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忠[1](2021)在《基于充电行为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优化及推荐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大范围推广普及电动出租车,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电动出租车不仅需要持续改进新能源技术,提升续航里程,更需要在合理的运营区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充电设施。基于电动出租车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来进行有效的充电站布局和充电策略优化,对于满足电动出租车及时充电需求、推动电动出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分析和刻画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来支持充电站的布局优化依然存在诸多难点。例如,如何挖掘和预测电动出租车的实际充电需求?如何将充电行为纳入到传统的充电站布局优化模型?差异化的充电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是否会影响用户的充电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上海市电动出租车的大数据分析,深度刻画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揭示影响充电行为和充电需求的关键要素;进而,采用两阶段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充电站进行布局优化。同时,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充电推荐算法,设计了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相似度的用户充电策略、基于K-means的用户充电策略以及最终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从而,为提升电动出租车的高效使用和城市低碳出行提供支持。具体而言,本文开展了如下具体的研究工作。(1)基于充电订单数据的用户行为特征和充电站运营特征研究首先,根据文献等相关研究,建立电动出租车司机充电行为和充电站运营的描述属性指标;然后,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充电站的订单数据,生成司机与充电站的指标数据;最后,利用聚类算法将不同的出租车司机与充电站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别的电动出租车司机充电行为特征和不同充电站的运营特征,为后续的充电站选址优化和推荐算法设计提供支持。(2)基于用户充电评价数据的充电站服务需求主题挖掘研究电动出租车司机在使用平台进行充电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服务评价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针对充电站的服务缺陷进行投诉或抱怨。本文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评价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LDA主题算法提取、挖掘评论内容中的服务缺陷主题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3)考虑用户需求的充电站选址布局研究对于充电站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除了传统的路径和位置规划外,还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及现有充电站的运营状态。本文主要在前两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电动出租车司机的实际充电需求,结合现有充电站的运营状态以及路径、位置等相关要素,对现有充电站布局进行优化调整。(4)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用户充电推荐研究利用第三章收集的充电站数据和用户数据。前者包括充电站ID、充电站地理位置、充电速度等信息,而后者包含了用户ID、用户平均充电时长、兴趣点等数据。进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隐语义模型的推荐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预测电动出租车用户对不同充电站的偏好,使得推荐更加合理有效。(5)基于评分机制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电动出租车司机对充电站周边环境的兴趣点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充电站的总评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其他用户对充电站的整体印象。当在营充电站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时,充电站评分将成为吸引电动出租车司机进行充电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相似度的用户充电策略、基于K-means的充电策略,以及最终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提出了基于两阶段整数规划的充电站选址优化模型。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在满足充电站数量限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电动出租车用户的出行需求。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综合考虑位置、价格、环境、服务体验限制的基础上,满足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充电需求,最小化运营成本。基于此,本文使用Python语言在Cplex和Doclpex环境下,对第一阶段模型自建了一种新算法。该算法属于启发式方法,结合多方面实际情况,选择使用Matlab调用intlinprog函数进行算例分析。同时,进行了实际的案例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2)提出了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充电推荐算法。本文改进了原有的隐语义模型,提出了融入用户历史充电行为、用户类型和行车速度的组间效应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电动出租车用户对不同充电站的偏好值,并结合用户当前位置和剩余电量数据匹配得到候选充电站,从而给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充电站推荐结果。通过加入用户组和充电站组的组间效应模型可以实现对用户偏好更为精确的预测,使得推荐更加合理有效。(3)提出了基于评分机制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本文考虑电动出租车司机对充电站的评论行为,针对目前充电站用户评分混乱难以选择的问题,提出了基于POI加权的矩阵分解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由于充电站周边POI加权评分数值差异过大,影响到用户评论信息的主导性,本文对其进行均值修正后并获取最终预测评分,从而对充电站用户进行推荐。同时,通过Foursquare数据集在精确率和召回率两项统计指标上,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考虑了用户年龄对充电行为的影响,基于K-means算法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进行了评分估计,并以评分估计结果作为标准对同一年龄组的用户进行精准推荐。

张荷惠子[2](2021)在《基于Copula函数的无定河流域输沙量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中游地区水沙输移过程历来备受学者关注,无定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的主要产沙区,在该区开展流域输沙模拟对流域侵蚀产沙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泛使用的水沙模型大多是确定性的,即以一个确定的点估计形式输出确定性输沙量预测值给用户,回避了该模拟值的不确定性问题,无法满足决策者对风险信息的需求。以概率分布形式定量描述和估计水沙模拟过程的不确定性,据此做出的概率模型不仅在理论上更加科学合理,而且在实践应用中能产生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输沙量预测模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水文频率分析以线性关系为基础,而Copula函数可刻画变量间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优势明显。故可应用Copula函数理论,探究基于Copula函数的不确定性预测模型计算方法。以无定河六个测站年径流量、年输沙量为研究对象,在满足一致性要求前提下,由突变年份至2000年作为建模期建立了 6个测站水沙特征变量的Copula联合分布模型,以2000年~2015年作为预测期分析了不同年径流量下的年输沙量模拟值及其50%、90%不确定区间。以期为无定河流域治理规划、水土保持效益评价、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采用PE3分布、Gamma分布和Exponential分布对各站水沙序列进行单变量拟合分析,拟合检验结果表明:白家川、青阳岔和李家河站年径流量的最优边缘分布为Gamma分布函数,丁家沟、赵石窑和绥德站年径流量的最优边缘分布为PE3分布函数;白家川、赵石窑和绥德站年输沙量的最优边缘分布为PE3分布函数,丁家沟、李家河站年输沙量最优边缘分布为Exponential分布函数,青阳岔站年输沙量最优边缘分布为Gamma分布函数。(2)确定了研究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最优Copula函数。Copula函数能够精确的模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联合分布,选择Frank Copula函数为白家川、赵石窑、绥德和李家河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间最优联合分布函数;Gumbel Copula函数为丁家沟、青阳岔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间最优联合分布函数。(3)建立了无定河流域基于Copula函数的年输沙量概率预测模型,模拟了实测年径流量条件下年输沙量结果,并给出了年输沙量模拟的50%和90%不确定区间。模拟结果表明基于Copula函数的输沙量概率预测模型模拟结果可靠,相比传统幂函数回归模型,Copula预测模型白家川、丁家沟、赵石窑、绥德、青阳岔和李家河站连续概率排位分数(CRPS)降低的幅度为 19.37%、14.75%、30.65%、91.13%、54.97%、24.63%。(4)对不同年径流量概率区间下年输沙量概率区间的变化比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应的水沙关系。年径流量从50%-75%量级增长至75%-100%量级变化过程中,白家川、绥德、青阳岔和李家河4个水文站年输沙量75%-100%量级增长明显,呈现”大水对大沙”的特点。

