
        2. 心系劳苦大众的平等精神
        3. 不畏艰难的成长渴望
        4. 对世风世俗的批判反思
    第三节 《白话书信》中的新风格
        一、国民的新政治理想
        1. 民主政治的新觉悟
        2. 社会主义的新思潮
        3. 社会革命的新萌芽
        二、国民的新伦理精神
        1. 男女共学的实现与男女生交往
        2. 恋爱婚姻的自主权与家庭革命
        3. 新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第四章 国共两党的话语建构
    第一节 国民党党国的政治修辞
        一、北伐统一的“领导党”
        二、党国一体的“统治党”
        1. 统治合法性的建构
        2. 与对抗势力的斗争
        3. 民族国家建设的担当者
        三、难以胜任的宪政改革
    第二节 中共的革命语体
        一、国民革大命中的政治动员
        二、革命根据地的白话文告
        三、关于抗战的舆论宣传
        四、解放战争中的政治修辞
    第三节 政党意识形态对国民的塑造
        一、国民党的意识形态
        二、共产党意识形态
        三、革命漩涡中的国共与国民
        四、小结
第五章 白话文体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
    第一节 从“金字塔”到“扁平化”
        一、文言贵族的衰落
        二、民众力量的崛起
        三、话语权的转移
    第二节 科学理性的思潮
        一、科学话语的形成
        二、白话的科学化
    第三节 民族国家的转型与成长
        一、语言统一与国家统一
        二、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结语 白话文体与现代国家、现代国民
    一、白话文体的现代性意义
    二、从“家国”到“民国”、“党国”
    三、革命性与现代性、国民性
    四、白话文体与现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民初的主要白话报刊一览表
附录二 新课程标准公民训练小册《模范公民》第八册概要表
附录三:平均土地办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朱素臣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素臣传奇本事考论
    第一节 野史杂传稍作缘饰
        一 《聚宝盆》本事考论
        二 《文星现》本事考论
        三 《十五贯》本事考论
        四 其他传奇本事考论
    第二节 拈出真人虚构敷衍
        一 《朝阳凤》本事考论
        二 《翡翠园》本事考论
        三 《万年觞》本事考论
    第三节 事无所本凭空虚构
        一 训世教化观的凸显
        二 叙事转捩点的刻意
        三 主客观叙事的矛盾
第二章 朱素臣传奇题材研究
    第一节 公案题材研究
        一 平反公案:公案传奇的共同模式
        二 同中求异:同一模式的不同处理
        三 公案题材:反映现实的独特视角
    第二节 爱情题材研究
        一 《龙凤钱》:调和情理冲突
        二 《文星现》:回避情理冲突
        三 《秦楼月》:抹煞情理对立
        四 朱素臣对情理关系探索的结果
    第三节 历史题材研究
        一 明朝忠奸斗争的再现
        二 明清易代原因的挖掘
第三章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与后世传播
    第一节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
        一 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
        二 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 本色当行的戏曲语言
        四 多方面服务舞台演出
    第二节 朱素臣传奇的后世传播
        一 戏曲选本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二 民间演剧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三 版本流传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参考文献
附录:朱素臣戏曲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萧朝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写作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籍贯
        (二) 族属
        (三) 肉父
        (四) 妻子
        (五) 儿子
        (六) 西王府
        (七) 萧朝贵与《天兄圣旨》
        (八) “勇敢”
        (九) 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史料
        (一) 视角
        (二) 史料
        1. 文人笔记、野史
        2. 清朝档案和官书
        3. 太平天国官书和将领自述
        4. 地方史志与田野调查
        5. 外人记载
第一章 萧朝贵时代
    第一节 基督降临广西
    第二节 萧朝贵与杨秀清的关系
        一、合作
        二、斗争
        (一) 分歧与矛盾
        (二) 超越杨秀清的尝试
        1. 大肆揽权
        2. 培植私党
        3. 代理首辅
        (三) 私人恩怨
        三、萧、杨关系小结
    第三节 萧朝贵时代太平天国的权力格局
第二章 “天兄”的缄默
    第一节 水窦村之战前后
    第二节 悄然的政变:永安封王
第三章 长沙鏖兵
    第一节 《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为西王有难禀东王等》再辨
        一、真伪再辨
        二、疑点再辨
        三、“抄件”形成及形成时间再辨
    第二节 耶稣回天——萧朝贵之死的若干问题
        一、萧朝贵重伤时间与情形
        二、萧朝贵死亡时间
        三、萧朝贵之死的影响
