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业废料生产化学品

利用工业废料生产化学品

一、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取化学药品(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菲[1](2020)在《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提出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磷素的获取必须经过磷酸盐的溶解。现行磷酸盐的溶解大都通过湿法磷酸工艺,但是湿法磷酸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溶磷新工艺迫在眉睫。酸碱再生循环理论是基于磷化工产业湿法磷酸过程提出的,并衍生出“隐性酸”和“隐性碱”的概念,以期将其用于普适的农业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与酸碱循环。玉米秸秆蒸汽爆破后,能够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并暴露出很多的酸性基团,因此汽爆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酸”。如果能利用汽爆玉米秸秆对磷矿粉进行溶解,将对磷素的提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汽爆玉米秸秆溶解磷矿粉,探索了磷矿粉的溶解新工艺,并制备了秸秆腐植酸肥料,其次探究了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新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溶磷效果,然后将酸碱再生循环理论用于造纸碱回收,将磷酸用于木质素的提取,上清液苛化得到可以循环利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基于两个关键技术对生物质炼制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对其中的能量与物质流进行分析,规划了产品集成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半纤维素降解,木质素软化,细胞壁表面破裂暴露出大量活性基团,其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高压反应釜中表现出有机酸的性质,对磷矿粉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加入氯化钙和硫酸钙等无机盐可以加速汽爆秸秆的降解,从而增强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加入20%的氯化钙对溶磷效果最好,加入硫酸氢钠在180℃下反应5h时,溶磷率最大。溶磷后的秸秆形成腐植酸用于小麦盆栽实验,结果发现施加0.2%的腐植酸液小麦的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利用汽爆秸秆作为固态发酵的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结果发现,固态发酵第8天时,基质中有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最大的溶磷率可达0.1%,是液态发酵溶磷率的5倍。对发酵后磷矿粉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尺寸表征后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磷矿粉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溶解孔洞,且磷矿粉颗粒粒径由375.43 μm逐渐减小到49.73 μm,说明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很好地溶解了磷矿粉。(3)酸碱再生循环的理念用于造纸碱回收工艺,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生成的循环碱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可达10 g/L,补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重新用于循环蒸煮,分析了碱液循环次数对生物质组分拆分的影响,发现在五次循环中,纤维的卡伯值几乎不变,但是纤维素的得率急剧下降。(4)基于酸碱再生循环的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中,所选的最佳技术路线节省了约42%的能耗,新的碱回收工艺节省了 60%的能耗,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可节省80%的用水量,同时形成了以造纸、木质素碳纳米管、木质素复合膜、低聚木糖和腐植酸五种产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清洁溶磷工艺,虽然其溶磷率有限,但是溶磷后的秸秆形成了腐植酸,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施用。固态发酵很好地发挥了节水节能的优势,利用磷酸酸化工艺不仅可以高效回收木质素,还节约了处理污水的能耗,形成了蒸煮碱液的循环。对生物质炼制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磷化工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都提供了新思路。

王子华[2](2020)在《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和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的出现,生物质能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糠醛渣是生物质类物质如玉米芯、玉米秆、稻壳、棉籽壳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下脚料中的聚戊糖成分水解生产糠醛(呋喃甲醛)产生的生物质类废弃物,是转化乙酰丙酸酯(Levulinate esters)的重要生物质原料。乙酰丙酸甲酯(Methyl levulinate,ML)作为一种新型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涂料,香料添加剂等领域。以糠醛渣为原料制备乙酰丙酸甲酯有着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而且经过预处理后可以实现对糠醛渣的多级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得到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一条很有潜力的生物质转化途径。本文以糠醛渣为原料,以硫酸铝为催化剂生产乙酰丙酸甲酯,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首先探究了以葡萄糖作为原料生产乙酰丙酸甲酯,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以及水对该反应的影响,并提出了葡萄糖转化成乙酰丙酸甲酯的可能反应途径,然后对糠醛渣生产乙酰丙酸甲酯的工艺进行探究,最后通过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糠醛渣进行预处理,考察预处理后的糠醛渣对乙酰丙酸甲酯产率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葡萄糖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实验中,首先考察了原料浓度对于该反应的影响,筛选出的浓度为20 g/L,然后在甲醇和低浓度硫酸甲醇的体系中考察一系列金属硫酸盐对催化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催化性能,筛选出Al2(SO4)3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0.72 g葡萄糖使用Al2(SO4)3的最佳用量为0.24 g。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最佳反应时间为4 h,最佳温度为170℃,得到最高产率为61.60 mol%;结合乙酰丙酸酯化法生产乙酰丙酸甲酯,最后考察含水量对于产物中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LA)和乙酰丙酸甲酯两者总量的影响,实验结论得出50%的含水量对两者的总产率提升最大,总产率达到70.88 mol%,并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途径。实验最后探究了Al2(SO4)3循环使用的性能,重复使用5次后乙酰丙酸甲酯的产率为57.20 mol%,仍然保持较好的活性,表明Al2(SO4)3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催化剂。2.首先对糠醛渣进行了干燥筛分处理,然后对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进行了催化剂筛选和单因素实验的研究,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硫酸铝0.5 g,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180℃,得到乙酰丙酸甲酯产率为20.21 wt%。考察了含水量对实验中乙酰丙酸甲酯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得出50%的含水量对乙酰丙酸和乙酰丙酸甲酯两者的总产率提升最大,总产率为23.33 wt%。研究了变温条件对本实验的影响,设计了响应面实验,得出第一阶段反应温度198.05℃,反应时间1.50 h,第二阶段反应温度163.28℃,反应时间1.30 h时,乙酰丙酸和乙酰丙酸甲酯两者总产率三次验证实验平均值达到25.64 wt%。3.首先用碱性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和甲酸溶液分别对糠醛渣进行预处理,采用纤维素测定仪对预处理前后的糠醛渣进行成分测定,并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化学键变化,得到的结果显示用甲酸预处理后的糠醛渣中纤维素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组分含量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甲酸预处理后的纤维素含量由40.01%提高到了71.91%,半纤维素的含量由9.31%降低到4.39%,木质素的含量由44.50%降低到18.26%。预处理后的糠醛渣用于制备乙酰丙酸甲酯,基于上一章的实验结论,采用响应面优化的方法对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工艺优化。得出第一阶段反应温度194.76℃,反应时间1.93 h,第二阶段反应温度166.43℃,反应时间1.06 h时,乙酰丙酸和乙酰丙酸甲酯两者总产率三次验证实验平均值达到45.02 wt%。质量衡算和初步的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预处理可以实现糠醛渣的分级利用,不但节约了成本,提高过程的经济性,而且分级利用使得产品更加多样性,为糠醛渣的全面利用提供更多可能。