蒋鑫妍[3](2021)在《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羞怯是人际交往情境中表现为自我表达受约束、寻求他人赞扬、对他人拒绝自己的担忧以及伴随着某些情绪和生理的反应,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个体人际关系以及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是个体长时间、高强度以致不受控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用社交网站,带来一系列心理苦恼和生理不适应的消极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特点和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给高中生提出相应建议。研究在黑龙江省两所高中发放《羞怯量表》、《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共700份。通过SPSS24.0和AMOS24.0分析数据,得出如下结果:(1)高中生羞怯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寻求赞成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表达的自我限制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总体得分较高。信任感、自信心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自信心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社交自我效能感总分和情绪调控能力感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高中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总体得分较低。黏性增加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总分、生理损伤和认知失败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总分、黏性增加、错失焦虑和负罪感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生理损伤、认知失败和负罪感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高中生羞怯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负相关,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存在显着正相关;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存在显着负相关。高中生羞怯不仅可以直接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产生作用,也可以借助于社交自我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产生影响。

何楚梦[4](2020)在《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目前在大型及特大型铁路客运站中进行了大量实践,但在当下,一方面部分客运站仍然存在着与城市空间整体关系较弱、能耗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较多是从技术设备的角度出发,从建筑学本质出发的相关研究较少,导致在设计过程中绿色节能技术与建筑空间设计出现脱节,使最终的绿色建筑设计效果不够理想。在此背景下,从建筑学视角出发关注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及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结合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建筑空间特征,在适应周边环境、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交通组织这几方面发掘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潜力,系统性地提出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并通过借鉴大量国内外优秀案例和软件模拟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最后把设计策略应用到白云站设计实践中,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总结出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为:适应性设计策略、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和高效性设计策略。适应性设计策略通过客运站开放性活动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从建筑体形设计、复合化表皮设计和性能差异化空间组织几方面提高客运站气候适应能力,设置多维度连接通廊使客运站与城市空间形成有机整体。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围绕节能、节材、节水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几方面展开详细研究,在节能方面,结合软件模拟分析客运站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遮阳隔热设计,在节材方面,通过建筑造型和空间界面的简洁表达减少材料消耗,在节水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利用客运站大面积屋面系统的优势,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以及设置光伏发电装置对太阳能进行充分利用。高效性设计策略探讨了客运站对轨道上方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立体绿化系统的设计,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通过强化公交优先的流线组织和空间导向性设计来提高客运站的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本文的研究系统全面地提出了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框架,完善了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对于指导设计实践有积极的作用。

韦沛[5](2020)在《GEO卫星无源测定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造卫星及相关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轨道信息作为卫星的基本参数,对于卫星的测控和应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常规轨道确定方法需要地面与卫星通信,如统一S波段系统、激光测距技术、转发测定轨技术等,属于有源定轨。基于有源信号的测定轨技术对卫星载荷有一定的要求,如统一S波段系统定轨、激光测距需要星上具备相应载荷,转发测定轨需要占用转发器资源,无法实现对任意卫星的精密轨道确定。而在无线电监测等领域,需要开展无源测定轨。因此,亟需发展一种无源测定轨技术,即通过被动接收卫星信号的方式实现干涉测量和轨道确定。发展无源测定轨技术对卫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极大的作用。干涉测量技术无需知晓卫星的信号内容和调制方式,只需卫星发射下行信号,就能通过相关处理获得信号到达两站的时间差,进而获得轨道产品。因此该项技术可以用于没有和观测站形成通讯链路的卫星。基于射电源观测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技术,虽然精度较高,但系统复杂、价格昂贵。以此技术为基础,发展仅用于观测卫星的无源测定轨技术,存在大量的关键技术需要攻克,本文针对其做了研究和探讨,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时间传递方法,发展了北斗GEO卫星精密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联合二者实现了被动式站间高精度时间传递连线干涉技术采用共用频率源,站间钟差可以精确测定;而本文方法采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各站使用本地原子钟,必须解决站间高精度时间传递的问题,才能进行卫星测定轨。现有的时间传递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伪码共视精度较低、PPP技术需要解算模糊度、双向技术需要发射信号。为实现无源测定轨系统的时间同步,本文提出了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基于全向天线抛物面天线观测的北斗GEO卫星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等几项技术,并研究了Vondrak–Cepek平滑方法在上述时间传递方法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是被动接收信号的高精度站间时间同步技术,可以为无源测轨技术提供高精度时间产品。