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经济陷入冷泉

2002年,中国经济陷入冷泉

一、2002年中国经济倒春寒(论文文献综述)

宋楠,罗颖捷,陈伟[1](2021)在《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郴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使得其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征.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表现为气象灾害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发生频率高、影响严重等特征.暴雨洪涝出现频率高,多集中发生在4到8月,南部山区更易发生暴雨;干旱在夏秋季节更严重,高温热害分布不均,中北部易发生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和人们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蒋赟[2](2021)在《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成品及半成品主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主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小麦的品质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由于目前我国小麦多品种插花种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质量,使之无法满足加工要求。基于此,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而品种专业化生产即专种是实现“四专”的第一个环节,对于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户行为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风险分散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回顾;其次,利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以及专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小麦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再次,聚焦小麦种植户这一微观主体,基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实地调研,对农户的小麦种植情况和品种选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构建Multinomial Logit模型,从农户基本特征、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种植风险预期、农业服务四个方面对影响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品质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高品质、高质量小麦供给仍需要靠进口来补充,小麦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小麦质量达标率较低,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对较低,各省情况差异较大,河南的小麦种植规模较大,但品种专业化程度低于山东和河北。从调研情况来看,种植年限、种植作物种类数与小麦品种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地块数与专业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种植风险预期会显着影响农户的专业化种植行为;签订小麦收购订单或合同能显着促进麦农的品种专业化种植行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加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研究,提高小麦的质量和抗性,严格规范小麦种子审定标准,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和农田整治加快土地的均质化,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以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重视市场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制定小麦的供给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化的购销;在专种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后续的小麦的单品种收获和单品种储运,落实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小麦中介组织,形成中介服务体系。

范涛[3](2021)在《白水县苹果始花期变化特征及花期冻害防控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塬沟壑纵横交错,海拔落差446~1568 m。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局地小气候影响,花期冻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由于初春气温不稳定导致花期冻害频繁发生。研究表明,影响白水苹果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条件是热量因子,其中以气温的影响最大。因此,根据对当地多年同期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搞清楚该地区苹果始花期变化特征,对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花期冻害,保证苹果高产优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2008~2016年间每年1月1日~4月15日白水县域及周边相邻地区共19个气象站气温观测日值资料,系统分析了白水县苹果花前热量资源分布特征;并以白水苹果花前≥5℃有效积温多年平均值作为平均始花期估算指标,明确了白水县域各乡镇苹果平均始花期: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平均始花期模型;最终利用Arcgis软件分别绘制了白水县稳定通过0℃、3℃、5℃初日分布图,白水初春≥0℃积温、≥5℃积温和≥5℃有效积温分布图和白水苹果多年平均始花期精细化空间分布图。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白水苹果始花期初始日出现在3月31日至4月15日,各乡镇苹果始花期初始日出现时间变异较大;县域内平均始花期分布总体规律为东部早于西部,南部早于北部;低海拔区早,高海拔区晚;地势平坦区早,沟壑纵横区晚。苹果始花期最早出现在3月31日,由白水东南部的冯雷镇、西固镇等平坦区域逐渐向西向北依次递推,最晚为白水县西部云台镇山区一带,时间为4月15日。(2)根据苹果平均始花期积温指标,选取乡镇气象站资料和DEM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可对地形复杂山区平均始花期进行模拟,反演始花期空间分布状况。反演结果显示,白水苹果平均始花期分布受海拔和地形影响较大,始花期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推,高海拔区晚于低海拔区,沟壑区晚于平坦区。白水大部分区域苹果平均始花期为3月31日至4月中旬。因此,4月冷空气活动是影响苹果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农业气象服务中需特别予以重点关注。(3)近年来,受暖冬气候影响,早春气温回升较快,一般4月上中旬苹果花期若遇西北寒流、冷空气入侵或长期阴雨、风沙持续、冷高压控制、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等异常天气,气温在-2℃持续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即会发生霜冻,低温出现越晚,对果树的危害越大。同一纬度相同气候条件下西部明显较东部受害严重,海拔越高,冻害越重;阴坡、风口处、川道、地势低洼地块及树体下部冻害特别重;连片建园的受害较重,单块小面积果园受害轻;背风向阳、土壤湿度大的地方冻害较轻,地形开阔、地势高的地方,通风性越好,花期受害越轻或不发生。(4)建议各级部门和果农要高度关注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和霜冻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花期霜冻的防御。可采取果园灌水,延迟开花;采用烟熏或者加热器加热提升果园温度,改善果园小气候;果园喷营养液,增强树体抗寒力;灌水补肥,增强抗性;停止疏花,延迟定果;人工授粉,提高坐果;保障坐果,精准定果等措施将花期冻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综上所述,每年4月上旬是白水苹果开花的关键时期,按照本文中研究的白水热量分布图和始花期分布图,达到有效积温后,准确研判苹果开花期。结合早春天气情况,为花期冻害预测提供依据,为冻害防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提供气象保障支撑。并提出了花期冻害的防控措施,为苹果优质高产保驾护航。