尹玉磊[3](2019)在《糠醛渣清洁制备生物炭/活性炭的研究》文中认为糠醛渣是糠醛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生物质废物。由于酸水解过程导致糠醛渣呈酸性、含水率高,其大量堆积会对大气、土壤及河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糠醛渣作为生物质类废物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木质素,因此可以被用来制备生物炭和活性炭等多孔炭材料。多孔炭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丰富及化学性质稳定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液相吸附、气相吸附和催化等领域。传统的物理化学活化制备多孔炭材料的方法存在着诸如热解气体直接燃烧或排放造成的能源浪费,活化剂活化效率低,混合时间长及制备程序冗长繁琐等问题。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利用热解气和氢氧化钾熔融盐清洁活化糠醛渣制备生物炭和活性炭材料的方法,为热解气高值化利用及糠醛渣的资源化提供一种全新策略。本论文主要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论文首先分别进行了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基础研究。研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活化剂用量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水蒸气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456~655 m2/g,总孔体积为0.31~0.36 cm3/g,微孔和中孔体积相近,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可至60.4%。二氧化碳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618~995 m2/g,孔体积为0.42~0.48 cm3/g,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可以达到91.3%。二氧化碳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品性优于水蒸气活化制备的活性炭。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在409~3376 m2/g之间,总孔体积的范围在0.32~2.14 cm3/g,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可达85.5%,具有较强氮气吸附能力。较广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范围,主要受氢氧化钾比例和活化温度的影响。以上方法的研究为糠醛渣活化制备活性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后面章节提了真实有效的对比数据;针对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热解气体难以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的问题,论文提出利用糠醛渣热解产生的热解气自活化制备生物炭的思路。通过对热解气流速、活化时间及活化温度对生物炭品性影响的研究,成功制备了富含微孔和中孔的生物炭材料。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567 m2/g,总孔体积为0.38 cm3/g,中孔的体积占比最高可以达到39.2%,单位质量糠醛渣的比表面积值可以达到176.9 m2/g。热解气流速和活化时间是影响生物炭比表面积和孔隙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快的热解气流速和过长的活化时间会使热解气用量过剩导致部分热解气未能参与活化过程,同时过量的热解气会造成活化反应过度,从而导致孔隙的塌陷和破坏。经过自活化过程,热解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至34.7%~62.3%,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至12.2%~48.3%。热解气的热值由活化前7.2 MJ/m3最大可提高至14.0 MJ/m3。热解气自活化法成功制备了孔隙良好的生物炭材料,并实现高值化利用热解气的目的,活化后热解气热值近似于常规气体燃料。这为糠醛渣和热解气的清洁化、无害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策略;针对传统的化学活化法混合过程程序复杂、渗透传质速率慢和活化剂负载量低而导致的活性炭制备周期长、活化剂利用效率低和制备成本高的现状,提出了氢氧化钾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设计和研究了一体化活化设备和特殊反应器,将炭化、混合和活化在制备过程上融为一步,无需经历炭化降温和活化再升温过程,使制备过程得以连续。熔融盐同热解炭的混合过程是物理和化学过程的耦合,热解炭同高温熔融盐之间的腐蚀化学反应,强化了传质过程,缩短了熔融盐进入和负载于热解炭内部的时间。混合全过程时间仅需3 min,仅为氢氧化钾活化制备活性炭混合全过程时间的1/400。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过程时间为120s时,热解炭的熔融盐负载量可以达到1.73 g/g,远高于传统氢氧化钾化学活化方法0.43 g/g氢氧化钾的负载量。通过对炭化时间、混合时间、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制备因素对活性炭品性影响的研究,成功制备了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分别为2449 m2/g和1.51 cm3/g的活性炭,孔隙结构以微孔占主导,微孔孔体积占比最大为79.3%。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电容值为210.2 F/g,10000次循环充放电的稳定性可以达到96.3%,功率密度为251 W/kg时活性炭电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可达到52.6 Wh/kg,电化学性能优于普通活性炭材料基电容器。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具有混合时间短、活化剂负载量大、活化效率高和制备周期短的优势,为糠醛渣制备活性炭提供了一种绿色、节能、清洁无污染的活化方式,为糠醛渣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针对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中过长的混合时间,所导致的混合过程和活化过程碳损失过大,活性炭得率和综合品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热解气耦合氢氧化钾熔融盐活化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研究。以期在保证活性炭一定得率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活性炭的综合品性。结果表明在得率为19.9%时,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高可以达到2458 m2/g和1.58 cm3/g,微介孔孔隙发达,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为82.9%,主要孔径集中分布于0.6~3 nm,耦合活化效果良好。热解气在耦合过程中由于熔融盐占据孔隙内部而导致不能全部参与活化,活化后热解气的热值最高为9.9 MJ/m3,低于热解气单独活化时热解气热值。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可以达到647.1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吸附过程偏向单层化学吸附。热解气耦合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成功突破了熔融盐活化制备活性炭品性的瓶颈,为制备高性能活性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

陈颖颖[4](2019)在《膨润土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膨润土是我国储量丰富的一种粘土矿物,其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因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阳离子交换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然而粉末状膨润土具有很好的吸水膨胀性和分散悬浮性,使得膨润土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泥浆,很难达到固液分离,造成二次污染,这限制了它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本文以浙江安吉县钠基膨润土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成型制备研究,探讨其最佳制备工艺。借助FT-IR、XRD、TGA-DTA、SEM和BET等分析检测手段对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并对制得的吸附剂颗粒吸附废水中染料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本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分别采用挤出-滚圆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得了三种膨润土基吸附剂颗粒。膨润土颗粒(G1)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2CO3含量5%,焙烧温度500°C,焙烧时间50 min;膨润土复合颗粒(G2)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膨润土/粉煤灰配比为8:2,Na2CO3含量3%,焙烧温度为500°C,焙烧时间为40 min;膨润土/粉煤灰复合颗粒(G3)最佳制备条件: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CaCl2质量分数为3%,膨润土/粉煤灰的比例为10/10。(2)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膨润土,制得了有机膨润土(P-OBT),XRD衍射图显示随着CTAB含量的增加,改性土的d001峰向小角度偏移越大,当CTAB含量增加到27.7%时,有机膨润土相应的层间间距(d001值)增加到2.31 nm,在红外光谱图中可以观察到改性后的膨润土有-CH2和-CH3特征峰出现,综上说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改性效果明显。