2.针对卫星信号强的特点,提出了卫星窄带干涉测量技术,研制了无源测定轨数据采集系统和相关处理原型软件目前干涉时间测量的数据采集系统多是基于射电源观测的,设备带宽高精度高,但数据量大,不便于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设备开发了用于卫星干涉时间测量的采集系统并开发了相应的采集软件。该系统的带宽可调,对于卫星发射的强信号,可采用窄带模式采集数据,减少数据量,便于网络传输和数据处理。为验证该系统的性能,本文使用软件无线电设备改造了现有的转发测定轨网的部分天线系统,以此搭建了试验平台并开展了零基线和短基线试验,成功采集到了卫星数据并进行了相关处理,获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3.提出以北斗GEO卫星为校准源的无源测轨系统设备时延改正技术,开展了GEO卫星的无源测定轨试验,验证了该设备时延改正技术的有效性在使用VLBI设备观测卫星时,通常进行射电源和卫星的差分观测,通过已知精确位置的致密射电源来校准卫星观测中的系统差。但是无源测定轨天线系统无法观测射电源,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基于卫星的系统差改正技术。北斗系统星座中有五颗GEO卫星且可获取到精密轨道产品,可作为无源测定轨技术的参考卫星。但目标卫星和参考卫星角距较大时,无法直接消除系统差。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北斗卫星为校准源的系统差改正技术,该方法通过参考卫星的精密轨道数据联合站间钟差和大气产品来分离设备时延,从而完成校准。本文基于该方法开展了轨道确定试验,试验表明该方法与射电源校准技术获得的轨道精度相当。

王玙[6](2020)在《现代有轨电车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及容量配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有轨电车具有编组灵活、造价低廉、外形美观等优点,已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现代有轨电车的新型无接触网供电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其中,车载储能式供电是广受欢迎的无接触网供电方式之一。本文以兼具高功率密度与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超级电容车载混合储能供电技术为对象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充分发挥电池与超级电容优势互补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池与超级电容能量交互的固定功率比例分配策略。该策略在传统的规则策略的基础上,考虑有轨电车部分区间能耗大的运行需求,在超级电容电压低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进入电池主动状态,实现电池与超级电容之间的能量转移,使混合储能系统实现稳定的高功率输出,并能够有效降低储能系统的配置重量。(2)提出了现代有轨电车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与容量配置的三步式协同优化方法。第一步为能量管理策略的改进,即基于能量交互的固定功率比例分配策略的提出。第二步为能量管理策略参数的多目标优化,通过拆解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能量管理策略与容量配置的联系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克服了通过优化算法进行单步配置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第三步为容量配置的最终优化,基于优化后的策略参数,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得到电池寿命与系统重量的多目标最优配置结果。本文通过案例仿真分析,验证了该配置方法的优势。同时,为了解决前期设计中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开发了一套能量管理策略与容量配置优化软件,可快速完成车载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及能量管理策略验证,并基于该软件,进行了参考供电方式的快速分析。(3)提出了有轨电车的运行工况构建方法,并进行了有轨电车行驶工况的区域性特征分析。有轨电车具有多路权模式、线路固定、运行灵活的特点,兼具城轨车辆与非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特性。本文借鉴电动汽车的工况分析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及K-均值聚类构建有轨电车的行驶工况,把有轨电车的工况分成了拥堵工况、畅通工况与高速工况三类。同时,基于有轨电车运行规则性强的特点,根据线路条件对有轨电车运行区域进行划分,并通过数据统计进行各工况下的短行程归属分析,判断各区域是否具有明显的工况特征。通过工况构建与区域划分,能够利用有轨电车的运行特点对混合储能系统进行深度优化,进一步提升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电气化铁路节能的目标。(4)为了实现混合储能系统的效率提升和电池的寿命延长,本文提出了具有实时优化效果的工况自适应的能量管理策略。工况自适应策略由滚动优化策略和规则型策略组成,其中滚动优化策略通过小波神经网络进行有轨电车的状态预测,并基于动态规划算法进行功率分配的优化。工况自适应策略充分利用了有轨电车运行过程中的工况分析成果与区域性特征,结合了规则型策略和算法型策略的优点,既能够接近全局最优策略的优化效果,又能够实现对策略的简化,保证混合储能系统的稳定运行,方便工程应用。(5)为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内容,搭建了90k W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样机,基于本文所提出的运行策略与充电策略,对混合储能系统进行了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验,验证系统的动态特性。并对本文所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策略的有效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张士光[7](2020)在《MMC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阻抗建模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柔性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技术是解决当前远距离输电难题的最优选择。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由于其模块化、易扩展和电压电流波形质量高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直流输电领域中的主流拓扑。目前投运的HVDC工程大多是点对点电能传输,因此MMC的背靠背运行成为了目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基本运行方式。对于MMC背靠背输电系统来说,其电压与功率等级均较高,一旦发生故障停机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稳定性是系统的首要要求。目前针对MMC背靠背输电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MMC与风电场或者理想交流电网互联时的场景,而很少关注MMC背靠背运行时直流母线上的稳定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使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对MMC建立了直流侧阻抗模型,这种方法能够反映MMC内部复杂谐波的耦合作用,将系统转化为线性定常的模型。并且本文考虑到MMC所接电网为非理想电网的情况,在建模过程中将两台换流站交流侧所连接交流电网的阻抗和直流线路上的阻抗都考虑到模型中,使模型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其次,考虑控制器作用,本文对MMC小信号扰动下的谐波成分进行了相序分析,明确dq坐标系下控制器对不同相序信号的控制作用,从而分别对MMC整流站和逆变站建立了准确的闭环直流侧阻抗模型。最后,使用阻抗判据进行稳定性分析,发现当背靠背换流站控制器参数或硬件电路参数设计不当时,直流母线会出现谐振现象,解释了MMC背靠背系统不稳定的成因。通过详细分析MMC背靠背输电系统直流侧阻抗形态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各控制器参数、硬件参数以及所接电网阻抗对MMC直流侧阻抗形态的影响,从而得出MMC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最优的控制器参数和硬件参数的设计准则。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和相关稳定性分析结果均经过Matlab/Simulink仿真或实验样机进行了验证。

谭景阳[8](2020)在《海域地震动衰减特性及其强度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目前关于海域地震工程的研究较为有限。我国南海和渤海海域所处地震带的活动性较强,海域地震频发,因此海域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十分重要。海洋石油平台、海底隧道和跨海桥梁等海域工程的抗震设计应该使用海域地震动作为输入,研究海域地震动能够为海域区划和海域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围绕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衰减规律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收集了日本相模湾海底台站的地震动记录,同时收集了附近陆域地震动记录作为对比数据库,对地震动记录按照震源机制和震源位置进行分类,同时对这些地震动记录进行常规的基线修正和滤波处理,得到用于建立相模湾附近海域和陆域地震动预测方程的数据库。2.建立了日本相模湾近海域的水平、竖向5%阻尼比弹性反应谱预测方程,以及竖向与水平向(V/H)的反应谱比的预测模型。为了比较海域和陆域地震动在反应谱以及V/H谱比上的差异,建立了海域台站附近的陆域台站的反应谱和V/H谱比预测模型。给出了相模湾地区海域和陆域地震动衰减特性的差异。3.通过识别水平和竖向长周期海域地震动,比较了海域长周期地震动的动力放大系数谱和抗震设计规范谱的差异,研究了海域地震动强度指标PGA、PGV、PGD与不同强度折减系数下的弹塑性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变形需求间的相关性。建议PGD作为海域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抗震分析强度指标。