张乐乐,陈翔,柯媛媛,柳彬彬,Muhammad Ahmad Hassan,张妍,许辉,李金才[4](2021)在《冬小麦抗倒春寒性能鉴定方法和指标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倒春寒是限制黄淮冬麦区小麦稳产和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抗倒春寒小麦新品种是降低倒春寒危害的重要手段,建立简单易行、易推广且全面系统的小麦抗倒春寒性能鉴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冬小麦抗倒春寒鉴定的方法和指标,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提出鉴定原则和程序。(1)鉴定方法方面,主要包括直接鉴定法、间接鉴定法和综合鉴定法等,直接鉴定法有田间自然鉴定法(引种栽培应用最广,但周期长、工作量大)、人工模拟气候室法(周期短、可重复性强,但对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和生长恢复法(冬前冻害鉴定较多,抗倒春寒鉴定方面较少,一般与其它鉴定方法配合使用)等;间接鉴定法有助倒春寒危害温度阈值的研究,但目前指标与抗寒性关系还未有明确定论,应用受到限制;综合鉴定法鉴定结果全面而准确,但对技术、成本要求较高且工作量较大。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搭配、综合运用。(2)鉴定指标方面,主要包括形态与农艺、生理生化、气象与生态指标等,形态与农艺指标一般用于田间自然鉴定法,常以数量、质量、颜色和形态变化等作为参考项;生理生化指标一般用于间接鉴定法,包括活性氧、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与呼吸特性等;气象与生态指标常应用于各种鉴定方法,气温、地温、冠层温度、半致死温度和恢复生长最低温度常作为鉴定指标,而光照、CO2、湿度和肥力等因素会影响结果准确性。(3)关于鉴定原则与程序,本文提出了鉴定结果的地域性、指标选用的针对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等鉴定原则,并以易灾期、品种敏感期、敏感器官、鉴定方法和指标、低温程度、田间/盆栽试验、数学分析方法、抗寒性能评价与分级为主要流程的鉴定程序。最后,从抗寒生理研究、新兴技术鉴定研究与应用和鉴定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做了展望。