采用溶胶凝胶法对P-OBT进行成型造粒得到稳定性良好的球形颗粒(G4)。(3)讨论了这几种膨润土基吸附材料对染料的去除效果。G1对50 mg·L-1的亚甲基蓝(MB)去除率达到68.8%,吸附量为1.86 mg·g-1;G2对50 mg·L-1的MB去除率达到93.86%,吸附量2.35mg·g-1;G3对100 mg·L-1的MB去除率达到98.71%,吸附量为32.38 mg·g-1;G4对100 mg·L-1的MB去除率达到92.12%,吸附量为59.55 mg·g-1,对100 mg·L-1的RhB去除率达到81.25%,吸附量为11.52mg·g-1。(4)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G2对MB的吸附很好地符合了Langmuir等温模型,说明G2吸附MB的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反应;G3对MB的吸附很好地符合了Freundlich等温模型,说明吸附剂非均相表面对MB的吸附涉及到多层吸附;G4对MB的吸附很好地符合了Langmuir等温模型,G4对RhB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5)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G2对MB的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其中ΔH?值为1.247 kJ·mol-1大于零,说明升温有利于吸附。ΔS?大于零,说明吸附过程中,整个体系的混乱度增加;G3对MB的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体系混乱度增加;G4对MB的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ΔH?为负值,说明吸附过程伴随着放热。ΔS?小于零,说明吸附过程中,整个体系混乱度减少;G4对RhB的吸附过程中,当温度为298 k时,ΔG?大于零,说明吸附不能自发进行,需要外加能量促使反应的进行。随着温度升高ΔG?小于零,说明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ΔH?为正值,说明该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6)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G2、G3和G4对MB的吸附行为和G4对RhB的吸附行为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结合XRD、红外分析和热力学分析,证明其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的共同结果。(7)以乙醇作为解吸剂进行解吸实验,在5次连续吸附-解吸后,G3对MB的去除率仍可以达到65.5%。说明该吸附剂颗粒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

张璇[5](2019)在《钢渣催化含油污泥裂解气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渣作为钢铁冶炼过程中的主要废弃物,每年产量巨大且金属矿相的含量丰富,具有潜在的回收和利用价值。含油污泥是一种石油石化工业固废,有毒、易燃,污染水质且破坏环境。针对含油污泥和转炉钢渣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问题,本文开展了含油污泥和钢渣的协同热解研究,旨在探索一条新型工艺路线,一方面充分回收利用含油污泥中的烃类有机物,另一方面热解过程能有效促进钢渣中铁氧化物的原位还原,回收出铁资源,从而实现钢渣和含油污泥的协同资源化处置,降低两种工业固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首先,采用Fact Sage热力学软件模拟研究两种固废在混合情况下的高温热力学反应行为,得出理论产气量、残碳量以及含铁相的变化规律;通过将含油污泥的热解产气工艺和高温还原铁氧化物进行过程耦合,研究分析热解温度、升温速率、泥渣掺混比和钢渣粒径等因素对含油污泥热解产气的影响,确定了热解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添加钢渣,能够有效促进含油污泥的有机物裂解,产生更多的小分子烃类和CO气体;热解升温速率为10℃/min,泥渣掺混比为2:1,钢渣粒径为200目时,H2、CO和CmHn有最大体积浓度,分别为0.72%,2.05%和0.71%;随着含油污泥的炭化沉积,钢渣中的Fe Ox被焦炭还原,产出金属铁单质与CO气体能源。(2)升温速率越快,钢渣比重越大,钢渣粒径越小,含油污泥热解对于钢渣中Fe Ox的还原率越高;钢渣能充分利用含油污泥中的碳质资源,大大提高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率。其次,以含油污泥热解产生的热解残渣中含有的焦炭作为气化剂原料开展变温和恒温气化实验,研究分析了恒温温度、掺混比以及水蒸汽流量对合成气组分浓度的影响。实验证明,钢渣中的无机矿物质具有催化活化作用,当恒温温度为1000℃,泥渣掺混比为2:1,水蒸汽流量为0.14m L/min时,气化效果较好。最后,针对含油污泥与钢渣混合热解的转化机理开展研究,基于热解动力学拟合分析,得出:纯含油污泥热解第一阶段(453~753K)和第二阶段(753~1113K)符合A1模型,第三阶段(1113~1413K)符合D1模型;以1:1的比例混合钢渣后的含油污泥热解第一阶段符合S2模型,第二、第三阶段符合D1模型;热解第一阶段以化学反应为主,第二、第三阶段的气相扩散反应占主导;随着钢渣的添加比例增大,各阶段的热解活化能数值越小,反应出含油污泥的热解过程在添加钢渣后变得容易发生。基于本文研究可知:含油污泥与钢渣混合热解,是一种技术可行且经济高效的资源化再利用途径,比单纯含油污泥热解更具有应用价值。

李伶俐[6](2019)在《麦饭石催化提质生物质热解挥发分研究》文中认为生物质来源广泛,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来替代化石能源,对于减缓能源短缺、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物质快速热解可获得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提高生物油品质是实现生物油工业化应用的关键之一。本文以松木屑为生物质原料,研究了麦饭石催化剂对生物质快速热解挥发分的影响,并制备了Mg、Ni改性的麦饭石催化剂,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评价,以期改善生物油品质。具体工作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麦饭石作为催化提质床料,在双循环反应系统中进行了生物质快速热解挥发分的催化提质实验,考查了提质床料、催化提质温度和提质循环速率对生物质快速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石英砂床料,麦饭石催化提质使轻质焦油和重质焦油产率均降低,但焦油中轻质焦油相对含量增加。同时,麦饭石促使生物油中的氧元素以H2O、CO和CO2的形式脱除,且主要以H2O和CO的形式脱除,焦油中烃类、酚类含量显着增大,酸类、酮类物质含量显着降低。催化提质温度升高更有利于焦油中的氧以H2O和CO形式脱除,焦油中烃类相对含量随提质温度升高而增加,而酸、酯、酮类含量降低。提高催化提质循环速率,焦油中轻质组分相对含量增加,但焦油中烃类、酚类相对含量均降低。在提质温度520oC,提质循环速率5.5 kg/h时,提质油品质较好,轻质焦油含量较高,酚类物质含量可达46.37%。(2)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g、Ni改性麦饭石催化剂Mg/MS和Ni/MS,对改性麦饭石进行表征,并在热解温度500oC、提质温度500oC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评价。麦饭石载镁、镍催化剂具有较强的焦油催化裂解活性,使焦油产率大幅降低,且Ni/MS催化活性高于Mg/MS。Ni改性显着增强了麦饭石催化剂的脱氧性能,特别是脱羧基和脱羟基反应,使生物油中的氧元素以CO2和水的形式脱除,同时可降低催化剂表面积碳。在Ni/MS催化作用下,焦油产率为35.17 wt.%,水产率25.01 wt.%,CO产率5.43wt.%,CO2产率11.29 wt.%,积碳量仅为0.13 wt.%。焦油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麦饭石基催化剂提质并不能达到富集酚类化合物的目的,但可降低焦油中酸类物质的含量,且使焦油中高含氧化合物含量降低。和Ni/MS相比,Mg/MS催化提质油品质较好。

陈姗[7](2019)在《超富集植物制取活性炭气化催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治理成本低廉、治理效果永久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已进入规模化的应用阶段。植物修复技术产生的收获物中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如若处置不当,植物中的重金属会以各种形式返回到生态环境中,对环境再次造成污染。因此,探索合理的植物修复产物处置技术非常迫切。本文首先总结对比国内外处置超富集植物的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结合超富集植物的特点,提出以超富集植物为原料制取活性炭的方案,并说明该项研究的意义以及应用场景。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案,分别探究热解阶段和活化阶段的重金属迁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重金属的迁移影响较大,并且热解阶段和活化阶段的重金属迁移规律不完全一致,热解阶段重金属的稳定性依次为:Ni≈Zn>Cu>Cr>Pb≈Cd,在活化阶段重金属的稳定性依次为:Cr>Zn>Pb>Ni≈Cu>Cd。其中Cu和Ni的稳定性下降,Cr的稳定性上升,添加KOH可以改变部分重金属在受热过程中的稳定性。热解处理可使重金属在底渣中富集,有利于重金属在后续工艺中的利用,选择合适的处理温度可以提高工艺的经济性。将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作为原煤气化的催化剂,利用微机差热天平探究其气化催化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添加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后,原煤的最大气化温度随着活性炭的添加比例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活化能也有不同比例的降低。将三种工况下制取的活性炭添加到原煤中作为催化剂,发现以超富集植物为原料制取的活性炭催化性能优于以普通生物质为原料制取的活性炭,催化性能的差异,推测是由超富集植物中的重金属引起的。通过管式炉实验发现,在700℃、800℃、900℃的气化温度下,添加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后,原煤的碳转化率均有明显提升,添加量越大,碳转化率越高;1000℃时,原煤的碳转化率为99.97%,因此添加活性炭后,碳转化率基本不变;对1000℃工况下的产气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添加10%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之后,原煤的产气质量有所提高。本文通过研究,初步探索了温度、时长以及碱炭比在活性炭制取过程中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热重和管式炉的实验肯定了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对煤的气化催化作用。