李佳奇[9](2020)在《猪用饲喂器螺旋式供料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而畜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生猪养殖业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且中国在世界养猪业一直保持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猪肉消费的第一大国。但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正处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变的阶段,其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我国智能化精确饲喂技术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总体技术落后于其他西方先进国家。为满足我国生猪养殖技术需求,智能化精确饲喂设备的深入研究亟待开展。目前我国各大规模化猪场逐渐推广应用智能化精确饲喂技术,其中被广泛使用的母猪电子饲喂站的精确供料装置(简称供料装置)尚存在饲料排料过程结拱或精准定量供料精度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对比国内外智能精确饲喂器的研究现状及其结构设计特点的前提下,采用理论分析、虚拟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相结合方法,对供料装置的排料机理及其关键结构进行研究,使其满足结构强度及供料性能要求,为研制能够根据每头母猪在不同体况、营养需求下的采食量进行精确饲喂的母猪智能化精确饲喂装备提供支持。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供料装置设计与分析根据母猪智能精确饲喂器的供料装置的设计要求以及前期对母猪用颗粒饲料的物料特性测定结果,本文采用螺旋式供料装置作为母猪智能精确饲喂器的供料装置,参考螺旋输送机的传统结构设计方法,通过颗粒饲料的运动学分析,结合该供料装置的具体设计使用要求对供料装置关键结构(料斗、螺旋排料单元等)进行设计,完成该试验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并阐述该供料装置的工作原理。(2)螺旋式供料装置内颗粒流动规律及虚拟排料试验针对设计的供料装置,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其排料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颗粒饲料在料斗内的流动规律。根据理论分析得到供料装置关键参数——螺旋叶片直径D、螺旋转速n及斗壁倾角α的合理范围,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各影响参数的最佳组合,以颗粒顶层坡角最大值以及变异系数作为试验指标,选取L9(34)正交表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通过Design-Expert8.0.10软件对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综合分析得到该供料装置排料稳定性和均匀性最佳的最优参数组合,即当螺旋叶片直径、螺旋转速和斗壁倾角分别为48mm、60r/min和55°时,坡角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分别为7.98°和2.83%,证明该供料装置设计合理。在确定最优组合参数后对螺旋进行ANSYS仿真分析,对螺旋进行静态力学有限元分析以确保满足强度以及刚度要求。(3)螺旋式供料装置试验研究完成螺旋式供料装置的研制以及称量系统的设计,以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为供料装置的供料精度和供料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螺旋叶片直径D=50mm,斗壁倾角α=55°的螺旋式供料装置分别在60r/min、80r/min、100r/min三种转速下进行了供料精度和供料稳定性检验。试验表明:当螺旋叶片直径D=50mm,斗壁倾角α=55°,螺旋转速n=60r/min时,螺旋式供料装置的供料量的相对误差及变异系数均小于5%,满足供料装置的性能要求,从下料时间来看,转速为60r/min时,螺旋排料满足在5s内下料100g,且在90秒内完成母猪12小时采食量的下料量,即说明在D=50mm,α=55°,n=60r/min时螺旋式供料装置可满足性能要求。

葛玉香[10](2020)在《医养结合模式下邯郸养老机构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人口负债问题日益加重,家庭及社会的抚养比逐年增高,老年人养老问题演变为我国正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老年人患病率与失能率的增加,使得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关系更加紧密。医养结合模式可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与“医疗”服务,相比较传统养老模式具有较大优势。国家政府对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为进一步在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的理论及空间方面进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本文针对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的研究不全面、空间功能配置及空间布置等方面缺乏适应性设计等问题,根据现行的规范标准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学科交叉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实证案例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所研究领域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框架等研究基础问题,阐述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分析老年人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并总结相应的设计启示。在综合分析邯郸市养老机构及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分布情况与经营情况的前提下,重点选取了7家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对机构的平面布局、各功能空间现状进行归纳及总结,分析了机构基本情况、机构中所入住老年人基本情况及入住老年人对医疗康复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调研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医疗康复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及建议,具体包括空间配置、空间布局方式、功能空间关系、空间细部设计等方面,并将理论用于实践,选取一家调研机构对机构中的医疗康复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依据策略进行适应性设计改造。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邯郸地区现今和未来的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实践提供可借鉴性参考依据。

二、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充电行为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优化及推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和章节结构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架构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新能源车相关研究
        2.1.1 充电行为
        2.1.2 充电特征
        2.1.3 消费者画像
        2.1.4 文献评述
    2.2 充电站选址优化相关研究
        2.2.1 充电站选址的复杂性分析
        2.2.2 充电站选址的影响因素
        2.2.3 充电站选址建模与求解
        2.2.4 文献评述
    2.3 充电站相关研究
        2.3.1 充电站评价
        2.3.2 充电站特点
        2.3.3 充电站画像技术
        2.3.4 文献评述
    2.4 充电站充电个性化推荐相关研究
        2.4.1 充电调度策略
        2.4.2 个性化推荐主要考虑因素
        2.4.3 推荐系统相关技术
        2.4.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订单数据的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和运营特征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数据来源
    3.3 电动出租车司机充电行为分析
        3.3.1 个体司机数据描述
        3.3.2 司机充电次数分析
        3.3.3 司机充电时段选择分析
        3.3.4 充电选择与充电费用的相关性分析
        3.3.5 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分类