    第三节 长沙战役第一阶段太平军战略战术分析——兼谈萧朝贵的死因问题
        一、战略分析
        二、战役指挥分析
        三、战术分析
        四、郴州决策与萧朝贵之死
第四章 神话
    第一节 萧朝贵“神化”历程考述
        一、“法术”
        二、“丰碑”
    第二节 假面
结语
附录一:萧朝贵年表
附录二:萧朝贵资料选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有关人才观的研究
        0.2.2 国外有关人才观的研究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0.4.1 主要创新
        0.4.2 研究不足
1 人才思想的历史溯源
    1.1 重才思想
    1.2 识才标准
    1.3 辨才方法
    1.4 任才理念
    1.5 用才之道
    1.6 本章小结
2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2.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力资本理论
    2.2 列宁人才思想
        2.2.1 列宁的人才地位论
        2.2.2 列宁的人才培养论
        2.2.3 列宁的人才选拔论
        2.2.4 列宁的人才使用论
    2.3 我国三代领导人人才思想
        2.3.1 毛泽东人才思想
        2.3.2 邓小平人才思想
        2.3.3 江泽民人才思想
    2.4 科学人才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2.4.1 科学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
        2.4.2 科学人才观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2.5 本章小结
3 科学人才观的科学内涵
    3.1 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内涵
        3.1.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
    3.2 科学人才观的价值导向是“人人都能成才”
        3.2.1 “人人都能成才”的内涵
        3.2.2 “人人都能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价值导向
    3.3 科学人才观的根本原则是“党管人才”
        3.3.1 “党管人才”的内涵
        3.3.2 “党管人才”是科学人才观的根本原则
    3.4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要义是”以用为本”
        3.4.1 “以用为本”的内涵
        3.4.2 “以用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实践要义
    3.5 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宗旨是“服务发展”
        3.5.1 “服务发展”的内涵
        3.5.2 “服务发展”是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宗旨
    3.6 本章小结
4 科学人才观的创新理念
    4.1 “重物”更要“重人”
        4.1.1 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
        4.1.2 人才开发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开发
        4.1.3 人才引进是最有价值的引进
    4.2 重“学历、职称”更要重“能力、业绩”
        4.2.1 唯学历、职称论人才是人才观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4.2.2 评价人才应实行能力导向与业绩导向
    4.3 重“所有”更要重“所用”
        4.3.1 倡导不拘一格用人才
        4.3.2 构建“人才使用国际化”的理念
    4.4 重“管理”更要重“服务”
        4.4.1 “服务为先”是现代人才管理的出发点
        4.4.2 “服务人才”是党管人才的落脚点
    4.5 重“有形之手”更要重“无形之手”
        4.5.1 计划和市场是人才资源配置的手段
        4.5.2 加快人才配置的市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应用
    5.1 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5.1.1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5.1.2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5.1.3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5.1.4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5.1.5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5.1.6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5.2 人才开发机制的新构建
        5.2.1 人才培养机制
        5.2.2 人才评价机制
        5.2.3 人才使用机制
        5.2.4 人才流动机制
        5.2.5 人才激励机制
    5.3 人才发展环境的新营造
        5.3.1 人才创新环境
        5.3.2 人才生态环境
        5.3.3 人才服务环境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 ——毕飞宇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执着的追问与欲望的批判——毕飞宇小说的意蕴结构
    第一节 历史的追问与欲望化历史的批判
        1、颠覆阶级论、进步论、规律性为基础的历史观
        2、历史文本与历史相分离
        3、现实不断地模仿或修改历史
        4、历史叙事对欲望的批判
    第二节 精神破碎:都市描摹的伤感
        1、物欲的疯狂追求
        2、性与爱的分离
        3、城乡对立互参的组材模式