王凤[8](2018)在《酶辅助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废纸脱墨及脱墨浆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废纸中二次回用纤维在造纸领域已经成为纤维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混合办公废纸(MOW)的数量连年上升,因为其数量多、品质好、价格低的优势在废纸回收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混合办公废纸(MOW)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脱墨研究,首先以腰果酚为原料合成环保型表面活性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CPE),并将其与其他市面上脱墨效果较好且具有优良生物降解性能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多组分复配,探讨最优配比,制备一款绿色高效的脱墨产品。将其应用于传统的碱性化学法脱墨,探讨其最优脱墨工艺。其次用角质酶和淀粉酶取代碱性化学法脱墨中的传统化学药品,在中性条件下,配合复配的脱墨剂进行中性酶法脱墨,探讨角质酶和淀粉酶的最优添加量和最优脱墨工艺,并从脱墨浆质量,环保程度等方面与传统碱性化学法脱墨进行对比。本文还将最优脱墨工艺下得到的脱墨浆,采用磨浆处理-TEMPO氧化-均质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探讨主氧化剂次氯酸钠的用量对氧化纤维素的羧基含量、得率、平均聚合度及纤维的沉降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制备的纳米纤维素的形态尺寸及部分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以腰果酚为原料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CPE)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脱墨性,与市售常用脱墨效果较好的表面活性剂之间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其中CPE/AEO-9/AES以质量比为1:1:1的比例复配使用时脱墨效果最好,混合办公废纸脱墨后纸张的白度为90.45%ISO,油墨的去除率为91.96%,脱墨后纸张抗张指数19.58 N·m·g-1,撕裂指数7.23 mN·m2·g-1。角质酶、淀粉酶协同脱墨,可以取代传统碱法脱墨中的化学药品且进一步提高脱墨质量。两种酶的最优配比为角质酶用量10 U·g-1,淀粉酶用量5 U·g-1;最优工艺: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0.2%;混合酶的处理时间为30 min;混合酶的处理温度为50℃。脱墨浆指标为:白度92.24%ISO,油墨去除率92.63%,脱墨后纸张的抗张指数为24.83N·m·g-1,纸张的撕裂指数为9.48 mN·m2·g-1。角质酶/淀粉酶/复配表面活性剂的中性脱墨体系,不论是从脱墨浆的质量,脱墨过程中的环保程度还是在生产成本方面均优于传统碱性化学法脱墨。以脱墨浆为原料通过磨浆预处理-TEMPO氧化-高压均质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得到直径在10 nm左右,长度分布在100-150 nm之间纳米纤维素。其中磨浆压力为(3.33±0.1)N/mm,磨浆时间为15 min;TEMPO氧化阶段NaClO用量6.0 mmol·g-1;均质处理阶段使用型号为AH2010的高压均质机,用300 bar高压循环处理3遍,900 bar高压循环处理7遍。

姚庆峰[9](2018)在《水滑石—碳基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是一类重要的层状无机晶体新型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层间阴离子可交换、记忆效应等性质,己经在吸附、催化和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碳量子点(Carbon Dots,CDs)和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都是碳基量子点家族的成员。碳量子点是尺寸小于10nm的荧光碳纳米颗粒,具有光学性能稳定、含有丰富含氧官能团(-OH,-COOH和-C=O等)、易于制备和功能化修饰、比表面积大、毒性低,成本低廉和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石墨烯量子点具有更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CDs和GQDs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而且在吸附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潜力。本课题中,我们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1)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阴离子吸附质(甲基蓝)的吸附研究在水溶液中,LDHs可以作为捕获系列阴离子污染物的吸附剂,但吸附过程中LDHs的羟基基团与氮或含氧基团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很有限,需要提高LDHs中氢键的吸附点,获得较好的吸附效果。表面钝化的CDs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能够和目标物质之间形成氢键,产生吸附作用,但是由于CDs具有水溶性,氢键作用相对较弱,在实际应用中须选取一种载体与CDs点结合,以提高吸附效率,成为一种去除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优质替代材料。基于LDHs和CDs两种材料在吸附方面的特点,我们将带正电荷的LDHs和表面钝化、拥有丰富含氧官能团的CDs通过简单、环保的途径成功合成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在对其进行表征后发现,CDs可以有效和分散地组装在LDHs表面,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大量的自由羟基基团。利用LDHs-CDs对水体中的甲级蓝进行吸附研究发现,在pH为6~10范围内时,LDHs-CDs对甲基蓝能够保持较高的吸附效率(最大吸附量为185 mg/g),吸附动力学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2)DBS-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制备羟基自由基为了设计适用于制备羟基自由基、活性高的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我们将具有供电子特性和在类Fenton反应中呈现出类似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碳量子点与高效固体催化剂LDHs相结合,使CDs和LDHs相互作用的催化活性更为突出,进一步促进H202催化分解,制备大量羟基自由基。我们以LDHs作为催化剂载体,制备得到DBS-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化学发光信号的测定,发现DBS-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高效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促进酸性环境中H202的分解,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同时伴随发生强烈的化学发光。实验发现,新制备的DBS-LDHs-CDs能够在没有任何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促进十二烷基苯磺酸盐(DBS)发生降解,是一种优秀的非均相芬顿类催化剂,对不可生物降解的水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3)SDS-LDHs-GQ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非离子型有机吸附质(2,4,6-三氯苯酚)的吸附研究前面的研究中,LDHs-CDs对阴离子吸附质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为了进一步扩大LDHs和CDs的吸附应用范围,考察它们对非离子有机吸附质的吸附能力,我们通过水热合成法将柠檬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盐(SDS)插入LDHs层间,合成了 SDS-LDHs-GQDs复合材料,获得了局限于二维疏水空间的GQDs。我们用典型非离子有机吸附质2,4,6-三氯苯酚对(SDS-LDHs-GQDs)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它对2,4,6-三氯苯酚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率达到80%,远高于LDHs-GQDs(15%)和SDS-LDHs(40%),最大吸附量达到119mg/g,吸附动力学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对吸附机理的研究,能够证明SDS-LDHs-GQDs对2,4,6-三氯苯酚产生的高效吸附是来自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以及SDS和非离子被吸附物(2,4,6-三氯苯酚)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为非离子型有机分子的吸附提供了新的吸附剂产品,而且对开发其他LDHs复合材料和GQDs复合型吸附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坤[10](2018)在《高氮原料厌氧发酵制取沼气的氨抑制调控方法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厌氧消化制取沼气技术是畜禽粪便等高氮原料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但高氮原料厌氧消化中常见的氨抑制问题大大降低了其整体性能。本文针对典型的高氮原料畜禽粪便和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氨抑制问题,结合高氮原料的理化特性,主要研究了调节C/N比、添加微量元素和氨吹脱等氨抑制调控方法对高氮原料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产甲烷菌群的迁移进行分析,探究了氨抑制发生及调控过程中产甲烷菌群的变化情况,以期解决氨抑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底物浓度为8 g VS L-1时,猪粪、牛粪、鸡粪、兔粪的比甲烷产量最高,分别为409.6、269.8、377.1和323.2 mL CH4 g-1VSadded。