周星,马立[5](2020)在《中国电影如何再次度过倒春寒?——2019-2020中国电影比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比较2019和2020年电影市场与创作境遇,试图描绘其发展的内在规律:2019年中国电影经历了"黑天鹅事件",获得意外却有理由的成功; 2020年中国电影碰到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则是继续遭遇"台风雨"而损失惨重。电影业的人们忧心忡忡不知如何复苏。但比较2019年的中国电影从寒冬回到暖春的过往,却是因为有出色作品支撑着三个主要档期,在呼应时代主题的多个层面取得多重突破。由此尽管2020年中国电影难以避免留下寒流的后遗症,但如何在下半年以恰当的时机和扎实的创作更多地弥补损失,为2021年的中国电影重新出发做好准备,却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李德萍,张凯静,张璐,董海鹰,郭丽娜,刘学刚[6](2020)在《青岛地区倒春寒时空特征及气象指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青岛地区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5年3—5月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及农作物霜冻、低温冷害或冻害资料,依据GB/T34816—2017《倒春寒气象指标》,统计研究出倒春寒气象指标及时空特征,为提高作物防御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倒春寒分轻度和中度两级,分别占67.3%和32.7%,无重度。倒春寒年均发生1.1站次,主要在4月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际或年代际变化主要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从西北部地区到东南沿海逐渐减少,即墨中度出现概率最大。进一步分析得知,倒春寒致灾概率为26.3%。通过灾情发生时气象条件分析得出致灾性倒春寒气象指标:轻度型最低气温降至0~5℃、过程平均气温偏低2~4℃,持续时间3~5 d;中度型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过程平均气温偏低4℃以上,持续时间6 d以上。从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和致灾性分析,青岛地区中度倒春寒范围大,为区域性发生,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中旬,可造成农作物冻害;轻度倒春寒影响范围较小,一般2站以下,出现时间略晚,4月中下旬概率较大,易造成霜冻或低温冷害。总之,春季冷空气入侵引发青岛地区倒春寒天气现象,其中26.3%为致灾性倒春寒,造成农业生产经济损失。值得重视的是轻度倒春寒,因其发生频率高于中度,且发生时段与本地主要农作物生长关键期重叠,如小麦拔节—孕穗期、大部分果树开花期,需加以防范。

阎合[7](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文中提出由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引起的杨树腐烂病是一种枝干病害,在中国“三北”地区发生严重,已造成大量杨树死亡。控制杨树腐烂病的核心是预防,而摸清病害的流行规律是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东北地区自2002年至2015年共14年间杨树腐烂病发生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纬度、海拔,不同森林经营区,不同功能区等分类方式,对比分析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类型区域的流行趋势;并以县(区、市)行政单元作为样本统计单元,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Sa TScan)技术,并结合回顾性时空扫描方法,分析了14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时空分布与流行特点及其聚集模式;通过Max Ent模型与Arc GIS技术,结合不同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贡献率,对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下未来30年和50年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树腐烂病在东北地区传播扩散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趋势与纬度区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但相同纬度下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不同森林经营区中,杨树腐烂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木种类相对单一,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杨树腐烂病地理分布区;在长白山脉沿线与大兴安岭南部,常年以中、低程度发生;大兴安岭北部与小兴安岭基本不发生。不同功能区中,城市园林绿化区的发病率高于农田防护林区,且在整体发病率越高的地区,差异越显着。2、中国东北地区的杨树腐烂病平均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7.62%。14年间共有149个县累计901县(次)受害,但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病害的时空分布呈现“爆发-聚集-蔓延-稳定”的特点。病害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2002-2015年累计发病面积扫描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和4个以上的二类聚集区;分年度空间扫描统计,探测到14个一类聚集区和37个二类聚集区,显示出“扩张-集中-扩张”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一类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LLR=86469.86,p<0.001)。病害也表现出显着时空聚集效应,2002-2015年连续时间维度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类区集中在辽宁省,出现于2009-2015年(LLR=64182.00,p<0.001)。时空动态分析显示未来杨树腐烂病在局部区域的爆发流行可能更加趋于频繁和严重。3、杨树腐烂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适宜分布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在19个环境变量中,对腐烂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是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它们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达到模型贡献率的28.0%、25.3%、24.8%。未来30年和50年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程度出现扩张、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最适宜分布区呈现出加重趋势,内蒙古北部和西部的各等级适宜区在向外扩张,适宜等级有上升趋势。4、风险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的寄主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病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危害。同时,该病害的潜伏侵染特征,造成苗木调运过程中的检疫鉴定困难,定殖后的防治难度大。杨树腐烂病风险综合评价值R=1.87,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风险较大,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应以发生区的防治和检疫为主。