    第三节 人性幽秘的冷静透视
        1、社会集体无意识
        2、三个关键词
        (1) 权欲
        (2) 疯癫
        (3) 孤独
    小结: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第二章 温情的悲悯——毕飞宇小说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
    第一节 对弱势群体的悲悯
        一、对儿童的悲悯
        二、女性的生存悲歌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式微与当代艺术的悲剧
        1、传统文化的式微
        2、当代艺术的悲剧
    第三节 伤痛母题的抒写
    小结:悲天悯人,净化心灵
第三章 轻盈的话语舞蹈——毕飞宇小说的诗性外形
    第一节 话语的变迁
    第二节 语言的艺术
    小结:随物赋形,机敏幽默
结语:拯救主体性,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性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 记

(6)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导言:孔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发
    1.1 孔子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1.1.1 孔子伦理思想崇高的历史地位
        1.1.2 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现状
        1.1.3 孔子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1.2 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状况综述
    1.3 孔子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1.3.1 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一般性概括
        1.3.2 孔子伦理思想的八个基本范畴
    1.4 本文对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力求提出新的观点
        1.4.2 力求选取新的角度
        1.4.3 力求站在新的高度
        1.4.4 力求采用新的方法
        1.4.5 力求创建新的结构
        1.4.6 力求使用新的语言
第二章 “仁”学
    2.1 说“仁”
        2.1.1 推己及人谓之仁
        2.1.2 克己为人谓之仁
        2.1.3 害不加人谓之仁
        2.1.4 敦厚朴实谓之仁
        2.1.5 不偏不倚谓之仁
        2.1.6 胸襟博大谓之仁
    2.2 释“仁”
        2.2.1 密之至也谓之仁
        2.2.2 人之本性谓之仁
        2.2.3 处世之善谓之仁
        2.2.4 人性相与谓之仁
    2.3 里“仁”
        2.3.1 里仁乃人生之大享受
        2.3.2 里仁有扎于沃土之根
        2.3.3 里仁需一番苦苦修炼
        2.3.4 里仁本就在吾之心中
    2.4 处“仁”
        2.4.1 在把握得失中处仁
        2.4.2 在明辨是非中处仁
        2.4.3 在有容乃大中处仁
        2.4.4 在善待贵贱中处仁
        2.4.5 在持之以恒中处仁
        2.4.6 在讲究礼让中处仁
        2.4.7 在心气平和中处仁
        2.4.8 在不辞劳苦中处仁
        2.4.9 在打好基础中处仁
        2.4.10 在生死考验中处仁
        2.4.11 在具体行为中处仁
        2.4.12 在天地化育中处仁
    2.5 不“仁”
第三章 “孝”道
    3.1 有子对孝的价值定位
        3.1.1 为人之本
        3.1.2 立国之基
        3.1.3 孝之与悌
    3.2 孝的理念及其实践
        3.2.1 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信条
        3.2.2 推行举孝廉的选人制度
        3.2.3 历久而不衰的伦理规范
    3.3 《论语》对孝的表述
        3.3.1 父引子继谓之孝
        3.3.2 不违人道谓之孝
        3.3.3 子不令忧谓之孝
        3.3.4 恭敬事亲谓之孝
        3.3.5 子性良善谓之孝
    3.4 孝之内涵
        3.4.1 子承老也的传统训诂
        3.4.2 老传子承的孝之发凡
        3.4.3 新解与人类自身传承
    3.5 孝的社会实践
        3.5.1 关于老传子
        3.5.2 关于子承老
    3.6 孝之天经地义
        3.6.1 政治学依据
        3.6.2 哲学的高度
    3.7 《孝经》论孝
        3.7.1 孝的过程性
        3.7.2 孝的层次性
        3.7.3 孝的本质性
第四章 “学”旨
    4.1 “学”之与人生匡正
        4.1.1 端正人生缘于学
        4.1.2 通达自在缘于学
        4.1.3 区分品第缘于学
        4.1.4 成就美德缘于学
        4.1.5 为人师表缘于学
    4.2 “学”之与人生幸福
        4.2.1 学--达于幸福的津梁
        4.2.2 学--理性世界的实现
        4.2.3 学--情感世界的满足
        4.2.4 学--情绪世界的调整
        4.2.5 “不亦”中的哲理
    4.3 “学”之哲理
        4.3.1 学也无涯
        4.3.2 学必择位
        4.3.3 学须靠积
        4.3.4 学宜一贯
第五章 “言”析
    5.1 切入点及意义
        5.1.1 萦绕心头的思虑
        5.1.2 深究“巧言令色”
    5.2 “巧言令色”分析
        5.2.1 关于“言”
        5.2.2 关于“巧言”
    5.3 “巧言令色”之因
        5.3.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3.2 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存在