升高底物浓度导致甲烷产量、生物降解率以及甲烷产量占沼气总产气量的百分比下降。此外,高底物浓度降解产生大量氨氮等可溶性抑制物,抑制产甲烷菌活性,且因降低接种比,导致产气延滞期增长。(2)添加微量元素Se、Co可使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体系的有机负荷承载能力提高到3.0 g VS L-1d-1,比甲烷产率为0.486 L g-1 VSadded,对照为0.45 L g-1VSadded。添加Se、Co的厌氧反应器在5.0 g VS L-1d-1条件下运行133天后出现失稳现象,补加Mo、Ni无改善,补加Fe后产气和消化稳定性均恢复正常,表明Se、Co、Fe是餐厨垃圾高负荷率厌氧消化稳定运行所必须的微量元素。菌群分析结果表明,乙酸裂解菌是适宜条件下厌氧发酵体系中的优势菌。随着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升高,嗜氢产甲烷菌在餐厨垃圾中温厌氧发酵中的数量逐渐提高,说明嗜氢产甲烷菌对抑制物的耐受性高于乙酸裂解产甲烷菌。(3)添加烂苹果使鸡粪中温厌氧消化体系的有机负荷承载能力由2.4 g VS L-1d-1提高到4.8 g VS L-1d-1。鸡粪、猪粪单独厌氧发酵的最高有机负荷率为2.4 g VS L-1d-1,比甲烷产率分别为0.279和0.299 L g-1 VSadded。添加烂苹果后,在相同有机负荷率下,比甲烷产率分别为0.365和0.322 L g-1 VSadded。添加玉米秸秆后,比甲烷产率分别为0.251和0.301 L g-1 VSadded。有机负荷率升高到4.8 g VS L-1d-1后,以鸡粪、猪粪、鸡粪/烂苹果、猪粪/烂苹果为原料的反应器的比甲烷产率最高,分别为0.237、0.253、0.329和0.268 L g-1 VSadded。鸡粪/烂苹果反应器中甲烷八叠球菌科为古细菌菌群的优势菌,同时,嗜氢产甲烷菌的甲烷杆菌科呈现数量增加趋势。(4)鸡粪发酵液氨吹脱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氨去除率随吹脱温度和pH值的升高而升高。70℃和pH 11的氨吹脱条件下获得的氨去除率最高,经氨吹脱处理86.5 h后发酵液氨去除率达98.4%。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特征时长τ随吹脱的温度或pH值的降低而升高。脱氮效率E值随氨吹脱的温度或pH值的升高而升高。(5)在3 g VS L-1 d-1条件下,鸡粪单独连续厌氧发酵的比甲烷产率为0.163L g-11 VSadded。采用35℃、55℃及pH 10的发酵液氨吹脱处理没有提高鸡粪连续厌氧发酵的甲烷产量;采用70℃、pH 10的氨吹脱处理可使鸡粪厌氧消化体系的有机负荷承载能力由3 g VS L-1 d-1提高至9 g VS L-1 d-1,且获得较高的比甲烷产量(0.199 L g-1 VSadded)。该反应器的优势菌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由甲烷八叠球菌科向耐受抑制作用更强的甲烷微菌目迁移,而其余反应器菌群中的优势菌因活性受到抑制而大量减少。本研究将批次试验和半连续厌氧消化试验相结合,采用多种氨抑制调控方法对高氮原料或发酵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调节C/N比、添加微量元素、发酵液氨吹脱三种方法均有效提高了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的甲烷产量及运行稳定性,是较理想的缓解氨抑制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取化学药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取化学药品(论文提纲范文)

(1)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1.1.1 磷素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
        1.1.2 磷矿溶解工艺现状及进展
        1.1.3 有机酸溶磷新工艺的发展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1.2.1 玉米秸秆用于磷矿的溶解
        1.2.2 玉米秸秆制备腐植酸现状
        1.2.3 玉米秸秆碱法炼制存在的难题
    1.3 酸碱再生循环与生物质炼制结合的意义
        1.3.1 酸碱再生循环的理论基础
        1.3.2 生物质炼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新工艺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
        2.2.3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
        2.2.4 植物生长实验
        2.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秸秆与未汽爆秸秆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2 汽爆秸秆耦合无机盐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3 硫酸氢钠对磷矿的溶解效果研究
        2.3.4 不同固含量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5 秸秆溶解磷矿粉的机理分析
        2.3.6 不同体系溶解磷矿粉的结果对比与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菌种的培养活化
        3.2.3 培养基的制备
        3.2.4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磷矿粉液体发酵
        3.2.6 磷矿粉固态发酵
        3.2.7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3.2 发酵基质中有机酸的含量分析
        3.3.3 磷矿粉基质特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磷酸再生循环在秸秆造纸碱回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秸秆皮原料的制备
        4.2.3 玉米秸秆碱处理
        4.2.4 木质素的提取
        4.2.5 循环碱液的制备
        4.2.6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酸碱再生循环过程理论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木质素沉降规律的研究
        4.4.2 再生循环碱液的浓度变化规律
        4.4.3 磷酸酸化对碱回收过程COD的影响
        4.4.4 纤维蒸煮得率及蒸煮效果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基于酸碱循环理论的生物质炼制过程集成
    5.1 前言
    5.2 酸碱循环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过程的研究
        5.2.1 生物质炼制技术路线集成的构建
        5.2.2 系统能量及物质流分析
        5.2.3 多产品集成体系规划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图表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糠醛渣的组分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乙酰丙酸酯的性质及应用
    1.4 乙酰丙酸酯的合成途径
        1.4.1 乙酰丙酸酯化法
        1.4.2 生物质直接醇解法
        1.4.3 糠醇醇解法
        1.4.4 5-氯甲基糠醛醇解法
    1.5 合成乙酰丙酸甲酯的催化体系
        1.5.1 液体酸催化体系
        1.5.2 离子液体催化体系
        1.5.3 固体酸催化体系
    1.6 糠醛渣的综合利用
    1.7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金属硫酸盐催化葡萄糖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2.3 产物分析方法及计算
        2.2.4 催化剂的回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萄糖浓度对于反应的影响
        2.3.2 催化剂的种类与催化性能
        2.3.3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2.3.4 水在葡萄糖转化中的作用
        2.3.5 葡萄糖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动力学分析
        2.3.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2.4 葡萄糖制备乙酰丙酸酯的文献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分析方法及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单因素实验
        3.3.2 水对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实验的影响
        3.3.3 变温条件下糠醛渣的优化实验
        3.3.4 催化剂的表征和重复使用
    3.4 本章小结
4 预处理糠醛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分析方法及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预处理前后糠醛渣的组分变化
        4.3.2 预处理前后糠醛渣的FT-IR表征分析
        4.3.3 预处理前后糠醛渣的形态变化及XRD表征分析
        4.3.4 糠醛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优化实验
        4.3.5 催化剂的表征和重复使用
    4.4 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文献对比
    4.5 经济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糠醛渣清洁制备生物炭/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糠醛渣概述
        1.2.1 糠醛渣的定义
        1.2.2 糠醛渣的理化特性
        1.2.3 糠醛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3 生物炭的发展概况
        1.3.1 生物炭概述
        1.3.2 生物炭孔隙特性