易嘉琪[8](2020)在《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属于我国冬小麦种植的核心地带,是我国冬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冬小麦总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由于河南省处于亚热带湿润地带向暖温带半湿润地带过渡地带,气候具有十分明显的过渡性以及季风型特色,导致河南省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省份,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容易形成干旱,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较大。为了保障河南省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保护种植农户的切身利益,河南省大力扶持为“三农”保驾护航的农业保险。从目前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来看,传统农业保险弊端已逐渐显露,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交易费用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冬小麦的生产发展。为了有效地防范河南省冬小麦生产风险,本文引用天气指数保险这种新型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天气指数保险能够将气候条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指数化,形成天气损失指数,每个指数都对应农作物产量和损失量,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小麦保险的困境。本文在设计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之前,学习和比较了国内外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对冬小麦干旱指数产品进行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两方面的论证,其中理论基础引入了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农业的弱质性理论和保险的保障机制,来分析河南省开展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必要性,而现实条件则是通过对河南省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展开论证,分析河南省开展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在产品设计之前,本文先系统地论证目前河南省冬小麦的种植现状和气象灾害,对河南省冬小麦生长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识别,发现降水量是对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选取降水距平百分比作为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在确定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时,需要将实际单产和趋势单产进行分离,本文采用将滑动平均模拟和线性回归模拟相结合的5a滑动平均法拟合河南省冬小麦的趋势产量,计算出因为气象条件变化而导致的冬小麦减产率,并结合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资料确定干旱指数和河南省冬小麦减产率之间的关系。在费率厘定过程中,本文运用了经验费率法和最优单产分布模型两种方法厘定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的纯费率,并结合目前我国和河南省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选取最符合的费率结果,最后确定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保险责任、触发值和赔付标准等基本要素,完成对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本文希望能够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农业保险产品,对传统农业保险产品进行补充,有效地促进河南省冬小麦的持续发展,提高河南省农业风险保障的能力。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河南省冬小麦种植现状和干旱灾害风险,从中确定了将降水量作为河南省冬小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天气指数;第三部分从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两个方面论证了河南省开展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个部分总结了国内外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启示,为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进行了铺垫;第五部分设计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分为构建干旱指数、确定趋势产量、厘定保险费率、确定产品的基本要素,最终完成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第六部分针对河南省目前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产品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预期问题及相应的措施,为河南省开展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试点奠定基础;第七部分是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

张媛[9](2020)在《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文中研究说明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地,粮油供应地位突出,优势明显,2018年四川“天府菜油”行动启动,划定油菜籽保护区,将四川油菜产业纳入“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四川油菜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对油菜种植的农业环境条件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依据农业气象灾害评价“四因子论”,采用农业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面临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油菜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对各因子分布的强度和频率进行解读,以期为四川油菜种植方案的制定以及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四川盆地区油菜致灾因子危险性西南高东北低,总体由西向东递减,其存在多个高危险性中心,如盆地西南的荥经、名山、天全、雅安,盆地东南的泸州、纳溪,以及北部的阆中、绵阳等区县。从危险性指数分布梯度来看,盆地南部地区受气象条件波动影响更大,危险性更高,成都平原区及盆地北部地区气候稳定性更强,危险性总体低于南部。(2)基于对四川油菜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各因子权重结果的分析,可以明确四川油菜主产区气象条件的致灾贡献率并不高,成灾的主要原因在于油菜作物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敏感性强,且集中连片式的种植格局暴露性强,这两大因素放大了气象灾害对油菜的影响。此外,区域内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客观上加大了灾损。(3)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风险整体偏低,高风险地区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北和南部少数个别地区;东北部的丘陵区和成都平原区油菜种植风险普遍较低;仅有个别地区存在较高风险;从侧面反映了四川油菜种植适宜性强,但御灾能力低的问题。同时,文章主要结合了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在没有获取到油菜种植分布的遥感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提取行政区质心点的属性值,对质心点进行插值,通过这个方式使按行政分区统计的属性值栅格化,能够更好的进行空间分析。