    3.4 充电站运营特征分析
        3.4.1 单体充电站的数据描述
        3.4.2 站点使用频率热力图
        3.4.3 充电站运营状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评价数据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服务需求主题挖掘
    4.1 研究背景
    4.2 算法设计
        4.2.1 文本预处理
        4.2.2 困惑度计算
        4.2.3 LDA主题分析
        4.2.4 共词技术
    4.3 实验结构
        4.3.1 文本数据集
        4.3.2 构建位置布局文本挖掘模型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共词模型构建及其可视化
        4.4.2 讨论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考虑电动出租车用户需求的充电站选址布局
    5.1 研究背景
    5.2 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模型
        5.2.1 第一阶段参数设置
        5.2.2 第一阶段目标函数
        5.2.3 第一阶段约束条件及解释
        5.2.4 第二阶段参数设置
        5.2.5 第二阶段目标函数
        5.2.6 第二阶段约束条件及解释
    5.3 算例分析
        5.3.1 数据描述
        5.3.2 求解混合整数规划
    5.4 研究结果
        5.4.1 第一阶段求解
        5.4.2 第二阶段求解
        5.4.3 一二阶段结果比较
    5.5 政策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电动出租车用户充电推荐
    6.1 研究背景
    6.2 充电站推荐影响因素
    6.3 隐语义模型
        6.3.1 模型定义
        6.3.2 损失函数
    6.4 GROUP SPECIFIC模型
        6.4.1 模型介绍
        6.4.2 目标函数
        6.4.3 优化方法
    6.5 推荐框架流程
        6.5.1 组间效应模型
        6.5.2 二段式推荐框架
        6.5.3 匹配部分
        6.5.4 排序部分
        6.5.5 推荐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评分机制的电动出租车用户充电推荐策略
    7.1 研究背景
    7.2 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相似度的用户充电策略
        7.2.1 总体策略
        7.2.2 基于矩阵分解的协同过滤算法
        7.2.3 基于POI的加权优化
        7.2.4 附带POI加权的矩阵分解协同过滤推荐
    7.3 基于K-MEANS的用户充电策略
        7.3.1 总体策略
        7.3.2 对K值选择
        7.3.3 初步估计推荐
        7.3.4 欧式距离优化估计推荐
    7.4 用户充电推荐应用
        7.4.1 用户推荐建议
        7.4.2 用户推荐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Copula函数的无定河流域输沙量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泥沙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2.2 单变量水文频率分析
        1.2.3 Copula函数在水文领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方法
    2.1 无定河流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水文环境状况
        2.1.3 水土保持情况
    2.3 数据收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分析方法
3 水沙特征变量的边缘分布模型
    3.1 边缘分布的选择与参数估计
        3.1.1 边缘分布类型
        3.1.2 边缘分布参数估计
        3.1.3 拟合优度评价
        3.1.4 拟合优度检验
    3.2 水沙变化的一致性检验
        3.2.1 年径流量基本特征与趋势
        3.2.2 年输沙量基本特征与趋势
    3.3 边缘分布函数计算
        3.3.1 边缘分布参数估计
        3.3.2 边缘分布拟合优度评价及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opula函数的水沙特征分析
    4.1 Copula函数理论
        4.1.1 Copula函数定义及分类
        4.1.2 Copula函数参数估计
        4.1.3 Copula函数拟合优度评价
    4.2 Copula联合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4.3 Copula联合分布评价优选
    4.4 Copula联合分布拟合优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Copula函数的输沙量模拟研究
    5.1 Copula预测模型
        5.1.1 条件密度和条件分布
        5.1.2 Copula概率预测模型推导
        5.1.3 水文预测评价指标
    5.2 Copula概率预测模型模拟结果
    5.3 Copula预测模型结果对比评价
        5.3.1 不确定性区间对比
        5.3.2 预测值对比
    5.4 年输沙量概率区间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羞怯的研究综述
        2.1.1 羞怯的概念界定
        2.1.2 羞怯的理论基础
        2.1.3 羞怯的测量
        2.1.4 羞怯的相关研究
    2.2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2.2.1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2.2.2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2.2.3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2.4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3 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研究综述
        2.3.1 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概念界定
        2.3.2 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影响因素
        2.3.3 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测量
        2.3.4 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相关研究
    2.4 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研究
        2.4.1 羞怯与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4.2 羞怯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研究
        2.4.3 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程序
    3.3 研究工具
        3.3.1 羞怯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2 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3 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高中生羞怯的现状
        4.2.1 高中生羞怯的总体情况
        4.2.2 高中生羞怯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4.3.1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4.3.2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4 高中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现状
        4.4.1 高中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总体情况
        4.4.2 高中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5 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和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相关检验
        4.5.1 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和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总分相关检验
        4.5.2 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和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各维度相关检验
    4.6 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5章 讨论
    5.1 高中生羞怯的现状分析
        5.1.1 高中生羞怯的总体情况分析