        1.3.3 生物炭的制备原料分类
        1.3.4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分类
    1.4 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4.1 活性炭概述
        1.4.2 活性炭孔隙结构
        1.4.3 活性炭的分类
        1.4.4 活性炭的应用
    1.5 活性炭的活化方法
        1.5.1 物理活化法
        1.5.2 化学活化法
        1.5.3 物理化学活化法
        1.5.4 活性炭制备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活性炭的制备
        2.3.1 水蒸气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
        2.3.2 二氧化碳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
        2.3.3 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
    2.4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2.4.1 实验仪器
        2.4.2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测定
        2.4.3 热重分析
        2.4.4 扫描电镜分析
        2.4.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4.6 活性炭得率计算
    2.5 糠醛渣热重分析
    2.6 水蒸气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6.1 水蒸气流速对水蒸气-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6.2 活化温度对水蒸气-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6.3 活化时间对水蒸气-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7 二氧化碳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7.1 活化时间对二氧化碳-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7.2 活化温度对二氧化碳-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7.3 二氧化碳流速对二氧化碳-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 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8.1 活化时间对氢氧化钾-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2 活化剂用量对氢氧化钾-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3 活化温度对氢氧化钾-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4 氢氧化钾-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热解气自活化糠醛渣制备生物炭的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炭的制备
    3.3 生物炭得率及热解气组分分析
    3.4 结果讨论
        3.4.1 糠醛渣、热解炭及热解气的理化性质分析
        3.4.2 糠醛渣、热解炭及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3.5 制备条件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5.1 热解气流速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5.2 活化时间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5.3 活化温度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6 生物炭的得率
    3.7 活化后热解气体组份和热值的变化
    3.8 生物炭制备过程物质流分析
    3.9 中试试验
    3.10 本章小结
4 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熔融盐
    4.3 制备原料及方法
    4.4 电化学测试
    4.5 氢氧化钾热重分析
    4.6 熔融盐与糠醛渣的混合过程及机理
    4.7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1 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2 混合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3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4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5 不同活化混合方式活性炭的性能比较
    4.8 扫描电镜分析
    4.9 活性炭电化学性质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热解气耦合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制备方法
    5.3 表征方法
        5.3.1 红外分析
        5.3.2 亚甲基蓝吸附测定
        5.3.3 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测定
    5.4 红外分析
    5.5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5.5.1 热解气流速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5.5.2 混合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5.6 耦合活化后热解气组份及热值变化
    5.7 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分析
    5.8 亚甲基蓝吸附等温线拟合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膨润土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化学法处理染料废水
        1.2.2 生化法处理染料废水
        1.2.3 物化法处理染料废水
    1.3 低成本吸附材料
        1.3.1 工业废弃物
        1.3.2 农业废弃材料
        1.3.3 黏土
    1.4 膨润土概述
        1.4.1 膨润土的结构特点
        1.4.2 膨润土的改性
        1.4.3 膨润土的成型制备研究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结构表征
    2.3 定量分析方法
    2.4 实验相关理论模型
第3章 挤出-滚圆法制备膨润土复合颗粒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成型吸附剂的制备
        3.2.2 成型吸附剂最佳制备工艺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成分分析
        3.3.2 不同颗粒吸附剂形貌图
        3.3.3 结构表征
        3.3.4 膨润土颗粒(G1)成型最佳制备条件
        3.3.5 粉煤灰/膨润土复合颗粒(G2)成型最佳制备条件
        3.3.6 两种吸附剂的对比选择
        3.3.7 不同因素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膨润土/粉煤灰复合颗粒吸附剂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膨润土/粉煤灰复合颗粒的制备
        4.2.2 吸附实验
        4.2.3 再生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剂颗粒G3 吸附MB前后形貌图
        4.3.2 结构表征
        4.3.3 G3 复合颗粒吸附剂最佳制备条件
        4.3.4 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因素
        4.3.5 吸附再生
    4.4 结论
第5章 有机膨润土颗粒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5.2.2 有机膨润土颗粒的制备
        5.2.3 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吸附剂颗粒G4 吸附染料前后表面形貌图
        5.3.2 结构表征
        5.3.3 有机膨润土颗粒成型最佳制备条件
        5.3.4 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因素
        5.3.5 吸附罗丹明B的影响因素
    5.4 结论
第6章 成型吸附剂对MB和 RhB的吸附机理探讨
    6.1 引言
    6.2 吸附相关模型
        6.2.1 G2 吸附MB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6.2.2 G3 吸附MB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6.2.3 G4 吸附MB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6.2.4 G4 吸附RhB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6.3 吸附机理分析
        6.3.1 蒙脱石吸附机理分析
        6.3.2 粉煤灰吸附机理分析
        6.3.3 吸附剂颗粒吸附染料的机理分析
    6.4 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钢渣催化含油污泥裂解气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含油污泥
        1.2.1 含油污泥的分类及性质
        1.2.2 含油污泥的国内外处理技术
    1.3 钢渣
        1.3.1 钢渣的分类及性质
        1.3.2 钢渣的国内外处理技术
    1.4 含油污泥热解技术
    1.5 热解残渣的水蒸汽气化技术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关于热解的Fact Sage热力学计算
    2.1 Fact Sage介绍
    2.2 热力学分析