        5.3.3 人的心理普遍性弱点
    5.4 “巧言令色”应对
        5.4.1 应正视“巧言令色”
        5.4.2 切不可“巧言令色”
        5.4.3 不可不“巧言令色”
第六章 “省”身
    6.1 省身说之背景概略
        6.1.1 《论语》中省身说的记述
        6.1.2 曾子其人及所得之道
    6.2 吾日三省吾身详解
        6.2.1 省身之主体
        6.2.2 省身之客体
        6.2.3 日之学问
        6.2.4 省之含义
    6.3 省身说的内容
        6.3.1 省身之标准
        6.3.2 省身之向度
        6.3.3 省身之行为
        6.3.4 省身之三不
    6.4 正视省身
        6.4.1 省之必要
        6.4.2 省身之难
        6.4.3 省身综观
第七章 “和”解
    7.1 《论语》中“和”之学说
        7.1.1 “和”之显位
        7.1.2 “和”之大用
        7.1.3 “和”之深因
        7.1.4 “和”之有约
    7.2 “和”之含义及其分析
        7.2.1 “和”乃理想社会
        7.2.2 “和”为治国原则
        7.2.3 “和”呈稳定状态
        7.2.4 “和”构谐之格局
        7.2.5 “和”有调和之功
    7.3 “和”的客观性
        7.3.1 “和”是伟大发现
        7.3.2 “和”是客观存在
        7.3.3 “和”乃行为准则
    7.4 “和”的非保守性
        7.4.1 “和”即“和”
        7.4.2 “和”非“和”
        7.4.3 “和”亦“和”
第八章 “思”辨
    8.1 “思”之概述
        8.1.1 未言之言
        8.1.2 “思”之与君子
        8.1.3 “思”之路径
        8.1.4 “思”之路线及归宿
    8.2 解“思”
        8.2.1 “思”之神奇
        8.2.2 《经籍纂诂》训“思”
        8.2.3 《易经》训“思”
        8.2.4 “田”上“心”下为“思”
        8.2.5 “九思”之中的“思”
        8.2.6 在具体性之中把握“思”
        8.2.7 深入在“位”之中的“思”
        8.2.8 与“学”永不分离之“思”
    8.3 “九思”详析
        8.3.1 关于“视思明”
        8.3.2 关于“听思聪”
        8.3.3 关于“色思温”
        8.3.4 关于“貌思恭”
        8.3.5 关于“言思忠”
        8.3.6 关于“事思敬”
        8.3.7 关于“疑思问”
        8.3.8 关于“忿思难”
        8.3.9 关于“见得思义”
第九章 “道”义
    9.1 对“道”之探究的视角
        9.1.1 问题的提出
        9.1.2 原文大意
    9.2 《论语》言“道”
        9.2.1 人间道路之“道”
        9.2.2 正确手段之“道”
        9.2.3 天地之理的“道”
        9.2.4 人间正义之“道”
        9.2.5 人生修养之“道”
        9.2.6 治国安邦之“道”
        9.2.7 对人引导之“道”
    9.3 老子言“道”
        9.3.1 存在方式之“道”
        9.3.2 无所不能之“道”
        9.3.3 处下守柔之“道”
        9.3.4 以退为进之“道”
        9.3.5 动反用弱之“道”
        9.3.6 利而不害之“道”
    9.4 宇宙本原之“道”
        9.4.1 此意出处
        9.4.2 “道”的定义
        9.4.3 “道”的形成
        9.4.4 “道”的状态
        9.4.5 “道”之为何
        9.4.6 “道”之运行
        9.4.7 “道”之系统
        9.4.8 “道”之纲常
    9.5 《易经系传》之“道”
        9.5.1 定义
        9.5.2 关系
        9.5.3 状态
    9.6 朝闻之“道”
        9.6.1 所闻为何“道”
        9.6.2 闻之不可死
        9.6.3 夕死则可矣
第十章 结语:孔子伦理思想的不朽价值
    10.1 孔子伦理思想贯穿古今
        10.1.1 孔子伦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10.1.2 孔子伦理思想颠扑不破
        10.1.3 孔子伦理思想的永恒性特质
    10.2 孔子伦理思想广被海外
        10.2.1 孔子伦理思想对东亚各国的深刻影响
        10.2.2 孔子伦理思想对南亚社会的巨大推动
        10.2.3 孔子伦理思想在欧美大陆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致谢及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放胆追求财富 敢做21世纪新富豪(论文参考文献)

  • [1]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D]. 靳志朋. 南开大学, 2014(04)
  • [2]朱素臣传奇研究[D]. 张红霞. 河南大学, 2012(05)
  • [3]萧朝贵研究[D]. 刘晨. 山东大学, 2012(02)
  • [4]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 胡雪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1)
  • [5]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 ——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 张权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5)
  • [6]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 王世明. 清华大学, 2004(03)
  • [7]放胆追求财富 敢做21世纪新富豪[J]. 李昱春,齐红倩. 现代营销, 2000(01)

标签:;  ;  ;  ;  ;  

大胆追求财富,敢为21世纪的新富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