        5.1.2 高中生羞怯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5.2.1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分析
        5.2.2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 高中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现状分析
        5.3.1 高中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总体情况分析
        5.3.2 高中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分析
        5.4.1 高中生羞怯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分析
        5.4.2 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分析
        5.4.3 高中生羞怯与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5.4.4 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分析
    5.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5.1 研究创新
        5.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6章 建议
    6.1 多角度减少高中生羞怯
    6.2 多方面提高高中生社交自我效能感
    6.3 合理使用社交网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1.2.2 国内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内容与依据
    2.1 绿色建筑概念及特点
    2.2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发展概况
        2.2.1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出现
        2.2.2 高架候车式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2.2.3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2.3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对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设计启发
        2.3.1 整体系统性理论
        2.3.2 协调共生性理论
        2.3.3 动态发展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生态效率理论
        2.3.6 以人为本理论
    2.4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2.4.1 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法规标准的解读
        2.4.2 《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TB/T10429-2014的解读
        2.4.3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设计潜力
    3.1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功能集约发展
        3.1.2 交通一体化发展
        3.1.3 设计理念变革
        3.1.4 结构技术进步
        3.1.5 人们的出行要求提高
    3.2 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立体化的空间布局
    3.3 适应周边环境的设计潜力
    3.4 节能设计潜力
        3.4.1 灰空间的易塑性
        3.4.2 中庭空间的易塑性
    3.5 节材设计潜力
        3.5.1 大尺度空间节材设计潜力
        3.5.2 表达地域文化的建筑造型节材设计潜力
    3.6 节水设计潜力
    3.7 节地设计潜力
    3.8 公共交通高效换乘设计潜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适应性设计原则
        4.1.2 可持续性设计原则
        4.1.3 高效性设计原则
    4.2 适应性设计策略
        4.2.1 适应自然环境设计
        4.2.1.1 整合自然景观的整体空间规划
        4.2.1.2 形成良好过渡的开放性活动空间
        4.2.2 适应地域气候设计
        4.2.2.1 建筑体形设计
        4.2.2.2 复合化表皮设计
        4.2.2.3 性能差异化空间组织
        4.2.3 适应城市空间设计
        4.2.3.1 轨道两侧空间的多维度缝合
        4.2.3.2 地下连接通廊改善自然采光
        4.2.3.3 高架连接通廊与绿化景观结合
    4.3 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4.3.1 节能设计
        4.3.1.1 高架候车厅天窗采光设计
        4.3.1.2 出站厅及站台改善自然采光设计
        4.3.1.3 架空空间改善外部风环境设计
        4.3.1.4 中庭空间改善内部风环境设计
        4.3.1.5 建筑造型一体化的遮阳设计
        4.3.1.6 隔热缓冲空间设计
        4.3.2 节材设计
        4.3.2.1 客运站用材现状分析
        4.3.2.2 建筑造型的简洁表达
        4.3.2.3 空间界面的简洁表达
        4.3.3 节水设计
        4.3.3.1 客运站用水分析
        4.3.3.2 地面广场的雨水收集利用
        4.3.3.3 屋面系统的雨水收集利用
        4.3.4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
        4.3.4.1 太阳能利用设计
        4.3.4.2 地热能利用设计
    4.4 高效性设计策略
        4.4.1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设计
        4.4.1.1 高效利用轨上空间
        4.4.1.2 高效利用地下空间
        4.4.1.3 绿化系统立体化设计
        4.4.2 交通流线高效组织设计
        4.4.2.1 外部空间强化公交优先流线设计
        4.4.2.2 内部空间强化空间导向性设计
    4.5 设计策略综合运用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策略应用——以白云站为例
    5.1 白云站项目概况
    5.2 白云站适应性设计
        5.2.1 适应周边自然环境
        5.2.2 适应岭南地域气候
        5.2.3 适应城市空间
    5.3 白云站可持续性设计
        5.3.1 节能设计
        5.3.2 节材设计
        5.3.3 节水设计
    5.4 白云站高效性设计
        5.4.1 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5.4.2 空间流线的高效组织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GEO卫星无源测定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高精度轨道的意义
        1.1.2 卫星观测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用的有源卫星测定轨技术
        1.2.2 常用的无源卫星测定轨技术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卫星干涉测量简介
    2.1 测量原理
    2.2 相时延测量和群时延测量
        2.2.1 相时延测量
        2.2.2 群时延测量
    2.3 观测模式
        2.3.1 连线干涉模式
        2.3.2 GPS辅助的VLBI模式
        2.3.3 射电源校准的ΔVLBI模式
        2.3.4 卫星校准的ΔVLBI模式
        2.3.5 观测模式选择
    2.4 系统可行性分析
        2.4.1 VLBI系统的要求
        2.4.2 天线要求
        2.4.3 天线噪声温度
        2.4.4 数据速率
        2.4.5 原子频率标准
        2.4.6 无源测定轨系统信噪比估计
        2.4.7 无源测定轨的关键技术分析
第3章 无源测定轨技术的误差分析
    3.1 无源测定轨的测量模型的主要误差源
    3.2 精度衰减因子及仿真分析
        3.2.1 测站的布局
        3.2.2 站心直角坐标系
        3.2.3 仿真条件
        3.2.4 仿真结果
        3.2.5 仿真结论
    3.3 实际测站分析
    3.4 无源测定轨的测量模型的误差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高精度站间时间同步技术
    4.1 常用技术及其优缺点分析
        4.1.1 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
        4.1.2 GNSS共视/全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
        4.1.3 基于GNSS载波数据的时间频率传递技术
        4.1.4 无源测轨网中的站间时间同步应用
    4.2 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
        4.2.1 方法原理
        4.2.2 轨道误差影响
        4.2.3 试验与结果分析
        4.2.4 结论
    4.3 基于IGSO卫星的时间传递方法
        4.3.1 高精度预报轨道约束的IGSO双向时间传递方法