    2.3 计算方法
    2.4 计算结果
        2.4.1 气体组分的影响
        2.4.2 残碳量的影响
        2.4.3 含铁相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催化含油污泥热解实验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原料
        3.2.1 含油污泥
        3.2.2 钢渣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流程
        3.3.3 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热解失重实验
        3.4.2 热解产气实验
        3.4.3 结果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解残渣的水蒸汽气化实验
    4.1 实验装置及流程
    4.2 实验原料
        4.2.1 变温原料的制备
        4.2.2 恒温原料的制备
    4.3 变温实验
    4.4 恒温实验
        4.4.1 恒温温度的影响
        4.4.2 掺混比的影响
        4.4.3 水蒸汽流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泥渣混合热解的动力学研究
    5.1 热解特性分析
    5.2 热解表观动力学研究
        5.2.1 动力学分析基本思路
        5.2.2 机理函数G(α)的选择
    5.3 动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5.3.1 Frank-Kameneskii近似方程
        5.3.2 Doyle近似方程
        5.3.3 Coats-Redfern近似方程
        5.3.4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麦饭石催化提质生物质热解挥发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物质热解概述
    1.3 生物油提质研究
        1.3.1 生物油的性质
        1.3.2 生物油提质方法
        1.3.3 生物油的催化裂解研究进展
    1.4 麦饭石的性质及应用
    1.5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2.1 双循环反应系统及流程
        2.2.2 固定床实验装置及流程
    2.3 产物分析和催化剂表征
        2.3.1 气体分析
        2.3.2 液体产物分析
        2.3.3 催化剂表征
    2.4 数据处理
3 双循环反应系统中麦饭石催化提质生物质热解挥发分研究
    3.1 双循环反应系统的稳定性
    3.2 提质床料对生物质快速热解产物的影响
    3.3 催化提质温度对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影响
    3.4 提质循环速率对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影响
    3.5 反应前后麦饭石表征
    3.6 本章小结
4 改性麦饭石催化提质生物质快速热解挥发分研究
    4.1 改性麦饭石催化剂的表征
    4.2 改性麦饭石催化剂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4.2.1 产物产率分布
        4.2.2 催化提质焦油的化学组成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循环反应系统实验装置实物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超富集植物制取活性炭气化催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富集植物概况
        1.1.1 超富集植物简介
        1.1.2 超富集植物在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1.1.3 超富集植物的处置方法
    1.2 活性碳
        1.2.1 活性炭简介
        1.2.2 活性炭的制取
        1.2.3 活性炭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3 煤的产气特性研究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实验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及方案
    2.1 实验原料及辅助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辅助试剂
    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案
3 超富集植物制取活性炭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
    3.1 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热解阶段重金属的迁移
        3.2.2 活化阶段重金属的迁移
        3.2.3 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气化催化动力学特性
    4.1 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活性炭催化原煤气化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4.2.2 气化过程分析
        4.2.3 动力学特性分析
        4.2.4 催化实验的碳转化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催化性能比对研究
    5.1 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催化剂热解特性分析与比较
        5.2.2 催化实验的产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论文

(8)酶辅助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废纸脱墨及脱墨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合办公废纸脱墨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传统碱法脱墨
        1.1.2 弱碱性脱墨与中性脱墨
        1.1.3 空化射流脱墨
        1.1.4 附聚法脱墨
        1.1.5 磁性脱墨
        1.1.6 附聚-磁性法脱墨工艺
        1.1.7 蒸汽爆破法脱墨
        1.1.8 溶剂法脱墨
        1.1.9 酶法脱墨技术
    1.2 表面活性剂在废纸脱墨领域的应用
    1.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
    1.4 生物酶在混合办公废纸脱墨领域中的应用
        1.4.1 纤维素酶
        1.4.2 半纤维素酶
        1.4.3 脂肪酶
        1.4.4 漆酶
        1.4.5 淀粉酶
        1.4.6 角质酶
    1.5 脱墨浆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现状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传统碱法脱墨研究
    2.1 传统碱法脱墨所用化学品
    2.2 浮选法脱墨机理
    2.3 复配原理
    2.4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4.1 原料试剂
        2.4.2 仪器设备
    2.5 实验方法
        2.5.1 腰果酚聚氧乙烯醚的合成方法
        2.5.2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实验
        2.5.3 传统碱法脱墨方法
    2.6 合成产物表征及理化性能的检测
        2.6.1 产物红外谱图分析
        2.6.2 产物核磁谱图分析
        2.6.3 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测定
        2.6.4 浊点的测定
        2.6.5 泡沫高度的测定
    2.7 脱墨纸页性能检测
        2.7.1 纸页白度
        2.7.2 纸页尘埃度
        2.7.3 纸浆得率
        2.7.4 纸页SEM分析
        2.7.5 纸页抗张指数的检测
        2.7.6 纸页撕裂指数的检测
    2.8 结果与讨论
        2.8.1 合成产物腰果酚聚氧乙烯醚的性能表征
        2.8.2 单一组份表面活性剂脱墨
        2.8.3 双组份表面活性剂复配脱墨
        2.8.4 三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脱墨
        2.8.5 脱墨用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性
        2.8.6 脱墨后纸张SEM分析
        2.8.7 碱法脱墨最佳工艺的探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酶/表面活性剂体系协同中性脱墨研究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1.1 原料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角质酶酶活测定方法
        3.2.2 中性酶法脱墨方法
        3.2.3 废水COD含量测试方法
    3.3 角质酶脱墨机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角质酶用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3.4.2 角质酶处理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3.4.3 角质酶处理温度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3.4.4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角质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3.4.5 角质酶与脂肪酶的脱墨效果对比