高杨[10](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经学术文本中英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经类文献文本不同于文学、新闻类等文本,它往往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剖析,逻辑连贯,内容精准,说理明晰,因而其内容的传达更具说服力,日渐成为知识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文献翻译也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政经类文献文本用语严谨,表达正式,术语固定,其中一些涉及热点话题。翻译的过程更要注重核心意义传达,再现原文风格。生态翻译学的创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近年来,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的生态翻译学得到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在文学翻译、字幕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口译等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茶。本文将政经类论文文献与生态翻译学研究相结合,聚焦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重点探讨基于“三位转换理论”,即在语言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的转换,如何使译文在此三个维度优先进行适应和选择,并通过多维整合达到“三维最优”,以期再现政经类文献的风格。本研究以笔者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翻译实践为例,试图探究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政经类文献英译的指导作用。作者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审校后译文,讨论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经验与改进方法。论文简介了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关键概念和核心方法,并分析了生态翻译学在政经类文献翻译的应用。研究发现,通过语言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三个维度的转换,政经类文献的原文风格得以再现,且应重视原文语言信息和交际意图的优先传达。希望本研究对后续的财经文献英译在“三维转换”优先事项选择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2002年中国经济倒春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国经济倒春寒(论文提纲范文)

(1)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及介绍
2 郴州市气象灾害统计分析
    2.1 暴雨洪涝
    2.2 干旱
    2.3 高温热害
    2.4 低温雨雪冰冻
    2.5 连阴雨
    2.6 倒春寒
    2.7 寒露风
3 郴州市气象灾害总体特征
    3.1 气象灾害种类多
    3.2 气象灾害时间跨度大
    3.3 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
    3.4 气象灾害影响严重
4 总结

(2)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关于小麦产业发展的研究
        1.5.2 关于小麦生长特性和加工特性的研究
        1.5.3 关于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5.4 文献评述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专业化
        2.1.2 品种专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专业化分工理论
        2.2.3 风险分散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我国小麦生产基本情况及变化
        3.1.1 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波动变化
        3.1.2 我国小麦生产区域分布集聚变化
        3.1.3 我国主产区小麦品质质量及变化
        3.1.4 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变化及趋势
        3.1.5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演变情况
        3.1.6 国内典型地区小麦品种专业化发展情况
    3.2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小麦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3.2.2 小麦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3.2.3 小麦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
        3.2.4 小麦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决策下小麦专业化生产分析
    4.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调研设计
    4.3 农户及家庭基本特征
    4.4 样本农户小麦生产情况
        4.4.1 小麦种植基本情况
        4.4.2 小麦品种数目与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4.4.3 小麦收购订单签订情况
    4.5 小麦品种选择情况
        4.5.1 小麦品种选择数目
        4.5.2 小麦品种选择原因
        4.5.3 小麦品种知晓途径
        4.5.4 小麦品种获得途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
        5.1.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5.1.2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预期变化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作者简历

(3)白水县苹果始花期变化特征及花期冻害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象条件对果树生产的影响
        1.2.1 温度
        1.2.2 湿度和水分
        1.2.3 光照
    1.3 气象灾害对果树生产的影响
        1.3.1 干旱
        1.3.2 低温冻害
        1.3.3 连阴雨和湿害
        1.3.4 大风和冰雹
        1.3.5 冰雪灾害
    1.4 苹果始花期与花期冻害规律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介绍
        2.1.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2.1.2 气象站点分布情况
    2.2 数据资料来源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合理性分析方法
        2.3.2 矫正与模拟方法
        2.3.3 始花期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白水各乡镇气象站数据订正与模拟
        3.1.1 短时间序列缺测数据线性模拟
        3.1.2 短时间序列缺测五日滑动误差模拟
        3.1.3 长时间数据缺测模拟分析
        3.1.4 短时间序列缺测数据订正
    3.2 白水初春热量资源分布对苹果花期的影响
        3.2.1 白水稳定通过0℃、3℃、5℃初日特征分析
        3.2.2 白水稳定通过0℃、3℃、5℃初日插值模型
        3.2.3 白水稳定通过0℃、3℃、5℃初日分布图
        3.2.4 白水初春热量分布特征
        3.2.5 白水初春热量分布图
    3.3 花期冻害及其防控措施
        3.3.1 白水苹果多年平均花期反演
        3.3.2 白水花期冻害时间分布特征
        3.3.3 白水花期冻害防控措施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冬小麦抗倒春寒性能鉴定方法和指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冬小麦品种TLSC鉴定方法
    1.1 鉴定方法分类
    1.2 鉴定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1.2.1 直接鉴定法
        1.2.2 间接鉴定法(IIM)
        1.2.3 综合鉴定法(CIM)
        1.2.4 数学分析方法
2 冬小麦品种TLSC鉴定指标
    2.1 鉴定指标分类
    2.2 鉴定指标的适用范围与筛选
3 冬小麦品种TLSC鉴定原则及程序
    3.1 鉴定原则
    3.2 鉴定程序
4 新兴技术在冬小麦品种TLSC鉴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5.1 深入冬小麦抗寒生理研究,完善TLSC鉴定方法和指标体系
    5.2 加快推进新兴技术在冬小麦品种TLSC鉴定上的研究与应用
    5.3 加快研究和开发冬小麦品种TLSC鉴定产品