        4.3.2 观测频率修正
        4.3.3 卫星运动引入的误差
        4.3.4 IGSO双向时间传递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转发共视技术在IGSO卫星观测中的应用
        4.3.6 结论
    4.4 气象数据获取方法
        4.4.1 常用的对流层模型
        4.4.2 其他获取气象参数的途径
        4.4.3 不同对流层延迟产品的比较分析
        4.4.4 结论
    4.5 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
        4.5.1 BDPCV方法的原理
        4.5.2 误差分析
        4.5.3 试验与结果
        4.5.4 结论
    4.6 基于抛物面天线观测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
        4.6.1 抛物面天线观测北斗GEO卫星的方法
        4.6.2 试验与结果分析
        4.6.3 结论
    4.7 Vondrak–Cepek平滑方法及其在站间时间传递中的应用
        4.7.1 Vondrak–Cepek平滑方法原理
        4.7.2 Vondrak–Cepek平滑方法在联合TWSTFT和 PPP数据中的应用
        4.7.3 Vondrak–Cepek平滑方法在本文试验中的应用
        4.7.4 结论
    4.8 总结
第5章 卫星干涉时间测量的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与试验
    5.1 系统设计
        5.1.1 系统组成介绍
        5.1.2 数据采集设备介绍
    5.2 软件介绍
        5.2.1 时标信息
        5.2.2 Mark5B格式
        5.2.3 数据的采集
        5.2.4 数据的预处理
        5.2.5 软件流程图
    5.3 观测试验
        5.3.1 积分时间选取
        5.3.2 群时延
        5.3.3 相时延
        5.3.4 一天群时延观测结果
    5.4 总结
第6章 以北斗卫星为校准源的系统差改正技术及轨道确定试验
    6.1 基于差分观测数据轨道确定技术的仿真试验
        6.1.1 ODTT网的副站-副站轨道确定模式
        6.1.2 基于L波段直发式数据的差分轨道确定试验
        6.1.3 北斗GEO卫星的定轨统计分析
        6.1.4 基于抛物面天线的频间偏差确定方法
        6.1.5 小结
    6.2 以北斗卫星为校准源的系统差改正技术及轨道确定试验
        6.2.1 原理
        6.2.2 试验安排与干涉测量结果
        6.2.3 结果与分析
        6.2.4 小结
    6.3 基于以北斗卫星为校准源的系统差改正技术的短弧段轨道确定
        6.3.1 短弧定轨
        6.3.2 短弧预报
    6.4 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1.1 主要创新点
        7.1.2 主要工作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现代有轨电车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及容量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车载储能式有轨电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
        1.2.2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能量管理策略与容量配置协同优化
    2.1 储能系统特性及建模
        2.1.1 单体特性及建模
        2.1.2 混合储能系统拓扑选择
    2.2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2.2.1 基于能量交互的固定功率比例分配策略
        2.2.2 充电策略
    2.3 容量配置协同优化
        2.3.1 边界条件分析
        2.3.2 容量配置优化过程
    2.4 能量管理策略与容量配置协同优化仿真分析
        2.4.1 输入条件
        2.4.2 协同优化过程
        2.4.3 配置结果及性能分析
    2.5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配置优化及策略验证的软件开发
        2.5.1 容量配置优化及能量管理策略验证软件
        2.5.2 基于软件仿真的供电方式快速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路权模式的有轨电车运行工况构建
    3.1 有轨电车路权分析
        3.1.1 完全独立路权
        3.1.2 半独立路权及信号优先原则
        3.1.3 光谷线有轨电车路权介绍
    3.2 国内外行驶工况研究现状
    3.3 有轨电车行驶工况构建
        3.3.1 有轨电车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3.3.2 光谷线有轨电车行驶工况构建
    3.4 行驶工况区域性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线路预测的混合储能系统工况自适应优化控制
    4.1 基于状态预测的有轨电车混合储能系统滚动优化策略
        4.1.1 速度预测
        4.1.2 滚动优化
    4.2 工况自适应优化策略
    4.3 工况自适应策略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90kW混合储能样机的实验验证
    5.1 90kW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样机
    5.2 储能变流器控制方案设计
        5.2.1 基于混合储能负载的DC/D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5.2.2 基于电池负载的DC/DC变换器的控制参数计算
        5.2.3 基于超级电容负载的DC/DC变换器的控制参数计算
    5.3 混合储能系统控制方案验证
        5.3.1 电池控制方案实验验证
        5.3.2 超级电容控制方案实验验证
    5.4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实验验证
        5.4.1 固定功率比例分配策略实验验证
        5.4.2 基于能量交互的固定功率比例分配策略实验验证
        5.4.3 充电策略实验验证
    5.5 工况自适应策略的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MMC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阻抗建模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MMC阻抗建模与稳定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述MMC稳定性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综述MMC阻抗建模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阻抗模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MC背靠背系统开环直流侧阻抗模型
    2.1 MMC时域数学方程的推导
    2.2 MMC谐波线性化原理
    2.3 MMC开环直流侧阻抗模型推导
    2.4 MMC开环直流侧阻抗模型仿真验证
    2.5 MMC开环直流侧阻抗模型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MMC背靠背系统闭环直流侧阻抗模型
    3.1 MMC背靠背输电系统运行控制方式
    3.2 MMC谐波成分相序分析
    3.3 MMC各控制环节建模
    3.4 MMC闭环模型计算过程分析
    3.5 闭环直流侧阻抗仿真验证
    3.6 闭环直流侧阻抗实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MC背靠背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器设计
    4.1 MMC背靠背运行下稳定性分析
    4.2 MMC背靠背运行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2.1 MMC硬件参数对直流侧阻抗形态的影响
        4.2.2 控制器对MMC直流侧阻抗形态的影响
        4.2.3 MMC所接电网阻抗对直流侧阻抗形态的影响
    4.3 MMC背靠背输电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海域地震动衰减特性及其强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海域地震动数据库
    2.1 引言
    2.2 海域地震动数据库
    2.3 数据处理
        2.3.1 基线修正和滤波处理
        2.3.2 地震事件分类
    2.4 海底台站场地条件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海域地震动预测方程
    3.1 引言
    3.2 水平和竖向海域地震动预测方程
    3.3 回归结果分析
    3.4 海陆模型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海域地震动V/H谱比预测方程
    4.1 引言
    4.2 V/H谱比数据库
    4.3 V/H谱比模型
    4.4 回归分析
    4.5 预测的V/H谱比以及与陆域V/H模型的比较
    4.6 小结
第五章 海域地震动长周期特性及其强度指标
    5.1 引言
    5.2 数据筛选
    5.3 水平向地震动长周期特性分析
    5.4 竖向地震动长周期特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猪用饲喂器螺旋式供料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猪用饲喂设备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供料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2.1 供料装置的设计要求