        3.4.6 角质酶和淀粉酶的协同作用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3.4.7 混合酶处理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3.4.8 混合酶处理温度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3.4.9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混合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3.4.10 碱法脱墨和中性酶法脱墨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墨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脱墨浆磨浆预处理
        4.2.2 脱墨浆TEMPO氧化处理
        4.2.3 高压均质处理
    4.3 测试分析方法
        4.3.1 氧化纤维羧基含量测定
        4.3.2 氧化产物得率计算
        4.3.3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4.3.4 沉降性能的测定
        4.3.5 扫描电镜(SEM)观察
        4.3.6 透射电镜(TEM)观察
        4.3.7 光学显微镜观察
        4.3.8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9 热性能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氧化纤维素羧基含量、得率及平均聚合度
        4.4.2 纤维的沉降性能分析
        4.4.3 纤维形态的表征
        4.4.4 纤维结晶结构分析
        4.4.5 纤维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水滑石—碳基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LDHs复合材料及其在吸附和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1.1 LDHs的性质
        1.1.2 LDHs的制备
        1.1.3 LDHs复合材料在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
        1.1.4 LDHs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2 CDs和GQDs及其在吸附和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CDs和GQDs的制备
        1.2.2 CDs和GQDs的光学性质
        1.2.3 CDs和GQDs复合材料在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
        1.2.4 CDs和GQDs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特征
        2.3.2 表面属性
        2.3.3 对甲基蓝的高效吸附
        2.3.4 吸附等温线
        2.3.5 吸附动力学
        2.3.6 吸附机理分析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DBS-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药品和溶液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内容
    3.3 结果和讨论
        3.3.1 DBS-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确定羟基自由基
        3.3.3 羟基自由基激发DBS-LDHs-CDs纳米复合材料发生化学发光的研究
        3.3.4 发射物的确定
        3.3.5 机理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SDS-LDHs-GQ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药品和溶液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柠檬酸根离子+SDS)-LDHs
        4.2.4 合成SDS-LDHs-GQDs
        4.2.5 合成GQDs@SDS-LDHs
        4.2.6 吸附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结构和形态
        4.3.2 高效吸附性能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吸附动力学
        4.3.5 吸附机理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10)高氮原料厌氧发酵制取沼气的氨抑制调控方法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沼气发展现状
        1.1.2 高氮原料利用现状
    1.2 厌氧发酵原理
        1.2.1 水解阶段
        1.2.2 产酸阶段
        1.2.3 产氢产乙酸阶段
        1.2.4 产甲烷阶段
        1.2.5 产甲烷菌与非产甲烷菌的相互作用
    1.3 厌氧发酵氨抑制机理研究
        1.3.1 高氮原料厌氧发酵中氨氮的来源
        1.3.2 氨抑制机理
        1.3.3 氨抑制影响因素
    1.4 氨抑制调控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调节C/N比
        1.4.2 添加微量元素
        1.4.3 氨吹脱
        1.4.4 菌种驯化
        1.4.5 离子交换
        1.4.6 原料及发酵液稀释
        1.4.7 其他脱氮方法
    1.5 厌氧发酵动力学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氮原料厌氧消化产沼气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2.2.2 试验设计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2.5 动力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畜禽粪便产甲烷潜力测试结果
        2.3.2 餐厨垃圾产甲烷潜力测试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微量元素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3.2.2 试验方案
        3.2.3 分析测试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餐厨垃圾单独发酵厌氧消化特性研究
        3.3.2 添加微量元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
        3.3.3 微量元素对系统恢复产气的影响
        3.3.4 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畜禽粪便与玉米秸秆或烂苹果混合发酵的厌氧消化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4.2.2 试验方案
        4.2.3 分析测试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畜禽粪便与玉米秸秆或烂苹果批次混合厌氧发酵结果
        4.3.2 畜禽粪便与玉米秸秆或烂苹果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鸡粪发酵液氨吹脱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5.2.2 脱氮反应器及批次脱氮试验
        5.2.3 试验设计
        5.2.4 分析测试方法
        5.2.5 模型拟合与计算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鸡粪半连续厌氧消化结果
        5.3.2 批次脱氮结果
        5.3.3 脱氮反应器中的氮平衡
        5.3.4 特征时长τ
        5.3.5 脱氮效率
        5.3.6 水解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氨吹脱处理对鸡粪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6.2.2 发酵装置及脱氮反应器
        6.2.3 试验设计
        6.2.4 分析测试方法
        6.2.5 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试验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阶段1:鸡粪半连续稳定厌氧沼气发酵
        6.3.2 阶段2:氨吹脱处理下的鸡粪半连续厌氧沼气发酵
        6.3.3 微生物群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取化学药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菲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2]糠醛渣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D]. 王子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3]糠醛渣清洁制备生物炭/活性炭的研究[D]. 尹玉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膨润土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研究[D]. 陈颖颖. 华侨大学, 2019(01)
  • [5]钢渣催化含油污泥裂解气化实验研究[D]. 张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麦饭石催化提质生物质热解挥发分研究[D]. 李伶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超富集植物制取活性炭气化催化特性研究[D]. 陈姗. 浙江大学, 2019(06)
  • [8]酶辅助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废纸脱墨及脱墨浆应用研究[D]. 王凤. 江南大学, 2018(01)
  • [9]水滑石—碳基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D]. 姚庆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10]高氮原料厌氧发酵制取沼气的氨抑制调控方法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D]. 李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利用工业废料生产化学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