(5)中国电影如何再次度过倒春寒?——2019-2020中国电影比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的电影“倒春寒”
二、2019年3大档期的认识
    (一)贺岁档期的《流浪地球》是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的一种呼应。
    (二)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呼应时代中国独立道路的精神创作。
    (三)国庆档期的《我和我的祖国》是呼应国家命运与个体人心共振的价值观塑造。
三、2019代表作品意义延伸与2020的启示
    (一)由2019年三大档期的三部代表性作品归
    (二) 2020年下半年,中国电影是否有创造性?
        1.现状打破的步骤。
        2.国庆档的契机。
        3.创作高品质是生命力。
结语

(6)青岛地区倒春寒时空特征及气象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岛地区倒春寒发生的次数和空间特征
    2.2 青岛地区倒春寒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
        2.2.1 时间变化特征
        2.2.2 倒春寒发生时段分析
    2.3 倒春寒致灾分析
        2.3.1 与春季霜冻、低温冷害和冻害的关系分析
        2.3.2 致灾性倒春寒发生时的气象条件分析
        2.3.3 致灾性倒春寒对农作物影响分析
    2.4 致灾性倒春寒气象指标的确立
    2.5 GB/T 34816—2017《倒春寒气象指标》的适用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杨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1.1.1 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
        1.1.2 杨树腐烂病症状
        1.1.3 杨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1.1.4 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素
        1.1.5 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1.2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1.3 在时-空尺度上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方法
        1.3.1 扫描统计量(Scan statistic)的发展
        1.3.2 扫描统计量的工作原理
    1.4 物种适生区预测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研究概况
        1.4.1 物种适生区预测研究概况
        1.4.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5.4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大兴安岭地区
    2.2 呼伦贝尔护牧林区
    2.3 松辽平原地区
    2.4 小兴安岭地区
    2.5 长白山脉地区
3 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区域对杨树腐烂病流行的影响
    3.1 数据获取
        3.1.1 测报数据
        3.1.2 NDVI数据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
        3.2.2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不同森林经营区的关系
        3.2.3 杨树腐烂病发生与不同功能区的关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纬度与海拔地区的流行趋势
        3.3.2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森林经营区的流行趋势
        3.3.3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功能区的流行趋势
    3.4 小结与讨论
4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传播与聚集效应
    4.1 数据获取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杨树腐烂病整体发生趋势
        4.3.2 杨树腐烂病分县区发生趋势
        4.3.3 杨树腐烂病时空分布规律
        4.3.4 杨树腐烂病空间聚集效应
        4.3.5 杨树腐烂病时空聚集效应
    4.4 小结与讨论
5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风险性分析
    5.1 数据获取
        5.1.1 测报数据
        5.1.2 生物气候数据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2.2 风险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3.2 风险性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定量研究法
        (三)对比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河南省冬小麦种植现状及干旱灾害风险分析
    一、河南省冬小麦种植现状
    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分析
        (一)河南省气候条件
        (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现状
第三章 河南省冬小麦天气指数保险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
    一、河南省冬小麦天气指数保险理论依据
        (一)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理论
        (二)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理论
        (三)天气指数保险的作用机制
    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现实条件
        (一)推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政策条件
        (二)推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经济条件
        (三)推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社会条件
        (四)推行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的技术条件
第四章 国内外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一、国外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情况
    二、国内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情况
        (一)天气指数
        (二)保险时间
        (三)赔付标准
        (四)赔付情况
    三、经验启示
        (一)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中的经验启示
        (二)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实践中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
    一、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的构建
    二、趋势产量的确定
    三、费率厘定
        (一)经验费率法
        (二)最优单产分布法
        (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费率的修订
    四、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基本要素
        (一)保险标的
        (二)保险期限
        (三)保险责任
        (四)保险金额及赔付标准
        (五)保险费用
第六章 产品推广中的预期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预期问题
        (一)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缺乏创新力度
        (二)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有效需求不足
        (三)天气指数产品存在基差风险
    二、应对措施
        (一)提升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
        (二)加大对天气指数保险的支持引导力度
        (三)健全风险分散机制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条款
致谢