    2.2 供料装置的结构型式确定
    2.3 螺旋式供料装置关键结构设计与分析
        2.3.1 螺旋设计与分析
        2.3.2 料斗设计与分析
        2.3.3 螺旋式供料装置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螺旋式供料装置排料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EDEM软件介绍
        3.1.1 离散单元法理论介绍
        3.1.2 EDEM简介
        3.1.3 离散元软件EDEM的仿真原理及处理流程
    3.2 EDEM的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3.2.1 物料颗粒的离散元模型建立
        3.2.2 颗粒接触模型设置
        3.2.3 螺旋式供料装置几何模型建立
        3.2.4 其他仿真参数的设置
    3.3 基于EDEM软件的模拟仿真排料试验
        3.3.1 螺旋式供料装置排料过程仿真分析
        3.3.2 螺旋式供料装置仿真试验
    3.4 螺旋的有限元分析
        3.4.1 有限元应用的概述
        3.4.2 螺旋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4.3 载荷计算与施加约束及载荷
        3.4.4 螺旋静态力学有限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螺旋式供料装置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准备与测试方法
        4.1.1 试验装备与仪器
        4.1.2 试验条件与试验材料
        4.1.3 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排料稳定性的试验结果分析
        4.3.2 排料精度的试验结果分析
    4.4 螺旋式供料装置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医养结合模式下邯郸养老机构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1.1.3 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医养结合模式的需求
        1.1.4 国家及政府对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和鼓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创新点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老年人特征分析及医养结合模式与功能空间配置研究
    2.1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设计启示
        2.1.1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设计启示
        2.1.2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设计启示
        2.1.3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设计启示
    2.2 医养结合模式概述
        2.2.1 医养结合模式
        2.2.2 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可行性分析
        2.2.3 医养结合模式的实现形式与内容
    2.3 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功能空间配置
        2.3.1 功能空间使用率影响因素
        2.3.2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2.3.3 各功能空间配置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市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调研分析
    3.1 调研方案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3 调研时间的选择
        3.1.4 调研内容
    3.2 机构现状调研
        3.2.1 机构总体现状
        3.2.2 医疗康复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3.2.3 公共活动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3.3 问卷及访谈结果数据分析
        3.3.1 老年人基本情况
        3.3.2 老年人对医疗康复空间的需求
        3.3.3 老年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3.4 邯郸市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3.4.1 医疗康复空间主要问题分析
        3.4.2 公共活动空间主要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养结合模式下邯郸养老机构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及建议
    4.1 医疗康复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1.1 基本诊疗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1.2 康复理疗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1.3 护理照料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2.1 娱乐消遣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2.2 交通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2.3 用餐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3 医养结合模式下邯郸养老机构主要功能空间适应性设计建议
        4.3.1 基本诊疗空间
        4.3.2 康复理疗空间
        4.3.3 护理照料空间
        4.3.4 交通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案例——武安市北晨医养院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1 改造对象选取依据
    5.2 改造设计思路
        5.2.1 功能空间的加入
        5.2.2 流线合理化
        5.2.3 细节适老化
    5.3 北晨医养院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3.1 医疗康复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3.2 公共活动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A 邯郸市养老机构经营主体统计
附录 B 邯郸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设施状况调研调查问卷
附录 C 邯郸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情况调研调查问卷

四、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充电行为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优化及推荐算法研究[D]. 陈德忠.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Copula函数的无定河流域输沙量模拟研究[D]. 张荷惠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中生羞怯、社交自我效能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研究[D]. 蒋鑫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架候车式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何楚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GEO卫星无源测定轨关键技术研究[D]. 韦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
  • [6]现代有轨电车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及容量配置优化研究[D]. 王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MMC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阻抗建模与稳定性分析[D]. 张士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海域地震动衰减特性及其强度指标研究[D]. 谭景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9]猪用饲喂器螺旋式供料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李佳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10]医养结合模式下邯郸养老机构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葛玉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标签:;  ;  ;  

一般站使用AHDM4.11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