(9)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1.2.1 农业气象灾害文献数据统计
        1.2.2 知识群组识别
        1.2.3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主题变化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2 油菜种植现状
第3章 四川盆地区油菜气象灾害致灾因子评价
    3.1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识别
        3.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2 主要气象灾害因子筛选
    3.2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1 苗期涝渍危险性评估模型构建
        3.2.2 越冬期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3 倒春寒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4 综合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3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3.3.1 苗期渍害危险性评估
        3.3.2 越冬期干旱危险性评估
        3.3.3 倒春寒危险性评估
        3.3.4 综合危险性评估
第4章 油菜承灾体脆弱性及暴露性评估
    4.1 四川盆地区油菜脆弱性评价
        4.1.1 油菜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2 油菜脆弱性评价
    4.2 四川省盆地区油菜物理暴露性分析
        4.2.1 油菜暴露性评价模型构建
        4.2.2 油菜暴露性评价
第5章 区域防灾抗灾能力评估
    5.1 防灾抗灾能力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1.1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的构建
    5.2 防灾抗灾能力评价
        5.2.1 油菜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第6章 四川盆地区油菜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及区划
    6.1 综合风险评价
        6.1.1 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6.1.2 权重的确定
    6.2 综合风险区划
        6.2.1 风险区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经学术文本中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Task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2. Task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writing
        2.1.2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Choosing translators and distributing the task
        2.2.2 Managing time of the task
    2.3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2.3.1 Correction by the translator herself
        2.3.2 Correction by the revisers
3. Theoretical Basis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1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3.1.2 Key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3.2 The applic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4. The C-E translation of selective Articles in 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ACase Study
    4.1 Translator's selective adaptation
        4.1.1 Adaptation to the translator's competence
        4.1.2 Adaptation to the publisher and client
        4.1.3 Adaptation to the target readers
        4.1.4 Adapta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4.2 Translator's adaptive selection
        4.2.1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inguistic dimension
        4.2.2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2.3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al dimension
    4.3 Mistranslation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he Target Text

四、2002年中国经济倒春寒(论文参考文献)

  • [1]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J]. 宋楠,罗颖捷,陈伟. 湘南学院学报, 2021(05)
  • [2]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 蒋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白水县苹果始花期变化特征及花期冻害防控研究[D]. 范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冬小麦抗倒春寒性能鉴定方法和指标的比较[J]. 张乐乐,陈翔,柯媛媛,柳彬彬,Muhammad Ahmad Hassan,张妍,许辉,李金才. 中国农业气象, 2021(02)
  • [5]中国电影如何再次度过倒春寒?——2019-2020中国电影比照分析[J]. 周星,马立. 齐鲁艺苑, 2020(06)
  • [6]青岛地区倒春寒时空特征及气象指标研究[J]. 李德萍,张凯静,张璐,董海鹰,郭丽娜,刘学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11)
  • [7]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D]. 阎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D]. 易嘉琪. 河南大学, 2020(02)
  • [9]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D]. 张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经学术文本中英翻译研究[D]. 高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经济陷入冷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